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c股價
① 09金融危機怎麼發生的
金融危機發生第一步:美聯儲降息與監管缺位
為應對互聯網泡沫破裂對美國實體經濟沖擊,以及911恐怖襲擊的沖擊,2001年前後,美聯儲連續降息至1%以維持增長率,大量剩餘資本產生,這些資本湧向房地產市場,導致這個市場的過度繁榮。同時金融機構過度創新,各種衍生品泛濫,格林斯潘對此視而不見。從而埋下了危機。
2004年起,美聯儲開始調升利率,而且不到兩年內連續調高利率十七次,至2006年中時,達到5.25%。然而就在美國利率調高過程中,價格上揚的美國房地產市場,顯然停不下來。此時像日本等其他歐亞國家,卻因國內有大量多餘且低利率的資金,剛好希望流入美國市場獲利,結果是美國提高利了率,並未緊縮其資金市場,反而誘引更多的資金進入美國市場。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被譽為「拯救了世界的人」。2002年,當他的聲譽達到頂峰之時,他來英國領受「爵士」封號。他最忠實的擁躉——現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曾證實,稱格林斯潘得到這項嘉獎是因為他促進了「經濟穩定」。
在那次行程中,格林斯潘走訪了英國央行(BOE)貨幣政策委員會(MPC)。他對該委員會表示,在網路泡沫破裂時,美國金融系統表現得很有彈性。股價跌去一半,並出現了大量債券違約,但沒有一家大型銀行倒閉。格林斯潘稱贊了復雜衍生工具使風險得以擴散的事實。一位MPC委員問道:這怎麼可能?肯定有人遭受了損失,誰呢?格林斯潘臉上帶著恬靜的滿足感答道:「歐洲的保險公司。」
6年後,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實質上已被國有化,以防止它拖垮整個金融業。盡管包括美國財長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內的諸位先生採取了非常舉措,以解決前任們的做法帶來的問題,但金融系統已受到永久的損害。正如保爾森所言,他現在手中拿的是別人發的牌。
(和訊財經原創)
很多人指責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造成了當前的亂局。他們是對的,但不是人們常說的理由。歸咎於低利率是不公平的。在過去10年,沒有證據表明美國受到了過度增長導致通脹的危害。經濟需要低利率和財政刺激,以避免陷入嚴重衰退。在這一點上,美聯儲盡到了職責。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應負的責任是,他使低利率時代得以生成投機性泡沫。他無法宣稱他沒有看到風險。以90年代發生的兩件事為例。第一件事發生在他1996年發表提到「非理性繁榮」的演講之前。在一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他坦承股市存在泡沫,但拒絕採取任何行動。他承認提高保證金要求將是有效之舉:「如果要消除泡沫,無論是什麼泡沫,我保證此舉可行。」奇怪的是,在那之後,在為美聯儲的「不作為」進行辯護時,他曾在三次演講中聲稱提高保證金無濟於事。
(和訊財經原創)
第二件事發生在1998年春季,當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主席對場外衍生工具激增表示擔憂時,格林斯潘則表示,出台新監管措施有擾亂資本市場的風險。場外衍生品正是本次危機中產生「對手風險」的源頭。
(和訊財經原創)
在世紀之交,隨著股價上漲,更多經紀商樂於貸款給投資者買股票。隨著股價走高,買盤也在持續,直到泡沫破裂。製造一場泡沫或許可看作是運氣不好;製造兩場泡沫看起來則像疏忽大意。然而,這正是美聯儲在格林斯潘主政期間所做的。
(和訊財經原創)
在股市中遭受損失後,美國人轉而買房。抵押貸款行業使用證券化債券,確保貸款發放人不必擔心得不到償還;風險被打包轉售給其他人。這次格林斯潘沒有袖手旁觀。他多次表示,買房是一項安全投資,因為房價不會跌。房屋業主能夠等到任何一場低迷的結束。那麼多人認為,「既然世界級的金融天才都抱著這種想法,那肯定沒錯」,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
(和訊財經原創)
即便在事態徹底走向瘋狂的時候,格林斯潘還駁斥了那些警告新泡沫正在形成的說法,聲稱只是在少數領域出現了一點「浮沫」。後來,直到2007年格林斯潘卸任兩年之後,他才承認「浮沫」是他對「泡沫」的委婉說法。與股市泡沫一樣,這次的過錯也不在於利率定得太低,而是對抵押貸款機構極其輕率的作風坐視不管。事實上,任何一家貸款機構都會受到他在2005年4月發表的言論的鼓舞:「以往資格較差的申請人完全貸不到款,如今,貸款銀行能夠相當有效地判斷各個申請人的相關風險,並適當地對風險進行估價。這樣的改善已導致次級抵押貸款發放量迅速增長。」誠如他所言,次級貸款確實增長迅速。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負責銀行業大部分環節的監督管理達20年之久。美聯儲聲稱自己的責任是保障「銀行業的安全和穩健」。其他監管機構本來也應介入進來——美國監管結構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但鑒於美聯儲這一機構的重要性以及格林斯潘的個人地位,有誰會想到,美聯儲本可利用其有限的權力,確保對當時的局勢進行更密切的檢查?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認識到眼下出了大事,並將之形容為「百年一遇」的大事。但是,你也不可能每天都會遇上格林斯潘這種人。(來源:財富時報)
