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金融
1.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未來金融方面的挑戰
.
拖住就行了。中國現在有最大的外匯儲備。四大行還有兩桶油。這些東西,其實就是類似於金融萬里長城。97年在香港打了一場金融戰之後,中國已經十分警惕這種事了。以現在的其它國家的金融形勢,敢跟現在的中國打金融戰,絕對是找下半生不能自理。這已經不是同一個級別的戰爭了。會被玩死的。
另外,中國現在根本不想在金融上玩。因為一方面這個東西只是個圈錢的東西。並不產生真正的商品。其實就是個出老千賭錢的地方。
另一方面金融業是老美的地盤。跟他們玩,會有讓他們復活的可能。這也是為毛,現在中國的經濟還不錯。但股市一直不行的原因。因為政府不光是不支持,還在往下打。所以這幾年,就別玩股票了。沒用的。那是老美的地盤,老共不肯給人輸血。起不來的。
2. 中國金融體系未來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大大加速,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新興市場國家。但是,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三農」問題、國有企業問題、巨大的就業壓力、地區發展很不平衡、銀行體系改革懸而未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整體發展的重大障礙。在一個日益一體化的全球經濟中,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在吸收國際資金、技術和管理的同時,也必須直面來自外部的競爭和沖擊。中國如何處理當前的宏觀經濟?如何解決自己的深層次問題?如何面對未來之路?所有關心
E歌時代來臨了!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繽紛彩音風暴免費聽 上網實用手冊
這些問題的人,也許可以在5月30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舉辦的「未來之路: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中的中國」論壇上,找到回答這些問題的許多智慧。中外眾多著名學者將圍繞七大重要論題,深入探討中國的前途。這些論題包括:21世紀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中的中國:地位和作用教育、信息技術革命、人力資本與中國經濟發展全球經濟發展中的人民幣:國有化的利益、風險與路徑轉型經濟中政府的作用就業、通貨膨脹與可持續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與國家財政安全21世紀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機遇與責任《財經時報》全程跟蹤本次論壇,並在論壇正式開始之前,擇要刊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本報冀望,借一管以窺全豹,並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的改革與發展路向。轉型期間政府的正面作用要加強而不是削弱所謂政府的正面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消除對改革的阻礙和反抗;建立新體制的各種基礎設施;增強市場,彌補協調失靈;保持社會公正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經濟改革推進到一定程度,不適應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就成為新經濟體制有效運轉和改革進一步前進的障礙。因此,加快包括政府自身改革在內的政治改革,成為一個迫切需要加以關注的問題。社會關系趨於緊張的時期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消弭。因為中國改革推動的社會轉型有一個特殊點,那就是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相伴隨,進行著由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首先,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革會引起社會各階層、各集團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大調整。在利益調整過程中,任何一個階層、集團甚至個人,不管是其利益受到了實際損失,還是自以為受到了損失,都會產生不滿情緒,從而也會導致社會不安或動亂。這種期望值的增加不只是數量上的,還包括質量上的提高。當人們的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以後,就會進而追求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如果這種高層次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樣也會引起不滿,從而孕育社會動亂。從各國的經驗看,這一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往往集中反映在各社會階層收入差距的擴大上。其次,向市場經濟轉型對於社會矛盾所起的作用,和現代化的作用有類似之處,有時會表現得更為激烈。