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服裝巨頭
1. 世界四大平價時裝零售商哪四大
西班牙時裝巨頭ZARA,美國的休閑時裝巨頭GAP、瑞典的時裝巨頭H&M、德國的平價服裝連鎖巨頭C&A
2. 港股里買不到外國奢侈品牌么
港股里買不到外國奢侈品牌么?港股IPO|疫情之下奢侈品也賣不動了!香港奢侈品零售商妙思集團三闖港交所能否「渡劫」? 來源:資本邦
7月31日,資本邦獲悉,妙思集團控股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東興證券(香港)為獨家保薦人。
妙思集團成立於2010年,主要以」妙思」品牌於香港經營零售店,銷售奢華及高端品牌時裝相關產品。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公司於兩個香港黃金購物地段,即尖沙咀及銅鑼灣經營兩個零售特賣場銷售聯網。公司每個現有銷售聯網由一間主零售店及多間附屬零售店組成。
據悉,主零售店為妙思集團的主要收入貢獻來源,通常規模較大、商店陳列較好,以及售賣中高價位、當季及流行產品,而相應附屬零售店主要在以下方面與主零售店相輔相成,包括但不限於(i)市場推廣;(ii)消化存貨;及/或(iii)擔當策略性遏制競爭對手入場。公司提供各式各樣的奢華及高端品牌時裝相關產品,主要可分為(i)服裝;(ii)鞋履;(iii)手袋;及(iv)配飾。
於往績記錄期間,妙思集團向超過80間海外供應商采購產品,該等供應商主要來自義大利、瑞士、美國、日本及法國,當中主要包括品牌擁有人及品牌擁有人之授權分銷商。公司亦銷售240多個品牌的產品,包括國際奢華時裝公司及歐洲最頂級時裝品牌,售價介乎數百港元至數十萬港元不等。公司的客戶主要為個人消費者,包括香港普羅大眾及海外旅客等零售客戶,以及來自中國及東南亞的批量采購客戶。
於2017年財政年度、2018年財政年度及2019年財政年度,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6430萬港元、7480萬港元及1.32億港元,分別占總收入的4.9%、5.6%及10.5%。公司最大的客戶為公司帶來的收益占公司總收益少於3.5%。
於2017年財政年度、2018年財政年度及2019年財政年度,妙思向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分別為6.53億港元、7.48億港元及7.14億港元,占采購總額的57.5%、67.2%及58.8%。
招股書顯示,2018-2020財年,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13億港元、13.3億港元及12.58億港元。可以看出近三年公司的收入出現停滯甚至下滑。
從兩個銷售聯網經營零售店的銷售情況來看,公司的情況並不樂觀。2019財年,有2家門店的同店銷售額出現下滑。到了2020財年,公司旗下7家門店的同店銷售額均出現下滑。2020財年整體門店總銷售額為12.07億港元,同比下降8.7%。公司將原因歸結於社會事件、2019年6月旅客數量減少以及疫情的影響。此外,2020財年,大部分附屬店的經營溢利率均錄得跌幅。
3. 劉德華王菲曾代言的這家服裝巨頭如今怎麼樣了
6年關店3000家,巨頭也難以挽回頹勢。班尼路,這個劉德華、王菲、黃曉明曾經代言過的時尚潮流品牌,現在卻江河日下,甚至被打上低端的烙印。
這個紅極一時,曾備受80後追捧的服裝品牌逐漸走向沒落。它曾一度是「潮流」、「品味」的代名詞,市中心的每一個繁華路段都會有它。然而,在國際快時尚品牌與電商的雙面夾擊下,本身設計有所欠缺的班尼路前路越行越難,如今,主流商圈裡很難再看見班尼路的門店。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告訴《中國企業家》,離開主流商圈,逐漸在二三線城市甚至鄉鎮蔓延,是班尼路品牌價值降低的表現,這也是班尼路如今沒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紅極一時
班尼路誕生於1981年,本身為義大利品牌,80年代開始在中國香港經營並獲得熱捧。1996年,德永佳全資收購「班尼路」,並重新包裝,創立了班尼路集團有限公司及BANLENO(班尼路)休閑服飾品牌,以此開創了國內休閑類服裝的先河。
2003年進入內地市場後,班尼路主打年輕路線,將目標人群定位在18歲—40歲人士,以男、女、中性的休閑服裝為主,同時配合一定的營銷路線,搶佔了市場先機,一時風頭無兩。
4. 時裝界巨頭——太陽王!
