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氣候融資
⑴ 巴黎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將給中國刮來什麼風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今年12月在法國巴黎正式召開,該會議將針對氣候失常問題在全球范圍內達成一項「有目標、有約束力」的協議。而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能源消耗總量持續增加的階段,如何能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兌現減排承諾,已成為中國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
氣候大會:莊重承諾背後的大國責任
作為本屆氣候大會的主辦國,法國為會議提出了四大目標:一是與會的196個國家與地區簽署一份控溫普遍協議,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二是邀請氣候大會參與國發表各國的減排貢獻;三是要集中討論融資與技術轉讓問題;四是吸納非國家政府類參與者為各國的氣候政策提供有效的補充與支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責無旁貸,並已在國際社會中做出承諾。
今年6月份,中國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提交「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確定了中國2020年和2030年的行動目標:2020年的目標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2030年行動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0%左右。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此表示歡迎,稱中國的行動營造了積極勢頭,對今年底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新的氣候變化協議具有重要意義。
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自2005年以來,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佔全球增量的42%左右。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相當於減少34.59億噸二氧化碳排放,2011至2014年中國碳強度累計下降15.8%,有望超額完成「十二五」17%的規劃目標。
「中國是一個大國,這份文件也反映了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努力,體現了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說,「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李俊峰舉例說,控制碳排放,中國面對的一個很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把煤炭消費控制住,中國電力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國的50%,如果未來更多的煤用於發電,該比例將會升至70%。中國現在約有9.6億千瓦的燃煤發電廠,如果再增加3-4億千瓦,那麼當2030年中國達到排放峰值時,這些發電廠的平均年齡只有15年,這些裝備顯然還處於壯年期。而為了實現減排目標,中國如何淘汰這些「壯年期」的設備,從各個方面都是很艱難的選擇。
同時,中國將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工業能耗增速趨緩,部分高耗能產品產量將達到峰值。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建築、交通、居民生活用能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解振華指出,隨著中國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城鎮化將成為未來中國碳排放和能源資源需求增長的主要領域。中國將在城鎮化指導思想上樹立綠色、低碳的理念,加強總體設計、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和政策支持,以避免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碳排放的鎖定效應。
可再生能源迎來戰略機遇期
說起應對氣候變化,人們首先會想到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制約著化石能源的使用。如何實現中國「以煤為主」能源結構的轉型,已成為中國實現減排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到2050年,預計中國每年人均消耗能源將達到5噸標准煤,全國能源需求將達到70億噸標准煤。如果按照目前的能源結構,預計屆時每年煤炭的消耗量將達到65億噸,為現在的兩倍。因此,以煤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資源不可持續、環境難以承載。
「我們必須降低煤炭消費量,大規模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這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一個戰略考慮。」梁志鵬說。
2014年,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位居世界首位。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經達到了4.4億千瓦,佔全國總電力裝機的32%,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1.3萬億度電,占總發電量的23%。在能源消費總量當中,可再生能源比重為10%。
