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外匯占款
Ⅰ 新增外匯占款是什麼,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貨幣的需求量,形成了外匯占款。
中國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主要緣於兩方面,一方面是近年來我國外貿和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較快,企業不斷地將外匯出售給商業銀行以換取人民幣,商業銀行又不得不將大量外匯出售給央行以換取人民幣,導致外匯占款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國際熱錢的流入。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日益加深,近年來,國際熱錢持續流入我國的資本市場(如股市、匯市),為保持匯率穩定,國家必須購買交易市場上溢出的外匯,在外匯管理局賬目上的對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近年來中央銀行為收購熱錢已付出上萬億元的人民幣資金。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 外匯占款
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採取措施抑制外匯占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編輯本段應對策略
1. 適度刺激進口需求,增加社會供給 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Ⅱ 外匯占款,比如說是20萬億,這個算作是 m1 ,還是m2
問題問的牛頭不對馬嘴,回答也是亂回答一通。
我是專門學這個干這個行業的。我來回答:
什麼是外匯占款?
你出口東西給老外,老外給你外匯,你拿著沒用,或者拿著人民幣合算,就賣掉外匯換回人民幣。那商業銀行買去了外匯,它買多了不要,也就在市場上拋出去,那最後誰接了?央行!它不接,人民幣就要升值。明白不?哥們,先理解了這個!
M1是啥?是企業活期存款,加上市場上流通的先進,就是M1;
M2是啥?是M1加上你我的存款(指居民存款+企業定期存款+儲蓄存款)。。。
完全是兩個概念呀!
Ⅲ 外匯占款下降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影響是系統性的。
外匯占款其定義是外國貨幣進入中國時,這些貨幣不能在國內直接流通,所以需要出售給國家,央行通過增發人民幣來購買外匯。那麼外匯占款的來源主要一,通過對外貿易和外資直接投資,二是國外熱錢投資。這兩者對中國經濟有著不一樣的影響。
首先佔款減少會減少國內貨幣供應量,一定程度減少通脹壓力。也使得央行執行貨幣政策時候減少使用過多的金融工具,進而使宏觀調控更能按照之前願望發展。
目前的外匯占款下降我還不清楚其原因。但其對具體的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以及資本市場會有不同影響。
估計主要是熱錢外流的緣故。熱錢流出說明國際投資機構對中國經濟看跌,認為獲利空間萎縮。其資本逐利性很強,屬於國際投機游資,在無利可圖時會決然抽出。基於此的占款減少會影響到中國國內的資本市場信心,特別是股市為代表的金融市場穩定。由此會增加央行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性。
如果是貿易類,說明貿易趨於量的平衡,但這體現不出進出口商品價值層次問題,也就無法對具體產業結構上來說明。但就目前中國出口商品一大部分屬於較低層次商品,相關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而由於附加值較低,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而破產。而外資投資也有類似之處,不同之處是外資實力較強,產品屬於高附加值,其只要基於國內市場的狀況。並且通常基於國際市場考量,有比較大的前瞻性。外資直接投資與熱錢投資是有本質的不同,前者屬於實體產業部分,後者屬於金融領域。
就總體來講,占款下降,只要幅度不大,速度不快,對中國經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這類影響難於美國經濟復甦、歐債危機以及新興市場通脹壓力相比較。只是對具體時間具體領域針對具體人群有較大的影響。(注意是在前提條件下)目前看並沒有這樣條件,新聞也沒太提這些事情,估計只有外匯管理部門會有較明顯的動作。公開資料不提,我們也沒辦法得知內部消息。希望專業人士給與補充和指正。
Ⅳ 什麼叫外匯占款
談外匯占款
這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問題,特別是在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重的中國,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近幾年來,外匯占款一直是很多專家學者鼓吹經濟過熱、倡導貨幣緊縮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錯誤的理論導致了錯誤的貨幣政策,從而造成整個經濟的外在化。近幾年的經濟發展表明,政府在經濟中的支配作用越來越大,而這與中國市場經濟的進程是相背離的。當然,對現實問題的理解每個人都會有所差異,但如此普遍的一邊倒的想當然的不容置疑的所謂的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投放的誇大,卻是整個經濟學界的恥辱。如果我們不是從現實出發,而是從理論出發、從權力需要出發,對現實的判斷就會根本不同。為了避免今年再有人出來喊叫經濟過熱,寫這樣的一個短文還是有必要的;舉手之勞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卻可能是至關重要。
