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資教育
① 政府為何要投資教育
因為祖國的未來。
② 財政學:政府教育投資的外部效應表現是什麼
教育事關民生,歷來是各國政府重點關注的領域。無論從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以促進經濟內生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角度看,還是從建設和諧社會、弘揚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政府教育投資都是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但本文通過對我國教育投資的現狀研究發現: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從結構上,我國教育投入均存在絕對不足與相對短缺;無論從層級結構看還是從地區結構看,失衡現象影響了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採用實證與規范分析相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等方法,從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國際比較、投資效應的計量檢驗和績效評價等方面,來分析目前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特徵,發現上述問題的根源在於政府行為的「缺位」,對此,本文從政府施行行為的邊界、擴展投融資來源渠道、完善投資環境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對提高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績效盡綿薄之力。
本論文力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關系。具體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四項:我國教育投資的基本特徵與政府行為缺位分析,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國際比較,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績效評價,提高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能力的路徑。首先,界定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政府教育投資行為」,對國內外研究文獻進行分析,並梳理了該領域的研究理論基礎;然後,分析我國教育投資的基本特徵,剖析我國教育投資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在於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缺位,並對這種缺位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接下來,結合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代表)、新興國家(以新加坡為代表)和發展中國家(以印度為代表)的政府在教育投資中的行為分析,總結出可資借鑒的思路和做法,並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提出完善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諸多建議。
本文共六章,約17萬字。具體框架如下:
第一章基於選題意義的闡明:教育是事關民生的重要決策領域,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是建設和諧社會、貫徹科學發展觀、積蓄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後備軍的重要舉措。正如內生理論學派的觀點: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資本才是經濟長期均衡發展的根本決定因素。也就是說,教育投資不再是簡單支出或消費,而是一項重要生產要素--人力資本--的生產行為,而且教育的准公共品屬性以及不同教育階段和教育類型的收益特徵差異,決定了各級次和類型的教育投資供給主體是不同的,即基礎教育由政府供給,而非基礎教育由政府和市場共同供給。但在我國,由於歷史原因,政府教育投入力度、社會普及的廣度及教育觀念貫徹的深度都不如人意,雖縱向比有所進步,而橫向比卻差距甚大。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深入來看,經濟結構的失衡、增長方式的外延性以及由此因此的諸多民生問題(比如資產價格泡沫、人力資本層次偏低等)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因此,在經濟轉型時期、在「調結構」的基調下、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政府在教育投入中如何調整行為策略,明確各級教育的供給主體和供給責任,並通過規劃、引導、調控、監督等其他行為,為整個社會的教育投資營造公平、高效的投資環境,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提高總社會福利水平--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二章基本理論研究。根據公共品理論,外部性特徵的存在使得政府成為公共品的唯一供給主體,而介於公共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准公共品則可由市場和政府共同提供。在教育領域,基礎教育的社會收益大於私人受益,是典型的公共品領域,而高等教育具有在消費上的排他性和競爭性以及在收益和成本上的外溢性的特徵,是典型的准公共產品領域。因此,基礎教育應由政府全權負擔,而高等教育(非基礎教育)則由市場和政府共同提供。這就明確了教育的供給主體和供給責任的問題。人力資本理論不僅擴展了資本的研究范疇,而且開創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先河。以人的知識能力為核心的人力資本積累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而教育投資是培育、深化、維護人力資本的主要手段。因此明確教育投資的人力資本屬性,是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教育投資觀念的必要基礎。而政府投資的經濟發展階段論則明確了政府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責任側重點,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現階段政府進行教育投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章我國教育投資的基本特徵和政府行為缺位分析。這一章是體現本文選題的現實意義之所在。教育投資絕對不足與相對不足並存、層級結構和地區結構失衡是我國現階段教育投資領域的主要問題,究其根源在於政府行為的「缺位」,即教育投資的人力資本屬性未得到充分認識、財稅政策對社會辦學力量的引導效應不足、財政性經費來源得不到保障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現階段提高教育投入績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的關鍵,進而也為下文研究政府教育投資效應的實證檢驗和提高績效提供了堅實基礎。
