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市場 » 陳本強外匯

陳本強外匯

發布時間: 2021-03-06 03:27:32

A. 外匯股票那個好區別是什麼

你好,外匯和股票的區別:
1、交易時間:外匯:每周交易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交易股票:每周交易5天,每天交易4小時: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5:00。
2、交易費用外匯:高效的電子交易系統使投資者可以直接與經紀人進行交易,消除了許多票據和中介費用,進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成本主要來自價差、各種原因造成的滑落以及部分券商可能收取的傭金。股票:必須交納交易手續費、印花稅、過戶費等,加起來超過萬分之五,股票的買賣成本高達1%。
3、交易方式外匯:外匯可以雙向、上下交易。股票:只能做漲,跌一次賺不到錢,只能等。
4、交割方式外匯:T+0交易,即隨時交易股票:T+1交易,即允許在第二個交易日進行交易。
5、交易資金外匯:外匯經紀人將為交易員提供杠桿,一般經紀人最多可提供幾百倍的杠桿股票:沒有杠桿。交易者不可能是大大小小的。
6、交易類型外匯:有限貨幣對組合。貨幣對是由兩種貨幣組成的匯率。例如:美元/歐元。其中美元被稱為基本貨幣,歐元被稱為第二貨幣。股票:股票市場上有成千上萬的股票。
7、利潤規模外匯:外匯漲跌不限,漲跌幅度不限。一般來說,外匯市場的日波動率為1%。當重要數據公布或重大事件發生時,波動可能達到2%以上。當市盈率為10倍時,當市場波動率為1%時,投資者的獲利機會為10%。股票:在股票市場上,我國二級市場設定了漲跌停板,即每天漲跌停板,漲幅最大的為10%。
8、風險控制:控制外匯風險,把握損失范圍,設定止損價格或止損利潤價格。證券市場交易發出的交易指令受一定條件的制約,風險難以控制。外匯交易可以提前下達盈虧交易指令或止損點,以保盈虧。
9、透明外匯是全球性的,市場更加客觀公正,不容易被人操縱。國際外匯市場日交易量5萬億美元,流動性強市場和數據是開放的,即使一個國家的政府無法干預外匯市場的趨勢股票市場易於控制,信息容易造假,大投資者撤資,容易造成損失,風險難以控制。

B. (炒外匯) 是國內的成本高還是國外的外匯交易平台高

關鍵 看你的代理黑不黑了!

其實成本 差別都不是很大的!
黃金 5點 歐美 2點 原油5點

C. 什麼是掉期成本

掉期是指在外匯市場上買進即期外匯的同時又賣出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或者賣出即期外匯的同時又買進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也就是說在同一筆交易中將一筆即期和一筆遠期業務合在一起做,或者說在一筆業務中將借貸業務合在一起做。 在掉期交易中,把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差,即升水或貼水叫做掉期率。

掉期交易與前面講到的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有所不同。即期與遠期交易是單一的,要麼做即期交易,要麼做遠期交易,並不同時進行,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單一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與客戶的外匯交易之中。掉期交易的操作涉及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或買賣的同時進行,故稱之為復合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同業之間的外匯交易。一些大公司也經常利用掉期交易進行套利活動。

(3)陳本強外匯擴展閱讀

交易形式按參加者不同又可分為兩種:

①純粹的掉期交易,指交易只涉及兩方,即所有外匯買賣都發生於銀行與另一家銀行或公司客戶之間。

②分散的掉期交易,指交易涉及三個參加者,即銀行與一方進行即期交易的同時與另一方進行遠期交易。但無論怎樣,銀行實際上仍然同時進行即期和遠期交易,符合掉期交易的特徵。進行這種交易的目的就在於避免風險,並從匯率的變動中獲利。

D.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對我國對外貿易有什麼可取之處

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 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這一原則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的經濟力量是強還是弱,都能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確定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安排生產,進行貿易,使貿易雙方都可以用同樣的勞動耗費,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產品. 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該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會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有利。 根據其結論進行推導,兩國比較優勢差距越大,則貿易的空間越大。那麼,當前的國際貿易應該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但現實的情況卻是,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不過,該理論對國際經濟發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較優勢原理,在現實經濟中還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外貿易是一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市場經濟國家來說,政府鼓勵對外貿易,是因為外貿可以調劑資源的餘缺,擴大產品市場,解決本國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對我國來說,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外貿企業的重要任務則是創匯。特別是為了增強國力而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時,需要有充足的外匯。為了換取更多的外匯,一些外貿企業往往不顧成本約束,甚至相互壓價,導致換匯成本越來越高,甚至出現嚴重的虧損。就一定時期而言,為了國家利益的需要,高額換匯並非不可。但是長此以往,把創匯作為唯一指標,則有違對外貿易的基本准則。一般而言,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仍是從事對外貿易的基本准則,換句話說,外貿企業同市場經濟中的其他企業一樣,盈利是其首要的目標。不能盈利的出口,等於是資源外流,是不符合國家利益的。不僅不應鼓勵,而且應該加以限制。

