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情 » 產業集群指數

產業集群指數

發布時間: 2021-03-12 15:34:23

1. 什麼是產業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亦稱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某國或某一地區的某個特定產業相對於他國或地區同一產業在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持續獲利等方面所體現的競爭能力。產業競爭力實質是產業組織能力的市場體現。

外國跨國公司對我國產業競爭力影響是什麼?問得很大,行業不同,影響是不一樣的.

例:
《2007-2008年中國計算機產業競爭力研究年度報告》目錄:

主要結論

重要發現

一、2007年全球計算機產業發展現狀、特點和趨勢
(一)發展現狀
1、產業規模
2、市場競爭格局
3、產品技術
(二)主要特點
1、美歐日市場相對穩定,亞太市場成長迅速
2、寬屏依然是筆記本電腦市場的主流產品
3、技術創新帶動產業持續發展,需求導向發生根本變革
4、國際產業轉移繼續深化,為發展中國家帶來發展機遇
(三)發展趨勢
1、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仍將引領計算機技術和產品的發展方向 2、技術推動和應用導向共同驅動產業發展
3、多核和Cell等新型處理結構: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大遷移
4、無線技術成為技術發展的熱點

二、2007年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概述
(一)發展現狀
1、產業規模
2、市場競爭格局
3、產品技術
(二)主要特點
1、價格戰帶來質量隱憂
2、企業實力逐步壯大,品牌效益開始顯現
3、出口規模持續增長,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
(三)發展趨勢
1、環保、寬屏顯示器將成為主流
2、無線應用走向普及
3、消費類計算機向時尚化、個性化發展
4、3C融合趨勢加快
5、軟體和信息服務將成為計算機產業的主體

三、中國計算機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設計
(一)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
2、科學性原則
3、全面性原則
4、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原則
5、通用性和發展性結合的原則
6、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相結合原則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成
1、環境是計算機產業競爭力的根本保證
2、市場是計算機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直觀表現
3、企業是計算機產業競爭力的微觀基礎

四、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環境競爭力分析
(一)政治環境
1、相對有利的國際政治環境
2、高度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
3、國家從戰略上高度重視計算機產業發展
(二)經濟環境
1、全球產業梯次轉移向周邊國家擴散
2、繁榮、高速增長的國內經濟
3、經濟環境的不利因素
(三)社會環境
1.巨大的信息化需求促進計算機產業發展
2.社會發展不平衡制約產業發展速度
(四)技術環境
1、研發投入長期偏低,但近年呈增長態勢
2、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

五、2007年中國計算機產業製造競爭力分析
(一)產業規模
(二)產業鏈條
(三)企業集中度
(四)產業集群

六、中國計算機產業技術創新競爭力分析
(一)研發投入和資金來源
(二)技術水平和專利擁有量
(三)創新組織能力
(四)產品附加值

七、中國計算機產業市場競爭力分析
(一)市場佔有率
(二)品牌價值
(三)出口競爭力

八、中國主要計算機企業競爭力分析
(一)國內優勢企業與國外優勢企業的相對競爭力
1、企業規模
2、贏利能力
3、研發投入
4、人均銷售收入
(二)國內企業競爭力排名
1、企業發展概況
2、市場競爭力排名
3、製造競爭力
4、技術競爭力
5、管理競爭力
6、綜合競爭力

九、中國計算機產業競爭力總體評價
(一)優勢領域
(二)優勢企業
(三)優勢環節

十、2008-2011年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有利條件
1、企業和政府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提高
2、產業融合拓展計算機的新興市場
3、信息化建設引發並持續擴大IT投資需求
(二)不利因素
1、製造成本上升
2、信息安全與信息垃圾對產業環境可能的影響
3、世界范圍內計算機應用水平發展的不平衡
(三)前景預測

十一、建議

表目錄
2002-2007年全球計算機、外設及零配件產值
計算機行業出口占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出口總額的比重
2001-2007年中國R&D經費投入情況
2007年計算機產業前15位國家和地區排名
2007年國內外主要計算機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對比
1998-2007計算機行業貿易競爭力指數
我國計算機行業出口競爭力波士頓矩陣表
2007年國內外主要計算機企業經營情況對比
……

圖目錄
2005-2007年全球計算機市場規模
2007年主要計算機廠商市場份額
2005-2007年全球PC出貨量及增長率
2003-2007年前三家銷售收入佔全行業比重
1996-2007年6月我國計算機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總體情況
2002-2007年內資與外資計算機產品出口競爭力波士頓矩陣
1996—2007年我國台式PC、筆記本電腦產量
2008-2011年中國計算機及其周邊設備產業規模預測
……

2. 哪些經濟模型可以用來分析一個地方的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沒了,就只有你說的兩個!!這兩個還是挺管用的!!

3. 重慶在全國排行第幾

前幾位排行北 京 100 京
上 海 100 滬
廣 州 100 粵1
深 圳 100 粵2
天 津 78.3 津
杭 州 75 浙1
南 京 74.5 蘇1
重 慶 73.4 渝1
成 都 68 川1
武 漢 67.4 鄂1
蘇 州 65 蘇2
青 島 64.3 魯1

4. 迫切需要青島個縣級市經濟概況

即墨市

中國針織名城—即墨,位於中國膠東半島西南部,南依嶗山,近臨青島;東瀕黃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陸地面積178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108.2萬人。現轄1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

即墨歷史文化悠久,迄今已有1400餘年建城史。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水量750毫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中西部良田沃野,是全國糧油生產基地之一;東部海岸線長183公里,分布著7個較大港灣和24個大小島嶼,有水深—14米的女島港可以直通國際航線,盛產對蝦、海參、鮑魚等30多種海產品;沿海丘陵山區,宜林宜草,有嶗山礦泉水、青島麥飯石、重晶石、玄武岩等礦產資源。

2005年,即墨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建設大青島「重要一極」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經濟社會實現了新的跨越。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4.77 億元,比上年增長21.4 %;轄內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15 億元,比上年增長 31.9 %;外商直接投資 5.18億美元,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利用內資24.08 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2 %和36.8 %;出口創匯 15.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7 %;農民人均純收入5736 元,比上年增長14.42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名列全國百強縣第28位;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比上年躍升21個位次,名列全國最發達百強縣第43位。

