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指數
1. 中金所期貨指數IF、IH、IC分別是什麼英文單詞的縮寫
IF:IndexFuture,表示滬深300股指期貨。
IH:I表示股指期貨,H是「滬」的拼音第一個字母,表示上證50股指期貨。
IC:I表示股指期貨,C是China的第一個字母,表示中證500股指期貨。
(1)全球化指數擴展閱讀:
股指期貨的主要作用:
1,規避投資風險
當投資者不看好股市,可以通過股指期貨的套期保值功能在期貨上做空,鎖定股票的賬面盈利,從而不必將所持股票拋出,造成股市恐慌性下跌
2,套利
所謂套利,就是利用股指期貨和現貨指數基差在交割日必然收斂歸零的原理,當期貨升水超過一定幅度時通過做空股指期貨並同時買入股指期貨標的指數成分股。
3,降低股市波動率
股指期貨可以降低股市的日均振幅和月線平均振幅,抑制股市非理性波動,比如股指期貨推出之前的五年裡滬深300指數日均振幅為2.51%月線平均振幅為14.9%,推出之後的五年裡日均振幅為1.95%月線平均振幅為10.7%。
4,豐富投資策略
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為投資者提供了風險對沖工具,可以豐富不同的投資策略,改變目前股市交易策略一致性的現狀,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財富管理工具,以實現長期穩定的收益目標。
2.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是什麼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貨幣研究所編制的,旨在客觀的描述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當中實際使用程度的一個綜合的量化指標,使用這個指標既可以跟蹤全球范圍內貿易計價、金融交易和外匯儲備等三個方面人民幣份額的發展的動態,也可以比較方便的與其他的主要國際貨幣進行橫向的比較。
3. 什麼是EORI指數,請高手賜教
經濟觀察研究院(EORI)信任度標准與信任度衡量項目簡介
公司信任度指數(Corporate Credibility Index,CCI),是由《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研究院(Economic Observer Research Institute, EORI)推出的旨在創建公司信任度標准(credibility standards)與開展信任度衡量(credibility measurements)的專項研究。
蔡依琳演唱會票價1元? 索愛K700c新上市1元拍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本項研究所稱公司信任度,是指上市公司管理當局或公共資產受託人及其信息披露對於信息使用者而言的可信任程度。該等信息使用者包括公司股東(shareholder),以市場套利為目的的股票投資者,以及公司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後者包括公司員工、債權人、供應方、轉售方(resale party)、同業企業、政府、消費者、非消費者居民等。盡管本項研究所關注的重點是上市公司(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但是,鑒於上市公司擁有十分廣泛的關聯方(related party)關系,涉及有控制權股東(controlling shareholders)及其各類關聯方,並透過供應方、轉售方、債權銀行等形成一個更加廣泛的公司聯盟,因此,本項研究所討論的信任度標准與信任度衡量在外延邊界上可以擴大到非上市公司(non-listed companies),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適用於非上市公司。
EORI相信,公司管理當局及其信息披露的可信任程度對於各類別信息使用者具有重要意義。例如,不可信任的財務報告可以危害股東權益、銀行貸款、股票價格以至私人儲蓄和金融安全,助長不正當商業競爭,鼓勵不負責任的市場行為,包庇犯罪,降低證券市場效率以至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等等。
考慮到本項研究廣泛涉及公司治理和會計標准,並注意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顯著區別,為此,本項研究在充分借鑒國際公認的公司治理准則和會計標準的同時,也充分顧及中國相應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專業標准。EORI認為,近年來在中國境外發生的一些駭人聽聞的大公司丑聞事件不是孤立的,它們中的許多問題與中國境內出現的涉及公司信任度方面的問題有相似之處。不僅如此,由於中國處在初級市場發展階段,又屬於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制度轉型國家或後社會主義轉型國家(the post-socialist transition countries),並採取了與許多東歐國家不同的漸進式改革模式,公司信任度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因此,EORI意識到,建立信任度標准與開展信任度衡量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惟有得到公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才能在促進公眾資產受託人責任與增強相應的可問責性(accountability)和可歸責性(responsibility)方面發揮作用。
