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原油趨勢
㈠ 全球石油消費趨勢是什麼
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大約為8520萬桶/日,比2006年的日均需求量增加了150萬桶,2008年比2007年的日均需求量增加了160萬桶,約為8680萬桶/日。2008年,中國的石油需求量佔到了全球石油總消費量的25%以上,是美國同期增長量的一倍之多。2000年,全球石油的日均需求量為7540萬桶/日,這是連續11年接連攀升後達到的高值,到2007年,則可能達到第12個高值。這種持續的增長與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需求量呈平行狀態,但卻與20世紀80年代的狀況呈尖銳的對比。在80年代開始之際,中東地區的持續動盪導致了全球油價的高攀。在此期間,發生了舉世聞名的第二次石油價格動盪,受油價高攀和隨後發生的經濟衰退的影響,全球石油需求量發生突然下跌。到80年代,這種頹勢得到了遏止,當時的石油需求量高於前期(1979年)的水準。對能源的需求量呈連續增長的趨勢。化石燃料將繼續在全球商業性能源需求量中佔到90%的份額,到2030年所增加的能源需求量中,化石燃料將佔到93%的份額。在過去的40年中,石油一直在全球能源需求量中獨占鰲頭,顯然這種狀態將一直持續下去。在當前的能源需求量中,石油佔到了39%的份額,在未來的20年中,這一比例可能會略有下降,到2030年佔到36.5%(見下表及直方圖所示)。
2005—2030年世界各國的年平均石油需求增長量資料來源:《IFR2007》《經濟學家2008》。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東北亞和南亞的能源需求量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68%,是全球能源需求總增長量的58%。近30年來,全球的石油生產始終像一個騎在過山車上的醉漢一樣起伏。然而,達到峰值的時間與經濟周期的低谷期並不總是對應出現。比如在1999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持續增加,但在1997年與1998年間出現了存貨積壓的情況,當時的能源生產量遠大於需求量,迫使生產者們不得不減產至1998年的水平之下。在20世紀80年代的後幾年中,這種情況也曾出現過,1986年油氣產量增加,其價格僅為第三次石油價格沖擊時的一半左右。這些顯然背離了正常的經濟學規律,反映出在油氣勘探與開發中的一種長期發展趨勢——在絕大多數上游項目中的高投入與低操作費用趨勢以及歐佩克(OPEC)即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於1960年,發起國有伊拉克、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在開始階段,該組織的主要目標在於調節石油生產國與石油公司之間的收入缺口,更側重於前者。該組織成員的興趣在於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石油價格的一種重要平衡角色並在今天依然起到此類作用。而且,毫無疑義,該組織早在成立之初就強調要在管理地球的油氣資源方面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歐佩克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據各自的油氣儲量向其各成員配給限額(限定最高產量)並以此對油氣進行限產。根據產—供規律和一些特別協商,可以對上述配額進行調控,同時也將參考世界經濟形勢和全球對油氣的需求情況。直到今天,至少當該組織的成員在進行配額調控時,這套體系會允許歐佩克為全世界油價指定一個浮動的范圍,因此就可保持全球油價的穩定。當然,這種穩定有益於整個世界。但是,自2004年以來,歐佩克成員一直在致力於滿負荷生產並力求進一步增加石油產量(即所謂的超產能力)的行為受到了限制。結果,歐佩克實質上已失去了控制油價的能力,導致2004年以後的油價暴漲。過往成員包括印度尼西亞和加彭。的存在。
㈡ 世界油氣資源消費現狀及發展趨勢
北美、亞太地區和歐洲是世界主要油氣消費區。多年來,美國油氣消費居全球之首。天然氣消費量增長較快的地區為非洲、亞太地區和中南美洲。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佔40.57%,天然氣佔24.19%。預計到2020年,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的油氣產量都將出現下降,而油氣消費又呈穩定增長的趨勢,因此世界油氣供需地區不平衡性將進一步加強。國際油價的長期趨勢將隨石油供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一、世界油氣資源消費現狀及消費結構
油氣消費現狀
北美、亞太和歐洲是世界三大石油消費區。據英國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述評》顯示:2002年全球石油消費為35.22億噸,其中北美洲為10.65億噸,中南美洲為2.15億噸,歐洲和歐亞為9.25億噸,亞太地區為9.92億噸,中東為2.07億噸,上述各地區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見圖4-8。2002年美國為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大國,消費量為8.94億噸,佔世界消費總量的25.4%。中國石油消費量為2.46億噸,佔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7%,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圖4-82002年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分布圖
