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權期貨 » 藍領融資

藍領融資

發布時間: 2021-03-08 00:58:20

❶ 想加盟中國最大的民工藍領門戶網站-民工網

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1、中國民工藍領就業第一品牌。民工網經過7年的沉澱和積累,在中低端人力資源行業擁有巨大的實用資源。網路有效頁面收錄數為176萬,位於前程無憂、智聯招聘後第三名,;PR值為6,位於前程無憂、智聯招聘(均為8)、中華英才(為7)之後排名第四位;優秀企業聯盟會員超過20萬家,職校聯盟會員接近3000家,職介聯盟會員超過4萬家,萬村聯盟會員超過1000家,每天平均發布招工信息數量超過30萬人,每天發布輸出人員信息數量超過10萬人,以上指標在中低端行業中均處於第一位;並與中國就業促進會、央視七套、中國移動等單位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塑造了行業第一品牌。
2、中國農民工行業第一網路媒體。民工網一直把關注行業新聞、行業重大事件的發展作為重要工作。和央視七《陽光大道》合作,成長、發展迅速,在行業中具有重要話語權的。多年來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並積極報道上萬次農民工典型事件,有效促進了行業的輿論監督,推進了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其社會影響先後得到國務院農民工辦公室、全國農民工文化送溫暖行動組委會、國家計生委人口流動司大力表彰和肯定。
3、擁有優質的用工企業資源。民工網與全國三大家勞務派遣集團(匯思集團、仕邦集團、中國勞聯集團)形成緊密合作, 2000多家長期合作,適合農民工、藍領就業優質企業遍布全國各地。
4、擁有穩定的勞務輸出資源。民工網「萬千就業工程」的「雙百基地」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勞務人員供給的強大網路,得到人社部中國就業促進會、央視七套《陽光大道》全力支持,首期與全國100個縣勞動就業局、100所優秀職業院校形成緊密合作關系,建立就業創業「雙百示範基地」,每年可輸出勞務人員10萬人次以上,穩定而持久的為民工網的合作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合格勞務人員。
5、擁有持久的共贏合作模式:民工網根據線下業務發展的需要,在每個省、直轄市建立一家分站,負責民工網強大信息資源的對接、轉化與落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運營,民工網均把「優勢互補、聯盟發展」作為合作原則,把合作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共同達成與分站一起發展、一起盈利、一起上市的目標。
二、加盟商五個基本條件
1、理念認同:認同民工網「幫助一個民工、幸福一個家庭、回報整個社會」的價值理念。團隊管理經驗豐富,執行力強;
2、准入資格:具備勞務派遣、勞務輸出或者辦學機構、培訓機構等合法資質。經營本行業的業務不少於3年,用工型分站上年度勞務派遣在冊總人數不少於5000人;輸出型分站每年輸出勞務人員數不少於5000人。
3、人脈資源:用工型分站在當地的優秀合作企業一般在10家以上;輸出型分站一般在當地擁有良好的職校、農民工輸出鄉鎮等合作資源。
4、費用承擔:分攤民工網省級分站的伺服器、帶寬、域名、技術維護等費用2萬元/年。如果分站沒有技術、美工及編輯人員,可以委託民工網總部進行維護,但需要向總部上交1.2萬元/年的維護費。
5、管理標准:分站有技術、編輯人員進行欄目信息發布與信息審核,每天發布相關新聞及信息不少於50條,審核不超過12小時。
三、加盟商五大合作好處
1、零成本建立分站:合作協議簽訂三天之內,分站就可以免費開通,你的公司就擁有一個在本行業處於絕對第一的大型人力資源電子商務平台。這么大的行業門戶網站,不需要你投入任何建設網站的費用、推廣成本及運維成本。
2、短時間塑造品牌:民工網是經過7年時間精心打造的行業專業品牌,其社會及行業影響力獨一無二。只要你有幸成為本省市唯一分站,便可以用民工網的名義開展本公司的相關業務,給你的事業發展帶來極大的誠信度與美譽度。
3、線上線下資源共享:民工網分站在本省所有招工及輸出信息全部為分站使用、轉化,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免得你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整合企業資源或者勞務資源。總站的2000多家優質企業及「雙百基地」,每年10萬人輸出的勞務資源,優先滿足分站發展需要。
4、輕松高額回報:如果你每年向總站輸出10000人次的勞務人員,可以獲得450萬左右的直接經濟收益;如果你通過總站分配的勞務人員進行勞務派遣或者輸出10000人次,每年可以獲得600萬左右的直接經濟收益(以上不包括你直接通過分站資源轉化的收益)。
5、快速融資上市:民工網總站將捆綁部分分站交叉持股,共同融資,捆綁上市,力爭在3-5年時間內成為我國中低端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首家上市企業。
本次招商大會,民工網將選擇部分優秀分站與民工網總部實行股權互持的重組方案探討,由國內知名、行業第一的和君咨詢、資本集團公司負責進行總體設計與規劃,加速民工網總站與分站一起融資、捆綁上市的進程。