I.項目背景
i) 制度轉型
經濟和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在於分配。資源的有效分配有賴於信息系統的可信任程度,其中,會計信息是資源配置信息系統重要的內核。在很大程度上,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制度轉型,其核心在於資源配置方式的轉型;前者為計劃的方式,由政府擔當行為主體,維護信息系統可信任程度的力量主要是行政命令與紀律;後者為市場的方式,由企業擔當行為主體,維護信息系統可信任程度的力量來自於立法-執法-行政機制(the legal-judicial-bureaucratic mechanism)、道德聯盟機制(the moral-associative mechanism)、侵犯性機制(the aggressive mechanism)。與東歐轉型國家普遍存在的濫用侵犯性機制(如利用黑手黨mafia對不良信任度造成的損害實施非公力保護性救濟—作者注)不同的是,中國在公司信任度缺失的情況下,往往引起各種不同類型的、針對立法-執法-行政機制和道德聯盟機制的破壞性替代(damaging substitution),例如由濫用用益物權(usufruct)導致的徇私舞弊、職務犯罪、法人侵佔,涉及商業欺詐的財務報告虛假陳述、銀行壞賬,以及股票價格操縱等等,並最終損害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意識到,制度轉型的成敗關鍵取決於信任方式(modes of credibility - means of building and acquiring credibility)的轉型。在一項由布達佩斯高級研究院(Collegium Budapest)主持的有關後社會主義轉型國家主要經濟問題研究成果中,來自東歐轉型國家和英美的經濟學人表示,他們最關注的問題即誠實與信任。即使在市場經濟體內,信任方式的改良始終如一。
ii)會計責任
不可信任的財務報告曾經導致十八世紀末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覆沒,也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帕瑪拉特等一系列大殺傷力商業丑聞的要害。正如中國先哲旬子所說:「信不足矣,有不信焉」。
進入本世紀以來,會計這一誕生於新時器時代的古老職業所遭遇的最大挑戰不是會計丑聞,而是會計責任重整。它更多來自於政府治理層面及其對重整會計責任構成的壓力。其中,最引人矚目還不是美國國會2002年通過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而是2003年七大工業國首腦會議達成的「有責任的市場經濟」(responsible market economy)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講,前者基本上追隨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頒布的中國《會計法》關於企業第一把手承擔首要會計責任的規定(由此可見會計標准全球化而非國際化的必要性——作者注)。在很大程度上,本項研究所稱公司信任度是「有責任的市場經濟」在會計責任層面的延伸。
會計責任在上個世紀演變並分割為會計責任(accountant』s legal liability)與審計責任(auditor』s legal liability)。不幸的是,獨立審計制度在誕生近一個世紀之後終於暴露出它致命的弱點——受審計利益驅動和有控制權股東左右的有償服務可以使它偏離獨立性,並結成以侵害無控制權股東(minority shareholders)和利益相關者為代價的利益聯盟。一連串的會計丑聞令人意識到,必須進一步增強公眾會計(public accounting)在會計體系中的作用,否則,會計責任重整無法恢復社會公眾對會計公正的信心。遺憾的是,直到目前,中國的會計體系依然充斥古老的官廳會計(official accounting)的色彩,來自政府權力機關對會計行為的影響依然是最重要的。
iii)公司治理
良好公司治理不僅提升公司競爭力和促進企業家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眾對公司持續經營假設的理解。與流傳甚廣的會計原理相左,決定公司持續經營假設的不一定總是現金流量、負債比率與凈資產,公司治理所發揮的作用往往不能忽視。在許多公司治理結構渙散的情形中,表觀出色的財務結果不能掩蓋公司的實質性危機。作為商法體系的基本法,《公司法》不以盈利及盈利後的股東間分配為立法出發點,而是以失去持續經營假設後的股東對公司債務負有的清償責任為立法出發點。
