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組合管理理論
馬克維茨投資組合理論的基本假設為:(1)投資者是風險規避的,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2)投資者根據收益率的期望值與方差來選擇投資組合;(3)所有投資者處於同一單期投資期。馬克維茨提出了以期望收益及其方差(E,δ2)確定有效投資組合。
以期望收益E來衡量證券收益,以收益的方差δ2表示投資風險。資產組合的總收益用各個資產預期收益的加權平均值表示,組合資產的風險用收益的方差或標准差表示,則馬克維茨優化模型如下:
式中:rp——組合收益;
ri、rj——第i種、第j種資產的收益;
wi、wj——資產i和資產j在組合中的權重;
δ2(rp)——組合收益的方差即組合的總體風險;
cov(r,rj)——兩種資產之間的協方差。
馬克維茨模型是以資產權重為變數的二次規劃問題,採用微分中的拉格朗日方法求解,在限制條件下,使得組合風險鏟δ2(rp)最小時的最優的投資比例Wi。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就是說投資者預先確定一個期望收益率,然後通過確定投資組合中每種資產的權重,使其總體投資風險最小,所以在不同的期望收益水平下,得到相應的使方差最小的資產組合解,這些解構成了最小方差組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效組合。有效組合的收益率期望和相應的最小方差之間所形成的曲線,就是有效組合投資的前沿。投資者根據自身的收益目標和風險偏好,在有效組合前沿上選擇最優的投資組合方案。
根據馬克維茨模型,構建投資組合的合理目標是在給定的風險水平下,形成具有最高收益率的投資組合,即有效投資組合。此外,馬克維茨模型為實現最有效目標投資組合的構建提供了最優化的過程,這種最優化的過程被廣泛地應用於保險投資組合管理中。
馬克維茨投資組合理論的基本思路是:(1)投資者確定投資組合中合適的資產;(2)分析這些資產在持有期間的預期收益和風險;(3)建立可供選擇的證券有效集;(4)結合具體的投資目標,最終確定最優證券組合。
[編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及其擴展[2]
馬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之後,Sharpe(1964),Lintner(1965),Mossin(1966)分別提出了各自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這些模型是在不確定條件下探討資產定價的理論,對投資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提出之後,研究者進一步擴展了該研究。
Jensen Michael(1969)提出以CAPM中的證券市場線為基準來分析投資組合績效的非常規收益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但由於在非系統風險不能完全剔除的情況下,該模型對投資組合績效的評價結果不如CAPM的評價結果,因此該模型在實際中應用不多。
Brennan(1970)提出了考慮稅率對證券投資報酬影響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Vasicek,(1971),Black(1972)分別研究了不存在無風險借貸時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Mayers(1972)提出了考慮存在退休金、社會保險等非市場化資產情況下的資產定價模型的建立;Merton(1973)提出了多因素的ICAPM模型 (Intertemporal CAPM),為後來的長期投資理論奠定了基礎。E.Linderberg(976、1979)研究了存在價格影響者時的資本市場均衡和投資者的組合選擇問題。結果發現所有投資者(包括價格影響者)都持有市場組合和無風險資產的某個組合,故仍可得到形式簡單的CAPM,只不過此時的單位風險價格低於所有投資者都是價格接收者時的單位風險價格。他還證明了通過兼並或合夥,個體或機構投資者可以增加他們的效用,這就是大型金融機構存在的原因之一。
Sharpe(1970),E.Fama(1976),J.Lintler(1970),N.J.Gonedes(1976)等分別研究了投資者對資產將來的期望收益、收益的方差、協方差期望不一致時資本市場的均衡,他們得到了形式於標准CAPM類似的CAPM。
由於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假設條件過於嚴格,使其在應用中受到一定局限。因此,對於CAPM的突破成為必然。
Stephen.A.Ross(1976)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APT)。APT不需要像CAPM那樣作出很強的假定,從而突破性地發展了CAPM。
Black,Scholes(1973)推導出期權定價公式,即B一S模型;Merton(1973)對該定價公式發展和深化。針對B—S模型假定股票價格滿足幾何--布朗運動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符合實際價格變化的問題,Scholes,Ross(1976)在假定股票價格為對數泊松發布情況下推導出了純跳空期權定價模型(Pure Jump Model);Merton(1976)提出了擴散--跳空方程(Diffusion-Jump Model);格利斯特和李(1984)研究了基礎證券交易成本對期權價值的影響:當存在交易成本時,連續時間無套利定價會因為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無法實現;Merton(1990)運用了離散時間模型提出了交易成本與基礎證券價格成比例的單階段期權定價公式;波耶勒和沃爾斯特(1992)將Merton 的方法推廣到了多階段情形。
拉馬斯瓦米,桑達瑞森(1985);Brenner;科塔頓,薩布拉曼·彥(1985)以及貝爾和托羅斯(1986)的研究指出,美式期貨期權在利率為正的條件下比美式現貨期權更易於執行;Lieu(1990)應用連續時間定價方法推出了期貨純期權的定價公式;陳,斯科特(1993)進一步研究指出,即使利率是隨機的,期貨純期權價值也不受利率的影響;Chaudhurg,Wei(1994)研究了常規期貨期權與純期權的價值關系,指出期貨純期權的價值高於美式期貨期權的價值。Harrison,Krep(1979)發展了證券定價的軼理論(theory of martingale pricing),該理論目前仍是金融研究的前沿課題。
2. 什麼是證券組合管理理論
