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投資者
❶ 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
2008年,他在哈佛大學做了一場著名的演講,我稱之為「你不能成為偉大投資者的七個命門」。馬克演講的一開場就毫不留情地給座下哈佛的高材生們潑了一大瓢冷水,「你們幾乎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你們只有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性,比如2%,...
❷ 誰說偉大的投資者是天生的
投資人有徐小平,吳炯,險峰華興天使基金、紅杉資本等。
徐小平給陳歐的第一筆投資是18萬美元,約120萬人民幣左右。回報率10%是不可能的。存在銀行一年都有5%,還沒有風險。國內的魔鬼投資人很貪婪的,沒有10倍以上的回報,他們是不會投一個子兒。徐小平為什麼投陳歐的原因視頻在土豆找。
千萬級別就是3千萬以內。國人喜歡誇張。如果有4千萬,就會說5千萬級別的。如果有9千萬就會說1個億級別的。
❸ 最偉大的投資人、股神——巴菲特是誰
>
年8月30月,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個叫做沃倫·巴菲特的小男孩兒迎來了他的12歲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封貓頭鷹帶來的邀請信:一所名為霍格伍茨的魔法學校認為他具備修習魔法的能力,因而歡迎他去那裡學習。於是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魔法師)把他送回全家人的故鄉——內布拉斯加的奧馬哈。在那裡,巴菲特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當他18歲從霍格伍茨畢業,又在賓夕法尼亞、哥倫比亞、紐約等地游歷歸來,25歲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名擁有魔法石的偉大魔法師……雖然自從2000年網路大潮退去之時起,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從最低價每股40800美元上漲到70000美元的價位之上,但2001財年該公司出現收入負增長,這還是巴菲特接手以來的頭一次。應該注意到,73歲的他也正在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相應的投資策略調整——這實在值得關注。
事實上,被稱為「奧馬哈的聖者」的巴菲特在投資方面的成就無疑相當於一位點石成金的白袍大法師——自從1942年11歲的巴菲特第一次購買股票以來,他以驚人的速度積累了財富:13歲時巴菲特靠送報賺取了自己的頭一個1000美元;22歲大學畢業時靠投資獲得個人第一個一萬美元;25歲他在自家卧室成立合夥企業時,個人資產已超過10萬美元;1961年巴菲特31歲時,他的身家超過百萬;4年後1965年巴菲特通過合夥企業取得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經營權時,他也正式成為千萬富翁;1981年他進入了億萬富翁俱樂部;1988年則突破10億資產;到了1997年,他則為自己的身價添上了第10個「0」,這年他67歲。據預計,到2009年,巴菲特80歲的時候將可能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千億富翁之一,如果他能讓旗下公司保持其歷史平均的22%的年收入增長速度。
雖然其財產膨脹速度不及微軟的比爾·蓋茨(BillGates)、沃爾瑪的山姆·沃頓等少數超級實業家,但他卻是所有明星投資人中積累財富最多、最快也是最穩健的,作為唯一能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進入前十位的明星投資人,他顯然打敗了喬治·索羅斯、彼特·林奇等同樣富有盛名的同行。
他的法力源於何處?一塊由本傑明·格雷厄姆於上世紀中期創立的名為「價值投資理論」的魔法石——魔法石,通常被稱為「賢者之石」,在近代煉金術中是煉金術士們追求的寶物,象徵著知識的人格化、從無知愚昧(賤金屬)到睿智理性(貴金屬)的上升、通過神秘的轉化而走向純潔的人。
主流投資界的異端所有的金融從業者的工作目標只有一個:戰勝指數。無論自身所操盤的基金所得幾何,甚至虧損,但只要能夠戰勝當年股市指數,則該人士就是成功的。