即墨市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民營經濟發達,市場商貿繁榮。近年來,始終堅持一手抓對內對外開放不放鬆,一手抓民營經濟發展不動搖。對內對外開放連年實現新突破,2005年全市一批規模大、質量好的產業集群龍頭項目和產業鏈項目相繼簽約、開工和投產,累計新審批計劃投資1000萬美元和5000萬元以上的內外資項目115 個,實際利用外資2.43 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 15億元,分別佔全市總額的20.8 %、 18.3 %;已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3 家、國內500強企業 15家。民營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質量不斷提升,全市民營企業已發展到 5635家,個體工商戶達到7.2 萬戶。大力實施「商貿興市」戰略,使市場商貿業蓬勃發展,專業市場總數達到24處。目前,全市涌現出即發、英派斯、亨達、琴島、紅領、雪達、好事中等青島市級以上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達到57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3個、中國名牌產品4個。針織服裝服飾、電子及電子配件、造船及造船配件、食品飲料、市場商貿和旅遊六大產業集群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

即墨市境內名勝古跡眾多,山、海、島、泉景色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六區十二景」。特別是東部沿海區域以秀麗的山海風光、獨特的地熱溫泉(水溫最高達93℃)而聞名,日益成為大青島旅遊開發的黃金海岸。歷史名島田橫島、青島溫泉旅遊度假區、鶴山風景區等旅遊名勝已成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著名的度假旅遊勝地。2005年,全市共接待遊客335.6 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6.9 億元。

2005年,即墨市按照青島市「以溫泉周邊區域為啟動點,拉動城市東部崛起」的戰略部署,把東部旅遊開發定位為青島大旅遊的補充、延伸和升華,集中力量實施了以「突破溫泉」為重點的東部開發建設。總投資6.3億元的20項重點基礎設施工程基本完成,天逸海灣國際度假城、頤中鰲山灣濱海公園、天泰山海泉綜合開發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旅遊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初步拉開了青島新東部開發建設的大框架。

膠州市

黃海明珠——金膠州,全國經濟綜合勢力百強(縣)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的近郊,有一座朝氣蓬勃的衛星城市-膠州。

膠州總面積121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0平方公里。總人口78萬,轄13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氣候溫和,資源豐富,是山東省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膠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4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這里刀耕火種,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三里河文化。有300多年歷史的「膠州大秧歌」馳名中外。自古以來,膠州商業貿易相當發達。唐宋時期曾是全國五大商埠之一,是長江以北唯一通商口岸,素有「金膠州」之美譽。

膠州依託海港、空港、鐵路、高速公路,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立體式交通網路,膠濟、膠新、膠黃3條鐵路和同三、濟青、環膠州灣3條高速公路縱穿境內,距青島國際機場不足30分鍾車程,是山東半島連接內陸各省及進出省內各地的重要交通樞紐。

膠州市積極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GDP連年保持高速增長,出口創匯額連續十餘年居山東省各縣市首位,利用外資額名列全省前茅,已吸引美國愛默生、法國拉法基等10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落戶,成為山東半島地區吸納外資最多的(縣)市。擁有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多處產業功能齊備、專業特色明顯的高水準項目承接平台,形成了機械、汽車及配件、化工、食品、輕紡服裝、木器傢具、家電電子等七大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民營經濟和城市化三大帶動戰略,加快建成膠州灣重要的加工製造業基地和倉儲物流基地。2004年在全國百強市排名中躍升至33位,提升了25個位次。

2005年,膠州市生產總值達到287.4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6.86億元,實現稅收總額15.7億元,轄內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7億元,全市外商直接投資 4.9億美元,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利用內資22.85億元。

當前,膠州搶抓青島協辦奧運、挺進西海岸帶來的發展機遇,制定了「十一五」規劃的發展新目標:力爭在2010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突破30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經濟發展速度繼續保持半島地區領先地位。

膠南市

膠南市地處青島市西海岸,是一座新興濱海旅遊城市。全市總面積1846平方公里,總人口80.6萬,海岸線長130公里。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等稱號。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最發達百強縣市第34位。

區位優勢較為明顯。膠南占青島西海岸總面積的88%,系大青島「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4國道、「同三」高速、南濟青高速、疏港高速縱橫境內,貫通青(島)黃(島)的海灣大橋已經啟動,海底隧道即將動工。

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膠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史有「東國名地」美稱。千古名勝琅琊台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和省級旅遊度假區,北方第一高島靈山島享有「海上畫屏」之美譽,為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

工業經濟基礎雄厚。擁有汽車、電子、輕工、紡織、石化、橡膠、食品等十大支柱產業,培植成了機械製造、食品與葯物、家電電子、橡膠化工、船舶汽車、鋼鐵及有色金屬等六大產業集群,成為青島工業最發達的縣級市。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青島臨港產業加工區、泊里重工業基地、王台紡機石化物流基地、靈山衛能源基地等「四大產業基地」初具規模,成為項目承接的重要載體。中鋁、青鋼、魯能、海爾、中國建材等國家級大項目相繼入駐開發建設。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規劃區面積由284平方公里擴展到38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49.2平方公里。經貿大廈等30座高層、小高層建築陸續開工建設,水城等一批重點項目成為青島西海岸開發建設的新亮點。

作為大青島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極,膠南市正搶抓青島挺進西海岸的重大戰略機遇,圍繞構建青島西海岸都市新區、經濟新區、科教新區、和諧新區,加快實施「東接、北擴、南展」城市發展戰略,突出重大項目、高新技術和產業集群「三大亮點」,不斷膨脹「四大產業基地」規模,一個青島國際大城市框架下的社會主義新膠南正在迅速崛起。

平度市

平度地處山東半島製造業中心地帶,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總面積3166平方公里,人口135萬,轄26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788個行政村。全市綜合實力進入全省30強縣(市),在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位居全國34位,山東省第11位,2005年榮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

平度地理位置優越,道路交通發達。地處山東半島城市群戰略布局的咽喉,是青島大城市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青島市「1小時經濟圈」,能夠便利聯接青(島)、煙(台)、濰(坊)三城市,具備承接經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的獨特優勢。境內有濟青、濰萊、威烏高速公路和德龍煙鐵路、804省道等多條交通要道通過,縱貫中國南北的黑龍江省同江縣至海南省三亞市的東部沿海交通大動脈——同三高速,橫穿平度28.8公里,青銀高速公路平度至青島段正在建設之中,境內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200多公里,居全國縣級市之首。