E. 持有外匯的有沒有被強制兌換成本幣的歷史

官方叫:外匯管制
中國在2008年前,實施的外匯管制方式就是強行結匯
詳細參見:http://ke..com/view/3387227.htm?fr=aladdin
外匯管制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國際貨幣制度陷於崩潰,美、法、德、意等參戰國都發生了巨額的國際收支逆差,本幣對外匯率劇烈波動,大量資本外逃。為集中外匯資財進行戰爭,減緩匯率波動及防止該國資本外流,
外匯管制

外匯管制
各參戰國在戰時都取消了外匯的自由買賣,禁止黃金輸出,實行了外匯管制。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很多在戰後取消外匯管制的國家又重新實行外匯管制,一些實行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也紛紛實行外匯管制。1930年土耳其首先實行外匯管制,1932年,德國、義大利、奧地利、丹麥、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也相繼實行了外匯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戰國立即實行全面嚴格的外匯管制。1940年,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11個國家沒有正式實行外匯管制,外匯管制范圍也比以前更為廣泛。戰後初期,西歐各國基於普遍存在的「美元荒」等原因,繼續實行外匯管制。50年代後期,西歐各國經濟有所恢復,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從1958年開始,各國不同程度地恢復了貨幣自由兌換,並對國際貿易收支解除外匯管制,但對其他項目的外匯管制仍維持不變。1961年,大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表示承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所規定的義務,即避免外匯限制而實行貨幣自由兌換。但時至90年代,絕大多數國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實行外匯管制,即使名義上完全取消了外匯管制的國家,仍時常對居民的非貿易收支或非居民的資本項目收支實行間接的限制。

F. 傳言中國借給美國的8000億已近縮水了4500億是怎麼意思

日前,我寫了一篇博客《我國外匯儲備每年巨虧9000億》(見本人昨日博客日記),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明了我國保有巨額外匯儲備面臨著巨大的成本,以提醒國家貨幣當局管理好外匯儲備。但是,許多博友給我留言,說文章學術性強,看不懂。也許正是看不懂,所以搜狐博客的財經編輯也沒有將這篇十分有價值的文章排上重要一點的位置,只是在娛樂博客中間過了一下。

說來也是,外匯儲備對於大多數國民來說是太深奧了。不久前,我給一些領導幹部講課,他們一聽這個數據,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大開眼界!但這個問題又是如此重要,有什麼辦法讓普通大眾聽懂呢?鑒於有的博友的建議,我重點說明一下這巨虧9000億元的來歷。

當然,外匯儲備的含義是需要先交代的.什麼是外匯儲備?理論上說,外匯儲備是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相應的資金存放在國外,並未投入國內生產使用。

這個理論解釋不好懂,打個比方說:就是你有一筆錢,你沒有用它,把它放在別人那裡;不過,這個人是別的國家,這筆錢也是別的國家的貨幣,但所有者是你,你還是可以用的,不過得在國際交易中使用,而不能直接地把這筆錢拿回來用。所以,我們說它是債權。

搞懂了外匯儲備的含義,其他問題就好解決了。

截至2006年9月30日,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9879億美元,並且正以每個月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10月破1萬億美元則幾成定局。自今年2月外匯儲備規模超過日本以來,我國已經連續7個月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的國家。這就是我國外匯儲備的計算基數。

一、我國保有1萬億元外匯儲備的成本到底有多大?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成本主要由以下一些方面構成:

(一)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的概念可能很多人不懂,也打個比方吧。你現在有兩個選擇機會:去經商,每年10萬元收入;去上學,就沒有收入,還要交學費。如果你選擇上學,那麼你上學的機會成本就是10萬元,10萬元也就是你上學的代價。

同樣,我們外匯儲備也有這樣一個機會成本。它是多少?