(和訊財經原創)
美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重大缺陷
(和訊財經原創)
次貸相關衍生產品包裝過度以及金融機構財務杠桿過高是本次金融危機的重要特徵,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創新,金融創新仍然是當代金融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創新本身沒有錯,問題關鍵在於金融監管是否能同步跟上。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追逐利潤最大化是投資者和企業家的正當追求,若是美國金融監管到位了,高風險的次級貸款及其金融衍生產品在市場上就不可能發展到當今這么大的規模,美國金融機構的杠桿也不會達到如此之高。因此,將次貸危機歸咎於「華爾街投行家的無恥貪婪」是有失偏頗的,或者也可能是白宮在找「替罪羊」以推卸責任。
(和訊財經原創)
次貸危機的主要根源在於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重大缺陷,沒有及時跟上金融形勢和金融創新的發展,主要理由如下:
(和訊財經原創)
其一,《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標志著美國金融業進入混業經營時代。但是,美國到目前實際上仍然實行分業監管,金融監管機構多達七家,如果把帶有某些監管職能的機構算進去,監管機構則更多。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分別屬於不同的政府機構監管。次貸證券化過程中有眾多的不同類型的機構參與,需要各監管機構高度協調配合。監管機構過於龐雜就會出現協調和配合問題,更容易出現監管漏洞。
(和訊財經原創)
其二,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是在分業經營時代形成的,重點仍是機構監管。自實行混業經營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產品日趨復雜,資金高度流動,功能監管無疑應當成為金融監管的主體,可偏偏美國功能監管較弱,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雖然有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管,但監管都比較薄弱。從整個金融體系的監管看,投資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在證券市場上的活動,幾乎沒有什麼監管。機構監管具有隻認機構性質不認業務的特點,功能監管是按照不同金融業務監管,不管某一項業務由什麼機構開展,都採取同樣的監管標准。
(和訊財經原創)
其三,場外(OTC)市場衍生產品發展過快,監管滯後。總體上看,場內市場交易的衍生產品基本都沒有出現問題,相比之下,次貸相關衍生產品都沒有在交易所上市,產品標准不統一,在發展太快而監管沒跟上時就很容易出問題。
(和訊財經原創)
其四,金融衍生產品是一把雙刃劍,正確利用其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規避風險的效果;但如果投機過度,則金融衍生品又會帶來莫測風險。近年來,由於監管不力,次貸等相關衍生產品等明顯存在投機過度現象。(來源:新華網)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認罪:曾經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
(和訊財經原創)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10月23日否認美國金融危機緣於他的政策失誤,但坦承危機的發生證明他某些經濟觀念有誤,他破天荒地承認缺乏監管的自由市場存在缺陷。
(和訊財經原創)