天然氣是世界上消費量增長最快的能源礦產。2002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為25355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了2.8%。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消費量佔世界比例見圖4-9。北美和前蘇聯同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氣區和消費區,美國、前蘇聯和日本是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圖4-92002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消費量分布圖
二、油氣消費結構
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在1998年油氣所佔比重為63.8%,而1999年油氣所佔比重為64.8%,油氣所佔比重上升了1.57%。美國能源情報署對未來2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預測數據為:世界能源總的需求量年增長率為2.1%,2020年將達到300桶/日,摺合油當量15×109噸/年。其中石油需求的年增長率是1.8%,其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40%下降到2020年的37%;天然氣的年增長率為3.3%,其比例將從22%上升到29%。另據美國兩位學者(埃克米得斯和奧利格尼)預測,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將佔到40%以上。
他們作出這種預測的依據:首先是燃料電池大量商業化應用,目前該項技術在經濟上已經可行。其次是八國集團的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和日本將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增加天然氣的使用。第三是環境保護者的壓力,天然氣比石油更清潔,發熱量更高。第四是國際天然氣市場逐漸顯露生機,歐佩克國家都對天然氣給予更高的重視。第五是天然氣的資源量廣泛,其使用比石油更可行等。
據英國BP《1999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1998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是:天然氣消費佔2%,煤炭消費佔73%,油品消費佔23%,其他佔2%。1988~1998年間,中國的天然氣產需基本平衡。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目標:天然氣消費佔4%,煤炭消費佔67%,油品消費佔21%,其他佔8%。
三、油氣消費發展趨勢
世界能源的消費與經濟的增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未來世界石油用1995~2020年間1.9%的年增長率,與GDP3.1%的年增長率相比,其增長彈性值為0.6。而天然氣的同期增長率為2.6%、與其相比,石油的需求增長並不大,與整個能源需求的增長率基本相同(圖4-10)。由於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各個地區石油需求增長情況的差別很大(見表4-5)。1995~2020年,OECD各國以0.8%的年增長率呈低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則呈現3.0%的大幅度增長形式。其中增長最大的是中國,年均增長率為4.6%,其次是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年增長率為4.2%,再其次的順序是東亞3.6%,中南美洲為2.5%。
圖4-10能源消費取決於全球經濟增長
(未來能源的消費量,單位:千萬億英制熱單位)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表4-5世界原油需求表
(據《國際石油經濟》,2001.9)
估計非OECD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將在2010年以後超過OECD國家,2020年以後會進一步加大差距(表4-6)。
表4-6各地區石油需求預測(單位:百萬噸石油當量)
(據《國際石油經濟》,2001.9)
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各地區和各國家對能源特別是油氣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長。隨著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劇,世界油氣供需地區性不平衡也進一步加劇。世界石油資源和市場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劇趨勢。從資源分布看,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和北美三個地區剩餘石油可采儲量佔世界的82.3%,待探明可採石油資源佔世界的72%。其中中東地區剩餘石油可采儲量佔世界的64%,待探明可採石油資源佔世界的25%。2010年以後歐佩克在世界石油產量中所佔份額將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應將更加依賴中東。預計未來十年內,北美、歐洲和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產量都將出現下降,而石油消費又都將穩定增長,勢必導致石油供需缺口加大,其中亞太地區將成為世界油氣供需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1990~2000年,亞太地區地區石油消費量年增長5.4%,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992年超過歐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區。2002年亞太地區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僅佔世界總量的3.19%,石油產量佔世界總量的11.17%,消費量佔世界的28.1%,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本地區第一大石油消費國。未來我國石油國內供給的缺口將不斷增大。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國內石油供給量將在1.77億~1.95億噸;2001年至2010年,平均增長率將在1.08%~1.81%。但國內石油需求量在不斷增長。到2010年,國內需求短缺約1.17億~1.42億噸,需要從國外進口。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2000年度國際能源展望》預測,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在未來20年內,天然氣將是一次能源中消費增長最快的能源,預計世界天然氣的年均消費增長速度將達3.1%,2010年和2020年世界天然氣消費量分別達3.49萬億立方和4.72萬億立方米(劉增潔,2001)。