公司的立足根本在於「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失去這一立足點,「揭開公司面紗」(unveiling the corporate)後看到的是關聯方交易中的「拆東牆,補西牆」(robe Peter to pay Paul),有欠合法、有欠公允、有欠一致、有欠對稱的財務報告,以及形形色色的商業舞弊行為。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企業家的目標在於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然而,對一百多年前的山西商人研究表明,商人的第一目標在於維護持續經營假設,其次才是實現財富的時間增殖(山西票號在不違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財政思想前提下,成功地打理著各地在「解繳藩庫」或上繳中央財政之前的財政存款,進而支持撐著票號在當時難以想像的異地支付能力——作者注)。
解決因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而引起的治理問題(governance problems that result from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同樣應當將維護公司的持續經營放在第一位。過分強調盈利與盈利後的利潤分配往往放鬆人們對公司經營賴以持續的良好公司治理的關注。進一步說,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持續經營有賴於公司管理當局面向全體股東特別是無控制權股東、以市場套利為目的的股票投資者以及利益相關者進行的持續信息披露。無論怎樣定義,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當中的位置都是第一性的。就此而言,公司治理可以被理解為在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基礎上,由公司管理當局面向公眾持續信息披露的一項制度安排。
反過來講,值得信任的財務報告是建立在良好公司治理基礎之上的。良好公司治理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良好財務結果。
iv)價值投資與公司信任度
中國股市先後經歷了擴容敏感期和莊家操縱期,目前正在進入價值投資期,未來將進入責任投資期。價值投資的基本邏輯是,股票價格應當圍繞公司內在價值上下波動。這看上去是對「價值規律」的另一種表述方式。其中,公司的內在價值主要是通過財務報告加以識別的。放眼望去,那些活躍在全球各股票市場的公司價值評估師或行業分析員們,無不是在採用他們各自信賴的分析模型夜以繼日地計算著公司以往會計年度的價值得失並憧憬著未來的財務結果。
遺憾的是,有關不實財務報告的報道不絕於耳。當問及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是否值得信任時,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懷疑。毋庸置疑,在財務報告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基礎、公允性基礎、一致性基礎和對稱性基礎以至於信任度低下的情況下,價值評估毫無意義,價值投資亦難以確立。就此而言,目前在中國股市出現的所謂「價值投資」,未必不是徒有其名,或貌似神不似。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v)受託人責任與信息披露
公眾公司(public company)的管理當局及其成員是公眾資產的受託人。在立法-執法-行政機制和道德聯盟機制以及相應的公眾監督框架下,受託人責任(trustee ties)首先是誠實信息披露,其次是建立與維護保障誠實披露信息的公司治理結構,再次才是為股東創造價值、不損害股東特別是無控制權股東利益、不徇私舞弊等。
EORI認為,誠實信息披露是以獲得公司信任度為唯一目標的信息披露,而不論信息是否顯示公司具有良好的財務結果及其趨勢。但大量事實表明,一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著特定的目標,有時以再融資為目標,有時以資產重組為目標。以再融資為目標的信息披露往往存在粉飾財務結果的傾向,重點是人為操縱報告期業績及業績趨勢;以資產重組為目標的信息披露則往往低估資產賬面凈值,高估損失,從而配合有控制權股東或有購買公司股權意向的一方為降低重組成本並恢復持續經營假設而打算做出的努力。對於一些非上市公司來說,獲得銀行貸款、避稅或逃避監管有時會成為它們在某一會計期間的信息披露目標。
上述種種另類的信息披露目標均以降低公司信任度為直接代價,間接的代價則分別表現為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或犧牲大多數股票投資者利益的市場套利行為,損害無控制權股東利益,公共財政資源流失,加大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等等。它們都可以歸結為降低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vi)不良貸款與金融安全
應當承認,包括財政注資、引入外資股東或戰略投資者、股票上市等在內的銀行改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貸款(bad loans)問題。不恰當地推行債權重組或豁免債務人責任只能從源頭上加劇不良貸款問題。當長期拒不履行還本付息義務的債務人被告之部分債務被豁免的時候,他們的第一感受未必不是因逃避債務責任而獲得一筆獎賞。