我的計算是:外匯儲備我們主要是美圓,我們投資美圓資產的年收益率在3%左右,而如果這筆錢用在國內投資的年收益率起碼是10%。保有美圓,意味著就要放棄10%收益,去做3%收益的生意,所以,它的虧損是7%。

依此推演,我國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應佔到外匯儲備總額7%的水平,如果按2005年底818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計算[不作外匯儲備資產區分],這項成本是573億美元/年,折算為人民幣約4500多億元。這就是說,擁有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每年得付出4500多億元人民幣的代價。

直接說,就是虧損4500多億元人民幣。也就是放棄每年賺4500多億元人民幣的機會。當然,這個機會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我們還以為劃得來。我們就做這種傻事。所以,也沒有意見。

(二)外匯儲備的會計成本。

會計成本是實際貨幣支出。表面看來,外匯儲備似乎不會發生會計成本,而實際上,必然發生。原因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如美元、歐元、日元等的匯率都是隨市場浮動的。

近幾年以來,美元已經貶值了20%左右。多年來,我國人民幣不浮動。實際上,人民幣相對縮水了。去年以來,人民幣已經有所浮動,但不影響我們計算。我們計算2004年的外匯儲備。

若以2004年底的6000億美元水平和外匯儲備貶值15%的數據計算[考慮去年以來的人民幣升值],6000億美元貶值額達900億美元,折算為人民幣為7200多億元。這個數字可視為國家每年保有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實際會計成本。

7200多億元人民幣也就是我國保有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實際會計成本,即虧損7200多億元人民幣。

當然,這個會計成本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我們還以為劃得來。我們就做這種傻事。所以,也沒有意見。

(三)外匯儲備的相關成本。

相關成本是作出保有外匯儲備決定的成本。這筆成本主要是引進國外資本的代價。這種代價的計算依據是是國際融資的利率。目前國際融資利率水平大概在5%左右。

我們如果將外匯儲備鎖定在每年4000億美元的水平[因為我國目前的外商直接投資已超過4000億美元,我們將它作為國際融資額],這項融資成本至少在200億美元/年以上,計1600億元人民幣。

這就是說,我國目前的外商直接投資4000多億美元所體現的外匯儲備相關成本為1600億人民幣/年。

也就是說,保有巨額外匯儲備又同時引進國外資本4000億元,我們得付出代價1600億人民幣/年。

當然,這個相關成本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我們還以為劃得來。我們就做這種傻事。所以,也沒有意見。

以上三項外匯儲備成本(損耗)合計:

4500億人民幣+7200億人民幣+1600億人民幣=13300億人民幣

二、我國外匯儲備究竟有多少收益?

從靜態看,外匯儲備是存量財富;從動態看,外匯儲備是可以產生增量收益的增殖資本。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到底可以產生多少收益?

理論是一樣的,不再說。

(一)外匯儲備的機會收益。

它是選擇在國外的投資機會的收益,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美國的國債和銀行儲蓄等,投資年收益率在3%左右。

如按8000億美元計算應是每年240億美元,計1920多億人民幣的收益。

(二)外匯儲備的會計收益。

這是會計帳目上的直接增加部分。從現實情況看,它與機會收益是同一內涵,即表現為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和儲蓄的收益。即1920多億人民幣的收益。

(三)外匯儲備的相關收益。

這主要表現為外資進入國內投資所產生的國家稅收增加。

按引進外資4000億美元計算,資本利潤率按10%計算,這筆外資所產生的外匯儲備相關收益為4000×10%×10%,即40億美元計320億人民幣。

以上三項外匯儲備收益合計:

1920億人民幣+1920億人民幣+320億人民幣=4160億人民幣

三、我國外匯儲備究竟虧損了多少?

上面的靜態分析已經證明,從總量上看,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機會成本大於機會收益,會計成本大於會計收益,相關成本大於相關收益。

結論是:如果我國保有8000萬億美圓左右的外匯儲備,其損耗或者說成本約9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三項外匯儲備收益合計-三項外匯儲備成本合計,

即:4160億人民幣-13300億人民幣=-9140億人民幣

值得說明的是,這一分析是建立在我國事實上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基礎之上的。如果從動態的角度看,外匯儲備額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具體情況相適應,其收益與成本的比較可能是另一番情景。

外匯儲備虧損巨大,但一般人不清楚,所以沒有人說話,還以為得了好處。當然,這是個外匯儲備的管理問題,我們吃的是暗虧,美國人很高興,但反過來說我們侵害了他們的利益,他偷著笑。

