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互聯網金融投資分析

互聯網金融投資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3-24 01:02:54

Ⅰ 如何進行互聯網金融運營數據的分析,都有哪些方法

來源於:知乎
大部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最為糾結的一點是,流量這么大,獲客成本這么高,為什麼最後的的轉化率和成單量卻這么低?怎樣才能提高用戶運營效率?用戶行為數據分析怎樣把處在不同購買決策階段的用戶挑選出來,幫助互聯網金融公司做到精益化運營?
我們的客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互聯網金融,比如人人貸等行業前 10 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驅動業務的實踐案例,來幫助客戶創造價值。
一 、互聯網金融用戶四大行為特徵
互聯網金融平台用戶有四大行為特徵:
第一流量轉化率低,下圖是某互聯網金融公司網站上,新客戶過去 30 天整體購買轉化漏斗,其轉化率只有 0.38%:
而這並非個例,實際上,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公司,在 web 端購買的轉化率基本都在 1% 以下,APP購買率在 5% 左右,遠遠低於電商或者其他在線交易的購買率。
第二,雖然轉化率低,但是客單價卻很高。一般來說,電商行業客單價在幾十到幾百,而互聯網金融客戶,客單價從幾千到幾萬,某些特殊領域甚至高達幾十萬。而客單價高,就意味著用戶購買決策會更復雜,購買周期也會更長。
第三,用戶購買行為有很強周期性。電商的客戶下次購買時間是不確定的,但是互聯網金融平台上,真正購買的用戶,是有理財需求的用戶,在資金到期贖回產品後,一定還會進行下一次購買,只不過未必發生在你的平台上。
可以看到,每隔一段時間,這個用戶就會有一段集中的、大量的交互行為。當用戶購買完成後,用戶的交互行為又變得很少,可能偶爾來看看產品的收益率,但整體的交互指標不會太高,直到他下一次購買。這個用戶理財需求的周期是一個月左右。

