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直覺
① 為什麼說直覺判斷是賺錢關鍵
賺錢是無中生有,它和用魚群探測器將魚一網打盡的道理完全不同。
想要賺錢,當然需要分析經濟動向,熟悉統計,另外還需要一定程度的直覺判斷。
賺錢不能依理而行。
也許有人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生意必須依照經營理論或經營心理學才算科學,合理的經營方法對生意是絕對有必要的。」以目前的社會來說,沒有計量性的經營根本就無法存在。不過,判斷一種事業能不能賺錢,卻是無法計算出來的。
決定這些問題必須靠個人的直覺。當然,必須參考一些有根據的資料。
就拿經營股票來說,對於一個短期投資者,個人的感覺尤為重要,當然同時要參考介紹資料。再觀察盤勢,選哪種股票時往往需要直覺來判斷。
賺錢的道理和以魚群探測器來發現魚群的方法完全不同。如果要尋找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事物,「科學」自然比「直覺」正確。用魚群探測器來探測魚群,一定比漁夫憑直覺尋找,更能獲得大量的魚群。而賺錢可說是無中生有,所以,哪怕採用再先進的科學儀器,也無法找到賺錢法。
直覺判斷是決定你是否能賺大錢的關鍵。當賺錢的機會來臨時,你的態度仍是猶豫不決,那麼你還不具備發財資格。這是因為你還沒有培養起敏感的直覺和超人的膽量,所以你最好再休養一段時間再談賺錢吧!
② 如何做到謹慎投資
第一筆投資賺了錢,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人在嘗到了投資的甜頭後就開始頭腦發昏亂下賭注。
請注意,富人的投資一般都是慎而又慎,你要向他們學習投資,最應該先學的就是謹慎,切忌「賠了夫人又折兵」。
致富者在進行下一步投資時很可能會碰到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預算資金已按計劃投入,再追加投資,還感覺看不到希望;不投資,又有些捨不得已投入的部分。
初始選定一個項目時,我們往往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分析前景,做可行性研究,籌資,編制計劃,決策,往往都是一拍腦門就決定一個投資項目。可投資進行了一半,往往因各種原因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被投資產業不再被看好;投資地出現意想不到的自然災害、戰亂及疾病;資金供給不足;投資中出現難以克服的技術難題。
此時你所面對要麼追加投資!要麼不再追加做出決定就此了結。
這個決定的做出,前提是建立在嚴密的和確切的實際考察基礎之上的,它有時會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老闆個人的主觀判斷,但無論如何,你都要在決策前做充分的准備工作。
以投資致富的「股神」巴菲特告訴我們應該做的准備是:
①找出使投資中止的具體原因;
②分析產生該原因的深刻背景;
③若追加投資,會產生哪些收益;
④若放棄投資,損失會有多大;
⑤測算繼續追加投資,成功的概率;
⑥預計繼續追加投資時,所需資金總額;
⑦資金來源是否有著落;
⑧考慮若追加投資後,會不會產生新問題。
在細細考慮了以上幾方面以後,最痛苦最漫長的過程莫過於決策過程了。在下定決心的前一秒鍾,老闆們似乎還在搖擺不定:該投呢,還是不該投?
你千萬不要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定,你必須有你確信的理由說服你自己服從這個決定。最關鍵最核心的一點是,你必須能准確的判斷你所投資的項目。若這個項目依然有較好的市場前景,並且自身擁有開發能力,同時周邊環境容許,那你千萬不要為一時資金供給不足而輕易放棄;相反的情況,若這個項目前景黯淡或自身無開發能力或周邊環境不容許,不管你已投入多少,你要堅決地割肉,就此放手,千萬不要有某種幻想。
這時的判斷往往是不理性的,大多數時候要依賴老闆個人的直覺與經驗。但無論如何,在做追加投資決策時,你必須保持頭腦的清醒和必要的謹慎,考慮問題一定要細致而周到。
③ 作為投資人首先要注意些什麼東西!