中國在「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將分別達到15%和20%左右。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據李俊峰預計,到2030年,我國能源需求至少將達到60億噸標准煤,而可再生能源比例要佔20%,即要達到12億噸標准煤。其中核電佔5%,到時中國至少需要約1.3萬億千瓦時的核電,而現在只有1,200億千瓦時,這意味著此間核電發電量需要增加10倍。同時,預計太陽能和風能將達到10-12億千瓦,而現在只有1億千瓦,也需要10-12倍。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指出,我國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達到20%的目標,對於核電、水電、生物發電等或多或少有限制性的因素。而能夠通過相應的機制和政策,可以顯著影響規模和布局的領域就是風電和太陽能發電。
「我們覺得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目標的關鍵就是風、光這兩個區域。其中,太陽能發電的規模至少會達到5億千瓦,這是在充分論證資源、電網條件以及消納條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時璟麗說。
「我國可再生能源的潛力是巨大的。風能資源總量約達到70億千瓦,而我國70%以上的地區對於太陽能發電來說都是優良的、可以使用太陽能的地區,所以說從資源量上來說,可再生能源能夠滿足需求是毫無疑問的。」梁志鵬說。
節能——中國的第一大「能源」
猶如一對孿生兄弟,減排,自然少不了節能。破解能源約束困境,除了拓寬能源開發渠道之外,自然也要注重節約。
「中國推進能源消費革命,首先要樹立節能是『第一能源』、節約就是增加資源的理念,始終把節約優先放在能源戰略的首要位置加以重視。」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巡視員馮良說。
解振華表示,通過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在工業、建築、交通、生活消費等領域大力推進節能、提高能效,同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積極開展試點示範,中國在節能減碳取得顯著成效。
發改委數據顯示,在「十一五」節能目標基本完成的基礎上,「十二五」的前四年,中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3.4%,實現節約6億噸標准煤,以能源消費年均4.3%的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8.1%的增長,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十二五」前四年的0.53。
但是,現階段中國能源消費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節約意識不強,節能優先戰略思想尚未融入到全社會發展的各領域;二是整體能效水平不高,「兩高一資」行業的能耗比重過高,高附加值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待進一步發展;三是節能改造、能源消費自動管控等技術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方式比較粗放;四是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難以推動企業和普通消費者主動節能。
對此,馮良提出,未來要大力推動能源消費的四個革命:即能源消費理念革命、能源效率革命、能源利用方式革命和節能管理體製革命。
「必須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結構,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馮良說。
⑵ 澳大利亞淡化氣候變化警告,因何太平洋島國陷入爭執
因為威脅到了周邊的太平洋島國國家的生存,甚至已成為部分島國生死攸關的首要問題,太平洋島國是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
(三)太平洋島國是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因為他們對環境環境特別敏感和脆弱,氣候變化對生存權和發展權影響特別重大。長期以來,太平洋島國一方面提出系列全球治理的主張,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實踐活動,並取得顯著成效。未來仍需多措並舉,在多邊合作機制下積極探索全球治理新路徑。
⑶ 政治 召開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有什麼意義
1、在現實意義上,有利於氣候問題的協同規劃解決(各國領導人對未來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富有意義和具有普遍性的氣候協議作出了強有力的承諾);
2、在這次會議上,公共和私營部門明確了氣候融資途徑,有利於進一步解決氣候問題;
3、氣候峰會上,政府和企業領導人支持通過多種手段實施碳定價機制,推動氣候問題的解決;
4、證明了加強應對氣候的能力是一項明智而必要的投資,將建立新聯盟以應對各種氣候挑戰。
補充:
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是2014年12月初,在南美第三大國家秘魯首都利馬召開的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氣候大會。
此次大會就碳排放量達成一個全球性的協議,繼而於2015年在巴黎正式簽署,並將於2020年正式生效。
⑷ 哪些國家積極努力控制全球溫度的上升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欲首建「碳中和」大洲
歐盟展現全球氣候治理雄心
本報記者 田 原
受極端天氣影響,義大利威尼斯今年遭遇嚴重洪災。多個景點被破壞,不少館藏文物「泡水」。圖為人們走在簡易搭建的步行橋上。 (新華社發)
應對氣候變化迫在眉睫
「今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之年」——這是各界對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二十五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以下簡稱COP25)」的共識。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從2020年開始《巴黎氣候協議》進入全面落實階段,COP25是各方提交其《國別自主貢獻承諾》的最後機會,「所以今年務必就各方增加貢獻度達成最終協議,為明年9月份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的第二十六屆大會做准備」。