最後一個特點是「很強的特徵性」,主要包括兩個特徵:
A:用戶的購買偏好比較容易識別,理財產品數量和品類都很少,所以用戶購買的需求或者偏好,很容易從其行為數據上識別出來。
B:用戶購買過程中的三個階段特別容易識別:
用戶在購買決策階段,有大量的交互事件產生,他會看產品,比對不同產品的收益率和風險,比對不同產品的投資期限等等;
但是一旦他完成了產品的購買,就不會有大量的交互行為產生,他可能僅是回來看一看產品的收益率。
當用戶的產品資金贖回之後,又有大量的交互事件產生,實際上他處在下一款產品購買的決策期。
二、互聯網金融用戶運營的三大步驟
針對互聯網金融用戶行為的四個特徵,在用戶運營上有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性工作:
1.首先,獲取可能購買的目標用戶,合理配置在渠道上的投放預算,以提高高質量用戶獲取的比例:
渠道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宏觀層面,優化整個渠道的配置;微觀層面,單一渠道角度來說,根據渠道配置的策略,有針對性地實施和調整。
具體渠道的實施,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對於整個渠道組合配置的優化,很多人接觸的其實並不多。
這張圖是整體轉化漏斗,從不同維度可以做對比,比如我們先選出流量前 10 的渠道:
以渠道一為例,總體的轉化率是 0.02%;在過去 30 天站內總體的流量是 18.9K,漏斗第一級到第二級的轉化率是 3.36%,這樣一共是五級,我們看到最終渠道一帶來總體的成交用戶一共是 4 人。
類似的,前 10 的渠道數據都很清晰。不同渠道帶來的流量,不同渠道總體的轉化率,以及不同渠道在整個轉化路徑上每步的轉化率都可以看到。
這裡面有幾個渠道很有特點:
渠道一的特點,渠道一帶來的流量是所有 10 個渠道里最大的,但是它的總體轉化率卻是低的;
渠道二和渠道七,渠道二的量很大,但是轉化率是零。渠道七量比較一般,轉化率也是零;
渠道九和渠道十,這兩個渠道是所有渠道里轉化率最高的。但是這兩個渠道特點,是帶來流量不是特別大……
第一象限(右上角)渠道質量又高,帶來流量又大的,這裡面渠道三四五是符合這個特徵的,渠道策略應該是繼續保持和提高渠道的投入。
第二象限(左上角)渠道的質量比較高,但帶來的流量比較小,這裡麵包含的主要渠道就是八九十。對應的主要策略是,加大渠道的投放,並且在加大投放的過程中,要持續關注渠道質量的變化。
我們先看第四象限(右下角),渠道質量比較差,但是帶來流量比較大,這裡面主要有渠道一和渠道二。相對應的渠道策略,應該在渠道做更加精準的投放,來提高整個渠道的質量。
第三象限(左下角)這個象限里渠道質量又差,帶來流量又小,比如渠道六跟渠道七。我們是否要直接砍掉?這里建議是,策略上要比較謹慎一些。所以在具體渠道的策略上,業績保持監測,然後小步調整。
根據上面數據分析得出的結果,做過渠道優化後,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高質量的用戶。
2.接下來就要把高價值的用戶——真正有購買需求,願意付費、購買的用戶找出來。
將資源與精力投入到真正可能購買的用戶上的前提是,我們要能夠識別出,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用戶?哪些是價值偏低的用戶?
其實對於互聯網金融平台來說,甚至所有包含在線交易的平台,用戶的購買意願,是可以從用戶的行為數據上識別出來的。由於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特殊性,相比於電商平台來說,商品品類更少,平台功能也更為簡單,所以用戶的行為數據,也更能反應出互聯網金融平台上用戶的購買意願。
把用戶在平台上的所有行為總結一下,核心的行為其實並不多,具體包括:
用戶查看產品列表頁,說明有一些購買意願,點擊某個產品,說明用戶希望有進一步的了解。用戶最終確認了支付,完成了購買,購買流程就走完了,他的理財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每一種行為都表示出用戶不同程度的購買意願,所以獲得用戶在產品里的行為數據就十分重要。
既然用戶行為數據這么重要,那麼怎樣獲取呢?GrowingIO 以無埋點的方式,全量採集用戶所有的行為數據,根據我們對業務的需求,配比成不同的權重系數,並按照每個用戶購買意願的強弱,進一步分群。
這是我們一個客戶製作的用戶購買意願指標的範例,剛才的前 5 個行為,都是用戶在購買前典型的行為:
每種典型事件的權重系數不一樣,用戶購買意願是越來越強的:用戶點了投資按紐,甚至點了提交的按鈕,顯然要比他單單看產品列表頁,或者單單看產品頁、詳情頁的意願強。越能反應用戶購買意願的事件,你給它分類的權重應該是最大的,這是大的原則,0.05 還是 0.06 影響並不大,所以不必糾結。
這樣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可以按照每個用戶的所有行為,給用戶做購買意願打分的指標,最終形成用戶購買意願的指標。
這是我們從高到低截取部分用戶購買意願打分的情況,第一列是每個用戶的 ID,第二列是按照購買意願給每個用戶打分的情況。得分高的,就是購買意願最強烈的用戶。
拿到所有用戶購買意願之後,我們就可以按照用戶購買意願的強烈與否,把所有的用戶分成不同的群體,來做針對性的運營。
這是在把用戶在過去 14 天內,由其產生的所有行為數據,按照購買意願打分的權重,把打分大於 5 的用戶找出來,在總體用戶里,這部分用戶購買意願排名前 20% ,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購買意願強烈的用戶。
類似我們還做了購買意願中等的用戶分群,這是購買意願排名在 20-60% 之間的用戶;購買意願排名在最後 40% 的用戶,是購買意願最弱的用戶分群。
分群之後,點擊任意一個分群,都會以用戶 ID 的形式列出來。因為你要有用戶的 ID ,才能對這些用戶施加運營策略。每個用戶最近 30 天的訪問次數,最近的訪問地點,最後一次訪問時間都可以看到。
接下來針對這些購買意願強烈的用戶,怎樣推動用戶的轉化呢?
3.採取針對性的運營策略,提高高價值用戶的轉化率。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購買偏好,互聯網金融平台商品品類是比較少的,用戶購買的目的性也比較清晰,一般商品的品類有這么幾種:
第一種:債券型理財產品
第二種:股票型理財產品
第三種:貨幣型理財產品
第四種:指數型理財產品
第五種:混合型理財產品…
我們把用戶在不同品類商品上的訪問時長佔比算出來,就能比較好地了解用戶的購買偏好。比如下圖,我們用用戶訪問債券型產品詳情頁的訪問時長,除以用戶在站內總體的訪問時長,就能夠得到用戶在債券產品上訪問時長佔比的指標。
我們還是使用用戶分群的工具,把在債券型產品上的訪問時長佔比大於40%的用戶分出來,這是有非常強烈表徵的客戶,他購買的偏好就是債券型的產品。
同時我們再設定另外一個指標,比如用戶購買意願指標,之前我們做過大於5,也就是購買意願排名在前 20% 的。
通過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可以把購買偏好是債券型產品,同時有強烈購買意願的用戶找出來,這兩個指標的關系是並(and)的關系。同樣我們可以按照用戶的購買偏好,把關注其他品類的用戶,都做成不同的用戶分群,然後形成不同購買偏好的用戶群體。
針對這些用戶,其實在運營策略上,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展開來進行做:
從購買階段的角度,首先我們把所有用戶可以分成新客和老客。對於這兩個群體來說,運營策略和運營重點是非常不一樣的。
新客群體,是從來沒有在平台上發生過購買的用戶,我們要根據用戶的購買意願,做進一步的運營。
老客群體,也就是在平台上已經發生過產品購買的用戶,除了關注用戶的購買意願之外,用戶的資金狀態(資金是否贖回)也是非常重要的參數。
用戶是否購買過產品?購買產品的用戶是否已經贖回資金?這兩個內容,其實是一個用戶當前的屬性。在我們分群的工作里,這有個維度的菜單,通過這個維度菜單,我們就可以把具有某種屬性的用戶找出來:
這里我做了一個分群,我們可以看一下。在維度的菜單里,我們把是否購買過產品的維度值設置成了 1 。把資金是否已經贖回這個維度的值,也設置成了 1 。實際上是把那些資金已經贖回的老用戶找出來;同樣在指標這個菜單里,我們同時也把有強烈購買意願的用戶找出來,時間是過去 14 天,指標大於 5 。
這樣我們就製作了一個用戶分群,而這個用戶分群里所有用戶,要滿足下面的三個特徵:
特徵一:購買過產品的老客。
特徵二:他們的資金,目前已經贖回了。
特徵三:過去 14 天內的行為數據,表明這個用戶有著強烈的購買意願。
同理我們把所有用戶,整理為下面幾個不同類別,對應不同的運營策略:
比如新客里,當前有購買意願的,其實他屬於購買決策期的新用戶。應該根據用戶的購買偏好,推薦這種比較優質的理財產品。並給予一定的購買激勵,來促進這些新客在平台上的第一次購買,這個對於新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此類推。
相比於電商或者其他行業,互聯網金融平台結合行業和用戶的特點,從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的角度,驅動產品業務以及提高用戶的轉化率,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Ⅱ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

