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撬動市值

撬動市值

發布時間: 2021-03-05 21:05:37

㈠ 公司市值怎麼提高的

公司的市值就是總的股數乘以二級市場的股價,所以,提高市值就是專靠股價的上漲。長期屬的股價上漲靠的是業績的持續上升。中短期操縱也能實現上漲,這就和流通股有關系了,流通股越少,操縱成本越低。不操縱的話,較少的流通股也定價會高些,因為流通市值越小,撬動價格變動越容易。

㈡ 登頂全球車企市值第一,誰點燃了特斯拉股價

紅色線條在幾次不經意的跳動後,毫無保留地沖上了這塊空白區域的高點,沒錯,特斯拉股價突破了 1000 美元,市值超過豐田汽車,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
最終以 1025 美元每股的價格和 8.97% 的漲幅收盤,市值定格 1900 億美元。
雖然一個多月前,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剛在推特上碎碎念道:「Tesla stock price is too high imo. 在我看來,特斯拉的股價太高了。」
但是 CEO 的謙虛最終還是沒能攔住這頭蠻牛,股價跟著兄弟公司 SpaceX Falcon 9 的成功發射,一起突破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知道,這一刻一定會到來,但是來得比想像的更早了一些,在這個蕭瑟的時間點,特斯拉股價確實漲得太沒道理了。
謎之暴漲
2020 年是一個大家都想從日歷里刪掉的年份,即使是鏗鏘的特斯拉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3 月中旬,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迫於疫情嚴峻的狀態,松下撤出了在 Giga Nevada 里負責生產電池的 3500 名員工。隨著 Giga Nevada 的停產,負責整車生產的 Fremont 工廠也進入停工狀態。
對於庫存周期僅有 11 天的特斯拉來說,停產就意味著停銷。這樣的狀態從 3 月底一直持續到了 5 月初。
根據 EV Sales 的數據顯示,今年 4 月特斯拉在全球的銷量為 14793 輛,而今年 3 月全球銷量為 60131 輛,環比暴跌超過 75%。
如果你說這是特斯拉的傳統,每個季度末都會沖銷量,季度初都是銷量最慘淡的一個月,這個數據很正常的話,我們再來看一組對比。
去年 4 月特斯拉的銷量是 20823 輛,也就是說,即使是同比,也出現了 28.9% 的下滑。
要知道,2020 年 4 月相比 2019 年 4 月,特斯拉不僅有重磅車型 Model Y 的加成,還有更大的用戶體量,而且特斯拉的交付指引也從 2019 年的 36 萬輛提高到了 50 萬輛,所以無論站在哪個角度來看,4 月的銷量都是非常糟糕的。
我相信這個數據,Elon 也看在眼裡,但是工廠仍然無法開工需要為疫情防控作出退讓。
5 月 12 日,Elon 仍無可忍,直接在推特上喊話地方政府:「Tesla is restarting proction today against Alameda County rules.I will be on the line with everyone else.If anyone is arrested,I ask that it only be me.
特斯拉今天違反了 Alameda County 的規定,重新開始了生產工作,我會和大家一起重回產線,如果有人因此被捕,抓我就好了。」
但是結果呢?
5 月受疫情影響較小的中國地區,依靠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了 11095 輛 Model 3 的月銷量,但是美國地區仍然不容樂觀。
4 月底特斯拉 2020 年 Q1 財報的電話會議中 Elon 表示,即使復工了,工廠也會面臨供應鏈跟進不及時造成產能受限的問題。
Elon 在近期的全員郵件中再次強調:「對於我們來說,提高 Model Y 的產能,並降低修正的次數非常重要。我想讓你們知道,這對於特斯拉來說非常重要。
我們在 Model S、X 和 3 上做得非常好,但是 Model Y 在生產和供應鏈端都面臨產能爬坡的挑戰。」
