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盤機半軌
⑴ 再見北方的媒體報道
蔣明:《再見北方》的所有靈感都來自民歌的滋養
南方都市報 記者 黃銳海 實習生 溫穎文
認識蔣明很多年,也曾偶爾聽說,他年輕時當過歌手,做過音樂,但讓我印象更深的,還是他的媒體人、樂評人身份——— 十年前,蔣明是南方都市報的一名娛樂編輯,曾以筆名「毛一佐」寫下一批言辭犀利的文章,在媒體圈內名聲籍甚。十年後的今天,他身為南都娛樂周刊副主編,早已不復當年的血氣方剛,卻依然保持對音樂的痴迷。
所以,今年初,當我得知蔣明要發唱片時,很是錯愕——— 一位大齡資深媒體人要發唱片,這是什麼狀況?疑問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對這張作品的期待,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像,蔣明寫的歌、唱的歌,到底會是什麼模樣?
終於,這個5月,這張名為《再見北方》的專輯面市了。初聽之下,一種久違的感動油然而生。作品裡暗藏的那種淡淡的、輕輕的卻又沉甸甸的情緒,彷彿讓人穿越時空,又回到那個青春燃燒的年代。
《再見北方》不是現今這個時代「應該有的聲音」,歌唱著的蔣明也讓我感到一種陌生,但這些如同發黃照片般的歌卻又如此讓人懷念,歌後隱藏的故事也如此動人。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根本不認識蔣明。一個煙雨朦朧的午後,我來到他的家,三小時的專訪結束後,我再次確信,原來此前我真的不認識蔣明。
故事,從15歲講起 「我跟家人說:我不想讀書了,我考進了歌舞團」
圈內人都知道,蔣明是西安人,但深究其背景,才發現原來他成長在藝術世家。童年的蔣明並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而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兩位老人家可不簡單,「我爺爺是徐悲鴻的學生,畫油畫的,奶奶是齊白石的學生,畫國畫的。他們一輩子都是在搞藝術。」
雖然從小就在藝術氛圍里長大,但蔣明卻沒有因此對畫畫產生興趣,在這方面也沒什麼天賦。爺爺奶奶帶給他的,更多是一種對藝術的啟蒙。他說,他直到15歲才找到第一個真正跟藝術結合的興趣。
蔣明的故事,就從他的15歲講起。
那是上世紀80年代末,蔣明正讀初中。那時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各種外來文化開始湧入,包括服飾、舞蹈、電影、流行音樂等等,其中一部名叫《霹靂舞》的美國電影掀起了空前的熱潮,蔣明也和那個時代的很多中國孩子一樣,因為這部電影開始對跳舞產生興趣,「我足足看了二十多遍,然後就跟著影片開始模仿。」
《霹靂舞》其實只是一個影子,蔣明回憶,後來讓他真正著迷的,嚴格來說應該是現代舞。「西安當時已經形成了一些舞蹈的圈子,跳得好的一幫人常常聚在一起。我跳了兩年,大概到了初三下學期就跳進了當時最集中的圈子。」
迷上跳舞的後果是直接影響了學業,蔣明說:「初三畢業本來應該直接上高中,我卻更嚮往外面成熟的生活,於是對家裡人說:我不想讀書了。他們問我想干嗎,我說想考歌舞團。剛開始家裡人還質疑:『你覺得自己能考上嗎?』我說:『我已經考上了,就是跳舞考進去的。』」蔣明就這樣成了一名專業舞者。
蔣明考進的是陝西省歌舞團青年團,他在那裡待了兩年多,用他的話來形容,那時候的歌舞團就像吉普賽人一樣,當年有個流行詞很能代表這種狀態,叫「走穴」———他們每天開著兩輛大卡車,一輛拉著器材,另一輛拉著演員,翻山越嶺,到不同的地方表演。那兩年裡,蔣明幾乎把中國的大西北走了個遍。
「最後一次演出我印象特別深,我出去了將近半年,走的時候還是個正常的孩子,回來那天,我進了家門,我媽開門第一句話就問:你找誰啊?半年時間流浪一樣的生活,已經把我熬得又干又瘦,家人完全認不出我了。」
雖然辛苦,但那兩年蔣明卻靠跳舞賺了不少錢。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一個普通工人每月工資只有幾十元,但蔣明一天光演出費就差不多能拿20元,「最高的一次因為加場演出,我一天拿了40元……每個月大概都能演二十場,幾乎天天演,一個月下來,我的收入比我爸媽加起來還多。」但他當時年紀小,對錢完全沒概念,賺得多,花得也快,最後還是所剩無幾。