由於轉型期間利益結構的巨大變動,同時由於市場機制對建立在計劃經濟時代人格從屬基礎上的社會關系的結構作用,使之經常伴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和社會關系的動盪。一個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要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實現上述雙重轉型,意味著要把現今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的變革中所面對的社會矛盾,壓縮在幾十年的短時期內加以解決。這樣一來,出現社會不安定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如果政策上發生偏差,更容易激發社會動盪。轉型時期的社會矛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舊的社會矛盾開始緩解,一些新的社會矛盾開始產生,有些社會矛盾還有所加劇。調查結果表明,社會分配不公是不穩定的終極根源。社會分配不公加劇的原因,一方面是普通工人、農民等收入提高緩慢;另一方面以權謀私的富豪階層的產生。從以權謀私腐敗的經濟源頭來看,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利用行政干預市場活動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二是利用轉軌時期財產關系調整和變化的時機,將公共財產掠為己有;三是利用市場體制的不完善、不規范牟取暴利。這三類腐敗活動都與權力有關。由於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權力制衡機制沒有及時建立起來,某些人就可以利用這種特殊條件,運用不受約束的權力來謀取私利,實現暴富。由於以上原因,中國轉型期間各社會階層收入差距的擴大。種種社會不公的問題仍然相當普遍地發生,以至有學者驚呼,「權貴資本主義」或「官僚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一種現實的危險。政府在轉型社會中的作用為了使轉型能夠順利地進行,就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協調利益,克服矛盾,推動改革。在發展中國家,政府首先要發揮促進市場發育的作用。這一方面表現在政府要致力於規范化的市場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建設,以及現代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表現為政府對自身行為的約束。東亞新興工業經濟國家或地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便扮演了這種角色。但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時的不當干預,也會造成助長「裙帶資本主義」等問題,給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埋下隱患。在轉型期間,政府的正面作用需要加強而不是削弱。所謂政府的正面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消除對改革的阻礙和反抗。只有通過政府運用行政、法律、教育和經濟政策等各種手段,才能消除那些不願意放棄原有既得利益的人的阻礙和反抗。——建立新體制的各種基礎設施,這一方麵包括工商企業、中介組織、政府機構等各種組織,另一方麵包括由法律、規章制度等組成的全套「游戲規則」。國家應當加強制訂法規的工作,而且要用國家的強制力量保證這些法規的實施。——增強市場,彌補協調失靈。在轉型期間,由於市場制度的不完善,經濟協調方面的缺失就較之經濟學所定義的市場失靈范圍更為寬泛,政府需要起的作用也就更大。——保持社會公正。在轉型過程中努力保持機會的平等和起點的公正,防止權貴資本主義的產生都是至關重要的。除了要靠完善處理產權的規章制度和從上到下的監督來加以制止,更加重要的是實現交易過程的透明化和保證公民的知情權等憲法權利的行使和對政府以及政府的有效監督。積極推進政府自身改革銳意改革的政府能夠在加速轉型的過程中發揮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但是,由於政府在市場機構之外進行活動所可能造成的低效率,政府組織本身的內在性有可能偏離社會的公共目標,政府機構所應有的增加預算、增加復雜性和控制信息等特性,政府幹預派生的外在性以及收入和權力分配的不平等等原因,因此,政府的活動也常常會產生「政府失靈」。這也需要政府注意加以防範,辦法是,第一,正確劃分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范圍;其次,在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之間進行適當的搭配,分清楚哪些問題應當由市場解決,哪些問題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哪些問題需要由市場和政府協調解決,以及二者如何協調,等等。關於政府自身改革的主要內容,應涉及以下方面:(1)實行法治,包括確立憲法的至高無上權威和施行憲政;建立透明的法律框架;保證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2)實現政務公開和確保人民的知情權。(3)實現黨政分開,政企分開。(4)理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系。(5)培育市民社會,提升社會的自組織能力。(6)逐步推行直接選舉制度。中國對於東亞經濟穩定舉足輕重