顯然本次疫情對特斯拉的生產和銷售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Electrek 從知情人士處獲悉,Model S/X 產線上 4 名工作人員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結果呈陽性(確診)。
在如此艱難的時期,特斯拉全球業務發展副總裁,也是唯一一個參加股東大會的華人任宇翔在 2020 年 6 月正式卸任。
在這個蕭瑟的時間點,並沒有什麼利好可以刺激特斯拉的股價,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特斯拉的股價還是超過了豐田,成為全球市值第一高的車企。
再見豐田
423302 是豐田汽車 2020 年 4 月在全球范圍內的銷量,雖然同比大跌了 46%,但是仍然是特斯拉 2020 年 4 月全球銷量的 25 倍以上。
在如此懸殊的銷量差距下,到底是什麼撐起了特斯拉如此高額的市值?
我們已經無法站在「銷量」的角度,太過單純地看待這兩家「車企」了,因為從根源上來看,這兩家車企做的事已經不太一樣了。
特斯拉一直在努力把兩件事兒做到極致:電動化和智能化。作為這兩個領域的引領者,市值超越豐田只是時間問題。
為什麼這么說呢?
尋找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每個國家都在做的事,無論你承認或者不承認,特斯拉已經摸索出了電動汽車這條替代燃油車的路線,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車企都走上了這條路。
大眾集團從 2019 年宣布,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間將在混合動力、電動出行和數字化領域投入 600 億歐元,其中 330 億將將用在電動化上。大眾預計 2025 年實現 100 萬輛 MEB 平台車型的量產。
6 月 10 日,福特汽車公司和大眾汽車集團正式簽署協議,福特將基於大眾的 MEB 平台,為歐洲客戶打造一款純電動車,計劃 2023 年推出市場,預期數年內產量超過 60 萬輛。
通用集團也表示將在 2020 年到 2025 年間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投入 200 億美元的資金和資源。
在越來越多車企認可這條道路之後,特斯拉的優勢顯得就愈發明顯了。
雖然國內的造車新勢力車企陸續推出了 NEDC 600+ km 的車型,看似在電池技術層面追平了特斯拉 Model 3,但是Model 3 已經是一款 4 年前發布,3 年前就量產的車型,也就是說在電池技術方面特斯拉至少有 3-4 年的領先。
特斯拉 CEO Elon Musk 也多次透露,將在近期舉行特斯拉電池日。
以我們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與特斯拉簽署排他性合作協議的 Jeff Dahn 研究小組已經研發出壽命超過 160 萬英里的電池。
2019 年 2 月特斯拉以溢價 55% 的價格收購了掌握了「干電極技術」和「超級電容技術」的 Maxwell 公司。
2020 年初 Electrek 爆料特斯拉收購了電池產線設備製造商 Hibar System,並在 Fremont 建立了一條電池試點生產線。
因此在今年的電池日上特斯拉極有可能推出自研電芯,並且在電池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指標上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與此同時特斯拉已經把魔爪伸向了商用車領域。
Elon 最近的全員郵件中透露,特斯拉 Semi 半掛即將量產,續航達到 300-500 英里,這不僅是特斯拉電池技術最好的證明,也是特斯拉實現「推動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發展」更實質性的一步。
特斯拉的減排不止出行領域,根據特斯拉最新發布的《特斯拉影響力報告 2019》內容顯示,截止 2019 年特斯拉一共安裝了 3.7 千兆瓦的太陽能系統,產生的清潔能源遠大於工廠消耗的能源。
