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事件對股東的影響
1. 安然事件給美國會計行業監管帶來什麼影響
樓上那位兄弟的答案雖然長,不過一看便知是復制的...
安然事件的發生主要源於上市公司內控的缺陷(管理層舞弊,管理層嚴重凌駕於內部控制之上)以及為其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與其聯合造假.安然事件使得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瞬間倒閉,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也相應變為如今的全球四大.
安然事件給美國會計行業帶來的影響,簡單地說,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是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安然事件之所以發生,與安然公司的管理層凌駕於內控之上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安然事件後,美國頒布了相應的法案,即薩奧法案(這個法案是對會計行業監管帶來的最主要影響,相關內容網路一下應該能找到許多).薩奧法案對公司的內部控制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以最大程度的保護投資者的利益(2)是對會計師事務所及審計行業的影響.安然事件後,其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更加重視風險控制.審計行業的基本方法也由以前的制度基礎審計轉變為現在的風險導向審計.我們現在正是按照風險審計導向的要求來完成審計工作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議搜索更多關於薩奧法案的信息.
2. 安然事件的影響
在安然破產事件中,損失最慘重的無疑是那些投資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資者。按照美國法律,在申請破產保護之後,安然的資產將優先繳納稅款、賠還銀行借款、發放員工薪資等,本來就已經不值錢的公司再經這么一折騰,投資人肯定是血本無歸。
投資人為挽回損失只有提起訴訟。按照美國法律,股市投資人可以對安達信在財務審計時未盡職責提起訴訟,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達信將不得不為他們的損失做出賠償。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響的還有安然的交易對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財團。據統計,在安然破產案中,杜克(D uk e)集團損失了1億美元,米倫特公司損失8000萬美元,迪諾基損失7500萬美元。在財團中,損失比較慘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團。僅J.P摩根對安然的無擔保貸款就高達5億美元,據稱花旗集團的損失也差不多與此相當。此外,安然的債主還包括德意志銀行、中國銀行、中國招商銀行日本三家大銀行等。
原國際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2002年因安然事件倒閉。
3. 安然事件的啟示是什麼
自2000年安然事件發生,已經時隔四年,重新審視以安然事件為代表的美國財務舞弊案件風波,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國相關體制、制度的重大改變和影響,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美國企業制度及其治理、資本市場、會計制度、注冊會計師制度以及相關法律制度,這對於我國資本市場建設,以及企業制度與治理機制、注冊會計師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安然事件的發生與發展
(一)事件的由來
安然曾經是叱吒風雲的「能源帝國」,2000年總收入高達1000億美元,名列《財富》雜志「美國500強」中的第七。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公布該年度第三季度的財務報告,宣布公司虧損總計達6.18億美元,引起投資者、媒體和管理層的廣泛關注,從此,拉開了安然事件的序幕。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正式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清單所列資產達498億美元,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2002年1月15日,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將安然公司股票從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成分股中除名,並停止安然股票的相關交易。至此,安然大廈完全崩潰。短短兩個月,能源巨擎轟然倒地,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安達信公司作為安然公司多年的審計師,在為安然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的同時,還為其提供了大量非審計服務,非審計服務的收費也高於審計服務收費。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於安達信未能及時發現安然公司的舞弊行為表示疑問。
而2002年1月10日,安達信公開承認銷毀了與安然審計有關的檔案,這就更加證實了人們的疑問。很快,安然公司丑聞轉化為審計丑聞。2002年10月16日,休斯頓聯邦地區法院對安達信妨礙司法調查作出判決,罰款50萬美元,並禁止它在5年內從事業務。
但是事情的變化令人難以置信,2005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3年前對安達信公司所作的有罪判決。負責審理此案的全體法官一致認為,原陪審團作出的庭審說明太過含糊,當年對安達信「妨礙司法公正」的裁決是不恰當的。然而,這一裁定對因安達信倒塌而深受打擊的28000名員工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二)薩班斯法案的出台
美國相繼爆出的造假事件,嚴重挫傷了美國經濟恢復的元氣,重創了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信心,引起美國政府和國會的高度重視。美國社會各界強烈呼籲美國政府拿出強有力的措施,嚴厲打擊公司造假行為。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即薩班斯法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的。法案有兩處最為引人注目:
一是改進公司治理結構,強化內部控制與責任。薩班斯法案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明確公司管理層責任(如對公司內部控制進行評估等),要求管理層及時評估內部控制、進行財務報告,尤其是對股東所承擔的受託責任。同時,加大對公司管理層及白領犯罪的刑事責任。
二是強化審計師的獨立性及監督。法案要求:建立一個獨立機構來監督上市公司審計、審計師定期輪換、全面修訂會計准則、制訂關於公司審計委員會成員構成的標准並獨立負責審計師的提名、對審計師提供咨詢服務進行限制等。
二、對安然事件的反思
(一)對薩班斯法案的評價
1.對法案本身的評價。
(1)凸現了政治訴求,缺乏必要的論證和理性支持
從安然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到薩班斯法案正式生效,其間經歷了短短7個月的法案制訂過程。薩班斯法案的匆忙出台,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是美國特定政治制度的產物,其中拼湊痕跡明顯。
2005年7月5日,頗有影響的美國特拉華州衡平法院副大法官利奧?斯特林(Leo Strine)在一場演講中,對薩班斯法案發起了猛烈抨擊,他指出:安然和世通丑聞後,此前阻止各項措施的聯邦立法者開始支持迅速採取行動。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高級專員也承認,如果單純是安然事件,而沒有後來的世通事件,不足以產生薩班斯法案和PCAOB。
(2)內在邏輯混亂,內容存在重復、沖突現象
法案本身的內在邏輯混亂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該法案是若干個法案拼接與綜合的產物,其內容與表述上存在重復。比如,第8、9章來自原來參議院應對安然事件的一份立法草案,第11章來自原來眾議院一份立法草案,同時,還吸收了參議員Dodd提交的有關重建投資者對會計行業信任的法案的部分內容。再如,有關公司高管和白領犯罪的刑事責任部分,分別散見於第8、9和11章。其次,個別地方出現內部不一致,也有些規定之間互相沖突。如,關於公司高管對財務報告真實性的責任,在相關條款中表述不一致。
大法官利奧?斯特林形容薩班斯法案像一鍋「古怪的雜燴」,把合情合理的想法與「談及令人懷疑的價值觀的偏狹條文」混雜在一起。他還警告聯邦立法者「守好本分」,把公司法留給各州自己去處理。
2.對法案執行效果的評價。
薩班斯法案制定者宣稱,這是自羅斯福「新政」以來美國市場和商業領域的最大變革。薩班斯法案執行兩年來,美國社會各界對法案的效果褒貶參半。
一種是贊美的聲音,認為,法案對於加強美國公司治理,強化投資者信心意義重大。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2005年5月15日,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辭時表示,2002年發布的《薩班斯法案》特別強化了這樣一個原則,即公司管理人員應代表股東合理配置企業資源,他為該法案頒布之迅捷、運行之良好感到驚喜。
而另一種批評的聲音不斷,認為,薩班斯法案是一部相當有缺陷的法律,自安然丑聞以來,與薩班斯法案相關的執行成本過於高昂,而監管機構和檢察官則有監管過度的嫌疑。