自從1965年由巴菲特控股以來,除了幾個個別年份,如網路股最為風光但巴菲特對之熟視無睹的199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一直遠遠超越了S&P500的成績:這36年S&PS00的平均年收入增長為11.0%,而伯克希爾·哈撤韋的同比數據為22.6%,即便是去年出現6.2%的負增長,仍比S&PS00的11.9%的成績要好。如果在1965年投入一萬美元於該公司,至2001財年結束你能收獲5100萬,但如果投在S&P500上,只能回報47萬元。
但巴菲特是華爾街的一個異端:這不僅因為他不像其他金融大亨一樣每日忙碌於華爾街(他至今仍居住在奧馬哈),更因為他所採用的投資策略及原則與傳統或者說主流投資界大相徑庭。這兩點導致後人在記錄巴菲特的工作方式時,永遠不會選擇電影《華爾街》里的場景:慌亂的人們左手拿著一隻電話,右肩和臉頰夾住另一隻電話,右手則用鉛筆在白紙上寫寫劃劃,眼前的彭博機閃爍著綠色熒光,旁邊不斷傳來「做多」、「做空」和證券代碼以及罵人的聲音……通常意義上的現代金融理論,是從1929年美國股災導致的全國性大蕭條時開始的,大量沮喪的失業經紀人不知所措,又長期找不到工作,這讓他們有了足夠的空閑得以退回學術研究機構進行理論思索。
年,哈利·馬可維茨發表了一篇「開創了現代金融」的論文:《證券選擇》。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風險與回報的不可分性,即沒有一個投資者能夠在承擔低於平均程度的風險的同時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但他認為如果買一些具備不同風險趨向的股票,則能將風險降低。而且,協同變化性越小的投資組合,其回報與風險的比值越大。
年之後,比爾·夏普對馬可維茨的工作進行了改進,提出應更多關注個股股價的波動性:波動性越大,則風險越大。個股的風險是一種無法通過多元化投資化解的風險,但正如馬可維茨所指出的,存在一些風險是能夠被多元化投資化解的,這就被稱為「非相關性風險」。1964年夏普又提出了固定資產定價模型(簡稱CAPM),以此來更為簡便地計算非相關性風險最小的投資組合。
與馬可維茨和夏普的理論共同作為現代證券投資理論基礎的,還有尤金尼·法碼的有效市場理論。他認為股市的參與者是絕對理性的,他們能夠對每個新信息做出迅速而正確的判斷,並由此改變股價的變化,在這樣一個充分有效的市場上,未來的股價是不可能預測的,所以除了運氣因素,沒有人能夠擊敗大勢。
但巴菲特的老師,哥倫比亞大學的本傑明·格雷厄姆於1947年前後提出的價值投資理論與上述幾個理論是完全沖突的。市場既不是充分有效的,股價的波動與回報的關系也是有限的。在他看來,投資這一行為不是由選擇投資組合的低風險性、持有的時間長這樣的特點決定的,而應是「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就是說,選定了一傢具備良好潛質的企業,並在「相對低」的價位上,然後若干年內通過企業分紅實現收益,而不是在股價的漲跌瞬間判定選股正確與否。
作為格雷厄姆的最成功的門生,巴菲特充分執行了價值投資理論的原則。他常在說明自己選股的原則時進行這樣一句說明:「我從不試圖通過股票賺錢。我購買股票是在假設他們次日關閉股市,或在五年之內不再重新開放股市的基礎上。」既然如此,市場本身的變化就不再重要,市場反應是否足夠有效也不重要,股價波動導致的風險存在與否也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企業經營的能力。「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家投票計算器。但從長期看,它是一架稱重器。」
正是因此,一向理性的巴菲特說過一句似乎狂妄的話:「我對風險因素的理念毫不在乎,所謂的風險因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
尋求內在價值「股價正在上升」,這句經常出現在專業人士口邊的話曾被《顧客的遊艇在哪兒》一書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維德認真地批評過:分析家們憑什麼判斷下一秒股票仍將上漲呢?事實上,每日進行K線圖分析的人們的確無法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就像只知道三圍數字無法還原一個女人的形貌。
格雷厄姆對此有一句精妙的評論:「(外界評論)一家企業的狀況,只有一半是事實,而另一半卻是人們的觀點。」通常,影響股價變化的往往是人們的觀點扯遠一點,這正是近年日漸興盛的「混沌投資理論」,即人們的心理狀態決定股市的變化這一理論的精到之處。也正是因此,不斷觀看陰線、陽線,研究踏浪理論的人們往往忽視了企業本身(雖然的確有一些著名投資人在盲人摸象的情況下因把握住市場的心理趨勢而取得超人的成就,如索羅斯)。