由於長期對外匯短缺的重視,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較為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強制結匯措施使得中央銀行投放大量人民幣、購買並屯積大量外匯。中國目前外匯儲備突破五千億美元,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排在前列的是日本、中國、台灣、香港)。單從這個外匯儲備來說,五千億美元,換成人民幣就是四萬億,投放到了基礎貨幣當中,再加上貨幣乘數作用(當然中國的貨幣乘數的大小是個判斷差異更大的問題,最悲觀的估計是小數,貨幣只是在商業銀行和央行之間炒作票據而已),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外匯占款造成貨幣投放量過大,從而有可能造成經濟過熱、導致通貨膨脹,有必要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邏輯上是直接的,五千億,四萬億,經濟過熱、通貨膨脹,貨幣投放過大,貨幣緊縮。沒問題。教科書上就是這么寫的,專家學者也是這么說的。
問題出在哪呢?在國民經濟當中,我們每多生產出一元的財富,就應該增發一元的貨幣購買力,否則過多的商品追逐過少的貨幣就會導致貨幣升值,通貨緊縮。我國持續的通貨收縮證實了這一點。那麼我國沒有發生通貨膨脹(在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的情況下),反而造成通貨緊縮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就要考慮到外貿進出口的特殊性質。假定(老師說經濟學都要有假定),我國這一年進出口持平,沒有贏余(先不考慮資本項目)。進口了一千億美元,出口是一千億美元,收到的外匯全支付了,沒有外匯盈餘,沒有外匯占款。可從商品的角度看,從國內經濟的角度看,出口收入的一千億美元被強制結匯收到八千億人民幣,但這八千億人民幣的收入能否足夠支付那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呢?
問題也就是出在了這里。一千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和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能否相互抵銷。換一個更簡單的說法,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在國內是不是只賣八千億人民幣?哈哈哈哈。你現在該明白了,前面說了,每多增加一元的商品,就該多增發一元的人民幣購買力,而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的價格並不僅僅是海關統計的進口額(進口按CIF,出口按FOB),國內還要加收關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增殖稅、環節稅、消費稅、檢驗檢疫費用、港口碼頭倉儲運輸費用、批發零售商的費用和利潤,最後的人民幣占款就不是八千億人民幣,而會是兩萬億人民幣。
如此一來,中國所面臨的就不是外匯占款問題,而是進口商品的占款問題;中國經濟面臨的也不是通貨膨脹問題,而是通貨緊縮問題。九四之後,外匯並軌和中國經濟的放開使得中國出口大增,隨之而來的是對進口的放寬,而九六之後中國就陷入了通貨緊縮的怪圈。在成功軟著陸的錯誤理論下,中國繼續著貨幣緊縮的貨幣政策,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貨幣的升值壓力。大批的外國基金敢於炒作人民幣升值,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說,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經濟學界的愚昧嗎?他們為什麼不告訴你呢?他們寧願利用這個會賺錢。正象有的經濟學家說的,我知道但是我就是不說。經濟學是有國界的,經濟學不是科學。
所以,中國每年少量的外貿贏余在扣除了各出口的企業外匯留成之後,每年的外匯占款造成的RMB投放遠遠無法彌補進口商品所造成的RMB占款。再加上在錯誤理論的指導下,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進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據的買賣(稱之為公開市場業務),進一步加重了貨幣短缺,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強。客觀的說,不是外國人要人民幣升值,而是學界錯誤的觀念導致的錯誤的政策逼迫人民幣升值。從九六年開始,這種累積的力量是巨大的,進口商品的RMB占款遠遠大於表面上的五千億美元累計的所謂的外匯占款。再加上貪污腐敗導致的資金外流,去年境外賭博就從中國抽走六千億。國內貨幣供給遠不是表面數字上的匯率兌換的結果。而近兩年資本項目的大量贏余並不能真正變為真實的RMB投放到中國經濟當中,炒中國的房地產對溫州炒房團是可行的,對這些國際大基金來說是不屑一顧的。
當然只有央行真正知道自己發行了多少RMB ,但可能並不真正知道這些貨幣究竟是對應哪些具體的商品和勞務。上千億美元的HOTMONEY敢於炒作人民幣升值,敢於換成人民幣坐等紅利,當然不是為了來彌補人民幣的供給缺口,相反,它們還要佔用這些額度來製造更大的RMB供給缺口,從而迫使人民幣升值。在升值的壓力下,人民幣失去了貶值的可能性,這就等於這些游資只賺不賠(我們說過,這叫單向投機的自我實現性),人民幣利息率又遠高於美元、日元,利息加紅利,何樂而不為?所以當他們稱贊中國經濟學家的成就時,我們最好還是想一想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一個角度。
