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碳素股票
Ⅰ 石墨烯相關的有哪些上市公司
南京先鋒納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國內做石墨烯最早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內部消息最近會上市。
Ⅱ 歷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歷屆獲獎情況
歷屆獲獎情況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
時間 獲獎人及國籍 獲獎原因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蘭人) 發現溶液中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
1902年 E. H. 費雪(德國人) 合成了糖類以及嘌嗪誘導體
1903年 S . A .阿倫紐斯(瑞典人) 提出電解質溶液理論
1904年 W . 拉姆賽(英國人) 發現空氣中的惰性氣體
1905年 A .馮·貝耶爾(德國人) 從事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國人) 從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畢希納(德國人) 從事酵素和酶化學、生物學研究
1908年 E. 盧瑟福(英國人) 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理論
1909年 W. 奧斯特瓦爾德(德國人) 從事催化作用、化學平衡以及反應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國人) 脂環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國人) 發現鐳和釙
1912年 V. 格林尼亞(法國人) 發明了格林尼亞試劑 -- 有機鎂試劑
P. 薩巴蒂(法國人) 使用細金屬粉末作催化劑,發明了一種製取氫化不飽和烴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維爾納 (瑞士人) 從事分子內原子化合價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茲(美國人) 致力於原子量的研究,精確地測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爾斯泰特(德國人) 從事植物色素(葉綠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頒獎
1918年 F. 哈伯(德國人) 發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頒獎
1920年 W.H. 能斯脫(德國人) 從事電化學和熱動力學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 (英國人) 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頓 (英國人) 發現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並開發了質譜儀
1923年 F. 普雷格爾(奧地利人) 創立了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頒獎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國人) 從事膠體溶液的研究並確立了膠體化學
1926年 T. 斯韋德貝里(瑞典人) 從事膠體化學中分散系統的研究
1927年 H.O. 維蘭德(德國人) 研究確定了膽酸及多種同類物質的化學結構
1928年 A. 溫道斯(德國人) 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與維生素的關系
1929年 A. 哈登(英國人)
馮·奧伊勒 - 歇爾平(瑞典人) 闡明了糖發酵過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爾(德國人) 從事血紅素和葉綠素的性質及結構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國人)
F.貝吉烏斯 (德國人) 發明和開發了高壓化學方法
1932年 I. 蘭米爾 (美國人) 創立了表面化學
1933年 未頒獎
1934年 H.C. 尤里(美國人) 發現重氫
1935年 J.F.J. 居里
I.J. 居里(法國人) 發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國人) 提出分子磁耦極矩概念並且應用X射線衍射弄清分子結構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國人) 從事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結構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從事類胡蘿卜、核黃素以及維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庫恩(德國人) 從事類胡蘿卜素以及維生素類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國人) 從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魯齊卡(瑞士人) 從事萜、聚甲烯結構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頒獎
