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市場 » 股市泡沫事件

股市泡沫事件

發布時間: 2021-03-17 02:53:05

⑴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指一種或一系列的金融資產在經歷了一個連續的漲價之後,市場價格大於實際價格的經濟現象。金融泡沫就是經濟上的宏觀調控不當, 過度的投資引起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使得國內投資規模急劇膨脹,導致虛假繁榮的一種假象。


歷史金融泡沫:

  • 1634-1637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 18世紀初期的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里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卷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 英國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造成了當時的經濟泡沫


  • 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


  •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金融泡沫

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出現大幅度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⑵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

⑶ 什麼是股市崩盤,中國股市崩過兩次盤嗎

現有的股民全部被套,沒有新股民入場,當被套的股民開始只知道割肉賣股票,而不肯買股票時,就會造成惡性循環,持續下跌,最終造成股市關門,即崩盤。
中文名
崩盤
體育競技
籃球比賽上常說的末節崩盤,常指一方在前三節比賽領先的大好形勢下,最後一節被對手打崩潰,最終導致翻盤。如休斯頓火箭隊又犯了比賽後期「不給力」的老毛病,在前三節領先16分的大好局面下末節崩盤,被新奧爾良黃蜂隊拖入加時,最終105:110負於對手。
誘發原因
崩盤即證券市場上由於某種原因,出現了證券大量拋出,導致證券市場價格無限度下跌,不知道什麼程度才可以停止。這種大量拋出證券的現象也稱為賣盤大量涌現。
發生條件
引發股市崩盤的直接原因很多,但起碼應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一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嚴重的惡化狀況,上市公司經營發生困難;
2.低成本直接融資導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催生泡沫導致股價被嚴重高估。
3.股票市場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嚴重缺陷,造成投機盛行,股票市場喪失投資價值和資源配置功能。
4.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等危機使證券市場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證券市場出現心理恐慌而無法繼續正常運轉。
判斷標准
華爾街崩盤標准:崩盤通常被定義為單日或數日累計跌幅超過20%。1987崩盤時道指單日暴跌22.6%。1929年連續兩個交易日的跌幅分別為12.8%和11.7%。