2005年3月美國《新聞周刊》報道,盡管美元持續下滑造成海外對美國公司投資減少等一系列問題,但仍不及薩班斯法案帶來的問題棘手。美國CFO執行委員會的報告更是明確地指出,由於執行法案404條款,未來三年中將阻礙創造的工作崗位超過30萬個,並將導致GDP增長速度放慢近0.5%。
根據薩班斯法案第404條款,上市公司應當每年對公司的內部控制情況進行評估,對公司的內部治理提出了嚴苛的要求,這一條款給上市公司帶來了巨大的遵循成本,包括上市費用、內部培訓費用、外部交易成本、審計費用和各類咨詢費用,還有法律費用和董事費用的增加。評論認為,由於薩班斯法案404條款的嚴苛規定使一些上市公司甚至產生了退市的打算,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美國國內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很多在中小上市公司,對遵守薩班斯法案治理規定的成本和進入資本市場的好處進行權衡後,選擇了退出資本市場。根據沃頓商學院的統計數字,1999年美國股市中的退市公司僅有30家,2004年升至135家。而Foley&Lardner律師事務所2004年5月公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在超過100家接受調查的上市公司中,約有20%的公司因法規負擔加重而考慮退市。
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因不堪薩班斯法案帶來的高額遵循成本,選擇了退出美國的資本市場,而新近打算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也大大減少了。根據納斯達克的統計數據,該市場2004年總計有13家外國公司上市,但主動退市的外國公司卻達到了11家。在紐約證交所,2004年有8家外國公司上市,僅是2003年的半數,卻有2家公司主動退市。
時至今日,美國各界對於404條款的各種討論仍在繼續,但對於企業內部風險控制強化帶來的正面效應開始為有關方面所認可。
(二)美國的公司治理問題
安然事件發生後,美國社會對企業制度作了反思,意識到公司治理問題,是導致公司舞弊的根本原因。以下制度安排存在的缺陷,才是導致安然事件等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所在。
1.股票期權制激勵了造假動機。向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乃至員工發放公司股票期權,被認為是美國公司治理中十分成功的激勵機制。但是,安然和環球電訊等破產事件使股票期權成為了公司陋習和治理混亂的象徵。股票期權使一些公司的管理者在幾年內成為億萬富翁,也鼓勵一些人不顧一切地炒作股市,把公司變成個人的「搖錢樹」。為了從公司股票的升值上獲利,一些公司的管理者運用包括財務造假在內各種方法,製造「題材」,創造利潤,抬高股價,忽視公司的長遠發展,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2.公司獨立董事形同虛設。為了防止公司高級管理層利用股權分散濫用「代理人」職權,侵犯中小股東利益,美國十分注重獨立董事制度。但安然公司的獨立董事卻形同虛設,根本沒有履行應盡的職責。該公司17名董事會成員中獨立董事達15名,審計委員會7名委員也都是獨立董事,而且這些獨立董事都是政界、學界、商界的知名人士。既使有這些德高望重的獨立董事,也未能為安然公司的股東把好監督關。目前,這些獨立董事不僅備受責難,而且遭到了公司投資者的起訴。
3.審計委員會未發揮應有的作用。雖然,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早在1978年就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設立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負責監督外部審計師的審計質量。但是,安然事件充分暴露出美國公司的審計委員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4.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存在缺陷。上述種種問題表明,美國企業的內部控制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特別是公司高管部門及高管人員有疏於舞弊控制責任的問題。
安然事件後,薩班斯法案第404條要求上市公司應當每年對公司的內部控制情況進行評估,薩班斯法案第406條要求公司作為證券發行者應向SEC匯報,披露其是否採用了專門針對高級財務管理人員的道德准則,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隨後,美國審計准則委員會(ASB)發布了獨立審計准則(SAS)第99號——財務舞弊審計,SAS第99號反復重申先前准則的主旨,即公司的道德行為是以公司綱領和高層管理部門的價值觀為基礎的。事實上,美國各方對於內部控制的討論由來已久,也付出了巨大努力。1992年美國COSO[1]項目委員會組織研究推出了第一份企業內部控制框架報告。提出了由「三個目標」和「五個要素」組成的內部控制框架,成為迄今為止最為權威的內部控制概念。COSO認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當局以及其他員工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該報告認為,「誠信必須與道德價值共存,必須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高級管理人員發起,並將其滲透到整個組織中去」。美國公認審計准則(GAAS)要求,審計師在評估虛假和不正當行為風險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公司環境。內部控制系統「離不開負責設計、管理和控制內部控制系統的人員的誠信和道德價值」。
2004年9月,在該COSO的推動下,由普華會計師事務所執筆完成的企業風險管理一整套內部控制規范正式公布。具體包括企業內部控制框架執行綱要、應用技術以及空白評價工具。該項目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美國會計學會、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管理會計師協會、財務經理人協會負責監督。有關方面對這套規范的評價是積極的,但將這一套規則付諸實施,還需要一個過程。
(三)美國的財務會計報告制度問題
安然宣布破產後的第三天,前「五大」立即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安然的問題是現行財務報告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所致,這一聲明所指出的財務報告制度的缺陷引起了空前的共鳴。安然事件後,圍繞著美國會計准則及其制定機制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由民間機構還是政府制定。
在安然事件引發的會計准則大討論中,不少人提出:會計准則對保護投資者利益如此重要,將此重任完全交給不對國會負責的民間機構承擔是否合適,國會或政府機構是否應當在會計准則制定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承認,過去過於依賴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工作,未能充分履行確保會計准則符合聯邦證券法所確立目標的相關責任,今後將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如擴大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資金來源,減少對會計職業捐款資金的依賴,以及更多地參與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的工作議程等。
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為,會計准則制定權仍應交由民間機構,因為民間機構制定準則相對於政府制定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如靈活性、及時性、研究資源豐富、較少受到政治壓力的影響等。
2.會計准則的制定導向:規則基礎還是原則基礎。
安然事件引發的另一個會計准則問題就是:會計准則應當是以具體規則為基礎,還是以基本原則為基礎?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及改組後的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選擇的是以基本原則為基礎的准則制定方式。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主席大衛·特維迪(David Tweedie)2002年2月在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對美國會計准則和國際財務報告准則進行了對比評價,很具有代表性。他指出,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之所以選擇規則基礎的制定方法,完全是環境使然:公司需要詳細的規則,以減少交易設計的不確定性;注冊會計師需要詳細的規則,以減少與客戶的紛爭並在訴訟中自我保護;證券監管部門需要詳細的規則,以便於監督實施。但他同時指出,詳細的規則往往被別有用心的公司和個人通過精心策劃的「業務安排」與「交易設計」繞過規則的束縛。此外,規則基礎模式可能誘使公司和注冊會計師過分關注會計准則的細節規定,而忽略對財務報表整體公允性的判斷。因此,原則為基礎的模式有助於培育一種以專業判斷取代機械套用准則的氛圍。
薩班斯法案要求證券交易委員會就美國的會計准則採用原則導向還是規則導向進行研究。2003年7月,證券交易委員會發表研究報告《對美國財務報告採用以原則為導向的會計體系的研究》,其中首次提出了「目標導向」的概念,並就包括概念框架、准則制定機構、國際趨同、公認會計准則的層次等在內的准則制定相關問題提出了建議。作為回應,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於2004年7月發表本報告。從總體上,這個報告基本接受了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建議。