1943年 G. 海韋希(匈牙利人)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化學和物理變化過程
1944年 O. 哈恩(德國人) 發現重核裂變反應
1945年 A.I.魏爾塔南(芬蘭人) 研究農業化學和營養化學,發明了飼料貯藏保養鮮法
1946年 J. B. 薩姆納(美國人) 首次分離提純了酶
J. H. 諾思羅普(美國人) 分離提純酶和病毒蛋白質
W. M. 斯坦利(美國人)
1947年 R. 魯賓遜(英國人) 從事生物鹼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發現電泳技術和吸附色譜法
1949年 W.F. 吉奧克(美國人) 長期從事化學熱力學的研究,特別是對超溫狀態下的物理反應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爾斯、
K.阿爾德(德國人) 發現狄爾斯 - 阿爾德反應及其應用
1951年 G.T. 西博格、
E.M. 麥克米倫(美國人) 發現超鈾元素
1952年 A.J.P. 馬丁、
R.L.M. 辛格(英國人) 開發並應用了分配色譜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國人) 從事環狀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鮑林(美國人) 闡明化學結合的本性,解釋了復雜的分子結構
1955年 V. 維格諾德 (美國人) 確定並合成了含硫的生物體物質(特別是後葉催產素和增壓素)
1956年 C.N. 欣謝爾伍德(英國人)
N.N. 謝苗諾夫(俄國人) 提出氣相反應的化學動力學理論(特別是支鏈反應)
1957年 A.R. 托德(英國人) 從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輔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國人) 從事胰島素結構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 提出極普學理論並發現「極普法」
1960年 W.F. 利時(美國人) 發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測定法」
1961年 M. 卡爾文(美國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機理
1962年 M.F. 佩魯茨、
J.C. 肯德魯(英國人) 測定了蛋白質的精細結構
1963年 K. 齊格勒(德國人)、
G. 納塔(義大利人) 發現了利用新型催化劑進行聚合的方法,並從事這方面的基礎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國人) 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測定復雜晶體和大分子的空間結構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國人) 因對有機合成法的貢獻
1966年 R.S. 馬利肯(美國人) 用量子力學創立了化學結構分子軌道理論,闡明了分子的共價鍵本質和電子結構
1967年 R.G.W.諾里會、
G. 波特(英國人) 發明了測定快速 化學反應的技術
M. 艾根(德國人)
1968年 L. 翁薩格(美國人) 從事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基礎研究
1969年 O. 哈塞爾(挪威人)
K.H.R. 巴頓(英國人) 為發展立體化學理論作出貢獻
1970年 L.F. 萊洛伊爾(阿根廷人) 發現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過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茲伯格(加拿大人) 從事自由基的電子結構和幾何學結構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國人) 確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區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爾(德國人)
G. 威爾金森(英國人) 從事具有多層結構的有機金屬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 (美國人) 從事高分子化學的理論、實驗兩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亞人) 研究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
V.普雷洛格(瑞士人) 從事有機分子以及有機分子的立體化學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國人) 從事甲硼烷的結構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時人) 主要研究非平衡熱力學,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
1978年 P.D. 米切爾(英國人) 從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轉換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國人)
G. 維蒂希(德國人) 研製了新的有機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國人) 從事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