除了強調各方承諾的緊迫性,COP25還顯現出了不少新亮點。大會首次將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兩大議題緊密連接,確認將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議題之一,決定探索「通過生態系統手段拯救地球」的新路徑;各方致力於建設統一標準的「全球報告機制」以監測環境政策落實情況;各方承諾將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擴容至74億美元,企業界在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目標上展現了更為積極的姿態,如亞馬遜公司承諾在2040年前實現目標,全球有87家公司相關總投資有望達到2.3萬億美元。
欲掌握氣候治理領導權
在參會各方中,歐盟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力求掌握領導權的意圖和舉措愈加清晰。針對美國「退群」的惡劣影響,歐洲議會在大會前宣布「歐洲成為全球首個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的大洲」,為在立法層面防止個別成員國仿效美國單方面「退群」奠定了基礎。
歐盟委員會新任主席馮德萊恩再次強調歐洲在2050年前建成首個「碳中和」大洲的雄心,並擬在本次大會結束前推動歐洲理事會以決議形式凝聚「歐洲統一意志」,在明年3月份前形成《歐洲綠色協議》的最終版本。德國環境部長舒爾茨和外交部長馬斯則明確表示,歐盟必須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領導者。一方面,要通過提高歐盟承諾水平來敦促各方設定更高貢獻目標;另一方面,要通過COP25協調各方彌合《巴黎氣候協議》中尚存的分歧。
這當中,作為全球最大多邊融資機構、全球最大綠色債券發行方,歐洲投資銀行(EIB)提出了建成全球首家氣候銀行、十年內新增1萬億歐元綠色投資、2021年開始全面停止石化類能源項目的貸款和投資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計劃。
EIB在COP25召開前夕專門發布報告警告各成員國:歐盟要推行領導全球氣候治理的綜合戰略,加大綠色投資是核心,但在這方面卻落後於中國和美國。
該報告顯示,2018年歐盟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投資額為1580億美元,占其生產總值的1.2%,不僅低於美國的1.3%,更遠低於中國的3.3%,落後中美最多的是在低碳交通和應對氣候變化研發兩大領域,每年投資缺口至少為2000億歐元。為此,EIB建議歐盟成員國尤其是財政狀況較好的國家,對能源和基礎設施的綠色投資要盡快提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上。
作為歐盟貨幣政策制定者的歐洲央行也不甘落後。為回應輿論要求,歐洲央行增持綠色債券以支持《巴黎氣候協議》的呼聲,新任行長拉加德表示,歐洲央行時隔16年後將重新作出戰略評估,首先要維持價格穩定,其次是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的金融風險,氣變因素將成為歐洲央行制定宏觀經濟模型和風險評估的重要指標。
此外,歐洲央行將調整其資產結構,總額高達2.6萬億歐元的資產池將逐步增持綠色金融產品、減持「導致大氣變暖的資產」,希望歐洲其他金融機構跟進。
在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總裁期間猛烈批評成員國補貼石化能源的拉加德認為,各國央行和金融監管者通過貨幣政策應對氣候變化仍處於起始階段,「但這應成為優先事項,並且要行動起來!」
承諾落實仍有不少困難
歐盟雖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展現出更大雄心,但上述承諾的落實仍有不少挑戰。
首先,內部分歧掣肘政策落實。雖然環保主義者充分肯定歐洲央行資產「去碳化」的主張,但針對拉加德運用貨幣政策撬動綠色投資、希望歐洲議會立法確定「綠色資產」分類的提議,歐洲央行最大出資方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則直接「懟了回去」。一向質疑歐洲央行重啟「量化寬松」的魏德曼稱,應對氣候變化是各國政府的職責,歐洲央行不應越俎代庖,貨幣政策的核心是維持價格穩定,若再被用於實現氣候目標,恐面臨負擔過重的風險。歐洲央行董事會有成員認為,各國央行可以促進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目標,但不應站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線,貨幣政策更不應成為在石化能源汽車等行業內改變消費者偏好的工具,否則將違反歐洲央行的「市場中性」和「行業中立」的原則。
其次,民意基礎有所分化和削弱。EIB氣候民調顯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和連續性上,有59%的歐洲人認為可通過政策干預逆轉氣候變化態勢,雖略高於美國的54%,但遠低於中國的80%;僅有七成左右歐洲年輕人認為他們的日常活動可幫助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目標,「說得多、做得少」恐成尷尬現實。EIB負責氣候行動事務的副行長納瓦羅認為,這份民調凸顯了歐洲人在「氣候變化和日常生活互為影響」問題上較中國人仍有不小差距,超過四成的歐洲人仍樂觀地認為氣候變化無須干預。
「COP25歸結下來就一句話——行動起來!」剛獲得EIB大筆融資的伊維爾德羅拉公司總裁加藍在COP25現場信心滿滿地如此宣示。作為「歐洲氣候雄心」的一個縮影,這家全球最大風電生產商早在20年前就開始在拉美布局。「盡管有諸多困難,但我們看好『零碳經濟』的前景,已累計投入了1000多億歐元。」加藍稱。
⑸ 什麼是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
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簡稱IFCE,是一批關注中國環境問題的科技及專業人士於1996年在美國創立的國際環境組織,2002年被聯合國評定為主要環境組織之一,基金會設立顧問委員會、董事會、執行機構及會員網,總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設有代表處。
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的宗旨是通過幫助中國解決環境問題來保護人類的環境和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支持和幫助中國民間環境組織的發展,促進新環境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和推廣;促進政府、民間組織及企業間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的雙邊及多邊合作;開展公共環境教育和培訓項目,向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提供環境管理與資源保護的戰略性建議;加強公眾理解環境問題與人類生存的關系。