(四)美國的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體制問題
安然事件以前,美國所謂的民間自律管理體制為全世界所推崇,安然事件後,這一體制卻遭到多方面的置疑,並得到法律調整。事實上,其體制歷來就是法律規范最多、涉及部門、機構、團體最多的復雜體制。
1.安然事件前的體系。
安然事件前的行業管理涉及到的機構包括州會計事務委員會全國聯合會、各州會計事務委員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各州注冊會計師協會。
各州的會計事務委員會和州會計事務委員會全國聯合會是依據各州的《會計師法案》以及《統一會計師法案》成立的獨立機構,由1/2或2/3以上執業注冊會計師「自願者」組成。在全國層面的《統一會計師法案》只是一個範本法,不具有強制力。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根據《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的規定,對從事證券市場審計的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並不對注冊會計師進行日常監管,有權對證券市場的案件調查處理。曾於20世紀70年代與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聯合設立公眾公司事務所管理部,具體負責監督事宜。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州注冊會計師協會完全是傳統的民間組織,沒有專門法律授權,依照職業傳統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組織注冊會計師考試和閱卷;組織後續教育;制定審計准則、質量控制准則和道德守則;組織同業互查,並負責會員自律性懲戒等。協會只管會員,不管執業牌照。
特別指出的是,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注冊會計師資格,要在各州執業,需要通過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全國統一考試,再向各州會計事務委員會申請注冊,盡管州會計事務所委員會主要由執業注冊會計師自願者組成。但這使得注冊會計師資格管理在各州之間、協會(會員)與政府之間形成了相互錯亂的職能分割。
2.安然事件導致的體制調整。
《薩班斯法案》規定,成立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的監督機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負責對從事上市公司審計的事務所進行監督。具體而言,其職責包括:負責對從事證券市場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登記;對從事證券市場審計業務的事務所進行檢查、調查和處罰;制定或直接採用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的上市公司審計准則、質量控制准則以及職業道德守則等。應當指出的是,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作為非政府組織,考慮到職業管理的慣例和資本全球化下財務信息監管角色的獨立性問題,總體上,在美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體制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完善而不是替代。
安然事件之前美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體制,不是西方多數國家一般意義上的政府(或獨立監管機構)監督下的行業自律管理體制,而是如美國審計總署(GAO)所言的「支離破碎」(Fragmented)的體制。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格准入和監督,在州一級和聯邦一級是分離的,普通資格在州一級,證券業務監管在聯邦一級,從而大大抵消和分散了監管力量。而在證券市場審計業務方面,從形式上看,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通過同業互查等措施承擔了自律監管,但這只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這樣的監管機構與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一種諒解,法律並沒有像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那樣賦予行業協會對證券市場審計業務進行監管的職能,包括將違規會員撤銷從業資格的權力。
4. 安然事件對中國企業的啟示
一直以來,安然身上都籠罩著一層層的金色光環: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總收入高達1010億美元,名列《財富》雜志「美國500強」的第七名;掌控著美國20%的電能和天然氣交易,是華爾街競相追捧的寵兒;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證券評級機構都強力推薦的績優股,股價高達70多美元並且仍然呈上升之勢。直到破產前,公司營運業務覆蓋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共有雇員2.1萬人,資產額高達620億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領先企業」,業務包括能源批發與零售、寬頻、能源運輸以及金融交易,連續4年獲得「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稱號,並與小布希政府關系密切……
安然的噩夢
2001年年初,一家有著良好聲譽的短期投資機構老闆吉姆·切歐斯公開對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懷疑。他指出,雖然安然的業務看起來很輝煌,但實際上賺不到什麼錢,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安然是怎麼賺錢的。據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率僅有7%左右。
切歐斯還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這些公司和安然有著說不清的幕後交易,作為安然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許正是這一點引發了人們對安然的懷疑,並開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況和現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們對於安然的疑問越來越多,並最終導致了股價下跌。8月9日,安然股價已經從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發表2001年第二季度財報,宣布公司虧損總計達到6.18億美元,即每股虧損1.11美元。同時首次透露因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托與合夥公司經營不當,公司股東資產縮水12億美元。
10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動提交某些交易的細節內容。並最終於10月31日開始對安然及其合夥公司進行正式調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資產,獲得J.P摩根和所羅門史密斯巴尼的10億美元信貸額度擔保,但美林和標普公司仍然再次調低了對安然的評級。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認做了假賬,虛報數字讓人瞠目結舌:自1997年以來,安然虛報盈利共計近6億美元。
11月9日,迪諾基公司宣布准備用80億美元收購安然,並承擔130億美元的債務。當天午盤安然股價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標准普爾將安然債務評級調低至「垃圾債券」級。
11月30日,安然股價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時的800億美元跌至2億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清單中所列資產高達498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當天,安然還向法院提出訴訟,聲稱迪諾基中止對其合並不合規定,要求賠償。
安然模式的破產
首先遭到質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層,包括董事會、監事會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他們面臨的指控包括疏於職守、虛報賬目、誤導投資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以前,安然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所有投資者都樂於見到的。看看安然過去的財務報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氣業務成長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務公司零售業務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營收成長4倍,是連續21個盈餘成長的財季」……在安然,衡量業務成長的單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數,這讓所有投資者都笑逐顏開。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虧損了,而且虧損額還高達6.18億美元!