W.吉爾伯特(美國人)
F. 桑格(英國人) 確定了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
1981年 福井謙一(日本人)
R. 霍夫曼(英國人) 確定了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
1982年 A. 克盧格(英國人) 開發了結晶學的電子衍射法,並從事核酸蛋白質復合體的立體結構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國人) 闡明了金屬配位化合物電子反應機理
1984年 R.B. 梅里菲爾德(美國人) 開發了極簡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爾、
H.A.豪普特曼(美國人) 開發了應用X射線衍射確定物質晶體結構的直接計演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
李遠哲(中國台灣人) 研究化學反應體系在位能面運動過程的動力學
J.C.波利亞尼(加拿大人)
1987年 C.J.佩德森、
D.J. 克拉姆(美國人) 合成冠醚化合物
J.M. 萊恩(法國人)
1988年 J. 戴森霍弗、
R. 胡伯爾 分析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
H. 米歇爾(德國人)
1989年 S. 奧爾特曼,
T.R. 切赫 (美國人) 發現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國人) 創建了一種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 發明了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
1992年 R.A. 馬庫斯(美國人) 對溶液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了貢獻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國人) 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 開創「寡聚核苷酸基定點誘變」法
1994年 G.A. 歐拉(美國人) 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1995年 P.克魯岑(德國人)
M. 莫利納 闡述了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
F.S. 羅蘭(美國人)
1996年 R.F.柯爾(美國人)
H.W.克羅托因(英國人) 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
R.E.斯莫利(美國人)
1997年 P.B.博耶(美國人)
J.E.沃克爾(英國人) 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
J.C.斯科(丹麥人)
1998年 科恩( Walter Kohn) 發展了一套量子化學方法理論,分析分子的性質和分子的化學反應過程
波普( John Pople)
1999年 艾哈邁德-澤維爾 (埃及和美國雙重國籍) 使「運用激光技術通過化學反應觀測原子在分子中的運動」成為可能
歷屆獲獎情況
歷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歷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時間 獲獎人 國籍 獲獎原因
1901 W.C.倫琴 德國 發現倫琴射線(X射線)
1902 H.A.洛倫茲 荷蘭 塞曼效應的發現和研究
P.塞曼 荷蘭
1903 H.A.貝克勒爾 法國 發現天然鈾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國 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發現放射性元素釙與鐳並發現釷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國
1904 L.瑞利 英國 在氣體密度的研究中發現氬
1905 P.勒鈉德 德國 陰極射線的研究
1906 J.J湯姆孫 英國 通過氣體電傳導性的研究,測出電子的電荷與質量的比值
1907 A.A邁克耳孫 美國 創造精密的光學儀器和用以進行光譜學度量學的研究,並精確測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國 發明應用干涉現象的天然彩色攝影技術
1909 G.馬可尼 義大利 發明無線電極及其對發展無線電通訊的貢獻
C.F.布勞恩 德國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蘭 對氣體和液體狀態方程的研究
1911 W.維恩 德國 熱輻射定律的導出和研究
1912 N.G.達倫 瑞典 發明點燃航標燈和浮標燈的瓦斯自動調節器
1913 H.K.昂尼斯 荷蘭 在低溫下研究物質的性質並製成液態氦
1914 M.V.勞厄 德國 發現倫琴射線通過晶體時的衍射,既用於決定X射線的波長又證明了晶體的原子點陣結構
1915 W.H.布拉格 英國 用倫琴射線分析晶體結構
W.L.布拉格 英國
1917 C.G.巴克拉 英國 發現標識元素的次級倫琴輻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國 研究輻射的量子理論,發現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設,解釋了電磁輻射的經驗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國 發現陰極射線中的多普勒效應和原子光譜線在電場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國 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儀器中的應用