【時裝界"太陽王"伊夫聖羅蘭】 黛安娜·弗里蘭說:「與聖洛朗沿著花園的小徑散步,最終總能發現『一罐金子』」。時裝雜志評論他為「太陽王」、「懂得如何在變革和延續之間尋求完美平衡的天才」。 1936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父母是法國人。 1954年,赴法國學習時裝設計。 1955年,他的設計草圖得到法國某時裝雜志編輯的青睞,當即被介紹給迪奧先生,他本人也被迪奧聘作助手。 1957年,迪奧去世時,這位21歲的年青人聖洛朗成為這家全球最有聲望的時裝公司的首席設計師。 成名足跡: 1958年,他在克里絲汀·迪奧時裝公司展示了他設計的第一套時裝系列,並且一舉成名。1960年他被炒了魷魚。 1962年,聖洛朗在得到強大的財力支持後開設了自己的時裝公司。 1966年推出了他的成衣生產線「左岸聖洛朗」,使女性們得以將優雅和舒適合而為一,當年他將「中性化」概念引入時裝界,首創襯衫式甲克和雙排鈕呢上裝,使褲子套裝顯得時髦。 1968年,他大膽啟用不戴胸罩的模特展示薄透時裝;就這樣他的撒哈拉短袖上衣(1968年推出)和衣褲套裝(1969年推出)都成了現代人衣櫥中的經典服裝,「所謂幸福的女人,就是穿黑裙子、黑毛衣、黑襪子,戴新奇首飾,並且身邊有一個愛她的男人。」 1971年,他推出的女裝展示,東方神秘主義系列開創了70年代的嬉皮服裝潮流。他被媒體貶為「品位拙劣」,他也因此得了「伊夫聖失敗者」的綽號。然而,他當年的設計現在正在古馳品牌中復甦流行。聖洛朗一年兩次的時裝發布會已成為一種潮流, 1996年他的春夏裝以「左岸」為主題,以粉紅色的背景,配合以「巴黎粉紅夢」艷麗的化妝,使女性自然婉約,柔媚感性。他著名的「致敬」(hommage)系列高級時裝的設計理念影響和啟發了後來的許多設計師。 設計風格: 他全身心地投入成衣世界,推出了名為RIVEGAUCHE的專賣店。這樣他就開創了一種時裝潮流。他的風格是通過色彩、生命、動感和女性的歷史體現出來的。五十年代的大部分經典時裝,都是由聖洛朗開的先河。 在聖洛朗的眼中,黑色是色彩之王,因為黑色所表現的色彩深度感覺,在他的黑色系列中,他賦予黑色不同尋常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設計展現黑色的憤怒,展現黑色的誘惑,他將黑色變得光彩奪目,氣象萬方。評論家們不禁感嘆「昨日,黑只是黑,今日,黑即是色」。 他全身心地投入成衣世界,推出了名為RIVEGAUCHE的專賣店。這樣他就開創了一種時裝潮流。世界上幾乎每位成功的設計師都跟隨這股潮流,時裝設計的重心因而從高級時裝的設計轉移到了成批生產的衣服上。
5. 服裝巨頭Zara為什麼選擇關店
鈦媒體此前報道過徹底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的瑪莎百貨,以及American Apparel關閉中國大陸僅剩的兩家門店(關注鈦媒體,回復「American Apparel」,即可獲取詳文)。相比之下,Zara觀點的舉措並非出於業績潰敗,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團在過去一年的日子還算好過。據Inditex集團2016年年底發布的前三季度財報,前九個月,INDITEX集團凈利潤為22.1億歐元,同比增長9%;銷售額為164億歐元,同比增長14.5%;另有據媒體報道稱,11月到12月中旬,Inditex集團的銷售額同比增幅達到了16%。
而在Inditex集團旗下的多個品牌中,Zara也是銷售主力,線下門店占集團總門店的約三分之一,但銷售額卻佔到了集團銷售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
那麼,到底是誰拖累了Zara?
購物中心不景氣,拖累了Zara?