在很大程度上,債務人信任度低下是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的根源。依據現行信貸業務規則,商業銀行不可以向財務結構不健全、盈利能力低下、現金流量衰竭的對象發放貸款,否則,貸款承辦人及相關責任人將被追究責任。不可想像那些最終形成不良貸款的債務人向商業銀行提供了財務結果惡劣的財務報告,也不可想像商業銀行能夠容忍財務結果惡劣的財務報告。問題的關鍵在於那些表觀良好的財務報告不具備可信任的基礎,同時在商業銀行一方缺乏一套衡量財務報告信任度的標准。
從缺乏信任度標准與不可信任的財務報告到不良貸款,從不良貸款到提取貸款損失准備以至核銷貸款損失,再到削弱核心資本,以至於危害私人儲蓄及金融安全,債務人信任度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II. EORI標准
任何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十分特定的。盡管涉及許多商法原理,但EORI堅持認為公司治理在學術上更接近於會計學。會計學在其分枝——獨立審計理論中對與公司治理密切相關的內部控制在職權分離、交易授權、業務監督以及控制環境、控制系統、控製程序等方面均有系統描述。不僅如此,公司治理所強調的公允性和透明度,在會計學當中被分別視為公允計價、會計列報或會計披露等,同樣有非常系統的描述。因此,在創建公司信任度標准時,EORI十分重視會計標準的應用。
EORI標準是公司信任度標准(EORI Corporate Credibility Standards, EORI Standards)的簡稱。該標准充分借鑒國際公認的公司治理原則、會計准則、獨立審計准則,並接受中國相關法律、行政規范及同類標準的影響,盡可能涵蓋現階段中國上市公司的常見信任度問題。總體上講,EORI認為,衡量公司信任度應遵循以下四個方面的標准:合法性(legality)、公允性(fairness)、一致性(consistency)和對稱性(symmetry)。
合法性包括信息披露合法性,涉及內容、格式、時間、媒體等;程序合法性,諸如重大事項及信息披露有無恰當的授權;交易及事項合法性,審核交易是否受到法律的限制或是否屬於法律禁止事項;會計處理合法性,確認所採取的會計處理方法是否符合公認會計准則、會計法及行政規范的要求。合法性判斷應貫徹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公允性包括列報資產賬面凈值的公允性,購銷業務及費用配比等經常項目交易的公允性,以及出售及購買資產、債務重組、收購、吸收合並等非常項目交易的公允性。
一致性包括會計政策在前後相連的會計期間的一致性,重視改變會計政策的必要性、合理性及還原分析;合並范圍的一致性,關注變更的合理性以及與變更相關交易的公允性;預測及承諾事項的一致性,查驗盈利預測、募集資金投入項目以及進度和收益變更,檢討消除重大影響承諾事項及分配承諾事項等;管理當局聲明與獨立董事、審計報告以及財務報告的一致性,對董事會報告、監事會報告、獨立董事聲明、審計報告類型及意見或說明段文字等與財務報告進行對比分析;司法判決、仲裁、行政處分與財務報告及審計報告的一致性,查驗涉及司法程序的重大事項披露及預計負債確認等。
對稱性包括經營環境與經營成果對稱性,重點開展政府產業政策、同業競爭、商業循環等與經營成果之間的對等分析;高管報酬與經營成果對稱性,關注過低或過高的報酬及其變動的合理性;會計數據拓撲關系中的對稱性,分析會計報表要素、會計期間及其相互間的變數關系。
進一步說,EORI標准包括54個具體標准,其中涉及合法性具體標准30個,涉及公允性具體標准9個,涉及一致性具體標准 9個,涉及對稱性具體標准 6個(詳見經濟觀察研究院《公司信任度標准》——作者注)。
III. 產品與服務
在本項研究之前,中國境內尚未形成一個公開化的、用來揭示公眾資產受託人及其信息披露可信任程度的、能夠系統性描述和持續性分析的指數產品。
EORI指數:擔當公司信任度研究的EORI項目團隊按照上市公司的產業背景劃分成若干小組,在逐一製作公司信任度評估工作底稿的基礎上,經過主審研究人員與副審研究人員之間的充分討論,最終確定被評估公司在54個信任度具體標准項下的得分(0~100),並以此為根據計算生成被評估公司信任度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致性、對稱性單項指數和綜合指數。「EORI指數」將充分體現EORI開展公司信任度研究所遵循的價值觀念,並反映EORI的基本立場和態度。
公眾指數:本項研究將誕生的公眾指數,是以EORI研究人員製作的工作底稿為藍本,經過公眾調查的途徑,由接受調查者按照自己的判斷在不加限制的情況下對被調查公司信任度給出相應的具體標准項目得分(0~100),再經過計算生成合法性、公允性、一致性、對稱性單項指數和綜合指數。接受調查者將來自上市公司流通股股東,以市場套利為目的的股票投資者,基金經理人及其他職業資產管理人,執業注冊會計師與非執業注冊會計師,獨立研究機構研究員及注冊證券分析師,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人員,政府公務員,企業管理人員、投資者關系管理人,專業媒體記者及編輯,以及律師、法官、檢察官、公司法學家等法律工作者。為充分體現公眾意見,上述接受調查者將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民族、不同收入階層、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價值觀、不同個性、不同性別的社會界別。
公司信任度指數:EORI意識到,將上述「EORI指數」和「公眾指數」恰當地結合一起,能夠更加全面地揭示公司信任度狀況。有時,EORI內部研究人員的判斷可能帶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同樣的問題在「公眾指數」當中也不可避免。