以上是特斯拉在能源層面作出的努力,現在我們再來聊聊智能化。
2020 年,L2 級輔助駕駛出現得越來越高頻,這項在 3 年前被很多汽車愛好者嗤之以鼻的功能,也開始成為車企宣傳的亮點功能。
但是早在 2014 年特斯拉就已經推出了第一代 Autopilot,實現了 L2 級別的輔助駕駛。當傳統車企開始推出 L2 級輔助駕駛這個時間點,特斯拉已經實現了高速 NoA 功能。在功能和體驗兩個維度,以數個太平洋的距離領先對手。
「智能化」的另一點體現在電子電氣架構,這是一個很多人都很陌生的詞,為了讓大家可以簡單粗暴地了解特斯拉的優勢,在這里引入一位日系車企工程師拆解了 Model 3 之後的結論:「特斯拉的電子電氣架構領先豐田和大眾六年。」
進軍百萬銷量
在這兩點基礎下,我們再看回銷量。
從 2015 年到 2019 年之後特斯拉每一年的漲幅都穩定在 36% 以上,增幅最大的一年達到了 137.74%,也正是在這一年,特斯拉 Model 3 車型刷新了美國豪華轎車銷量排行榜。
面對市場更加巨大的豪華 SUV 市場,Model Y 重寫 Model 3 的歷史只是時間問題。
正因如此,在這個汽車行業不景氣的時間點、所有車企都在收縮的時間點,特斯拉仍然在以最猛的速度,在全球布局。
5 月 15 日 Giga Berlin 打下第一根樁,6 月 4 日 Giga Shanghai 二期封頂。
一座坐落在歐洲大陸的工廠和一座坐落在亞洲大陸的工廠,是特斯拉全球化布局兩顆重要的棋子。
目前完成產線擴張之後,Fremont 工廠 Model 3&Y 合計產能將達到 50 萬輛,Model S&X 產線產能 9 萬輛,Fremont 工廠總產能 59 萬輛。
負責生產國產 Model 3 的 Giga Shanghai 一期工廠產能 10-15 萬輛/年,規劃生產國產 Model Y 的 Giga 上海二期工廠預計 2020 年底完工,2021 年實現量產,規劃產能同樣為 10-15 萬輛。
Giga Berlin 建成後也將用於生產 Model Y 車型,預計 2021 年 7 月實現量產,產能 10-15 萬輛。
所以在 2022 年特斯拉全球范圍內的這 3 座工廠將具有超過 100 萬輛/年的產能,為了滿足不斷擴張的市場需求,從產銷層面,特斯拉也在努力追趕豐田。
當然,我們並不一味推崇特斯拉的超級速度,在瘋狂推進速度的過程中,特斯拉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例如參差不齊的裝配工藝,並不算出色的油漆質量,還有多變的價格,這些都是特斯拉作為一家車企,在銷量增長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寫在最後
2003 年 7 月,特斯拉正式成立。
2010 年 6 月,特斯拉正式 IPO,發行價 17 美元。
2017 年 4 月,特斯拉市值超越福特汽車。
2017 年 5 月,特斯拉市值超越通用汽車,成為市值最高的美國車企。
2020 年 1 月初,特斯拉市值超越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總和。
2020 年 1 月底,特斯拉市值超越大眾汽車,成為全球市值第二高車企。
2020 年 6 月,特斯拉市值超越豐田汽車,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
你可能很難想像,一家市值超越豐田汽車的車企,在 1 年前被質疑需求問題,被大量機構看空,股價一度從 300 多美元跌至 176 美元。
2020 年就是這么魔幻,雖然在這個時間點超越豐田讓人有些意外,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特斯拉的市值遲早會超越豐田,只不過實現的這個時間點來得比大家的預期都要更早。
如果你用一個看待車企的視角,看待著所發生的一切,你永遠無法理解,因為特斯拉不僅僅是一家「車企」,還是一家「科技公司」。
特斯拉給這個陳腐多年的汽車行業帶來了太多新鮮血液,以一己之力撬動了整個行業發生改變。
回頭看看整個美股市場,蘋果、亞馬遜、微軟、Facebook 幾家科技巨頭,股價都在昨天晚上創下了歷史新高,再看看特斯拉的股價也就沒什麼稀奇的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總市值,流通股本,總金額有什麼關系