2歷史事件編輯
在房價飛漲、股市低迷的今天,可能我們沒有經歷過股市的崩盤,但回顧過去,歷史上有十次市場崩盤,每一次都伴隨著瘋狂過後財富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的悲痛,也許能給今天的投資者一點警示。
1.1637年的鬱金香狂熱
這次事件是現代的所有投資者狂熱事件的始作俑者。在這次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熱事件中,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飆升至一個手藝人年收入的數倍。
2.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英國人約翰·羅(John Law)因為在倫敦的布魯斯伯里廣場的一場決斗中殺人而被定罪。他後來成為了法國的財政大臣。他監督創辦了一家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的股票成為投機炒賣活動的主要交易股票,最終股票泡沫破裂。羅最後窮困潦倒地在威尼斯去世。
3.1720年的南海泡沫
英國出現的第一次現代市場崩盤,原因是對一個完全沒有前景的公司的交易。這次英國股票公司的泡沫事件以政治上的裙帶主義、自我交易和內幕交易為特點。在這一點上,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4.1882年的法國股市崩盤
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市場的崩盤,事件的導火索是費斯克(James Fisk)和古德(Jay Gould)等金融家尋求利用政治上的關系壟斷金市。162美元每盎司的金價峰值在100多年的時間里都沒有被打破。這次丑聞讓格蘭特(Ulysses S. Grant)政府的名譽受損,下一任總統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帶領國會對這件事進行了調查。
5.1882年的法國股市崩盤
這次股市崩盤由Union Generale的破產所引發,其破壞性後果幾乎令交易所內四分之一的經紀商受到威脅,直到法國央行的一筆貸款穩定了市場。不過,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據說畫家高更(Paul Gauguin)在這次崩盤後退出了經紀業務,去從事更值得做的事。
6.1907年大恐慌
1907年10月,聯合銅業公司(United Copper)計劃壟斷股市失敗引發了這次大恐慌。直到摩根大通(J.P Morgan)說服其他信託公司總裁為美國信託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提供資金,經紀商和銀行的破產才得到控制。這次危機最終促成了聯邦儲備系統的建立。
8.微崩盤:1997年10月27日的亞洲金融危機
香港的恆生指數下跌了6%,引發了全球股市大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當日提前收市,收於554.26點。
9.2008年9月29日,救市表決未通過
在國會投票否決了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簡稱: TARP)之後,道指經歷了有史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雷曼兄弟(Lehman Bros.)破產之後引發的一段極不穩定的時期內,該指數下滑了超過700點。
10.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
這是高頻交易市場特有的崩盤情況。道指在幾分鍾內下跌了大約1,000點,原因是計算機演算法停止競價導致股價大幅下跌,這種交易大約占當時市場交易量的一半左右。[1]
紐約1929
一個小時內,11個投機者自殺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
紐約1929大崩盤書籍
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
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
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著的投機者,接下來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維德在《客戶的遊艇在哪裡》講述的1929年股市崩盤前後的一個故事,成為那一時期投機者的經典寫照。
一個投資者在1929年初的財產有750萬美元,最初他還保持著理智,用其中的150萬購買了自由國債,然後把它交給了自己的妻子,並且告訴她,那將是他們以後所需的一切花銷,如果萬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這些債券,一定不可以給他,因為那時候他已經喪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來了。他就向妻子開口了,說需要追加保證金來保護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萬美元。他妻子剛開始拒絕了,但最終還是被他說服了。故事的結局可想而知,他們以傾家盪產而告終。
實際上,這種遭遇不僅僅降臨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資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逃脫噩運。20世紀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此次危機中幾近破產。
像其他人一樣,凱恩斯也沒有預料到1929年大崩盤,而且還低估了這次危機對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凱恩斯積累的財富在1929年崩盤時受到重創,幾乎變得兩手空空。
後來憑借著敏銳的判斷力,到1936年的時候,他靠投資股市把財富又增長到了50萬英鎊以上。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資金又縮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盤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陰影。
盡管股市暴跌最初影響到的只是富人,但這些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群體,其成員掌握著大部分消費收入,構成了最大部分的個人儲蓄和投資來源。因此,股市崩盤導致美國經濟失去了由證券投資盈利形成的對支出的支撐。
股市崩盤以後,控股公司體系和投資信託的崩潰,大幅削弱了借貸能力和為投資籌措資金的意願,這迅速轉化為訂單的減少和失業的增加。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響,金融動盪也因泡沫的破滅而出現。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盡管在泡沫崩潰的過程中,直接受到損失的人有限,但銀行無法避免大量壞賬的出現,而銀行系統的問題對所有人造成間接沖擊。
大崩盤之後,隨即發生了大蕭條。大蕭條以不同以往的嚴重程度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繁榮的頂峰到1932年夏天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到1933年底,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還達不到1929年的1/3。實際產量直到1937年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接著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更嚴重的是,股市崩盤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大恐慌再臨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國股民的黑色記憶,這一天美國股市又一次大崩盤。股市開盤,久違了半個世紀的恐怖重現。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這意味著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內即貶值了二成多,總計有5000億美元消遁於無形,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的財產瞬間蒸發了。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10月19日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
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與此相呼應,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的股市也紛紛下跌。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響到的還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雜志上公布的美國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從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當天,當時的世界頭號首富薩姆·沃爾頓就損失了21億美元,丟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慘的是那些將自己一生積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眾,他們本來期望借著股市的牛氣,賺一些養老的錢,結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積蓄便在跌落的股價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股市的震盪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崩盤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日本股市夢魘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國「黑色星期一」過後,率先恢復的是日本股市,並且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升。此後,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態勢,但另外一個噩夢般的恐慌卻在醞釀之中。1989年12月,東京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的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這也是投資者們最後一次賺取暴利的機會。 進入90年代,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股市泡沫的破滅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一方面證券業空前蕭條。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來的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賺取交易手續費生存的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經營赤字越來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對外資本交易方面,由於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出現長期資本收支盈餘,日本戲劇性地變為了資本輸入大國。
另一方面由於股市瘋狂上漲,吸引企業都轉向直接融資,銀行被迫以風險大的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要融資對象,從而間接地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立即呈現設備投資停滯、企業庫存增加、工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影響所至,連房地產也未能倖免。日本房地產價格在1990年達到了聳人聽聞的高位,當時日本皇宮地塊的價格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所有房地產價格的總和。泡沫破滅後,日本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才剛剛開始穩住,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當年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激發人們借貸投機的慾望,日本銀行當初急切地給房地產商放貸終於釀下了苦果。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不良貸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發了通縮,使得日本經濟經歷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蕭條。
日本經歷了長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彈之後,日本股市離它的歷史最高點還有70%之遙。
中國式股災
目光放回國內。雖然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布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 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與國外股災相比,中國股災的發生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勢大大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因此註定難以持續,一有風吹草動,便全線潰敗,而股市中人則投機心態過盛,或風雨將至仍勉力為之,或追漲賣跌全憑感覺,終不免悲慘收場。