平度物華天寶,資源豐富。農業基礎雄厚,農產品質優量大,是全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中唯一設在縣級的試驗區,是全國唯一的糧棉油果均跨入百強的縣(市)。享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花生之鄉」、「中國肉牛之鄉」和「中國大姜之鄉」等美譽,大澤山葡萄、馬家溝芹菜聞名全國。境內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質量好,優勢礦種主要有石墨、黃金、透輝岩、花崗岩等,資源保有量潛在價值達1000多億元。是世界著名優質石墨重點產區和全國黃金生產十強市。廣袤的土地、充裕的電力和淡水資源,能夠滿足各類項目建設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平度工業基礎穩固,產業特色鮮明。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和集約經濟的要求,構築了經濟開發區、華僑科技園、農業試驗區工業團地,培植起電子家電、化工橡膠、機械鑄造、汽車配件、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六大產業集群。海爾、海信、青啤、中農發、中地、台灣統一,日本三井、住友,韓國LG、三瑩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平度,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利用內資220億元。其中三瑩電子年產鋁基電容器60億只,是世界最大的鋁基電容器生產基地;宏泰銅業集團紫銅管產量居全國第四位,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在山東省同行業中位居第一;海信空調是國內最大的變頻空調基地;海爾冰箱將在平度建成世界最大的專用小冰箱生產基地,特別是汽車用小冰箱;以歐美包裝印刷、半島都市報包裝印刷、宏泰包裝等項目為基礎,將建成亞洲最大的凹版印刷基地;裕龍食品將建成江北最大的農副產品加工、物流中心;同和汽車配件、明村橡膠正在向全省最大的汽車配件生產基地、斜交輪胎生產基地加快邁進。

平度科教事業發達,人力資源豐富。平度先後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成人教育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平度作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與國內外80餘處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聯合辦學、科技推廣、試驗示範等穩固的合作關系。特別是職成教育得到迅速發展。1990年,在全國率先引進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走在全國前列,每年為社會輸送8000多名專業技術實用人才。

平度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戰國時代,即為齊國古都所在地,是當時膠東半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墨故城歷經千餘年,先後有八王、六侯、一公、一相治於此,其後形成的康王古墓群,是知名的考古旅遊區。境內的大澤山風景區聞名遐邇,是省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和青島市確定重點進行開發的休閑、探險旅遊勝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鄭文公碑被譽為「中國書法源流之瑰寶」,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萊西市

萊西,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作為青島市衛星城市,是國務院首批確認的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全國百強縣(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山東省首批文明城市、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食品工業強縣(共37個)。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 193.58 億元,增長 21.1 %;轄內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 億元,增長59.4 %;農民人均純收入 5542 元,增長 14.27 %;全市共組織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69項,總投資 7.2億元,城市化水平達到47.1 %;市行政審批中心被評為青島五市中唯一的「青島市公共服務示範窗口」;12月份,中宣部把萊西市推行為民服務代理制的做法作為重大典型在全國推廣,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等30多家主要新聞媒體相繼報道;再獲「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市」稱號,實現六連冠,居全省第三名。

萊西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氣候宜人。位於山東半島中部,處於青島、濰坊、煙台、威海四個城市之間,是膠東半島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在青島市1小時經濟圈內。距青島海港碼頭80公里。境內有一級路1條、高速公路2條,另有2條國家級公路、5條省級公路縱橫交錯,藍(村)煙(台)鐵路橫穿東西,交通運輸條件得天獨厚。萊西屬北溫帶半濕潤東亞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萊西地域廣闊,物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石墨、黃金、鐵、大理石、珍珠岩、沸石、鉀長石等數十種礦藏,具有良好的開采前景。尤其是石墨儲量大,質量好,是中國主要的石墨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畜牧、花生、果品、蔬菜四大主導產業優勢明顯,其中花生總產量在全國縣(市)級列第二位,人均產量列第一位;是山東省最大的奶牛生產基地。

萊西工業生產發展勢頭旺盛,現已形成了面向國內外市場、以名優產品為支柱、以骨幹企業為龍頭、以外向型企業為窗口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5. 「第三義大利」中小企業集群的成功之道

由於歷史原因,義大利的產業結構與大多數發達國家有所不同:企業構成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生產行業也多集中在紡織、皮革、機械、食品等傳統領域。然而正是在這些中小企業和傳統輕工行業的推動下,義大利經濟在近30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無論是人均產值還是對外出口都超過了很多與其相似的發達國家,躍身進入世界七強。由此引發了人們的諸多思考:為什麼義大利的發展之路會與其他經濟發達國家有如此不同?為什麼不具優勢的產業結構卻可以在義大利出現奇跡?是什麼使得這些在技術創新要求不高的傳統行業中從事專業生產的中小型企業,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並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

答案在於,義大利的中小企業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加入到一個巨大的生產網路(產業集群)中,利用與同行企業間的聯合、企業自身在生產網路中的位置以及企業影響和改變消費者購買要求的能力而獲得一定的行業操控力,並通過這種操控力應對市場上可能出現的變化,提高生存能力。

這種被譽為「義大利中小企業成功之母」的產業集群型生產模式的優勢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是否能「為我所用」,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騰飛,並帶動城鄉、特別是偏遠小城鎮地區的經濟發展呢?本文將對義大利產業集群模式的特點、優勢進行分析,並探討其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一、義大利的產業集群模式

在義大利,產業集群型生產模式以工業園區為表現形式,對其描述存在多種版本,但基本要素有以下幾點:1、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單一企業的專業性與企業分工合作相結合;2、擁有有價值、有規范的文化環境,具備信息流通便利、與周圍地區連接等條件;3、建有至上而下的互聯網路,可使區內小型企業不受規模限制,進入更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

1991年,義大利政府頒布317/91號法規,首次在法律上對工業園區作了嚴格的規定。根據該法規中對工業園區的描述,工業園區是指眾多獨立的小型專業性企業集中在一個地區,並在該地區建立起統一的產業鏈;各企業負責產業鏈中不同的生產環節,並可利用這一地區的文化、歷史、特色作為共同的企業標識。

1993年4月,義大利工業部對工業園區的劃分標准進行了具體規定。見表一。

表一、工業園區的劃分標准 工業園區(產業集群)指數 標准 製造業的工業化程度(製造業員工在全體員工中所佔比例) >國家和大區級同類數據的30% 製造業企業密度(當地居民人均擁有製造業企業數) >國家平均水平 專業性生產(從事某一專業生產活動的員工在所有製造業員工中所佔比例) >國家級同類數據的30% 專業行業比重(專業行業人員在全體製造業員工中所佔比例) >30% 行業專業生產中中小企業的比重(中小企業員工在專業生產行業員工中所佔比例) >50% 二、義大利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

上世紀60-70年代,受農業資源和礦產資源價格上漲、石油危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世界經濟面臨方向性抉擇。一些大型企業開始對自身的組織結構進行重組,從戰略高度對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整體關系進行調整。他們將精力集中到企業的核心業務,對於為核心業務提供服務和支持的其他生產環節則下分給次一級供應商,即中小型企業,以降低由傳統的縱向型集中管理模式所帶來的高額成本。建立在新標准上的現代工業也由此產生:新的擴散型生產替換了原有的規模型生產;專業化生產替換了綜合型生產;企業間的分工合作替換了原有的集中生產。這種由規模型向非規模型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小型企業的優勢,他們聯合起來形成產業集群(中小企業體系)與大型工業企業形成抗衡。

