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幾次原油暴跌
1. 今天股市大跌歷史上還有哪幾次股市大跌
今天股票沒有復大跌,而是漲了,A股漲制5%,創業板漲6%。 歷史大跌中國的有08年和98年,都是金融危機,國際的有1929年,1973年石油引發的股票大跌,1987年中東危機引發的股票大跌。1997年亞洲股票大跌,08年全世界股票大跌。
2. 中國股市經歷過幾次暴漲暴跌
歷史上三次大級別的調整行情
股市出現調整,是很正常的事情。滬深股市18年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次各種調整,但是,大級別的調整次數還不多。以上證指數為例,主要有3次,而這3次都伴隨著季度K線的4連陰。
第一次,是1993至1994年:
從1993年第一季度的最高點1558.95點,到1994年第三季度的最低點325.89點,總跨度時間為5個季度,從最高點到最低點的最大跌幅為79%,是迄今為止調整幅度最大的一次。其間,1993年三季度至1994年二季度的季度K線為4連陰。
第二次,2001的2245點——2005年的998點:
大盤2001年第二季度創出2245.44點歷史高點之後,進行了一輪長達4年的大調整,直到2005年第二季度創出998.23點的新低調整才結束,總時間跨度為16個季度,是截至目前調整時間最長的一次大級別調整。從2245.44點最高點到998.23點的最低點,最大跌幅達到55.54%。在這輪調整最後階段,即2004年二季度至2005年二季度,季度K線出現5連陰。
第三次,就是2010年10月16日的6124點至今的調整:
從2007年10月16日最高點6124.04點到2008年10月28日的階段性低點1664.93點,最大跌幅為72%,伴隨著是季度K線的4連陰。當然,現在還不能說本輪調整已經結束,怎樣發展還要看今年第四季度。
滬市歷史上這3次大級別的調整,總跌幅都超過50%。而這3次各有特點,第一次是跌幅最大,第二次是調整時間最長,第三次股災是否已經結束,還很難認定。因為根據波浪理論,目前大盤的月K線處於大C浪下跌中。
請看另一篇文章:
中國股市七大暴跌數據記錄
2008-04-24
在2007年11月1日<<A股遭遇18年怪圈>>文章中闡述了中國股市的運行怪圈.我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不妨回味一下本輪6124點至今2990點(2008年4月22日)的巨幅暴跌,短短半年時間中國A股市場以51.17%跌幅錄得吉尼斯世界記錄.落差為3134點距離998至6124之間的0.618位置2956點近在咫尺.為何如此慘烈?投資者千萬次地問.在此探討一下A股暴跌的前世今生:
(1)1992年5月—1992年11月 1429點跌至400點,歷時5個月,最大跌幅達72%
(2)1993年2月—1994年7月 1553點跌至325點,歷時18個月,最大跌幅達79%
(3)1994年9月—1996月1月 1053點跌至512點,歷時16個月,最大跌幅達51%
(4)1997年5月—1999年5月 1510點跌至1047點,歷時24個月,最大跌幅達30%
(5)1999年6月—2000年1月 1756點跌至1361點,歷時12個月,最大跌幅達22%
(6)2001年6月—2005年6月 2245點跌至998點,歷時48個月,最大跌幅達55%
(7)2007年10月—2008年4月 6124點跌至2990點,歷時6個月,最大跌幅達51.2%
歷史不可能簡單地重復.但是股票市場的一些發展規律和運行節奏,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參考的,十八年來中國A股市場七次暴跌平均值為(72+79+51+30+22+55+51)/7=51.42%。
也就是說隨著中國證券市場逐步發展成熟和完善市場機制後.最近這10年以來最大的跌幅最高才55%,那麼面對本輪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前提下所出現的罕見暴跌,是機會還是風險?大家看上面的數據之後,估計心中已有底。
3. 歷史上低油價問題造成的經濟危機
1980年代早期,除開沙烏地阿拉伯之外,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其他成員的產量都超過了約定的限額。到1986年,沙特終於對其他成員的小動作忍無可忍,自己也開始放量生產。原油洪水一般湧入市場,導致價格自由落體一般暴跌55%。不久之後就發生了我們記憶深刻的一幕——美股一天內暴跌22.6%,創下歷史紀錄。
接下來是2008年美國房市崩盤,之前銀行不管不顧的放款和房價似乎擺脫了地球引力的上漲迎來了清算的一天。房價暴跌,只留下銀行面對著一堆壞賬,然後一步一步,我們走到了大衰退。必須指出的是,在這次危機背後,也有原油的影子——2008年,不到六個月的時間里,油價下跌了40美元以上。
不難看出,兩件事的共同點在於都發生了油價暴跌。
現在,又是油價暴跌,又是歐佩克肆意生產,又是投資者志得意滿,我們又處在一場災難的邊緣。
油價暴漲固然可能造成經濟危機,油價暴跌其實一樣可怕
達拉斯聯儲曾經估計2008年衰退最終造成的實際損失接近14萬億美元。令人不安的是,今日的油價還明顯低於2008年至2009年的低點,較之十八個月前的峰值已經下跌了75%。
2015年1月,高盛(230.45, -0.70, -0.30%)曾經說過,70美元的油價就意味著全球大約2萬億美元的期貨合約處於風險之下。今天的價位可是在每桶30美元上下。
標普的數據顯示,大約1800億美元債務都存在違約風險。標普還估計,石油公司發行的債券當中50%都存在風險。如果油價不迅速反彈,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重大違約。
行業咨詢公司Graves & Co的數據顯示,全球石油和天然氣企業已經總計裁員大約25萬。如果油價繼續保持低水平,這一數字將猛烈增長。所有的相關行業企業都將遭遇生存挑戰,而為了減少支出,大規模裁員幾乎是必然選項。
那些被裁員的人也會發現自己的債務難以償還了,就業機會的損失會逐漸蔓延到其他的行業。
根據各種不同的估算,頁岩油行業近些年來發行的債券總量在5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之間。銀行的賬本上很可能會再度出現大量無法償還的債務。一旦大公司也開始違約,問題就會逐漸走向高潮。
2007年,那些大金融機構都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而現在,這個世界上那些最重要的央行也處於同樣的境況之下。
2007年危機中,各家央行聯手向經濟系統注入大量的流動性來緩解壓力。可是,2009年之後,他們又紛紛採用了寬松貨幣政策,使得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到可怕的水平。這就使得他們面對未來低油價導致的任何危機時都會捉襟見肘。現在,他們的彈葯庫已經空空如也。
當前的原油危機中可能伴隨一些地緣政治敏感國家的政權更迭,一場貨幣危機也隱隱在望。整個世界都在提防著通貨緊縮。2007年的危機是開始於美國而席捲全球,而這次的危機可能會同時沖擊到所有主要經濟體。低油價底下,所有人都討不了好果子吃,差別只是在於有的是因為收入減少,有的是因為通貨緊縮壓力。
4. 歷史上由低油價所造成的經濟危機有多少次,每次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引起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
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
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
產生經濟危機原因
經濟危機可能是: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後果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社會動亂
★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政變
★戰爭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和歷史過渡性。主要表現在:
①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③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
④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