崩盤圖片錦集(16張)

3樓市編輯
房地產
網上流傳「房地產崩盤時間表」顯示中國地產走勢與1991年日本崩盤前頗相似。

房地產頻遇調控,一份「房地產崩盤時間表」也開始在網上流傳。它回顧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產市場走勢,發現與中國2005年~2008年房地產市場走勢頗為相似,更預言中國房地產會在2009年崩盤。然而,多位專家卻表示,兩地銀行體系、人口結構、城市化程度不同,「崩盤」可能只是「預言」而已[2] 。
雷同
房價飛漲、貨幣面臨升值壓力、低消費率、高儲蓄率、寬松貨幣政策、穩健財政政策。
日本國土交通省公布調查顯示,日本地價連續第二年下滑,商業用地價格跌至紀錄低位。
經濟起飛晚了近30年的中國,金融危機過後地產價格依然火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7%,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3%。
「現在的樓市,確實和當年的日本非常相似。樹長不到天上去,這樣下去早晚要出問題。」曾在亞洲開發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現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不無憂慮地表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總經理沈建光也表示,確實有部分投資者認為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經濟過於依賴出口、貨幣面臨升值壓力等等,都與上世紀8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類似。
此外,中國也與當年日本有相似的低消費率、高儲蓄率。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方面,中國也和以前的日本雷同。
差異
政府對銀行和企業的控制力、市場廣度、銀行體系和人口結構等都不相同。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看來,當前高房價症結在難以抑制的投機性需求。中國大量二、三線城市如今還可以吸引投機資金。所以這幾年房地產整體還難以遭到崩盤的結果。「但是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果將會比日本更嚴重」。
戴德梁行策略研究顧問部董事黎慶文更認為,內地樓市10年內都不會崩盤。中國內地金融體系與美國、日本甚至中國香港地區不一樣,央行對房地產信貸的控制力更強。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總經理沈建光也指出,泡沫前,日本政府並沒有對商業銀行採取有效措施引導監管。中國政府對銀行和企業有很強的控制力,可以引導資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壓房地產泡沫。
沈建光認為,另一個視角是人口結構。1985年日本城市化率達76.7%高點,城市化接近尾聲;中國城市化進程還處於加速階段。只要吸取日本經驗教訓,採取有效及有前瞻性的政策,歷史就不會重演……
游戲
指如DOTA、夢三國、LOL、真三等競技游戲中,一局比賽雙方或多方因競技,人頭懸殊差距過大,而造成無法逆轉的現象,稱之為崩盤。

⑷ 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早在南海公司成立以前,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已曾與愛德華·哈利(1664年-1735年)討論一個構想,讓國家向某些企業授予權力壟斷某地區的貿易,然後再從那些公司獲取部份利潤,以便讓政府償還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欠下的大筆債務。這個構思很快就引起愛德華·哈利的兄長,即時任財務大臣(Lord High Treasurer)羅伯特·哈利(後為牛津伯爵)的興趣。在他的倡議下,南海公司遂於1711年透過國會法案成立,並從政府獲得權力壟斷英國對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島地區的貿易,而這兩個地區在當時被坊間視為商機無限,因此哈利對公司的期望很高,甚至誇耀地稱之為「牛津伯爵的傑作」(The Earl of Oxford's Masterpiece)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為了支持英國政府債信的恢復(當時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歐洲霸主發行了巨額國債),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其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當時,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著巨大的金銀礦藏,只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范圍、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只相信發起人說他們的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惟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大科學家牛頓在事後不得不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除羅伯特·哈利外,南海公司主要由一些富有的商人組成。為了吸引這批商人加入公司,政府游說他們若購買為數達1,000萬英鎊的國債,政府就會向他們提供六厘年利率,再額外每年提供8,000英鎊,以作回報。由於涉及開支龐大,政府當時更要求國會將酒、醋及煙草等貨品的部份稅收收益預留,以用於支付每年高達600,000英鎊的利息。公司成立後,總部位於倫敦針線街的南海府(South Sea House),董事局總裁由牛津伯爵出任,其他董事包括金融家約翰·布倫特爵士(Sir John Blunt,1665年-1733年)等人。
在1713年,英、西簽訂《烏得勒支和約》,標志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步向終結。在和約中,西班牙准許英國壟斷對西班牙美洲地區的奴隸貿易,而專營權很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上。奴隸貿易在當時被視為很賺錢的行業,南海公司的前景亦被看好。有關和約的簽訂被當時托利黨政府視為一大勝利,因為南海公司成功為政府有效融資,並與由輝格黨控制的英格蘭銀行抗衡。在1716年,南海公司進一步從奴隸貿易中取得優惠待遇,到1717年更向政府多買額外200萬英鎊的公債。但好景不常,西班牙在1718年與英國等國交惡,並爆發四國同盟戰爭,南海公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來。可是,公司卻仍然強調前景明朗,並在1718年邀請英皇喬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為總裁。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終於,腐敗像洶涌的洪水
淹沒一切;貪婪徐徐卷來,
像陰霾的霧靄彌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鬥士紛紛沉溺於股市,
貴族夫人和僕役領班一樣分得紅利,
法官當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為了幾個便士玩弄手中的紙牌;
不列顛帝國陷入錢幣的污穢之中。
這是大詩人蒲柏譏諷、批判將整個英國捲入其中的「南海泡沫」的詩句。