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例
如,阿里巴巴的余額寶當前的收益率低於5%,且余額寶的性質是貨幣市場基金。但網路百發的預期收益率高達8%,這就不由得讓我們想問,百發最終投資的基礎
資產是什麼?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製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
8%的高收益?除了給企業做過橋貸款、以及給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外,還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
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
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聯想到網路百發給出的承諾是
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最大程度地加劇了流動性風險。既要允許隨時贖回,還能給出8%的預期收益率,這當然令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歡欣鼓舞,但也會令富有
經驗的投資者疑慮重重。
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如
前所述,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
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必須滿足
監管機構關於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但如果缺乏最後貸款人保護,那麼一旦互聯網
金融產品違約,最終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有能力構築強大的自主性風險防禦體系嗎?
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以下筆者將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來依次梳理這些風險:
其一是法律風險。目
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
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例如,前段時間湖北省的天力貸在運行半年後被擠兌、停止運轉後,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立案的。
由於缺乏門檻與標准,導致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魚龍混雜,從業者心態浮躁、一擁而上,一旦形成互聯網金融泡沫,並出現較大幅度違約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
中國政府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應避免重蹈當年信託業、證券業發展初期的亂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一
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
款准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又如,如何來看待傳統貨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
信貸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傳統融資渠道被收緊,那麼很可能會考慮到通過互聯網金融來融資。事實上,最近一年來中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大發展,
其宏觀背景就與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控,導致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等市場主體不得不尋找新的融資來源有關。
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並將之用於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此舉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裡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監管缺失的狀態。那麼,誰來驗證最終借款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
其五是技術風險。與
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路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開放式的網路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
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路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
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
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上所述,既然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麼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寶貴的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關各方
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的相關建議包括:第一,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准入來替代政府審批,通
過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於規范行業的發展,並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目前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以及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等,都是有益的嘗試;第二,
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顯著高於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第三,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管
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範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第四,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Ⅲ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東西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託於支付、雲計算、社交網路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回工具,實現資金融通答、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路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後(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於金融業務所採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於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徵。理論上任何涉及到了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是不限於為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等模式。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歷了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個人貸款、企業融資等多階段,並且越來越在融通資金、資金供需雙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傳統金融業務的核心。