21世紀中國天然氣將進入新的發展期。200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已達到301億立方米,佔世界消費量的1.2%。在亞太地區天然氣消費中僅次於日本和印度尼西亞。未來中國對天然氣的消費將會不斷增長,因為這有利於改善中國的能源結構,緩解石油供應的壓力。
㈢ 國際原油價格走勢怎麼分析
根據國際上能夠影響原油格波動的消息,結合行情走勢圖分析出專原油的大概走勢,行屬情圖看K線,日K是最重的,另外中線看周K和月K線,短線看小時圖和5分鍾圖,多切換著看,關鍵是要找出趨勢線,壓力和支撐,需要一定的技術和市場經驗。
一般先看4小時K線圖,交易之前,可以先看日線圖,4小時圖,以確定趨勢和方向;再看1小時圖,關注過渡時段的趨勢,以此來研判下一時段的走勢,中間過度時段處在承上啟下的位置所以比較重要。
㈣ 石油儲量和產量變化趨勢
從時間點上看,2005年相關研究成果認為,中國石油資源的最終可采資源量按(130~150)×108t來測算,那麼到2020年以後,仍將有(36~65)×108t的可采儲量有待確定[16]。
從時間序列上看,根據BP公司2011公布的數據,在過去的31年裡中國的石油儲量值年均為21.47×108t,總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圖4-1),世界石油儲量排名卻在下降(表4-1)。加上俄羅斯和哈薩克,中國由1980年的第11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13位。
圖4-1 1980-2010年中國石油儲量、生產量變化趨勢圖(數據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表4-1 世界石油儲量排名變化對比單位:104t
註:1980年、1990年,缺俄羅斯和哈薩克的數據;2000年、2010年,兩國的儲量均排在中國之前。
數據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1;儲量數據換算系數噸桶7.3(中石油)。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石油的生產總量不斷提高。中東地區及美國和俄羅斯的年產量一直排在前列(表4-2),中國的生產量逐漸上升。
表4-2 世界石油年生產量排名變化情況單位:106t
續表
數據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中國在世界石油生產量的排名呈現上下波動趨勢,2010年又回到1985年的排名水平。雖然中國石油生產量逐年增加,平均年生產量約1.5×108t,年平均環比增長率為3.13%,但每年生產量值不均衡。1986、1996和2010年都有一個小幅快速增加點(圖4-1)。
㈤ 世界油氣資源供給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迫於美國的壓力,歐佩克國家增加了石油產量,使得世界石油供應基本保持穩中有升。中東地區、東歐和獨聯體地區是世界上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另外美洲地區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和非洲地區的利比亞的石油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在非歐佩克國家石油供應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增產狀況不會持續太久,未來決定世界油氣供應的還是歐佩克國家。隨著人類日益重視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因此世界各國天然氣的產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需求量也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天然氣的產地主要在中東、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在未來的油氣供應地中,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和美洲地區處於首要地位。
一、世界油氣資源供給現狀
1.石油產量
據統計(圖4-3),2002年全球石油產量為330213.5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產量333733.5萬噸減少了1.05%,其中歐佩克2002年的產量為126175.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35170.0萬噸下降了6.65%,其中中東地區2002年產量估計值為97643.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04285.5萬噸下降了6.37%。西半球2000年產量估計值為85572.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85313.5萬噸增長了0.30%。東歐和前蘇聯2002年產量估計值為45692.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42109.5萬噸增長了8.51%。亞太地區2002年的產量估計值為36884.0萬噸,比2001年的實際產量36563.5萬噸增長了0.88%。非洲地區2002年的估計產量為34087.5萬噸,比2001年的實際產量34506.5萬噸減少了1.21%。西歐地區2002年的產量為30335.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30954.5萬噸減少了1.99%(梁剛,2003)。