⑸ 股市泡沫破滅對於工商業的影響

給你說一下1929年美國股市泡沫破滅的情況吧。

1929年10月29日

在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裡,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旋渦之中,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美國做了個噩夢

危機已經悄悄降臨,人們卻沒有注意到。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機狂潮中被炒得離譜的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首先被刺破了。然而,這絲毫沒有給華爾街的瘋狂帶來多少警醒。從1928年開始,股市的上漲進入最後的瘋狂。事實上,在20年代,美國的許多產業仍然沒有從一戰後的蕭條中恢復過來,股市的過熱已經與現實經濟的狀況完全脫節了。

1929年3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對股票價格的高漲感到了憂慮,宣布將緊縮利率以抑制股價暴漲,但美國國民商業銀行的總裁查爾斯·米切爾從自身利益考慮,向股市中增加資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經紀商和銀行家們仍在極力鼓動人們加入投機。甚至一些著名的學者也失去了冷靜。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耶魯大學的歐文·費雪,這位大經濟學家不僅自己融進了投機者的行列,而且還在公開演講中宣稱:「股票價格已達到了某種持久的高峰狀態。」

不過,也有不少人保持著冷靜的頭腦,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從股市中脫身者之一。他對自己說,如果連擦鞋匠都在買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裡面了。這個明智的選擇使他提早撤出資金,為其家族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1929年夏,股票價格的增長幅度超過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潰已經近在眼前。9月3日,華爾街的一位統計學家羅傑·巴布森在華爾街的金融餐會上說了一句話:「股市遲早會崩盤!」這句話被《道瓊斯金融》發表。其實,這位先生在此前的兩年中一直重復著這句話,卻只被人們當做笑談,沒想到這次竟一語成讖,千古留名。此話不久就傳遍了全美國,投資者信心開始動搖,股市立刻掉頭向下。

股市下跌的消息驚動了總統胡佛,他趕緊向新聞界發布講話說:「美國商業基礎良好,生產和分配並未失去以往的平衡。」有關的政府財政官員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時人們的神經已經異常脆弱,股市在經過曇花一現的上揚後,就開始了噩夢般的暴跌。

跳樓的不僅是股指

1929年10月的最後10天,集中了證券史上一連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動記錄器到收盤1小時40分後才記錄完最後一筆交易。

10月23日,形勢繼續惡化,《紐約時報》指數下跌31點。

10月24日,這一天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剛剛開市,股價就如決堤之水轟然下泄,人們紛紛脫手股票,全天換手1289.5萬股。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理查德·韋尼親自購入股票,希望力挽狂瀾。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9點,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來了。早晨10點鍾,紐約證券交易所剛剛開市,猛烈的拋單就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人人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經紀人被團團圍住,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至此,股價指數已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1點。當天收市,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的歷史最高紀錄。一名交易員將這一天形容為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

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絲牛氣,在1~3月大幅反彈。並於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後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歐文·費雪這位大經濟學家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

不堪回首二十年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危機、銀行危機與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是個相互推動的惡性循環,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使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

⑹ 股票投機和股票泡沫是什麼求大神幫助

股市投機導致股市泡沫產生,股市泡沫是投機的結果。股市投機借消息,事件輿論不是抬高,就是刻意打壓,是股票嚴重偏離原有市值,達到一定目的。泡沫是嚴重高於原有市值,是狂熱的結果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破滅。
記得採納啊

