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裕炒股
㈠ 股市每天在跌 那賺錢的是誰
股市蒸發24萬億 誰賺走了錢?
上證指數從去年10月16日的6124點一瀉千里,直到昨日上證指數最低點1664.93點,最大跌幅近73%;而伴隨著股指節節下滑,兩市市值亦如洪水決堤,一發不可收拾。據統計,從去年高點至今市值已經蒸發了近24萬億。哀嘆不已的股民不禁疑問,我們的真金白銀究竟都去了哪?
蒸發數額驚人:24萬億!
24萬億意味著什麼?24萬億比我國2006年全年的GDP還多;相當於建18條京滬高速鐵路;相當於近344個巴菲特資產的總和,這么一筆巨大的財富卻在無形中灰飛煙滅。
不僅是股市市值,受股市暴跌影響,多家上市公司老總身家也急速「蒸發」。國美老總黃光裕個人的持股市值因股價的暴跌從100億港元降至50億港元左右;萬科老總王石所獲得股票市值已經損失了近1億元,其餘200餘名激勵對象賬戶內的股票,市值損失合計超過15.9億元。
僅幾萬億的實際資金投入
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東西會平白無故的消失不見,物質是永存的。股票也是如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股市雖說號稱蒸發了24萬億人民幣,但實質上只有幾萬億的實際投入資金而已。就是這幾萬億資金炒高了整體的A股市值。
長城證券首席分析師張勇認為,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杠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杠桿」。
五類「人」賺走了錢
那又有投資者要問了,既然沒有蒸發掉那麼多錢,那實際蒸發掉的錢呢,有人賺到錢了嗎?答案是有的。不過賺錢的當然不是我們散戶。
那股市裡的錢呢,那錢去哪了呢?分析人士表示,有五類「人」把錢賺走了,一是稅收和券商收益;二是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三是掌握市場信息者;四是游資;五是極個別的散戶。
第一類
國家稅收、券商收益
國家和券商這塊不用說,不論股民賺和賠,只要股市還在運轉,他們就有錢賺,只是多一點和少一點的問題,每年從幾億到幾百億不等,無疑都是股民作的貢獻。今年上半年證券印花稅就達836億。前三季度證券公司實現傭金收入也達799.2億元。當然,這天經地義,全世界都一樣,只能祈求管理層能把稅率再調低一點。
第二類
上市公司及「大小非」
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也是賺走錢的一大主力。前者依靠IPO、增發、配股等種種方式從股市圈錢,上半年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方法融資達2244億。後者依靠投資者用真金白銀炒高的價格在高位套現離場。今年以來的前8個月,大小非減持股票套現達334.43億元。
第三類
內幕消息掌握者
在這個信息時代,信息就是財富。在股市這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里,誰掌握了信息,誰就能賺錢。
有一類人就是得到可靠的內幕消息後,憑借關系從銀行貸出數千萬甚至上億資金,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快速運作,大賺一把,然後還給銀行,退出股市。難怪有人說,中國最富的人群,並不是那些拋頭露面的企業家,而是暗地裡調動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幕後「資本家」。還有人說,中國私人原始資本積累已經完成的主要有兩類人:一是國有資產私人化的人;二是證券市場交易內幕化的人。這或許有點誇張,但卻實在令人深思。
第四類
快進快出的游資
游資,也就是熱錢。是指為追逐高額利潤而在各金融市場之間流動的短期資產,它具有投機性強、流動性快,傾向性明顯的特徵。
游資在股市的特點是快進快出,一般只阻擊有7%漲幅左右的股票,迅速拉上漲停板後,掛巨單封死漲停板,如果其在漲停前已經吸夠籌碼,那麼封停只不過是為了明天高開出貨而已。第二天,他們會利用資金使股價高開,然後快速拉高誘多,然後迅速賣出。一般追漲的散戶還沒反應過來,他們已經全身而退了。
第五類
極個別散戶
當然,從我國有證券市場以來,也確實出現過從幾萬元到上億資產的投資幸運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百萬分之一來計。比如著名的股神「楊百萬」,其實大部分賺錢的散戶都是運氣好。然而,更多的股民是「下地獄」,最近有媒體報道的那個湖南婁底小股民義武從去年3月13日初涉股海,一年間,24萬元的積蓄和借款縮水不足7000元,其月工資僅有千餘元。賬單顯示,這位「股神」在短短一年時間里,交易次數高達500次、支付了超過3萬元的手續費和超過3萬元的印花稅,他的兩個同伴的遭遇和他一樣。
散戶的資金,在世界證券史中有一個典型的名稱叫「笨錢」。英國《經濟學人》的主編沃爾特·白芝浩曾對「笨錢」做過經典的描述說,「這些我們稱之為『笨錢』的財富,特別龐大和熱切,它們若投懷送抱,便會造就暴發戶;它們若碰撞到誰,便有了投機者;它們如果迅速逃離,便留下恐懼和蕭條。」
為何多數散戶資金「蒸發」快?