❷ 都市綜合體研究-都市綜合體案例

都市綜合體研究-都市綜合體案例
都市綜合體的開發一般規模巨大、投資巨大,而且涉及的專業眾多,影響深遠,未來都市綜合體開發的要求更高,因此其開發模式與一般的房地產開發絕然不同,需要對城市資源、商業資源、專業資源進行高效整合,才能實現都市綜合體的開發效益及社會影響。都市綜合體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德思勤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策劃研究中心通過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對近年來國內的都市綜合體進行研究,根據綜合體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位置、城市特性和歷史階段,從投資與營運的角度總結出都市綜合體的三種開發模式:

(1)、「獨立」開發模式
這一模式產生於早期工業化時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產生了大量財富,一些大財團或政府紛紛通過建設都市綜合體來彰顯自己的實力,最典型的例子:美國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由洛克菲勒財團興建,法國巴黎德方斯區由法國政府興建,這種開發模式的特點是投資主體單一(多為財團或政府)、合作機構比較少(主要是建築承包商、設計公司)、功能也相應比較簡單。

(2)、「合資—公共財政補貼」模式
這種模式一般是對舊城商業中心進行改造時,單個開發商力量比較薄弱,因此政府給予優惠政策,包括一系列公共財政補貼、無息貸款等政策,由開發商合資或合作進行開發,達到復興舊城的目的。這一模式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日本的都市綜合體開發中比較常見。如日比谷商業區、池袋日之出大街、新宿「西口商業回館」等。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公私合作、各取其利,相關的合作單位也比較少,功能性較強,但專業性不夠。

(3)、「合作鏈」 開發模式
現代城市發展對都市綜合體要求越來越高,它是城市功能組合體,是一種典型的房地產形態,而不是廣泛意義上的建築形態。都市綜合體強調城市、建築和市政配套、交通的綜合發展,更大程度是將城市環境、建築空間有機結合,構成一個連續的、協調的空間。

圖 3-17

都市綜合體的規劃、設計、定位、開發、服務、管理等不是一個普通的開發商憑經驗就能夠做到的,它對開發商的自有資金、融資渠道、與銀行、土地、規劃等方面的良好關系、各種物態的大型項目的開發經驗、甚至包括建築理念上都是個挑戰。因此目前國內都市綜合體的開發多採取「合作鏈」 開發模式,這也是都市綜合體適應未來發展的開發模式。
如北京華貿中心、東莞第一國際、深圳華潤中心就採用這種開發模式。其運作方式是將龐大的項目運營按進度細分階段,再將涉及領域的內容融入到階段中。每個階段、每個內容都由專業的公司去執行,並在合同上明確各方的權益。必須明確的是,從單項執行內容來看,所選擇的公司都應是相當出色的。可以說,這樣做可以實現項目整體風險最低化、分散化,將開發利潤、經營利潤、品牌利潤實現最大化。這種合作方式雖然前期談判的時間較長,但充分體現了集體作戰的智慧,一旦敲定之後,所有合作公司的利益和風險都捆綁在一起,也就消除了執行上的各種障礙。這種模式示意如下圖:

圖 3-18
由於都市綜合體開發規模宏大,投資額巨大,項目融資安排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十分重要,一旦某個環節資金鏈出了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項目開發之初就必須做好融資安排。中國目前房地產融資渠道比較單一,多為銀行貸款,但隨著資本市場的成熟,各類融資渠道會逐步完善,包括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海外上市、房地產抵押債券等,都市綜合體開發的資金瓶頸會得以解決。目前許多國外的大型房地產投資基金開始試探性地進入中國房地產,如Morgan Stanley、ING、AIG等,在都市綜合體的開發上取得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因此如何與房地產基金合作共同開發都市綜合體是開發商必須考慮的重要環節之一。
同時,都市綜合體大多是城市中心舊城改造或CBD重要建設項目,城市政府會十分重視,其社會影響也非一般項目可比,因此項目開發如何與政府互動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東莞第一國際的成功開發就與當地政府之間的互動與協作是密不可分的。
總而言之, 「合作鏈」開發模式不僅涉及到各個相關公司之間的緊密協作,還包括與政府、與基金的良好關系。「合作鏈」開發模式最合適在都市綜合體項目中採用,因為該類產品涉及內容較多,管理層面又比較細,又都與品質、經營掛勾,而一般模式操作起來局面則往往無法控制。一些企業率先採用這種「合作鏈」的開發方式,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嘗試。這種模式可能成為日後都市綜合體項目開發的一種全新運營方式。

1. 4.1 蒙特利爾地下商城(The Underground City, Montreal,1962-至今)
編者按:
加拿大法語區的蒙特利爾市,素有北美巴黎之稱。然而加拿大寒冷漫長的冬天,卻影響著這個大都市的商業氣氛。蒙特利爾市從60年代初開始修建地下商城,經過了近四十年的建設,如今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具特色的地下商城。她不但是蒙特利爾市民的主要活動場所,而且成為加拿大最重要的旅遊景點。
國際上許多大城市都有地下商城,然而只有蒙特利爾市的地下商城完全修建在都市中心的地下。
在地下商城建設的初期,由於地下產權的不清晰而導致了諸多法律糾紛,迫使政府採取了許多補救措施。
巨大的地下商城為蒙特利爾市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時也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和問題。與加拿大其他主要城市正好相反,蒙特利爾市地面的物業一直在貶值:因為人們的主要活動都轉入了地下,造成地面上人氣急劇下降,商業氛圍一蹶不振,自1964年以來,蒙特利爾市的地面上沒有再建造一所零售商業建築;而地下則從60年代起幾乎找不到一個要轉讓的二手物業。
地下商城也給在地下活動的人們帶來了另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幾乎完全喪失了方向感!人們在地面生活時,都習慣通過天際線或高大的建築物來辨認方向;而一旦進入地下這個龐然大物,無論是旅遊者還是當地居民,則完全沒有了方向感。面對幾十公里長錯綜復雜的地下通道、大同小異的車站以及商場店面,即使是在蒙特利爾市生活了幾十年的當地居民,也很難准確判斷東南西北,無法確定自己離開出發地的距離或將到達的目的地距離。盡管這兩年新的地下建築設法使門面標新立異,甚至在地面或天頂製作巨大的方向標記,但遠不如人們對天際線或高大建築的認可感,蒙特利爾市民嬉稱自己為生活在地下的鼴鼠。政府想盡了各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近幾年更試圖採用高科技的手段,用光電、色彩甚至氣味來區分不同區域。針對地下新的建築還考慮利用蒙特利爾市建在山上的優勢,給地下建築安裝通向外部空間的窗口,以提供辨認方向的天際線(不少處在地下幾十米深的建築物,依然高過海平面以及部分地面建築物)。
總而言之,龐大的地下建築一旦形成,就可能改變人類的自然生活習慣,這就要求建設者在建設的初期要盡可能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類的基本生活習慣。

