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解困
『壹』 銀行為什麼能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
身小微企業發展及其融資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小微企業對GDP稅收、就業貢獻大。此外,小微企業體制機制靈活,在科技、產品等創新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就我國而言,小微企業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是在市場經濟下,很多企業只能從小微起步,逐步發展起來。因此,越是搞市場經濟,小微企業就日益重要。二是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看,目前正經歷農村非農產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城鎮化發展過程,從某種意義講,大量小微企業的成長是這一過程的重要載體。 對商業銀行而言,小微企業融資,由於其特殊矛盾、特殊規律,是一世界性難題,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課題。事實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以及我國近年來從商業銀行到政府等機構,已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實踐探索,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 做任何事情,只有認識並把握了其特殊矛盾、特殊規律及其決定的基本特點,在此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心應手。做小微企業融資也是這樣。所謂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最佳實踐,就是在認識並把握其特殊矛盾、特殊規律及其決定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實踐。而據筆者觀察研究,就小微企業融資對象及其過程和結果而言,其特點主要有: 一是初創成長階段。少數小微企業或超越初創成長階段,比如某些百年小微老店,但初創成長階段是絕大多數小微企業的生命周期特徵。後幾個特點實際上都派生於或附屬於這一生命周期特徵。所以,做小微企業信貸,必須認識並把握這一生命周期特徵。這就需要商業銀行針對初創成長階段小微企業提供相應的產品及商業模式。 二是平均存活率較低。這對商業銀行的解決方案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要審慎甄別,嚴控風險。其二是要發揮各方主觀能動性,尤其是通過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的共同努力,總體延長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 三是少幾可能做強做大。盡管小微企業總體平均存活率較低,其中少幾卻可能做強做大。商業銀行應具備慧眼識珠、伯樂識馬並謀劃助推小微企業發展的智慧。 四是業主家族式治理。大部分小微企業屬於個體私營性質,通常是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更多了解業主家庭、家族,從知曉客戶到親近客戶到幫助客戶到感動客戶,從而與客戶建立良好關系,形成真誠互動, 五是財務報表不規范甚至虛假,隱瞞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態,誤導銀行發放貸款或者是獲得貸款後改變資金用途等。對此,商業銀行要有解決方案,根據小企業提供的原始單據,以及搜集和了解到的相關信息,了解企業資產與負債的真實狀況。 六是急小短。這是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突出特點。急,商業機會稍縱即逝,需急錢抓商業機會;資金周轉困難或斷裂,需急錢解困救命。小,少則千百,多則幾百萬。短,周轉一下,過個橋,過個夜。這對商業銀行的啟示是:第一,要快速決策。必須構建高效快速授信決策機制。第二,要發展小額信貸。第三,要研發超短便利信貸產品。 七是成本較高。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往往額度小、頻率高,這使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方的成本大大高於大中企業。除了需要政府補貼及稅收等政策優惠,也需要商業銀行採取針對性管理及技術手段盡可能降低內生成本。比如數據倉庫技術和網上銀行兩項技術的應用,就可大大降低小微企業信貸的內生成本。 八是風險較高。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較高是小微信貸的固有特點。世界銀行2008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大、中、小企業的貸款不良率分別為3.9%、5.7%和7.4%,小企業的風險比大中型企業分別高46%和90%。針對於此,商業銀行要有一定的風險偏好或風險容忍度,有能力承受並管控相應風險。既要善於風險定價,同時又要防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更要善於利用政府和社會組織資源管控風險。 九是單靠市場機制不能收斂於有效均衡或出清。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65%左右的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主要來源於自有資金,25%左右的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來源於銀行貸款,10%的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來源於民間集資方式,有2/3的中小企業普遍感到發展資金不足。據統計,我國銀行針對非公企業的拒貸率超過56%,而83%的小微企業更願意選擇民間借貸來實現融資,通過銀行融資的部分尚不足20%。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相應的信息不對稱、不完全以及利益動力不足或利益機制不完善。這就要求:第一,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更要有所作為。比如建立政策性風險補充制度;完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政策;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實行差異化監管及貨幣政策;建設良好社會信用環境。第二,中介機構要有所作為。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有效分散小微企業信用風險;加速建立健全徵信系統,完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第三,作為需求方的小微企業自身要有所作為。比如誠信、守信,不要動輒「跑跑」。第四,作為供應方的商業銀行當然更應有所作為。應更主動更積極地接近、知曉小微企業,盡可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彌補信息不完全,同時不斷創新與小微企業共生共榮的產品及可持續商業模式。 從哲學上講,規律是客觀的,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規律面前就無所作為,人是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上述小微企業融資的九個特點,是規律性的,因此,必須在尊重這些特點的基礎上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所謂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最佳實踐,不外兩點:一是尊重客觀規律,充分認識並把握規律性的小微信貸特點;二是在不斷實踐中,尊重客觀規律,針對小微信貸特點,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前者可謂「因你而變」,後者可謂「因我而變」。這也是做好小微信貸的唯物辯證法。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最佳實踐導論》一書系統而深入地梳理研究國內外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的實踐經驗或最佳實踐,從一定理論高度總結提煉商業銀行及政府機構在這方面的「最佳實踐」。通過這部力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而實事求是的專著,希冀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適合中國小微企業融資的方法與模式。
『貳』 民間融資犯法嗎誰來為遼寧省民營500強企業——金瑪集團解困
大連金馬集團旗下子公司是不是非法公司?既500強的企業是合法的公司我們就是版合法的出借人,而不是什權么參與非法集資人,更不是什麼投資人,因為投資人在企業就是股東,是佔有一定的股權的,是享有一定股東權力的。這一切我們都沒有,所以我們只是出借人!