據統計,目前的A股市場中,持股市值10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佔到總數的99.4%,占總市值的50%,業界把這些人統稱為「散戶」。作為普通投資者,不可能像財政和券商那樣旱澇保收,不可能擁有「大小非」的低成本優勢,更沒有本事從股市裡「融資」,因此,要想在股市裡成功,低位買入,高位逃頂是散戶賺錢的不二法門。
但自我國股市創立以來,媒體報道過從幾萬元炒到上億資產的幸運投資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百萬分一來計,出現的概率不比買彩票高多少。更多的情況是,大量股民炒股初期賺了點小錢,最後又全部賠了進去,而且,還虧掉了老本。散戶為什麼老是成為最後的買單者,而不能成為永遠的贏家?答案是,散戶終究只是散戶,這是「宿命」。
一方面,散戶恐懼下跌,而且本金有限。因而在市場真正跌至谷底的時候,要麼被嚇傻了,不敢進場,要麼是因為手裡已經沒錢,想「抄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散戶很難買在低位。
再者,散戶喜歡跟風、追高。當股市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上漲,已經積累了不小的升幅之後,多數普通投資者才開始關心股市,這時進場的話,已沒有太大的成本優勢可言。隨著股市進入主升段,「賺快錢」的獨特魅力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股民投身股市,瘋狂炒作那些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熱門股,出於「再賺一點就走」的貪欲考慮,高位進場的多數人不再願意離場。由於捨不得離場,散戶最終的下場只能是在隨後的熊市中越陷越深,逢低「補倉」,直至打光最後一顆子彈。
㈡ 黃光裕案件始末
2008年11月19日黃光裕以操縱股價罪被調查。
2010年5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和單位行賄罪判處黃光裕有期徒刑14年,罰金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8月30日對黃光裕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和單位行賄罪案終審宣判,維持一審判決,黃光裕獲有期徒刑14年。
2012年11月22日,黃光裕內幕交易案引發的民事賠償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第三次開庭未宣判,舉證責任分配存爭議。
2012年12月20日法院判決,原告方敗訴,黃光裕無需賠償。
㈢ 炒股到底好不好
一張紙 一輩子
股票一張紙,操勞一輩子。少小時曾讀過莫泊桑的《項鏈》,那位駱塞爾太太,為了還回借別人的一條假項鏈,操勞了一輩子。而我們最可愛最善良的散戶為了股票這張紙,甚至是除了交割單連紙都沒有(現在股票已經完全無紙化了)。為這張紙付出了畢生心血,白日里目不轉睛看盤,夜裡還做功課,關心全球經濟,去上市公司調研,為它歡喜為它憂,殊不知這紙是假幣還是真鈔。
股票一張紙,後悔一輩子。只要你人在股市,每天都會為股票買了就跌,賣了就漲而後悔。後悔成了股民最惱人的字眼,讓你茶飯不香,夜不能寐。
股票一張紙,富貴一輩子。世界上所有的富翁都是因股票而發跡,國外的有巴菲特、比爾·蓋茨,中國有黃光裕、楊惠妍、馬雲、劉雲生、史玉柱。也有最牛散戶劉芳、李予成,他們都因股票由人變成了神。
股票一張紙,貧窮一輩子。股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捨不得用,為了炒股,把全家的養命線投入股市,一場大熊市,把全部家財洗干,更有甚者抵押住房炒股,不得不露宿街頭,因炒股走上絕路的事例已經不算新聞,連媒體都產生了「審美疲勞」。
股票一張紙,發誓一輩子。炒股虧光了血本,對天發誓,「遠離股市」喊得山吼,一旦股市反彈,又奮不顧身往裡沖。其實,一朝炒股,終身戒股。股票比毒品還難戒。
股票一張紙,套牢一輩子。這里套牢指的不是股票,而是人生。套牢是「套」字後面一個「牢」字,表示人生被套進了鐵窗。股票被套牢還有解套的時候,人生被股票套牢,就沒有解套之日,一旦染指股票,就會不棄不離,無論你是盈還是虧,都和股票結下了「一生緣」,真正成為了契訶夫筆下的《套中人》! 蘇渝
早投資 早受益
張愛玲當年在上海灘剛出道時,曾有過這樣一句意氣風發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啊!」乍聽起來似乎有點刺耳,但細想之下,卻跟時下盛行的投資理財很是契合。成名要趁早,投資亦然。早投資,早受益。「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先下手為強」、「領先一步,勝人一籌」等俗語可都不是說著玩的。
