大港股份成妖
❶ 誰能幫幫我股票的事 我在26元買了大港股份1600股 後來 忍不住在15.44割了1000
當股價跌到今天的賣出價15.44以下再補回來,這樣不斷高票低吸,不但有可能把虧損變成0,而且還有可能盈利。但是這樣做需要有高超的短線操作技術和對未來行情的研判能力。
❷ 游資在買賣股票的時候是追漲還是抄底
在我們平時分析龍虎榜中,我們發現一些游資熱衷於追漲,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很多超跌的個股的上漲也會出現游資的身影,那麼游資買賣股票的思路到底是追漲還是抄底呢,下面我來說說我觀點。
按熱點題材進行炒作在精選熱點題材炒作時候,有的熱點題材存在連續炒作的預期,有的熱點題材由於政策的推動很難出現持續性的炒作,比如最近強勢熱點題材中的工業大麻,該題材熱點處於新的行業和產品,市場想像空間較大符合持續炒作的可能性,這個時候游資做股思路會選擇追漲買入。
如果政策導向的個股題材屬於超跌個股,該時候游資資金自然會選擇抄底買入,比如去年10月份左右國家為了解決股權質押問題,由於股權質押問題基本處於底部,那游資自然跟隨政策導向去抄底超跌個股。再次如果市場短期熱衷於低價股的炒作,那麼游資也會選擇去抄底買入。
所以游資不管是追漲還是抄底,永遠的操作定律就是哪裡火就往哪裡鑽,手法往往用三個字總結「快,准,狠」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❸ 新加坡港和洋山港的區別
洋山深水港區位於崎嶇列島海區,西北距 上海蘆潮港約32公里,據國際遠洋航道 約106公里,水深16 米以上,是距離上 海最近的天然深水港區.洋山深水區一期 工程由一.二期碼頭.東海大橋.蘆潮物流園 區三部分組成。 一.二期碼頭岸線總長3000米,水深-16 米,集裝箱泊位9個,配備34 台橋吊,1 20台輪胎吊,可接納世界最大集裝箱船 泊靠泊作業。東海大橋始於上海南匯區蘆 潮港終於小洋山島,全長32.5公里,按雙 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准設計,年通過能力 達到500萬標准箱。
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簡稱 SSICT)由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 限公司投資建立。公司於2005年5月31日 正式成立,負責經營管理洋山深水港區一 、二期碼頭。 洋山港區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同時是 國內首個保稅港區。作為一、二期碼頭經 營方的盛東公司擁有成熟的生產組織體系 、完善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先進的設施設 備和高素質的員工團隊。公司將以一流的 管理傾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現代化集裝箱碼 頭企業,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作出突 出的貢獻!
上海啟運港退稅試點已得到國家相關部門 支持,今後從武漢、青島運往上海洋山港 的出口貨物,將獲啟運港退稅優惠政策。 這是昨天市交通港口局局長孫建平向市政 協視察組匯報「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情況時 發布的消息。 在洋山港試點啟運港退稅政策,是上 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令人關注的政策之 一。市交通港口局研究制定的《貫徹落實 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若干舉措 實施意見》曾明確表示,要爭取國家有關 部門支持,開展啟運港退稅試點,增強洋 山港樞紐地位。 所謂啟運港退稅政策,以洋山港區為 例,是指國內貨物只要確認離開啟運港發 往洋山港區中轉至境外,即被視同出口並 辦理退稅。而目前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 需要確認貨物已報關離境以及進入海關特 殊監管區域,才能實現退稅。 據了解,受金融危機影響,上海港預 計全年貨物吞吐量將完成5.8億噸,基本 與去年持平,仍居世界第一位。今年外貿 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都明顯減少。 集裝箱吞吐量雖然繼續居世界第二位,但 第一次出現負增長,並且是兩位數的負增 長。 另一方面,相對於其他國際航運中心 ,上海港的國際中轉能力並不突出。公開 資料顯示,2008年上海港國際中轉箱量 僅為5%,而新加坡港則高達85%,中國 香港港達60%,韓國釜山港達45%。
❹ 漢朝時代的造船航海技術如何有沒有比較出名的例子
漢代的造船業已經非常發達。據古籍記載和對現代出土的漢代船模的研究,可知漢代已能根據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種類型的船,有客船、貨船、戰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艑、艇、扁舟、輕舟、舲舟、舫舟等。戰船有很多是從民用船隻發展而來的。戰船比民船的製造要求要高得多。戰船的結構、性能的要求都很高,首先要堅固,能防禦敵人的進攻,還要有攻擊性,要配備能進攻的武器,還要求速度,更要靈活,進退自如。所以戰船代表了當時的造船能力和技術水平。戰船也有很多種類,如戈船、橋船、斗艦、艨艟〔méngchōng蒙沖〕、樓船等。