Ⅳ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於網路平台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並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於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

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的《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試行)》文件出台並公布。

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從監管層面充分肯定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互聯網金融制訂了一個明確的邊界和身份。

作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理論+實踐型的專業人士,京北金融總裁羅明雄見證了互聯網金融的強勢萌發,認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已度過早期粗放發展階段,正在法律框架下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

(4)互聯網金融投資分析擴展閱讀:

一、發展歷程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要遠短於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截至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0年代~2005年左右的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化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2005 - 2011年前後的第三方支付蓬勃發展階段;而第三個階段是2011年以來至今的互聯網實質性金融業務發展階段。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國內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業務模式和運行機制。

二、中國現狀

中國金融業的改革是全球矚目的大事,尤其是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和金融管制的放鬆。而全球主要經濟體每一次重要的體制變革,往往伴隨著重大的金融創新。

中國的金融改革,正值互聯網金融潮流興起,在傳統金融部門和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中國的金融效率、交易結構,甚至整體金融架構都將發生深刻變革。

據《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分析,在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是監管套利造成的。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公司沒有資本的要求,也不需要接受央行的監管,這是本質原因;從技術角度來說,互聯網金融雖然具有自身優勢,但是要考慮合規和風險管理(風控)的問題。

從政府不斷出台的金融、財稅改革政策中不難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已然成為主旋律,佔中國企業總數98%以上的中小微企業之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而從互聯網金融這種輕應用、碎片化、及時性理財的屬性來看,相比傳統金融機構和渠道而言,則更易受到中小微企業的青睞,也更符合其發展模式和剛性需求。

當前,在POS創富理財領域,以往不被重視的大量中小微企業的需求,正被擁有大量數據信息和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深度聚焦著。

隨著移動支付產品推出,這種更便攜、更智慧、更具針對性的支付體驗必將廣泛惠及中小微商戶。業內專家認為,支付創新企業將金融支付徹底帶入「基層」。

也預示著中小微企業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中最大的贏家,這對於中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也將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Ⅳ 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藉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採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二)P2P網貸 P2P網貸英文稱為Peer-to-Peer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國內又稱「人人貸」。P2P網貸是指通過P2P公司搭建的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三)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依託於海量、非結構化的數據,通過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化方式對其數據進行專業化的挖掘和分析,並與傳統金融服務相結合,創新性開展相關資金融通工作的統稱。(四)眾籌 眾籌(crowdfunding),是指項目發起人通過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發動公眾的力量,集中公眾的資金、能力和渠道,為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或某個項目或創辦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方式。(五)信息化金融機構 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通過廣泛運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對傳統運營流程、服務產品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六)互聯網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提供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信息匯聚、搜索、比較及金融產品銷售並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台