筆者有兩個同學兩人剛畢業時收入差不多,但五六年後個人財富差距甚大。究其原因,就是那位現在有錢的主,從一開始就注意投資理財。那位仁兄凡有閑錢,不是買基金就是買股票。起初投資並不理想,甚至還小虧一筆,他也不以為然。堅持了好幾年,終於碰到了前兩年的大牛市,投資的威力開始體現出來了,個人資產連續大翻番,現在買房也不愁了。而另一位從來對投資不聞不問的同學,雖然收入也不算低,可如今手裡的錢湊個購房首期都還差一截。投資對於個人生活的意義,委實不可小覷。
股票投資越早,越早受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物價節節攀升,房價居高不下,開銷越來越大……光靠人賺錢是不行的,還得注意錢生錢——打投資理財的主意才行。就像時下流行的說法:「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你至少要跑贏CPI。」同樣是錢,須知今年之百元不是明年之百元,手裡的錢要是不進行投資理財,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物價的上漲而慢慢貶值。
奉勸那些剛步入社會的新人,不怕收入少,就怕不投資。哪怕每次投資只有一兩百元,也比讓錢閑置著好得多,更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花光了。現在很多銀行推薦的基金定期定額投資,門檻寬松,重在長期,日積月累,聚沙成塔,很適合做社會新人投資理財的首選。
㈣ 黃光裕出來前一個月和當天會不會股票漲停
有很大的概率會漲,不過也說不定,利好出盡是利空,下跌也是有可能的。國美系有三家上市公司,A股的國美通訊、中關村,港股的國美零售。實際上這三家公司受黃光裕出獄傳聞影響,已經漲了一波。
㈤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後為什麼沒人要
1872年發行的「輪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圖就是「中國第一股」的票樣,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時下股民雙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飭商辦」,用今天的話講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試點」;直隸總督李鴻章出手「奏准設局」,則「李鴻章概念股」,比「黃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輪船運漕」,每年幾十萬兩白銀旱澇保收,絕對的「高科技政府項目」,比起掛風帆的沙船運漕,妥妥的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加混改」題材集於一身,又是國內獨家「特許經營」輪船(當時的高科技)運輸企業,剛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飯碗,更何況1000兩一股的股票,先交500兩就能拿走,無論盈虧,股東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這樣的個股,上市之後,是不是得連續10個漲停板才靠譜?
不幸的是,輪船招商局初創之時,招股極其困難,按照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的說法是「招股年余,無人過問。」
在此之前,李鴻章對於自己這套「官商合辦」的手段頗為自得,於1872年12月23日《試辦輪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據稟稱:會集素習商業殷富正派之道員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籌商,意見相同,各幫商人紛紛入股,現已購集堅捷輪船三隻。」
可見李鴻章對於胡雪岩(胡光墉)主動當「肥羊」給予了厚望,起碼做個千金馬骨,引領商人入股也是正辦。不想事到臨頭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鴻章只好從天津練餉錢中撥出20萬串(編者註:還記得盛宣懷的煤礦本錢吧?),不足部分,讓總辦朱其昂(註: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墊付,經營更是舉步維艱。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為首的買辦、錢商,按照今天的說法是「銀行家」,深知胳膊擰不過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術產業」,說好聽是生意,說不好聽了就是命令,真進了董事會,反倒要跪著聽招呼,何苦來哉?