在23日的國會聽證會上,在議員們的反復追問下,格林斯潘無奈地說。「這也正是令我感到震驚的原因,因為在過去的40多年中,很多有力的證據說明自由市場體制運行得非常順利。」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從1987年8月到2006年1月擔任美聯儲主席,當時他一言九鼎,堅決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2005年5月,格林斯潘曾發表著名論斷:金融市場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
(和訊財經原創)
時過3年多,格林斯潘終於承認自己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反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錯誤」。他痛心疾首地說,美聯儲直到2005年仍不知道次貸市場的規模,而金融機構也並沒有像他預期的那樣盡其所能地保護股東利益。
(和訊財經原創)
「我們不能期望完美,尤其是那些需要預測的領域。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不能指望十全十美,」格林斯潘在聽證會上辯解說,「美聯儲對於經濟運行規律的預期本身就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如果我們的預測有60%准確,那意味著我們還有40%的概率犯錯誤。」
格林斯潘認為,銀行出於自身利益會盡其所能保護股東的利益。另外,他一直否認連續5年的房地產繁榮已導致大量投機泡沫出現,而是堅持認為房價不可能出現全國范圍的大幅下挫。這些觀點也有缺陷。他表示,自己之所以沒能預見到房價大幅下挫,是因為美國從沒經歷過類似情況,「目前的危機顯示,它比我能想像的廣泛得多」。
② 經濟學考試了,請高手幫忙啊
1.b 2.c 3.a 4.沒圖 5.d 6.b 7.c 8.a 9.d 10.a
1.acd 2.bcd 3.cd 4.ace
③ 中國的財富收入比率
通過持久收入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可從不同側面分析股市財富效應的作用,LC-PIH模型則對股市的財富效應進行了全面的詮釋,即持續繁榮的股市所形成的財富效應,可以增加投資者財富和公眾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景氣預期,改變短期MPC,刺激消費增長,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但財富效應的影響程度,受股市規模,股市變動趨勢,股價波動的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制約。
【關鍵詞】股市 財富效應 消費函數 邊際消費傾向 經濟增長
長期以來,股市作用於消費的機制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一機制往往稱之為財富效應。但股市是否存在財富效應,及財富效應的影響程度,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Zandi(1999),Gale and Sabelhaus(1999),and Parker(1999)等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雖然他們對財富效應影響經濟的程度上沒能達成一致意見,但都肯定了財富效應對經濟影響的重要性。J.M.Poterba(2000)的研究認為即使股市具有較低的財富MPC,消費效應也十分明顯。Zandi(1999)認為發展中的證券市場支持了消費信心。Greenspan(2001a),則從官方角度肯定了股市財富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但另一些專家認為,股市在家庭財富中所佔比重有限,股票財富在不同家庭中的結構分配不一,股市收入不確定性的天然屬性制約財富效應的發揮,如斯蒂格利茨(1997)通過對1987年股市崩潰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股市對消費作用不大的結論。
要定量分析財富效應的影響程度是不容易的,但在證券市場日益發展的大背景下,財富效應對經濟增長越來越重要,從消費函數視角分析,可以避開定量分析的不足,構建財富效應作用於經濟增長的一般模型。
一、財富效應的消費函數視角
1.財富效應的內涵
哈伯勒(Haberler,1939)、庇古(Pigou,1943)等較早分析了財富效應(也稱庇古效應或實際余額效應),認為如果人們手中所持有的貨幣及公債等資產的實際價值增加而導致財富增加,人們更加富裕,就會增加消費支出,因而將進一步增加消費品的生產和增加就業。根據他們的分析,如果人們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因股價上漲而導致財富增加,則將產生同樣的效果。