G. 如何通過看成交量和價格判斷外匯主力成本

股市中有句老話:「技術指標千變萬化,成交量才是實打實的買賣。」可以說,成交量的大小,直接表明了市場上多空雙方對市場某一時刻的技術形態最終的認同程度。
1、溫和放量。這是指一隻個股的成交量在前期持續低迷之後,突然出現一個類似「山形」一樣的連續溫和放量形態,這種放量形態,還稱作是「量堆」。個股出現底部的「量堆」現象,一般就可以證明有實力資金在介入。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就可以馬上介入,一般股價在底部出現溫和放量之後,股價會隨量上升,量縮時股價會適量調整。此類調整沒有固定的時間模式,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個月,所以此時投資者一定要分批逢低買入,並在支持買進的理由沒有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有足夠的耐心用來等待。需要注意的是,當股價溫和放量上揚之後,其調整幅度不宜低於放量前期的低點,因為調整如果低過了主力建倉的成本區,至少說明市場的拋壓還很大,後市調整的可能性較大。
2、突放巨量。對此種走勢的研判,應該分作幾種不同的情況來對待。一般來說,上漲過程中放巨量通常表明多方的力量使用殆盡,後市繼續上漲將很困難。而下跌過程中的巨量一般多為空方力量的最後一次集中釋放,後市繼續深跌的可能性很小,短線的反彈可能就在眼前了。另一種情況是逆市放量,在市場一片喊空聲之時放量上攻,造成了十分醒目的效果。這類個股往往只有一兩天的行情,隨後反而加速下跌,使許多在放量上攻那天跟進的投資者被套牢。
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主力資金在吸籌的時候,成交量並不一定要有多大,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底部多盤整一段時間就行。而主力要出貨的時候,由於手中籌碼太多,總得想方設法,設置各種各樣的陷阱。因此應該全面考察該股長時間的運行軌跡,了解它所處的價位、量能水平和它的基本面之間的關系,摸清主力的活動規律及個股的後市潛力,通過綜合分析來確定我們介入或出貨的時機。
雖然技術分析的指標多達上百種,但歸根到底,最基本的無非就是價格與成交量,其他指標無非就是這兩個指標的變異或延伸。大家知道量價關系的基本原理是「量是因,價是果;量在先,價在後」,也就是說成交量是股價變動的內在動力,由此人們導出了多種量價關系的規則,用於指民具體的投資。但在實際中,人們會發現根據量價關系來進行具體買賣股票時,常常會出現失誤,尤其是在根據成交量判斷主力出貨與洗盤方面,失誤率更高,不是錯把洗盤當出貨,過早賣出,從而痛失獲利良機,就是誤將出貨當洗盤,該出不出,結果是痛失出貨良機。
一般說來,當主力尚未准備拉抬股價時,股價的表現往往很沉悶,成交量的變化也很小,此時研究成交量沒有實際意義,也不好斷定主力的意圖。但是,一旦主力放量拉升股價時,主力的行蹤就會暴露,我們把這樣的股票稱為強庄股,此時研究成交量的變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此時,如果能夠准確地捕捉到主力的洗盤跡象,並果斷介入,往往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非常理想的收益。實踐證明,根據成交量變化的以下特徵,可以對強庄股的主力是不是在洗盤作出一個較為准確的判斷:
首先,由於主力的積極介入,原本沉悶的股票在成交量的明顯放大推動下變得活躍起來,出現了價升量增的態勢。然後,主力為了給以後的大幅拉升掃平障礙,不得不將短線獲利盤強行洗去,這一洗盤行為在K線圖上表現為陰陽相間的橫盤震盪,同時,由於主力的目的是要一般投資者出局,因此,股價的K線形態往往成明顯的「頭部形態」。
其次,在主力洗盤階段,K線組合往往是大陰不斷,並且收陰的次數多,且每次收陰時都伴有巨大的成交量,好象主力正在大肆出貨,其實不然,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當出現以上巨量大陰時,股價很少跌破10日移動平均線,短期移動平均線對股價構成強大支撐,主力低位回補的跡象一目瞭然,這就是技術人士所說的「巨量長陰價不跌,主力洗盤必有漲」。
再次,在主力洗盤時,作為研判成交量變化的主要指標OBV、均量線也會出現一些明顯的特徵,主要表現為:當出現以上大陰巨量時,股價的5日、10日均量線始終保持向上運行,說明主力一直在增倉,股票交投活躍,後市看好。另外,成交量的量化指標OBV在股價高位震盪期間,始終保持向上,即使瞬間回落,也會迅速拉起,並能夠創出近期的新高,這說明單從量能的角度看,股價已具備大幅上漲的條件