第四章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國際比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在全社會教育投資活動中均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在發展教育事業及教育投資中也有諸多共同點。但國際經驗表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或者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政府的教育投資行為也有所不同。一般規律是:發展中國家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增長速度超過發達國家,教育投資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也高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教育投資的來源更加多樣化,政府教育投資是教育投資的主要來源,學費是非義務教育投資的重要來源;多數發達國家都制定了教育財政的法律和法規,其中都有教育經費的明確規定;各國經濟和教育發展過程中,教育投資的重點由初等教育經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轉移,各級教育生均經費差距隨經濟發展而逐步縮小。這些經驗對認識和解決我國教育投資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第五章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的目的是使行為主體的效益最大化。建立科學而全面的績效評價體系是約束政府教育投入行為,公正評判其投資績效的重要基礎。本章從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三個層面綜合評價政府教育投入的績效。每個層面又分別從橫向和縱向、宏觀和微觀、總量和均量等角度設計二級和三級評價指標,並通過問卷調查為各指標賦予權重,採用層次分析法設計了政府教育投入績效的綜合評價模型,從而為提高政府教育投入績效提供科學有效的評判依據和基礎。
第六章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計量檢驗。本章運用協整理論對我國政府教育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就業效應和對私人教育投資引導效應進行了計量檢驗。研究結果發現:(1)政府教育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存在滯後,且效果不顯著。(2)政府教育投資對就業具有正效應,但效應較弱;分行業看,政府教育投資增加對就業結構(主要是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調整效應不顯著。(3)政府教育投資對私人教育投資綜合效應體現為擠入效應,但在短期波動中,則表現為擠出效應。這些效應的弱化主要是由教育投資體制的制約和教育投資收益的低效率引起的。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正是在於政府的行為「缺位」,即投資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效率低下、決策導向存在偏差、現行財稅體制與教育投資體制的制約等等。糾正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缺位,是對我國現行教育投資體制和管理進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公共教育政策制定中下一個重點關注的問題。
第七章提高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績效的路徑選擇。基於全面提高全社會教育投資績效的原則,針對政府教育投入行為「缺位」問題,本章認為,明確現階段教育投入中政府施行行為的邊界限定於「市場失靈」的公益性領域是提高政府行為績效的重要前提,弘揚教育投資的經濟增長特性和人力資本特性從而轉變全社會教育觀念是提高政府行為績效的思想保障,建立教育投資弱勢補償機制(包括弱勢地區和弱勢群體)、設立專門教育稅種拓寬財政性資金來源、發展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拓寬非財政性教育資金來源等是提高政府行為績效的有力措施,而通過完善教育法律法規和相關財稅制度從而優化教育投資環境,則是提高政府行為績效的制度基礎。
同時,本文不落窠臼,進行了若干創新,主要包括:第一,論文創新性地將政府行為績效分為政治績效、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並將其作為一級指標,進而從不同角度設計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層層遞進、級級深化,量化構建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績效評價基本模型,為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分析和評估,提供基礎性的管理工具。第二,本文創新性地研究政府教育投資與私人教育投資在增長率方面的擠入或擠出效應,並運用協整分析方法等計量經濟分析工具,剖析內在原因,提出相應對策。
盡管本文有諸多創新之處,但仍存在需進一步討論的難題,比如,第一,分析數據有一定時滯,雖然筆者盡量使用最新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渠道包括網站和書籍等,但是在某些專項調查數據,尤其是在國外比較研究部分,獲取最新數據的難度非常大。第二,問卷調查作為分析數據的來源存在偏頗性。在本論文的第六章,雖然盡量擴大樣本覆蓋范圍,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同的樣本得到完全不同的統計結果的可能性。
總之,本論文在寫作思路和篇章安排上,注重全文的條理清晰和邏輯關系順暢,從而使整篇論文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體,在提高政府公共教育績效的路徑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③ 政府該保障哪些教育投入
這是一個很值得進一步分析的問題,即政府該保障哪些教育投入。是的,等待財政開支的地方很多,僅就教育來說,就有高等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等,每塊都想分到一塊蛋糕,但蛋糕也就這么大。在我國發展教育的過程中,一直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教育整體投入嚴重不足,這已不用贅述,到2009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僅佔GDP的3.59%;二是教育投入的領域與政府應當承擔的教育責任錯位,總體看來,我國投入高等教育領域的比重過大,而在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領域投入過低,導致我國長期以來義務教育只是名義的「義務」,直到2008年才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全免學費;三是教育投入的主體和方式,高等教育主要依靠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基礎教育主要依靠縣鄉財政,據有關統計,縣鄉財政在基礎教育投入所佔比例為80%左右,由於各地財政水平不同,這造成基礎教育存在極大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和校際差異。 根據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到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佔GDP的比例將達到4%,以GDP40萬億計算,每年將在目前的投入基礎上新增1600億元。這1600億該怎麼投、怎麼花,就考驗著我國政府發展教育的理念和職責認識。