當代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5. 標志性事件有什麼,石油暴跌,美股10天之內四次熔斷
標致的事件石油暴跌,有四次熔斷
機制,就是因為它的價格趨勢導致的。
6. 歷史上一共有幾次股災
從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災發生算起,幾乎每一個有股市的國家或地區都發生過股災。1720 年法國密西西比股災和英國南海股災是世界上發生最早的股災;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於美國的股災,是波及范圍最廣的世界性股災;日本、台灣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災發生最頻繁的國家或地區之一;包含股災在內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表現出匯市與股市輪番暴跌的特點。
大股災之後,隨即發生了的大蕭條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 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4.1.2 1987年股災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開盤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 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再次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盪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股災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4.2日本股災
1989年12月,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進入90年代,日本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 證券業空前蕭條。1991年以來的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經營赤字越來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對外資本交易方面,由於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出現長期資本收支盈餘,日本變為了資本輸入大國。
另一方面由於股市瘋狂上漲,吸引企業都轉向直接融資,銀行被迫以風險大的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要融資對象,從而間接地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
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立即呈現設備投資停滯、企業庫存增加、工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連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才剛剛開始穩住,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
當年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激發人們借貸投機的慾望,日本銀行當初急切地給房地產商放貸終於釀下了苦果。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不良貸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發了通縮,使得日本經濟經歷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蕭條。 日本經歷了長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彈之後,日本股市離它的歷史最高點還有70%之遙。
4.3 1973年香港股災
1969年由李福兆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1973年發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恆生指數於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
4.4 1990年台灣股災
1987年到1990年,台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當時台灣經濟已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台幣兌換美元更從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執照開放等,都是熱錢湧入的重要原因,當時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於新台幣的升值預期,海外「熱錢」大量湧入島內,在居民財富增長作用下,一時間台灣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當時,島內可以說完全是資金泛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1989年最後一個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數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8個月的時間跌掉一萬點。從12000點的下跌過程中,許多人屢次抄底,屢次套牢,從12000點回到8000點以下,有人開始進行買進,7000點買進,6000點買進,5000點更是買進,日後是一路跌到了2485點。
5.中國式股災
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
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布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
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
與國外股災相比,中國股災的發生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勢大大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因此註定難以持續,一有風吹草動,便全線潰敗,而股市中人則投機心態過盛,或風雨將至仍勉力為止,或追漲賣跌全憑感覺,終不免悲慘收場。
7. 歷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機有什麼共同點
三次石油危機的共同特點都是因事關中東戰略地位的各種問題而引起戰爭,導致油價飆升,沖擊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發展,使他們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或者呈現下降趨勢。三次世界危機的引爆點都在中東,都是中東擁有石油的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爭奪石油這一戰略資源而引爆。
第3次石油危機時發生在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的獨裁者薩達姆居然要吞並自己隔壁的石油產量大國科威特。伊拉克本來就是石油大國,如果再讓薩達姆控制了科威特,薩達姆便可以利用石油這一武器對西方國家發動攻擊,這是美國萬萬不願意看到的,所以1999年悍然發動了海灣戰爭。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憑借高精尖的武器優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消滅了伊拉克部隊,迫使薩達姆不得不被迫求和,撤出了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