H. 求問在復興恆福上做外匯成本咋樣

成本是點差+手續費這兩樣,這些都可以直接體現在交易軟體上的,其次國內沒有交易外回匯的平台,網上這些平台多是境答外公司的,但更多(非常非常多,你這個就很像)是國內人搞得虛假對賭平台,當然你小資金1/2000美金做什麼平台都無所謂的,資金大了還是慎重.另外不要相信虧損了別人幫你找回這類的,這些人多是再坑你一波辛苦費而已

I. 運用比較成本理論來解釋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動因

比較成本學說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貿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貿易的互利。
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這一原則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的經濟力量是強還是弱,都能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確定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安排生產,進行貿易,使貿易雙方都可以用同樣的勞動耗費,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產品.
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該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會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有利。
根據其結論進行推導,兩國比較優勢差距越大,則貿易的空間越大。那麼,當前的國際貿易應該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但現實的情況卻是,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不過,該理論對國際經濟發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較優勢原理,在現實經濟中還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外貿易是一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市場經濟國家來說,政府鼓勵對外貿易,是因為外貿可以調劑資源的餘缺,擴大產品市場,解決本國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對我國來說,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外貿企業的重要任務則是創匯。特別是為了增強國力而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時,需要有充足的外匯。為了換取更多的外匯,一些外貿企業往往不顧成本約束,甚至相互壓價,導致換匯成本越來越高,甚至出現嚴重的虧損。就一定時期而言,為了國家利益的需要,高額換匯並非不可。但是長此以往,把創匯作為唯一指標,則有違對外貿易的基本准則。一般而言,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仍是從事對外貿易的基本准則,換句話說,外貿企業同市場經濟中的其他企業一樣,盈利是其首要的目標。不能盈利的出口,等於是資源外流,是不符合國家利益的。不僅不應鼓勵,而且應該加以限制。

J. 外匯的優勢和缺點

外匯的優點:

1. 低成本: 外匯交易成本可以非常低。大多數外匯經紀商從外匯點差中獲利。因此,不必擔心單獨的經紀商費用,從而節約了成本。相比之下,股票或其他證券交易的交易員則必須考慮其他額外費用。


2. 提供非常高的流動性:與其他金融市場相比,外匯市場擁有最多的市場參與者。這提供了最高水平的流動性,這意味著即使是大額外匯交易訂單,也可以輕松有效地完成,而不會出現任何較大的價格偏差。這消除了價格操縱和價格異常的可能性,從而使價差收窄,從而提高定價效率。不必擔心開盤和收盤時的劇烈波動,也不必擔心下午的價格區間停滯不前,這些都是股市的標志。除非預期會有重大事件發生,否則可以在整個不間斷交易中觀察到類似的價格模式(高、中、低波動)。


3. 沒有中央交易所:作為一個在全球范圍內運作的場外交易市場,外匯市場沒有中央交易所。各國央行偶爾會根據需要進行干預。相比之下,在股票市場,一家公司可以突然宣布股息或報告巨額虧損,從而導致巨大的價格變化。此外,在外匯市場,內幕交易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特別是對主要貨幣對),因為外匯市場沒有內幕人士。


外匯的缺點

1. 缺乏透明度:由於外匯市場由經紀商主導,由經紀商驅動意味著外匯市場可能不是完全透明的。交易員可能無法控制自己的交易訂單如何執行,可能無法獲得最佳價格,或者只能獲得有限的交易報價視圖,而這些報價只能由其選擇的經紀商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是只選擇受監管的經紀商進行交易,因為這些經紀商屬於監管機構的管轄范圍。市場可能不受監管機構的控制,但經紀商的活動卻受監管機構管轄。


2. 復雜的價格決定過程:外匯匯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全球政治或經濟因素,這些因素可能難以分析。外匯交易大多依靠技術指標,這是外匯市場波動劇烈的主要原因。


3. 高波動性:由於無法控制宏觀經濟和地緣政治的發展,在高度波動的外匯市場上很容易遭受巨大損失。如果某隻股票出了問題,股東可以向管理層施加壓力,要求他們發起必要的改革,他們也可以向監管機構尋求幫助。外匯交易員則無處可去。當冰島破產時,持有冰島克朗的外匯交易員只能袖手旁觀。24/7的市場使得人們很難定期監測價格和波動性。最好的辦法是嚴格控制所有外匯交易的止損,並通過精心策劃的方法系統性地進行交易。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