圖 4-1 蒙特利爾市
4.1.1 蒙特利爾地下商城概況
地下商城是指在城市下面通過四通八達的地下步行網路連接起來的商場。
然而最初建設地下商城的想法說起來十分簡單,完全沒有任何遠景規劃和設計。上個世紀50年代末,城市主幹道下有了地鐵站,地面的辦公樓都希望連接到地鐵站。有兩個發展商閑聊時想把各自在主幹道兩旁的大樓與對方連接起來,最簡單的方法是修一座跨街人行天橋。但方案報到市政當局後被堅決否定了,因為市政府反對任何有損城市天際線的建築。不得已,發展商只好採用地下通道的方式來連接兩座大樓,但建設成本顯然大大高於地面建築。發展商就想到在地下通道上建商店,用租金來彌補建設成本,由此便出現的地下商城的雛形---地下商店。
在此之後的1962年,便有了建設城地下商城的構想,並於1967年建設完工,以迎接當年在蒙特利爾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的到來。
該區地上地下各兩層,上面是商業街,下面是個綜合城,有學校、公園、展館、飯店、商場。在建城的過程中,注重新舊文化的結合,強調新舊兩種文化和兩種建築方式。一種建築保持原有文化的方式,另一種新建的建築,比如當時的展館、美術館、大學,融入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這就在地下城達到原有文化與新思想的完美結合。

4.1.2 開發思路及定位
地下商城希望能在CBD的地下空間發展中達到城市與開發商雙贏。由開發商而不是蒙特利爾市出資建設地下通道、連接建築物、維修、監測和進行責任擔保。蒙特利爾政府則採用激勵的辦法,包括長期租賃、佔有公共區域、車道許可、不計入樓層面積比以及簽訂發展協議。

4.1.3 主要數據指標
道路系統長度約為25英里(約40公里);
每天通行人數超過50萬;
共有11700個商店、百貨商場、餐館、劇院、電影院,其中有約四十個劇院、電影院及其它休閑場所;

4.1.4 瑪麗城廣場(Place Ville Marie)
瑪麗城廣場佔地3公頃,是蒙特利爾市中心區布局中的主體,也是蒙特利爾的商務活動中心。此外,她還是第一個與地下商城聯體的大型建築。

圖 4-2
瑪麗城廣場中有一幢平面呈「十」字形、高達183米、玻璃和鋼結構的塔式大樓,是加拿大最高、最大的超高層建築。基座以上有41層樓面,供許多公司辦公使用,每層樓面建築面積3534平方米。由於大樓平面採用「十」字形,建築外觀看上去挺拔勻稱,而且可使每層辦公用房獲得充分的天然光線。
在「十」字形塔樓下面設有一個寬敞的廣場——「瑪麗城」廣場,西面貼近車行道布置一幢15層的條狀辦公樓,北面布置地下商業中心。步行廣場地坪上鋪有彩色的裝飾石板,開辟有4個開敞的凹入地下的小庭院,通過寬闊的樓梯與地下商業中心取得聯系。
廣場地下有4層,最下層為地鐵車站,第2~3層為900車位的室內停車場和技術設備層,最上層是商業中心。瑪麗城廣場下部縱橫的步行通道,將商業中心同其它零星商店群組成相互聯系的地下網路。這個地下步行網路將瑪麗城廣場與附近的好運廣場和維多利亞廣場以及中央客運站等連成一個整體。

自1964年瑪麗廣場開業至今,蒙特利爾市80%的辦公樓、35%的商場(包括1600家商店)、200家餐館、45家銀行的分行、34家電影院以及兩個大型展覽館都與地下商城連接起來。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進入深達幾十米地下商城的人們盡可能注意各個層面的商店,上下的扶手電筒梯完全採取錯開式對接,增加行人在每一層的停留時間。
圖 4-3 地下商城

蒙特利爾市地下分為四個不同的商圈,最熱鬧最繁華的是麥吉爾/瑪麗廣場區(McGill/Place Ville Marie),地鐵環狀網將瑪麗城廣場與該市的其它四個商圈緊密地連在一起,形成城市立體系統。如今從這四個地區來統計,每天有近50萬人通過地鐵系統穿梭於地下空間。它們聯系著170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3800個房間的旅館,1400多個商店以及3個音樂廳。