市值:來一家上市公司的發行股份自按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總價值,也即為公司名義價值。其計算方法為每股股票的市場價格乘以發行總股數。一般市值在0~100億范圍為小規模公司,100~1000億為中等規模公司,大於1000億為大規模公司。

流通市值:某特定時間內當時可交易的流通股股數乘以當時股價得出的流通股票總價值。在中國,上市公司的股份結構中分國有股、法人股、個人股等。目前只有個人股可以上市流通交易,這部分股票被稱為流通股。這部分流通的股份總數乘以股票市場價格,就是流通市值。這里有一個隱藏的杠桿:比較極端的例子是建設銀行:流通市值只佔總市值的3.8%,那麼只要用資金在二級市場拉抬這3.8%的流通股股價,企業的市值也會等比例放大。相當於用小資金,撬動了大市值。

總股本:有兩種解釋,1.公司發行股份數量的總和, 2.資本總額,公司資產的總價值。股市中,我們說的總股本,一般是指股份數量。

㈣ 股指期貨如何對沖股市,具體如何操作

股指期貨的應用策略主要包括對沖性操作和趨勢操作。特別是對沖操作,更成為機構投資者應用研究的重點。本文就對沖操作效果和效率的關聯關系、關聯系數方面的研究作一探討。
一、對沖的概念
對沖作為股指期貨應用的一種策略,分為防禦性對沖、主動性對沖和綜合性對沖。防禦性對沖又叫被動性對沖,是把對沖操作作為一種避險措施來使用,目的是保護現貨利益,規避系統風險。主要包括完全套期保值和留有敞口風險的不完全套期保值。主動性對沖,是把收益最大化或效率最大化作為目標的對沖策略。主要包括套利策略和系統性投機策略。綜合性對沖又稱混合性對沖,是上述策略的綜合運用,比如把股指期貨的綜合功用融合進股票組合中,形成包含股指期貨的組合投資策略,把股指期貨策略當作風險控制器和效率放大器,從而使得夏普比率最大化,來實現不同時期、不同市場背景下的綜合效果。
二、關聯和系數
研究對沖基本策略,首先要著重研判關聯。股票組合,標的指數,期貨指數客觀上形成一個三維關聯關系。在這個三維體系中,研究方向是兩組關聯關系。即單品種(包括股票組合)和標的指數的關聯,現貨指數和期貨指數的關聯。研究重點是標的指數,因為其「一肩挑兩頭」。
(一)股票組合(包括單品種)和標的指數的關聯
股指期貨標的物有別於商品期貨標的物的主要特徵之一是不可完全復制性。商品現貨可以完全復制標准倉單,只要按照標准倉單的要求去生成,二者不僅可以消滅質量離差而且可以消滅價格離差。股票組合與股指之間的離差是永遠存在的,即使某指數基金嚴格按照滬深300指數的構成比例去組建這個組合,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復制」,因為滬深300指數以分級靠檔派許加權法計算的權重比例,每個撮合節都在變,是個序列變數。所以只能做到「逼近」,比如跟蹤指數的ETF基金。機構投資組合的品種中通常包括滬深300成分股之外的股票,收益率離差就更難以避免了。這個特徵可以派生出兩個概念:第一,商品期貨對沖操作的目標是價格風險,而股指期貨對沖的目標是價格風險中的系統性風險;第二,由於股指期貨的現貨價格形成於證券市場,是集中交易的結果,具有權威性、准確性、動態性和唯一性,因此更方便於建立數學模型來研判他們之間的關聯系數。而關聯系數就是對沖紐帶中的第一個環節。股票組合和標的指數的關聯可以用三個指標做定量化研究:撬動系數、貝塔系數、樣本誤差系數。
1.撬動系數。
單品種和指數的關聯研究一般有兩個實現途徑:一是動因分析,二是常態(現象)分析。動因分析主要著眼於股指的波動構成因素和反作用,常態分析主要著眼於通常狀態下的關聯程度的概念。動因分析是主動性對沖的關鍵,常態分析是防衛性對沖的要點。撬動系數是動因分析的一個基本指標。
滬深300指數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分股的總調整市值/基期×1000,其中,總調整市值=∑(市價×樣本股調整股本數)。可見影響指數波動的直接動因是成分個股波動。我們把這種對造成指數波動的直接影響力進行解析稱為動因分析。根據滬深300指數的形成機制,可以逆運算撬動系數,表達式為:撬動系數=(市價×樣本股調整股本數)×指數市價/∑(市價×樣本股調整股本數)。
撬動系數是一個構成滬深300指數成分的重要性程度對比指標,是該品種或者股票組合收益率占指數收益率的百分比,靜態意義是在某一時間尺度,我們對其他品種做靜止替代,該品種或組合收益率波動1%對滬深300指數撬動多少個點,也可以表達為撬動幅度,即該品種或組合收益率波動1%對滬深300指數收益率撬動的百分比。此系數可以用來分析指數的歷史波動,也可以通過因素解析研判和預測指數未來的波動

㈤ 股票的流通市值是越大越好嗎

流通市值小 莊家容易抄 因為需要的做莊資金少 股價容易暴漲暴跌
大盤股公司一般業績比較穩定 業績也比較好 波動比小盤股小

㈥ 市值管理對一個企業有多重要

作者:沈一冰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4360444/answer/275524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 基本概念:

市值指的是每股價格乘以總股本數,而股價等於每股凈利乘以市盈率,每股凈利就是凈利潤除以總股本。

可以看到,由於總股本數通常不會經常變化,我們所說的市值管理其實通常來說就是除權後的股價管理。而股價的決定因素為兩個,一個是凈利潤水平決定的每股凈利,另一個是市場上投資者給予的估值倍數。前者是「基本面」,後者是「未來」。本文中所述的「股價」均為除權後。

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指的是會改變公司估值水平的信息,包括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信息。內部的利好消息例如簽訂大額合同,新技術研發成功等;外部的利好消息例如扶持政策出台,限制政策撤銷,相關大宗商品價格有利變化等。利空則相反。

2. 股價的影響因素
公司的盈利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數字,是企業實際經營成績的體現,通常有較為客觀的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進行評價,盡管可以通過一些會計技巧來進行利潤調節或隱藏/虛增,但是大型的利潤數據不真實,無論是相比真實情況多了還是少了都會引起投資者的不信任。這種不真實通常也會帶來監管部門的處罰,因而通常來說,在一個監管嚴格的市場上這種情況較少。