漢代我國造船技術已經成熟。最能說明漢代造船技術高超的是「樓船」。樓船是水軍的代稱,也是對戰船的通稱,如把水兵稱為樓船卒、樓船士,水軍將校稱為樓船將軍、樓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在長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樓船。船上能起高樓,所以叫樓船。這是漢代重要的戰船船型。樓船秦時已有,漢代時,其規模、形制均較秦時大得多,它的大量出現是漢代造船業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造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樓船體勢高大,上面有三個樓層,第一層叫「廬」,「像廬舍也」;第二層,即「其上重寶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第三層,「又在上曰爵(雀)室,於中候望之如鳥雀之警示也」(劉熙《釋名》)。廬、飛廬、雀室,這三層每層都有防禦敵人弓箭矢石進攻的女牆,女牆上開有射擊的窗口,為了防禦敵人的刀槍火攻,有時船上還蒙上皮革等物。樓船上設備齊全,已使用纖繩、楫、櫓、帆等行駛工具。樓船的四周還插滿戰旗,威武雄壯。有時,昆明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樓船。漢代,一次戰役就能出動樓船200O多艘,水軍20萬人。作戰時,艦隊配備有各種作戰船隻。位於最前列的戰船叫「先登」;還有狹而長的沖擊敵船的戰船「艨艟」;有又輕又快如奔馬的赤色快船叫「赤馬」;此外,有上下都用雙層板的叫「檻」,四面設板防禦矢石,其內如牢檻的重武裝船。還有主力戰艦露棧、冒突、戈船等等。樓船、戈船都是大戰船,都在500斛以上,船上還有小屋,叫「斥候」,以觀察敵人進退。300斛的叫「■」。200斛以下叫艇,其行徑梃,一人所行也。還有「艆■」與「■」(■)等都是航海大船。此外還有更大的船,如豫章大舡〔xiāng鄉,又讀chuān船〕上面起宮殿,可載萬人。「萬人」也許太誇張了。即使載「千人」,載重量也已達90—100噸了。
漢代造船的數量很多。當時所造的船是以長度「丈」來計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1000丈。
從考古發掘中也可證明漢代造船業的發達和造船技術的先進。1973—1974年間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上西漢墓中出土了木質船模,長71厘米,中部最寬處為10.5厘米,頭部較窄,尾部稍寬,底部平坦呈梭形,兩端呈流線型上翹。與船模同時出土的木簡中也有記載舟船的資料。
1951—1952年,在長沙發掘的西漢203號墓中發現一隻兩頭小、中間大,船形狹長的船模,有16支劃槳,船模兩側邊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規則的釘眼。說明這種船已採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釘接技術了。
1955年,在廣州郊外的東漢墓槨中出土了一隻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後三艙,艙上都有蓋頂,船首兩旁有槳架三根,船艙有橫架梁櫓八根,船的兩側設有撐篙用的邊走道,有舵錨,是一隻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內河客貨船。
1975年在廣州發掘出一處規模巨大的古代造船工場遺址,發現了三個大船台,可同時建造數艘重五六十噸的木船。據考證,這是秦漢時期的造船遺址。此外,在川、陝、閩、浙、贛也有秦漢造船工場。
西漢有很多水師基地。水師常備軍皆駐扎在沿江傍海各要地,屬於所在郡守統轄。西漢的水師主要基地有豫章(江西南昌)、潯陽(江西九江一帶)、廬江(安徽安慶)、會稽(江蘇蘇州)、句章(浙江餘姚錢塘江口杭州灣處)、博昌(山東博興入萊州灣處)等處。廬江、會稽等郡同時也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漢武帝憑借其強大的水師完成了對東甌(今浙江省東南部)、閩越(福建部分地區)、南越(廣東廣西部分地區)等地方封建割據政權的統一,鞏固了海疆,為東南與南方沿海航路的暢通打下了基礎,從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漢武帝還曾七次巡海,不但年矩很近,有時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兩年,在69歲高齡時還在巡海。
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漢武帝首次東巡海上。至東萊(今山東掖縣),齊人趁機上言海上故事者不下萬人。他派出了與徐福東渡規模相等的數千人的大船隊探尋通日本之路。甚至要親自率船隊出海赴蓬萊求仙人。經群臣苦諫才罷。隨後他便沿渤海巡行到碣石,向東巡行到遼西,後於五月回都城長安。
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僅距第一次巡海六個月,武帝再巡東萊留居數月,求神仙無所見。四月回長安。秋,派左將軍荀彘〔Zhì治〕從遼西出兵,樓船將軍楊仆率將水軍5萬從山東渡渤海水陸夾攻朝鮮。這次兩路進軍路線與武帝第一次巡行東萊和赴遼西路線相同。可知這次巡海仍為開通對日航線。次年,由於朝鮮統治集團內部分裂,衛氏朝鮮亡。武帝在衛氏朝鮮統治區設真番(今朝鮮開城一帶)、臨屯(今朝鮮咸鏡南道南部)、樂浪(今朝鮮平壤南)、玄菟〔tù兔〕(今遼寧清源附近)四郡,以開拓海外航路。此後,中日航線的中間障礙(朝鮮)被打通,漢人大量遷徙到朝鮮、日本,倭人也能經朝鮮來中國。
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長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從潯陽(今江西九江、湖北黃梅一帶)率一隻大船隊「自潯陽浮江,射蛟江中,獲之」。順江而下,到安慶視察了安慶以下菜子湖口的樅陽(安徽樅陽)造船基地,又增添船艦及水兵然後「舳艫〔zhúlú逐盧〕①千里,薄(通泊)樅陽而出」,順江而下,出長江口,入東海,沿海北上至琅邪。三月,返至泰山,四月回長安。對長江下游及沿海來說,廬江(安徽安慶及樅陽一帶)水師基地比潯陽(江西)水師基地更為重要。
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東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尋仙船之下落,因未見返航,再派第二批船隊出海東渡。
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東巡海上求神仙並了解出海船隊情況,仍未見返航。四月,封泰山,禪石閣(在泰山下,方士以為仙人之閣),還長安。