圖4-32002年世界各地區石油產量(單位:萬噸)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02年東歐和獨聯體地區是世界上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俄羅斯產量已由2001年的第二位變為居世界第一位,沙烏地阿拉伯由2001年的第一位變為居世界石油產量的第二位(見表4-4)。2001年俄羅斯石油產量約為3.4億噸,出口2億噸。俄羅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歐、美國及地中海沿岸國家。在歐佩克考慮是否減產、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時,俄羅斯總是開足馬力生產。俄羅斯增加石油出口,彌補了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不足,穩定了油價。但是俄羅斯躋身於世界產油國行列之首,企圖在世界石油市場攫取更多的份額的態勢,使歐佩克處於兩難處境:繼續實行減產保價政策,會失去世界石油市場份額,不減產則難以維持其理想油價。因此,歐佩克想獨自左右油價的狀況已經成為歷史。
表4-42002年底世界前25位主要國家石油產量和剩餘探明可采儲量
續表
(據梁剛,2003)
2.天然氣產量
據統計,2002年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為24981.15億立方米,比2001年的總產量增長了0.72%。就各大區而言,美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產區,2002年底產量達9265.45億立方米,比2001年底下降了0.15%;其次是東歐和前蘇聯,2002年底的產量為7160.07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了1.49%。除非洲和美洲外(非洲的產量比上年同期減少4.78%,美洲的產量僅比上年減少0.15%),世界各地區的天然氣產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世界各國加快天然氣開發。從國家的角度來看,2002年底居世界天然氣產量前六位的國家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和挪威。2002年世界各大區天然氣產量見圖4-4,世界前25位天然氣生產國的產量見表4-4。由於天然氣是比石油和其他能源更為清潔的能源,而且其燃燒後產生的熱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消費量和應用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大。除發電、工業燃料、化工和民用外,也正在向交通動力方面發展,並將部分替代石油。而且天然氣是增長最快的能源,需求量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圖4-42002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產量(單位:億立方米)
二、世界油氣資源供需發展趨勢
1.世界石油資源供需狀況和發展趨勢
(1)世界石油供應狀況
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增加了十幾倍。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1年這段時間,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變化不大,凈增量非常小,遠遠低於每年的開采量(圖4-5)。
圖4-5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近年來,通過採用更有效的勘探開發技術,應用提高採收率方法,越來越多的產油國的石油部門對外國投資開放,石油行業大多對其長期滿足世界需求的能力表示相當樂觀。但是隨著油氣的消費增加和石油勘探成本的增加,近年來石油的新增探明儲量的速度已不能滿足石油開采速度,石油的儲采比在逐年降低,其接替率越來越小,這說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長繼續超過其供應的增長,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如果世界對石油的消費量繼續持續增長,其價格在不遠的將來可能越來越高。據HIS能源集團估算,2000年「新油氣田出探井」(NFW)的數量增加了31%,達到了826口,而新發現的石油儲量卻減少了10%,為143億桶。HIS能源集團的報告指出,1991~2000年世界年平均產油量從6850萬桶/日增加到了7360萬桶/日,而同期剩餘石油儲量卻減少了9%(從1991年的12070億桶下降到2000年的11000億桶),世界石油儲采比從48(年)降至42年。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可采儲量可以繼續開采約86年。
但是,2002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比2001年增加254.44億噸,主要是因為採用新工藝將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競爭力,因此加拿大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由於安哥拉在深海及超深海區眾多的石油發現,預計該國石油產量到2007年時將躍升至200萬桶/日。隨著深海石油項目的不斷開發,預計安哥拉石油產量將由目前的90萬桶/日翻番至2007~2008年的200萬桶/日,加上最近在超深海域又獲得石油發現,到2010年安哥拉石油生產能力可超過250萬桶/日。據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表明,由於國際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道達爾公司紛紛投資安哥拉海域深水項目,2003年安哥拉海域鑽井作業異常繁榮,也不斷有新的油氣發現。2002年底安哥拉已成為奈及利亞和利比亞之後的非洲第三大產油國,產量已超過埃及和阿爾及利亞,預計到2006年其石油產量將超過利比亞。