圖 4-4

圖 4-5 地下商城連接地鐵 圖 4-6

2. 4.2 倫敦碼頭區再造項目(London Docklands,1981-1998)
——該區是英國超大規模區域改造項目
編者按:
從1981年7月起,到1998年3月止,在這近17年的時間里,倫敦碼頭區開發有限公司(LDDC)在一塊佔地面積為22平方公里狹長的老港灣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再造工程。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整個區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引起英國學術界的關注,更吸引了全球各國的目光。
倫敦碼頭區開發有限公司(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是一家由政府牽頭組成的半官方性質的都市綜合體開發商,是政府根據1980年制定的《地方政府規劃與土地法》而專門成立的一家開發公司。該公司在碼頭區完成了大多數項目後,從1994年10月開始,以個體項目完工為標志,分階段從該區域撤出。1998年3月31日,皇家碼頭項目全面竣工,LDDC撤出改造後的碼頭區,並將公司解散。
倫敦碼頭區的開發歷盡艱辛,但最終非常成功。如同任何一個新區域的開發項目一樣,倫敦碼頭區在前期也同樣面臨著資金短缺、交通基礎設施落後、區域內沒有人氣等諸多問題。作為開發區運作的牽頭企業,倫敦碼頭區開發有限公司分析並抓住了啟動項目的核心問題,即首先提升開發區內土地的商業價值。在前期開發資金非常有限的條件下,項目公司集中優勢,將各項活動的開展,圍繞土地增值這個核心,把有限的資金首先投在最主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上,為項目的持續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 4.2-1 新碼頭區全景圖
4.2.1 歷史概況
倫敦的第一個碼頭位於東部道格斯島,始建於1802年。在隨後的120年裡,碼頭區成為整個倫敦的工業中心和就業中心。
30年代是倫敦碼頭區發展的鼎盛時期,僅港區本身僱傭的工人就超過了3萬多名,與港區業務有關的工作人員有10萬多人。
1961年至1971年,由於英國製造業和運輸行業的衰落,整個大倫敦地區有50多萬人失業,直接影響到對這些行業高度依賴的碼頭運輸。其間,進出口運輸行業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集裝箱運輸迅速成為運輸業的主導方式,裝卸地也隨之遷出原有的淺水碼頭,倫敦碼頭區各老碼頭相繼關閉,成千上萬的碼頭工人以及相關行業的員工也隨之失去了工作崗位。1981年,碼頭區最後一個老碼頭,也是最大的一個碼頭「皇家碼頭」也正式宣告關閉了。
當年繁華蓬勃的工商業中心,衰落到百業蕭條。1981年,整個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只剩下大大小小1014個企業,其中70%在從事食品、飲料及煙草行業;只有15.6%的企業還繼續從事原有的金融和專業服務行業。從1981年到1983年,從事碼頭收尾工作的2181人完成了工作,接著也就失業了。
倫敦碼頭區22平方公里分為不同的地方轄區,歷史的原因使碼頭區大部分土地為公有土地。圖2是碼頭區在1981年當時的土地狀況圖,用四種顏色顯示了不同的轄區,而轄區內塗有顏色的部分則表示被遺棄的土地和水面。

圖4.2-2 1981年碼頭區土地及水面狀況圖

圖4.2-3 老碼頭的水位刻度,用於控制貨船通過 圖4.2-4. 1981年碼頭區

4.2.2 面臨問題
碼頭區在短期內經歷了大蕭條,1978年至1983年五年時間,又有12000個工作崗位消失了。當地的人口主要是由藍領工人組成,多年來都未曾經過新技能的培訓,已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
碼頭區的大部分土地為當地公共機構所擁有,這些機構既無願望也無資本對區域進行再改造,私人手中只掌握了很少一部分土地。公共機構對市場的敏感度非常低,對提供土地持排斥態度。
碼頭區到處都是遺棄的破舊建築物,使得再開發的成本非常高,並增加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從而大大降低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因此,區域急需注入外來因素,以改善發展商的信心。
該區域大多數地方的基礎設施極差,根本無法滿足發展的基本要求。碼頭區與倫敦其他區域的交通連接乃至與外界的連接都十分落後,不但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投資回報率。
區域本身的市場無法改變其大環境,也無法提供大量的、必需的基礎設施,來徹底改變其衰落的對外形象,從而也很難變成一個吸引人們居住和經商的地方。
多年來,很少有私人投資者在該區域興建住宅。而當地政府也因為多年未進行區域的發展和規劃,手頭幾乎沒有任何有價值的記錄和資料,因此住宅開發商完全不了解也沒有任何在該地區開發新宅的投資回報率方面的信息,從而可能增加開發商的投資風險。
上述諸多不利因素使碼頭區的發展無法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