1921 A.愛因斯坦 德國 對現物理方面的貢獻,特別是闡明光電效應的定律
1922 N.玻爾 丹麥 研究原子結構和原子輻射,提出他的原子結構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國 研究元電荷和光電效應,通過油滴實驗證明電荷有最小單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倫琴射線光譜學方面的發現和研究
1925 J.弗蘭克 德國 發現電子撞擊原子時出現的規律性
G.L.赫茲 德國
1926 J.B.佩林 法國 研究物質分裂結構,並發現沉積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頓 美國 發現康普頓效應
C.T.R.威爾孫 英國 發明用雲霧室觀察帶電粒子,使帶電粒子的軌跡變為可見
1928 O.W.里查孫 英國 熱離子現象的研究,並發現里查孫定律
1929 L.V.德布羅意 法國 電子波動性的理論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並發現拉曼效應
1932 W.海森堡 德國 創立量子力學,並導致氫的同素異形的發現
1933 E.薛定諤 奧地利 量子力學的廣泛發展
P.A.M.狄立克 英國 量子力學的廣泛發展,並預言正電子的存在
1935 J.查德威克 英國 發現中子
1936 V.F赫斯 奧地利 發現宇宙射線
C.D.安德孫 美國 發現正電子
1937 J.P.湯姆孫 英國 通過實驗發現受電子照射的晶體中的干涉現象
C.J.戴維孫 美國 通過實驗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費米 義大利 發現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應
1939 F.O.勞倫斯 美國 研製迴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別是有關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 O.斯特恩 美國 測定質子磁矩
1944 I.I.拉比 美國 用共振方法測量原子核的磁性
1945 W.泡利 奧地利 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 P.W.布里奇曼 美國 研製高壓裝置並創立了高壓物理
1947 E.V.阿普頓 英國 發現電離層中反射無線電波的阿普頓層
1948 P.M.S.布萊克特 英國 改進威爾孫雲霧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線方面的發現
1949 湯川秀樹 日本 用數學方法預見介子的存在
1950 C.F.鮑威爾 英國 研究核過程的攝影法並發現介子
1951 J.D.科克羅夫特 英國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開展原子核
E.T.S.瓦爾頓 愛爾蘭 蛻變的研究
1952 E.M.珀塞爾 美國 核磁精密測量新方法的發展及有關的發現
F.布洛赫 美國
1953 F.塞爾尼克 荷蘭 論證相襯法,特別是研製相差顯微鏡
1954 M.玻恩 德國 對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特別是量子力學中波函數的統計解釋
W.W.G.玻特 德國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輻射
1955 P.庫什 美國 精密測定電子磁矩
W.E.拉姆 美國 發現氫光譜的精細結構
1956 W.肖克萊 美國 研究半導體並發明晶體管
W.H.布拉頓 美國
J.巴丁 美國
1957 李政道 美國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恆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獲重大發現
楊振寧 美國
1958 P.A.切連柯夫 前蘇聯 發現並解釋切連柯夫效應(高速帶電粒子在透明物質中傳遞時放出藍光的現象)
I.M.弗蘭克 前蘇聯
I.Y.塔姆 前蘇聯
1959 E.薩克雷 美國 發現反質子
O.張伯倫 美國
1960 D.A.格拉塞爾 美國 發明氣泡室
1961 R.霍夫斯塔特 美國 由高能電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結構
R.L.穆斯堡 德國 研究r射線的無反沖共振吸收和發現穆斯堡效應
1962 L.D.朗道 前蘇聯 研究凝聚態物質的理論,特別是液氦的研究
1963 E.P.維格納 美國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研究,特別是發現和應用對稱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貢獻
M.G.邁耶 美國 發現原子核結構殼層模型理論,成功地解釋原子核的長周期和其它幻數性質的問題
J.H.D.詹森 德國
1964 C.H.湯斯 美國 在量子電子學領域中的基礎研究導致了根據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構成振盪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 前蘇聯 用於產生激光光束的振盪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羅夫 前蘇聯 在量子電子學中的研究工作導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製作