在《聰明的投資人》的最後一章中,格雷厄姆道出了有關投資的最為重要的幾個字眼:「安全邊界」。巴菲特認為,這些思想觀點,從現在起幾百年之後,將仍然會被認作是合理投資的奠基石。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找出最傑出的公司,以適當的價格購買,並長期持有它。而在賺錢之前,確定的「安全邊界」應該是「不賠錢」。
很顯然,判定一家公司是否值得買,除了基本層面的問題,還需要對購買價格有一個清晰的判定,這兩者間的差值是未來公司升值的基礎,被稱為「內在價值」。事實上,符合以上標準的企業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也沒有永遠符合這一標準的。在197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用1100萬元買下《華盛頓郵報》11%的股權,但之後再沒有增資擴股,對此,巴菲特的解釋是再沒有一個更好的低價位可以進入。盡管如此,其在《華盛頓郵報》的所有者權益已經價值10億美元。
他每年做大約5至10起收購,但並不像多數慣於收購的企業一樣在收購後派自己的管理層,或者改變其公司原有工作流程,並宣稱如何在新公司與舊體系各公司間取得合力,而是像一個大收藏家般把收購的企業隨意擱置在一邊。他也把收購對象集中於保險公司、電力供貨商、制衣、有線電視、建材、商務飛機服務商等幾大領域,這些都是無論在怎樣的市場環境中業績波動都不會太大的行業。除此之外,他還在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富國銀行、迪斯尼等幾家超級企業投入巨額資金,這就是被稱為集中投資(FOCUS Investment)的方式。巴菲特做比喻說,這就像芝加哥公牛隊在喬丹身上付出最多一樣。
就像喬丹在球場具有主宰能力一樣,巴菲特喜歡那些在一定領域內占統治地位的企業。他也曾開玩笑說想想每晚有25億男人的胡須在生長,他們必須使用刀片,這足以讓他睡個好覺。
伯克希爾·哈撒韋另一個著名的傳統是,收購一家企業後會留出其中10%的股權給經理人,讓他們繼續經營。一則充分帶有巴菲特色彩的故事是1983年收購內布拉斯加傢具市場,該企業由羅斯·布朗金夫人用500美元創立,在這位沒上過中學的老人的苦心經營下,1983年內布拉斯加傢具市場銷售額已經達到10億美元。
盡管如此,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觀察人士認為,巴菲特真正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的企業家氣質,他用收購堆砌起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則是一個保險企業及大量與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物品各佔一半份額的帝國。
很少過問收購企業的具體經營,並不意味著他對經營的外行。有經理人告訴記者,巴菲特的敏銳是驚人的,他可以把旗下任何一家子公司年報表中的數字記下來,如果你讓他在財務報表中發現任何令他不滿的數據,下次你就要小心了。
守望者隨著安然、世界通訊及其他造假賬公司的沒落,巴菲特的價值再次凸現:標准普爾分析員布雷弗曼稱,巴菲特帶頭改善企業的退休金管理及會計賬目系統,只要有巴菲特參與,有關公司便能建立良好的管治制度。
對於巴菲特「去腐生肌」的能力,一件事情可以做充分的說明:1991年所羅門兄弟公司交易商保羅·莫澤爾進行32億美元財政證券的非法交易被《華爾街日報》頭版頭條揭露,事先知道此事但未做出任何處理的公司CEO約翰·古夫倫德被迫離職,而公司股東之一的巴菲特不得不臨危授命。面對信用危機,巴菲特沒有撕毀證據,而是把它們全部交給調查者,並重新建立了嚴格的報告制度。由於他的勇敢承擔和苦心斡旋,所羅門兄弟公司雖然在這次丑聞中損失不小,但並未像預期一樣破產,而是在兩年內恢復了繁榮。
就像挽救所羅門兄弟一樣,這一次人們期待巴菲特挽救所有公司。而他本人也正嘗試在他持有大量股權的公司發揮影響力,強化有關公司的管理。例如,可口可樂去年便曾兩度帶領其他大企業改變會計賬目手法。可口可樂於7月份帶頭把發給雇員的認股權以開支形式人賬,隨後又率先放棄發表季度盈利預測,以免令管理層受到要把業績符合預測的過大壓力,而兩大行動都被視為巴菲特的勝仗。
現在,美國監管當局也希望推動企業成立獨立的核算委員會,以確保公司管理層不會向會計師施加過分的壓力,而巴菲特也成為協助當局推行此政策的有力武器。
對於期權制度,巴菲特早就發表過反潮流的聲音:「除非情況非比尋常,否則,所有者廉價賣出自己的部分企業結果總不會太好——無論這種出售是對內還是對外。結論顯而易見:股票期權應該以企業的真正價值出售。」
而對於假賬,4年前巴菲特就提出了3個問題希望各會計公司回答:
「一、如果會計師能夠獨立對公司財務體系的會計審計負責,那麼得出的數字是否會有所不同?如果不同,會計師應該解釋管理層和他個人的不同意見。
二、如果會計師是投資者,他認為目前對公司的報道能否幫助他對公司實質的財務狀況深人理解三、如果會計師把自己假設為公司CEO而進行會計和審計工作,公司的會計和審計過程還會是現在這樣嗎?區別在哪裡?為什麼?」
財年的成績對於巴菲特而言絕對是沉悶的。雖然「9.11」事件導致其保險業務損失就達20億美元,但或許這也並非一個偶然事件:自從1998年以220億美元天價買下全世界第三大的再保公司通用再保險,累計損失已經超過30億美元,一直是伯克希爾·哈撤韋的財務黑洞。
公司二把手查理·芒格也在去年警告說,未來公司將可能不再能夠為股東持續帶來兩位數的投資回報,這一數字很可能會將降至6%到7%。
香港資金管理公司South Ocean Partners的投資人理查德·麥康奈爾在給客戶的一份時事通訊中表示巴菲特投資的行業太傳統,需要依靠其高超的選股能力。這些公司沒有科技前景,並將很快失去其年事漸高的管理者和董事長,而且沒有接替者。此外,地域性過強也是一大局限。這些都可能讓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前景並不美妙。
難道格雷厄姆的魔法石失靈了嗎哈格斯特朗認為,經歷過這幾年接連不斷的教訓,現在的市場的確更有效了,因此像以前一樣單純的尋找好企業然後耐心等待回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一年前,他就意識到「現在已經沒有顯著的商業機會」,所以他開始關注股價嚴重縮水的大企業,特別是那些因投資者過度緊張而股價跌得過分的企業。但這並不意味著作為巴菲特忠實信徒的他背棄了價值投資理論,雖然不再耐心尋找「最好的」,哈格斯特朗開始在適當的價位接收一些他認為具備升值潛力的企業,比如正在信用危機中掙扎的泰科,他在13元的價位上大量購買股票,現在該股已經長到16元,比起當初6.98元的最低點長了近10元。
巴菲特也在做出相應的調整。為了保持規模達到930億美元的公司穩步增長,現在他已經開始尋找50億到200億左右大小的收購對象,而不是幾年前的1000萬大小的企業。他亦表示准備將目標擴展到全球。
年最切近的機會可能是收購通用電氣旗下的再保險企業(一種為保險公司進行保險以分散風險的企業)雇員再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收入有一大半以上來自於保險公司的運營,而非進行股市操作或者持續的並購。如果成功,伯克希爾·哈撒韋將在保險業也正處於幾十年來最低谷的時期被打造為全球最大的再保險商。此前再保險業務佔全公司總收入的1/4左右。
通用電氣自1984年買下雇員再保險公司後,後者一直是前者的重要現金支柱,但「9.11」給美國所有保險公司以巨大沖擊,雇員再保險公司2002年全年損失預計在3.5億美元到4億美元之間,對於景況不佳的通用電氣而言,這一虧損甚至可能影響到公司整體的信用評級,也將更深遠的影響到公司現金流情況,因此,伊梅爾特決意將之出售。
對於伯克希爾·哈撒韋,這一收購意義重大。有分析師表示,由於「9·11」事件,再保保費大幅上漲,平均漲幅超過60%,如今再保產業變得相當重要,而一旦從前五大一舉躍居成為第一大,巴菲特將擁有更強大的價格主導能力。
這也意味著極大的風險,畢竟同時解決兩家巨型再保險公司的困難並不容易。為了扭轉頹勢,2002年巴菲特率領旗下眾多保險公司主動出擊:在提高收費的同時,他進入了其他同行望而卻步的諸多領域,包括世界盃取消保險、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爾斯大廈財產保險,以及反恐怖主義保險。成功的冒進讓公司在2002年成績不菲:前三季度S&P500虧損22%,但伯克希爾·哈撒韋盈利30億美元。
而且,巴菲特闖入了兩個他從未進入過的領域:能源業和電信業。其代表作分別是中美能源和Level3。而對於曾表示搞不懂的高科技行業,這次巴菲特的進入更給人以突兀之感。對此不願過多評論的他表示,他看重該公司創始人沃爾特·斯科特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沃爾特有一種把事情由復雜變簡單的能力。」
或許應該這樣說:市場改變了,一個堅定的價值投資理論者應該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尋找新的規則和機會,但基礎的原則不應放棄。「你不是因為別人不同意你的意見就是對的或是錯的。你是對的,僅僅因為你的事實是對的,你的推理是對的」,格雷厄姆的教誨對巴菲特影響深遠,「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❹ 成為偉大投資者需要哪些特質