三、義大利產業集群概況

產業集群型生產模式在義大利現代工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義大利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義大利目前共有產業集群156個,居住人口1250萬;集群內製造業企業21.5萬家,佔全國製造業企業的40%;製造業從業人員200萬人,佔全國的39.3%。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2%,其中工業產值佔全國產值的37.7%,服務業產值佔全國產值的23%。製造業產品出口佔全國同類出口的44%,其中紡織服裝、皮鞋皮具、非金屬類礦產加工產品、木材和木質產品以及機械設備產品均佔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的50%以上。

(一)義大利產業集群的主要領域

義大利的產業集群多集中在傳統輕工業領域,主要行業及所佔比例見表二。

表二、義大利產業集群主要涉及領域一覽表 行業類別 集群數目 占集群總數的比例 食品行業 7 4.48% 家居業 32 20.51% 紙板製品工業 4 2.57% 橡膠和塑料行業 4 2.57% 機械類 38 24.36% 金銀首飾加工/樂器製造 6 3.85% 皮革行業 20 12.82% 紡織服裝業 45 28.84% (二)義大利產業集群的主要運作模式

義大利產業集群的主要運作模式可分以下四種:

1、「大工廠」模式 這種模式以一家專門負責設計、訂貨、營銷的中型企業為龍頭,其他數個中小企業參與其產品生產過程,負責不同工序或不同部件的生產,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協作關系,如同一個無形的大工廠。企業能否成為龍頭,不是看其規模大小,而主要看它是否有設計技巧和營銷本領。普拉多紡織服裝工業區就有幾百個這樣的「大工廠」

2、衛星群模式 這種模式通常以一家中型企業為核心,眾多小企業為其供應零配件或部件。鞋帽、眼鏡、樂器製造等行業的工業區大多屬於這種模式,幾百個規模較大、穩固的企業集合了上千個小企業為其進行生產。

3、集中銷售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各個小企業按照統一的規格和技術要求,獨立進行生產,並由同一檢測機構進行檢驗。檢驗合格後,使用統一商標,由銷售機構進行統一銷售。如阿斯蒂汽酒工業區。

4、小企業集團模式 相互依存度高的小企業,以參股形式組成企業集團,將企業的某些職能(金融、貿易)集中,以便擴大規模,使其能像大企業那樣發揮更大作用。這種模式主要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在機械行業專業區尤為突出。目前,義大利約有16%的中小企業組成了企業集團,在高技術部門,該比重在30%以上。每個集團平均由12個企業組成,每個企業集團的平均雇員人數約為1500人。企業集團的發展在一定程度彌補了義大利工業體系分散的弱點。
四、產業集群模式的優勢和特點

(一)生產過程專業化有助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

義大利央行在對產業集群內企業與非產業集群內企業進行比較後發現,在技術條件相當的情況下,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在對生產過程進行拆分後,通過彼此的分工合作,可以以低於非產業集群內企業(獨自完成整個生產過程)的生產成本完成等量的生產。這是因為:1、產業集群內的大部分企業進行專業化的中間性生產,因此大大節省了庫存、貿易等常規成本;2、專業性的產業集群內,專業技能已成為隱性非物質資本,因此集群內企業僱傭專業技能高、工作效率高的工人不會額外增加勞動成本。

(二)為企業營造了競爭-合作的良好環境

產業集群中的生產網路通常由縱向和橫向生產鏈組成,處於不同位置中的企業彼此間有著或競爭或合作的緊密關系。對於以分工合作關系為主的企業來說,穩固的供求關系將降低企業成本,減少商業風險。建立在相互了解與良好人際關系基礎上的企業信譽也會成為社會資本,減少了企業在運營和協調生產時發生的費用。對於以競爭關系為主的企業來說,共同的市場促使企業不斷在提高生產技術,增加產品個性上下工夫。在義大利,即使是應用同等技術生產的同類產品其外觀也往往千差萬別。技術的更新和產品的多樣化使義大利專用零配件產品在國際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意本國出口中占很大比重。

(三)區域集中易於企業加強溝通和合作

產業集群內同行企業的高度集中,能夠幫助區內企業加強經驗交流,形成共識並推動技術的革新;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提高市場預測的准確性。

以義大利著名的製革工業區桑塔科洛切(Santa Croce)為例,製革過程中所排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是該產業集群內企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為了解決該問題,集群內企業經地方行業聯合會協調,共同投資,與當地比薩大學聯合設立研究中心,專門研究減排問題。2006年該集群內的有害氣體排放量在空氣中的比例降到2%,遠遠低於30%的世界平均水平。現在該集群內的企業向世界出口的不僅是其皮革產品,還有其先進的生產技術。

(四)一體化的管理與服務

同類產品生產企業的集中也使得政府部門可以因地制宜地設計產業政策和管理措施,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專業服務網路。如便利交通、設立機械製造和維修點、修建統一的污水和垃圾處理系統、開辦職業學校、提供行業保險、發放優惠貸款、發展商業和中間貿易、供應原材料、舉辦專業展覽會、開發專業軟體等。工業區內的企業也因此可享受到更多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

6. 南京為什麼不如青島經濟發達

青島的石油化工行業和南京齊頭並進,但是青島是沿海城市 港口相當發達,集裝箱、散貨以及化工碼頭的吞吐量和實力不是南京能比擬的
在製造業方面 青島是家電行業的巨頭 海爾 海信 澳柯瑪等等 都在青島
還有青島的旅遊業很發達,環境比南京好
擁有沿海優勢的青島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勢力很強
青島南京的重工業應該是差不多 機械行業應該是南京強一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青島消費水平應該是比南京略高