與大牌「做鄰居」,一直是Zara最喜愛的開店策略。這一策略被創始人奧特加稱為「油污模式」——即每登陸一個新市場,Zara都會先在大城市中心區域的最繁華地段開店,然後再把觸角伸向其他地方,在不打廣告的情況下讓品牌影響力輻射開來。「這就像一滴油在織物表面慢慢延展的過程。」奧特加這樣形容道。
眾所周知,Zara在廣告上的投入一向十分摳門。比起花錢打廣告,Zara更喜歡挨在大牌旁邊沾沾「貴氣」,經濟又實惠。於是,在全世界奢侈品牌林立的地方,都能看到Zara的身影。Zara的高管也認為,門店就是Zara最好的展示廣告,把資金花在頂級的選址上非常超值。
這樣看來,樂森購物中心不是十分符合Zara的選址品味?但事實上,樂森這塊地方一度被當地人笑稱為「商業百慕大」,此前這里的業主是主打奢侈品的西武百貨,不過因為整體消費人氣欠佳、品牌結構組合等問題不得不關門大吉,後來原址由樂森百貨接手。
一開始,樂森的定位依然是高端,以奢侈品為主,後來在LOUIS VUITTON、DIOR相繼關店後,樂森購物中心開始謀求轉型,也就有了Zara的入駐。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成都金融國際中心(IFS)、成都遠洋太古里兩座主打全新的體驗型購物方式的商圈在春熙路落成,傳統的百貨商場就不招待見了,總府路的人氣也一天不如一天。Zara也順著人氣跑去成都遠洋太古里開了家旗艦店,這家店號稱亞太地區面積最大、裝修最新、貨品最齊的Zara全新概念店。
自2006年Zara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以來,一直在快速擴張,而快時尚品牌激進的開店方式與商業地產的爆發有著很大關系。百貨、購物中心的不斷落成,導致相互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而品牌就成了相對強勢的一方,很多商業地產甚至不惜以免店租的方式來吸引一些流量高的品牌入駐。
而Zara是以「快速、少量、多款」著稱的,這三點加起來也意味著高成本。拿供應鏈來說,Zara的供應鏈遍及亞洲、歐洲、南美、非洲等地。而Zara將其產品分為基本款和流行款兩部分,Zara把基本款放在歐洲之外的地區生產,而一些需要快速更新的流行款,則基本都是在Zara的歐洲工廠進行生產,因為這些工廠靠近總部,可以根據流行趨勢快速執行生產決策。
這就意味著一家店的貨品可能來自世界各地,這種特有的模式,使得Zara不同於其他快時尚品牌,對單店的銷售額十分敏感,因為庫存積壓會直接導致成本的攀升。如果一家店的營業額無法達標,Zara就可能會選擇關了它。
所以,ZARA與購物中心也就成了命運共同體,這兩年商業地產因為過度擴張和受電商沖擊,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這也把Zara給拖累了。
Zara在主動放慢門店擴張
要說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門店擴張的勢頭,迅猛的可以參照優衣庫——這家日本快消服裝品牌曾在2013-2014年創下一年內在大中華區新增100家門店的記錄!而其他品牌過去兩年在中國開店的數量屈指可數。
與優衣庫這兩年依然在瘋狂擴張不同, Zara早在去年就透露會放緩店面擴張,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線上渠道。《華爾街日報》曾在2016年報道,Inditex 的線下零售增長速度是放緩的,6%-8%的增速不及預期的8%-10%。
另外,消費升級的浪潮正在國內席捲,隨著國內消費群體購買力的增強,目光也在瞄向更多國外的設計品牌,質量不穩定、喜歡抄襲其他品牌的Zara自然不再是消費者的首選。《投資參考》的調查顯示,
「H&M、Zara兩大歐洲品牌在一線城市受歡迎程度,僅為Uniqlo優衣庫的一半左右。」
6. 中國服裝業巨頭是誰
中國服裝業巨頭杉杉集團
日本最大綜合商社――伊藤忠洽購中國服裝業巨頭杉杉集團股權
7. 港股互聯網巨頭京東、阿里和騰訊大爆發,哪家更被看好
京東阿里和騰訊這三家,更被大家看好的就是阿里巴巴。其實三家都是互聯網巨頭,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是騰訊與京東和阿里不同,他更偏向於電子娛樂方面。而京東和阿里都是涉及到網購,阿里的覆蓋面更廣,他不僅有網購,還有互聯網金融,以及其他的許多方面,可以說是一個全能的公司。