他們對財富效應的分析,為分析股市與消費的相關性奠定了理論起點。從消費視角分析,所謂股市的「財富效應」,是指由股價上漲(或下跌),導致股票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產生擴大(或減少)消費,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
2 持久收入理論提供了財富效應促進經濟增長的轉化渠道。
Milton Friedman(1957)的持久收入理論把消費與持久的、長期的收入聯系在一起,認為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收入等於暫時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時期的消費等於暫時性消費加持久性消費。其中,暫時消費與持久消費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率,與暫時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關系,只有持久收入與持久消費之間存在著固定比率。其消費函數的基本形式是:
C=cYP=cΘY+c(1-Θ)Y-1 其中:0其中Y為當年收入,Y-1為上年收入;Θ為收入增量中的持久性收入(用YP表示)的比率,它與持久性收入預期最為相關,如果收入變化實際上是持久的或者長期的,那麼消費者在他們收入發生變化時將相信這種變化大多數是持久的,將具有較高的Θ值,反之Θ值較低。而Θ的變化,直接影響MPC的變化,或者說消費信心的變化。
由持久收入理論的分析思路出發,消費者得自於股市的收益本屬於暫時性收入,與持久性消費之間沒有固定的比率關系。一般來說,持續繁榮(8-10年,甚至18年)的股市是很難維持的,然而美國做到了這一點。如果從自1982年8月算起,美國股市穩定增長了18年。在這樣一個崇向長期投資的繁榮的資本市場(如美國股市中的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期限往往長達3-5年),投資者股票財富持續增長,而且使投資者心理上產生一種將股票收入由暫時性收入轉為「持久性收入」的預期,對未來整體收預期亦向好,消費信心增強。Romer(1999)、Zandi(1999)研究了證券市場對消費者信心的影響,他們認為發展中的證券市場支持了消費者信心 。Greenspan(1999b)則肯定了持久收入理論的看法,認為「股價抬升的時間越長,消費者越容易將資本收益看做自己資產增值的永久增值,因而這筆錢是可以發揮的」。事實上,這種預期本身又為股市的進一步繁榮奠定了基礎。
於是,經濟體系中具有了較高的Θ值。消費函數式(1)中,Θ在原基礎上增加
④ 股票價格上漲對消費者行為有哪些影響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傳統上往往被稱之為財富效應。這里的財富效應,是指由於金融資產價格――股價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其中,促進消費增長的效應稱之為正的財富效應,抑制消費增長的效應稱為負的財富效應。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表現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方面僅指股市下跌或者說持續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負財富效應。我們的分析,是從廣義層面來分析股市對消費的負面影響的。
⑤ 回答被採納將有百分獎勵,看此帖會使你終身受益,回此帖定能全家幸福!
關鍵要看該危機是否波及到此國家及此幣種!以及當時世界經濟最強國的經濟戰略意圖!
影響各國幣種的基本面因素
影響美圓的基本面因素
Federal Reserve Bank (Fed):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美聯儲,美國中央銀行,完全獨立的制定貨幣政策,來保證經濟獲得最大程度的非通貨膨脹增長。Fed主要政策指標包括:公開市場運做,貼現率(Discount Rate),聯邦資金利率(Fed Funds rat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主要負責制訂貨幣政策,包括每年制訂8次的關鍵利率調整公告。FOMC共有12名成員,分別由7名政府官員,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以及另外從其他11個地方聯邦儲備銀行總裁中選出的任期為一年的4名成員。
Interest Rates: 利率,即Fed Funds Rate,聯邦資金利率,是最為重要的利率指標,也是儲蓄機構之間相互貸款的隔夜貸款利率。當Fed希望向市場表達明確的貨幣政策信號時,會宣布新的利率水平。每次這樣的宣布都會引起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較大的動盪。