2008年,他在哈佛大學做了一場著名的演講,我稱之為「你不能成為偉大投資者的七個命門」。 馬克演講的一開場就毫不留情地給座下哈佛的高材生們潑了一大瓢冷水,「你們幾乎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你們只有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性,比如2%,甚至更少。這已經考慮到你們都是高智商且工作努力的人,並且很快就能從這個國家最頂級的商學院之一拿到MBA學位的事實。」馬克說,你的智商是多少、看過多少書報雜志、擁有或者在今後的職業中將擁有多少經驗,都不起作用。很多人都有這些素質,但幾乎沒有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使復合回報率達到20%或25%。「除非你的腦子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有某種特質。我不確定這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但如果你到青少年時期還沒有這種特質,那麼你就再不會有了。」馬克在給高材生們潑完了至少一桶涼水之後說出了他的重點——「我認為,至少有7個特質是偉大投資者的共同特徵,是真正的優勢資源,而且是你一旦成年就再無法獲得的。事實上,其中幾個特質甚至絲毫沒有學習的可能,你必須天生具備,若無就此生難尋。」第一個特質是,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第二個特質是,偉大投資者是那種極度著迷於此游戲,並有極強獲勝欲的人。他們不只是享受投資的樂趣——投資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的頭腦始終處在雲端,夢想著股票。第三個特質是,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願。第四個特質是,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第五個特質是,偉大的投資家都對於他們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對批評的時候。巴菲特堅持不投身瘋狂的網路熱潮。《巴倫周刊》為此把他做成了封面人物,標題是「沃倫,你哪兒出錯了?」當然,事後這進一步證明了巴菲特的智慧,《巴倫周刊》則變成了完美的反面教材。第六個特質是,左右腦都很好用,而不僅僅是開動左腦(左腦擅長數學和組織)。我相信一個偉大投資家的兩邊大腦都發揮作用。作為一個投資家,你需要進行計算,要有邏輯合理的投資理論,這都是左腦做的事情。但是你也需要做一些另外的事情,比如根據微妙線索來判斷該公司的管理團隊。你需要靜下心來,在腦中勾畫出當前情勢的大圖景,而不是往死里去分析。你要具備幽默感、謙卑的心態和基本常識。還有最重要的,我認為你也得是一個好的寫作者。第七個,同時也是最少見的一項特質:在投資過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投資思路的能力。在說完以上七個特質之後,馬克反復強調,人一旦步入成年期就無法再學到上述特質。他認為這種潛力與人腦組織的結構以及孩童時期的經歷密切相關。譚昊
❺ 世界最出名的十大投資人
世界十大投資人出名
1 沃倫巴菲特——美國最大和最成功的集團企業的塑造者,一個全球公認為現代「久經磨練」的經理人和領導人。一個比傑克韋爾奇更會管理的人,一個宣稱在死後50年仍能管理和影響公司的人。
2 彼得林奇是當今美國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資組合經理人,是麥哲倫100萬共同基金的創始人,是傑出的職業股票投資人、華爾街股票市場的聚財巨頭。
3 格雷厄姆 「巴菲特的老師」。
4 鄧普頓爵士是鄧普頓集團的創始人,一直被譽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資者之一。福布斯資本家雜志稱他為"全球投資之父"及"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之一"。
5 喬治索羅斯號稱「金融天才」,從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創下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業績,以平均每年35%的綜合成長率令華爾街同行望塵莫及。
6 約翰內夫,這位在非金融界名不見經傳的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理財專家。
7 先鋒集團(VanguardGroup)的創始人、前首席執行官約翰博格爾.