首先,肯定是考慮投資安全問題了,其次是收益了,只有保證安全了,才能保證有收益,可以選擇一個像信和貸這樣安全的平台,收益也還不錯。
④ 投資風格的投資境界
股市中的投資風格可以分為2個層次
一是哲學層次。這些投資者由於長期浸淫於投資領域,具備豐富的投資經驗,具有高深的理論功底,能夠見微知著,直覺多空力量變化,根據市場變化提出對應策略中的「知變」、「適變」與「曉變」。曉變者能夠直達股市不易的真理,不為外在幻象所影響,能夠從復雜變易的現象中掌握事物運行的簡易規律。這樣的投資者,之所以有先見之明,是因為他們是「以天下之心為心」,會根據國際資本、國家資本、機構資本和民間居民資本組成的市場力量結構、時間周期、自然條件,提前知道未來時空結構中力量結構的變化,一旦主導行情的力量結構變化,就會相應調整策略。因此,哲學層次的投資者從來沒有主觀的妄念,也不會執著於一成不變的教條。
二是沒有原則,隨風飄浮。這些投資者可能是電視等公眾媒體的忠誠觀眾,經常受群體心理影響而放棄自己的理性。這些投資者人數眾多,他們隨市場風向飄浮,經常變換自己的立場,一旦這些投資者形成群體,往往會形成一種群體人氣的潮流,從而形成一股市場勢力,這些市場勢力變幻莫測,往往將線性單向思維的投資者搞得暈頭轉向,成為助漲助跌的主要力量。一旦隨風飄浮者形成市場勢力,即使是基本面投資者和技術面投資者,往往也會放棄自己原來的原則,從而加入飄浮者的陣營,最終形成行情的「飄浮力量」。因此,如果單純地分析國際資本、國家資本、機構資本如何理性地組合力量,無視民間群體力量作用的方向與後果,就會發現,股市可能與量子力學一樣「測不準」。
雖然不同的投資境界可能造成不同的投資後果,但不同投資風格者想贏得市場,就得適應市場的不同階段。投資者無論是天生的投資大師,還是初入行的飄浮者,只要投資的方向與當時的市場潮流對稱,即投資時機、投資行業、投資標的與當時的市場情況「適配」,就會獲得自己心中的投資目標。如果套用「天人合一」的講法,真正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市人合一」者,市場向上他做多,市場向下他做空。
⑤ 直覺和感覺的區別是什麼
直覺和感覺的區別:
直覺就是人的一種潛意識。潛意識由於傳播速度比意識快,所以人們有時會覺得能夠預感到一些事情的發生。其實,事情是已經發生了,只是意識還沒有意識到,潛意識卻先接受到了信號,而人有的時候又能夠在清醒的狀態下感覺到潛意識的存在,便成了一種預知的直覺。
感覺是眼睛可以感覺到光粒子的波動夢和,我們稱之為視學。耳朵可以感覺到氣體振動,我們稱之為聽覺。鼻子可以感覺到氣味粒子振動,我們稱之為嗅覺。舌頭可以感覺到有味粒子振動,我們稱之為味覺。人的軀體可以感覺到接觸物體時的振動,稱之為觸覺。
⑥ 「直覺」與「感覺」的區別是什麼
直覺,也稱直觀認知,直覺不依賴邏輯推理就以答案的形式出現在意識里,直覺出現的時候,個體帶有一種堅信感,而且個體沒有反駁或懷疑它,就像一個人身上沒有1塊錢,就不能說服自己,相信自己身上有1塊錢,你的意識總是告訴你,你跟本沒帶1塊錢在身上。
1、直覺
直覺,指直觀感覺;沒有經過分析推理的觀點。語出魯迅《花邊文學·算賬》:"但我直覺的感到,這恐怕是折了本,比用庚子賠款來養成幾位有限的學者,虧累得多了。"直覺是指不以人類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維方式,它是基於人類的職業、閱歷、知識和本能存在的一種思維形式。
直覺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識等特徵。直覺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貫穿於日常常見的文字,報紙,雜志,圖像和預感(做夢)存在於日常生活,事業和科學研究領域。對直覺的理解有的是人類的第六感覺直覺。直覺類似大自然中的空氣當你想捉到它的時候它會消失得無影無綜,當你不在意的時候,它會像神來之筆給予你意想不到的意外和驚喜。直覺突現於人類的大腦右半球邏輯思維方式它能對於突然出現在面前的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及其關系的一種迅速識別、敏銳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質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簡言之,直覺就是一種人類的本能知覺之一。
所謂"直覺",不過是由腦中若干記憶碎片,與五感接收到的信息,綜合在一起,跳過邏輯層次,直接將這些信息中和的結果,反射到思維之中,其結果的准確程度,在很大方面取決於一個人的判斷能力。