然後,一直隱藏在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開始露出水面。經過調查,這些合夥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層官員所控制,安然對外的巨額貸款經常被列入這些公司,而不出現在安然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安然高達13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就不會為投資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員也從這些合夥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讓投資者氣憤的是,顯然安然的高層對於公司運營中出現的問題非常了解,但長期以來熟視無睹甚至有意隱瞞。包括首席執行官斯基林在內的許多董事會成員一方面鼓吹股價還將繼續上升,一方面卻在秘密拋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監事會成員有7名與安然關系特殊,要麼正在與安然進行交易,要麼供職於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機構,對安然的種種劣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安然假賬問題也讓其審計公司安達信面臨著被訴訟的危險。位列世界第五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作為安然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者,既沒審計出安然虛報利潤,也沒發現其巨額債務。今年6月,安達信曾因審計工作中出現欺詐行為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了700萬美元。
安然的核心業務就是能源及其相關產品的買賣,但在安然,這種買賣被稱作「能源交易」。據介紹,該種生意是構建在信用的基礎上,也就是能源供應者及消費者以安然為媒介建立合約,承諾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後履行合約義務。在這種交易中,安然作為「中間人」可以很短時間內提升業績。由於這種生意以中間人的信用為基礎,一旦安然出現任何丑聞,其信用必將大打折扣,生意馬上就有中止的危險。
此外,這種業務模式對於安然的現金流向也有著重大影響。大多數安然的業務是基於「未來市場」的合同,雖然簽訂的合同收入將計入公司財務報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並不能給安然帶來任何現金。合同簽訂得越多,賬面數字和實際現金收入之間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貿易公司,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為了抬升股價。作為貿易公司,由於天生面臨著交易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很難在股市上得到過高評價。安然鼎盛時期的市值曾達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領先公司」地位,安然的業務不斷擴張,不僅包括傳統的天然氣和電力業務,還包括風力、水力、投資、木材、廣告等等。2000年,寬頻業務盛極一時,安然又投資了寬頻業務。
如此折騰,安然終於在2001年10月在資產負債平衡表上拉出了高達6.18億美元的大口子。
破產餘波難平
在安然破產事件中,損失最慘重的無疑是那些投資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資者。按照美國法律,在申請破產保護之後,安然的資產將優先繳納稅款、賠還銀行借款、發放員工薪資等,本來就已經不值錢的公司再經這么一折騰,投資人肯定是血本無歸。
投資人為挽回損失只有提起訴訟。按照美國法律,股市投資人可以對安達信在財務審計時未盡職責提起訴訟,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達信將不得不為他們的損失做出賠償。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響的還有安然的交易對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財團。據統計,在安然破產案中,杜克(D uk e)集團損失了1億美元,米倫特公司損失8000萬美元,迪諾基損失7500萬美元。在財團中,損失比較慘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團。僅J.P摩根對安然的無擔保貸款就高達5億美元,據稱花旗集團的損失也差不多與此相當。此外,安然的債主還包括德意志銀行、日本三家大銀行等
回答者:yanfei3331551 - 高級經理 六級
5. 從安然事件可以看到,財務會計信息會影響哪些利益相關者
這個就多了。所有者及股東本身,員工,債務方,政府也算上一個,以及公眾利益群體等等。
6. 安然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產生了哪些影響呢有什麼後果
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日本派出航母編隊在未宣戰的情況下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造成擊沉美戰列艦5艘,擊傷3艘,毀損其他艦艇10艘;擊毀飛機188架,擊傷291架;美軍官兵死2408人,傷2000餘人的結果,最終導致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事件。
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原因,既有日本方面的,也有美國方面的,有著各個方面的綜合原因。
1.日本方面:日本在中國戰場久戰不下,國力逐漸被消耗。日本本國資源匱乏,缺乏橡膠,石油等天然資源,很難支持進一步擴大作戰。日本的資源大多依靠進口,而隨著二戰的逐步推進,由於日本的進一步擴張刺激到了美國的利益,以及對法屬殖民地的吞並,美國對日本採取了石油禁運和航運封鎖,使得日本的戰爭資源極度缺乏,急需尋找其他資源。當時東南亞擁有著豐富的資源,但這些資源多半都是英,荷,比等同盟國的殖民地所擁有的,是與日本的協約國德國敵對的,因此無法從美國獲得資源,也無法從東南亞通過和平方式獲得資源,使得日本的戰爭資源陷入瓶頸。
在此條件下,以及日本對美國戰爭潛力的錯誤估計下,日本認為,只要通過「突然襲擊」殲滅美國太平洋的主力「太平洋艦隊」,就可以阻止美國對日本的封鎖,同時解決了這一威脅,就使得同盟國在遠東沒有任何(能對日本造成威脅的)軍事力量(比,荷這些國家殖民地軍事實力弱,法國已淪陷,英國忙於歐非戰場無暇東顧,能抽出的軍事力量有限)。日本可以快速吞並整個東南亞,再依靠東南亞的資源對抗同盟國及美國,擴大侵略范圍。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最終戰略構想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同時攻陷美國檀香山(即夏威夷群島),對美國造成重創迫使其退出戰斗,從而獲得勝利。
2.美國方面:美國政府精英意見和民意要求向來存在著沖突。一戰以來,經歷了1929-1933年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實力遭到重創,羅斯福上台努力恢復經濟,而軍隊建設長期滯後,軍費匱乏。
二戰爆發後,由於各種原因,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喧囂而上,反戰情緒十分高漲。這使得美國在二戰開始到珍珠港爆發前,無法向其他國家宣戰。當時的羅斯福政府確立了扶持英國對抗德國的戰略,但是許多直接的幫助計劃(諸如志願兵等等)由於美國民意的阻撓,無法從國會通過,使得美國政府只能採取有限的措施幫助英國。