而市盈率則相對要主觀地多,例如我們常聽說的「概念股」、「利好」、「利空」就是這種主觀性的體現,在短期,實際上是投資者用錢進行信心投票引起的,例如一些市盈率達到成百上千的股票(特例可能是那些股價已經不能用未來凈利潤折現衡量,而是用其他方法例如每股凈資產來衡量的時候),股票的高市盈率在大多數情況下意味著這些公司的投資者對於公司的未來前景越看好。從較長的時間上來看,股價的支撐不僅在於凈利潤,而是在於凈利潤的不斷增長這一趨勢。如果公司的凈利潤增長出現減緩,通常就已經會出現股價下跌,即我們常在財經新聞上讀到的「XX公司公布了XX年的財報,利潤增幅低於預期,導致股票大跌X%」。

3. 市值管理的動機
最原初的動力是來自股東,無論是否在公司任職或是實際控制人,再或是小股民,都希望手裡的股票買入後(請注意)會更值錢。或者說股東在買入時希望股價盡可能低,而在賣出時盡可能高。道理很簡單,不用多說了。

如2.所述,一家高市盈率的公司的管理層是有著很大的經營壓力的,不僅現有的盤子不能出問題,還得不斷保持增長。上市公司的高管考核指標通常會有股價這一指標,而管理層的薪酬體系設計,通常來說也會有相當比例是股權激勵,因而從管理層上來說他們會有對股價進行管理的動機。

一家目標相對長遠的公司應當對自身的市值經常關心,因為在健全的資本市場例如美國存在著敵意收購和最低市值的要求,原因在於:
1. 在美上市公司通常股權較為分散,如果公司市值過小容易被敵意收購,導致管理層被撤換,原大股東失去控制權;
2. 「殼」資源不值錢,如果股價長期過低,走勢也沒有大的起伏,很容易導致不滿足交易所關於成交量和總市值的要求導致退市。而中國因為上市公司具備最基礎的賣殼價值,所以會發現上市公司市值再小,通常也不會低於15億。

4. 常見的市值管理策略
對於小投資者來說,他們對股價沒有多少影響力,他們通常是價格接受者。而如果股東同時又是管理層或熟悉企業運營的人,那麼就有很多空間。

最近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具體名字不提。實際控制人自上市以來不斷減持,而且每次減持前一段時間都有些利好消息放出。這種行為雖然作為證券市場投資者來說,應當預見到這樣的風險,但是略有吃相難看的感覺。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市值管理,我個人不推薦這樣的行為。

但是上面做法的原則大致就是通過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估值達成市值管理的一種方法(再次強調這種做法比較極端),作為股東+管理者雙重身份者來說,股價低時買入股票,並在買入後釋放對公司經營利好信息。或者通過釋放利空信息,股價下跌後進行增持。減持的時候就反過來,不再贅述 。此處股價的高低衡量標準是股東+管理者的視點,而由於管理者的身份,他的視點通常來說相較一般投資者來得准確。

我在2. 中提到,股價的影響因素包括凈利潤和市盈率。市盈率變化主要依靠信息,那麼是否有辦法在不影響審計報告意見的情況下改變凈利潤呢?可以,通過公司並購重組。

借殼上市實際上控制者和管理層通常來說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個人覺得不能算本問題的「市值管理」所討論的范疇。在不根本改變控制者和管理層的情況下,通常通過並購一些公司來達到市值管理的目的,而且往往是凈利潤和估值水平同時提高。
比如:
(1)並購一家或數傢具備較好凈利潤水平的同行業公司,可以較好的將收進來的公司消化,市值可以至少提升利潤增長的百分比,此外由於降低了競爭水平,對於兩者的利潤投資者會預期有所提升,也可以有助於股價的進一步提升。就我感覺好像通常發生在行業的前幾名之間,老二和老三合體防止被老大收購,也可以抱團和老大拼一下,老大和老三合體可以和老二甩開差距。各有各的動機。
(2)並購一傢具備較高估值的企業,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上近兩年來最最火熱的活動。各種亂七八糟的跨行業並購,餐館收了游戲,化工收了傳媒等等等等。這種行為的邏輯就是公司將具備高成長性的資產/運營實體納入了上市公司范疇,這部分資產/實體帶來的利潤增長可以支撐公司的股價成長。說的直白點,就是一家30倍公司用20倍收了一家60倍的小公司,結果把公司整體股價帶到40倍去了。對上市公司包括散戶在內股東來說獲得了10倍的額外估值,對非上市公司股東來說,手裡的股票突然變成了40倍,還一下子上市了,簡直是大股東、被收購股東、散戶的三贏。
這樣的並購狂歡發生在TMT行業的高估值、小體量、難以單獨上市、大市又熊的大背景下。狂歡結束之前這樣的奇怪並購還會繼續發生,但在狂歡真正結束之後,只有能真正帶來良好協同效應的並購才能真正繼續長期推動股價上漲。比如,通過並購實現傳統產業向新興轉型,或者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等等。
此外,分拆估值較低的資產也是一種市值管理的思路,但在中國資本市場見得不多。多見於BAT這些巨頭之間,比如疼訊就把易迅丟出去了……期待海外並購專家舉例詳細說明。