⑦ 在采購中什麼叫直覺價值定價法
直覺價值定價法。按顧客能夠察覺到的自己產品與競爭產品的相對直覺價值定價。根據產品直覺價值做出初步價格決策;估計按此價格的可銷數量;按可銷數量估算所需設備能力、投資和單位成本;計算能否獲得滿意利潤,能則著手開發該產品,不能則作罷。這種定價方法的關鍵是准確估計市場對直覺價值的評價。企業可以採用直接評定價格等級法、評定直覺價值等級法及特徵法評定產品直覺價值。
⑧ 談談你對投資的理解,急需
證券投資:對與小資本的人來說就向股票,乎高乎底,不能取得長久的利益。比較被動。對於資本雄厚的人來說就是需要長期經營的投資理財。更能夠擁有主動權。對於新人來說:是新鮮的投資渠道,但很容易使自己的小額資產套牢。
⑨ 投資人分幾種類型
投資人分為七種類型:第一,謹慎型,第二,情感性。第三,技術型。第四,勤勉型。第五,大意型。第六,信息型。第七,病態型。具體分析如下:
1.謹慎型投資者,他是百分之百的沒有任何風險的時候才決定,他絕對不會匆匆忙忙的作出任何決定,但是這種完美主義傾向的代價就是猶豫不決。多來的就是保守,盡量避開熱門股票,因為熱門股票就意味著風險,太熱門了,就讓他反而覺得有點不安全。他肯定是不會成為專家的,因為他謹小慎微,會覺得專家也是有詐的,事實證明也確實有很多非專家,就非常害怕。
2.情感型投資者,就是喜歡突發奇想,熱衷於一種興趣愛好,並由次做決定。很容易受到個人態度影響,這種人也會是股神,是非常直覺型的,而且他特別偏執、特別的執著。這種人反而容易在某些時候大家都不關心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這個肯定完蛋的時候,他非得堅持,反而意外的成功了,但是他這種意外的成功也可能很快又意外的失敗。
3.技術型投資者,我們在股市裡應該見到很多,這種人特點非常明顯,他一般就是股市專家了,身上一定要帶著筆記本,上面一打開那種圖就出來了,手指頭敲的飛快,他一定要買最新的設備,專門適合分析股市的電腦、各種軟體。他們試圖把這個股市變成一個數據表,但實際上股市就像人一樣,你沒法量化和數據化。
4.勤勉型投資者,就像一個小蜜蜂一樣,一天就看各種各樣的資料,關注一切小道消息。還有一個,他絕對是短線的投資者,他不可能買一個股票長期不動,就待在那兒了,他覺得只有不停的忙碌,他才覺得安心。
5.大意型投資者,公子哥型的,這種人比較有錢,不在意,隨便它發展。還有一種大意的型的,就是盲目相信機構的那種類型,反正我把股票給你了,你就給我炒吧,我相信我的經紀人,如果不給我炒好了,我就跟你沒完。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把這個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個人是不想承擔責任的。
6.信息型投資者,信息類的投資者在我們這里是很多種的,有成功者,有失敗者,很多人有非常多的信息,但是這個信息如果淹沒掉照樣會做出錯誤的決定,經常會看到很多專家他們自己炒股也有很多信息,可最後你問他成功了沒有,他會說又輕信讒言,因為信息太多了。
7.病態型投資者,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優點的。病態型的就是失控,全面失控,從個人生理上、信息上、社交關系、家庭關系、工作關系,一切關繫上,完全失控,已經不適合做任何投資決策了,像這樣的最好馬上就做心理咨詢,因為他已經失去判斷力。
⑩ 投資者為何應該有一個全球視角對他們的投資
透視巴菲特式投資心理:招招針對人性弱點
巴菲特法則是沃倫•巴菲特42年成功投資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則,核心精髓包括價值投資、邊際安全原則、集中投資組合、長期持有股權等,秉持巴菲特法則的投資者如凱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er)等都獲得超越大盤的投資回報。考慮到美國股市在過去20年增長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然有90%的投資者未能盈利的嚴峻事實,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投資回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歷史證明巴菲特法則是投資界的黃金法則。
然而,盡管巴菲特法則為廣大投資界人士所熟知,但成功應用巴菲特法則獲得成功的人還是鳳毛麟角。其原因到底何在?