4.2.3 解決途徑
碼頭區的衰落,不但影響了倫敦的國際化大都市形象和國際金融地位,而且造成了嚴峻的社會問題,而保守的地方政府一直拿不出解決方案,任憑經濟衰退狀況加速發展,陷入一種長期無法解決的局面。
1980年,倫敦政府為了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特為該區域的發展而制定了一部《地方政府規劃與土地法》,為推動今後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1981年,時任英國政府環境大臣、後來的副首相赫塞爾廷勛爵形容碼頭區是「一個面積達6千英畝的被遺忘的荒地」。赫塞爾廷勛爵力排眾議,出面牽頭,依據該法規的第136條款由政府出面成立了「倫敦碼頭區開發有限公司」(LDDC),旨在有效地推進碼頭區22平方公里的整個重建工程,以徹底改變自1960年代以來該區域經濟衰落的局面。

圖4.2-5 英國前副首相赫塞爾廷勛爵
在此之前,地方政府曾做出不少努力想改變區域的落後面貌,但卻深感力不從心,工作進度十分緩慢。LDDC項目總公司的成立,是在當時情況下唯一正確的選擇。項目公司由政府全資投入,利用處置土地發展住宅、工業和商業物業所獲得的收益滾動發展。為此,政府給項目公司設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並賦予下列權利:
如果項目開發所需的大面積土地隸屬公共機構,LDDC有權按照合約或強制購買,以獲得所需土地。為配合此項權利的落實,另賦予LDDC可為合約另一方制定新的提前實施退休金計劃的權利。
原屬區政府的規劃權交給了LDDC(審核具體規劃圖的權利仍在區政府)。此項權利的轉移是由於區政府規劃部門效率太低,限制過多並且規劃陳舊落後,無法滿足新形式下發展的要求。
項目公司有權建造新的公共基礎設施,並改造舊的基礎設施。
保證直接連通中央政府資源的渠道。

資金的來源有兩方面,一個是中央政府的投入,另一個是出售土地獲得的資金。
盡管中央政府給了LDDC這么大權利,但地方行政職能、公屋分配、教育統籌、醫療管理等權利仍保留在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LDDC可通過設立各類基金的方式協助、調控、促進地方政府改善這些方面的工作。

4.2.4 1981年基本概況
廢棄的土地和建築
整個區域60%的土地和水面被荒棄,大量的工業物業無人使用。不臨水面的物業平均價格僅為每平方米25英鎊,其商業租金也是全倫敦最低的,寫字樓的租金每平方米不到5英鎊,而靠近倫敦市區和西部的同類租金則達到每平方米11~12英鎊。

表1. 區域內被遺棄、空置、使用不當以及未使用的土地和水面
整個碼頭區 土地 水面 合計 占總比例 空置建築物
877公頃 163公頃 1040公頃 59.7% 193座

碼頭區的交通
改善通往碼頭區和區內的交通狀況,是開發公司認為最首要的任務,也是投資最大的一項工作。然而按照1980年的《地方政府規劃與土地法》,並未把發展交通作為開發公司的重點工作指標。當時的交通道路狀況十分惡劣,蜿蜒的泰唔士河將整個區域分割為塊狀,但卻沒有一座像樣的大橋來連區域道路。兩條主要的鐵路線並不直接通往市中心,乘客需要換乘地鐵才能抵達倫敦中心或到其他地方,整個區域沒有一個通向其他地區的鐵路終點站。公交系統也十分陳舊,並且車輛和線路都極其匱乏。全地區只有一條有標記的自行車道。

