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量價指標
❶ 期貨中什麼指標最好用
我非常喜歡兩個指標——均線和MACD,也只使用這兩個指標。在此說說它們的區別。
從它們的使用功能上看。均線指標的使用,其核心是放棄頭尾,抓住中間。MACD指標的使用,其核心是抓住頭尾(也有人把它看成趨勢指標,但我認為它是一個趨勢與擺動結合的指標)。這樣,乍一看,MACD的作用范圍更大,但實際上並非如此!MACD有其本身的弊端所在。
從順勢方面來說。可以這么說,如果要抓頭尾,那麼在抓的過程中,你的交易必然是逆勢的。逆勢的交易是很容易虧損,或說是得不償失的,這就是MACD的弊端所在。而均線就不同了,由於抓得是中間部分,所以一般來講都是順勢的。僅從順勢交易與逆勢交易上來看,MACD就失去了正統的使用意義了,比均線就差了。
但如果拋開具體的行情來說,誰是逆勢的誰是順勢的,那麼就是瞎談。一般來說,對均線來說,越大的行情就越好,但MACD就比較適合於中短期的行情了。如果MACD碰到大級別的行情,往往很容易使自己在抓頭部的時候,抓的恰恰是半山腰而套牢(當然如果你止損快的話,就不會被套牢了,但這很難做到)。均線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但是反過來,如果行情不大,由於均線抓的中間部分,去頭去尾,就沒有了(往往還要虧損)!而MACD則對這樣的行情剛剛好,抓了一個頭部,又抓了一個底部(能不能抓到還要看交易者的能力)。當然也有兩個指標都不適應的行情,這里就不談了。
而我認為使用這兩個指標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均線指標信號的明確性,和MACD指標的模糊性。均線指標發出信號後,很明確,做多就是做多,做空就是做空,不會說很快就讓你轉變做單方向了(有時候也有發生,但極少)。而MACD就不同了,可能昨天還是讓你做多,今天價格來了一個下跌,就讓你反手了;然後幾天後,又來了個上漲,又要你做多了。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另外關於MACD的背離,也是很難判斷辨識的。很多的時候,你既可以看成是頂背離要形成了,又可以看成是底背離要形成了,有一種模稜兩可的感覺。出現兩個指標的這種區別的根源在於,MACD比起均線來說,更容易受到價格變化的影響。
當然,如果交易者有能力克服掉MACD指標變化的模糊性的缺陷,那麼我認為,使用均線還不如使用MACD的好,這樣你就可能獲取更多的利潤;但如果交易者沒有這個能力,那麼我認為,還是老老實實的使用均線好了,要不然真的會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沒有最好的指標,沒有適合任何行情的指標,關鍵在於你自己使用的順不順手而已。
❷ 在期貨中如何運用成交量指標
期貨技術指標(8):VR指標
成交量比率(簡稱VR),是一項通過分析股價上升日成交額(或成交量,下同)與股價下降日成交額比值,從而掌握市場買賣氣勢的中期技術指標。主要用於個股分析,其理論基礎是「量價同步」及「量須先予價」,以成交量的變化確認低價和高價,從而確定買賣時法。
(1)計算公式
VR=N日內上升日成交額總和/N日內下降日成交額總和
其中:N日為設定參數,一般設為26日
(2)應用法則:
①VR下跌至40%以下時,市場極易形成底部。
②VR值一般分布在150%左右最多,一旦越過250%,市場極容易產生一段多頭行情。
③VR超過450%以上,應有高檔危機意識,隨時注意反轉之可能,可配合CR及PSY使用。
④VR的運用在尋找底部時較可靠,確認頭部時,宜多配合其他指標使用。
❸ 急急急。。。。期貨中的量價分析和股票中的量價分析有什麼區別
1.相同性:在基本分析中具有相同性,比如說帶量上漲,或者帶量下跌,成交量有推波助版瀾的作用;
2.差異性,這才是最重要權的.
在期貨中,由於是T+0交易,成交量沒有實際意義.更多的是看持倉量,持倉量代表比較穩定的多空力量對比.但是這個指標往往具有反向指標的作用,這是因為有日內交易,主力可以在日內交易作原來的方向,而在收盤前換成反向的持倉進入交易所的統計資料庫中.
所以說,期貨的成交量只能來評判活躍度,只做最活躍的品種.專業的期貨投資人/分析師幾乎完全忽略成交量,只看價格的變動趨勢偶爾參考一下持倉量.