『叄』 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財務管理 融資問題
企業的發展在經營,經營的重心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財務,財務管理一直就是企業管理的永恆課題,它貫穿於企業所有活動的全過程。
一、目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融資困難,資金嚴重不足
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總資本利潤率、流動資金比率、生產率等都較高,但融資能力總是不足,從而使企業的成長能力受到限制。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初步建立了較為獨立、渠道多元的融資體系,但是,融資難、擔保難仍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最突出的問題。
(二)投資能力較弱,且缺乏科學性,投資效果不好。
一是中小企業投資所需資金短缺。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是中小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但中小企業吸引金融機構的投資或借款比較困難。二是追求短期目標。由於自身規模較小,貸款投資所佔的比例比大企業多得多,所面臨的風險也更大,所以它們總是盡快收回投資,很少考慮擴展自身規模。中小企業大都沒有科學有效的投資評價程序和方法,有時僅憑運氣和估計進行投資,造成投資成功率不高。三是投資盲目性,投資方向難以把握。
(三)財務控制薄弱,財務管理水平低下。
表現為:一是對現金管理不嚴,造成資金閑置或不足。二是應收賬款周轉緩慢,造成資金回收困難。原因是沒有建立嚴格的賒銷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應收賬款不能兌現或形成呆賬。三是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很多中小企業月末存貨佔用資金往往超過其營業額的兩倍以上,造成資金呆滯,周轉失靈。四是重錢不重物,資產流失浪費嚴重。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對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資產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問題無人追究,資產浪費嚴重,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對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資產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問題無人追究,資產浪費嚴重。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觀念陳舊。一方面,中小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就是經營者,這種模式勢必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中小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屬於個體、私營性質,在這些企業中,企業領導者集權現象嚴重,並且對於財務管理的理論方法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研究,致使其職責不分,越權行事,造成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控不嚴,會計信息失真等。企業沒有或無法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即使有也很難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質差,管理思想落後。
二、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應具備的基本特徵
企業財務管理,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與各方面的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企業財務管理集中於公司怎樣才能創造和保持價值。規范的財務管理有利於調動企業經營者、管理者的積極性,有利於強化企業的內部管理,有利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應具備的基本特徵是:
(1)全局性。財務管理面向復雜多變的理財壞境,從企業戰略管理的高度出發,根據企業理財環境的變化,不光關注企業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而且關注帶有全局性的財務管理活動,既重視有形資產的管理,更重視無形資產的管理;既重視非人力資產的管理,也重視人力資產的管理,為企業提供財務信息和諸如質量、市場需求量、市場佔有率等極為重要的非財務信息。
(2)外向性。現代企業經營的實質,就是在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條件下,解決企業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經營目標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問題。財務管理應把企業與外部環境融為一體,觀察分析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經濟活動可能帶來的機會與威脅,增強對外部環境的應變性,有效應對信息時代復雜多變的企業外部環境,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3)長期性。財務管理以戰略管理為指導,樹立戰略意識,以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為理財目標,從戰略角度來考慮企業的理財活動,制定財務管理發展和長遠目標,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資源配置和預警功能,以增強企業在復雜環境中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利於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
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並不是事無巨細、全面管理,而是應選擇一些主要方面實施重點控制,同時還應根據企業整體戰略目標和環境的變化而調整主要內容,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資本結構控制。資本結構是對企業控制權的決定因素。因此,應注重企業的資本結構,對企業因組建、合並、分立、資本調整以及清算等影響資本結構的情況,實施事前、事中和事後的控制,以確保對企業的控制權。