再加上中國大量的走私進口(如賴昌星等),大量的假出口(騙出口退稅),大量的假進口(騙取外匯),大量的出口轉進口,以及統計不規范的邊貿、地貿、非法交易(境外賭博、毒品),再有就是國內市場經濟之後大量富餘人員形成的地下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這都是我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難以考量卻又影響巨大的因素。大量的貨幣在非法的因素下漏出,貨幣的發行量已經無法作為貨幣政策制定的著眼點;而把中國經濟規模還局限在國有加外資加民營,更是無視全體十三億人的巨大力量的存在。對中國經濟規模的定義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制定和效果。如果央行不看經濟的現實,只根據數字報表做理論上的業務游戲,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的來源也正是在這里,不能怪日本、美國政府和機構投機者。
綜上所述,所謂的外匯占款並不存在,人民幣並不存在現實的超額供給,相反,由於對人民幣需求力量的錯誤認識、人民幣在非法權力下的大量漏出、大量熱資進入造成的R M B閑置、商業銀行與央行之間的票據游戲、進口走私、境外賭博等多種因素作用下,人民幣供給存在巨大缺口,從而造成通貨緊縮、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的貶值形成美元的超額供給,大量美元頭寸等待美元反彈,在等待過程中,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又有對美元的升值壓力,因而投機人民幣就成了最佳的選擇。就是說,人民幣與美元現在是固定匯率,匯率不變,賺到人民幣的高利息;人民幣升值,賺到升值紅利;美元再反彈,又賺到美元紅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央行繼續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等於是為人作嫁衣,將人民幣逼上升值之路。
http://www.xici.net/b114375/d25725887.htm
Ⅳ 請教 外匯占款是啥意思它怎樣增加貨幣供給
外匯占款
這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問題,特別是在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重的中國,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近幾年來,外匯占款一直是很多專家學者鼓吹經濟過熱、倡導貨幣緊縮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錯誤的理論導致了錯誤的貨幣政策,從而造成整個經濟的外在化。近幾年的經濟發展表明,政府在經濟中的支配作用越來越大,而這與中國市場經濟的進程是相背離的。當然,對現實問題的理解每個人都會有所差異,但如此普遍的一邊倒的想當然的不容置疑的所謂的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投放的誇大,卻是整個經濟學界的恥辱。如果我們不是從現實出發,而是從理論出發、從權力需要出發,對現實的判斷就會根本不同。為了避免今年再有人出來喊叫經濟過熱,寫這樣的一個短文還是有必要的;舉手之勞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卻可能是至關重要。
由於長期對外匯短缺的重視,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較為嚴格的外匯管理制度,強制結匯措施使得中央銀行投放大量人民幣、購買並屯積大量外匯。中國目前外匯儲備突破五千億美元,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排在前列的是日本、中國、台灣、香港)。單從這個外匯儲備來說,五千億美元,換成人民幣就是四萬億,投放到了基礎貨幣當中,再加上貨幣乘數作用(當然中國的貨幣乘數的大小是個判斷差異更大的問題,最悲觀的估計是小數,貨幣只是在商業銀行和央行之間炒作票據而已),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外匯占款造成貨幣投放量過大,從而有可能造成經濟過熱、導致通貨膨脹,有必要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邏輯上是直接的,五千億,四萬億,經濟過熱、通貨膨脹,貨幣投放過大,貨幣緊縮。沒問題。教科書上就是這么寫的,專家學者也是這么說的。
問題出在哪呢?在國民經濟當中,我們每多生產出一元的財富,就應該增發一元的貨幣購買力,否則過多的商品追逐過少的貨幣就會導致貨幣升值,通貨緊縮。我國持續的通貨收縮證實了這一點。那麼我國沒有發生通貨膨脹(在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占款的情況下),反而造成通貨緊縮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就要考慮到外貿進出口的特殊性質。假定(老師說經濟學都要有假定),我國這一年進出口持平,沒有贏余(先不考慮資本項目)。進口了一千億美元,出口是一千億美元,收到的外匯全支付了,沒有外匯盈餘,沒有外匯占款。可從商品的角度看,從國內經濟的角度看,出口收入的一千億美元被強制結匯收到八千億人民幣,但這八千億人民幣的收入能否足夠支付那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呢?