中國仍然存在潛在的問題。1995年以來,中國一直處於多邊貿易適度順差並伴隨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狀況羅納德·麥金農美國斯坦福大學許多東亞國家正面臨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順差,也就是外國債權的增加。隨之可能發生兩種情況:第一,隨著美元債權存量的增多,國內美元資產的持有者擔心本幣升值,促使爭相持有本幣的情況愈演愈烈,迫使本幣真的升值;第二,本國貿易順差持續增加會招致貿易逆差國的抱怨,外國會將問題歸結為不公平的本國貨幣低估,這將帶來本幣升值的外部壓力。這些東亞國家因而面臨兩難的局面:如果允許本幣升值,持續的本幣升值將可能引發嚴重的通貨緊縮,經濟最終將陷入零利率的流動性陷阱。但是如果不讓本幣升值,則可能引起外國的貿易制裁。中國的情況非常引人注目。當前,中國出口快速增長,而且以中等技術產品為主,其中高科技產品越來越多;中國對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數額巨大,並在不斷增加;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對中國是凈出口,現在迅速轉變為中國的凈進口國;中國的東亞競爭者中較小一些的國家和地區,如台灣、韓國和新加坡等,目前正面臨著相當困難的貿易結構調整。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中國是一個初級產品和工業原材料的進口大國,其對於整個東盟的進口順差是巨大的。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經成為東亞地區的一個穩定力量。中國經濟一直持續高速增長,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自1994年以來一直基本穩定在8.28∶1的水平,這些使得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其東亞貿易夥伴國的經濟周期而產生的影響。雖然如此,中國仍然存在潛在的問題。自1995年以來,中國一直處於多邊貿易適度順差並伴隨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狀況。由此引起的貿易收支順差使得中國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對外美元權益,這些權益包括官方的外匯儲備和民間部門的對外資產。然而其他國家,特別是日本,因中國「過度的」商業競爭力而感到不快。它們給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希望人民幣升值,並讓人民幣在將來有更大的浮動性,而這種更大的浮動性又會導致人民幣的進一步和反復升值。最終,結果將是中國經濟的嚴重通貨緊縮和進入一個零利率的流動性陷阱——正如日本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元被迫反復升值的情況。日本的昨天和中國的今天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隨著東亞國家美元外匯儲備的快速增加,雖然外界對東亞貨幣升值的壓力很大,但是,對於越來越趨於一體化的東亞經濟體來說,浮動匯率並不符合其經濟利益。一方面,東亞國家與美國有著大量的貿易往來;另一方面,雖然東亞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在不斷增加,但是東亞國家之間的這些貿易往來和資本流動主要還是以美元計價。因此,在近期內,東亞國家貨幣盯住美元是相對理性的,因為盯住美元不僅能夠減小本國出口者、進口者、商業部門以及銀行的匯率風險,而且也有利於中央銀行穩定物價水平。從長期來看,東亞經濟體很可能會產生一種類似於歐元的「亞元」。中美是否有過熱和過度投資?最具挑戰性的是,中國需要發展出高水準的經濟制度,以激勵企業高層中的人們選擇出最具商業前景的想法埃德蒙德·菲爾普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中國所處的情形應當被看作是相當幸運的,這是過去20年中選擇良好的經濟政策的結果。中國勤勉的勞動力,以及政府對經濟繁榮的強烈渴求,使之成為對外資具有吸引力的地區,而這一投資給中國帶來了技術轉移、示範效應和網路外部性,促進了國內投資,從而大大提升了總就業和企業生產率水平。相應的,美國國內經濟正在經歷著「競爭優勢」的擴散。美國工人原來是美國公司所擁有的技術和品牌的惟一受益者,但是現在中國工人也能分享他們的優勢。作為工資率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的這一部分正在縮水,而中國的這一部分正在上漲。但是到了某一點,從美國和歐洲向中國發生的競爭優勢轉移將會停止。中國在下一個階段將不得不通過內在的努力來趕上美國和歐洲的技術水準,並增進管理和營銷技能和訣竅。歐洲在戰後半個世紀間就是如此,我對中國的這一過程也有充分信心。但是,最具挑戰性的是,中國需要發展出高水準的經濟制度,以激勵企業高層中的人們選擇出最具商業前景的想法。目前中國對世界各個成功經濟體的制度進行借鑒,但這遠遠不夠。因為即使在金融資本主義體系內,也只有少數幾國達到了這一目標。中國的經濟繁榮明顯受到海外結構性力量的影響。在中國持續20年繁榮的同時,歐洲幾乎都停滯不前,而美國在最近三年半也是如此,投資回到了正常水平。全球真實利率因此下降,而中國從此獲益甚多。簡而言之,中國的投資熱潮明顯受到了美國和歐洲低利率的推動,這顯然會提高就業率,增加農村向城市的勞動力轉移,降低城市失業率。如果美歐經濟復甦,中國難免受逆風向的影響,我們不知道這一復甦何時到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復甦會提高利率。