(二)資金控制。財務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資金整個運動過程。資金是企業的血液,融資能力已越來越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企業對外融資意味著又增加了一個投資者(債權人或股東),這直接影響原有股東和企業的利益。因此,應對企業籌資規模和方向、融資渠道、償還來源、資金用途及效益、存在的風險等實施全面的財務控制。這是一項重要的、經常性的工作。
(三)對外投資控制。對外投資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資本的位移,這種投資會給投資者帶來新的風險和效益。企業對投資控制的重點是抓好投資的可行性分析、投資來源分析、投資效益分析和風險因素分析,參與決策投資,監督投資實施過程,建立明確完善的投資分析、決策、實施和處置等相關制度,實施制度控制與過程式控制制相結合,並以過程式控制制為重點。
(四)重大工程項目控制。重大工程項目一般具有投資大、時間長、對企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特點,一旦失誤會造成企業整體效益的大幅下降,乃至拖垮整個企業。重大項目控制的重點是可行性分析,實施過程監督和效益分析。
(五)對外擔保控制。企業對外擔保雖是一項或有負債,然而一旦被擔保企業出了問題,就是一項即時債務。現實中不乏由於對外擔保而造成企業破產的例子。因而,應加強企業對外擔保事項的財務控制,包括對外擔保內容、金額、期限、被擔保單位情況、擔保條款等實施監控。
(六)基本制度控制。企業的內控制度包括職務分離的控制、授權批準的控制、業務程序的控制、信息質量的控制、內部審計的控制等。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防止資產被浪費、盜竊和無效使用;可以提高財務信息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可以保證經營方針與策略的執行;可以正確評價經營效果。應加強對基本制度尤其是財務會計、資產管理等方面制度的貫徹實施。
四、如何進行財務管理
(一)加強營運資金管理,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路子。中小企業加強營運資金管理,首先要加強以成本控制為中心的內部財務管理。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將成本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這就要求財務管理人員運用行為科學原理,實施事前成本控制,將企業整體目標分解到所屬各生產部門和人員,控制責任預算,建立責任成本管理網路系統,激發有效的成本節約行為。採取有效措施,加快資金周轉,轉變經營方式,實現生產經營在內涵上的擴大,是一條廣為適用的發展經驗。
(二)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為發展保存良好的信用潛力。企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其中通常又包含相當大比例的負債籌資。中小企業應經常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否則,急需籌資時就缺乏能力。因此,要做好兩方面的基礎工作。第一,中小企業在創建時,應根據投資規模籌集必要的資本,或者在資本有限的條件下選擇所能達到的投資規模。第二,中小企業應該選擇較高的積累政策,保持較高的內部資本積累增長速度,盡可能快地充實資本,中小企業若沒有內部積累資本的能力,依賴外部籌資會越來越困難。
(三)穩健理財,切忌盲目擴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資本成本的約束,不僅要考慮在資金市場的籌資成本和融資風險的影響,也要考慮企業對所投資項目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和投資額的資金時間價值。這樣企業的投資必須使生產效益超過成本,內部投資報酬率不僅要高於風險報酬率,而且也要使投資風險得到合理的補償。同時也要注重資本預算。總之,穩重理財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十分重要。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許多中小企業抱有特別強的發展希望,在強烈發展願望的驅使下對企業發展往往操之過急,盲目擴展,往往由於財力不足最終導致企業破產。有的中小企業營運資金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在缺乏外部籌資能力和內部積累能力的情況下,營運資金周轉特別緊張。還有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避免產品單一情況下過大的經營風險,力圖通過多樣化投資和多角度經營分散風險。須知分散投資導致分散風險的結果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分散投資導致分散風險結果要小於原有經營項目利潤下降的損失。可是,中小企業通常是總體投資規模比較小,分散投資很容易導致原經營項目營運資金周轉的困難,而新的投資項目又不能較快地形成一定規模,缺乏必要的經營能力和管理經驗,無以建立競爭優勢。所以,中小企業在進行新的固定資產投資或多樣化投資之前,必須先籌措必要的長期資本,明確使原有經營項目營運資金周轉不因新的投資受到影響。
(四)加強財會隊伍建設,提高企業全員的管理素質。目前,不少中小企業會計賬目不清,信息失真,財務管理混亂;企業領導營私舞弊、行賄受賄的現象時有發生;企業設置賬外賬,弄虛作假,造成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業財務基礎薄弱,會計人員素質不高,又受制於領導,無法行使自己的監督權;二是企業領導的法制觀念淡薄,忽視財務制度、財經紀律的嚴肅性和強制性。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必須加強財會隊伍建設,對財會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強財會人員的監督意識。加強全員素質教育,首先從企業領導做起,不斷提高全員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只有依靠企業全員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業管理狀況,搞好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