在此基礎上,EORI將分階段發布藉助上述指數製作的公司信任度評估報告,該等報告有時是以特定使用者為對象的。
此外,EORI希望在公司信任度衡量與信任度指數研究過程中積累到足夠多的數據,以便在不久的將來向各類公司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個內容豐富的資料庫產品。該資料庫將對公司價值評估、股票價格發現、市場套利行為、購並活動、資產重組、信貸風險分類等產生深刻影響。
不僅如此,憑借創建公司信任度標准過程中持續積累的經驗,EORI將謹慎從事公司治理、年報披露以及投資者關系方面的顧問服務。
IV. 項目管理
獨立性是本項研究成果贏得公正性的基本保證。為此,EORI既不站在賣方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方的立場,也不站在買方或信息使用者一方的立場,而是立足於買、賣雙方之外,理性、建設性地衡量與評估公司信任度。
EORI強調,本項研究的參與者務必放棄對公司股票價格、業績趨勢以及大眾形象好與壞加以判斷的念頭,僅僅對信任度做出判斷。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一旦信任度判斷顯示公司存在重大瑕疵,足以對流行性的公司股票價格判斷、業績趨勢判斷以及大眾形象判斷構成顛覆性影響。
意識到爭取本項研究具有必要的國際先進性的重要性,EORI專設「公司信任度標准理事會」,並接受國內外知名專業機構委派觀察員(ad hoc observers)參與指導,重視吸收外部智慧,不斷提升研究水平。
在研究團隊內部,EORI已設立了「質量控制委員會」,其成員致力於建立學術標准並付諸實現。
公司信任度標准理事會的高級智囊們特別關注本項研究是否攜帶投機色彩,他們擔心研究工作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地推進。這的確是應當高度警惕的。事實上,EORI從一開始便意識到這是一項嚴肅研究(serious research),之所以採取指數的方法研究公司信任度,就是希望它能夠在系統性和持續性兩個方面年復一年地進行下去。
4.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什麼意思百度百科
人民幣國來際化指數是中國人民自大學的國際貨幣研究所編制的,旨在客觀的描述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當中實際使用程度的一個綜合的量化指標。
使用這個指標既可以跟蹤全球范圍內貿易計價、金融交易和外匯儲備等三個方面人民幣份額的發展的動態,也可以比較方便的與其他的主要國際貨幣進行橫向的比較。
5. 全球化指數排名的介紹
美國政治外交雙月刊《外交政策》和著名國際咨詢公司A.T. Kearney推出,至2007年已有7年歷史。參評的72個國家GDP佔全世界GDP的97%、人口佔全世界人口的88%左右。
6. 全球化指數排名的2007年全球化指數排名
新加坡再次蟬聯榜首,成為全球最全球化的國家,這也是新加坡連續第四年位居全球化指數排行榜首位。
中國香港以微小差距名列第二,其次分別為荷蘭和瑞士。《外交政策》和A.T. Kearney指出,香港排名如此靠前與中國內地的支持關系很大,中國內地對香港的旅遊業、直接投資和貿易不僅佔有很大份額,且比例還在不斷增長。
中國的排名從去年51位下降為今年的66名,排名後退了15名,但仍比亞洲另一大國印度排名靠前。評選機構指出,中國全球化指數排名下滑可能由於「中國的發展重心正從出口為主導的增長,轉向國內需求為主導的增長,從而導致貿易增長減緩。」還有一個則是因為中國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貢獻增長緩慢,這使得中國在「政治參與」一項失分不少。
同樣來自亞洲的印度排名則更為靠後,排名僅比伊朗靠前。
7. 為什麼是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隨著「中國崛起論」不斷持續與升溫,近來有關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的論述日益增多。國內輿論近乎是「清一色」的輕松筆調,相關部門為他們的片面重商主義找到了新的借口,而一些學者也不失時機強調「新自由主義」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意義。鑒於此,清晰認識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收益與成本實屬必要。「軟體」變化比「實體」增長更可貴中國自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來,國民經濟突飛猛進,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400多億美元,迅速提高到2004年的1.65萬億美元,經濟規模居世界第6位。經濟年均增長9.4%,比世界均速快了6個百分點。外貿規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目前的第3位。利用外資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國外有學者計量研究顯示,1975~2000年間,中國經濟全球化指數上升了2.14個百分點,這直接導致了同期中國年經濟增長率上升了2.33個百分點。