經歷了兩年的走穴,蔣明的舞蹈生涯就此告終,原因是他受了太多傷,「跳舞特別傷人,手關節、膝蓋……現在我的手腕還有問題。當時什麼都不懂,受了傷還繼續跳,到最後就不行了。」
告別舞蹈還有個更關鍵的原因,兩年的跳舞生涯中,蔣明接觸到了讓他更感興趣的行業:音樂。當時去演出,他常常會和很多歌手同台,彼此有了不少接觸。同時,跳舞的群體中也有不少人是懂音樂的,所以那兩年裡蔣明也深受影響,興趣逐漸轉移到音樂上。
攢錢,聽台灣磁帶「一天1塊的早點錢攢下來,一個禮拜買兩盤」
回到西安後,因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跳舞,加上也跑累了,蔣明於是又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繼續上學,但他仍然不安分,開始對音樂越來越痴迷。「我在音樂上的啟蒙其實是斷斷續續的,我跳舞時就已經很喜歡了,只不過那時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到了上學的那幾年,我開始真正接觸音樂。」
從那時開始,蔣明幾乎把所有的錢都獻給了磁帶。「一天1塊的早點錢我也攢下來,一個禮拜買兩盤。這是我必做的事。那時西安有幾個地方能買進口磁帶,賣得挺貴的,我一直攢錢,盡量保證十天買一盤……羅大佑的《青春舞曲》,還有童安格的,我買的都是進口版本。」
即便如此,對蔣明來說還是不夠。當時內地這方面的資源特別匱乏,很多唱片未必能在市面上買到,於是,他開發了另一個渠道,「和我一起唱歌的那些哥們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民謠歌手,他們不知從哪兒搞來台灣磁帶,都是翻錄的。我的任務就是買很多空白磁帶,再去他們那裡翻錄過來。」短短兩年間,他錄了一兩百盤磁帶。正是從那時,他開始接觸到李壽全、楊慶煌、李建復等等台灣民歌時代的歌手。
成了流浪歌手「找過很多唱片公司,都沒成」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他笑笑說,自己的學業生涯「很坎坷」。「初中畢業後輟學去跳舞,等到高中畢業,我又不想念書了,跟家人說不考大學,想去廣州看看。」
上世紀90年代初正是廣東樂壇最鼎盛的時期,「在歌舞團時我已開始嘗試寫歌,但那時的作品還很稚嫩,1994年我到廣州,待了兩年,那時創作了很多作品。」其間,蔣明當起了跑場歌手,唱了兩年。兩年後,他隨著北上大潮去了北京,依然是一邊創作一邊走穴。那個階段的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流浪歌手」。「很多人就這樣唱成了腕兒,我沒那麼好運氣,我帶著作品找過很多唱片公司,結果都沒成,但我認識了很多音樂圈的朋友。」
蔣明在北京只待了七八個月,「有一天我接到一個西安朋友的電話,他說我們聽過你的作品,我們現在打算做自己的歌手,你要是願意回來,我們就簽約。」於是,第二天蔣明就啟程回到西安。
「那是1996年。這個公司一共簽了包括我在內的三個歌手,都是計劃要發片的,而且操作非常正規,從製作到宣傳,下了很大本錢。我們錄歌租用了西安電影製片廠的錄音棚,租金很貴,找了關系還要四五千元一天。公司還給我們找了專業攝像,同時也在聯系宣傳演出什麼的,功夫下得很足。」
如果當時沒出意外,可能蔣明從此就在音樂圈裡混下去了,但人生總有太多意外,最後發生的事情連蔣明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1995、1996年間,正好是磁帶開始退出歷史舞台、數碼機器慢慢興起的節點,我們那個錄音棚里用的是一台老式的開盤機,都已經用了很多年,開始老化了,結果我的唱片母帶錄完後,竟然出現了轉速不勻的問題……完全沒辦法用,最後不得不報廢。」
之前投入了龐大的金錢、人力和物力,最終卻因客觀原因毀於一旦,公司再也沒有能力繼續運作他們幾個歌手了,最終只好放棄。經過這次挫折後,蔣明有些心灰意冷,失望之下,他將音樂夢暫時放下來,繼續去完成那個坎坷多變的學業。直到1997年他又一次來到廣州,機緣巧合下,進入了南方都市報,成為一名報社編輯。從此,他開始了長達十幾年、至今仍在繼續的媒體人生涯。