8 麥克普萊斯是美國價值型基金經理人中的傳奇人物,以價值投資著稱.
9 朱利安羅伯遜管理的全球第二大避險基金———老虎管理基金的規模,僅次於國際知名金融炒家索羅斯所創辦的量子基金。
10 馬克莫比爾斯 1999年被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指派為董事及全球公司治理工作團隊負責人
❻ 偉大的投資者需要七大特質,但其中有幾條是根本學不來的
腎好
❼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投資人,或者是很有傳奇色彩的投資者
1、伯納德•巴魯克( Baruch),享年94歲(1870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
2、傑西•利弗莫爾(Jesse Livermore),享年63歲(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3、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歲(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
4、是川銀藏,享年95歲(1897年-1992年9月)
5、傑拉爾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歲?(1899年-1975年?)
6、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享年96歲(1903年7月21日-1999年)
7、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享年93歲(1906年-1999年9月14日)
8、菲利普•費舍(Philip A. Fisher),享年96歲(1907年9月8日-2004年3月11日)
9、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Shelby Collum Davis),享年85歲(1909年-1994年5月24日)
10、約翰•鄧普頓(John Templeton),享年95歲(1912年11月29日-2008年7月8日)
11、約翰•伯格(John Bogle),(1929年5月8日-)
12、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
13、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14、約翰•聶夫(John Neff),(1931年-)
15、威廉•歐奈爾(William J.O』Neil),(1933年3月25日-)
16、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1942年10月19日-)
17、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1月19日-)
18、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1950年3月7日-)
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陶博士的博客推薦,你可以看看。
❽ 為什麼內向性格可以造就偉大的投資者
內向人的一般都有吃苦的潛質
❾ 查理·芒格:偉大的投資人是怎麼煉成的
對於這個左眼已經失明的老頭,巴菲特曾說,「我是他的眼睛,而他是我的耳朵。」巴菲特還曾如此評價芒格,「他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要貧窮得多。」 對於本文開頭的那個問題,芒格是這樣回答的: 首先,你必須了解自己的天性。在芒格看來,每個人都必須在考慮自己的邊際效用和心理承受能力後才開始加入游戲,如果虧損讓你痛苦,那麼最好明智地畢生都選擇一種非常保守的投資方式。 其次,你要搜集信息。芒格認為通過閱讀獲得各種各樣的商業經驗,並且在潛意識中養成一種習慣,這樣可以漸漸累積起投資的智慧。 還有呢,就這兩點?是的,芒格的回答就這么簡單 。顯然,豐富芒格的回答,筆者唯有從芒格的人生經歷中去尋找。 