巴菲特法則執行的最大難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類本性的理解與超越,二是對投資價值判斷的專業性。前者涉及人類心理的奧秘,後者涉及對股票背後商業運營的洞察力(將另文論述)。任何投資市場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動,因而對他們心理的研究是洞察投資市場的獨特視角。
直覺判斷與四大錯覺思維
「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巴菲特還堅持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投資於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評價它們
心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就是人類的直覺,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心靈活動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卻無法知曉。」人類的思維、記憶、態度都是同時在兩個水平上運行的,一個是有意識和有意圖的,另一個是無意識和自動的。我們的所知比我們知道自己所知的還要多。
直覺是人類在長期進化中基因優化的結果,是人類反應及處理問題時的心理捷徑。股市中恐懼、貪婪、樂觀、悲觀等情緒均是無意識的自動的直覺反映,是人類的本性。為什麼人們會瘋狂地追漲(貪婪)、殺跌(恐懼)?為什麼股市不斷重演非理性繁榮與非理性蕭條的循環?就是因為直覺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直覺判斷一方面節省了人類的心智資源,另一方面也為人類帶來了錯覺思維。由於直覺存在敏感性、即時性、既定模式反應等特徵,直覺在進行判斷與決策時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從而使人們產生了事後聰明偏見、過度敏感效應、信念固著現象、過度自信傾向等錯誤思維,這在股市投資決策中充分反映了出來。
1.事後聰明偏見
所謂事後聰明偏見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利用事件發生之後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事後諸葛亮」就是指這一現象。人們往往會忽視事後理解的天然優勢,而進一步貶低事前決策的復雜性與難度。事後聰明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這一錯覺思維使人們傾向於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在投資中盡量避免犯這樣的錯誤,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對伯克夏•哈撒韋的投資(當年主要以紡織業為主)給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訓,20世紀80年代他被迫將持續虧損的紡織業務關閉。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資准則,即投資於保持一貫經營原則的公司,避開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該公司的經營者做得更好,能夠扭虧為盈。「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巴菲特承認,「但是我們學會了如何避開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2.過度敏感效應
過度敏感效應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傾向於高估與誇大剛剛發生的事件的影響因素,而低估影響整體系統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從而作出錯誤判斷,並對此作出過度的行為反應。敏感能使人們及時發現異常現象並加快對此的反應速度,但也會加大反應的幅度,使反應過分。
以美國「9•11」事件為例。「9•11」事件後,恐怖分子劫持飛機撞毀紐約世貿雙塔的情景極大刺激了美國公眾的神經,於是人們大大高估了航空旅行的危險性,傾向於選擇其他旅行方式,美國航空業隨之進入大蕭條期。然而,數據統計顯示,即使考慮到「9•11」事件的航空災難,航空旅行也是所有旅行方式中最安全的,其事故率是火車旅行的三分之一。過度敏感效應在股票市場投資中反映得淋漓盡致,在股市上漲時,人們往往過分樂觀,傾向於相信大牛市是永無盡頭的,於是過分推高了股票價格;而股市下跌時,人們往往過分悲觀,傾向於相信大熊市是不可避免的,於是過分打壓了股票的價格。巴菲特認為正是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使得股票價格圍繞其價值進行過分的波動,為投資帶來機會。他認為好的投資者應當利用這一現象,在別人貪婪時恐懼(1969年當巴菲特發現股票市場中人們已經陷入瘋狂時果斷拋售了所有股票,並解散了投資基金),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1973、1974年美國股市大幅下跌進入熊市後,巴菲特又逢低分批建倉成功抄底)。巴菲特認為,「股票市場下跌在某種情況下不是壞事,投資機會正是從投資退潮中顯露出來。」
3.信念固著現象
