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二級市場 » 代理股東協議隱名

代理股東協議隱名

發布時間: 2021-03-25 08:19:21

『壹』 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是委託代理關系嗎

是否為委託關系,要看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協議內容或實際行為。如協議簽訂後,隱名投資人有領取紅利的行為、或日常的管理公司的行為等可推斷為出資的意思表示,如沒有這些行為,則應以借貸關系認定;再者,隱名股東的委託關系,是否告知公司其他股東,如沒有告知,這種委託關系的有效性也只限於當事人雙方之間,如發生糾紛,法律上也只能認為是債權債務關系。

『貳』 隱名股東協議和股份代持協議有什麼區別

差不多

『叄』 隱名股東投資協議書的法律風險

一、隱名股東的界定
隱名股東並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在我國法律條文中也沒有這一名詞。在司法實踐中,隱名股東是指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並且以他人名義記載為公司股東,被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公司股東的實際出資人。與其相對應的是名義股東,即公司章程、股東名冊或其他工商登記材料記載的投資人。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之間一般通過協議的方式約定由隱名股東出資並享有股東利益,而將名義股東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公司股東,該約定在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情形下,在隱名股東和名義股東之間具有約束力,對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二、隱名股東的法律特徵及其類別
(一)隱名股東的法律特徵
1、隱名股東以他人名義實際履行出資義務
隱名股東以他人名義實際出資認購公司股份,顯名股東並未認購公司股份或未全部認購公司股份。也即實際的出資認購人是隱名股東,而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或其他工商登記材料記載的投資人卻為顯名股東。
2、隱名股東基於合同關系產生
在日常的公司運營中,由於公司章程未登記實際投資人為股東,現行法律法規也未對隱名股東的性質及其法律地位作出明確規定,致使實際投資人在行使權利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困境,於是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在遵守現行法律的前提下依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訂立契約(在這里不包含為規避法律而借用他人名義出資的情形),以此來約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3、隱名股東的股東權利不能對抗第三人。
對這一法律特徵,我國《公司法》作了明確規定:
《公司法》三十三條第三款: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4、隱名股東承擔公司的盈虧風險
與「名為投資,實為借貸」的法律關系不同,隱名投資是投資而非借貸。因此,隱名股東需要承受投資風險,並不享受借貸的固定收益。
(二)隱名股東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標准,可對隱名股東作不同的分類。
1、完全隱名股東與不完全隱名股東。根據隱名股東是否在公司中實際行使其股東權利,隱名股東可分為完全隱名股東與不完全隱名股東。實踐中的隱名股東有兩種情形,一是由顯名股東負責公司的經營,行使股東權利,隱名股東不實際參加公司的經營管理;二是由隱名股東負責公司的經營,行使股東的權利,而顯名股東與公司不存在任何實質性聯系。前者屬於完全隱名股東,後者則屬於不完全隱名股東
2、協議隱名股東與非協議隱名股東。根據隱名股東形成方式的不同,隱名股東可分為協議隱名股東與非協議隱名股東。
(1)協議隱名股東。即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約定,由隱名股東一方向公司投資,另一方作為名義股東登記於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或其他工商登記材料之中。
(2)非協議隱名股東。即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未經雙方協商,私自以顯名股東的名義登記於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或其他工商登記材料之中。
3、規避法律的隱名股東與非規避法律的隱名股東。根據隱名目的的不同,隱名股東可分為規避法律的隱名股東與非規避法律的隱名股東。
(1)規避法律的隱名股東。我國的公司法和其他相關法規對投資領域、投資主體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開辦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得超過50人等等。為規避這些限制,有些股東採取隱名的方式進行投資。由於隱名的目的在於規避法律,因此隱名股東資格甚至公司的法人資格等都要受到影響。
(2)非規避法律的隱名股東。有些隱名股東並非出於規避法律的原因,而是隱名股東不願意公開自身的經濟狀況,或顯名股東擅自以自己的名義投資等原因造成的。這種類型法律關系的效力並不因此而受影響。
三、隱名股東存在的法律風險
在公司制企業中,實際投資人為了規避相關的投資法律風險使得隱名股東普遍存在,也使得涉及股東權利得行使和股東責任的承擔等法律關系變得相當復雜,且近年來因隱名股東引發的股權收益糾紛不斷增長。《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出台後,雖然隱名股東的地位從法律上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作為隱名股東其仍具有一定的法律風險。實際投資人,由於未被記載於公司股東名冊、工商登記文件中,其股東資格不被認定,導致敗訴。由此具體分析,隱名股東投資主要存在如下法律風險:
(一)隱名股東股東資格難以確認
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的具體權利義務,通常通過協議的方式確定,協議內容涉及出資比例、利益分配、糾紛解決等因素,《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明確了只要實際出資人和掛名股東之間的內部協議不違反國家法律強制性規定,其內容約定由掛名股東出面行使股權、由實際出資人享受投資權益的合同約定是有效的。但由於隱名股東並沒有在股東名冊上予以登記,雙方如果沒有在隱名投資協議書上寫明實際出資人為股東或承擔投資風險,且實際出資人也沒有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管理或者未實際享受股東權利的,雙方之間的隱名投資協議往往不會被法院認可,一般是按照債權債務關系處理,此時的隱名協議書僅僅是一個借款協議,一旦公司發生虧損或者破產,實際投資人反而能夠獲得償還,而名義的投資人則在公司破產後也要承擔償還所欠的款項。即使在隱名投資協議書上約定了股東資格和如何行使股東權益的時候,如果顯名股東反悔,進行某些不利於實際出資人的公司行為,比如擅自出讓股權或者濫用表決權、因顯名股東自身原因導致訴訟而被法院凍結保全或者執行名下的代持股份,由此影響到隱名股東的投資利益。因此實際出資人要想獲得股東資格,僅僅憑一紙協議書還不行,還需通過法院的確權之訴之後才能行使股東權利。但是,由於訴訟需要一個周期,所以這對於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的公司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二)隱名股東出資不實致使顯明股東承擔相應的法律風險 在工商登記文件中是以顯名股東的名義來登記,這時如果隱名股東沒有按照投資協議書的要求,將注冊資本沒有出資完全,作為顯名股東按照《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就要承擔出資不實的責任。而此時,善意債權人要求顯名股東承擔出資不實的責任。顯名股東只有在承擔完出資不實的責任之後,再向人民法院起訴隱名股東的違約責任,所以作為顯名股東雖然簽訂了投資協議,但是也是存在很大的風險。作為其他履行了出資義務的股東同樣存在風險,因為隱名股東在某種情況下往往不暴露身份,而以其代理人顯名股東出面操作公司的組建,這時其他股東就無從得知隱名股東的存在,即使存在有隱名股東的情況也無法判斷隱名股東的信用和財產狀況。這時,一旦隱名股東無法履行出資,則導致顯名股東不能按期繳納所認繳的注冊資本,按照《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公司的其他股東要承擔連帶責任。所以,隱名投資會導致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出現危機。
(三)股權的惡意轉讓所引起的善意受讓 由於隱名出資的特殊性,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之間的約定屬於公司內部治理范疇,若沒明確告知第三方,則第三方無從知曉顯名股東背後的隱名股東具體是誰,其資信情況也無從了解。名義股東未經實際出資人同意而將股權轉讓的,而受讓人不知道名義股東為無權處分人,並且受讓時又付出了合理的代價。這時如果實際出資人要求法院確認轉讓股權無效,法院一般不會支持。這時,實際出資人最多可以憑借股權投資協議要求名義股東以不當得利返還所獲得的收益,如果造成損失的還可以要求其賠償損失。但是,如果對於一家公司正處於上升期又具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公司而言,這一轉讓股權對於實際出資人來講損失是非常嚴重的,但是由於《公司法》承認善意受讓,所以隱名投資的最大風險就在此處。 商法採納商事交易的公示主義和外觀主義,都體現了對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的保護,但為了防止顯名股東利用其股東身份針對善意第三人行使有損實際出資人利益的股東權利。本來按照投資協議,實際出資人可以要求顯名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但是不少顯名股東是由於自身沒有資金,且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行為本身亦沒有獲益,所以實際出資人所遭受的損失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護。
(四)隱名股東的變相退股
一般情況下,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依靠感情與信任來維持雙方的利益關系,雙方往往會約定由隱名股東出資投資設立公司、開發項目,然後等項目開發成功後租賃給顯名股東經營。實際出資人在以後的階段會採用比如向名義股東借款的方式變相抽回投資,鑒於這種情形,由於實際投資人不是登記機關登記的股東,其是向顯名股東借款而不是向公司借款,不符合《公司法》關於股東抽回投資的規定,不能按照股東抽回投資制約實際出資人的行為,只能以債務糾紛起訴實際出資人。作為顯名股東不僅要承擔注冊資本的款項,還得每年向實際出資人繳納承包款。這種情況下嚴重損害了顯名股東的合法權益。