5. 市值管理的一些具體手法
(1)公開市場增持和減持
過程無需多介紹,缺點是動向完全透明,成本較高,對於上市不久,股權還相對集中的企業操作空間較小。公開市場減持基本同上,大股東的集中大額減持對股價打擊很大。通常需要事先披露減持計劃。

(2)定向發行和非公開發行
定向發行是指目標確定的發行,可能是非公開發行,也可能是超過200人的公開發行,通常用於並購重組,例如用向收購標的股東定向發行股票換取其持有被收購標的的股權。有時將上市公司體外同樣由上市公司股東持有的,但質量較好的資產裝入上市公司,既不稀釋自己股權又提振股價,但小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通常難有這樣的精力,多見於大型企業集團。
非公開發行是指對象不超過10人,非公開發行是定向發行的一種,相當於私募股權,由非公開發行對象向公司增資,通常用於增持。

(3)分立、分拆
將估值較低,盈利狀況較差的資產/實體,在不違反同業競爭相關規定的情況下轉讓給第三方或者移出上市公司體外。少見這樣的案例,希望有讀者可以提供以供學習。

(4)盈餘管理
在不違反會計准則和不影響審計報告意見的前提下,做一些會計調整,例如確認收入,資產折舊等科目,在跨期處理上做一些文章。通常空間比較小,對股價的影響一般也有限。

(5)利好/利空信息管理
前面已經介紹過不再重復。

(6)公司回購/公開增發
在管理層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時,可以用公司的自有盈餘現金對流通股進行回購,可以提振股價,提高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另一方面,在公司不缺現金,也沒有很好的投資項目時,回購比分紅通常在稅務等方面更為劃算和便利。回購的股權也不一定注銷,也可用於股權激勵等。
但是回購通常不會對投資者的判斷產生本質影響。為了市值管理的公司回購目前在國內是不允許的,國內的上市公司股權回購必須有規定的目的。
如公司有較好的投資項目,而管理層又認為目前公司股價高估時,可以進行公開增發,向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進行新項目的開發。如新項目屬於較高估值或凈利率高於原有水平的項目,則會帶來股價的成長。

(7)杠桿比率調整
杠桿比率指的是公司的總資產和股東權益的比值,當公司現金流較好,具有較好投資項目時,但股價較低時,使用債務融資對股東成本更低。新增債務會導致杠桿率增大,只要新項目凈利率高於原有公司經營項目即可帶來股價成長。
通過(6)和(7)股和債分別調節,可以達到資本結構最優化,提升公司股價的目標。

6. 小結
市值管理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實際上就是帶著傳銷味道的「資本運作」這個詞換了一種高大上的說法。
上市公司地位是一個寶貴的融資平台,在中國尤其如此。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巨頭除外,只有上市公司具備同時玩股和債的條件,實際控制人也可以利用其巨大的信息優勢。躋身上市公司的新貴們對於市值管理也不再是一無所知,有相當多的企業家從實業家變成了資本玩家。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企業家對於上市公司平台作用的發揮仍然是懵懂的,如果成功上市,但沒有做好市值管理導致公司市值長期低迷實在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願本文可以為讀者提供有用的觀點,其中必定存在諸多謬誤,還望包涵指正。



另外萬福生科是個非常惡劣的企業、中介機構合謀造假案,我不認為老闆是「無知」或「無辜」,和市值管理我覺得也搭不上邊。

編輯於 2014-07-04

贊同 38919 條評論

分享

收藏感謝收起

Luo Patrick

用戶標識

首次公開募股(IPO)、金融、投資銀行 等 12 個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收錄於編輯推薦、知乎圓桌 · 156 人贊同了該回答

大多數老闆還是看重股價的。
現在老闆們對上市公司的理解不是一堆股票,而是像個平台。平台弄得越大,外面能夠接入的資源越多。一個200億市值的明星公司,銀行信託券商私募甚至保險政府部門都圍著轉,引見標的,拓展資金業務,教老闆各種新玩法,推薦團隊,老闆的路子就寬了。如果只有20億市值的公司,研究員可能都不愛去看,老闆想做什麼只能自己動手動腦花自己的錢找人。在上市公司裡面就算比較苦逼了。
市值肯定是越大越好,主要還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是還能做多大事。