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的活動主要有民間環境組織發展和支持技術交流與合作以及環境教育與培訓政策咨詢。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在中國大陸開展工作始於1997年,在中國的活動主要有政策建議和技術交流;對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和支持;教育和培訓等。
政策建議和技術交流: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已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提交了多項政策討論的論文和建議。2003年提交了「中國西部植被恢復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的報告。該基金會還推動中美專家和政策制定者進行了一系列的交流互訪。此外,它還召集了多次環境方面的研討會,2004年10月,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在甘肅省舉辦了乾旱地區的氣候變遷和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對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和支持:從2001年到2003年,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聯合組織了多次有關國際環境合作的NGO論壇。2003年該論壇是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與中國人民大學及北京「地球村」合辦的,吸引了426位國內外人士參會。2003年4月由北京世華聯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發起,由美國公司和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美國)及自然人聯合組建以中國國際商橋網路為平台的國際商務服務機構,立足於北京,服務全國,並利用在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的廣泛商務關系,為中外企業間的往來交流、投融資、貿易與合作提供橋梁工作,為政府、企業間的溝通與招商引資提供服務,還特別為中國民營企業、個體戶、中小企業提供海外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海外創業、產品代理、合資合作等系列服務。2006年,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與世界華商聯合發展促進會(世界最大的華人組織,總部在美國,由國際名人及華人華僑組織,主要從事國際商務培訓、國際名家及民間組織交流)等組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以全世界不斷更新的3000家左右創業投資商、傑出的300家創投基金和200多名個人投資者、700個專業從事企業並購上市為主的堅強的資源庫為後盾,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各類國際商務、投融資等服務,產業園區策劃,管理服務等。
教育和培訓: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已經主辦了一系列的兒童藝術比賽和出版活動,還在西安建立了一家兒童環境藝術教育基地。
⑹ 您好!我是模聯以色列代表。急求一份世界銀行氣候融資的立場文件!
你得先證明你是以色列代表,因為以色列外交人員已經罷工了
⑺ 綠色氣候基金 請你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並設計解決該問題的途徑
綠色氣候基金是應當管理一個擁有多方資金來源的大規模的財政資源,並通過各種版金融工具提供資金。其中權,該基金應考慮各項同氣候融資有關的承諾,這其中就包括發達國家承諾提供的新的和額外的資金資源,在氣候融資方面,在2010~2012年期間30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這一新的且額外的、可預見的且充足的資金,應提供給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同時發達國家締約方應承諾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募集目標,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在此其間,為應對氣候變化而提供的新的多邊資金的份額應流經該基金
⑻ 非洲應怎樣應對氣候變化
有證據表明,非洲國家-例如迦納、衣索比亞和南非-已經為他們自內己的適應努容力承諾了一些資源。
該報告中的國家案例分析發現到2029/2030年,如果按照還中度樂觀增長情景,根據假設的情景,迦納將為適應融資承諾2.33億美元,衣索比亞2.48億美元,南非9.61億美元及多哥1820萬美元。然而,即使非洲國家承諾增加本國資源投入,還是需要國際資金填補增大的氣候適應缺口。目前的綠色氣候基金和適應基金等多邊和雙邊國際資金水平不足以填補缺口。
「因為挑戰的艱巨性,應該繼續深入探索籌集還沒有被開發的國際、地區和國內資源的潛力和可行性,」施泰納說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增加國際氣候融資也許可以為適應提供充足的資金。但是即使這樣,只有全面和有效的國家和地區政策計劃、能力建設和治理的補充下資金實施才能達到充分的潛力。
報告還指出,推廣有效的促成框架以加強私營部門參與適應活動也將為填補資金缺口作出重要貢獻因子。
⑼ 2o15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有什麼意義
1、在現實意義上,有利於氣候問題的協同規劃解決(各國領導人對未來在2015年巴黎回氣候大答會上達成富有意義和具有普遍性的氣候協議作出了強有力的承諾);
2、在這次會議上,公共和私營部門明確了氣候融資途徑,有利於進一步解決氣候問題;
3、氣候峰會上,政府和企業領導人支持通過多種手段實施碳定價機制,推動氣候問題的解決;
4、證明了加強應對氣候的能力是一項明智而必要的投資,將建立新聯盟以應對各種氣候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