7. 蘇州工業園區的經濟概述

2014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0億元,同比增長8.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0.3億元,增長11.3%;實際利用外資19.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802.8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700億元。
2014全年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葯、納米技術應用、雲計算等三大新興產業分別實現產值283億元、200億元和192.8億元,分別增長23%、48%和31.3%,園區成為全球納米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產業區域之一。在自主品牌方面,園區50家重點科技型自主品牌企業銷售收入均超億元、銷售總收入增長15%,新增上市企業3家,累計達1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8家,居全國高新區首位。
2014年,累計吸引外資項目超5200個,實際利用外資267億美元,其中9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50個項目;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139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7個,在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首期投資30億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竣工投產。新興產業迅速壯大,實施生物醫葯、納米技術應用、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2014年預計實現新興產業產值239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0.5%,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納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集約發展水平領先,堅持集約節約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萬元GDP能耗為0.272噸標准煤,COD和SO2排放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態環保指標連續4年列全國開發區首位,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2015年服務產業倍增發展,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0.8%;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機構574家。
2014全年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葯、納米技術應用、雲計算等三大新興產業分別實現產值283億元、200億元和192.8億元,分別增長23%、48%和31.3%,園區成為全球納米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產業區域之一。在自主品牌方面,園區50家重點科技型自主品牌企業銷售收入均超億元、銷售總收入增長15%,新增上市企業3家,累計達1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8家,居全國高新區首位。
2013年,園區完成服務業增加值755.3億元,增長12.8%,佔GDP比重39.7%;積極藉助蘇台燈會、金雞湖商務旅遊節、馬拉松、龍舟賽等大型活動拉動消費增長,全年社零總額增幅16.2%;服務外包快速發展,預計全年完成服務外包合同金額39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約45%;總部經濟加快集聚,新增市級總部機構4家、經認定的各級總部項目達70家。
2009年到2014年,蘇州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3.6%升至約6.5%。5年間,蘇州文化產業通過平台搭建、項目扶持、金融創新、人才培育,營收年均增幅超過20%。營業收入年均增幅超過20%。
2009年,蘇州文化產業增加值約佔GDP比重的3.6%,2014年,已經達到約6.5%。
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30%左右,至2011年,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近7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48萬個,城鎮職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3.3萬元和1.3萬元,率先全面達到江蘇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標,綜合發展指數在國家級開發區名列前茅,並被評為跨國公司眼中綜合吸引力最強的中國開發區之一。
園區以約占蘇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已經成為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並得到了中新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8. 我該怎樣才能搜索到公司環境調查報告的資料呢

搜索公司環境調查報告,要到專業的文庫去搜索,如網路文庫、智客網、丁豆網等。這里給你一份作參考。
福特公司營銷市場環境調查報告
 公司簡介
福特公司(Ford),是世界第二大汽車製造商(2008年豐田超過通用成為最大的汽車製造商)。1903年由亨利•福特先生創立創辦於美國底特律市。現在的福特汽車公司是世界上超級跨國公司,總部設在美國密執安州迪爾伯恩市。1908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屬於普通百姓的汽車-T型車,世界汽車工業革命就此開始。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又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這一創舉使T型車一共達到了1,500萬輛,締造了一個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記錄。福特先生為此被尊為「為世界裝上輪子」的人。在1999年,《財富》雜志將他評為「二十世紀商業巨人」以表彰他和福特汽車公司對人類工業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亨利•福特先生成功的秘訣只有一個:盡力了解人們內心的需求,用最好的材料,由最好的員工,為大眾製造人人都買得起的好車。
今天福特汽車仍然是世界一流的汽車企業,仍然堅守著亨利.福特先生開創的企業理念: 「消費者是我們工作的中心所在。我們在工作中必須時刻想著我們的消費者,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正因為這樣,2003年,福特汽車的 328,000名雇員在世界各地200多個國家的福特汽車製造和銷售企業中,共同創造了1,642億美元的營業總收入。
 宏觀環境分析
1.經濟環境
影響汽車工業和福特汽車公司成長的幾個經濟因素有利率、汽油價格的上漲、美元的價值和美國總體的經濟大環境。
為了預測經濟的變化,福特公司的經濟學家和其他的經濟分析人士分析了許多經濟變數或「主要的指標」,其中一些指標包括批發和消費價格指數、耐用品訂貨量、消費者負債量、GNP增長、利率。通常這些變數在復雜的經濟預測模型中總是因變數來模擬經濟以及准確地預測經濟趨勢。
福特公司主要的幾個經濟學家預測1990年經濟以1.5%的速度緩慢增長,頭半年的狀況是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上升,利率下降,美元相對疲軟。從長期看,汽油價格預計將持續上漲,生產費用將用於保證安全性、控制污染和油耗上。
在北美裝配的日本轎車的數量將很快達到每年200萬輛,將會出現供大於求,這可能威脅美國汽車市場的價格結構並且給美國市場上各商家的收益帶來負面影響。
盡管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將有下降的趨勢,但對經濟的衰退前景以及何時可能發生衰退意見不一。美國商業部預言新車的銷售量在1990年將下降1.3%,但此後將逐年增長,直到1994年。
2.政治環境
對汽車製造商們來說,20世紀90年代將標志著一個日益增加的政府管制制度和環境上的壓力的新紀元,促使他們提高燃料效率、安全標准和污染控制水平。凈化空氣的要求、全球變暖及新油耗標準的出台都將給福特公司的新產品計劃蒙上陰影。所以一些分析家曾預言,到2000年時油耗標准會達到40~50英里/加侖。
然而,全球還將會有更大的變化發生,如人們所期望的1992年歐洲經濟統一、東歐巨變、前蘇聯經濟的發展及中國市場經濟的巨大潛力。在歐洲和澳大利亞,福特公司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銷售網遍布大陸,並且在英國、德國、比利時和西班牙都有組裝廠。為准備在歐洲1992年以後的發展,公司在90年代初收購了英國的美洲豹股份有限公司,並有意在瑞典的Saab汽車公司中獲得一部分股份。
六大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反應總覽
福特公司還擁有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25%的股份,隨著汽車工業變成真正的國際行業,福特公司還將在國外尋求合資夥伴。
東歐政治上的變化可能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未開發的汽車市場,勞動力市場也很有利,貿易、投資和銷售的機會將會改進。然而仍有極少一部分人認為事情不會發展那麼快,因為政治局勢還不穩定,而且基礎設施不完善和缺少通貨也是問題。但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公司已在籌劃和東歐及前蘇聯的官員談判,意圖分享市場份額。
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前景不是很明朗,福特公司在中國這種情況下並未採取任何明顯的行動。通用汽車公司放棄了其在中國與富士汽車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的計劃。多數分析家始終認為中國市場中很多行業是有利可圖的,但由於中國經濟還不夠發達,所以汽車工業的獲利可能會更慢些。

3.社會環境
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和經濟趨勢研究表明,汽車工業總會有大量的購買者,他們有購買的傾向,並有購買新車的財力,其中三種人群對汽車工業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分別是人口快速增長時期出生的人群、婦女和老人。
第一類群體會有更多的自由收入來購買汽車,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購買豪華車或跑車。他們和老人對娛樂型車的需求也將有所增加,而對貨車和微型貨車的需求有所減少,因為他們的家庭已經成熟。然而,第一類群體中的藍領階層細分市場更喜愛美國車和國產的微型貨車。
將有越來越多的婦女購買新車,並有望在汽車市場上表現出與男人相同的購買力。20世紀90年代汽車市場的成功將在於向這類婦女做廣告。
最後一個顯著的群體是55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構成了新車消費者的25%,並且這個比例還將升高。老年購買者傾向於駕駛的安全和方便,包括警告欲睡司機的電子系統、不刺眼的表盤和簡化的電子控制設備。
4.技術環境
未來的汽車將變得更加容易操作,並裝有智能系統:快速敏捷的計算機會使發動機和傳送系統的運轉更加高效;電子懸浮系統、雷達障礙掃描系統會幫助司機避免車禍;導向系統在熒屏上顯示各種可供選擇的路線,以幫助司機避免交通堵塞。自動變色玻璃和紅外系統可提高夜間的可視度,剎車防抱死系統、安全氣囊和牽引控制將會標准化。
塑料的使用將會增加,因為其重量輕,相對鋼材價格便宜,並且不會腐蝕。通過運用計算機來設計模型和樣車,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並且在未來的五年內,將會有一萬輛電動車在南加利福尼亞投入使用。
在生產中,機器人技術的使用將會更加廣泛。20世紀90年代的汽車生產商將會開發出使用替代燃料的汽車。