美國過去兩年多的貨幣政策顯然不是「中性」的,而是把真實利率推到了遠遠低於對應於經濟均衡路徑的「自然利率」水平。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會使就業下降速度減慢,我也相信中國目前的就業增長刺激,主要是由美國進口的寬松貨幣政策(如低利率)引起的。這一理論的懷疑者認為,在美國和中國並沒有觀察到上升的通脹現象,這與上述理論預測相反。問題在於,如果有某些緊縮性的沖擊介入,那麼這一時期可能通脹是減退的,甚至一度出現通貨緊縮,直到緊縮性力量消失。中國的情況正是如此。我注意到,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們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這種非中性的貨幣政策帶來的膨脹性後果,只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得以識別,甚至直到它反饋到預期通脹率之後。實際上,中國目前存在通脹跡象,特別是在資產市場,如大城市炙熱的房產市場;美國也存在更快膨脹的跡象。需要考慮的是,美國和中國寬松貨幣政策導致過度投資的可能性。在標準的宏觀經濟理論中,貨幣政策應當保持實際利率不變,那麼對有效總需求的刺激實際是財政刺激。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寬松貨幣政策就加速了投資行為,如果不是由於這一政策,這些投資決策將會被推遲。在一個封閉經濟中,這並不會造成問題,因為隨著資本存量累積,真實利率將下降到與之相適應的水平。但是在一個開放經濟中,特別是像中國這樣尚未佔世界相當比例的經濟中,真實利率水平不能比世界水平低太多。這意味著,真實利率的下降難以充分適應資本存量的累積。這一點的重要性在於,由持續過度投資導致的資本存量累積將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這一效果可能在最後抵消目前非中性貨幣政策帶來的擴張效應。
3. 中國未來幾年會像日本那樣發生金融危機嗎現在房價什麼都是泡沫!
房價泡沫大小這個不好說,具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於金融危機我覺得近幾年不會發內生。我容國在金融方面還沒有全面放開,對於外匯還是有一定的管制,對於某些方面的投資也是由國家控制,再加上貿易上的管制,國際游資不是那麼容易進出中國市場的,所以想在中國投機造成90年代像日本那樣的金融危機應該可能性不大,但是這並不代表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對中國沒有影響,個人認為這次經濟危機對中國影響還是挺大的,而且我認為經濟危機現在還沒有結束,經濟狀況也不會很快反彈,所以對經濟形勢不要太樂觀
4. 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有幾個方向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一) 銀行業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二)保險業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三)證券業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一) 銀行業1.經營規模比較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總資產一級資本分行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工商銀行4275.46219.19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農業銀行2442.93162.66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建設銀行2658.45131.96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中國銀行3162.14152.70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花旗銀行7169.37476.99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美洲銀行6325.74381.76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德意志銀行8437.61174.18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巴克萊銀行3988.25140.55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2.業務功能比較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當局立法限制工商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工商東亞無分業經營農業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無無分業經營建設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中金公司無分業經營中國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中銀國際無分業經營花旗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有1999年取消限制德意志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能銀行有全面混業經營巴克萊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有1992年取消限制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3.金融創新比較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綜合帳戶銀證轉帳浮動利率貸款票據融資電子銀行循環貸款網路結算消費信貸