信念固著現象是指人們一旦對某項事物建立了某種信念,尤其是為它建立了一個理論支持體系,那麼就很難打破人們的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證據與信息出現時他們也往往視而不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越是極力想證明自己的理論與解釋是正確的,就越是對挑戰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閉。
信念固著現象是股票投資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股票投資者往往傾向於預測股市的漲跌與股票價格的波動,各類證券分析機構也通過預測股價波動獲取收益。然而,人們往往會落入信念固著的思維陷阱,在滿倉時忽視下跌信號的出現,而在空倉時忽視上漲因素的累積。巴菲特看透了這一思維誤區,主張理解投資與投機差異,認為應理性投資而不應非理性投機。應當說,這就是巴菲特法則的思想精髓——價值投資。
凱恩斯、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曾解釋過投資與投機的差異。凱恩斯認為:「投資是預測資產未來收益的活動,而投機是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對格雷厄姆來說,「投資操作就是基於透徹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並能獲得滿意的回報。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機。」巴菲特相信:「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所關注的就是資產——在我們這里是指公司——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你是投機者,你主要預測獨立於公司的價格變化。」以上述標准來看,中國股市目前還是一個投機氣氛濃厚的市場。
4.過度自信傾向
過度自信傾向是指人們在對過去知識進行判斷中存在智力自負現象,這種現象會影響對目前知識的評價和未來行為的預測。盡管我們知道自己過去出過錯,但我們對未來的預期仍然相當樂觀。造成過度自信傾向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往往傾向於在他們完全正確的時刻回憶自己的錯誤判斷,從而認為這只是偶然發生的事件,與他們的能力缺陷無關。過度自信傾向幾乎影響了每一個人,約翰遜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陷入了越南戰爭的泥潭,尼克•里森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百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可以說過度自信傾向是人類理性決策的最大敵人,這一傾向還容易使人們產生控制錯覺,就如賭徒,一旦贏了就歸因於自己的賭技與預見力,一旦輸了就認為「差一點就成了,或偶然倒霉」。而從理性角度來看,進行賭博與購買彩票從概率上來說是一場必輸的游戲,然而還是有無數賭徒與彩民由於控制錯覺而沉迷於此。
真正擺脫過度自信傾向,超越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絕大多數的股票投資人都堅信自己能夠判斷出大盤的漲跌趨勢,並通過「逢低買入與逢高賣出」來獲取收益,自己的收益將遠遠超出大盤指數的漲幅。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據統計90%的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投資收益落後於大盤指數的增長,盡管這一統計數據是如此明顯的證據,人們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那部分10%的投資者,而拒絕接受傻瓜似的股指基金組合,認為這是對自我智力的羞辱。巴菲特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認為大盤是無法預測的,能夠把握的是對股票背後公司價值的評價與未來收益的預測,因此他從不期望於通過預測大盤來獲益。
此外,巴菲特還堅持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投資於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評價它們。在伯克夏•哈撒韋公司1998年年會上他說:「我很敬佩安迪•格羅夫和比爾•蓋茨,而且希望把這種敬佩通過資金支持他們轉化成行動。但是說到微軟與英特爾,我不知道十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而且我也不喜歡玩那種對方占優勢的游戲。我花所有的時間考慮技術,但我仍然可能是分析這個行業的第100、第1000甚至第10000個聰明的人。確實有人能分析這個行業,但是我不行。」
從眾與群體極化
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
從眾是指人們受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與信念。旅鼠行動是經典的從眾案例,這種生長在北極的小動物每當種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會集體跳海,自殺身亡。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從眾研究試驗中,人類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從眾傾向。