Discount Rate: 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因儲備金等緊急情況向Fed申請貸款,Fed收取的利率。盡管這是個象徵性的利率指標,但是其變化也會表達強烈的政策信號。貼現率一般都小於聯邦資金利率。
30-year Treasury Bond: 30年期國庫券,也叫長期債券,是市場衡量通貨膨脹情況的最為重要的指標。市場多少情況下,都是用債券的收益率而不是價格來衡量債券的等級。和所有的債權相同,30年期的國庫券和價格呈負相關。長期債券和美圓匯率之間沒有明確的聯系,但是,一般會有如下的聯系: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原因導致的債券價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可能會使美圓受壓。這些考慮可能由於一些經濟數據引起。
但是,隨著美國財政部的「借新債還舊債」計劃的實行,30年期國庫券的發行量開始萎縮,隨即30年期國庫券作為一個基準的地位開始讓步於10年期國庫券。
根據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一些經濟指標對美圓有不同的影響:當通貨膨脹不成為經濟的威脅的時候,強經濟指標會對美圓匯率形成支持;當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威脅比較明顯時,強經濟指標會打壓美圓匯率,手段之一就是賣出債券。
作為資產水平的基準,長期債券通常一般會受到由於全球的資本流動而帶來的影響。新興市場的金融或政治動盪會推高美圓資產,此時,美圓資產作為一種避險工具,間接的會推高美圓匯率。
3-month Eurodollar Deposits: 3月期歐洲美圓存款。歐洲美圓是指存放於美國國外銀行中的美圓存款。如:存放於日本本國外銀行中的日圓存款稱為「歐洲日圓」。這種存款利率的差別可以作為一個對評估外匯利率很有價值的基準。比如以USD/JPY為例,當歐洲美圓和歐洲日圓存款之間的正差越大,USD/JPY的匯價越有可能得到支撐。
10-year Treasury Note: 10年期短期國庫券。當我們比較各國之間相同種類債券收益率時,一般使用的是10年期短期國庫券。債券間的收益率差異會影響到匯率。如果美圓資產收益率高,匯推升美圓匯率。
Treasury: 財政部。美國財政部負責發行政府債券,制訂財政預算。財政部對貨幣政策沒有發言權,但是其對美圓的評論可能會對美圓匯率產生較大影響。
Economic Data: 經濟數據。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中,最為重要的包括:勞動力報告(薪酬水平,失業率和平均小時收入),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費者價格指數),PPI,GDP(gross domestic proct,國內生產總值),國際貿易水平,工業生產,房屋開工,房屋許可和消費信心。
Stock Market: 股市。3種主要的股票指數為:Dow Jones Instrials Index(Dow,道瓊斯工業指數), S&P 500(標准普爾500種指數)和NASDAQ(納斯達克指數)。其中,道瓊斯工業指數對美圓匯率影響最大。從20世紀90年代中以來,道瓊斯工業指數和美圓匯率有著極大的正關聯性(因為外國投資者購買美國資產的緣故)。影響道瓊斯工業指數的3個主要因素為:1)公司收入,包括預期和實際收入;2)利率水平預期;3)全球政經狀況。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影響。交叉盤的升跌也會影響到美圓匯率。
Fed Funds Rate Futures Contract: 聯邦資金利率期貨合約。這種合約價值顯示市場對聯邦資金利率的期望值(和合約的到期日有關),是對聯儲政策的最直接的衡量。
3-month Eurodollar Futures Contract: 3月期歐洲美圓期貨合約。和聯邦資金利率期貨合約一樣,3月期歐洲美圓期貨合約對於3月期歐洲美圓存款也有影響。例如,3月期歐洲美圓期貨合約和3月期歐洲日圓期貨合約的息差是決定USD/JPY未來走勢的基本變化。
影響歐元的基本面因素
The Eurozone: 歐元區。由12個國家組成,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芬蘭,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和希臘,均使用歐元作為流通貨幣。
European Central Bank(ECB): 歐洲央行。控制歐元區的貨幣政策。決策機構是央行委員會,由執委和12個成員國的央行總裁組成。執委包括ECB總裁,副總裁和4個成員。
ECB的政策目標:首要目標就是穩定價格。其貨幣政策有兩大主要基礎,一是對價格走向和價格穩定風險的展望。價格穩定主要通過調整後的消費物價指數(Harmoniz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HICP)來衡量,使其年增長量低於2%。HICP尤為重要,由一系列指數和預期值組成,是衡量通貨膨脹重要指標。二是控制貨幣增長的貨幣供應量(M3)。ECB將M3年增的參考值定為4.5%。