『肆』 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的合同

我在網上找到這個事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鐵飯碗」捨不得放找人當「傀儡」 十幾年老友撬鎖搶走公司!

「沒想到,不到半個月,我辛辛苦苦經營了5年的公司就被認識了十幾年的好朋友搶走了!」昨天,林女士氣憤不已地向記者講述了兩個月前的故事。

2000年4月,林小姐和三個朋友投資50萬元成立了一間公司。在辦理注冊手續時,她也正在辦理從國營單位離職的手續。為了避嫌,她和其他三位股東商議,讓自己的好朋友A小姐(化名)擔任「法人代表」,A無需出資但亦不佔股份。「我們認識了十多年,她沒有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她也很樂意幫我這個忙」。

五人簽訂了內部協議,林小姐等四人為該公司的隱名股東,管理公司日常業務。由於經營有道,公司生意蒸蒸日上,在業內口碑頗佳。

今年5月份,正在外地出差的林小姐突然接到公司出納員的電話,說辦公室被撬了,公司的營業執照、協議、公司章程、出資證明書、各種支票、賬單、印章等全部不翼而飛。但讓林小姐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撬鎖人竟然是A。緊接著,A又在報紙上刊登了公司公章作廢的消息。這時,林小姐才如夢初醒:「A用了這個方法,沒出一分錢也沒出一絲力,就把整個公司霸佔了!」