從眾可以引發群體極化效應,即群體成員的相互影響可以強化群體成員最初的觀點與信念。群體極化效應的產生原因有兩條,一是群體成員傾向於與其他成員保持行為與信念的一致,以獲取群體對他的認可及團體歸屬感;二是群體成員在對需要決策的事件拿不準的時候,模仿與順從他人的行為與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從眾與群體極化效應在人類的投資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出來。人們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貪婪的瘋狂而拚命追漲時,很少有投資者能冷靜而理智地抵制購買的誘惑;而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恐懼之中而拚命殺跌時,也很少有投資者能抵制拋售的沖動。這種從眾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預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決策,大家都看中的熱點板塊的投資價值通常已經提前透支了,而聰明的投資者一般會不斷觀察與跟蹤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當它的股價下跌到合理的區間范圍之內時(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就會果斷吃進。很顯然,這樣做不僅需要專業的價值評估水平,更需要抵制從眾壓力的堅定意志與敢為天下先的巨大勇氣。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教導他要從股市的情感漩渦中拔出來,要發現大多數投資者的不理智行為,他們購買股票不是基於邏輯,而是基於情感。如果你在正確的判斷基礎上獲得符合邏輯的結論,那麼不要因別人與你的意見不一致而放棄,「你的正確或錯誤都不會是因為別人和你不一致,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的數據與邏輯推理正確。」巴菲特遵循了老師的教導,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並將抵制行業慣性作為他所歸納的12條最重要的投資准則之一。在對Notre Dame商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講時,他歸納了37家投資銀行的失敗原因:「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局呢?我來告訴你們,那就是愚蠢的模仿同行的行為。」
根據合理的數據與邏輯得出的理性判斷,從不為他人的觀點所動;他只投資於自己搞得懂的產業與公司,在公司調研上親力親為,從不藉助他人的判斷。他將投資活動比喻為打
棒球,他認為投資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沒有選擇地擊打投過來的每一個球,而投資只需要選擇擊打那些最有把握擊中的球就可以了,合適的球沒投過來之前你只需要躺著休息就可以了。可以說,巴菲特是少數有理性與勇氣爬出虛假信息洞穴獲得理性光明的人。
信息洞穴與事實真相
他從不閱讀華爾街的所謂權威證券分析,也不熱衷到處收集影響股市的小道消息
國外一些研究 伊拉克問題的專家指出,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出身平民,精明能幹,通過奮斗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但他作出了兩次關鍵性的重大決策失誤,導致付出生命的代價。一次是入侵科威特,這是基於美國不會武力干預的判斷;第二次是在核武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這是基於對自身武裝力量的過高估計。為什麼像薩達姆這樣精明的人會犯這種錯誤呢?專家分析,薩達姆實際上是一個信息洞穴人,他所接觸到的信息都被伊拉克高級官員所壟斷,而這些官員往往或是依據自身利益來歪曲、加工與屏蔽信息,或是投其所好,報喜不報憂,以此保住官位。於是薩達姆呆在虛假信息的洞穴中,看不清洞穴外的事實真相,作出基於錯誤信息的錯誤判斷與決策也就理所當然了。
投資者是典型的信息洞穴人,投資市場上活躍著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東及管理層、公募與私募基金、證券公司、普通股民、投資咨詢機構、媒體、銀行、律師及審計事務所等主體,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每個個體都處於食物鏈的某一個環節,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時常有意識或下意識地發布、製造、誇大、歪曲信息。由於信息發布者「裁剪」信息的內容,不少人被虛假或片面信息所操縱,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典型的事例是上市公司高管與莊家相互勾結,配合莊家對股價的操縱而製作財務數據、發布虛假消息,最終受損的是普通散戶。此外,普通投資者對龐雜信息的識別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持,更容易受到愚弄。例如前一階段我國擬發行1.55萬億特別國債的緊縮效應就被高估,而我國今年上半年看似不高的CPI指數(3.2個百分點)使普通投資者低估了通脹的可能性,這主要是由於我國CPI指數的構成比例不合理所致。