圖4.2-6 1987年英國女王為輕軌通車剪綵

圖4.2-7 城市道路上的輕軌
區域環境

從當時圖4.2-8照片上就可看出惡劣的環境狀況,臨泰唔士河兩岸的河堤早已嚴重受損,兩岸110座歷史建築物,有超過半數急待修復。

圖4.2-8 1985年碼頭區未改造的低窪地

居住與工作環境
人口的遷移也反映了該區經濟的衰落。1971年,項目區的常住人口為48,352人,到了1981年,常住人口已降到39,429人,十年間人口下降了18.5%。公屋占該區內住宅數量的95%。區內83%的人住的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屋,整個公屋中的20% 狀況極差,甚至不適合人居。區域內的死亡率比英國的平均死亡率高出9.2%,申請疾病援助的人高出20%,需要住醫院治療的更高出30%。學校、醫療中心等公共設施陳舊不堪,大專教育及體育設施更是短缺。70年代中後期直到80年代初,該區域內幾乎沒有修建一座新的私人住宅,區域的整體形象使僅有的一些投資者望而卻步。

4.2.5 再造碼頭區
倫敦碼頭區開發有限公司(LDDC)從1981年起,分三個階段,歷時17年,將一個22平方公里近似廢棄的老區改造成倫敦的一個全新的金融、商業、商務區,使其成為倫敦的一個新地標和最有活力的區域。下列幾個關鍵點可展現出公司的主要歷程:

❸ 小微企業成長外因阻礙因素

外部問題主要集中在融資難和稅費負擔偏重方面。第一關就是融資關。據統計,對GDP貢獻度不到%的國有企業獲得了銀行70%以上的貸款,而小微企業在全部銀行信貸資產中的使用比率不到30%;而且小微企業還面臨著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大部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達40%到50%的年利率。盡管多年來國家為了改善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不遺餘力地從政府、金融機構以及民間等多種渠道消除阻礙小微企業融資的因素,但小微企業融資困境並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善。第二關是成本關,今年以來,原材料、勞動力、租金、資金等多項成本大幅上漲,加之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中缺乏議價能力,無法通過定價轉移成本,於是利潤空間遭到壓縮。第三關則是用工關,目前中小企業很難招到熟練掌握生產技術的藍領工人,原因是要求的薪酬太高,企業難以承受,有時去一次招聘會連一個人都招不到。第四關是稅負關,當前,中小企業稅負偏重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如果把中國各種隱性、顯性的稅加在一起,很多中小企業平均稅負在40%以上。稅種包括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附加費、印花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企業所得稅等多項,僅增值稅一項就占營業額的10%。稅負關使企業難堪重負。

目前,財政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通知,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對小型微型企業免徵管理類、登記類、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具體包括有企業注冊登記費、稅務發票工本費、海關監管手續費、貨物原產地證明書費、農機監理費等22項收費。通知的下發為小微企業發展帶來機遇,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相關部門應積極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九項措施辦事,緊密與商業銀行加強溝通與聯誼,並提請商業銀行對我市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提供信貸支持。要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以及進行結構性減稅。加大對符合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能夠吸納就業的科技、服務和加工業等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引導和幫助小型微型企業穩健經營、增強盈利能力和發展後勁。

其次,資本市場要為小微企業股權融資創造有利條件。逐步擴大小微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積極穩妥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等融資工具。進一步推動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建設,包括中小板和創業板以及三板市場建設。擁有符合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興業態項目的中小企業應將陸續成為上市公司中的一員,以改善小微企業股權質押融資環境,進而遠離高利貸融資環境。

再次,盡快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能夠有效分散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近年來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已取得積極進展。下一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要通過合理確定並適當降低貸款擔保收費標准,簡化貸款擔保手續,縮短貸款擔保辦理時間等辦法提高信用擔保質量。還要加強與銀行協商,爭取在授信額度內採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環擔保」方式,提高審保和放貸效率。

❹ 藍領貸逾期會做出什麼事來

借款一定要還款的,沒有平台的借款是不需要還款的,而且需要及時還內款的。如果容逾期還款首先會影響到你的個人信用,影響以後的生活工作,再者逾期時間越長逾期費用就會越高,負擔越大。