『肆』 為什麼要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日前,國務院批准了由一行三會編制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是個老話題。直接融資主要包括股票和債券 ,本文重點探討與股市的關系。 對此,悲觀者認為,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意味著新股和再融資還將擴大規模;樂觀者認為,為了完成更多融資任務,監管部門會「放水養魚」,呵護股市。君不見,近期的股市低迷下, IPO審核過會已實際暫停。 監管部門有意提振股市,並不是秘密;目前為止,成效不彰。對於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的政策意圖,則需從更大的視角來觀察。 「擴大直接融資規模」較早由央行於1996年提出。彼時, 商業銀行從計劃經濟下轉制未久,風控機制不健全,不良資產率較高。按照央行行長周小川2004年的說法,不良貸款相當一部分是各級政府幹預所導致。 無論當時還是今日,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都是中國經濟宏觀層面最大的風險之一。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意在轉移銀行體系風險。 自那以後,盡管直接融資比重一直有所提升,由「十五」時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5.03%,到「十一五」時期年平均的11.08%。但總體而言,中國金融市場仍高度依賴銀行信貸 ,且出現了商業銀行藉助資本市場融入資本金,杠桿放大信貸規模,反而導致間接融資規模不斷增加的局面。 這裡面有多種原因。監管的分業模式、新股發行的審批制、債券發行的門檻過高等問題都需要改革。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領導,基本出自銀行體系。不唯央行和銀監會 ,證監會和保監會的領導也大多來自銀行系統;四大行的負責人往往是中央候補委員;在十八大代表名單中,銀行系統的人數遠遠超過證券系統。這與美國形成對比,作為直接融資大國,美國屢次從高盛這樣的投行中選拔財政部長。 在經濟轉型之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有了另一重大意義,那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引領科技互聯網產業,其直接融資佔比長期在80%~90%的水平;德國、日本作為製造業大國,都是直接融資為主,其比重都在50%以上。 如果說中國過去發展製造業主要依賴間接融資的話,經濟轉型就要求更多的直接融資了。 新興產業往往孕育於中小企業當中。新興中小企業往往是輕資產,波動大,與銀行信貸重抵押、求穩定的要求不匹配。而股權融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融資方式,顯然更為適合。 如若著眼於轉移銀行體系的風險,則股市無非延續了其作為國企圈錢解困政策工具的使命;如若著眼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服務經濟轉型,則股市將成為新興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助推器。從這個角度來看,究竟是傳統藍籌還是新興科網企業更有投資價值,股市已經給出了答案。
『伍』 商業銀行如何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小微企業發展及其融資問題,日益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小微企業對GDP稅收、就業貢獻大。此外,小微企業體制機制靈活,在科技、產品等創新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小的是美好的。 就我國而言,小微企業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是在市場經濟下,很多企業只能從小微起步,逐步發展起來。因此,越是搞市場經濟,小微企業就日益重要。二是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看,目前正經歷農村非農產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城鎮化發展過程,從某種意義講,大量小微企業的成長是這一過程的重要載體。 對商業銀行而言,小微企業融資,由於其特殊矛盾、特殊規律,是一世界性難題,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課題。事實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以及我國近年來從商業銀行到政府等機構,已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實踐探索,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 做任何事情,只有認識並把握了其特殊矛盾、特殊規律及其決定的基本特點,在此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心應手。做小微企業融資也是這樣。所謂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最佳實踐,就是在認識並把握其特殊矛盾、特殊規律及其決定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實踐。而據筆者觀察研究,就小微企業融資對象及其過程和結果而言,其特點主要有: 一是初創成長階段。少數小微企業或超越初創成長階段,比如某些百年小微老店,但初創成長階段是絕大多數小微企業的生命周期特徵。後幾個特點實際上都派生於或附屬於這一生命周期特徵。所以,做小微企業信貸,必須認識並把握這一生命周期特徵。這就需要商業銀行針對初創成長階段小微企業提供相應的產品及商業模式。 二是平均存活率較低。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為3.7年,小微企業平均壽命則僅為2.9年。這對商業銀行的解決方案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要審慎甄別,嚴控風險。其二是要發揮各方主觀能動性,尤其是通過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的共同努力,總體延長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 三是少幾可能做強做大。盡管小微企業總體平均存活率較低,其中少幾卻可能做強做大。商業銀行應具備慧眼識珠、伯樂識馬並謀劃助推小微企業發展的智慧。 四是業主家族式治理。大部分小微企業屬於個體私營性質,通常是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更多了解業主家庭、家族,從知曉客戶到親近客戶到幫助客戶到感動客戶,從而與客戶建立良好關系,形成真誠互動, 五是財務報表不規范甚至虛假,隱瞞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態,誤導銀行發放貸款或者是獲得貸款後改變資金用途等。對此,商業銀行要有解決方案,根據小企業提供的原始單據,以及搜集和了解到的相關信息,了解企業資產與負債的真實狀況。 