日本在遠東的逐步擴張,對美國的經濟利益造成了威脅。美國遠東的殖民地菲律賓在日本的威脅范圍下,同時日本對中國的逐步侵略,對法屬越南的吞並等行為,使得美國在太平洋西岸的利益受到威脅。同時,日本與德國作為結盟關系,而德國與英國對抗,而美國扶持英國,美國對日本的對抗不可避免。
美國採取了逐步緊縮的政策,先是對日本發出警告,以經濟封鎖為由停止日本在對華,對東南亞的侵略,在日本無視後,對日本採取了石油禁運,同時派遣太平洋艦隊進駐美國太平洋前沿基地珍珠港,如同一把利劍懸在日本頭上。
(關於太平洋艦隊進入珍珠港,有分析認為此舉刺激了日本發動偷襲,乃羅斯福的苦肉計,目的是為了壓制國內反戰情緒,使得美國正式參與到二戰之內。)
3.珍珠港事件的後果: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二天,美國即全票通過了對日宣戰,美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迅速開始了工業轉軍工的轉型。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1941年末至1942年中),由於美太平洋艦隊幾乎全滅,日本發動了對東南亞的大規模侵略戰爭,攻佔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對緬甸發動襲擊,入侵馬來西亞。同盟國無力阻止日本的進攻。
1942年6月4日,美日爆發了中途島海戰。美國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擊沉日本四艘航母,從而改變了太平洋戰場艦隊對比劣勢的局面。太平洋戰場局勢被扭轉。
事實上,到1942年,美國工業轉型已經接近完成。美國的軍事生產能力極為強大。在二戰中美國是主要參展國中最後加入戰爭的,但其軍工產量是日本無法媲美的(有句話說得好,美國不要其他同盟國,一個國家就可以單挑全世界)
美國的參戰,大大加速了軸心國集團的失敗。美國可以同時進行太平洋,大西洋的兩面作戰而尚有餘力,強大的軍事生產能力,源源不斷的兵員補給和豐富的資源使得同盟國實力大增。日本的計劃最終破滅
7. 安然事件,安然公司只是把自己的年收入把多了,為什麼會影響他們後來破產,為什麼說是丑聞,就像我每月工
上市公司虛增收入的目的是為了讓虛假財務報表中的數字也就是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更加好看。
你個人的工資對外吹噓是沒有影響的,但是上市公司不一樣,因為涉及到很多投資者(包括股民)的利益,這種財務報表中的不實陳述會誤導投資者做出不當決策。而安然公司的丑聞已經報道後,必然引起恐慌,然後是股票被大規模拋售,進而引起股價進一步下跌。這樣的後果就是公開市場上已經沒有安然公司融資的機會。對於企業來講,很多時候利潤並沒有現金流重要,因為短期內的虧損企業還可以承受,但是一旦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必然是企業無法持續經營。
8. 有安然事件的前因後果介紹嗎
一直以來,安然身上都籠罩著一層層的金色光環: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總收入高達1010億美元,名列《財富》雜志「美國500強」的第七名;掌控著美國20%的電能和天然氣交易,是華爾街競相追捧的寵兒;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證券評級機構都強力推薦的績優股,股價高達70多美元並且仍然呈上升之勢。直到破產前,公司營運業務覆蓋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共有雇員2.1萬人,資產額高達620億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領先企業」,業務包括能源批發與零售、寬頻、能源運輸以及金融交易,連續4年獲得「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稱號,並與小布希政府關系密切……
安然的噩夢
2001年年初,一家有著良好聲譽的短期投資機構老闆吉姆·切歐斯公開對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懷疑。他指出,雖然安然的業務看起來很輝煌,但實際上賺不到什麼錢,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安然是怎麼賺錢的。據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率僅有7%左右。
切歐斯還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這些公司和安然有著說不清的幕後交易,作為安然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許正是這一點引發了人們對安然的懷疑,並開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況和現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們對於安然的疑問越來越多,並最終導致了股價下跌。8月9日,安然股價已經從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發表2001年第二季度財報,宣布公司虧損總計達到6.18億美元,即每股虧損1.11美元。同時首次透露因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托與合夥公司經營不當,公司股東資產縮水12億美元。
10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動提交某些交易的細節內容。並最終於10月31日開始對安然及其合夥公司進行正式調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資產,獲得J.P摩根和所羅門史密斯巴尼的10億美元信貸額度擔保,但美林和標普公司仍然再次調低了對安然的評級。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認做了假賬,虛報數字讓人瞠目結舌:自1997年以來,安然虛報盈利共計近6億美元。
11月9日,迪諾基公司宣布准備用80億美元收購安然,並承擔130億美元的債務。當天午盤安然股價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標准普爾將安然債務評級調低至「垃圾債券」級。
11月30日,安然股價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時的800億美元跌至2億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清單中所列資產高達498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企業。當天,安然還向法院提出訴訟,聲稱迪諾基中止對其合並不合規定,要求賠償。
安然模式的破產
首先遭到質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層,包括董事會、監事會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他們面臨的指控包括疏於職守、虛報賬目、誤導投資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以前,安然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所有投資者都樂於見到的。看看安然過去的財務報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氣業務成長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務公司零售業務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營收成長4倍,是連續21個盈餘成長的財季」……在安然,衡量業務成長的單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數,這讓所有投資者都笑逐顏開。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虧損了,而且虧損額還高達6.18億美元!