問題也就是出在了這里。一千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和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能否相互抵銷。換一個更簡單的說法,一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在國內是不是只賣八千億人民幣?哈哈哈哈。你現在該明白了,前面說了,每多增加一元的商品,就該多增發一元的人民幣購買力,而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的價格並不僅僅是海關統計的進口額(進口按CIF,出口按FOB),國內還要加收關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增殖稅、環節稅、消費稅、檢驗檢疫費用、港口碼頭倉儲運輸費用、批發零售商的費用和利潤,最後的人民幣占款就不是八千億人民幣,而會是兩萬億人民幣。
如此一來,中國所面臨的就不是外匯占款問題,而是進口商品的占款問題;中國經濟面臨的也不是通貨膨脹問題,而是通貨緊縮問題。九四之後,外匯並軌和中國經濟的放開使得中國出口大增,隨之而來的是對進口的放寬,而九六之後中國就陷入了通貨緊縮的怪圈。在成功軟著陸的錯誤理論下,中國繼續著貨幣緊縮的貨幣政策,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貨幣的升值壓力。大批的外國基金敢於炒作人民幣升值,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說,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經濟學界的愚昧嗎?他們為什麼不告訴你呢?他們寧願利用這個會賺錢。正象有的經濟學家說的,我知道但是我就是不說。經濟學是有國界的,經濟學不是科學。
所以,中國每年少量的外貿贏余在扣除了各出口的企業外匯留成之後,每年的外匯占款造成的RMB投放遠遠無法彌補進口商品所造成的RMB占款。再加上在錯誤理論的指導下,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進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據的買賣(稱之為公開市場業務),進一步加重了貨幣短缺,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強。客觀的說,不是外國人要人民幣升值,而是學界錯誤的觀念導致的錯誤的政策逼迫人民幣升值。從九六年開始,這種累積的力量是巨大的,進口商品的RMB占款遠遠大於表面上的五千億美元累計的所謂的外匯占款。再加上貪污腐敗導致的資金外流,去年境外賭博就從中國抽走六千億。國內貨幣供給遠不是表面數字上的匯率兌換的結果。而近兩年資本項目的大量贏余並不能真正變為真實的RMB投放到中國經濟當中,炒中國的房地產對溫州炒房團是可行的,對這些國際大基金來說是不屑一顧的。
當然只有央行真正知道自己發行了多少RMB ,但可能並不真正知道這些貨幣究竟是對應哪些具體的商品和勞務。上千億美元的HOTMONEY敢於炒作人民幣升值,敢於換成人民幣坐等紅利,當然不是為了來彌補人民幣的供給缺口,相反,它們還要佔用這些額度來製造更大的RMB供給缺口,從而迫使人民幣升值。在升值的壓力下,人民幣失去了貶值的可能性,這就等於這些游資只賺不賠(我們說過,這叫單向投機的自我實現性),人民幣利息率又遠高於美元、日元,利息加紅利,何樂而不為?所以當他們稱贊中國經濟學家的成就時,我們最好還是想一想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一個角度。
再加上中國大量的走私進口(如賴昌星等),大量的假出口(騙出口退稅),大量的假進口(騙取外匯),大量的出口轉進口,以及統計不規范的邊貿、地貿、非法交易(境外賭博、毒品),再有就是國內市場經濟之後大量富餘人員形成的地下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這都是我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難以考量卻又影響巨大的因素。大量的貨幣在非法的因素下漏出,貨幣的發行量已經無法作為貨幣政策制定的著眼點;而把中國經濟規模還局限在國有加外資加民營,更是無視全體十三億人的巨大力量的存在。對中國經濟規模的定義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制定和效果。如果央行不看經濟的現實,只根據數字報表做理論上的業務游戲,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的來源也正是在這里,不能怪日本、美國政府和機構投機者。
綜上所述,所謂的外匯占款並不存在,人民幣並不存在現實的超額供給,相反,由於對人民幣需求力量的錯誤認識、人民幣在非法權力下的大量漏出、大量熱資進入造成的R M B閑置、商業銀行與央行之間的票據游戲、進口走私、境外賭博等多種因素作用下,人民幣供給存在巨大缺口,從而造成通貨緊縮、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的貶值形成美元的超額供給,大量美元頭寸等待美元反彈,在等待過程中,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又有對美元的升值壓力,因而投機人民幣就成了最佳的選擇。就是說,人民幣與美元現在是固定匯率,匯率不變,賺到人民幣的高利息;人民幣升值,賺到升值紅利;美元再反彈,又賺到美元紅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央行繼續實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等於是為人作嫁衣,將人民幣逼上升值之路。
http://www.xici.net/b114375/d25725887.htm
Ⅵ 我國目前外匯占款多少
10月19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余額為21.51萬億元,較前月增加8.5億元。這是外匯占款自2015年10月以來首次上升。
Ⅶ 請問是不是增加多少外匯占款就相應增加這么多的外匯儲備
外匯占款主要指的是央行通過外匯市場買入或賣出外匯,對應的投放或回收人民幣。外匯占款增加,表面央行買入外幣,增加外匯儲備。
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由央行近幾年大量買入外匯形成的,但外匯儲備的增減還有其他因素,如外匯儲備的投資損益,外匯儲備不同結構貨幣對美元幣值的變化導致這美元金額的變化,正是由於有著一些因素的影響,外匯儲備的增加量不一定完全等同與外匯占款額變化,但在很多時候,兩者之間的差異會比較小。
另外,我國的外匯儲備是經過多年累積下來的,而自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一直是單邊升值的,之前央行通過市場買入外匯投放的外匯占款,是按當時的匯率來計算的,如果按目前的外匯儲備去和累計的外匯占款比,由於美元兌人民幣的兌換匯率下降,折算成的人民幣金額當然要比之前累計的外匯占款要小很多。
Ⅷ 央行最新的外匯占款在哪裡查
央行外匯占款一般是每月15號公布,目前可以查到7月份前的,8月份的很快可以查到了。第一時間還是央行網站公布的,可以留意。
Ⅸ 外匯占款的影響
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依賴於適宜的政策中介目標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當外匯占款達到一定規模時,現有的貨幣政策體系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1.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1994年以前,外匯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幣資金,但這一部分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較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主要是控制國內信貸,即信貸規模。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幣資金在總量和增量中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的辦法,換句話說,繼續維持現有的信貸規模,結果必然是貨幣供應的增長突破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規模管理方式失靈,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1996年我國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投放是否適度的觀測指標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認為,外匯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決策層更改了貨幣中介目標。