六是急小短。這是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突出特點。急,商業機會稍縱即逝,需急錢抓商業機會;資金周轉困難或斷裂,需急錢解困救命。小,少則千百,多則幾百萬。短,周轉一下,過個橋,過個夜。這對商業銀行的啟示是:第一,要快速決策。必須構建高效快速授信決策機制。第二,要發展小額信貸。第三,要研發超短便利信貸產品。 七是成本較高。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往往額度小、頻率高,這使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方的成本大大高於大中企業。除了需要政府補貼及稅收等政策優惠,也需要商業銀行採取針對性管理及技術手段盡可能降低內生成本。比如數據倉庫技術和網上銀行兩項技術的應用,就可大大降低小微企業信貸的內生成本。 八是風險較高。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較高是小微信貸的固有特點。世界銀行2008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大、中、小企業的貸款不良率分別為3.9%、5.7%和7.4%,小企業的風險比大中型企業分別高46%和90%。針對於此,商業銀行要有一定的風險偏好或風險容忍度,有能力承受並管控相應風險。既要善於風險定價,同時又要防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更要善於利用政府和社會組織資源管控風險。 九是單靠市場機制不能收斂於有效均衡或出清。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65%左右的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主要來源於自有資金,25%左右的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來源於銀行貸款,10%的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來源於民間集資方式,有2/3的中小企業普遍感到發展資金不足。據統計,我國銀行針對非公企業的拒貸率超過56%,而83%的小微企業更願意選擇民間借貸來實現融資,通過銀行融資的部分尚不足20%。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相應的信息不對稱、不完全以及利益動力不足或利益機制不完善。這就要求:第一,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更要有所作為。比如建立政策性風險補充制度;完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政策;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實行差異化監管及貨幣政策;建設良好社會信用環境。第二,中介機構要有所作為。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有效分散小微企業信用風險;加速建立健全徵信系統,完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第三,作為需求方的小微企業自身要有所作為。比如誠信、守信,不要動輒「跑跑」。第四,作為供應方的商業銀行當然更應有所作為。應更主動更積極地接近、知曉小微企業,盡可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彌補信息不完全,同時不斷創新與小微企業共生共榮的產品及可持續商業模式。 從哲學上講,規律是客觀的,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規律面前就無所作為,人是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上述小微企業融資的九個特點,是規律性的,因此,必須在尊重這些特點的基礎上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所謂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最佳實踐,不外兩點:一是尊重客觀規律,充分認識並把握規律性的小微信貸特點;二是在不斷實踐中,尊重客觀規律,針對小微信貸特點,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前者可謂「因你而變」,後者可謂「因我而變」。這也是做好小微信貸的唯物辯證法。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最佳實踐導論》一書系統而深入地梳理研究國內外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的實踐經驗或最佳實踐,從一定理論高度總結提煉商業銀行及政府機構在這方面的「最佳實踐」。
『陸』 解釋一個名詞:什麼是「圈錢行為」
市場結構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提供了方便
股票市場結構本身決定了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群體中處於強勢群體的角色,這就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雖然融資者解決資金需求的渠道很多,如銀行借款或債權融資等,但股票融資的非償還性及低成本性使其具有了無比巨大的優越性,融資者首選的方案自然是股票融資;當然融資者通過股票融資時必須要將自己企業的發展前景(具體來看就是融資將要投入的所謂項目)描繪得很好,這樣才能吸引投資者心甘情願地將自己口袋的鈔票拿出來,相反投資者在利益預期的促動下,雖然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了解融資者的真實面貌,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及精力、識知等條件限制永遠不可能對融資者情況全部摸清。從這個角度看,股票市場結構本身就決定了融資者群體即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群體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換言之融資者群體在股票市場中是處於優越地位的強勢群體地位,而投資者群體無疑是弱勢群體。用當代美國社會學科爾曼的話來說就是融資者結構群體與投資者結構群體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分布」。上市公司作假造假是證券市場上一個普遍存在的難以根治的頑症,被發現的表現為再融資失敗,而未被發現或未引起市場公憤的可能就太多了。
由此可見,在股票市場上融資者群體和投資者群體「結構分布」本身就不平等關系,賦予給上市公司的優越地位,為其能夠在市場上過度「圈錢」提供了方便。
我國上市公司產生的特殊背景為過度「圈錢」提供了土壤