然後,一直隱藏在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開始露出水面。經過調查,這些合夥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層官員所控制,安然對外的巨額貸款經常被列入這些公司,而不出現在安然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安然高達13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就不會為投資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員也從這些合夥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讓投資者氣憤的是,顯然安然的高層對於公司運營中出現的問題非常了解,但長期以來熟視無睹甚至有意隱瞞。包括首席執行官斯基林在內的許多董事會成員一方面鼓吹股價還將繼續上升,一方面卻在秘密拋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監事會成員有7名與安然關系特殊,要麼正在與安然進行交易,要麼供職於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機構,對安然的種種劣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安然假賬問題也讓其審計公司安達信面臨著被訴訟的危險。位列世界第五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作為安然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者,既沒審計出安然虛報利潤,也沒發現其巨額債務。今年6月,安達信曾因審計工作中出現欺詐行為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了700萬美元。
安然的核心業務就是能源及其相關產品的買賣,但在安然,這種買賣被稱作「能源交易」。據介紹,該種生意是構建在信用的基礎上,也就是能源供應者及消費者以安然為媒介建立合約,承諾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後履行合約義務。在這種交易中,安然作為「中間人」可以很短時間內提升業績。由於這種生意以中間人的信用為基礎,一旦安然出現任何丑聞,其信用必將大打折扣,生意馬上就有中止的危險。
此外,這種業務模式對於安然的現金流向也有著重大影響。大多數安然的業務是基於「未來市場」的合同,雖然簽訂的合同收入將計入公司財務報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並不能給安然帶來任何現金。合同簽訂得越多,賬面數字和實際現金收入之間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貿易公司,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為了抬升股價。作為貿易公司,由於天生面臨著交易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很難在股市上得到過高評價。安然鼎盛時期的市值曾達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領先公司」地位,安然的業務不斷擴張,不僅包括傳統的天然氣和電力業務,還包括風力、水力、投資、木材、廣告等等。2000年,寬頻業務盛極一時,安然又投資了寬頻業務。
如此折騰,安然終於在2001年10月在資產負債平衡表上拉出了高達6.18億美元的大口子。
破產餘波難平
在安然破產事件中,損失最慘重的無疑是那些投資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資者。按照美國法律,在申請破產保護之後,安然的資產將優先繳納稅款、賠還銀行借款、發放員工薪資等,本來就已經不值錢的公司再經這么一折騰,投資人肯定是血本無歸。
投資人為挽回損失只有提起訴訟。按照美國法律,股市投資人可以對安達信在財務審計時未盡職責提起訴訟,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達信將不得不為他們的損失做出賠償。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響的還有安然的交易對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財團。據統計,在安然破產案中,杜克(D uk e)集團損失了1億美元,米倫特公司損失8000萬美元,迪諾基損失7500萬美元。在財團中,損失比較慘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團。僅J.P摩根對安然的無擔保貸款就高達5億美元,據稱花旗集團的損失也差不多與此相當。此外,安然的債主還包括德意志銀行、日本三家大銀行等
9. 請問安然丑聞/安然事件對布希政府及布希本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美國的權錢交易、美國的官商勾結很普遍。
比如此次漏油事件波及美國5個州:路易斯安那、得克薩斯、亞拉巴馬、密西西比和佛羅里達,所涉公司主要為英國石油公司、瑞士越洋鑽探公司、美國哈利伯頓能源服務公司。在已收到的150多起訴訟案中,這3家公司均為被告。一位長期跟蹤美國能源業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哈利伯頓公司還有著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的背景。
司法調查尚未開始,美聯社便在一則報道中透露說,根據2008年法官財產申報材料,上述5州67名聯邦法官中有37人與包括前面3家公司在內的多家能源公司有利益瓜葛。他們或持有這些公司股票,或從這些公司支取名目繁多的各類收入。這無疑令人對這些司法人員能否做到「司法公正」產生極大疑慮。
再比如,美國非黨派研究團體「責任政治中心」2008年曾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在美國國會兩院中共有151位議員在大型軍工企業中投資, 僅2004~2006年間就給議員們帶來了6200萬美元的利潤。
以世界第一大軍火商洛-馬公司為例,小布希政府中,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擔任過洛-馬公司的智囊團——蘭德公司的董事長;副總統切尼的夫人、空軍副部長史密斯都曾是洛-馬公司的領導層人物。從1994年~2008年,在美國每兩年一次的中期選舉前的政治捐款中,洛-馬每次都將50%以上的捐款給了共和黨。但當民主黨的奧巴馬上台後,深諳應變的洛-馬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史蒂文斯把該公司的112萬美元的政治捐款的55%給了民主黨。而民主黨政府也投桃報李,2010第一餐軍火盛宴,大快朵頤的正是洛馬公司。
去年奧巴馬選擇五角大樓常務副部長的過程中,曾擔任美國另一家軍火巨頭——雷神公司的副總裁威廉·林恩拔得頭籌。美國媒體評論就指出,林恩最終當選表明他本人在國會擁有龐大的人脈關系,居然使眾議員多名民主黨與共和黨議員跨黨派聯名向奧巴馬推薦他出任國防部常務副部長,同時其提名在參議院以壓倒性優勢獲得批准。這也說明奧巴馬政府很難擺脫大型軍工企業對美國政治的「遙控」。
當上國防部常務副部長,林恩的主要職責是負責五角大樓的日常事務,審查重大武器項目,並確定國防預算的優先事項,此人的任命,也讓去年年底雷神公司贏得對台軍售大單水到渠成。這些與軍工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國會議員或政府高官,自然就會為軍售搖旗吶喊。
10. 安然事件
安然事件分析
摘要:
安然公司成立於1930年,1941至1947年間,隨著公司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權漸漸分散,到1979年,InterNorth Inc.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並取代北部天然氣公司在紐約證交所掛牌。 1985年, InterNorth收購競爭對手休斯敦天然氣公司,並更名「安然」(Enron)。在2001年宣告破產之前,安然擁有約21000名雇員,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營業額達1010億美元之巨。公司連續六年被《財富》雜志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聲名大噪的,卻是這個擁有上千億資產的公司2002年在幾周內破產,持續多年精心策劃、乃至制度化系統化的財務造假丑聞。安然歐洲分公司於2001年11月30日申請破產,美國本部於2日後同樣申請破產保護。目前公司的留守人員主要進行資產清理、執行破產程序以及應對法律訴訟,從那時起,「安然」已經成為公司欺詐以及墮落的象徵。
關鍵詞:安然公司 財務造假 審計制度
正文:
2001年年初,一家有著良好聲譽的短期投資機構老闆吉姆•切歐斯公開對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懷疑。他指出,雖然安然的業務看起來很輝煌,但實際上賺不到什麼錢,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安然是怎麼賺錢的。據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回報率僅有7%左右。
切歐斯還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這些公司和安然有著說不清的幕後交易,作為安然的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拋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斷宣稱安然的股票會從當時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沒有離開董事會,就不能拋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許正是這一點引發了人們對安然的懷疑,並開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況和現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們對於安然的疑問越來越多,並最終導致了股價下跌。8月9日,安然股價已經從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發表2001年第二季度財報,宣布公司虧損總計達到6.18億美元,即每股虧損1.11美元。同時首次透露因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托與合夥公司經營不當,公司股東資產縮水12億美元。
首先遭到質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層,包括董事會、監事會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他們面臨的指控包括疏於職守、虛報賬目、誤導投資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以前,安然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所有投資者都樂於見到的。看看安然過去的財務報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氣業務成長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務公司零售業務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營收成長4倍,是連續21個盈餘成長的財季」……在安然,衡量業務成長的單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數,這讓所有投資者都笑逐顏開。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虧損了,而且虧損額還高達6.18億美元!