Ⅵ 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模式如下:

眾籌
眾籌大
意為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的本意是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創業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
展示他們的創意及項目,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眾籌平台的運作模式大同小異——需要資金的個人或團隊將項目策劃交給眾籌平台,
經過相關審核後,便可以在平台的網站上建立屬於自己的頁面,用來向公眾介紹項目情況。[3]
P2P網貸
P2P[4] (Peer-
to-Peer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P2P網貸是指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需要借貸的人群可以通過網站平台尋找到有
出借能力並且願意基於一定條件出借的人群,幫助貸款人通過和其他貸款人一起分擔一筆借款額度來分散風險,也幫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較的信息中選擇有吸引力的利
率條件,比如貸貸巴等。

兩種運營模式,第一是純線上模式,其特點是資金借貸活動都通過線上進行,不結合線下的審核。通常這些企業採取的審核借款人資質的措施有通過視頻認證、查看銀行流水賬單、身份認證等。第二種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借款人在線上提交借款申請後,平台通過所在城市的代理商採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審核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等情況。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Payment)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藉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採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

根據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給出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的定義,從廣義上講第三方支付是指
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網路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第三方支付已不僅僅局限於最初的互聯網支
付,而是成為線上線下全面覆蓋,應用場景更為豐富的綜合支付工具。
數字貨幣
除去蓬勃發展的第三方支付、P2P貸款模式、小貸模式、眾籌融資、余額寶模式等形式,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也開始露出自己的獠牙[5] 。

以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為
代表的互聯網貨幣爆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其他任何互聯網金融形式都更具顛覆性。在2013年8月19日,德國政府正式承認比特幣的合法「貨幣」地位,
比特幣可用於繳稅和其他合法用途,德國也成為全球首個認可比特幣的國家。這意味著比特幣開始逐漸「洗白」,從極客的玩物,走入大眾的視線。也許,它能夠催
生出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帝國。

比特幣炒得火熱,也跌得慘烈。無論怎樣,這場似乎曾經離我們很遙遠的互聯網淘金盛宴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視線,它讓人
們看到了互聯網金融最終極的形態就是互聯網貨幣。所有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對現有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提出挑戰,將來發展到互聯網貨幣的形態就是對央行的挑
戰。也許比特幣會顛覆傳統金融成長為首個全球貨幣,也許它會最終走向崩盤,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比特幣會給人類留下一筆永恆的遺產。[5]
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對其進行實時分析,可以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客戶全方位信息,通過分析和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並准確預測客戶行為,使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平台在營銷和風險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基於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台主要指擁有海量數據的電子商務企業開展的金融服務。大數據的關鍵是從大量數據中快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從大數據資產中快速變現利用的能力。因此,大數據的信息處理往往以雲計算為基礎。
金融機構
所謂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通過採用信息技術,對傳統運營流程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電子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金融信息化是金融業發展趨勢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機構則是金融創新的產物。

從金融整個行業來看,銀行的信息化建設一直處於業內領先水平,不僅具有國際領先的金融信息技術平台,建成了由自助銀
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構成的電子銀行立體服務體系,而且以信息化的大手筆——數據集中工程在業內獨領風騷,其除了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之
外,還形成了「門戶」「網銀、金融產品超市、電商」的一拖三的金融電商創新服務模式。
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的銷售以及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價」的模式,採用金融產品垂直比價的方式,將各家金融機構的產品放在平台上,用戶通過對比挑選合適的金融產品。