1965 R.P.費曼 美國 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包括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意義深遠的結果
J.S.施溫格 美國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6 A.卡斯特萊 法國 發現並發展光學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級的貢獻
1967 H.A.貝特 美國 恆星能量的產生方面的理論
1968 L.W.阿爾瓦雷斯 美國 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決定性的貢獻,特別是通過發展氫氣泡室和數據分析技術而發現許多共振態
1969 M.蓋爾曼 美國 關於基本粒子的分類和相互作用的發現,提出「誇克」粒子理論
1970 H.O.G.阿爾文 瑞典 磁流體力學的基礎研究和發現並在等離子體物理中找到廣泛應用
L.E.F.尼爾 法國 反鐵磁性和鐵氧體磁性的基本研究和發現,這在固體物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
1971 D.加波 英國 全息攝影術的發明及發展
1972 J.巴丁 美國 提出所謂BCS理論的超導性理論
L.N.庫珀 美國
J.R.斯萊弗 美國
1973 B.D.約瑟夫森 英國 關於固體中隧道現象的發現,從理論上預言了超導電流能夠通過隧道阻擋層(即約瑟夫森效應)
江崎嶺於奈 日本 從實驗上發現半導體中的隧道效應
I.迦埃弗 美國 從實驗上發現超導體中的隧道效應
1974 M.賴爾 英國 研究射電天文學,尤其是孔徑綜合技術方面的創造與發展
A.赫威期 英國 射電天文學方面的先驅性研究,在發現脈沖星方面起決定性角色
1975 A.N.玻爾 丹麥 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與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系,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原子核結構理論
B.R.莫特爾孫 丹麥 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研究工作
L.J.雷恩瓦特 美國
1976 B.里克特 美國 分別獨立地發現了新粒子J/Ψ,其質量約為質子質量的三倍,壽命比共振態的壽命長上萬倍
丁肇中 美國
1977 P.W.安德孫 美國 對晶態與非晶態固體的電子結構作了基本的理論研究,提出「固態」物理理論
J.H.范弗萊克 美國 對磁性與不規則系統的電子結構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 英國
1978 A.A.彭齊亞斯 美國 3K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
R.W.威爾孫 美國
P.L.卡皮查 前蘇聯 建成液化氮的新裝置,證實氮亞超流低溫物理學
1979 S.L.格拉肖 美國 建立弱電統一理論,特別是預言弱電流的存在
S.溫伯格 美國
A.L.薩拉姆 巴基斯坦
1980 J.W.克羅寧 美國 CP不對稱性的發現
V.L.菲奇 美國
1981 N.布洛姆伯根 美國 激光光譜學與非線性光學的研究
A.L.肖洛 美國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電子能譜的研究
1982 K.威爾孫 美國 關於相變的臨界現象
1983 S.錢德拉塞卡爾 美國 恆星結構和演化方面的理論研究
W.福勒 美國 宇宙間化學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應的理論研究和實驗
1984 C.魯比亞 義大利 由於他們的努力導致了中間玻色子的發現
S.范德梅爾 荷蘭
1985 K.V.克利青 德國 量子霍耳效應
1986 E.魯斯卡 德國 電子物理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設計出世界上第1架電子顯微鏡
G.賓尼 瑞士 設計出掃描式隧道效應顯微鏡
H.羅雷爾 瑞士
1987 J.G.柏諾茲 美國 發現新的超導材料
K.A.穆勒 美國
1988 L.M.萊德曼 美國 從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過發現μ介子中微子從而對輕粒子對稱結構進行論證
M.施瓦茨 美國
J.斯坦伯格 英國
1989 N.F.拉姆齊 美國 發明原子銫鍾及提出氫微波激射技術
W.保羅 德國 創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達到能極其精確地研究一個電子或離子
H.G.德梅爾特 美國
1990 J.傑羅姆 美國 發現誇克存在的第一個實驗證明
H.肯德爾 美國
R.泰勒 加拿大
1991 P.G.德燃納 法國 液晶基礎研究
1992 J.夏帕克 法國 對粒子探測器特別是多絲正比室的發明和發展
1993 J.泰勒 美國 發現一對脈沖星,質量為兩個太陽的質量,而直徑僅10-30km,故引力場極強,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間接證據
L.赫爾斯 美國
1994 C.沙爾 美國 發展中子散射技術
B.布羅克豪斯 加拿大
1995 M.L.珀爾 美國 珀爾及其合作者發現了τ輕子 雷恩斯與C.考溫首次成功地觀察到電子反中微子他們在輕子研究方面的先驅性工作,為建立輕子-誇克層次上的物質結構圖像作出了重大貢獻
F.雷恩斯 美國
1996 戴維.李 美國 發現氦-3中的超流動性
奧謝羅夫 美國
R.C.里查森 美國
1997 朱棣文 美國 激光冷卻和陷俘原子