5. 金融的發展前景,在未來中國的地位,在未來世界的地位
金融知識之--金融行業發展前景依然向好
人民幣升值對經濟結構的改變,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這些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或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長期利好;而對出口行業、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沖擊較大;其他則影響較小。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和證券業,屬於經營貨幣和資本業務的資金密集型行業,由於具有較好變現能力和流動性,屬於高人民幣資產的行業,人民幣升值將吸引國際資金大量流入,對金融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各個研究機構也從行業中觀角度闡述了看好行業的發展前景。
中金公司依舊看好證券行業:從1-7的情況來看,證券行業全年的業績高於我們之前預測水平的可能性較大。維持全年日均股票交易額1800億元的預測。目前證券公司的業績高度依賴於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預計很多在人力資源費用控制上較緊的證券公司07 年業績增長將遠遠超出預期,擁有較高的短期投資價值;但是從長期來看,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各項業務均處於行業領先位置且風險控制能力、創新能力較強的證券公司業績擁有可持續性,因此長期投資價值較高。
安信證券認為銀行仍將快速增長。銀行業在從未停止的宏觀調控背景下中期實現了高速的利潤增長,凈利潤相比去年同期增長在70%以上。瞭望四季度和2008,我們的幾點看法:1、持續的調控(包括加息、准備金率的提高)是可以預見的;2、銀行自身的資產規模調整(包括結構和期限)將從一定程度上抵消不對稱加息對利差的不利影響;3、考慮到實體經濟的需求仍很旺盛,銀行貸款的發放雖然在今年四季度將減弱,但明年全年的增速仍將維持在歷史較高水平;4、縱然利差受到略偏負面的影響(考慮到07年的銀行利差處在歷史高位),我們對明年全行業的盈利能力仍然比較樂觀。對銀行股的長期排序在目前沒有發生變化。大銀行和第二梯隊小銀行的近期股價較低,給出了短期介入的機會。大銀行中,我們更看好工行。
國泰君安研報分析了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影響。上調存款准備金對銀行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法定存款准備金增加直接導致收益減少;二是流動性緊縮後信貸減少導致總的收益率下降。經過測算,我們認為,本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銀行的負面影響仍為0.56%左右(對凈利潤的負面影響)。伴隨央行逐步加息,隨後的貨幣緊縮政策(包括加息和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的邊際負面影響將逐步上升。從銀行業基本面分析,本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銀行的實質影響略有上升(-0.56%),但相對於目前銀行較快的凈利潤增速,仍是微不足道,貨幣緊縮不改銀行股長期向好趨勢。不過,從央行出台貨幣調控政策的時點選擇上看,調控股市的意圖愈來愈明顯。即通過調控銀行大市值板塊達到調控股市大盤的目的。因此,本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調控的信號作用更值得關注。從歷次央行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和銀行股的影響看,本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和銀行股的影響有限。繼續堅持長期看好銀行股,維持對銀行股長期增持評級。不過銀行股出現短期調整的可能性較大,調整幅度有限。
6. 中國未來的金融走勢