ECB每兩周的周四舉行一次委員會,來制訂新的利率指標。每月的第一次會議後,ECB都會發布一份簡報,從整體上公布貨幣政策和經濟狀況展望。
Interest Rates: 一般利率。是央行用來調節貨幣市場流動性而進行的「借新債還舊債」中的主要短期匯率。此利率和美國聯邦資金利率的利差,是決定EUR/USD匯率的因素之一。
3-month Eurodeposit (Euribor): 3個月歐洲歐元存款指存放在歐元區外的銀行中的歐元存款。同樣,這個利率與其它國家同種同期利率的利差也被用來評估匯率水平。例如,當3個月歐洲歐元存款利率高於同期3個月歐洲美圓存款利率時,EUR/USD匯率就會得到提升。
10-Year Government Bonds: 10年期政府債券,其與美國10年期國庫券的利差是另一個影響EUR/USD的重要因素。通常用德國10年期政府債券做為基準。如果其利率水平低於同期美國國庫券,那麼如果利差縮小(即德國債券收益率上升或美國國庫券收益率下降),理論上會推升EUR/USD匯率。因此,兩者的利差一般比兩者的絕對價值更有參考意義。
Economic Data: 經濟數據。最重要的經濟數據來自德國,歐元區內最大的經濟體。主要數據包括:GDP,通貨膨脹數據(CPI或HCPI),工業生產和失業率。如果單獨從德國看,則還包括IFO調查(是一個使用廣泛的商業信心調查指數)。還有每個成員國的財政赤字,依照歐元區的穩定和增長協議(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各國財政赤字必須控制在佔GDP的3%以下,並且各國都要有進一步降低赤字的目標。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影響。同美圓匯率一樣,交叉盤也會影響到歐元匯率。
3-month Euro Futures Contract (Euribor): 3月期歐洲歐元期貨合約。這種合約價值顯示市場對3個月歐洲歐元存款利率的期望值(和合約的到期日有關)。例如,3月期歐洲歐元期貨合約和3月期歐洲美圓期貨合約的息差是決定EUR/USD未來走勢的基本變化。
政治因素:和其它匯率相比,EUR/USD最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如法國,德國或義大利的國內因素。原蘇聯國家政治金融上的不穩定也會影響到歐元,因為有相當大一部分德國投資者投資到俄羅斯。
影響英鎊的基本面因素
Bank of England (BoE): 英國央行。從1997年開始,BoE獲得了獨立制訂貨幣政策的職能。政府用通貨膨脹目標來作為物價穩定的標准,一般用除去抵押貸款外的零售物價指數(Retail Prices Index excluding mortgages,RPI-X)來衡量,年增控制在2.5%以下。因此,盡管獨立於政府部門來制訂貨幣政策,但是BoE仍然要符合財政部規定的通貨膨脹標准。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MPC): 貨幣政策委員會。此委員會主要負責制訂利率水平。
Interest Rates: 利率。央行的主要利率是最低貸款利率(基本利率)。每月的第一周,央行都會用利率調整來向市場發出明確的貨幣政策信號。利率變化通常都會對英鎊產生較大影響。BoE同時也會通過每天對從貼現銀行(指定的交易貨幣市場工具的金融機構)購買政府債券交易利率的調整來制訂貨幣政策。
Gilts: 金邊債券。英國政府債券也叫金邊債券。同樣,10年期金邊債券收益率與同期其它國家債券或美國國庫券收益率的利差也會影響到英鎊和其它國家貨幣的匯率。 3-month Eurosterling Deposits: 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存放在非英國銀行的英鎊存款稱為歐洲英鎊存款。其利率和其它國家同期歐洲存款利率之差也是影響匯率的因素之一。
Treasury: 財政部。其制訂貨幣政策的職能從1997年以來逐漸減弱,然而財政部依然為BoE設定通貨膨脹指標並決定BoE主要人員的任免。
英鎊與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的關系:由於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關於可能加入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言論,英鎊經常收到打壓。英國如果想加入歐元區,則英國的利率水平必須降低到歐元利率水平。如果公眾投票同意加入歐元區,則英鎊必須為了本國工業貿易的發展而兌歐元貶值。因此,任何關於英國有可能加入歐元區的言論都會打壓英鎊匯價。
Economic Data: 經濟數據。英國的主要經濟數據包括:初始失業人數,初始失業率,平均收入,扣除抵押貸款外的零售物價指數,零售銷售,工業生產,GDP增長,采購經理指數,製造業和服務業調查,貨幣供應量(M4),收入與房屋物價平衡。