還有更高風險的。
上市公司市值對老闆來講,是一切活水的源頭,是所有杠桿的支點,是錢箱子里壓底的錢。老闆把杠桿用滿之後,有點風吹草動就不光是市值的問題,是用市值撬動的其他事情會不會崩塌。
打個比方,自己住的房子價格漲漲跌跌,不需要太在意。但如果把商品房抵押了借錢開個小店,那房價漲跌就要小心了——萬一房價暴跌銀行要求補抵押怎麼辦?小店賣賣不掉,掙掙不回來,最後銀行把房子低價處置剩點小錢給你還不夠營運成本無家可歸陷入赤貧,才是最倒霉的。
某些上市公司老闆就是這么搞的。市值本身漲漲跌跌無所謂,但是資金鏈綳太緊可能會斷掉,把其他的事情一起拖垮,那就麻煩了。

新上市公司一般不太在意,因為還沒來得及搞那麼多花樣。
穩健的老闆相對也好點,不會綳太緊。

㈦ 總說股市跌停 蒸發多少個億 這錢哪去了 到底是誰在受益啊!

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杠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杠桿」。

㈧ 股市蒸發掉的金錢去了哪裡

股市市值是根據總股本計算的,總市值只是個虛值,並沒有那麼多錢流入股市,所以這些錢都是來無影去無蹤。就比如總股本是100股,流通股是10股,而當股票價格從1元漲到10元,總市值就是1000元,而這當中流入的錢並沒有1000元,也許流入9元就能把股票價格拉到10元。當股票價格又重新回到1元時,總市值又回到100元,就並成了蒸發掉900元。真實流入的錢就是在重新分配的過程中。
上證指數從去年10月16日的6124點一瀉千里,直到昨日上證指數最低點1664.93點,最大跌幅近73%;而伴隨著股指節節下滑,兩市市值亦如洪水決堤,一發不可收拾。據統計,從去年高點至今市值已經蒸發了近24萬億。哀嘆不已的股民不禁疑問,我們的真金白銀究竟都去了哪?

蒸發數額驚人:24萬億!

24萬億意味著什麼?24萬億比我國2006年全年的GDP還多;相當於建18條京滬高速鐵路;相當於近344個巴菲特資產的總和,這么一筆巨大的財富卻在無形中灰飛煙滅。

不僅是股市市值,受股市暴跌影響,多家上市公司老總身家也急速「蒸發」。國美老總黃光裕個人的持股市值因股價的暴跌從100億港元降至50億港元左右;萬科老總王石所獲得股票市值已經損失了近1億元,其餘200餘名激勵對象賬戶內的股票,市值損失合計超過15.9億元。

僅幾萬億的實際資金投入

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東西會平白無故的消失不見,物質是永存的。股票也是如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股市雖說號稱蒸發了24萬億人民幣,但實質上只有幾萬億的實際投入資金而已。就是這幾萬億資金炒高了整體的A股市值。

長城證券首席分析師張勇認為,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杠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杠桿」。

五類「人」賺走了錢

那又有投資者要問了,既然沒有蒸發掉那麼多錢,那實際蒸發掉的錢呢,有人賺到錢了嗎?答案是有的。不過賺錢的當然不是我們散戶。

那股市裡的錢呢,那錢去哪了呢?分析人士表示,有五類「人」把錢賺走了,一是稅收和券商收益;二是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三是掌握市場信息者;四是游資;五是極個別的散戶。

第一類

國家稅收、券商收益

國家和券商這塊不用說,不論股民賺和賠,只要股市還在運轉,他們就有錢賺,只是多一點和少一點的問題,每年從幾億到幾百億不等,無疑都是股民作的貢獻。今年上半年證券印花稅就達836億。前三季度證券公司實現傭金收入也達799.2億元。當然,這天經地義,全世界都一樣,只能祈求管理層能把稅率再調低一點。

第二類

上市公司及「大小非」

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也是賺走錢的一大主力。前者依靠IPO、增發、配股等種種方式從股市圈錢,上半年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方法融資達2244億。後者依靠投資者用真金白銀炒高的價格在高位套現離場。今年以來的前8個月,大小非減持股票套現達334.43億元。

第三類

內幕消息掌握者

在這個信息時代,信息就是財富。在股市這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里,誰掌握了信息,誰就能賺錢。