唱響《再見北方》「情懷固定後,就不會改變」
今年,蔣明直奔四十歲,是南都娛樂周刊的副主編,早過了血氣方剛的年紀,他卻選擇在此時,恢復自己十幾年前的歌手身份,推出這張名為《再見北方》的原創專輯。說是為了圓自己的一個心願也好,為了繼續自己的音樂道路也好,蔣明在這張專輯里,用雲淡風輕的姿態發表了自己對生命與時間的理解。
很多人聽過這張唱片後,都說有羅大佑的影子,蔣明自己也同意。他說:「我能列舉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對我有影響的台灣歌手的名字,他們對我來說不是單一的某個人或某個群體,最早影響我的就是台灣民歌三十年的這群人,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現在。我為什麼不去做舞曲、做電子樂、做重金屬搖滾?就是因為這原因。一個人的情懷固定下來後,就不會再改變。」
這張專輯名叫《再見北方》,很容易理解,主題就是北方,但蔣明說,這只是他個人賦予的一個主題,專輯更深層的一個主題是民歌,是向「民歌三十年」致敬,「可以說,我創作音樂的所有靈感,都來自民歌的滋養。」
蔣明說,選擇這個時間做這件事,其實對他來講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心態上覺得合適、時機也感覺可以了,就把它做出來了。「其實早在2000年時,我就有過一次可以出專輯的機會,但我覺得當時的時機不太對,那個年代,民謠已經式微,正好是北京新聲、朋克等風潮崛起的時候,緊接著是主流音樂,是周傑倫、R& B的時代,我要是那時把這么一張作品拿出來,不太適合。」
直到近年,內地樂壇的民謠又開始有了生氣,周雲蓬、蘇陽、萬曉利等一批新民謠歌手開始活躍,讓蔣明有了更大的信心拿出自己的作品。其實,這張專輯里的歌,基本都是他十幾年前創作的,雖然精細的編曲為這些作品增添了不少迎合時代的色彩,但如今聽起來,還是能明顯感受到一種塵封的氣息。
蔣明說,這張專輯里的歌,大部分是他1994到1997年間的創作,算是他的第三批作品。「第一批寫出來時,感覺太過稚嫩,第二批就是之前錄壞了的那批,這第三批是我在第一次來廣州後開始寫的,回想起來,那個階段是我最奔波的時候,反而寫出來的東西很安靜,因為我反正什麼都不在乎了。但寫完之後,我基本上把它們都封存了,直到現在才拿出來。」
但動人心弦的音樂沒那麼容易被時代拋棄,即使經歷十年、二十年,依舊能夠打動人心,依舊擁有發光的潛能。重新唱響《再見北方》,蔣明圓了自己的音樂夢,也開始用這個夢去打動更多聽眾。
⑵ 入門級開盤機和頂級卡座哪個聲音更好
開盤機類似於磁帶錄音機,但磁條比卡帶寬,帶速比卡帶快有7.5,15等速度。
效果肯定是比卡帶好了,一般當做母帶使用。
但成本高,維護貴。
需要技術難度很高。
開盤是指某種證券在證券交易所每個營業日的第一筆交易,第一筆交易的成交價即為當日開盤價。
按上海證券交易所規定,如開市後半小時內某證券無成交,則以前一天的盤價為當日開盤價。
有時某證券連續幾天無成交,則由證券交易所根據客戶對該證券買賣委託的價格走勢,提出指導價格,促使其成交後作為開盤價。
⑶ studer a62和德律風根m15a開盤機哪個好
開盤機類似於磁帶錄音機,但磁條比卡帶寬,帶速比卡帶快有7.5,15等速度。效果肯定是比卡帶好了,一般當做母帶使用。但成本高,維護貴。需要技術難度很高。
開盤是指某種證券在證券交易所每個營業日的第一筆交易,第一筆交易的成交價即為當日開盤價。按上海證券交易所規定,如開市後半小時內某證券無成交,則以前一天的盤價為當日開盤價。有時某證券連續幾天無成交,則由證券交易所根據客戶對該證券買賣委託的價格走勢,提出指導價格,促使其成交後作為開盤價。
⑷ 天琴開盤機和天龍開盤機哪個好
如果是准備創業的話建議選擇機修,因為鈑金有些技術是建立在機修之上的,先做機修的話,以後想做鈑金比較容易(機修能夠帶動鈑金發展).選擇職業的話鈑金相對容易學習,也比較輕松,機修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