3-month Eurosterling Futures Contract (short sterling): 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期貨(短期英鎊)。期貨合約價格反映了市場對3個月以後的歐洲英鎊存款利率的預期。與其它國家同期期貨合約價格的利差也可以引起英鎊匯率的變化。
FTSE-100:金融時報100指數。英國的主要股票指數。與美國和日本不同,英國的股票指數對貨幣的影響比較小。但是盡管如此,金融時報指數和美國道瓊斯指數有很強的聯動性。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的影響。交叉匯率也會對英鎊匯率產生影響。
影響日圓的基本面因素
Ministry of Finance(MOF): 日本財政部,是日本制訂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唯一部門。日本財政部對貨幣的影響要超過美國,英國或德國財政部。日本財政部的官員經常就經濟狀況發布一些言論,這些言論一般都會給日圓造成影響,如當日圓發生不符合基本面的升值或貶值時,財政部官員就會進行的口頭干預。
Bank of Japan (BoJ):日本央行。在1998年,日本政府通過一項新法律,允許央行可以不受政府影響而獨立制訂貨幣政策,而日圓匯率仍然由財政部負責。
Interest Rates: 利率。隔夜拆借利率是主要的短期銀行間利率,由BOJ決定。BOJ也使用此利率來表達貨幣政策的變化,是影響日圓匯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Japanese Government Bonds (JGBs): 日本政府債券。為了增強貨幣系統的流動性,BOJ每月都會購買10年或20年期的JGBs。10年期JGB的收益率被看作是長期利率的基準指標。例如,10年期JGB和10年期美國國庫券的基差被看作推動USD/JPY利率走向的因素之一。JGB價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通常會利好日圓。
Economic and Fiscal Policy Agency: 經濟和財政政策署。於2001年1月6日正式替代原有的經濟計劃署(Economic Planning Agency,EPA)。職責包括闡述經濟計劃和協調經濟政策,包括就業,國際貿易和外匯匯率。
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stry (MITI): 國際貿易和工業部,負責指導日本本國工業發展和維持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但是其重要性比起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已經大大削弱,當時日美貿易量會左右匯市。
Economic Data: 經濟數據。較為重要的經濟數據包括:GDP,Tankan survey(每季度的商業景氣現狀和預期調查),國際貿易,失業率,工業生產和貨幣供應量(M2+CDs)。
Nikkei-225: 日經255指數。日本主要的股票市場指數。當日本匯率合理的降低時,會提升以出口為目的的企業是股價,同時,整個日經指數也會上漲。有時,情況並非如此,股市強勁時,會吸引國外投資者大量使用日圓投資於日本股市,日圓匯率也會因此得到推升。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的影響。例如,當EUR/JPY上升時,也會引起USD/JPY的上升,原因可能並非是由於美圓匯率上升,而是由於對於日本和歐洲不同的經濟預期所引起.
影響瑞士法郎的基本面因素
Swiss National Bank(SNB): 瑞士國家銀行。瑞士國家銀行在制訂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上有著極大的獨立性。不象大多數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瑞士央行並不使用特定的貨幣市場利率來指導貨幣狀況。直到1999年秋,央行一直使用外匯互換和回購協議作為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的主要工具。
由於使用了外匯互換協議,貨幣流動性的管理成為影響瑞士法郎的主要因素。當央行想提高市場流動性,就會買入外幣,主要是美圓,並賣出瑞士法郎,從而影響匯率。
從1999年12月開始,央行的貨幣政策發生了轉移,從貨幣主義經驗者的方式(主要以貨幣供應量為目標)轉移到以基於通貨膨脹的方式,並定為2.00%的年通貨膨脹上限。央行將使用一定范圍內的3月期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作為控制貨幣政策的手段。