第一,制度困境。為了以發展求穩定,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不可避免的選擇速度優先的策略。中國經濟體系的市場化,是在內外壓力下進行的,是一次被動的市場化過程(摸著石頭過河)。制度與市場的匹配,始終處於滯後狀態。速度優先的單邊策略,帶來的結果必然是犧牲經濟發展的質量。由於制度優化是提高市場效率的必要條件。中國現存的制度性問題,成為中國生產力水平發展的首要制約條件。中國的制度性問題主要存在於三個方面:制度性歧視;制度性壁壘;制度性成本。必須清醒地認識,拉美化的真正症結,是制度問題。與經濟政策沒有必然聯系。經濟政策只是現行制度的技術性延伸。不能深刻認識這一點,無從談及思想解放;無從談及深化改革;無從談及宏觀調控。制度困境產生的深刻背景源於利益分配。經濟利益必然深刻地影響制度安排。第二,速度困境。中國的社會問題,本質上是充分就業問題。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就很難解決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無一例外需要投資拉動。吸引資本進入的唯一方式就是提供較高水平的資本利得。而資本利得的形成,只能依靠壓低成本,也就是壓低要素價格。這就變成以廉價勞動力和廉價自然資源,為國際消費者提供巨額補貼。這種犧牲國民福利和變賣資源的做法有極限性,不可長期持續。一旦超越極限,經濟發展的速度必然下降,甚至陷入衰退。所謂比較經濟優勢的理論是非常可怕的觀點。對此要保持高度警覺,並要有清醒的認識。任何熟悉世界經濟史的學者都會明白這個道理。不能簡單誇大所謂的中國經濟奇跡。因為,任何大國的崛起,就本質而言,都是一種質量發展。是ROE的提高,而絕對不是單純GDP的提高。其中,無論是通過暴力方式,還是通過資本方式,都是以較低代價占據他國財富的過程。這在本質上就是資源佔有,就是價值佔有。經濟發展的速度GDP可以很神奇,但是,對於全國凈財富增長,對於國民福利的提高,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當然,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為中國經濟的質量提升帶來歷史性機遇。如果能夠不斷地提高生產力水平,中國有機會由速度發展模式過渡到質量發展模式。問題是,質量取決於制度變革和政策調整。對此我們仍然缺乏認識,不夠重視。第三,政策困境。在未充分市場化的經濟體系中,經濟政策使用極為困難。困難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政策制定者的利益導向;政策目標的錯誤定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政策執行的隨意性;政策效果的時間性。政策制定者並不必然維護市場理性和整體國民利益。例如,稅收傾向於勞動所得,而迴避資本利得。政策總是指向弱勢的一方,例如窮人和環境。政策目標常常具有短期的功利性。往往只是針對短期和表面的問題。例如,宏觀調控不以經濟運行質量為目的,而片面強調技術上的快和熱;宏觀調控不以資源合理配置為目的,而片面管制要素價格,抑制通貨膨脹。政策工具在不完全市場環境中效果有限。在要素價格扭曲的前提下,貨幣政策將有限資本導向投機領域而非生產領域。例如,實質負利率和漸升式匯率政策,強迫社會資本進入不動產。政策執行被管理部門異化為行政權力。例如,宏觀調控政策,淪為價格管制,變成微觀調控政策。所以,財政補貼對象可以是大企業,也可以是節能燈,甚至可以是老母豬。政策效果的時間性,取決於政策出台的前置性。例如,在流動性導致資產價格瘋狂上漲之前,及時抽緊流動性。而不是在資產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產生之後抽緊流動性。政策的後置性,一方面,加劇了市場波動;另一方面,導致生產性資金嚴重短缺。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已經積累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尤其令人憂慮的是,我們對問題的實質仍然缺乏准確的、清醒的、足夠的認識。在對外部形勢和內部狀況均不能准確把握的情況下,盲目的政策調整,將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後果。綜上所述:制度困境,速度困境和政策困境將決定著中國經濟未來的命運.
7. 未來的金融戰爭,中國斗得過美國嗎
自打我感悟到世界正處於60年大輪回的歷史轉折點後,就一直有一種擔憂,美國絕不會放棄他的盟主地位,將會不擇手段地摧毀歐盟,瓦解歐元,並發動一輪輪的金融戰爭,蠶食中國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事實上金融戰爭的帷幕已經拉開。 論戰爭,動刀動槍,甚至打核戰爭,我都不擔心中國會輸給美國。當年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就靠那些簡陋的機槍大炮,照樣打得武裝到牙齒的美國王牌軍哇哇叫,逼迫美國佬坐下來和談。現在我們有了現代化武器裝備,就更不用擔心了。但接下來中美要打的不是動刀動槍的戰爭,而是金融戰爭。至少目前為止,我不相信中國斗得過美國。 中國有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理應是好事,你完全可以用它來改變世界格局,上帝給了你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翻開中國近代史,萬惡的鴉片戰爭,使國人恨得咬牙切齒。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燒殺掠搶,無惡不作,燒毀了圓明園,搶走了我們許多國寶,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掠走了大量白銀。我想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這段國恥。 再說中國到處都是股神和炒股高手,還有那許多炒股軟體助威,你為何不去呢?不是有高手要拳打索羅斯,腳踢巴菲特嗎?現在可是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其實人家根本沒有把你放在眼裡,根本沒把你的股市當一回事,還不如越南。你們既沒有正確的理念,又沒有市場主心骨,更沒有健全的交易制度和嚴謹的法規,就像小孩扮家家似的,鬧著玩。 中國的所謂高手,在人家眼裡充其量就是二三流水準,就像我小時候養過的一隻蟋蟀,看看個大,叫起來聲音洪亮,用蟋蟀草一引,張開兩只大牙滿盆跑。