更多的內容你可以網路搜索"CTS 主力合約多空評級和活躍度"
❹ 期貨中量價分布的意義和意思
在本人博客有詳細的《期貨入門》介紹
❺ 國外高手常用的期貨指標是什麼指標
國外稱為:隨機指標,國內叫KD,也就是比KDJ少個J線。
一般來說技術指標分為:
趨勢指標、趨勢強度指標、擺動指標、震動指標、通道、價格量指標。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習慣不同,對趨勢的理解不同,使用的指標也不同。
有些人喜歡短線、有人喜歡波段、更有高手一手能拿1年的,呵呵。
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指標。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❻ 期貨看什麼指標
技術分析指標延用了這么多年都有它們的優缺點,適合自己的指標就是最好的。
價格永遠是放在第一位,所以說形態永遠都是領先於指標,不管是均線、macd、kdj還是rsi等都有一定的滯後性,成熟的交易者首先看價格,再看成交量,最後看持倉量,技術指標只是起到驗證的作用。
多了解一下價格、成交量、持倉量之間的關系會很有幫助。
❼ 期貨行情指標有什麼特殊點
期貨行情的技術分析研判方式與股票大致相同,但有幾個特殊的地方應引起證券投資者注意。這里提出來後,大家應根據期貨的具體情況,適當修正對這幾個技術參數原有的看法。
一.成交量
期貨的成交量是當天內買和賣成交量的總合,以雙向計算。但其中買、賣都可能有開倉或平倉,這是與股票不同的地方,所以,期貨的成交量數值,就包含了買、賣、開倉、平倉不同組合的信息,它比股票的成交量所反映的信息要多些。
二.持倉量
期貨的持倉量是指買和賣雙方都還沒有平掉的頭寸的總合,是雙向計算的。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持倉量數據中,有一半是買持倉,一般是賣持倉。這與股票也有很大的不同,持倉量的變化也是對行情影響較大的指標。
三.K線圖
由於期貨行情價格波動一般比股票頻繁,在研判行情時,特別是在做T+0時,建議多參考分時圖,例如5分鍾k線圖。當然,這里還要根據個人交易習慣來定。
在分析行情時有幾點意見:
這個投資無非買賣,什麼都不懂的人,買對的概率是50%,投資不是賭博,抱著賭博的心裡,前面賺再 多最後也會虧下去,所以投資是一個長期的理財過程,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提高對的概率,讓利潤最大 化。那麼這里就涉及到對行情准確的判斷和把握的。
大盤裡面的指標震盪是有很多,很多人問我什麼指標最有用,其實每個指標都有用,能被發明出來並且 被廣為流傳,都是一些很經典的指標,那麼重點就在於什麼指標適合你。這里說一下個人的看盤習慣( 個人的准確率在70%--75%,不相信的可以↗σ¬:78▶21☍7▶97☍45對質)。
首先說一下主圖指標,個人的習慣是看布林帶,布林帶有三根線,上軌,下軌和中軌。通過三根線構成 了上行通道,下行通道和震盪行情。其次附圖指標筆者習慣看macd,通過macd的金叉和死叉以及0軸附 近的放量情況來判斷漲跌動能。再有就是話一些形態來幫助分析,比如頭肩底,頭肩頂,M形態,W形態 等。另外個人建議指標不要看的太多,多了會相互矛盾。純手打,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❽ 期貨中價量運行趨勢圖怎麼看
你這個問題問得比較籠統,不太好回答。價量運行趨勢圖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一個內是價,一個容是量,逐一說明。價:價格趨勢圖,如果你做果股票的話,對股票的趨勢分析方法對期貨同樣有效,只是應該包容一下期貨雙向交易的特點和主力合約換月的特點,具體怎麼看是個大文章,天下的技術分析者都是在解決這一個問題,而且沒有一個嚴格標準的,建議看《期貨市場技術分析》——約翰.墨菲。量:成交量和持倉量的分析,成交量和股票的成交量分析也大體相當,表明該品種合約成交的活躍度。期貨市場比股票市場多一個持倉量,持倉量的增加表明受到主力資金的推動,沒有持倉量說明該合約主力資金參與度低,有沒有持倉有能不能賺到錢沒有多大關系,一般來說,沒有持倉很難形成趨勢性行情,另外主力合約換月或面臨交割月時,持倉也會大幅減少。希望對你有幫助,正解請給分。
❾ 商品期貨量價變化關系,詳細分析下,謝謝。
跌不下去了不能只從量價來看,要從總的來看,上漲需要量的配合,下跌不需要量就能跌下去。我研究螺紋的基本面研究的不多,螺紋已經跌過成本價了,並不是說3390是整數,3400才是,跌不下去了是因為連著三天都其他品種跌,已經不跟跌了
❿ 做期貨的一般看什麼指標
看的指標有:移動平均線、隨機指數KD線、相對強弱指數、保利加通道、移動平均值背馳指標。
移動平均線(MovingAverage)
移動平均線是將過去若干時段的收市價格進行平均,所畫出的線。和蠟燭圖不同的在於,它更可靠地反映了價格的趨勢。
簡單移動平均線(SMA)
簡單移動平均線就是將若干(n)時段(如5或10分鍾,每天等)內的收價逐個相加起來,再除以總時段n,就得到第n時段的平均值。再將各時段的平均值標在圖上,並用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n時段平均線。
平滑移動平均線(EMA)
由於移動平均線是一個滯後指標,為了更貼近市場走向,平滑移動平均線在計算平均值時,給近期數據更高的權重。這樣可以更早地看出市場的趨勢。
移動平均線有很多用途,主要用於識別/確認趨勢,以及識別/確認阻力位,支撐位。比如:快線向上超過慢線,稱為「金叉」,為買入信號。
(10)期貨量價指標擴展閱讀:
在現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現貨商品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與現貨品種相同、數量相當、但方向相反的期貨商品(期貨合約),以一個市場的盈利來彌補另一個市場的虧損,達到規避價格風險的目的交易方式。
由於期貨交易是公開進行的對遠期交割商品的一種合約交易,在這個市場中集中了大量的市場供求信息,不同的人、從不同的地點,對各種信息的不同理解,通過公開競價形式產生對遠期價格的不同看法。
期貨交易過程實際上就是綜合反映供求雙方對未來某個時間供求關系變化和價格走勢的預期。這種價格信息具有連續性、公開性和預期性的特點,有利於增加市場透明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