央行官員可以通過一些對貨幣供應量或貨幣本身的一些評論來影響貨幣走勢。
Interest Rates: 利率。SNB使用貼現率的變化來宣布貨幣政策的改變。這些變化對貨幣有很大影響。然而貼現率並不經常被銀行作為貼現功能使用。
3-month Euroswissfranc Deposits: 3個月歐洲瑞士法郎存款。存放在非瑞士銀行的瑞士法郎存款稱為歐洲瑞士法郎存款。其利率和其它國家同期歐洲存款利率之差也是影響匯率的因素之一。
瑞士法郎作為避險貨幣角色:瑞士法郎有史以來一直充當避險貨幣的角色,這是因為:SNB獨立制訂貨幣政策;全國銀行系統的保密性以及瑞士的中立國地位。此外,SNB充足的黃金儲備量也對貨幣的穩定性有很大幫助。
Economic Data: 經濟數據。瑞士最重要的經濟數據包括:M3貨幣供應量(最廣義的貨幣供應量),消費物價指數(CPI),失業率,收支平衡,GDP和工業生產。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的影響。和其它貨幣相同,交叉匯率的變化也會對瑞士法郎匯率產生影響。
3-month Euroswiss Futures Contract: 3個月歐洲瑞士法郎存款期貨合約。期貨合約價格反映了市場對3個月以後的歐洲瑞士法郎存款利率的預期。與其它國家同期期貨合約價格的利差也可以引起瑞士法郎匯率的變化。
其它因素:由於瑞士和歐洲經濟的緊密聯系,瑞士法郎和歐元的匯率顯示出極大的正相關性。即歐元的上升同時也會帶動瑞士法郎的上升。兩者的關系在所有貨幣中最為緊密。
⑥ 什麼是財富效應
?財富效應指人們資產越多,消費意欲越強。其前提是人們的財富及可支配收入會隨著股價上升而增加。因此,人們更願意消費。財富效應說明的是資產(如股票、債券、不動產)價格的變化如何影響消費,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實現的:1 )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公眾持有的資產的名義總額增加,財富的增長會促使公眾增加對商品和勞務的消費,從而消費增加。 2 )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公眾對未來的收入的預期增加,按照永久收入假說,未來收入的增長也會促使公眾增加對當期產品和勞務的消費。制約中國股市財富效應的因素:
1、股市規模製約了財富效應影響的廣度。股市規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股市的總市值,主要用市值佔GDP的比例來衡量,一是指股市的參與面,即持有股票財富的家庭占社會總家庭的比重。沒有足夠的規模,財富效應的影響面相當有限。 2、股市投資不確定性制約了財富效應的影響深度。
不確定性是一種普遍的存在,是證券投資的天然屬性,這直接影響到財富MPC的大小。一般來說,在股市趨勢不明朗的情形下,股市中的收入最多隻能是暫時性收入,它將不與持久性消費發生固定比率,對消費的影響也僅是暫時的。如果股市波動幅度大,或者投資者趨向於短期投資,其影響將更多的表現為財富的結構調整,而不是總量的增加。 3、股市的「擠占效應」削弱了財富效應的影響力。股市上漲,對消費產生兩種效應,一是通過增加財富,減少儲蓄,擴大消費的效應,即財富效應。一是因股市持續攀升而產生的賺錢效應,使原本用於即期的消費轉化為股票投資,或者因股市長期下跌,投資者被套牢,導致當前消費被迫減少,即所謂的「擠占效應」。另一方面,股市對生產性資金的擠占效應間接影響了財富效應。
⑦ 股票市場對我國微觀經濟的影響,需要詳細解釋
親,你這個問題有點大,嘗試簡單概括下吧。股票市場對微觀經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微觀經濟對股市的影響同樣很大,兩者關系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說微觀經濟,指的是單個企業或者經營單位的經營情況,上市公司就是一個獨立單個的經營體。而股票市場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如果融資、再融資、經濟的晴雨表等作用都直接會影響到單個的上市公司。
我國的微觀經濟,就是由每一個單獨獨立的企業而構成,而上市公司是在中國無數家企業中選拔而出的最有行業代表性的精英企業、典範企業,所以上市公司經營的好壞、股票市場的好與壞是相互影響的。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股市行情非常好,指數飆升,在這種股市環境下企業就可以申請再融資,或者發行可轉債等,這樣股市的好就直接影響到了微觀經濟個體-上市公司。這就是一種股市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影響。
⑧ 什麼叫上下不能超過零售價格的百分之20
打個比喻 這個東西10元 高不能超過12元 地不能低過8元 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