K.塔諾季 法國
菲利浦斯 美國
1998 勞克林 美國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斯特默 美國
崔琦 美國
1999 H.霍夫特 荷蘭 證明組成宇宙的粒子運動方面的開拓性研究
馬丁努斯-韋爾特曼 荷蘭
歷屆獲獎情況
歷年生理學醫學獎
歷年生理學醫學獎
時間 獲獎人及國籍 獲獎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貝林(德國人) 從事有關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
1902年 R.羅斯(英國人) 從事有關瘧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麥人) 發現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國人) 從事有關結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爾季(義大利人)
S.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 從事有關神經系統精細結構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韋朗(法國人) 發現並闡明了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國人)、
E.梅奇尼科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爾(瑞士人) 從事有關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爾(德國人) 從事有關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爾斯特蘭德(瑞典人) 從事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血管縫合以及臟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謝(法國人) 從事有關抗原過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奧地利人) 從事有關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與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 未頒獎
1919年 J.博爾德特(比利時人) 作出了有關免疫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20年 S.A.S.克勞(丹麥人) 發現了有關體液和神經因素對毛細血管運動機理的調節
1921年 未頒獎
1922年 A.V.希爾(英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問題的研究
邁爾霍夫(德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謝問題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麥克勞德(加拿大人) 發現胰島素
1924年 W.愛因托文(荷蘭人) 發現心電圖機理
1925年 未頒獎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麥人) 發現菲比格氏鼠癌(鼠實驗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納-姚雷格(奧地利人) 發現治療麻痹的發熱療法
1928年 C.J.H.尼科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斑疹傷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蘭人) 發現可以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國人) 發現維生素B1缺乏病並從事關於抗神經炎葯物的化學研究
1930年 K.蘭德斯坦納(美籍奧地利人) 發現血型
1931年 O.H.瓦爾堡(德國人)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謝林頓
E.D.艾德里安(英國人) 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
1933年 T.H.摩爾根(美國人) 發現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1934年 G.R.邁諾特
W.P.墨菲 發現貧血病的肝臟療法
G.H.惠普爾(美國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國人) 發現胚胎發育中背唇的誘導作用
1936年 H.H.戴爾(英國人)
O.勒韋(美籍德國人) 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1937年 A.森特-焦爾季(匈牙利人) 發現肌肉收縮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時人) 發現呼吸調節中頸動脈竇和主動脈的機理
1939年 G.多馬克(德國人) 研究和發現磺胺葯
1940年--1942年 未頒獎
1943年 C.P.H.達姆(丹麥人) 發現維生素K
E.A.多伊西(美國人)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 J.厄蘭格
H.S.加塞(美國人) 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萊明