以筆者之見,確保1600億投入新增到位,依靠中央財政是最有力的方式。同時,從政府發展教育的職責看,應該重點投向基礎教育,尤其是鄉村基礎教育,以彌補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和鄉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推動教育公平。事實上,通過中央財政保障義務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在不少發達國家已有成功的經驗,法國中央財政承擔了 70%以上的義務教育經費,且把義務教育教師工資直接劃撥到教師的個人賬戶, 日本中央財政負擔了全部義務教育半數以上的經費,包括教師工資、學生補助和獎勵、學校基本建設費、設備設施圖書經費等,此外還承擔了全部的教科書經費。 從我國政府近年來的表現看,正採取增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方式,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比重,其中就包括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費,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義務教育按比例補足免除學費後的經費,數據顯示,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轉移支付規模,從2000年的1089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億元,年均增長28.2%;2000年-2008年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累計30338億元,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總額的43.6%。2010年,中央財政投入100億,解決中西部1100萬特困生的生活補助,前不久,國務院再決定,投入160萬,覆蓋解決2600萬農村貧困生的營養改善問題。這傳遞出積極的信息。 需要中央財政著力的地方,還有不少,當下有兩個問題極為突出,其一,校車問題,這一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國學校安全,每次慘痛的校車事故之後,政府部門都發文件、發通知要求各地注意校車安全,去年,我國還出台了校車國標,可是國標在實際經費困難面前很難落地,要根治校車問題,必須把校車預算納入中央財政或者省級財政范疇——納入縣鄉財政,基本上意味著沒戲,就像此前的營養改善計劃,如果要各地自己籌資解決,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依據筆者的測算,為中小學配備安全的校車,總需費用約600億,這在新增的1600億里,完全可以解決。 其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求學問題,目前採取的方式是「流入地為主,公辦為主」的方式,由於流入地政府對此要承擔投入責任,因此,大多難以維持長久的積極性,中央對此出台了獎勵政策,但這起不到多少激勵作用,要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求學,就需要加大義務教育的省級統籌以及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 對此,高等教育界肯定會有意見,認為新增的教育投入都被基礎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我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包括推行免費政策和國家助學金政策——「瓜分」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怎麼辦,這是牽涉到高等教育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命題,就是要打破國家包辦高等教育的局面,創造條件讓更多民間資金進入高等教育領域,這既可以讓政府重點投向基礎教育領域,保障其應該保障的公共教育部分,也可讓高等教育增加財政獨立性,獲得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 該是重新梳理教育發展理念,改變教育投入方式的時候了。
④ 中國政府為啥不加大教育投入
這屬於不要命的方式。假設其他部分比例不變,假設原來學校年收入是20億(其中政府投資10億,其他渠道10億):
經濟投入減小了一半,因此收入至少減小一半以上,因此你覺得比例是50%,實際上總量按原來的同比僅相當於20%左右,即政府投入資金變成40億
治安減小了一半,因此犯罪率會提升,加上由於經濟投入減小了一半,就業率會減小將近一半,這些人會大部分投入犯罪領域
由於1,企業、研究所給學校提供的資金會減小至少75%,即其他來源資金變成2.5億。
還沒有考慮由於就業率下降,更多人會選擇不上大學,大學人力資源減少,用42.5億的資金產出絕對達不到正常情況下的42.5億的產出,估計能相當於原來的30億就不錯了(這里沒有理論依據,數據可能不準)。
同時還有另一個問題,由於大學過分依賴政府資金,會像國企一樣效率降低,總產出繼續減小。
還要假設此時世界上只有這一個國家,並且宇宙中不存在任何政治團體,因此國防減小不會引起侵略等任何問題。
⑤ 教育應以政府投入為主還是市場投入為主
現在還是以政府投入為主。
⑥ 國家為什麼要加大教育投入,優先發展教育
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公共財政保障的重點。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高度重視增加財政教育投入,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
新形勢下繼續增加財政教育投入,實現4%目標,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科學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財政職能,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項緊迫任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必須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領會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採取有力措施,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6)政府投資教育擴展閱讀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⑦ 政府投資醫療和教育的意義分別是
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智力素質,實現國家的最終復興。
⑧ 中國政府教育投入是一項投資活動嗎
政府教育投入是在履行政府的職能:公共事業建設。類似的功能還有修建公路鐵路,修建電站,專修建學校屬/醫院等等,並不屬於投資行為。
投資應該是期望有收益的,資本就是能帶來利潤的錢,很明顯,教育投入是全體國人受益,帶來的是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
⑨ 政府為什麼要加大對教育的投資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⑩ 國家增加對教育財政投入有何意義
教育的發展能夠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而且,能夠提高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所以,對教育增加財政投入絕對是無風險高收入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