巴菲特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從不閱讀華爾街的所謂權威證券分析,也不熱衷到處收集影響股市的小道消息,同樣不天天緊張地盯著盤面的變化,這使得他的投資工作非常輕松,他有時甚至在家中一邊享受天倫之樂、一邊工作,美國股市上世紀80年代末崩盤的那一天他甚至無暇關注股市。巴菲特只相信自己
如何應對人性的弱點
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遲投資決策的時間,避免一切沖動情形下的決策行動,應當是保持理性與明智的有效方法
客觀地說,直覺、從眾等人類本性並不是絕對的缺點,我們的主觀體驗是構成人性的材料,它是人類對藝術和音樂、友誼與愛情、神秘性與宗教體驗的感受源泉。但必須承認,上述人類本性會造成錯覺思維、錯誤判斷和錯誤行為,這一現象在投資活動中充分表現出來。巴菲特法則的核心並不是他所創立的12條投資法則,任何所謂投資真經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靈,只有其背後的真正原則與規律才會永恆,巴菲特在投資活動中對人性心理弱點的克服與利用正是這種永恆的法則與邏輯。人性之所以被稱為人性,就是因其源自於自身並難以克服,但仍然有應對之道,人們可以從態度、反思、試錯與時間四個維度來修煉自己,克服人性弱點,獲取滿意的投資收益。
首先,正確的態度是克服心理弱點的基礎。
我們應當正視與承認人類具有局限性這一事實,這種對人類能力的自謙與懷疑是科學與宗教的核心所在。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對此有精彩的論述,「科學同樣包括直覺和嚴格檢驗的相互影響。從錯覺中尋找現實需要開放的好奇心與冷靜的頭腦。以下觀點被證明是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批判而不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開放而不被操縱。」在投資活動中樹立這一態度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極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與開放的心態,就不能最大限度獲取投資決策相關的信息,也就不能及早發現環境的轉變與新的規律的形成,也就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投資機會;而如果不能以批判的態度對待一切信息,就容易受到他人的蒙蔽與操縱,從而陷入無數的投資陷阱。
其次,反思是克服心理弱點的方法。
正如蘇格拉底的曠世名言所說:「不加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反思與總結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也是提升投資活動與投資決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認識到,「任何一個單獨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為世界是很復雜的。任何一個真理如果脫離了和它互補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情,在做任何投資決策之前,不要先入為主與過分自信,務必從反對這一投資決策的角度進行思考,試著提出反對的道理與理由,或是咨詢其他投資人的意見,尤其重視反對者的意見,這種反思與多重思考會極大地完善、豐富與修正你的投資決策,提高投資決策的質量。
再次,試錯是克服心理弱點的手段。
人類是有限理性的,而投資市場是錯綜復雜與不斷變化的,人們不可能窮盡投資決策所需的一切信息與規律,因此有效檢驗投資決策正確與否的手段就是試錯,對可能的投資方法與對象進行嘗試性投資,將投資手段與方法放到實踐中進行檢驗。對試錯的批評可能在於兩點,一是認為試錯的代價過於高昂,二是投資的時效性,當發現投資機會時該機會已喪失。對第一種批評的對策是將降低試錯籌碼,當確認投資決策有效時再進行大筆投資;對第二種批評的對策是試錯檢驗對象的選擇,不是具體的投資對象(如具體的股票),而是投資的規律與哲學的檢驗(如高科技股票的投資規律)。
最後,掌握投資決策時間是克服心理弱點的補充。
人類的心理本性具有極強的時間敏感性,在理性與感性的斗爭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性往往由強變弱,理性往往由弱變強。人類大多數的錯誤都是出現在一時沖動的情形下,人們常常會在一時沖動下做了某種行為,事後又追悔莫及。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事情剛剛發生之時,會誇大導致事情發生的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的重要性,造成思維偏見與決策失誤。這在人類投資活動中也很常見,大漲與大跌都會在發生之時極大地刺激人們的神經,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產生買入與賣出的沖動,而沖動情況下作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遲投資決策的時間,避免一切沖動情形下的決策行動,應當是保持理性與明智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