E.B.錢恩 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H.W.弗洛里(英國人)
1946年 H.J.馬勒(美國人) 發現用X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國人) 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A.何賽(阿根廷人) 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發現並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發現動物間腦的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 E.C.肯德爾
P.S.亨奇(美國人) 發現腎
Ⅲ 石墨烯概念股有哪些
石墨烯概念股相關上市公司匯總:
深市:金路集團(000510)中國寶安(000009)烯碳新材 (000511)力合股份(000532)錦富新材(300128)
滬市:華麗家族(600503)悅達投資(600805)上海新梅(600732)
金路集團(000510)石墨烯/制備技術
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簽訂了《技術開發合同》,雙方同意在石墨烯研發及產業化方面展開平等互利的合作。石墨烯制備技術已作價出資入股,後續合作主要基於石墨烯材料及其應用技術與產業化技術的研究,後續合作項目所需石墨烯可從新公司購入,不需重新投資制備石墨烯。除石墨烯制備技術外,公司與金屬所合作的石墨烯項目目前尚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德陽烯碳高科公司注冊資本10000萬元,其中金路集團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共同擁有的「石墨烯大量制備技術」各出資2000萬元,各占注冊資本的20%,其餘各方以現金出資。新公司擬實施年產300噸石墨烯項目,項目分三期實施,每期建設年產100噸石墨烯產業化項目。2013年至2015年,實施第一期工程,建設年產100噸的生產裝置及配套設施;三至五年時間,實施第二、三期工程,形成年產石墨烯300噸的生產能力。
中國寶安(000009)石墨烯/制備技術
公司通過寶安控股間接持有深圳貝特瑞新能源材料公司51.91%股權,子公司貝特瑞公司在原有石墨技術的基礎上,開始了石墨烯的研發和產業化攻關,獲得了多項石墨烯制備專利。鋰離子電池用石墨烯導電劑處於測試認證階段,石墨烯導電劑用於改善極片導電性獲得初步評價認可;石墨烯納米導電液、高分子-石墨烯復合材料、超級電容器用石墨烯材料等開發正在快速推進之中。
中泰化學(002092)石墨烯/制備技術
子公司廈門凱納研發工作進展情況。廈門凱納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的《尺寸可控的石墨烯微片的制備方法》、《具有高分散性的石墨烯/炭黑熱塑性樹脂母料及其制備方法》2項發明專利申請已受理。(2013年8月,股東大會同意公司以1412.78萬元收購廈門凱納35%股權。廈門凱納是國內首批從事石墨烯、石墨烯微片生產研發的新興專業化高科技企業。
烯碳新材 (000511)
公司本次募投項目烯碳新材料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烯碳新材料研究:活碳、汽車動力電池所需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碳導熱材料、高性能碳纖維、石墨烯、納米碳材料。公司與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研究院簽署了關於新能源用烯碳新材料研發的合作協議。合作內容主要包括介孔活性碳的改性以及其應用定性研究;石墨烯紙的制備工藝和應用研究;高純石墨的低成本制備工藝及其在電池、電解工業電極的應用研究。
力合股份(000532)
間接參股(1.679%)的常州二維碳素主要從事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材料的研發與生產。該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應用於觸摸屏、太陽能電池、柔性電子、OLED等領域透明電極的石墨烯薄膜材料的研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電子產品銷售。間接參股的第六元素公司石墨烯生產處於中試階段,尚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
錦富新材(300128)石墨烯制備技術
2013年8月,公司以800萬元分兩期增資蘇州格瑞豐,增資後佔25%。蘇州格瑞豐主要從事石墨烯制備及應用研究,擁有8項專利;目前尚未實現石墨烯規模化制備及應用。其創業團隊有多年石墨烯等碳材料的研發經驗,產品品質與性能處於國內外較高水平,市場拓展方面已經有了較好的布局,預期具有較好的投資收益。其石墨烯下游應用項目實施,公司擁有優先投資權。
華麗家族(600503)寧波墨西
公司控股股東南江集團及皙哲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劉兆平及其研發團隊於2012年4月共同組建了寧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目前正在慈溪市慈東濱海區投資建設世界上第一條量產石墨烯生產線,預計將於2013年建成投產。
上海新梅(600732)寧波墨西
石墨烯概念:2013年3月,公司大股東興盛實業擬將其所持有的占本公司總股本8.06%的股份轉讓給南江集團,南江集團已涉足石墨烯產業的投資和開發,主要處於初步投產和研發階段,未來預期收益存在不確定性。
悅達投資(600805)