我國股票市場的產生是改革開放後管理層採取漸進式市場經濟模式為導向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其產生的基礎存在著制度性的先天缺陷。對於這一點理論界、學術界早已經進行了闡述,筆者這里主要從社會背景去揭示這個問題。
過度「圈錢」行為實際上是舊體制下國有企業「投資飢渴症」行為的延續。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的軟預算約束形成的企業「投資飢渴症」是不爭的事實。我國上市公司大多數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軟預算約束在沒有得到徹底改進的情況下,過度「圈錢」行為也就難免,而且關鍵是在我國傳統的官本位及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的影響下,企業原有的「投資飢渴症」意識並沒有因為增加幾個社會股東而削弱。今年股票發行方式由計劃審批制向核准制轉變,最近又公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規定等措施,這些都是有利於遏制上市公司「圈錢」飢渴症行為的。
我國社會全面轉型的大背景為一些上市公司過度「圈錢」提供了借口。我國目前正處在加速實現現代化和社會全面轉型時期,企業要做大、做強既是管理層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夢寐以求的,因此上市公司對資金需求也特別大。應當說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以海爾為首的一些傑出的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市場「圈錢」已經取得了做大、做強的目的,雖然這種企業寥寥無幾,大多數企業只知道「圈錢」,但從這個角度看,上市公司「圈錢」行為本身並不是壞事。問題是「圈錢」後不幹正事,或者說「圈錢」後將資金存入銀行吃利息或用來搞所謂的「資本運作」(至於以此搞腐敗也並不少見),即上市公司沒有把圈得資金投入到實質經濟中,這種行為無論是首發上市公司還是再次融資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稱為過度「圈錢」行為。這也許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錢」行為是否為過度的一個標准。相當多的上市公司首發圈錢後沒有投入實質經濟項目中,使募集資金閑置多年應當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是導致我國股票市場效率底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更是寶貴資源的白白浪費。
國內市場良好的二級市場背景也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奠定了較好的市場氛圍。上市公司「圈錢」如果沒有良好的二級市場市場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由於我國股票市場的不成熟,人們對股票市場的認識也不象西方成熟市場那麼 「理性」,投資者介入市場基本以短差運作為主,他們並不十分關心上市公司每年的現金分紅,這也給上市公司只講索取、不講回報的過度融資「圈錢」營造了較好的市場氛圍。這里我們還是以較為關心股東利益、市場口碑較好的飛樂音響作為例子來分析。如果我們剔除市場主力運作等其它非公司因素,該公司上市10多年來非常慷慨地大比例轉送股本,也正是符合了二級市場運作的口味,因為市場需要這樣的分配方案,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飛樂音響這10多年來均以現金分紅,目前其股價復權還能是1150元以上嗎?!而且如果上市公司採取大比例現金分紅方案,往往被市場人士戴上「資本運作意識」不強的帽子(這些股票在市場上一般被喻為「 瘟股」),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近期海外上市的國內上市公司也紛紛到國內市場「圈錢」也不無國內二級市場高亢的情形有關(可以想像中國石化、華能電力在香港二級市場分別僅僅值1個、4個多港幣,而國內首次發行價則分別為4.22元和7.95元,傻瓜都會願意到國內融資)。因此對我國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我們不能僅僅關註上市公司,還要考慮投資者結構。換句話說,求富心切的二級市場氛圍助長了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產生。
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相關制度或規則不健全也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鑽到了空子。以上我們已經提到過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這個背景實際上也就決定了我國股票市場制度及規則本身只能通過逐步發現問題來解決問題。目前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於制度不全或者監管不嚴,譬如《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中部分內容雖然早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但修改速度太緩慢。應當說這些說法不無道理,然而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目前我國股票市場法律法規這種現狀也不應大驚小怪。要知道西方發達股票市場制度和規則目前來看是比較健全的,然而是經過多少年才努力才完善起來的。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動因是為了國有企業改制(變形後有的就成了解困項目),所以制度與規則偏向融資者也是順理成章的(這里產權經濟學分析得是非常透的)。我國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貧、三年虧」短期運作行為是司空見慣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也確與一些企業借國有企業改制為借口而從市場上大撈一把的情形有關。一些企業集團通過下屬公司上市後圈錢將上市公司作為「提款機」最令市場深惡痛絕。一些上市公司「圈錢」後大變臉,更能揭示這里的奧秘。1993年上市的一家江蘇上市公司後上市後在97年前雖然給投資者也灑過一些香水,但在1998年借國企解困三年攻堅戰以紡織業為突破口前提下不知如何搞到了增發的額度,增發後便出現虧損,原因很簡單,因為增發所募集的巨額資金被其大股東挪走不知干什麼去了。
『柒』 為什麼說目前的股市是圈錢的地方而非融資的地方