 內部環境分析
福特汽車公司在過去的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一個顯著的原因就在於福特汽車公司對其內部環境進行了積極的變革。公司的內部環境分析幫助其確立公司內部許多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在下面的企業內部分析中,我們將就福特汽車公司內部的一些方面加以討論。
一、財務狀況
福特汽車公司的流動資產情況要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福特公司1988年的流動比率低於行業平均值1.35,其存貨周轉率也略低於行業平均值13.2。盡管福特汽車公司的存貨周轉率低於平均值,但它通過較低數量的存貨和准時化生產來運作,仍然在汽車領域取得了進展,這就確保了福特公司的生產每年能持續增長。1988年末,現金與可上市證券總額達92億美元,比1987年降低了9.33億美元。運營資本在1988年末為25億美元,比1987年降低5.87億美元。現金、可上市證券以及運營資本的降低,對於創記錄的資本支出、較高的股息支付、福特普通股的持續購買以及債務的減少等都會有所幫助。
福特公司在所有汽車生產廠商中一直保持著最高的盈利地位。它保持著高於行業的邊際利潤率,並且它的銷售額也保持了持續的增長。1988年福特汽車銷售額為822億美元,比1987年增長14%。公司的邊際凈利潤率為5.7%,高於行業平均值4.5%。
1988年,福特公司投資48億用於新產品及設施,並且減少汽車業務的債務達8.51億元。公司還購買了8.16億的福特公司普通股。同年,公司還增加了46%的股利,達到每股2.30美元,發放股利11億美元。與每股收益4.19美元的行業水平相比,福特公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每股收益9.53美元。股東獲得了他們投資額的26%的回報。福特公司的股票有望與市場保持同步,通過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安全的股利分配,而使其免受股息下滑的威脅。公司股票有望在未來五年中提供高於平均值的報酬。
二、產品地位
1989年第一季度,福特公司的市場份額為23.4%,比前一季度增加了1.6個百分點。其餘的市場份額分別為:占據領導地位的通用汽車公司(GM)具有37%市場份額;日本公司佔有26%;克萊斯勒公司佔有10%;其餘的4%屬於其它公司。盡管這一消息對於福特公司來說是令人鼓舞的,但公司領導並沒有因此就去慶祝一番。1989年春天,福特公司宣布它將暫時關閉兩家在美國的裝配工廠,這是它自從1983年以來的首次停工。此外,對於年有汽車行業的美國公司,市場份額都是不穩定的。
還有比以往更多的式樣、風格的小汽車和卡車的生產商等,使得任何一個品牌想要與大多數廠家拉開距離變得越發困難。進口產品繼續不斷地搶占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市場,這使得20世紀80年代的後幾年令三大汽車巨頭陷入了困境。然而,對於福特汽車公司和其它國內汽車生產廠家來說,有一些好消息。1988年的一份調查表明,消費者覺察到美國汽車的質量和式樣正在穩定地提高。
福特公司的Taurus型車曾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式樣和質量方面都領先於其國內競爭對手。事實上,1989年福特公司的Taurus和Escort型車分別排行第二和第三大搶手貨。然而,對於三大汽車巨頭來說,最震驚的信號莫過於在汽車工業的歷史上,第一次最暢銷的車是進口車,這就是本田汽車Accord型車。
三、市場營銷能力
當談到諸如廣告、促銷、推銷、分銷等這些基本營銷手段時,三大汽車巨頭已經大大落後於他們的國外競爭對手了。在過去的九年裡,只有兩年美國汽車電視廣告擠入觀眾調查的前25位之內。這兩次分別在於1986年和1987年,「雪佛萊」的「美國的心跳」廣告運動分別排名第十一位和第十五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國內的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求助於廣告代理商以及諸如General Mill這樣的日用消費品生產公司以增強市場營銷能力。福特公司希望這些舉措將會領導廣告業與像豐田、日產公司做的那些時髦的、惹人注意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廣告進行競爭。日本公司取得如此成功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它們長期的一致性。豐田公司自從1976年以來僅對其廣告主題改變了兩次。
一個隨之而來的困境就是有獎銷售或折扣的應用似乎失支了它的光彩。在過去的五個季度里,消費者對折扣的反應逐漸冷淡。除此之外,這種方法對於生產廠家來說也是要花費很大費用的。盡管自從1978年以來福特公司擁有較強的銷售隊伍和公司最大的市場份額,但在1989年第一季度,福特公司的利潤下降了5.5%。
福特公司開始轉向利用一些其它手段來提高其市場影響力。消費者對於汽車推銷員一直就持有否定的態度。福特公司試圖改變這一形象,並在經銷商行為中起到更積極的作用。超級經銷商出現了,這些人在許多分店銷售多種汽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使品牌形象變得模糊。而且,這些經銷商通常不願意經銷新的品牌,而更願意支持那些經受住考驗並證明是好的汽車。只有通過更具創造性的營銷和更具影響力的宣傳,福特公司才有希望促使經銷商支持它的新式樣和新設計。
四、設施及設備狀況
日本的汽車生產廠家一直投資於生產投施以保持其競爭力,福特公司同樣如此。比較說來,福特公司與通用公司設施的平均生產壽命約為10年;克萊斯勒公司平均為12年。為保持競爭力,福特公司在過去一年投資48億用於建設新廠,而且預算到1990年還會更多。
目前,福特公司的生產設施需要較少的人員就能生產更多的汽車。最新的數字表明,1987年,福特公司世界范圍生產能力增加了11.3%。更進一步地講,這一改進能使福特公司的雇員從利潤分配中獲得平均3700美元的收入。然而,仍然需要做更多的改進。福特公司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來降低其總的生產成本,舉例來說,福特公司銷售每輛汽車的勞動成本約占總成本的20%,在其競爭對手中居第五位:
克萊斯勒 17%
本田 18%
日產 18%
豐田 18%
福特 20%
通用 22%
為克服這種低效率,福特公司計劃以更低的庫存和更准時化的生產來利用其設施及設備。除此之外,福特公司還計劃應用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配合使用於精確檢測為目的的紅外線和超聲波技術來輔助生產過程。
 微觀環境分析
一、福特製與豐田制的比較
在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三大時代背景下,企業的生產組織形式正在形成由「福特製」時代的剛性生產方式向「豐田制」時代的柔性生產方式轉變的趨勢。前者以大批量、標准化和垂直一體化為特徵,後者以柔性技術和組織及復雜的生產網路為特點。「福特製」正逐漸被「豐田制」所取代,其原因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來自競爭者的外在壓力。在「福特製」時代,大多數企業均進行大批量、少品種的集中化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來自產品成本和銷量上的競爭。然而隨著消費者時代的到來,顧客對於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滿足單一的產品品種,而是更加註重產品的個性化需求。消費者的需求就是企業的生命線,因此很多企業單單依靠批量銷售標准型產品難以維系生存,於是便以市場為導向,按照顧客的需求對產品進行改革創新,進行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毫無疑問,這種生產方式能夠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而那些「福特製」的固守者也不得不轉變其生產方式,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二是源於對利潤追求的內在動力。「福特製」的利潤空間主要是通過高效率批量生產而對成本空間進行壓縮,然而這種利潤方式的取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所構成的生產成本都有一個最低限度,不可能無限制地壓縮。要想更進一步提升利潤,企業必須另闢蹊徑,「豐田制」生產方式則是企業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選擇。
「豐田制」的始創者豐田喜一郎在創辦公司時,致力於降低成本、減少浪費、降低庫存,將零部件生產外包給周邊的小企業。圍繞豐田汽車公司約有300家製造汽車零件、鑄模和工具的承包商,在這300家承包商周圍又有上千家的小工廠承包製造更小的零件,形成一個汽車生產輻射網,也形成了豐田汽車城。在豐田市和幾個鄰縣的境內,幾乎每家企業都直接或間接地成為這個輻射網中的一分子,汽車生產和供應集中在以豐田集團為中心、半徑為10公里的范圍內。即時生產、零庫存、敏捷製造等現代生產和物流方法也被豐田創造,並向世界推廣。豐田的這種模式減少了運輸環節,被世界汽車製造業視為較理想的生產方式。「豐田制」的核心思想是以整體優化的觀點合理配置和利用現有生產要素,消除生產過程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價值的勞動和資源,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大的經濟效益。
「福特製」與「豐田制」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豐田制」完全打破了「福特製」的經營理念、生產方式和管理策略,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適應性。二者的區別見表1。產業集群特別適用於具有規模經濟效益、關聯產業多、配套環節多的汽車產業。當代發達國家的汽車工業集群大都以「豐田制」為主要發展途徑,除了日本豐田市以外,還有美國底特律、德國慕尼黑等。中國長春汽車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從傳統的「福特製」向「豐田制」的演化。
表1 :福特製與豐田制的比較
福特製 豐田制
活動范圍 范圍小,多數公司定位在國內 范圍大,一般為全球范圍,注重合作
生產方式 大批量、少品種、集中化生產方式 小批量、多品種、分散化生產方式
產品特徵 注重共性、數量,成本與數量成反比 注重個性、服務,成本與數量無關或很小
管理模式 嚴格、細化管理;高度集權 以人為本,知識管理,信息和知識共享
創新模式 靠一個創新獲得長時間的壟斷利潤 不斷創新,視創新為機遇
價值來源 從數量上獲得價值 從協作中獲得價值
供應鏈 以製造為中心 以客戶價值增量為中心