至於說暴利誘惑就更是談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來是不少了,畢竟當時廣大農村的土地利潤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潯四象八牛之類的大商人眼裡,根本就不夠看。
當時僅僅內地貿易的利潤率即可達20%,國際貿易的利潤率更多達40%,沿海商人平均利潤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國近代商業革命》)
在正常貿易之外,還有白銀銅錢兌換的投機、銀兩與銀元的投機、票據的投機等等伴生的機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錢商出身,可謂此道的行家裡手,操盤利潤還要翻番。
因此,不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買辦圈子也少人問津「輪船招商公局」這個「大型壟斷國企」,原因很簡單,沒人願意自掏腰包給李鴻章製造一個「愛國大玩具」,同樣的「玩具」,在前幾章里就提到過,盛宣懷的湖北煤礦、鐵礦,終究只是個騙財政撥款的故事罷了。
李鴻章是一個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換條路,「官商合辦」不可取,「官督商辦」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熱心,廣東買辦行不行?
1873年5月,掛牌開張半年的「輪船招商公局」又換了牌子,改名「輪船招商總局」,企業改為「商辦」,規定商股自負盈虧,官方只起監督之責,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卻辦不成事兒的總辦朱其昂退居會辦,李中堂嫻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殺驢」。
接任總辦的是廣東香山商人唐廷樞,他的身後跟著兩位名人——香山人鄭觀應、香山人徐潤,香山買辦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輪船招商總局,此後十餘年間,局面完全翻轉。
1875年,在英國太古、怡和輪船公司,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等外商聯手壓運價的惡劣形勢下,輪船招商局盈利15萬余兩;1876年,盈利34萬余兩;1877年,輪船招商局斥資200多萬兩白銀買下旗昌輪船公司,仍盈利45萬余兩;1879年,運價回歸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萬兩。
公司治理水平飛躍,盈利能力節節攀升,1874年輪船招商局又開始發放10%的高額股息,利好消息不斷,股價卻仍然不溫不火。1876年,已經改小面額到100兩1股的招商局股價仍在40-50兩徘徊。
奇怪嗎?根本不需要喊冤,因為當時外資企業的股票也沒幾個人看得上,簡言之,市場沒培育起來。
㈥ 為什麼公司的高管們能賺錢 炒股就會虧欠
協議轉讓股票來的價格是自雙方商定的,不是二級市場的價格。股份都是一樣的,虧錢的都是做短線的散戶。
補充:
1.股份的性質一樣。炒股的人一虧再虧沒錯,你身邊肯定有這樣的朋友,公司高管持有的股份數目巨大,他們的身價一年翻幾翻,也是媒體的渲染。當行情好時,股價翻番,高管們的持股自然市值就翻了幾翻,但他們又不會拋出股份喪失高管地位,因此,股價變動對他們沒意義的,你被媒體忽悠了。
2.大戶買的股份數量大,與公司股東直接協商,可以確定價格,一般比二級市場低。如果通過二級市場收購公司股份,第一手續極為麻煩,達一定比例須報證監會批准等等,第二成本不確定。
3.虧欠自然是指以買賣股票投機的散戶,高管們不以股份差價謀生,自然他們不會賠錢了。
㈦ 當年黃光裕是怎樣操縱股市的,具體手段是怎樣的
他最有名的就是操縱「ST金泰」在金泰連年虧損股價低廉是從二級市場大量吃進股票。再後來就是從一級市場對金泰收購部分股權行成重大利好,當利好推動股價上漲十多倍時再拋掉二級市場的股票。
㈧ 在中國富豪里 誰是靠股票期貨起家的
中國富豪里沒有一開始就是靠股票和期貨起家的。
因為搞投資的一般都是資金比較小的,在沉浸在投機游戲里沒有隻賺不賠的,價格波動特點決定了資金總是賺虧的,當然做的好的是賺的多。
成功的實業回撥率要比投機市場多的多(一般情況下),例如房地產行業。資金特別大的基金一年2到3倍就不得了了,而基金由於操作上的問題,一般都保持相對穩定的資金規模,太多的資金都轉出市場之外,由於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富豪」一般都是隱身的,而「富豪」本身都是實業里的佼佼者,不然沒有資金做後盾有誰能堅持到最後呢。
黃光裕也是實業上的成功基礎才參與了資本市場,而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但人家的實業才是根本。
可以說資本市場,只是實業富豪的一個工具而已。
對大多數的投機者來講,成功者只是少數,而且要達到富豪級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資本市場對一般投機者來講資金的「成長」是局限性的, 一個局限是投機者本身,另外一個就是行情波動的局限。兩個局限也許就是為什麼資本市場成長出來的「富豪」那麼少的原因吧。
㈨ 當年黃光裕是怎樣操縱股市的,具體手段是怎樣的
在這里一兩句話說不清。
你在網路上搜索「黃光裕如何操縱中關村股票」,有詳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