股票市場結構本身決定了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群體中處於強勢群體的角色,這就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雖然融資者解決資金需求的渠道很多,如銀行借款或債權融資等,但股票融資的非償還性及低成本性使其具有了無比巨大的優越性,融資者首選的方案自然是股票融資;當然融資者通過股票融資時必須要將自己企業的發展前景(具體來看就是融資將要投入的所謂項目)描繪得很好,這樣才能吸引投資者心甘情願地將自己口袋的鈔票拿出來,相反投資者在利益預期的促動下,雖然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了解融資者的真實面貌,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及精力、識知等條件限制永遠不可能對融資者情況全部摸清。從這個角度看,股票市場結構本身就決定了融資者群體即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群體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換言之融資者群體在股票市場中是處於優越地位的強勢群體地位,而投資者群體無疑是弱勢群體。用當代美國社會學科爾曼的話來說就是融資者結構群體與投資者結構群體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分布」。上市公司作假造假是證券市場上一個普遍存在的難以根治的頑症,被發現的表現為再融資失敗,而未被發現或未引起市場公憤的可能就太多了。
由此可見,在股票市場上融資者群體和投資者群體「結構分布」本身就不平等關系,賦予給上市公司的優越地位,為其能夠在市場上過度「圈錢」提供了方便。
我國社會全面轉型的大背景為一些上市公司過度「圈錢」提供了借口。我國目前正處在加速實現現代化和社會全面轉型時期,企業要做大、做強既是管理層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夢寐以求的,因此上市公司對資金需求也特別大。應當說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以海爾為首的一些傑出的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市場「圈錢」已經取得了做大、做強的目的,但從長遠看也股民未必能從中的到利益,這種企業寥寥無幾,大多數企業只知道「圈錢」,但從這個角度看,上市公司「圈錢」行為本身並不是壞事。問題是「圈錢」後不幹正事,或者說「圈錢」後將資金存入銀行吃利息或用來搞所謂的「資本運作」(至於以此搞腐敗也並不少見),即上市公司沒有把圈得資金投入到實質經濟中,這種行為無論是首發上市公司還是再次融資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稱為過度「圈錢」行為。這也許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錢」行為是否為過度的一個標准。相當多的上市公司首發圈錢後沒有投入實質經濟項目中,使募集資金閑置多年應當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是導致我國股票市場效率底下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更是寶貴資源的白白浪費。
國內市場良好的二級市場背景也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奠定了較好的市場氛圍。上市公司「圈錢」如果沒有良好的二級市場市場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由於我國股票市場的不成熟,人們對股票市場的認識也不象西方成熟市場那麼 「理性」,投資者介入市場基本以短差運作為主,他們並不十分關心上市公司每年的現金分紅,這也給上市公司只講索取、不講回報的過度融資「圈錢」營造了較好的市場氛圍。這里我們還是以較為關心股東利益、市場口碑較好的飛樂音響作為例子來分析。如果我們剔除市場主力運作等其它非公司因素,該公司上市10多年來非常慷慨地大比例轉送股本,也正是符合了二級市場運作的口味,因為市場需要這樣的分配方案,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飛樂音響這10多年來均以現金分紅,目前其股價復權還能是1150元以上嗎?!而且如果上市公司採取大比例現金分紅方案,往往被市場人士戴上「資本運作意識」不強的帽子(這些股票在市場上一般被喻為「 瘟股」),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近期海外上市的國內上市公司也紛紛到國內市場「圈錢」也不無國內二級市場高亢的情形有關(可以想像中國石化、華能電力在香港二級市場分別僅僅值1個、4個多港幣,而國內首次發行價則分別為4.22元和7.95元,中國石油香港上市1.27港元,國內16.7元,二級市場一開盤48塊多,傻瓜都會願意到國內融資)。因此對我國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我們不能僅僅關註上市公司,還要考慮投資者結構。換句話說,求富心切的二級市場氛圍助長了上市公司過度「圈錢」行為產生。
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相關制度或規則不健全也為上市公司過度「圈錢」鑽到了空子。以上我們已經提到過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這個背景實際上也就決定了我國股票市場制度及規則本身只能通過逐步發現問題來解決問題。目前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於制度不全或者監管不嚴,譬如《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中部分內容雖然早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但修改速度太緩慢。應當說這些說法不無道理,然而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目前我國股票市場法律法規這種現狀也不應大驚小怪。要知道西方發達股票市場制度和規則目前來看是比較健全的,然而是經過多少年才努力才完善起來的。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動因是為了國有企業改制(變形後有的就成了解困項目),所以制度與規則偏向融資者也是順理成章的(這里產權經濟學分析得是非常透的)。我國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貧、三年虧」短期運作行為是司空見慣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也確與一些企業借國有企業改制為借口而從市場上大撈一把的情形有關。一些企業集團通過下屬公司上市後圈錢將上市公司作為「提款機」最令市場深惡痛絕。一些上市公司「圈錢」後大變臉,更能揭示這里的奧秘。1993年上市的一家江蘇上市公司後上市後在97年前雖然給投資者也灑過一些香水,但在1998年借國企解困三年攻堅戰以紡織業為突破口前提下不知如何搞到了增發的額度,增發後便出現虧損,原因很簡單,因為增發所募集的巨額資金被其大股東挪走不知干什麼去了。