互聯網金融門戶多元化創新發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財投資服務和理財產品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提供保險產品咨詢、比價、購買服務的保險門戶網站等。這種模式不存在太多政策風險,因為其平台既不負責金融產品的實際銷售,也不承擔任何不良的風險,同時資金也完全不通過中間平台。[3]

Ⅶ 互聯網金融和投資理財專業有什麼區別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比如眾安保險內,眾安保險所從事的保險業務是針對互聯容網業務展開的,其保險的險種設計圍繞互聯網產品展開。

投資理財是P2P就是Peer to Peer,個人對個人。資金的供需雙方在傳統金融中需要通過中介,這個中介是銀行,通過銀行就會提高成本。現在通過互聯網平台直接把資金的供需雙方匹配在一起,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互聯網金融

首先,資金門檻降低了,1塊錢也可以買理財產品;

第二,抗風險能力下降了,以前買基金包括各類基金品種等,現在一個貨幣基金滿足了屌絲玩金融的「保險」訴求;

第三,技術難度被拉低了,高富帥玩金融需要很多知識,即使是中國大媽炒股也需要朋友領進門以及朋友的持續抱團幫助。現在大多數的理財產品的門檻也很低了。

金融是資金流、互聯網是信息流,二者具有先天的結合優勢。如果說互聯網金融的方向,我覺得就是大眾化普惠金融。
投資理財

P2P與互聯網金融或金融互聯網不是一個概念層次,P2P應該是屬於互聯網金融的,是個子集。
P2P是個撮合平台,一頭是借款人、另一頭是理財人,P2P平台把兩頭連接,承擔風險控制評估與建議、資金流通方案框架搭建、協助借款、協助收款等工作。

Ⅷ 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市場規模實現較快增長

近年來,國內汽車消費需求的日益旺盛,汽車行業供應鏈上各方的金融需求不斷提升,互聯網汽車金融市場規模逐年增大。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互聯網汽車金融的市場規模為3566.3億元,2019年,中國互聯網+汽車金融市場規模約4438.4億元左右。



——更多數據來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汽車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Ⅸ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

第二種是不同領域互聯網公司進行聯合,這種形式也很常見,例如攜程旅行網與網路的聯合、騰訊和京東的交互合作。這種聯合對聯合的雙方企業也有好處,例如網路和攜程網的聯合,網路可以通過攜程網進一步推廣自己的網路地圖、網路糯米、網路餐飲等業務,而攜程網也可以利用網路大量的用戶和網路地圖的廣告效應。而騰訊和京東的聯合,讓騰訊加大了支付領域的發展,以期改變「騰訊做不好支付」的傳言,而京東則利用騰訊的用戶擴大了銷售,增加了與淘寶競爭的砝碼。

互聯網企業的合並和聯合,都有各自的目的,同時由於互聯網企業上市是一種趨勢,聯合起來更增加自己的抗風險能力,給用戶以信心,提高自己的股價

首先,互聯網行業的核心資源是客戶,用戶越多越容易吸引更多的用戶,而且用戶越多平均服務成本越低,互聯網服務天然就有資源整合的必要。此外,互聯網企業的合並比實體行業要容易,在網站整體框架以及服務模式確定的情況下,互聯網企業的合並甚至只需要共享域名就可以實現。而且互聯網行業服務的抄襲復製成本也很低,到一定階段就會形成同質化競爭,到了這樣的階段之後,合並是對雙方發展都有利的一種必然選擇。

第二,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一開始很多小型企業在同一領域開展競爭,投入大量資本爭奪入場券,經歷一番慘烈廝殺之後,少數優秀企業嶄露頭角並獲得更多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壯大自己,直到成為行業寡頭。經歷過團購網站的「百團大戰」,滴滴快滴的補貼投入之爭,現在硝煙散去,到了各個行業自立山頭分封王的時候了。

互聯網企業賣的產品,主要是信息和數據,讓需求和服務能夠匹配成功。在網站分工細化的今天,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已經有好幾十個。從客戶的角度來說,這些網站如果能夠通過合並降低成本並且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對整個社會經濟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