阿里旗下,我們最常用的便是淘寶和天貓,以及支付寶。這三款軟體可以說覆蓋我們的生活。並且,阿里還做過許多的慈善,不僅僅是支付寶的螞蟻森林,在其他的許多方面,阿里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8. 世界4大時裝巨頭是
ZARA、H&M、C&A、GAP
英國的《衛報》憑空造了一個詞:「McFashion」,前綴就是取自「McDonald『s」,大意就是像麥當勞那樣的快餐時尚。而美國著名出版機構WGSN提出的同義概念「FastFashion」影響更廣,他們還預測這將是未來10年的消費趨勢。世界4大時裝巨頭ZARA、H&M、C&A、GAP無疑是這一概念的佼佼者。
H&M進駐香港時,穿著前衛的潮人們凌晨就開始排隊;上海的ZARA店,排隊試衣服常常要等上30分鍾;ZARA在上海的專賣店單店一天的銷售額據說是80萬,而H&M的同一數據號稱是200萬……不管怎麼說,ZARA和H&M又將在深圳上演「冤家路窄」,8月底將於益田假日廣場齊齊開業。要是還對FastFashion概念一知半解,不妨到時候親自造訪研習一番。
低價:在便宜中發揚光大
還記得《穿普拉達的惡魔》里那段長長的經典台詞嗎?「你身上那件邋遢的麻花棒毛衣……藍色,確切講叫Cerulean.有一次Runway雜志拍封面,要找一件這種顏色的衣服,於是OscardelaRenta做了一批Cerulean藍的晚禮服,接著YSL也推出了Cerulean大衣……再接下來,導致了每個百貨公司、連鎖零售店、坊間小攤販的抄襲,在中低價市場里發揚光大。然後,有一天,你就在連鎖店裡,買了它。」
也許我們可以把這段話看成是奢侈品牌們對FastFashion快速時尚消費品牌的「控訴」。FastFashion品牌確實完美演繹了上述過程,尤其是其中的核心:「在中低價市場里發揚光大」。
深圳歐尼邇、艾希爾品牌董事長、總經理王勇曾經在多個演講場合談論到FastFashion快速時尚消費的概念,他認為「少量、多款、平價」是FastFashion堅定不移的六字方針。在時裝界ZARA和H&M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在家居界則以宜家為代表。
最容易讓消費者頭腦發熱的當然是「平價」,比如H&M店中服飾的平均售價只有18美元;而在歐洲打折時,甚至1歐元能買到一條褲子、8歐元能買到一件西裝!
快速:用上架速度跟時尚賽跑
在FastFashion基本要素當中,核心概念當然是「快」。意國時尚管理咨詢(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嚴駿解釋說,服裝品牌從各大時裝周T台上發布的潮流,延續出產品在各專賣店、專櫃上貨,一般需要好幾個月時間,高檔品牌甚至需要半年;而ZARA和H&M這一過程往往幾個禮拜就完成了,最短甚至2-3周!
ZARA和H&M在物流配送上都採取中央控制系統,全世界的新品都會先匯總到物流中心,然後再向不同國家的分店進行配送,也就是說,哪怕一件衣服明明就是在中國生產的,也會先運回歐洲總部集中,然後再發回中國。即使如此,在ZARA歐洲的店鋪,從配送中心收到訂單到商品運送到店鋪的時間平均是24小時,在美洲和亞洲的店鋪也不會超過48小時。
所以,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深有感觸地指出:「2000年後成功的企業,成功不是靠創新,而是靠快速反應。」
款多:一件衣服的生命最多不超過3周
嚴駿介紹,ZARA和H&M都非常堅持一點:他們並不是潮流的創造者,而是追隨者。ZARA擁有200多位設計師,H&M據說也擁有80多位設計師,這些年輕人不停穿梭在各大時裝周秀場及世界各個時尚城市的某個角落,力求把所有捕捉到的時尚信息匯集起來,進行整合設計,然後再生產上架。他們不去預測未來潮流是什麼,而是和消費者保持同步。
無論是ZARA還是H&M,上架貨品都會隨時依據市場反應、當地消費者喜好進行調整。嚴駿介紹,在FastFashion體系中,各零售店的經理身處一線,直接代表潮流意見,掌握消費者的反饋,有權決定訂單。在ZARA,每周固定上兩次新款,2-3周後沒有銷售出去的產品會被全部下架。
按照ZARA的統計,2006年一共推出了12000款產品,2007年比這一數字還要多,這足以讓許多大牌都望洋興嘆了。
FastFashion領軍品牌
美國GAP
1969年,當勞·費雪在加州創立了GAP,把品牌重點轉向年輕人,圓領T恤、短而精乾的純棉質上衣、牛仔褲等是主力產品,很快就佔領了美國市場。現在,GAP是世界4大FastFashion時裝巨頭之一。價格合理,式樣簡單,深受美國大眾追捧,店裡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而且經常打折,褲子一般20美元左右、T恤一般10美元左右。不過,Gap在美國之外的銷售情況不如本國理想,曾經進駐上海,現已撤出。