⑺ 金融泡沫事件

那我就貼上過去收集的最經典最著名的三大泡沫吧:
① 鬱金香球莖事件——歷史上第一次泡沫事件

1630年,荷蘭的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是今天的76,000美元,而六星期後只值1美元——
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從康士坦丁(今,土耳其)進口第一顆鬱金香花根,並種植。由於此花為進口商品,因此一躍為財富的象徵,於是這個風氣由荷蘭擴散到德國。這時鬱金香正好染上花葉病,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紋或如火焰,於是染病鬱金香引起一股搶購風潮。從最初的鬱金香行家賞其美到投機分子炒作,交易市場形成並熱鬧起來,如同股市。
1634年,鬱金香熱潮蔓延至中產階級,後又為全民運動,家家戶戶都傾一家之產,只為買一朵鬱金香。1,000美元一個鬱金香球莖,不到一個月,就變為2萬美元。
最瘋狂的時候,1個鬱金香球莖=4噸小麥=1張床=4頭牛=8頭豬=12隻羊。
1636年,鬱金香在歐洲一些股市上市,有的設選擇權以降低投機者的門坎,使投機者可以買到幾分之一的鬱金香,於是價格又往上推,從本來購買一個月之內可獲利20倍,到透過選擇權獲利可放大100倍。
最高點時,一位大戶全數賣出;荷蘭政府開始採取煞車行動;土耳其大量鬱金香將抵達。鬱金香的價格開始下滑,六星期內下跌了90%,此時不管政府如何護盤都無力回天,鬱金香價格持續探底,許多股市交割無法完成,而荷蘭政府宣布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豁免交割,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② 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證券市場泡沫事件

「泡沫經濟」一詞即來源於此事件。
17世紀末,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於是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
1719年,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英國下議院通過南海公司交易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立刻由129英鎊竄升至160英鎊。當下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價又漲至390英鎊。於是投資更為踴躍,半數以上的參議員紛紛介入,連國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質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破滅。
英國的財政部長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私賺90萬英鎊利潤。丑聞敗露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比他更悲慘。損失慘重的還有英國經濟和政府信用。

③ 華爾街崩盤——歷史上一幕最瘋狂的投機

1924年前,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一直在相對狹小的價格區間內窄幅波動,每當它超過110點,就會遭受強烈賣壓。
1924年底,股指終於突破這個界限。
1925年,股指躍升到150點以上。
1921年~1928年,股市非常蕭條,工業產值每年平均增加4%,而1928~1929年則增加了15%。通貨膨脹率很低,新興工業四處萌芽。樂觀主義越來越流行,再加上資金成本很低,大大刺激了股票投資者的投資活動。
1926年,短暫下跌後,股市月月創新高。這又煽動了更多的人通過經紀人現金貸款以買進更多的股票。隨著股民的增多,信託投資公司也隨之增加,人們基本上毫不懷疑這些公司的信用。其中最著名的是高盛公司,它於1928年出資成立高盛貿易公司(GsTc),這個公司很快就發行了1億美元的股票。
1929年2月7日,股票價格是每股222.5美元。
1929年9月5日,巴布森發表股市要跌60~80點的著名預言後,市場開始對巴布森的警告有了第一次反應。當天,道瓊斯指數就下跌了10點。幾天後,受到利好談話的刺激,買家重新入市,但股價沒有回到過去的高點。9月底,新的大跌開始出現,再反彈後沒有創新高,而且成交量與前次下跌比較大幅萎縮。
1929年10月21日,圖學家威廉•彼得哈密爾頓警告指數圖形走勢很不好。當天,市場垂直跳水,崩盤拉開序幕。
1929年l0月24日,人們聚集在大街上,流露出明顯的恐慌氣氛。事態已經明顯失去控制。恐慌迅速蔓延,隨後幾天股價連續跳水,市場似乎永遠無底。
1929年10月29日,在強烈的賣壓下,恐慌達到極點,1600萬股股票不惜血本逃了出來。
1929年11月13日,指數跌到224點才穩住陣腳。那些以為股票已經很便宜而冒險買進的投資者又犯了個嚴重錯誤。
1930年價格進一步下跌,直到1932年7月8日跌至58點才真正見底。工業股票跌去原市值的85%,而高盛公司的投資證書不到2美元就可買到。