您好,證券組合管理理論最早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哈里馬柯威茨於1952年系統提出。在此之前,偶爾也有人曾在論文中提出過組合的概念。在此之前,偶爾也有人曾在論文中提出過作何的概念,但經濟學家和投資管理者一般僅致力於對個別投資對象的研究和管理。自此以後,經濟學家們一直在利用數量化方法不斷豐富和完善組合管理的理論和實際投資管理方法,並使之成為投資學中的主流理論之一。
3. 構建證券組合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構思證券組合就是在根據投資政策和一定的分析方法選擇了證券之後,確定如何將資金進行分配以使證券投資組合具有理想的風險和收益特徵。不同類型的證券組合的風險和收益的特徵是不同的。但是,下述基本原則是構思任何類型的證券組合都應該考慮的:
(1)本金的安全性原則
投資組合管理首先要考慮的是本金的安全無損,這是未來獲得基本收入和資本增值的基礎。本金的安全不僅指保持本金原值,而且包括保持本金的購買力。由於通貨膨脹的存在,購買力風險是一種非常現實的風險。買普通股比買固定收益證券如債券、優先股更有利於抵禦這種風險。
(2)基本收益的穩定性原則
在構思投資組合時,組合管理者都把獲得穩定的基本收益當作一種基本的考慮。以股息或利息形式獲得的當前收益,使他可以很現實地享受組合的成果,這可能要比收入的期望值對他更有意義。因為,穩定的收入可以使他更准確、更合理地做投資計劃,確定是再投資,還是消費。
(3)資本增長原則
一般而言,資本的增長是組合管理的一個理想目標。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投資於增長型股票。組合既可以通過購買增長型股票而壯大,也可以通過收益再投資而壯大。大的資產組合比小的更穩定、更安全,收入也更多。資本增長對改善組合頭寸狀況、維持購買力和增強管理的靈活性都是有益的。
(4)良好市場性原則
良好市場性原則是指證券組合中的任何一種證券應該易於迅速買賣,這取決於具體證券的市場價格和市場規模。某種股票的市場規模取決於公司的規模、股東的數量、公眾的興趣。高價股的市場性一般不如低價股的市場性好,每股400美元的股票肯定不如每股40美元的股票容易買賣。小公司股票的市場性不如大公司好。大公司可流通股票多,可保證市場交易的連續性,而且,大公司的穩定及高質量形象也對增強其股票的市場性有利。
(5)流動性原則
資產的流動性強有利於組合管理者及時抓住有利的投資機會。謹慎的組合管理者往往會專門保留一部分現金資產或持有部分流動性強的證券。
(6)多元化原則
組合理論為組合管理者的多元化投資提供了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建議:第一,應根據證券的預期收益及其與市場和其他證券收益的相關關系來構建組合;第二,不僅要考慮收益,還要考慮收益的波動;第三,要有效降低證券組合的標准差,證券組合中至少應包含10種證券。
(7)有利的稅收地位原則
很多金融決策都要受所得稅的影響,承擔高稅賦就難以實現理想的收益目標。在需要避稅時,可考慮投資於免稅的政府債券或較少分紅的股票上。
4.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理論原理
1、分散原理
一般說來,投資者對於投資活動所最關注的問題是預期收益和預期風險的關系。投資者或「證券組合」管理者的主要意圖,是盡可能建立起一個有效組合。那就是在市場上為數眾多的證券中,選擇若乾股票結合起來,以求得單位風險的水平上收益最高,或單位收益的水平上風險最小。
2、相關系數對證券組合風險的影響
相關系數是反映兩個隨機變數之間共同變動程度的相關關系數量的表示。對證券組合來說,相關系數可以反映一組證券中,每兩組證券之間的期望收益作同方向運動或反方向運動的程度。
5. 證券投資學這門課程第十三章證券組合管理概述以及相關的理論的知識點有哪些
證券投資學這門課第十三章證券組合管理概述以及相關的理論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證券組合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節對證券組合管理業績的評價,第三節投資風險的種類和風險的數量化,第四節證券之間的聯動性和組合的風險的度量,第五節有效市場假設理論和主要的現代證券組合理論,。
6. 證券組合管理理論
比如資本結構理論,債券組合管理理論!證券組合管理理論!比起西方經濟學和國際基金和分析我是一次性考過的,首先看書是必須的,就算看不懂也繼續往下看,
7. 證券組合管理理論 資本市場線可行域的問題
T點其實就是股票組合的切點,上部分的陰影部分才是無風險的可行域。
8. 投資組合理論的產生發展
現代投來資組合理論主要由自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APT模型、有效市場理論以及行為金融理論等部分組成。它們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過去主要依賴基本分析的傳統投資管理實踐,使現代投資管理日益朝著系統化、科學化、組合化的方向發展。
1952年3月,美國經濟學哈里·馬考威茨發表了《證券組合選擇》的論文,作為現代證券組合管理理論的開端。馬克威茨對風險和收益進行了量化,建立的是均值方差模型,提出了確定最佳資產組合的基本模型。由於這一方法要求計算所有資產的協方差矩陣,嚴重製約了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1963年,威廉·夏普提出了可以對協方差矩陣加以簡化估計的單因素模型,極大地推動了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
20世紀60年代,夏普、林特和莫森分別於1964、1965和1966年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該模型不僅提供了評價收益一風險相互轉換特徵的可運作框架,也為投資組合分析、基金績效評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976年,針對CAPM模型所存在的不可檢驗性的缺陷,羅斯提出了一種替代性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即APT模型。該模型直接導致了多指數投資組合分析方法在投資實踐上的廣泛應用。
9. 什麼是證券組合管理理論
證券組合管理理論最早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哈里馬柯威茨於1952年系統提出。在此之前,偶爾版也有人曾在論文權中提出過組合的概念。在此之前,偶爾也有人曾在論文中提出過作何的概念,但經濟學家和投資管理者一般僅致力於對個別投資對象的研究和管理。自此以後,經濟學家們一直在利用數量化方法不斷豐富和完善組合管理的理論和實際投資管理方法,並使之成為投資學中的主流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