德國C&A
世界4大FastFashion時裝巨頭之一。也以適合多種場合、全家人衣服一起搞定著稱。據說在歐洲,C&A專賣店每天都吸引到200萬消費者慕名前來。截至2007年底,C&A的零售業務橫跨整個歐洲、拉丁美洲和中國,在20個國家擁有超過1400家專賣店。目前在上海開有專賣店,但有消費者反映,感覺像是一個「大賣場」。
英國Topshop
也是世界著名的FastFashion品牌。1964年起源於英國某百貨商場里的小店,10年後成為獨立品牌零售商。現在英國有300多家分店,每周有10萬件新品上架。Topshop是英國服裝藝術設計畢業生展、倫敦時裝周「新生代」獎的獨家贊助商,所以能與服裝設計師、配飾設計師、面料及平面設計師、櫥窗陳列師、服飾買手等大量優秀人員長期合作。據說,麥當娜、格溫妮絲·帕特洛、歌手碧昂絲、名模凱特·摩絲都是Topshop的粉絲。
西班牙MNG
1984年,MNG(MANGO)在西班牙開設了第一家專賣店。1992年,正式進軍國際市場,2002年進駐中國。每一季MNG都推出4個系列:Dressy上班系列、Casual休閑系列、Sporty運動系列、Evening晚宴系列。MNG全球店面櫥窗都依據節慶做調整,每周補充商品,隔周就上新品。MNG採取特許經營模式,嚴格說起來並不屬於FastFashion概念。
丹麥ONLY
同VEROMODA一樣,都是丹麥著名時裝公司BEST-SELLER旗下的品牌。ONLY於1995年創建,目前至少遍布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開設有500多家專賣店。品牌的設計人員遍布全歐洲各大城市,捕捉來自米蘭、巴黎及其他各地的時尚趨勢信息,匯總至總部,分析之後再進行設計,這一模式和FastFashion品牌相仿。不過,也採取特許經營模式,嚴格說起來也不屬FastFashion概念。
ZARA即將於9月推出的秋冬新品。斜襟的不對稱大衣、外套與內搭針織衫錯落的層次搭配、充滿街頭風格的長項鏈及寬手鐲……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秋冬的ZARA將擺脫春夏的粉嫩甜美、山花爛漫或是輕盈飄逸,帥氣利落甚至有點街頭范兒重新成為主題。這些都可以在即將開業的ZARA深圳店看到。
營銷手段
H&M偶像派營銷
H&M的手法看上去更像一個「偶像派」,除了大量的廣告,經常邀請明星、名設計師、各界名流代言,甚至親自設計時裝。
上海首家店開業的時候,熱推凱利米洛設計的作品,她本人還專程來到上海造勢。造成極大的明星效應。
ZARA實力派營銷
相比之下,ZARA也許更像一個「實力派」,從來不做任何廣告,也不耍明星設計的「花招」,只靠店面傳播來凝聚人氣。所以,我們發現ZARA總是坐落在城市人流量最大的中心位置,比如美國紐約的第五大道,巴黎緊挨老佛爺百貨的身邊,上海在南京西路登場,鄰居全是頂級品牌。而且ZARA特別注重店鋪的設計、櫥窗設計和室內裝飾及貨品色系的陳列,他們認為這就是最好的營銷方式。
另外,嚴駿認為ZARA的藍色購物袋是一個很好的傳播途徑。它不像LV之類的購物袋那樣招搖,而且質地良好,人們願意使用,在地鐵、商場、住宅區里經常能看到它,無疑也擴大了一定的影響力。
拓展歷程
H&M瑞典-歐洲-中國香港-通過上海進入中國內地
相比之下,H&M起步更早,但全球擴張顯得緩慢了些。H&M1947年在瑞典創立,現在在全世界28個國家擁有1400家零售店。2007年2月香港開設了亞洲首家H&M,隨後在上海開設了2家,8月底深圳也將迎來華南首家H&M.難怪日本人都酸溜溜地說:「連我們都還沒有開H&M呢!」
ZARA西班牙-歐洲-東京-中國香港-通過上海進入中國內地
以ZARA為例,1975年在西班牙拉科魯尼亞起家,現在已經在70個國家開設有1400多家店。亞洲第一家店1998年在東京澀谷開張;2004年5月,ZARA在香港IFC中心開設了第一家銷售店,目前,已有6家店在香港營業;而進駐中國內地的第一家店,於2006年2月在上海南京西路開張。現在,包括北京、天津、杭州、澳門在內,再加上哈爾濱、南京、深圳本月即將開業的3家,ZARA在中國的店鋪將達到20家。知情人士介紹,年內大連、上海還將再開兩家分店。
FastFashion在深圳
它們在中國失去了低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