獨立自我精神奠定基礎 現年85歲的芒格,出生於美國奧馬哈,在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嚴謹的律師。但為了避免在滿足難以對付的客戶的同時抹殺自我,芒格在1965年退出律師行業,開始走上追尋財務自由之路,同時與巴菲特成為搭檔。 在筆者看來,雖然芒格在41歲才走上投資之路,但正是他當時的人生路徑選擇所蘊含的,並貫穿了此後其44年投資生涯的獨立自我精神,奠定了芒格成為一個偉大投資人的基礎。 這種獨立自我在芒格的童年就開始體現出來。芒格是一名明星學生,但同時也是一個最難應付的小孩,他太過於獨立思考以至於超出某些老師的預期,甚至把老師逼入窘境。 芒格曾評價自己,「 我喜歡資本家的獨立性,而我自己也一直有一種賭徒性格。我喜歡把事情想明白後下注,所以我只是跟著直覺行事 。」追求獨立必然嚮往自由。二戰期間,芒格成為一名氣象預報員,並因為分級測試考分高而被直接提升為少尉。在冰天雪地的帳篷中,芒格暢想著「想要一堆孩子、一幢房子、房子里有很多書,還有足夠的財富可以過上自由的生活」。 有獨立自我精神的人,往往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想事情,並且身上帶有一些傲慢,出生於法官和律師世家的芒格也不例外。但後來芒格意識到,這種傲慢帶來的口舌之爭非但愚蠢,還會阻撓自己在生活中前進,於是他開始變得謙遜。 對此,芒格的女兒表示:「 有一種好的解釋就是他是一個非常容易動感情的人,他用強大的心理控制能力成功掩飾了這一點,他是獨特的情緒化和反情緒化的矛盾組合 。」也許,正如芒格所言,曾經的傲慢是家族遺傳的特性。那麼,嚴謹、公正與良心也是這個律師家族的遺傳特性,並且貫穿於芒格的投資生涯。嚴謹而精神集中,促成了芒格和巴菲特對價值投資的發揚光大。巴菲特說:「芒格的組合集中在很少的幾種證券上,因此他的投資收益記錄波動很大,但還是基於相同的尋找價值窪地的方法。」 但芒格的嚴謹和嚴肅也使得他和第一任妻子分道揚鑣。多年後,芒格曾將婚姻和投資的過程進行比較,「 生命就是一系列的機會成本,你應該和你所能找到的最合適的那個人結婚,投資差不多是同樣的道理 。」思維方式成就億萬富翁 如果說獨立自我奠定了芒格成為偉大投資人的基礎,那麼是他的思維方式讓他成為億萬富翁。 筆者強烈建議閱讀《查理·芒格傳》的朋友細細品味該書的附錄三芒格的演講稿,分別是《跨學科技能:教育的意義所在》和《關於務實思維能力的務實思考》。而這也是該書譯者翻譯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可以說,芒格僅此一項分析方法就會讓眾多的管理學家、市場營銷專家、心理學家汗顏,也僅此一項就可以奠定他是位偉大的投資人,而能做到這一點的答案就在第一篇。 良心標桿最終成就偉大 富有獨立自我精神的億萬富翁並不見得偉大,錢與偉大毫無關聯。在筆者看來,是芒格對公平的嚮往與良心最終成就了他。 投資與良心這兩個詞似乎離得很遠,但在芒格身上,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合。上世紀80年代末,里根政府放寬儲蓄貸款機構的信用擴張,投機的盛行導致該行業瀕臨破產,但美國儲蓄機構聯盟試圖通過政治游說來阻撓對該行業的改制。對此,芒格發布公開信宣布伯克希爾旗下的互助儲蓄退出該聯盟,並指出該聯盟的諸多黑幕。 這封信最終推動了對該行業的改革,而芒格也因此成為投資界的良心標桿。 芒格坦白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以道德檢察官自居,追求財務自由卻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億萬富翁,他參與社區工作,以此減輕因累積大量財富而帶來的愧疚感,撫慰由於認為自己賺的比應得的多太多而產生不安的良心。 芒格非常同意富人有義務支持社會中無法通過市場資本實現的那些方面。
❿ 世界最偉大的操盤手是那位
操盤手是為別人人打工的,只是聽從老闆的命令買入和賣出而已,所以沒有最偉大的操盤手之說。成功的投資者被稱為是投資家,經濟學家等,我認為世界最成功的投資家是巴菲特,但我並不認為他是偉大的,因為偉大是指為人類和大眾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追逐利潤的人怎麼會被稱為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