隱名股東」目前無法可依名不正言不順 可能助長腐敗和不正之風

廣東合眾拓展律師事務所的陳震律師認為,市民「隱名投資」的原因有三:一是隱名投資人鑒於自身的身份不宜公開,借用他人的身份證投資公司;二是隱名投資人為了規避法律法規,借用他人的名義開設公司;三是因疏忽或其它原因而導致在工商行政機關登記時,少報或者錯報股東而形成的「隱名投資」。

我國現行法律沒有明確的條文對隱名股東進行規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有關司法解釋中包含有「隱名投資人冒用法人、其它組織名義組成公司,應由直接責任人即隱名投資人承擔責任」的表述。

「隱名投資」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如投資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利益受侵害後法律救助困難;容易產生法律糾紛等。

目前,在法律界,「隱名股東」能否被承認存在分歧。陳震律師指出,在司法實踐中這一類型的案子,在不同的法院、甚至是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判決結果經常是大相徑庭。總體上說,如果有有效的股東協議,又實際參與了公司的運作與管理,「隱名股東」請求的確認股權的訴訟請求經常會被法院支持;如果只有協議而沒有參加公司的實際管理的「隱名股東」,其股東身份通常不會被法院承認,其投資會被認定為債權,由其他股東(顯名股東)負責償還。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隱名股東中不排除政府官員和公司管理者,他們利用種種便利投資充當隱名股東做生意時,有些地方會給他們開綠燈。」另外,他也指出:「有些人為了洗黑錢把錢投到朋友的生意場上去,這也會給社會帶來隱患。」

廣東卓信律師事務所的黃律師認為,我國正處於「新舊體制」的轉軌時期,法制不健全,難於對「隱名股東」這種經營方式實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同時,對「隱名股東」的認可有可能導致某些單位和個人(國家公務員)採取隱名股東的方式暗中投資並操縱經營,以權謀私,撈取權力和資金的雙重報酬,助長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
用感情維系金錢關系不可靠

實在要「隱名」就先簽協議

「親兄弟還明算賬呢,」張先生談到放棄令人羨慕的政府機關工作的原因時,他向記者坦言,「還是不放心啊。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易碎,靠感情來維系是不可靠的,就算兩個朋友再好,如果有經濟利益沖突的話,誰也不敢保證不會出現糾紛。」他認識的不少人就是因為在做隱名股東時,太相信友情,沒有簽相關協議,到頭來吃了大虧。

記者采訪時發現,不少「隱名股東」紛紛浮出水面,當上了「顯名股東」。「心裡不踏實。」投資蝦場生意的李先生一語道破「隱名股東」的心聲。

由於我國法律暫時缺失對「隱名股東」的規定,陳震律師提醒說:「私下裡輕易簽署隱名投資協議是有很大風險的。」他表示,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甚至是司法解釋對「隱名投資」行為作出必要的規制,極容易產生法律糾紛,實際投資者經常要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因此建議盡量不要採用「隱名投資」的方式從事投資活動。對於已經採取「隱名投資」方式的投資人,最好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一、隱名投資人應與其合夥人簽署「隱名投資協議」,以協議方式約定雙方的權益義務,發生糾紛時作為隱名投資人的股東身份即使不被承認,但可依據該合同主張權益。

二、隱名投資人應該採取措施約束出名投資人嚴守雙方約定的投資意向或項目:如要求顯名投資人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等。

三、如政策法律允許,應及時向有關部門申請將隱名投資變更為出名投資。

小鏈接

隱名股東,是指雖然實際出資認購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卻記載為他人的投資者。與之相對應記載於工商登記材料上的股東則為顯名股東。目前,在企業界隱名投資現象相當普遍,一旦發生糾紛,就會產生極大麻煩。

『伍』 隱名股東投資協議簽訂是否具有法律依據

法律依據:

隱名股東的投資協議有法律依據,即《合同法》和《公司法》。

按《合同法》第四條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如果合同雙方是有完全民事能力的,自願訂立合同,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合同有效。

按《公司法》,顯名股東登記於股東名冊,行使股東的權利。隱名股東通過投資協議,行使合同約定的權利。

隱名股東如果遇到顯名股東違約:

如果顯名股東違約,並不當然失去股東資格。這屬於合同違約,隱名股東可以追究其合同違約責任,要求其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

『陸』 隱名股東協議

隱名股東也叫實際投資人,是指依據書面或口頭協議委託他人代其持有股權者。與專隱名股東對應者屬,通常被稱為顯名股東。隱名投資是指投資人實際認購了出資,但是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股票(僅指記名股票)、出資證明書和工商登記等卻顯示他人為股東的一種投資方式,在這種投資方式中,實際出資並享有投資收益的人被稱為「隱名投資人」、「實際投資人」或者「隱名股東」,而被個投資公司對外公示的投資者則可稱為「顯明股東」。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權利和義務的不同:集中體現在股東資格的認定上,行使權利的便利上。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