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學派股東期望
㈠ 奧地利經濟學派主要觀點是什麼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核心是主觀價值論,即邊際效用價值論。與薩伊等人的「效用價值論」不同,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一件東西要有價值,除有效用之外,還必須「稀少」,即數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為物主快樂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奧地利經濟學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論,門格爾認為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們各自提供的效用的報酬;維塞爾則把它們當作補全財貸價值中各個組成要素的價值「歸屬」問題;柏姆·巴維克則以現在財貨的邊際效用估價高於未來財貨的「時差利息論」解釋之。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和分配論,是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針鋒相對的。它的主要論點有:價值是主觀的,是物對人的慾望滿足的重要性;價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價值量的大小也只取決於邊際效用的大小,與社會必要勞動無關;價值產生於消費領域,不是生產資料將其價值轉移予其產品,相反是產品價值賦予其生產資料以價值;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報酬,或是產生於現在財貨與將來財貨的不同估價,與剝削勞動毫不相干。總之,奧地利學派全部抹煞了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決定性作用。
㈡ 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里的計算準確性。
㈢ 奧地利學派宏觀經濟理論對中國發展市場經濟有什麼啟示
奧地利科學派宏觀經濟的理論對中國市場發展還是有啟示的,能夠讓中國更好的改變自己的發展方向,更適應社會的發展。
㈣ 經濟學中,奧地利學派 的主張是什麼
奧地利學派是由偉大的經濟學家、「邊際革命」三傑之一的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1840-1921)創始的經濟學學派,名稱的由來,乃因身為奧地利人的門格爾當年與德國歷史學派的古斯塔夫·施莫勒就社會科學方法論進行的著名論戰中,施莫勒對門格爾經濟學的蔑稱而起,至於門格爾本人,則自視為古典經濟學的革新者。
主要論點:
價值是主觀的,是物對人的慾望滿足的重要性;
價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
價值量的大小也只取決於邊際效用的大小,與社會必要勞動無關;
價值產生於消費領域,不是生產資料將其價值轉移予其產品,相反是產品價值賦予其生產資料以價值;
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報酬,或是產生於現在財貨與將來財貨的不同估價,與剝削勞動毫不相干。
㈤ 新奧地利學派的學派觀點
新奧地利學派繼承了舊奧地利學派的傳統,致力於經濟行為、資本理論、經濟周期理論、貨幣理論等問題的研究。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是貨幣因素引起的。在貨幣經濟中,由於銀行系統可以自行創造出流通手段,從而可能引起貨幣的緊縮和膨脹。另外,在生產部門,資本化的生產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產資料(勞動和土地)不是用來直接生產消費品,而是用來生產未來消費品。採用這種生產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產資料獲得更多的消費品。如果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需求總量相對於消費品的需求總量增加時,就會發生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向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的過渡;如果前者相對於後者減少,就會發生向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的過渡。由於貨幣經濟中,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相對需求總量受到信用擴張和收縮的影響而時常變動,這樣就會導致經濟體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經濟危機。
可見,經濟危機的原因在於貨幣的擴張和收縮。據此,新奧地利學派主張,保持貨幣中性,就是使貨幣對價格形成和資本化程度不發生影響。 新奧地利學派否定社會主義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並認為計劃經濟是對人性的奴役。在他們看來,合理的資源配置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經濟行為之上,而合理的經濟行為又以合理的價格和成本的計算為依據。然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要素由國家所控制,沒有要素市場,也就沒有價格。沒有價格的機制不可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於社會主義的企業沒有利潤的動機,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結果必然是資源的浪費。因此,社會主義被合理經濟制度所拋棄。
㈥ 什麼是奧地利學派的抽象演繹法它有哪些特點
奧地利學派的抽象演繹法:反對歷史學派,以抽象演繹法和歷史學派的歷史歸納法相對立,企圖以徹底的主觀主義更新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看作只是研究人和物之間的關系。奧地利學派抽象演繹法的特點:第一,把個人從社會和歷史中抽象出來,個人經濟是第一性的、本原的,社會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第二,唯心主義的心理分析。經濟研究的就是快樂與痛苦的關系。他們把政治經濟學完全從屬於心理學,甚至公開宣稱政治經濟學是實用心理學。評價:抽象掉社會生產關系,否認了經濟范疇和經濟規律的歷史性。生產不僅供給物質以滿足需求,並且也創造了需求。
㈦ 奧地利經濟學派為什麼被邊緣化
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歐根·馮·龐巴維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相反的: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事實上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