(2)世界石油需求狀況
BP《2003年世界能源統計評論》指出,2002年全球能源消費比上年增加2.6%,快於近10年平均1.4%的增長速度;世界石油生產能力超過需求;世界石油供應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趨勢。雖然有伊拉克戰爭以及委內瑞拉和奈及利亞的供應中斷,但是石油生產國依然能夠滿足消費國的需求,消費國無需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伊拉克戰爭期間,歐佩克利用它的近400萬桶/日的剩餘生產能力來保證市場供應。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僅比上年增加29萬桶/日,為7570萬桶/日。需求的增加主要來自中國,2002年中國的石油消費增加了5.8%(33.2萬桶/日)。全球石油供應為7390萬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0.7%(41.5萬桶/日)。其中,歐佩克石油產量為2820萬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6.4%(187萬桶/日)。非歐佩克石油產量比2001年增加了145萬桶/日,增加產量的國家主要有俄羅斯(增加64萬桶/日)、哈薩克(15萬桶/日)、加拿大(17萬桶/日)、安哥拉(16萬桶/日)和巴西(16萬桶/日)。在過去的3年裡,來自俄羅斯、裏海、大西洋深水盆地以及加拿大的石油產量合計已增加了330萬桶/日(增長了26.5%),到2007年還可能再增加500萬桶/日。
(3)發展趨勢
國際能源機構(IEA)在近日發布的最新的油品市場報告中,預測了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情況。據估計,2004年全球市場對油品的需求將增加100萬桶/天,而來自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供應及歐佩克國家天然氣液體產品(NGL)的增長為174萬桶/天。IEA預測,在一些經濟增長較為顯著的地區2004年油品需求增長將比較強勁。2004年美國經濟將出現較大程度的恢復,同時將帶動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長,2004年美國新增油品需求將達到34萬桶/天,占據全球油品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2001年美國石油凈進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占石油總需求量的55%,預計2025年將達到68%。成品油進口量占石油進口量的比例將從2001年的15%增加到2025年的34%。在非經合組織國家中,中國對石油需求量較大,預計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國需進口的原油分別為1億噸、1.3億噸和1.6億噸。
雖然IEA預測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的增長率將與今年相同,但這兩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長受到了一些日常因素的影響,如日本核電站的停運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出現快速上升,美國天然氣價格的高漲使部分使用天然氣的用戶改而用石油,伊拉克戰爭使得非經合組織國家提前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等,這些異常的因素都促使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出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IEA對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增長的預測建立在以下基礎之上:全球氣候恢復正常、全球經濟出現階段性恢復、較低的原油和天然氣平均價格、日本核電反應器投入運行等。因此,在剔除了2003年的幾個異常因素影響外,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增長從油品市場內在的運行機制來說顯得更為強勁。2004年來自非歐佩克國家石油出口的增長要比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的增長多出70萬桶/天,這就要求歐佩克國家在2004年繼續削減石油產量,這將是歐佩克連續第五年對石油產量進行削減。據預測,2004年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將在今年增加111萬桶/天的基礎上繼續增加132萬桶/天,其中一些成熟的石油開采區,如北海、俄羅斯和北美將繼續通過增加鑽井數和運用新技術小幅增加石油產量,而美國的墨西哥海灣、北海、拉美和西非的深水油氣產量在2004年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2.世界天然氣供需狀況和發展趨勢
(1)天然氣供應狀況
2000年世界天然氣出口量比1999年增長了8.6%,達5262.7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出口量為3893.1億立方米,液化氣(以下簡稱LNG)出口量為369.6億立方米。2000年世界管道天然氣的5大出口國是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荷蘭和阿爾及利亞,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90.7%。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佔世界管道氣出口量的33.5%。5大進口國是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荷蘭,2000年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70.9%。2000年LNG出口量比1999年增長10.3%。世界5大LNG出口國是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卡達和澳大利亞,其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78.3%。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國,佔世界LNG總出口量的78.3%。LNG的主要進口國是日本、韓國和法國。2002年世界天然氣總出口量為5813.4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出口量達4313.5億立方米,LNG出口量達1499.9億立方米(劉增潔,2002)。