2.貨幣政策工具
傳統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靠公開市場的操作、貼現率、法定準備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的發展,靈活運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取消貸款規模控制,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入基礎貨幣等等。當然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銀行的信貸體系來實現。但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公司化變革尚未完成,信貸體系傳導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來,外匯占款逐年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對於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避免貨幣供給量大幅增加而帶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實際匯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採取措施沖銷外匯儲備的流入。即當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時,中央銀行買入或賣出外匯,從而相應地投放或收回基礎貨幣。1997年以前央行的對沖手段主要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7年後央行開始採用公開市場業務沖銷外匯占款,並且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但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主要工具的國債,中國國債的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市場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銀行利用對沖手段維持合適的貨幣供應量的餘地也越來越小。有數據為證,自2003年2月10日以來,為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的相對穩定,央行在公開市場連續進行了20次的正回購操作,回籠基礎貨幣量總額達2140億元。但隨著操作次數的頻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約2863億元的國債面值,除去20次正回購佔用部分,目前國債余額只為原來的四分之一,繼續進行正回購操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回購的力度不斷減弱。而3月末M2餘額高達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160億元,同比增長38.8%,貨幣供應量充足有餘,資金回籠的任務仍然艱巨。為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繼續回籠基礎貨幣,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為支持經濟增長,2001年以來央行不斷通過外匯占款方式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試點的基礎上,開始正式發行央行票據,通過央行票據實施正回購的功能。可以認為,外匯占款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
3.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機構存貸比不斷上升
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途徑,一是再貸款,二是再貼現,三是財政借透支,四是外匯占款。改革開放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再貸款和財政借透支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從1995年起,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是隨著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的頒布與實施,人民銀行與財政的借透支關系中斷,財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二是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重逐漸增加。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實現了雙順差。一般來說,國際收支順差,本幣必然產生升值趨勢。但是為了維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央行只好大量地買進美元。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有數字證明,199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連續大幅增加使基礎貨幣投放對外匯占款的依賴性增強,1994年至1997年間,一半以上的基礎貨幣是通過外匯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的急速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阻滯,1998年2月,出現了基礎貨幣減少6億元的現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銀行開始恢復於1997年停止的國債回購公開市場業務,政策調整的速度滯後了一個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這一因素,1998年基礎貨幣增加3323億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個百分點。由於外匯占款的急劇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通貨緊縮。1999年開始,針對1998年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的情況,中央銀行加大了投放基礎貨幣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匯占款增加了1013億元,而1998年外匯占款僅增加440億元。(參見下表)2000年後外匯占款穩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匯占款變動表
外匯占款
資料來源:
1、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數據來自人民銀行2001年、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可以看出外匯占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隨著我國銀行存款的增加,再貸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時外匯占款相對於其他一些貨幣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處於上升中,這些其他貨幣投放方式包括調整存款准備金、貨幣市場的公開市場運作等。其中存款准備金的調整由於不能經常性地運用,而國內債券市場的規模較小和發育程度較低等也削弱了公開市場運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據以上對若干貨幣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認為,未來我國貨幣供給中外匯占款將繼續充當主要角色。
4. 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縮短了貨幣擴張的時滯
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必須經由以下環節才能產生派生存款:再貸款 →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企業借款轉為存款→創造派生存款。
在以上環節中,明顯存在商業銀行貸款決策時滯和企業借款時滯,這兩種時滯的存在必然延緩基礎貨幣轉化為M1、M2的速度。但是,由結售匯產生的外匯占款幾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轉化為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因此這部分M0轉化為M1、M2的時滯遠低於由再貸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會導致M1、M2的迅速擴張,這樣就可以一方面通過買入外匯而投放本幣,從而擴張貨幣供給;另一方面買入外匯使得外匯匯率提高從而達到本幣相對貶值,而增強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而促進本國出口增長,這樣實際上達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舉兩得,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現行貨幣政策。
5.貨幣投向發生變化
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的投向具有單一性,在銀行進行結匯時,貨幣的投放是這部分外匯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區上主要流向外匯供求順差的地區,在行業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門。而在經濟生活中,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業資金遠遠比其他企業充裕。並且在外匯占款急劇上升的同時,央行會通過收縮再貸款等方式對沖,其他企業得到資金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從而承擔了部分的對沖成本。這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生了改變,廣大的非外向型企業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松,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我國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我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我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沖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我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1.適度刺激進口需求
增加社會供給中央銀行應根據國際收支的變化動態,從及時調節外匯供求出發,建議國家適當降低關稅,並在信貸、售匯規定方面進行傾斜和導向,通過有限度地刺激進口,增加國內短缺商品的供給,減少外匯占款對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壓力,減少社會貨幣存量,平衡社會供求。
2. 合理確定外匯儲備水平
目前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導致中國外匯占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合理確定一個外匯儲備水平,減輕外匯占款對貨幣供應的沖擊。外匯儲備水平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適量外匯儲備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國際收支結構、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認為,外匯儲備應保持支付三至四個月的進口用匯額和10%左右的外匯債務償還量。據此認識,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已非不足,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協調貨幣政策與外匯政策,調節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控制外匯儲備的再增,並充分運用匯率杠桿、利率杠桿、外債統計監測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體系等宏觀監控手段,對進出口收付匯、外資外債流出入等涉及國家外匯收支變動的趨勢進行長期分析,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同時,中央銀行應根據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加強國家外匯儲備的經營與管理,以免寶貴的外匯資源閑置。
3. 逐漸擴大持匯企業范圍和持匯比例
在目前的情況下,盡管完全以自願結匯取代強制結匯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漸擴大持匯企業的范圍和持匯比例還外匯於民間,從而使過度向中央銀行傾斜的外匯分布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更進一步地講,作為一項政策建議,可以考慮將外匯賬戶中的留匯比例作為一項特殊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通過調節企業和銀行外匯賬戶保有外匯的比例,來控制外匯儲備的總量,從而調控外匯占款的比重,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當外匯占款增長較快引起貨幣供給壓力上升時,可以提高民間持匯比例。反之,當需要通過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則可以減少民間持匯比例。通過此項改進,有利於將外匯占款調節發展成為平抑經濟波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4. 加強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能力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穩定本幣幣值,以促進經濟發展。在外匯占款較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要在發行央行票據的基礎上,創新外匯占款的對沖工具,同時注意與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變中央銀行成為外匯市場主要買方的格局,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參與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高效率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