-----------------------------
還有包括戰後新興經濟體在內的統計:
荷蘭「鬱金香泡沫」

荷蘭在17世紀是最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世界海上霸權,商船達1.5萬艘,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誕生於此。

1634年,荷蘭百業荒廢,全國都為鬱金香瘋狂。稀有品種「永遠的奧古斯都」,在1623年為1000荷蘭盾,到1636年已漲到5500荷蘭盾。1637年2月,一枚「永遠的奧古斯都」售價達6700荷蘭盾。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或購買27噸乳酪! 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維特克魯嫩」球莖,市價僅為64荷蘭盾,到2月5日就達1668荷蘭盾!當時荷蘭人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1637年2月4日,賣方恐慌拋售。一星期後,鬱金香價格平均跌90%。不知有多少人成為窮光蛋,富商變成乞丐,一些大貴族紛紛破產。19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

鬱金香事件使荷蘭全國經濟陷入一片混亂,由一個強盛殖民帝國走向衰落。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的有力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也開始向英國轉移。

英國「南海泡沫」的股市風險

英國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來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

1719年初,南海公司股票129英鎊,至7月漲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其它股票也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泡沫法案」,從7月起,南海公司股票開始暴跌,到12月跌到124英鎊。

美國1929年的股市風險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刺激股市走強。從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漲了468%。

1929年7月,受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以及工業增長滯緩的影響,道指從9月3日的386點開始下跌,到1932年6月30日,跌至41點,跌幅達89%。其中美國鋼鐵公司股價由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股價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這次股災,使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幾千家銀行倒閉,數萬家企業破產,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蒸發。經濟倒退,到1954年才恢復到股災前的水平。

日本90年代的股市風險

日本股市到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高達38915點。

進入90年代,股市開始暴跌,到2003年4月,跌至7607點,跌幅達80%。

股市下跌使日本經濟增長率由1990年的6.0%降至1992年的1.1%,股票市值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到1992年的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331萬億日元,跌幅達53%。股市交易量只有以前的20%,200多家證券公司普遍虧損。

日本經濟連續幾年負增長或零增長,銀行倒閉179家。投資減少,庫存增加,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整個國家財富縮水近50%。

台灣1990年的股市風險

台灣經濟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起飛,促使股指不斷上漲,到1990年2月,創出12495點的歷史新高。

在台灣政府連續加息、大幅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率等利空打擊下,台灣股市從1990年2月11日開始下跌。不到8個月,加權指數已跌到2485點,跌幅達80%。

台灣股市泡沫破滅後,年成交量從1989年的25.4萬億降至1992年的5.9萬億。股市總市值佔GDP比重從1989年的155%降到1992年的48%,房價每坪也下跌67%。

並使島內的投入資金嚴重短缺,工礦業生產連續下滑,出口減少,經濟衰退。

香港1997年的股市風險

1997年8月7日,香港股市創出16673點的歷史新高。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蔓延,香港股市開始下跌,到1998年8月,恆生指數跌到6660點,跌幅達60%,

股市大跌,使香港通貨緊縮,失業增加,經濟嚴重衰退。香港樓市一年內大跌七成,旅遊和零售業也大受損失。

中國兩次較大的股市風險

第一次是到1993年2月16日,上證綜指創出1558點的歷史新高。由於通貨膨脹引發宏觀經濟調控,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跌到325點,跌幅達80%。

第二次是2001年6月14日,上證綜指達2245點,因經濟結構調整,減持國有股,擠股市泡沫,到2005年6月6日,股指跌到998點,跌幅達56%。

⑻ 日本股市樓市泡沫破滅和中國的股市大跌有什麼本質區別

日本股市樓市叫泡沫破滅,中國的股市樓市叫調整,震盪,調控。
泡沫經濟概述
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經濟崩潰。
泡沫經濟可分為三個階段,既泡沫的形成階段、泡沫的膨脹階段、泡沫的潰滅階段。
泡沫(Bubble)一詞可追溯至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南海公司在英國政府的的授權下壟斷了對西班牙的貿易權,對外鼓吹其利潤的高速增長,從而引發了對南海股票的空前熱潮,由於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經過一段時間其股價迅速下跌,猶如泡沫那樣迅速膨脹又迅速破滅。其他早期的泡沫現象還有荷蘭的「鬱金香事件」,法國的「約翰.勞事件」。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波及范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復雜。泡沫經濟的根源在於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產生的虛擬價值部分。

⑼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9)股市泡沫事件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