相對於國民經濟「實體」的增長,國民意識觀念、企業經營方式、國家管理體制等「軟體」變化更大、對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也更久遠。制度經濟學研究揭示,制度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經濟資源,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全球化使中國有了「後發優勢」,大大節約了中國自我摸索的時間與經濟成本,使中國在短短20多年時間就基本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這對於曾經有著幾千年封建經濟統治、百餘年殖民經濟掠奪、數十年計劃經濟控制的經濟體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不容否認,全球化的確給中國帶來巨大收益。中國憑借自身優勢在全球化中獲益全球化的實質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自由化,因為始作俑者與積極倡導者主要是美國,因此有關國際經濟自由化的一系列安排即被稱之為「華盛頓共識」。但是,「華盛頓共識」中的經濟自由化是有選擇的,即資本、商品與服務的全球自由化,勞動力與人員的流動僅局限在發達國家之間,後進國家受到嚴格限制。根據自由貿易經典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可以憑借自己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從國際分工走獲得相應收益。中國從全球化中獲得收益,依據的是自己的比較優勢。中國參與全球化並從中獲益的方式,已經被國際社會譽為「北京共識」。概括起來,中國的比較優勢有兩類:一是既有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比較健全的工業體系、強政府、人口眾多與大國優勢。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使中國建立起頗具規模的工業體系,這是中國順利參與國際分工的基礎;中國政府具有強大的制度優勢,能迅速動員一切可以利用的國內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務,並能夠較好地控制因全球化沖擊而產生的種種問題;人口眾多使中國一直保持低廉的勞動力優勢,這使得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極大的競爭力;中國幅員遼闊,生產率自東向西呈梯次分布,這為緩沖全球化沖擊、延續改革開放成果,提供了堅實的經濟與社會基礎。二是新生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規模與范圍經濟。中國除了不斷鞏固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外,在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上也取得長足進步,並將這些進步迅速不斷地轉化為競爭優勢,在國際分工中變現為收益。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企業的規模經濟,而且形成了地區的范圍經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三角區等不僅建立起發達的基礎設施,而且確立起完善的生產供應鏈,方圓200公里內可以實現同一商品生產所需的全部采購,這便是美國《商業周刊》所驚呼的「中國價格」之重要秘密所在。中國的凈收益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數據,並非都是從全球化中得來。從歷史來看,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同樣取得較快增長,只是被不恰當的政治運動所終止;從橫向來看,與中國國情非常相似的印度,在經濟相對封閉的情形下,也取得了國際稱譽的成績。在津津樂道中國從全球化獲得豐厚收益的同時,我們也不應忽略中國應對全球化所付出的代價與面臨的風險。中國應對全球化所付出的代價集中在:地區、城鄉與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環境生態污染加劇、人民的健康狀況堪憂。1980年,中國東、中、西部地區GDP分別佔全國GDP的50%、30%、20%,到2003年分別為58%、25%和17%。人均GDP差距不斷擴大,1980~2002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由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4%提高到53%,中西部地區則分別由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88%、70%下降到75%和59%。