另據上海天然氣項目籌備組提供的世界LNG供需狀況表明:截至1999年,世界LNG出口國主要有11個,天然氣的液化能力為1490億立方米/年,約11040萬噸。亞太地區4個LNG出口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汶萊;非洲和中東地區5個LNG出口國分別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阿布扎比和卡達,其餘2個LNG出口國是美國和特立尼達-多巴哥。特立尼達-多巴哥和奈及利亞於1999年加入LNG出口國行列。1999年,特立尼達-多巴哥的大西洋LNG公司向美國和西班牙共出口了20.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奈及利亞的LNG公司向歐洲供應了7.4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同年6月,卡達的第二個天然氣液化廠(拉斯拉凡LNG工廠)投入生產,1999年卡達共出口了8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佔世界LNG貿易量的6.5%,其他主要的LNG出口國所佔的份額分別是印尼佔31.2%,阿爾及利亞佔20.7%,馬來西亞佔16.5%。
天然氣的產地主要在中東、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在未來的油氣供應地中,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和美洲地區處於首要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緣戰略意義。
(2)天然氣需求狀況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進口國。隨著經濟大發展,美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會不斷擴大。世界上LNG進口國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等地區的少數幾個國家。亞洲地區LNG進口國主要是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歐洲LNG的進口國主要是法國、土耳其、比利時、西班牙和義大利,另加上美國,共九個LNG進口國。世界上列在前三位的LNG進口大國分別是日本、韓國和法國。1999年的進口份額分別佔世界LNG出口總量的55.8%、14.1%和8.3%。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和中國台灣省LNG進口所佔的比例有所增加,1999年中國台灣省LNG進口比例增加到4.3%。(劉增潔,2002)
1999年,亞洲的LNG進口量比去年增加了62億立方米,達922億立方米,從而顯示出日本尤其是韓國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這兩國的LNG進口量分別比去年上升4.4%和22.4%,美國的LNG進口量也幾乎比去年翻一倍,達46億立方米。盡管美國LNG的進口量有所增加,但國內總的天然氣消費中LNG所佔比例不大,預計以後十年美國LNG進口量不會有大的增加。
亞洲地區部分國家正在籌劃LNG項目。新加坡正考慮進口LNG,計劃投資5億美元建設LNG接收終端,使能源來源多樣化;泰國與阿曼簽訂了LNG購買合同,要求2003年開始供應天然氣;印度正計劃在沿海地區建設十二個LNG接收終端,把天然氣作為發電廠長期使用的燃料。盡管印度目前的化肥用氣是天然氣主要需求之一,但天然氣發電將成為天然氣消費的主要領域;中國也已決定在東南沿海地區適量引進LNG,並明確先在廣東省進行試點,LNG接收終端計劃建於珠江口海岸深圳市大鵬灣內的秤頭角鎮,分兩期建設,一期LNG進口量為300萬噸/年,兩期增加200萬噸/年,總進口規模達到500萬噸/年。
2002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增加了2.8%,美國增加了3.9%,亞太非經合組織國家增加了7%。天然氣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增長,天然氣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24%,與煤炭相當。
(3)發展趨勢
出於環境保護的需要,各國都積極鼓勵天然氣生產和消費,為天然氣市場的擴大提供了機會。同時為應付國際油價波動頻繁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增大。據EIA等分析,世界各地區在2010年對天然氣的需求有較大增長(圖4-6)。未來天然氣主要消費國為美國、中國。
圖4-62010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需求情況(單位:億立方英尺)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阿瑟德里特公司(ADL)CIS:獨聯體