可是一鬥起來,就兩下子便敗下陣了。 美國經濟向下,國家沉淪,可巴菲特卻早早抄底,建倉了。而中國經濟向上,國家崛起,機構和散戶卻嚇得遲遲不敢抄底建倉。輕倉和空倉的股民在半數以上,手裡捏著大把的錢,卻拚命叫嚷:市場沒錢,股市缺錢。 有人說巴菲特要是在中國,照樣叫他玩得趴下。別忘了,巴菲特在中石油和比亞迪上,賺走的錢還少嗎?人家的金融機構玩中國的銀行股,哪家不是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的金融市場向全世界開放,你手裡大把捏著人家的錢,卻不敢進,不敢買。而中國的金融市場對外是封閉的,卻不敢開。你敢開,人家就敢進,人家沒錢,敢從銀行借錢跟你玩。 我敢打賭,A股市場現在若對外開放,美國只要來個巴菲特和索羅斯,再加個詭計多端的高盛,非把你玩得趴下不可。股市下跌,高盛煽風點火,中國的股評家一片恐慌,基金帶頭砸盤,散戶們也好漢不吃眼前虧,紛紛止損割肉,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手下便大量吸進廉價籌碼,中國股民在低位給人家輸血。 數日後,市場回暖,高盛也轉了風向,拚命唱多,國內的吹鼓手也跟著搖旗吶喊,年輕氣旺的基金經理又開始搶頂了,殺紅了眼的散戶也拚命追漲,巴菲特和索羅斯卻大批出貨,中國股民又在高位替人家站崗。 賺足了,走人了。人家都不用准備空麻袋來背米,再說米能值幾個錢。人家直接通過你的銀行轉賬,拿走你的錢到本國去揮霍,瀟灑了。中國股民含辛茹苦積蓄了一點錢,想來股市賺一點,卻被人家拐走了。人家不多,只要一年玩你一回,就夠你受了。 當然美國想急於打開中國金融市場的大門,但至少目前打不開。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瓦解歐盟和歐元,一來掃除一個對手和隱患,二來讓中國斷念,把錢全部留在美國,支撐他的經濟。同時他就可以動腦筋玩你的外匯儲備,通過美元貶值和國債下跌,讓你的錢變得越來越少。這樣一來,中國人便成了美國人的奴隸,白白替人家打工。 都說國家興旺,匹夫有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幾年前我在外面教日語,為了給學生講解《日本國概況》中的「甲午戰爭」,查閱了從日本帶回的許多資料,卻勾起了我無限的悲哀和憂傷。「甲午戰爭」戰敗,日本從中國掠走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戰爭賠款,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的財政收入。日本就是靠了這筆戰爭賠款,在明治維新後發展了現代化工業和教育,為進一步吞並中國東三省,發動侵華戰爭打下了基礎。這些話,我不是從中國的學者和教科書中得知的,而是從有良知的日本學者那裡獲知的。 因為我厭恨這段歷史,盡管我喜歡日本的朴實及把我當親人的日本的爸爸媽媽和弟弟妹妹,但我還是立下了「不在日本就職,不入日本國籍,不和日本女人結婚」的三不原則,拿了博士學位就回國了。雖然我非常想念離異後留在日本的孩子,有時也難免會感到孤獨,但我不後悔回來了,我要為我的祖國而戰!
8. 中國未來幾年會不會出現金融危機
您的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因為現在中國本身就是金融危機之內,這點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同時也要了解中國出現金融危機的原因具體是什麼?下面我說幾個危機的誘發原因:
第一、中國的金融危機本身是不存在的,而是由於全球的金融危機連帶效應引起的,加上本身的國家投資方面的原因,造成很大的金融危機出現。
第二、美國金融危機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中的問題引起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美國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失衡、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我國由於是出口型國家,因此受到全面的影響。
第三、我國的經濟本身還在發展中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因為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金融創新失衡,金融監管缺位,是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一個國家在金融發展的同時要有相應的金融秩序與之均衡,這點是我國目前金融和經濟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我國的金融生態中的問題,也助長了金融危機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金融生態本質上反映了金融內外部各要素之間有機的價值關系,比如我國的金融監管的問題中所表現出的社會經濟泡沫、監管缺失、市場混亂、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正是金融生態出現問題的重要表現。
近幾年我國由於開始加大金融監管,所以金融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績,經濟也在開始轉型,所以一定會慢慢的度過危機,下面我說一下什麼是金融危機,其實金融危機有如下例子:
A、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B、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C、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9. 中國有哪些憂患未來會有金融危機嗎