此外,由於大量引進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一方面使中國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重大礦難事故不斷,並迅速增加對國際資源的需求與依賴;另一方面,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據中國科學院專家測算,環境污染使中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7%,2003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到GDP的15%。全球化不僅使中國已經付出巨大代價,而且還將使中國面臨巨大風險。這些風險主要有: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工業體系嚴重受損、對外經濟摩擦加劇、國家安全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美國蘭德公司報告顯示: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經濟規模要比中國大好幾倍,但是中國經濟比日本經濟更加開放。2004年中國的貿易額佔到全國GDP的70%,而在日本只有24%;2004年中國吸收了606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而日本只有201億美元。國內有些學者以此來炫耀中國開放的成就,但是一些國際學者對此表示了擔憂;中國改革開放前建立的比較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目前已嚴重受損,製造業中主要行業、產品品牌為外資所控制,作為「工業之母」的裝備製造業正面臨「全軍覆沒」的境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加工車間,而並非世界工廠;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中國形成了眾多利益集團,它們憑借其掌握的雄厚的經濟資源、強大的政治資源,以各種方式來影響中國政府的決策,以確保其商業利益。因此,中國參與全球化,在獲得豐厚收益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而發達國家基本上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巨大收益。西方「反全球化」人士所宣揚的慘痛代價,只不過是部分結構性調整導致的就業機會流失而已。實際上,沒有哪一個西方國家政府反對自由化、抵制「華盛頓共識」。從全球化的凈收益角度來考慮,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當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宣揚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要麼是信口開河,要麼是有意混淆視聽。
8. 國際化指數什麼意思
企業國際化指數是評價企業國際化程度的一種數據指標,國際通用的計算方法是
跨國化指數=(國外總資產/總資產+國外銷售額/總銷售額+國外雇員數/總雇員數)/3×100%
9. 全球化的指數
全球化指數涵蓋60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分別計量其本地生產總值各個環節的全球化程度,計算方法基於5大驅動全球化因素:貿易的開放程度,資本流動,科技和意念交流,勞動力流動和文化整合性。根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2013年2月25日發表的年度全球化報告,香港連續3年在全球60個最大經濟體中的全球化指數排名最高。
安永香港及澳門地區主管合夥人陳瑞娟表示,調查中香港主要在科技和意念交流上表現出色,排名遠較其他市場優勝,因此香港在全球化指數的排名能穩居首位。
陳瑞娟說,特區政府已在吸引外資方面採取更為進取的態度,包括積極推動四大支柱產業及六項優勢產業,以促進例如教育、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創新。預計香港在貿易、資本和科技方面的全球化分數日後將保持領先。
陳瑞娟強調,香港是中國內地和世界其他地區主要貿易和融資的橋梁,1997年香港回歸後所推動的新措施,讓其得以較其他增長市場脫穎而出,扮演中國的離岸全球金融中心角色,因此能保持全球化排名第一。
安永2012年全球化指數排名前10位經濟體分別為:香港(整體得分7.81)、新加坡(6.31)、愛爾蘭(5.63)、比利時(5.49)、瑞士(5.3)、荷蘭(5.19)、瑞典(4.96)、丹麥(4.94)、匈牙利(4.75)、英國(4.74)。
10. 全球化的含義
全球化是指復全球聯系不斷增制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引發大規模的研究熱潮。
(10)全球化指數擴展閱讀:
全球化指數涵蓋60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分別計量其本地生產總值各個環節的全球化程度,計算方法基於5大驅動全球化因素:貿易的開放程度,資本流動,科技和意念交流,勞動力流動和文化整合性。
根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2013年2月25日發表的年度全球化報告,香港連續3年在全球60個最大經濟體中的全球化指數排名最高。
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