 福特汽車公司的SWOT矩陣分析
在福特公司的外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得出以下的SWOT矩陣分析:
1.優勢
(1)福特是世界上第二大小汽車和卡車的生產商。財務狀況——盈利性、股權收益率、市場份額
(2)1988年,福特公司收益達到歷史最高水平(53億美元,即每股10.96美元),也是所有汽車公司中最高的。產品系列——Taurus和Escort車型
(3)福特的大規模生產能力使其達到了規模經濟。生產設施及設備——高精尖的生產技術
(4)福特公司的業務組織平衡得很好,其金融服務及產品生產的多樣化能使其承受汽車銷售的任何下降趨勢。過去的戰略和目標——參與管理項目。
(5)福特公司實施縱向一體化戰略,集團中如福特玻璃公司生產了福特在北美的小汽車和卡車所用的全部玻璃,福特信貸公司在1988年為160萬輛車提供資金並為分銷商和大眾消費者提供信貸。
(6)福特公司成功地與外國公司合資經營使產品多樣化,更新廠商技術並提高了產品質量。
(7)通過與馬自達和尼桑公司的合作,福特公司降低了成本並提高了質量。
(8)多數福特公司的產品設計與生產都藉助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AM)。

2.劣勢
(1)與日本競爭者相比,福特公司更多地把收益花費在了養老金、補償救濟金等方面。財務狀況——運營資本
(2)福特並沒有在生產中全部採用機器人和其他的高精尖技術。市場營銷——不能通過廣告達致消費者
(3)福特不得不出口產品以達到政府的規定:技術上還沒有達到每加侖27.5英里的燃油效率標准。法律上,汽車的國產化低於75%被認為是進口產品。生產設施及設備——不能及時地採用新技術

3.機會
(1)在日本有一生產廠。
(2)在汽車的生產和分銷方面有降低成本的辦法,稱為阿爾發工程。
(3)為符合凈化空氣的提議而生產替代燃料的汽車。
(4)在重新建立的產品質量方面獲益,「質量第一」。
(5)藉助技術和整體的努力而使合資企業達到質量最佳。
(6)歐洲經濟統一使全球市場潛力增大。

4.威脅
(1)進口車佔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2)汽車行業銷售緩慢。
(3)日元與美元的匯率。
(4)日本的廠商打入豪華車市場。
(5)日益增加的政府限制。