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平均每隔十年就會爆發一次。對市場重新洗牌。有錢的更有錢沒錢的更沒錢。俗稱割韭菜。就是有錢人對窮人的收割。然後窮人重頭開始發展。大鱷唯有收割窮人才能成功渡劫,當然也會有些大鱷渡不過這個天劫。結果就是大鱷摔倒在地上碎成一片渣渣。
國家的宏觀調控可以有效的延緩危機的效果,降低危機的感受力。經濟增量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堅實後盾。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危機,但是實際上大家的感受並不深刻的原因。所有的波濤都在暗涌,並不是沒有。
10. 中國金融業 未來會怎樣
在度過全球金融危機後的今天,無論是從中國的角度還是從全球視野看來,中國金融行業都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那麼,中國金融領袖在創建世界級金融機構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怎樣才能成為「世界一流的金融機構」?中國的金融領導者應如何把握機遇、培養能力,從而將其組織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國金融業的新未來》一書也許會給你新的啟發。 該書為全球知名管理咨詢公司博斯公司咨詢業務負責人柯安德先生所著。柯安德先生不僅是博斯公司的金融咨詢業務負責人,更是博斯大中華區總裁,為亞洲、歐洲各國的金融公司及監管機構提供了逾20年的咨詢服務。在《中國金融業的新未來》一書中,柯安德先生闡述了其在戰略方向、組織設計、風險管理、業務創新等多方面的豐富經驗。這本書能帶領中國全體金融從業者及金融機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必須應對的問題,並指導中國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 本書首先細談了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即中國能夠為金融服務提供廣闊的市場—— 一個具有高度多樣性、可變性及創新性的市場。那麼應該怎麼來面對這個廣闊的金融市場呢? 該書把重點放在金融機構對待風險的態度、對幫助中國經濟擺脫危機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們對全球金融界的看法上,探討全球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造成的影響。除此之外,該書還為金融機構提供了一些見解,幫助其尋找通過滿足不同客戶的實際需求及其變化而盈利的途徑,並解決如何培養能力以力壓群雄這一問題。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嶄新的未來國際金融中心,一個能夠滿足中國經濟在危機過境後的特殊需求的金融中心。 同時,書中還詳細分析了中小企業金融這一重要問題。缺乏發展的中小企業金融通常被視為高風險行業,而此行業卻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並一直是中資銀行所關注的領域。另一方面,在農村人口多於城市人口的國度中,農村金融服務同樣是重要的盈利渠道。為此,本書將側重21世紀農村的個人及企業需求,從而為銀行業務指明一條盈利之路。 遭受金融海嘯的沉重打擊後,全球金融行業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許多金融從業者更是處於迷茫狀態。不可否認,金融危機加速了中國金融業在全球金融領域的迅速崛起。而在崛起過程中,發展金融業的「技術指導」是必要的,但金融從業者的信心、積極進取的態度更是不可或缺的無形資產。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中國金融業的新未來》無疑對整個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信心和希望,也為中國金融從業者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社會帶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精彩摘錄 現有保險商的能力、眾多全球領先保險商的市場地位以及保監會對資金和監管的要求,使得從零開始進入保險領域變得困難,且代價高昂。在戰略方面,新進者需要制定一條清晰的路線,以便為自身建立客戶細分、渠道或產品等方面的顯著優勢。他們需要確定在哪些關鍵地區能開始建立一套備受信賴的組織架構及銷售網路。新進者在吸引、發展並挽留所有職能部門的員工時,在建立銷售網路時,在外資保險公司遵照相關規章與中資夥伴合作時,也面臨著一系列來自組織架構的挑戰。已佔據市場地位的保險公司具有優勢,而邊緣性的保險公司則步履維艱:小型本土保險商需要確定可持續的業務重點,隨後迅速建立獨特的能力,從而為實現盈利並滿足監管方的期望奠定基礎。通過多年的合資經驗,許多外資保險商也需要制定清晰的市場定位及業務模式,從而產生利潤。 那些強化管理能力、擴大規模,並憑借全國范圍內的品牌經營、關系管理及投資技巧不斷地擴大他們本已強大的區域優勢的保險公司,將成為最終的獲勝者。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長期持續的盈利能力將不斷發展,而進入中國這一潛在的全球最大保險市場並參與競爭的代價將只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