然後,一直隱藏在安然背後的合夥公司開始露出水面。經過調查,這些合夥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層官員所控制,安然對外的巨額貸款經常被列入這些公司,而不出現在安然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安然高達13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就不會為投資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員也從這些合夥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讓投資者氣憤的是,顯然安然的高層對於公司運營中出現的問題非常了解,但長期以來熟視無睹甚至有意隱瞞。包括首席執行官斯基林在內的許多董事會成員一方面鼓吹股價還將繼續上升,一方面卻在秘密拋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監事會成員有7名與安然關系特殊,要麼正在與安然進行交易,要麼供職於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機構,對安然的種種劣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安然假賬問題也讓其審計公司安達信面臨著被訴訟的危險。位列世界第五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作為安然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者,既沒審計出安然虛報利潤,也沒發現其巨額債務。今年6月,安達信曾因審計工作中出現欺詐行為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罰了700萬美元。
安然的核心業務就是能源及其相關產品的買賣,但在安然,這種買賣被稱作「能源交易」。據介紹,該種生意是構建在信用的基礎上,也就是能源供應者及消費者以安然為媒介建立合約,承諾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後履行合約義務。在這種交易中,安然作為「中間人」可以很短時間內提升業績。由於這種生意以中間人的信用為基礎,一旦安然出現任何丑聞,其信用必將大打折扣,生意馬上就有中止的危險。
此外,這種業務模式對於安然的現金流向也有著重大影響。大多數安然的業務是基於「未來市場」的合同,雖然簽訂的合同收入將計入公司財務報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並不能給安然帶來任何現金。合同簽訂得越多,賬面數字和實際現金收入之間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貿易公司,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為了抬升股價。作為貿易公司,由於天生面臨著交易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很難在股市上得到過高評價。安然鼎盛時期的市值曾達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領先公司」地位,安然的業務不斷擴張,不僅包括傳統的天然氣和電力業務,還包括風力、水力、投資、木材、廣告等等。2000年,寬頻業務盛極一時,安然又投資了寬頻業務。
如此折騰,安然終於在2001年10月在資產負債平衡表上拉出了高達6.18億美元的大口子。
2.注冊會計師定期輪換制問題。
注冊會計師定期輪換制問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審計合夥人的定期輪換;二是會計師事務所實行定期輪換,以避免與客戶長期的關系導致審計獨立性下降。此前,美國只是要求審計合夥人實行7年輪換制,並未要求事務所進行輪換。
安然公司成立16年來,其財務報表一直由安達信審計。很多人懷疑這種長期的合作關系會「日久生情」,從而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因此建議建立會計師事務所定期輪換制度。
盡管從理論上說,審視上市公司的任何重大惡性案件時都必須嚴格區分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安然大廈的坍塌,除了蒸發掉安然公司員工的血汗錢和眾多無辜投資者的財富外,很有可能使安達信身陷絕境,並引發了對「五大」空前的信任危機。目前披露的證據顯示安然公司蓄意舞弊,但為其提供審計鑒證和咨詢服務的安達信是否涉嫌與安然公司串通舞弊尚無定論,不過,美國國會的6個調查組,以及司法部、聯邦調查局和SEC等部門對安然公司和安達信發起的規模空前的刑事調查所掌握的初步證據,足以表明安達信在安然事件中難辭其咎。根據目前已披露的資料,安達信在安然事件中,至少存在以下嚴重問題:
(1)安達信出具了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和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安然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來,其財務報表一直由安達信審計。2000年度,安達信為安然公司出具了兩份報告,一份是無保留意見加解釋性說明段(對會計政策變更的說明)的審計報告,另一份是對安然公司管理當局聲稱其內部控制能夠合理保證其財務報表可靠性予以認可的評價報告。這兩份報告與安然公司存在的前述重大會計問題形成鮮明的反差,已成為笑柄。經過與安達信的磋商,安然公司2001年11月向SEC提交了8-K報告,對過去5年財務報表的利潤、股東權益、資產總額和負債總額進行了重大的重新表述,並明確提醒投資者:1997至2000年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不可信賴。換言之,安然公司經過去達信審計的財務報表並不能公允地反映其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得到安達信認可的內部控制也不能確保安然公司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安達信的報告所描述的財務圖像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嚴重偏離了安然公司的實際情況。
(2)安達信對安然公司的審計缺乏獨立性。獨立性是社會審計的靈魂,離開了獨立性,審計質量只能是一種奢談。安達信在審計安然公司時,是否保持獨立性,正受到美國各界的廣泛質疑。從美國國會等部門初步調查所披露的資料和新聞媒體的報道看,安達信對安然公司的審計至少缺乏形式上的獨立性,主要表現為:
①安達信不僅為安然公司提供審計鑒證服務,而且提供收入不菲的咨詢業務。安然公司是安達信的第二大客戶,社會各界紛紛質疑,既然安達信從安然公司獲取回報豐厚的咨詢收入,它能保持獨立嗎?安達信在安然公司的審計中是否存在厲害沖突?它能夠以超然獨立的立場對安然公司的財務報表發不偏不倚的意見嗎?即使安達信發現了重大的會計問題,它有可能冒著被辭聘從而喪失巨額咨詢收入的風險而堅持立場嗎?面對諸如此類的質疑,即使安達信能夠從專業的角度辯解自己並沒有違反職業道德,但社會大眾至少認為安達信缺少形式上的獨立性。
②安然公司的許多高層管理人員為安達信的前雇員,他們之間的密切關系至少有損安達信形式上的獨立性。安然公司的首席財務主管、首席會計主管和公司發展部副總經理等高層管理人員都是安然公司從安達信招聘過來的。至於從安達信辭職,到安然公司擔任較低級別管理人員的更是不勝枚舉。
(3)安達信在已覺察安然公司會計問題的情況下,未採取必要的糾正措施。目前,美國國會調查組披露的證據顯示,安達信在安然黑幕曝光前就已覺察到安然公司存在的會計問題,但未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或採取其他措施。