9. 創新經濟學的研究過程

西方經濟學界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以技術進步為變數,構建生產函數進行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將經濟學與統計學理論進行有效結合,以經濟部門的歷史數據為依託,通過統計學解釋經濟增長的原因。1957年,索洛在《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上發表了《技術變化和總量生產函數》,把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形式本身和「技術水平恆定」的限制加以改進,從希克斯中興技術進步出發,推導出增長速度方程,分析技術進步的作用,指出了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所作的巨大貢獻。在產出增長型技術進步的情況下,技術變化項保持邊際替換率不變,而僅僅增加或減少由給定投入所能獲得的產出,索洛把生產函數寫成:
其中Y、K、L、A分別代表產出、資本、勞動和技術水平。
索洛通過對美國1909年至1949年間私營非農業經濟的勞動生產率發展情況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這段時期內,每人每小時的總產出(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佔了87.5%,而其餘12.5則是依靠資本投入量的增加。據此,索洛進一步提出: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技術與其他商品一樣在帶來創新收益的同時,也受到非獨占性、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因素的影響,適當的政府幹預將極大地促進技術創新的進行。並建立了著名的技術進步索洛模型,專門用於測度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2.以技術創新的模仿和推廣為對象進行研究該階段的研究並不是對於技術進步本身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研究,而是將研究的視角轉換到技術進步的擴散對於經濟增長的推動。如何實現在部門間的技術擴散,是該階段研究的重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推廣模式。曼斯菲爾德對於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對模仿(某企業首先採用一種新技術後,其他企業以它為榜樣,也相繼採用這種新技術)和守成(某企業採用一種新技術後,其他企業並不模仿它,依然使用原來的技術)的研究,模仿率是以首先採用新技術的企業為榜樣的其他企業採用新技術的速度,這是一種技術上的創新如何在本部門逐步推廣,如何被其他企業相繼採用的關鍵。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推廣模式試圖說明一種新技術首次被某個企業採用後,要多長時間才能被該部門多數企業採用。模仿率差別大的原因,可從技術推廣模式中對有關因素的分析和估算中得到解釋。
由於曼斯菲爾德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些純理論的假定基礎上,與現實有相當的差距,因此,他的技術推廣模式是一種理論化的模式,所研究的技術推廣是在一個部門內部的推廣。而實際上,技術推廣不單單局限在部門內部,在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經濟社會環境中都能夠推廣。
3.以技術進步與市場結構的關系為對象進行研究
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市場作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被更多的經濟學家所關注。通過對壟斷與競爭兩種不同市場結構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幅度的研究,經濟學家意識到:市場結構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極大地制約了其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學家M·卡曼、N·施瓦茨等人從壟斷與競爭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的過程進行了研究,探討了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提出了最有利於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類型。M·卡曼、N·施瓦茨認為,制約和影響技術創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場競爭程度的強弱;二是企業規模的大小;三是壟斷力量的強弱。他們將技術創新分為兩類:一類是由預計可以獲取壟斷利潤的引誘而採取的創新措施,即所謂壟斷前景推動的創新;另一類是迫於競爭對手的威脅而採取的創新措施,即所謂競爭前景推動的創新。他們認為,要使社會上的創新活動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這兩類創新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如果只有壟斷前景推動的創新,一旦企業的壟斷實力增強,足以保證壟斷利潤的獲取,創新活動就會衰減甚至停止;而如果只有競爭前景推動的創新,則所有企業都只想做花費成本較小的模仿者,而不願做花費成本較大的創新者。M·卡曼和N·施瓦茨的這種分析,旨在進一步論證,壟斷競爭型市場是最適於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類型。
4.以國家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進行研究熊彼特在其創新經濟學理論中曾經指出,創新是企業家的職能。然而英國學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通過對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創新活動特徵的實證分析後,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企業家的功勞,它不是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由國家創新系統推動的。國家創新系統是參與和影響創新資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為主體、關系網路和運行機制的綜合體系,在這個系統中,企業和其他組織等創新主體,通過國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動知識的創新、引進、擴散和應用,使整個國家的技術創新取得更好績效。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側重分析技術創新與國家經濟發展實績的關系,強調國家專有因素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並認為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中介機構等為尋求一系列共同的社會經濟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將創新作為國家變革和發展的關鍵動力系統。由此,弗里曼提出了技術創新的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將創新主體的激勵機制與外部環境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相繼發展了區域創新、產業集群創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後,通過對企業環境的界定及其與組織制度動態性的研究,理論界普遍認為環境與組織制度之間是一種互動性的匹配關系,二者必須互相適應。格羅夫提出環境分析的「三維」概念,認為任何環境都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這三個維度分別是:環境的動態性、環境的復雜性和環境的容量。這一理論的提出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不可能去適應組織制度,為了保證企業的持續性增長,必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
美國經濟學家蘭斯·戴維斯和道格拉斯·諾期,在1971年出版了《制度變革與美國經濟增長》,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的一般靜態均衡和比較靜態均衡方法,對制度創新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該理論認為,制度創新是指能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它往往是採用組織形式或經營管理形式方面的一種新發明的結果,只有在預期純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制度創新才能成為可能,技術創新需要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保證。他們提出促成制度更新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規模經濟性。市場規模擴大,商品交易額增加,促進制度變革,降低經營管理成本,獲取更多經濟利益。二是技術經濟性。生產技術和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增加,企業規模擴大,促使人們去進行制度創新,以獲取新的潛在經濟利益。三是預期收益剛性。社會集團力量為防止自己預期收益的下降而採取的制度變革措施。例如在通貨膨脹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工資、利息等固定收入者就要求實行收入指數化制度,以保障自己的實際收入不因通貨膨脹而下降或不至於下降得過快過多。

10. 胡超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學術論文[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地區邊境貿易發展的演變軌跡與比較啟示《國際貿易問題》 (CSSCI) forthcoming[2] 突破邊界效應:城市化與邊境民族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以中越邊境為例《國際經貿探索》(CSSCI) forthcoming [3] 對外貿易與收入不平等——基於我國的經驗研究《國際貿易問題》 (CSSCI)2008年03期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期刊《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8年05期全文轉載 2008年被引用4次[4] 廣西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CSSCI)2009年01期[5] 城市功能定位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兼論南寧市服務業發展《河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04期(季刊)[6] 結構升級下的日本中小企業發展及對我國的借鑒《中小企業科技與管理》 2007年08期[7] 不規則產品周期與逆向跨國生產網路——基於中國電信製造業的分析《特區經濟》 2006年12期[8] 廣西外商直接投資的業績指數與潛力指數分析 「實施工業興桂戰略,加快構建和諧廣西」研討文論文集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07月 此文獲研討會三等獎[9] 促進跨國公司參與廣西產業集群發展研究部分章節撰寫 此書獲廣西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二)主持科研項目[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下提高西南邊疆民族地區開放型經濟水平研究 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批准編號:08CMZ013 [2]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影響的實證研究 2006年廣西民族大學青年基金[3] 國際金融學CAI網路課程 2008年廣西民族大學CAI網路課程立項(三)參與的主要科研項目[1] 廣西民間商會及廣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研究 2008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基金 批准編號:08BJY018 第二負責人[2] 廣西加速發展國際服務貿易戰略研究 2006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基金 批准編號:06FGJ001 主研人[3]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下邊境省區位優勢再造研究——以廣西為例 批准編號:2007GXQ4D180 主研人[4] 國際貿易實務CAI網路課程 2008年廣西民族大學CAI網路課程立項獲國家網路課程大學優秀獎 廣西CAI網路課程三等獎 主研人[5]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精品課 2006年廣西民族大學立項 主研人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