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東巡,求神仙,至琅邪,然後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還」。
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後一次巡海至東萊,欲親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諫阻不聽,適逢海上大風十餘日,海水沸涌,樓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三月,武帝追悔以往的錯誤,採納了田千秋的建議,取消了諸方士求神仙之事。之後,武帝每對群臣自嘆:「從前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全是妖妄,還是節食服葯,少得點病就行了。」
漢武帝極力開辟海上交通,致力於海上各國往來。在漢武帝的努力下,漢朝終於先後開辟三條重要的海上航線。
1.北起遼寧丹東,南至廣西白侖河口南北沿海航線。
2.從山東沿岸經黃海通向朝鮮、日本。
3.海上絲綢之路:徐聞、合浦航線。
漢武帝於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兩次派張騫(?—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貿易通道——陸上「絲綢之路」。
我國自古以絲綢(Seres)聞名於世,古希臘人把絲叫作ser,就是從「絲」字讀音而來的,「Seres」(制絲的人)以後被引申為產絲的地方——中國。古希臘人曾把中國稱為賽里斯(seres)。絲綢之路開辟後,中國絲綢遠銷至大秦(即羅馬帝國),但要經過亞洲西部古國安息(領有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商人轉銷。羅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通道至中國。漢武帝時,大秦國曾入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國貢花蹄。其色駿,高六尺,尾環繞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蓮花,善走多力①。
漢代的帆船開辟了從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線,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遠洋航線,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貿易。
我國古代文獻中關於南海、印度洋上的航路第一個較完整的記錄見於《漢書·地理志》:「自日南障塞(郡比景,今越南順化靈江口)、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合浦(今廣西合浦縣)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國(蘇門答臘);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今緬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謬附近);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今印度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的帕克強河口);船行可二月,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廣南濰川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這是我國海船經南海,通過馬六甲海峽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實寫照。即自廣東徐聞、廣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蘭卡,以斯里蘭卡為中轉點。中國從此處可購得珍珠、璧琉璃、奇石異物等。中國的絲綢(雜繒)等由此可轉運到羅馬,從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據古羅馬學識淵博的科學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所著《自然史》說,羅馬愷撒時代今斯里蘭卡島的拉切斯等四人從海道出使羅馬,據拉切斯對羅馬人說,他父親曾親自到過中國。還說中國和羅馬都與斯里蘭卡有直接往來。普林尼還介紹說羅馬貴族「投江海不測之深,以撈珍珠」。羅馬貴族把珠寶除留給自己享用外,還以它們「遠赴賽里斯(中國)以換取衣料(絲綢)」。「據最低計算,吾國(指羅馬)之金錢每年流入印度、賽里斯及阿拉伯半島者不下一萬萬賽司透司(Sesterces)。」①只有多次海船往返,才能把大量絲綢運至羅馬以換取「奇石異物」,才能達到一億賽司透司的貿易額。
至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後漢書·西域傳》)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這種友好往來,突破了斯里蘭卡的中轉,是接通了海上遠洋東西航線直接進行的。
漢代造船航海業的發展也說明了航海知識的豐富。在指南針尚未能應用於航海的漢代,舟師只能憑經驗觀察星象特別是北斗星與北極星來定出航向方位。「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淮南子·齊俗》)在氣象變化上,漢代已知觀測風向,作出判斷,已知利用季風航海。風的順逆至關重要。順水行船,再加順風,航行快速安全,如是逆水行船,再加逆風,航行緩慢又容易發生危險。舟師都非常重視這種隨季節而變向、定期而至的季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