❺ 有什麼白領能用的借貸軟體嗎

手機借貸部分,你是白領還是一般的群眾?你可以自己選一個。覺得符合自己身份的。

❻ 在創業公司融資不久後離職是什麼體驗後悔嗎

我後悔啊,我當初辭職不就是為了去看一看世界嘛,世界那麼大,不去看看不是很可惜嗎?至於工作小有才能就不害怕沒有平台呀。

❼ 有誰指教下中小企業融資貸款的電話銷售招聘技巧和篩簡歷技巧

做金融貸款招銷售很難,技巧不多,經歷全情投入就好。篩簡歷的技巧就內不建議你考慮了,因為你很容難見到簡歷,更難見到人。我只告訴你如何招到人。
1、金融、貸款這類詞盡可能的找其他的代名詞,這兩個詞友好度在招聘中不高。
2、線上渠道多開,垂直的賽斯招聘,綜合的51、智聯、藍領的58、趕集。
3、線下渠道多跑,招聘會、校園。
希望可以幫到你。

❽ 融資坑殺了多少創業者

1, 拿不到機構資金,可先自籌
從融資心態上來看,李開復在接受搜狐財經內專訪時提到,創業實際上就是容拿全部身家進行賭博的過程,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前幾年只要有好想法好團隊就有投資人追逐的情況已經不可持續,他建議現在的創業者應該學習矽谷的創業者,利用好「SF」資源,即FRIENDS FAMILY AND FOOL,也就是首先要靠家人、好友和傻瓜,「有他們支持,讓自己做出一定成績再去融資,才會更好。」
2,准確定位自己的價值
真格投資副總裁張子陶建議,創業者要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盲目誇大自己的估值又得不到市場認可的話,屢次融資拿不到錢,會嚴重地挫傷團隊的士氣,「只要善意的錢都可以拿,投資人不應該太虛榮,不需要太計較機構的名氣,讓公司活下去,越做越大才是最重要的。」
3, 不跟風,只做最擅長的事
做事情還是要解決具體的痛點,真實的痛點,不能跟風,看著市場火了就盲目的進入,投資人能夠看出來是否對行業有足夠的認知,譬如VR火了就想做VR,藍領火了就想做藍領,缺乏足夠認知,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對自己做的事情有深刻的理解,這樣面對投資人的時候才更有機會能順利完成。

❾ 請問毛豆新車網融資租賃模式有誰知道購車可靠不謝謝了

可靠!隨著購車環境的變化,國家政策的推動,以融資租賃模式為代表的汽車新零內售平台正在快容速崛起。毛豆新車,利用「首付3000元起」、「日供9.9元」的低門檻融資租賃模式,以及深度下沉至縣區市場的銷售渠道,充分滿足了下沉市場消費者,以及藍領、創業者、小鎮青年消費群體的汽車消費需求,過去一年成交額突破100億元。如此巨大的成交額,說明毛豆新車深的消費者信賴!

❿ 2019年投資教育行業還能不能賺錢

2018年全年中國教育行業融資現狀及趨勢分析 預測2019年將呈現四大投資趨勢發展

2018年教育行業融資現狀分析

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在線教育平台的普及,近幾年使得教育行業得到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平台受到資本的青睞,據華夏桃李發布的《2018教育行業融資並購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教育行業融資高達539次,平均每月就有50次融資事件發生。

具體來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3月中國教育行業融資次數為58次,達到2018年高峰,最少的融資次數也有28次。從各月融資輪次來看,主要發生在種子天使輪以及Pre-A及A輪。其中種子天使輪2018年融資次數為189次。

從教育細分行業來看,融資排在前五的行業為素質教育、職業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K12。其中素質教育2018年融資次數為151次,職業教育為76次。值得注意的是早幼教行業2018年融資54次,語言培訓行業48次。

2018年1-12月中國教育行業融資次數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9年中國教育行業投資趨勢分析

1、素質教育方面:關注音樂、美術棋類等已有在線品類的頭部確立,擴品類形成線上素質教育綜合體可能性;關注新品類在線小班模式,素質教育雙師模式。

2、K12方面:線上部分賽道龍頭已現,線下具有整合機會;關注大語文賽道新的教育產品和交付體驗;持續關注2B類機構與新的場景需求。

3、新人群、新職業:針對低線人群如藍領、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與招聘外包具有巨大市場;新行業與行業迭代帶來新用工需求,單品類垂直空間具有增長潛力。

4、新技術、新渠道:AI技術已在教學輔助上有較多應用,AI在啟蒙類教學場景的運用將成為新的資本關注點;關注微信、抖音等新渠道帶來的新獲客方式。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