(4)銷毀審計工作底稿,妨礙司法調查。在沸沸揚揚的安然事件中,最讓會計職業界意想不到的是安達信居然銷毀數以千計的審計檔案。我們知道,審計最重證據。以客觀、真實的證據為依據的審計,客觀、真實的證據也是他們提出的會計基本假設之一。安達信銷毀審計檔案,是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公然挑釁,也暴露出其缺乏守法意識。安達信值得冒天下之不題而銷毀審計檔案嗎?答案只有一個:被銷毀的審計檔案藏有見不得陽光的勾當。
三、安然事件對我國的啟示
基於市場經濟的共通性,安然事件引起的對公司治理、財務報告制度、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體制、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等諸多問題的思考,無疑會帶給我們很多啟示,這些啟示對我國尚不成熟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公司治理,以及會計審計、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制度建設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一)關於相關制度重要性
市場經濟的運行依賴於真實、准確、完整的市場信息,要求建立完善、成熟的信息披露制度、風險防範制度及相關制度。此外,對市場主體良好商業道德的要求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兩者之間的關繫上,制度是基礎性資源,是最為根本的保障。
同時,應當認識到,制度的好與壞只是相對的概念,不存在絕對無缺陷的好制度,也沒有哪一種制度一無是處。因此,在制度的選擇上,應當理性權衡,對比優劣。
(二)關於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
健全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制度,既可防範公司舞弊行為,也有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美國式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歷來倍受推崇,也是我國重點的借鑒對象。然而,安然等一系列事件卻證明,美國公司治理、內部控制也同樣存在嚴重缺陷。正如我們對事物主次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規律的認識一樣,公司治理及其內部控制的缺陷才是公司財務造假的根源所在。
我們認為,對於公司丑聞,所有會計師事務所,不論是對大公司還是小企業進行審計,都應該關注管理層的態度以及高級管理層的控制責任。
通過安然事件,我們認識到,既不能否定股票期權制、審計委員會、內部控制的正面作用,但也不能對它們的作用過分依賴和誇大,而需要將各種制度安排,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外部審計制度協同起來。因為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並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問題需要通盤考量和系統解決。
企業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制度密切聯系,一個好的治理結構能夠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過去,我國對於企業內部控制更多從會計控制入手,目前尚未建立起與國際上相銜接的制度。事實上,內部控制制度涉及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組織構架、人事管理、業務流程、薪酬制度、財務管理、會計核算、信息處理、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並且由於企業性質的差異、規模的不同,導致在控製程序設置、控制方法選擇等方面也都體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要求。
(三)關於會計、審計准則建設
安然事件發生前,美國曾一直認為其會計准則是全球最好的,能夠最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毫無疑問,這一神話隨著安然的破產而破滅。其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說明,美國的現有財務會計報告制度在准則國際趨同、透明度、可比性等方面都不盡完善。現有財務報告制度存在的問題,使得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時,即使主觀上並不想通同作弊,但在客觀上也會促成其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按照公眾的期望勝任其職責。
注冊會計師完成審計業務需要兩把尺度,一是會計准則,一是獨立審計准則。隨著持續的全球化,許多主要資本市場正在積極努力,推動向全球公認的會計准則和審計准則趨同。包括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歐盟委員會、金融穩定論壇、國際保險監管機構協會、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和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組織,都強調全球資本市場需要高質量的、統一的會計、審計准則,提出了各國會計准則和審計准則應與國際准則趨同的要求。世界各職業會計師組織,只要不想游離於國際經濟金融合作之外,不想游離於國際會計審計專業服務市場之外,就不能無視國際會計、審計准則趨同這一趨勢。
(四)關於注冊會計師獨立性
對於安然事件中審計失敗的原因,是注冊會計師違反獨立性,還是委託代理關系中沒有給出獨立性的制度安排,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注冊會計師審計起源於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了解和考核經營者的管理責任,財產所有者委託獨立的專業人員(即注冊會計師)對經理人的經營情況進行審查,受託的注冊會計師將審查結果報告給委託人。在這種委託代理關系的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注冊會計師必須獨立於被審計對象(經理人),注冊會計師與經理人之間不能夠存在利益上的依賴或關聯關系。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教科書中的審計委託代理關系和現實中的實際委託代理關系並不完全相同。在實際操作上,具體化為公司的經理人即管理層在委託、僱傭注冊會計師,盡管形式上是股東(主要是大股東)投票決定注冊會計師的聘請,但注冊會計師是由管理層事先推薦,故而決策權實際上被管理層掌握著。管理層不僅最終決定著注冊會計師的聘請、聘請費用的多少以及審計費用的支付,而且決定著注冊會計師為公司提供的審計、咨詢等服務費用的結構,因此注冊會計師與公司的管理層之間具有相關性而非獨立性。這就是普遍存在於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之間的「固有利益關聯」。面對自己「衣食父母」合法或非法的會計操縱行為,注冊會計師往往被置於兩難的境地,從而影響到獨立客觀地發表意見。
安然事件&安達信會計公司--《時代財會》200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