『捌』 為何要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胡潤峰 日前,國務院批准了由一行三會編制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是個老話題。直接融資主要包括股票和債券,本文重點探討與股市的關系。 對此,悲觀者認為,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意味著新股和再融資還將擴大規模;樂觀者認為,為了完成更多融資任務,監管部門會「放水養魚」,呵護股市。君不見,近期的股市低迷下,IPO審核過會已實際暫停。 監管部門有意提振股市,並不是秘密;目前為止,成效不彰。對於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的政策意圖,則需從更大的視角來觀察。 「擴大直接融資規模」較早由央行於1996年提出。彼時,商業銀行從計劃經濟下轉制未久,風控機制不健全,不良資產率較高。按照央行行長周小川2004年的說法,不良貸款相當一部分是各級政府幹預所導致。 無論當時還是今日,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都是中國經濟宏觀層面最大的風險之一。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意在轉移銀行體系風險。 自那以後,盡管直接融資比重一直有所提升,由「十五」時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5.03%,到「十一五」時期年平均的11.08%。但總體而言,中國金融市場仍高度依賴銀行信貸,且出現了商業銀行藉助資本市場融入資本金,杠桿放大信貸規模,反而導致間接融資規模不斷增加的局面。 這裡面有多種原因。監管的分業模式、新股發行的審批制、債券發行的門檻過高等問題都需要改革。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領導,基本出自銀行體系。不唯央行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的領導也大多來自銀行系統;四大行的負責人往往是中央候補委員;在十八大代表名單中,銀行系統的人數遠遠超過證券系統。這與美國形成對比,作為直接融資大國,美國屢次從高盛這樣的投行中選拔財政部長。 在經濟轉型之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有了另一重大意義,那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引領科技互聯網產業,其直接融資佔比長期在80%~90%的水平;德國、日本作為製造業大國,都是直接融資為主,其比重都在50%以上。 如果說中國過去發展製造業主要依賴間接融資的話,經濟轉型就要求更多的直接融資了。 新興產業往往孕育於中小企業當中。新興中小企業往往是輕資產,波動大,與銀行信貸重抵押、求穩定的要求不匹配。而股權融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融資方式,顯然更為適合。 如若著眼於轉移銀行體系的風險,則股市無非延續了其作為國企圈錢解困政策工具的使命;如若著眼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服務經濟轉型,則股市將成為新興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助推器。從這個角度來看,究竟是傳統藍籌還是新興科網企業更有投資價值,股市已經給出了答案。
『玖』 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這可以說是管理層經常說反復說的一句話。但實際上做起來並不然。管理層首先保護的是融資,保護融資實際上保護的是非流通股股東也就是大股東的利益。你看股市無論怎樣低迷,投資者無論怎樣怨聲載道,輿論界無論怎樣呼籲給予股市以休養生息,但停發、減發新股就是不鬆口,融資多少似乎關繫到管理層的政績。
為什麼重融資呢?這和管理層對股市定位的認識有關,高層的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股市這個東西就是用來融資的,所以這些年先後提出了股市要為國企脫貧解困服務、要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等口號。但是,股市的功能絕不只是一個融資,還有優化資源配置、兼並重組等多種功能,其中重要的功能就是股市是一個投資的場所,投資是要講回報的,要讓投資者在股市中能夠正常賺錢,要讓投資者分享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成果。不扭轉管理層對股市定位認識的偏差,只是融資融資再融資,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就不能落到實處。
而在流通股投資者當中管理層又是保護機構投資者,一事當前先想的是機構。比如這次「試行詢價制度」,一下子就把詢價對象定成了「證券投資基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條件的證券公司以及其他中國證監會認可的機構投資者」。要知道這種詢價最後是要把新股發行籌碼的20%-50%配售給這些機構投資者的。按目前中國股市的狀況來看,一、二級市場肯定會是有利潤可賺的。為什麼不讓中小投資者參與詢價?在管理層眼裡,中小投資者根本就是沒有資格的,幹不了詢價這個事。其實7000萬中小投資者當中,什麼樣的人才全有,定價定得比機構準的人才也有,研究行業、研究上市公司質地比機構研究得還深還細的人才也有,因為這是7000萬人,這是群眾,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想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除了要改變管理層的一些觀念認識外,還應該充分認識中小投資者的作用。從目前中國股市的情況來看中小投資者數量是最多的,有幾千萬人。從歷史和現實的貢獻看,中小投資者的貢獻又是最大的,中國股市自成立以來,至今已融資9000億元,主要是中小股東的血汗錢。假如沒有中小投資者的參加,中國股市成立不起來,也走不到今天,是中小投資者支撐了中國股市這片天。但中小投資者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到2003年底,投資者共交印花稅1965億,上市公司分紅1844億,而流通股股東只分得600多億,再除去20%個人所得稅,只得500億左右。所以中小投資者的分紅遠不如交的印花稅多。中小投資者總體算賬是虧損的。
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就是尊重歷史,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就是保護人民群眾,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就是保護中國股市,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就是促進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