為加快實施公司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公司擬以自有資金2000萬元全資設立江蘇悅達新材料公司。新材料公司經營范圍為:炭類基礎材料、新型材料、先進材料、復合材料、納米材料等研發、生產、銷售。新材料公司成立後,公司擬將持有的悅達墨特瑞公司70%股權轉至新材料公司名下。公司將以新材料公司為平台,拓展在炭類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領域的開發、合作與經營。公司出資1400萬元設立江蘇悅達墨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該注冊資本2000萬元,公司持有70%的股權,自然人徐德善持有30%股權。該公司經營范圍為石墨烯、石墨烯納米片、石墨烯復合材料。公司目前正在籌劃石墨烯產品研發,產品將主要應用於紡織服裝、汽車電池和手機等。2013年上半年開始石墨烯生產工藝調試,試產石墨烯納米片,並新建了研發實驗室。
西藏城投(600773)
合作開發石墨烯-碳納米管制備技術:2013年7月,公司及下屬公司國能鋰業與清華大學(化工系)簽訂600萬元石墨烯-碳納米管雜化物宏量制備技術開發合同。雙方將合作進行新型超級電容器用的石墨烯-碳納米管雜化物的宏量制備技術開發,包括所需要的催化劑、反應器、以及配套生產技術的開發。最終成果為電容用石墨烯-碳納米管雜化物所涉及的催化劑、反應器、產品純化技術和工藝,以紙質文件的形式提交。
中超電纜(002471)石墨烯電纜
石墨烯概念,日前與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第六元素等公司簽訂共同開 展石墨烯材料在電線電纜領域應用研究的合作意向書,公司在石墨烯電纜的研發與產業化方面開始布局。
樂通股份(002319)石墨烯油墨
公司與寧波墨西簽署了《石墨烯油墨項目合作協議》,組建合資公司從事石墨烯油墨的研發和生產,計劃總投資1億元人民幣,公司以現金出資人民幣2400萬元(佔80%股權)。寧波墨西承諾將以最優惠的價格向合資公司穩定提供石墨烯原料,雙方將利用自身的營銷網路幫助合資公司推廣石墨烯油墨產品。
南都電源(300068)石墨烯電池材料
2013年3月,公司「一種含有鉛石墨烯復合材料的鉛炭電池負極板」和「一種鉛石墨烯復合材料」兩項發明專利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受理,1-2個月內將進入實質性審查階段。
偉星股份(002372)集團層面有傳聞涉足浙江大學高超教授石墨烯團隊,浙江大學高超教授石墨烯團隊主要研究石墨烯的宏量制備及宏觀組裝材料。核心技術及擬開發產品為單層石墨烯的宏量可控制備;
Ⅳ 石墨烯概念股有哪些
石墨烯概念一共有46家上市公司,其中16家石墨烯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證交易所交易,另外30家石墨烯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根據雲財經大數據智能題材挖掘技術自動匹配,石墨烯概念股的龍頭股最有可能從以下幾個股票中誕生碳元科技、寶泰隆、道氏技術。
Ⅳ 石墨烯概念股有哪些 與石墨烯相關上市公司一覽
石墨烯是一種二維晶體,最大的特性是其中電子的運動速度達到了光速的1/300,遠遠超過了電子在一般導體中的運動速度。這使得石墨烯中的電子,或更准確地,應稱為「載荷子」(electric charge carrier),的性質和相對論性的中微子非常相似。人們常見的石墨是由一層層以蜂窩狀有序排列的平面碳原子堆疊而形成的,石墨的層間作用力較弱,很容易互相剝離,形成薄薄的石墨片。當把石墨片剝成單層之後,這種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度的單層就是石墨烯。1、中國寶安。子公司貝特瑞公司在原有石墨技術的基礎上,開始了石墨烯的研發和產業化攻關。目前已完成石墨烯制備工藝的小試,正在進行中試,並已提交了該產品相關技術的發明專利申請一項。貝特瑞擁有中國天然鱗片狀石墨主要產地之一的黑龍江雞西石墨礦,未來石墨深加工原材料豐富而且優質。公司雞西石墨產業園石墨深加工產品年處理茶能3000噸。 2、方大碳素。公司收購成都炭素後,等靜壓石墨產品表現良好,並建設特種石墨生產基地項目。公司新建設的石墨化項目設計產能 4.5-5萬噸/年 3、中鋼吉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炭素製品生產企業,擁有十五萬噸以上的炭素製品生產能力,是軍用碳纖維制定唯一軍用生產采購企業。 4、天富熱電。 其控股孫公司,上海合達炭素材料有限公司,目前以超級電容器活性炭和石油焦瀝青基球形活性炭為主導產品,「超級電容器」將是充電電池的理想替代品,「充電速度超快」,是解決目前新能源電汽車的最後一個發展瓶頸。而打造這樣的超級電容器,非屬「石墨烯」不可。 5、力合股份。公司間接參股的無錫第六元素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石墨烯研發與生產。 6、金路集團。公司將投入1500萬元全面展開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在石墨烯研發及產業化方面合作 石墨烯還可以應用於晶體管、觸摸屏、基因測序等領域,同時有望幫助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學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中國科研人員發現細菌的細胞在石墨烯上無法生長,而人類細胞卻不會受損。利用這一點石墨烯可以用來做綳帶,食品包裝甚至抗菌T恤;用石墨烯做的光電化學電池可以取代基於金屬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因石墨烯還可以取代燈具的傳統金屬石墨電極,使之更易於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