1)美國:根據美國能源部信息局預測,到2025年美國的天然氣需求量將增長54%,美國國內的天然氣供應將日益依靠國內新的大型天然氣建設項目。美國國內天然氣增加供應將主要依靠兩種資源:一種是非傳統儲備(緻密砂層、煤層甲烷和頁岩等),另一種是阿拉斯加管輸天然氣(供應其它48個州)。非傳統天然氣總產量將從2001年的5.4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9.5萬億立方英尺,同時阿拉斯加天然氣產量將從0.4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6萬億立方英尺。美國天然氣進口量將從2001年的3.6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7.8萬億立方英尺。
2)亞太地區:到2010年,預計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為3110億立方英尺。因中國和印度顯示出較大的天然氣市場,2010年亞太地區天然氣需求量將是1999年的兩倍以上。2000年到2010年間,預計亞太地區的天然氣需求量分別是:2000年為310億立方英尺,2005年為450億立方英尺,2010年為580億立方英尺。今後10年,在上海等地區能源需求的推動下,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量將會很大。預計201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為1.25億噸油當量左右。據此預測的天然氣需求量與本國今後潛在的、可生產的天然氣產量相比還有缺口(圖4-7)。這部分的缺口,需要進口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彌補。
圖4-7中國的天然氣供需狀況和潛力
據產業預測、阿瑟德里特公司(ADL)等
㈥ 世界石油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毫無疑問,石油最終會枯竭,石油產業必將沒落和轉型。但未來的幾十年間,石油產業還是個很強勢的支柱,沒人可以不受它的影響。隨著新能源、石油代用品的發展,石油產業逐步被取代。
㈦ 世界石油供需現狀與趨勢
目前,世界石油消費量為40億t左右,主要集中在北美、亞太和歐洲地區,石油消費量較多的6個國家依次為美國、日本、中國、德國、俄羅斯、韓國,其消費量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且每個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均超過了1億t,佔4%以上。
目前,世界石油貿易量達到20多億t。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中東、北美、前蘇聯、西非和中南美。世界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亞太、北美和西歐,各佔1/3左右。進口量最大的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和中國。目前,中國主要自中東、亞太和西非地區進口石油。預計未來10年間世界石油流向仍將保持目前的態勢。
石油是關系國家經濟、政治命脈的重要戰略資源,石油安全關繫到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據經合組織估計,每桶石油價格上升1 0美元,經合組織成員國的通貨膨脹就上升半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降低1/4個百分點。目前,世界能源商貿90%來自石油,許多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或停滯不前都與石油供應及價格波動直接相關。石油運輸量大,運輸過程防火安全要求很高,且國際局勢緊張時,石油運輸線往往會成為軍事攻擊目標。
㈧ 國際原油價格走勢怎麼看
根據國際上能夠影響原油格波動的消息,結合行情走勢圖分析出原油的大概走勢,行情圖看K線,日K是最重的,另外中線看周K和月K線,短線看小時圖和5分鍾圖,多切換著看,關鍵是要找出趨勢線,壓力和支撐,需要一定的技術和市場經驗。
一般先看4小時K線圖,交易之前,可以先看日線圖,4小時圖,以確定趨勢和方向;再看1小時圖,關注過渡時段的趨勢,以此來研判下一時段的走勢,中間過度時段處在承上啟下的位置所以比較重要。
㈨ 世界原油價格走勢
截至目前的情況的話是上漲的。因為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導致原油供應變少,所以上漲。伊朗是OPEC的成員國之一,也是全球第三大原油出口國。目前特朗普一直要求沙烏地阿拉伯增產,就是因為原油的價格上漲過高。同時原油的價格和美元的走勢也有關系,但是目前因為供需關系矛盾較為突出,所以主要因素還是供需關系。
㈩ 國際石油價格走勢
一、未來國際石油價格走勢與合理價格區間
從長遠看,國際原油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未來幾年,國際原油價格仍將高位運行,主要集中在40~60美元之間。如果沒有發生重大的突發事件,如伊朗核危機升級等,油價達到100美元的可能性不大。
世界主要產油區原油成本均在15美元以下,僅個別地區達到24美元,因此,原油價格在25~45美元之間較為合理,在這個區間內,石油公司有可觀的利潤,消費者能夠承受,替代產品利潤微薄,對石油公司發展最為有利。
二、影響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因素
不穩定因素還存在,不可預見因素還會突然出現,產生重大影響。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升的因素有:美國、中國、印度等經濟發展迅猛,導致了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歐佩克的「限產保價」;地緣政治、局部地區不穩定因素,自然災害的影響;國際投機資本的炒作;中國、印度、韓國等不斷增加石油儲備等。
制約國際原油價格下降的因素主要有:全球性經濟滯脹或經濟危機;替代產品開發利用的成熟;天然氣的大量開發利用會影響石油的價格;發現豐富的油氣資源;全球變暖。
三、投資的影響
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投資的多少,與需求因素、價格因素、儲采比因素有關。在石油需求強勁、價格居高、儲采比較低的情況下,石油勘探開發投資會穩定增長,這對探明儲量的增長起到了保障作用。而對於天然氣而言,目前儲采比很高,需求增長不快,價格偏低,石油公司為減少勘探資金的占壓,投資熱情較石油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