有一類人就是得到可靠的內幕消息後,憑借關系從銀行貸出數千萬甚至上億資金,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快速運作,大賺一把,然後還給銀行,退出股市。難怪有人說,中國最富的人群,並不是那些拋頭露面的企業家,而是暗地裡調動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幕後「資本家」。還有人說,中國私人原始資本積累已經完成的主要有兩類人:一是國有資產私人化的人;二是證券市場交易內幕化的人。這或許有點誇張,但卻實在令人深思。

第四類

快進快出的游資

游資,也就是熱錢。是指為追逐高額利潤而在各金融市場之間流動的短期資產,它具有投機性強、流動性快,傾向性明顯的特徵。

游資在股市的特點是快進快出,一般只阻擊有7%漲幅左右的股票,迅速拉上漲停板後,掛巨單封死漲停板,如果其在漲停前已經吸夠籌碼,那麼封停只不過是為了明天高開出貨而已。第二天,他們會利用資金使股價高開,然後快速拉高誘多,然後迅速賣出。一般追漲的散戶還沒反應過來,他們已經全身而退了。

第五類

極個別散戶

當然,從我國有證券市場以來,也確實出現過從幾萬元到上億資產的投資幸運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百萬分之一來計。比如著名的股神「楊百萬」,其實大部分賺錢的散戶都是運氣好。然而,更多的股民是「下地獄」,最近有媒體報道的那個湖南婁底小股民義武從去年3月13日初涉股海,一年間,24萬元的積蓄和借款縮水不足7000元,其月工資僅有千餘元。賬單顯示,這位「股神」在短短一年時間里,交易次數高達500次、支付了超過3萬元的手續費和超過3萬元的印花稅,他的兩個同伴的遭遇和他一樣。

散戶的資金,在世界證券史中有一個典型的名稱叫「笨錢」。英國《經濟學人》的主編沃爾特·白芝浩曾對「笨錢」做過經典的描述說,「這些我們稱之為『笨錢』的財富,特別龐大和熱切,它們若投懷送抱,便會造就暴發戶;它們若碰撞到誰,便有了投機者;它們如果迅速逃離,便留下恐懼和蕭條。」

■記者觀察

為何多數散戶資金「蒸發」快?

據統計,目前的A股市場中,持股市值10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佔到總數的99.4%,占總市值的50%,業界把這些人統稱為「散戶」。作為普通投資者,不可能像財政和券商那樣旱澇保收,不可能擁有「大小非」的低成本優勢,更沒有本事從股市裡「融資」,因此,要想在股市裡成功,低位買入,高位逃頂是散戶賺錢的不二法門。

但自我國股市創立以來,媒體報道過從幾萬元炒到上億資產的幸運投資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百萬分一來計,出現的概率不比買彩票高多少。更多的情況是,大量股民炒股初期賺了點小錢,最後又全部賠了進去,而且,還虧掉了老本。散戶為什麼老是成為最後的買單者,而不能成為永遠的贏家?答案是,散戶終究只是散戶,這是「宿命」。

一方面,散戶恐懼下跌,而且本金有限。因而在市場真正跌至谷底的時候,要麼被嚇傻了,不敢進場,要麼是因為手裡已經沒錢,想「抄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散戶很難買在低位。

再者,散戶喜歡跟風、追高。當股市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上漲,已經積累了不小的升幅之後,多數普通投資者才開始關心股市,這時進場的話,已沒有太大的成本優勢可言。隨著股市進入主升段,「賺快錢」的獨特魅力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股民投身股市,瘋狂炒作那些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熱門股,出於「再賺一點就走」的貪欲考慮,高位進場的多數人不再願意離場。由於捨不得離場,散戶最終的下場只能是在隨後的熊市中越陷越深,逢低「補倉」,直至打光最後一顆子彈。

㈨ 股市每天在跌 那賺錢的是誰

股市蒸發24萬億 誰賺走了錢?
上證指數從去年10月16日的6124點一瀉千里,直到昨日上證指數最低點1664.93點,最大跌幅近73%;而伴隨著股指節節下滑,兩市市值亦如洪水決堤,一發不可收拾。據統計,從去年高點至今市值已經蒸發了近24萬億。哀嘆不已的股民不禁疑問,我們的真金白銀究竟都去了哪?

蒸發數額驚人:24萬億!

24萬億意味著什麼?24萬億比我國2006年全年的GDP還多;相當於建18條京滬高速鐵路;相當於近344個巴菲特資產的總和,這么一筆巨大的財富卻在無形中灰飛煙滅。

不僅是股市市值,受股市暴跌影響,多家上市公司老總身家也急速「蒸發」。國美老總黃光裕個人的持股市值因股價的暴跌從100億港元降至50億港元左右;萬科老總王石所獲得股票市值已經損失了近1億元,其餘200餘名激勵對象賬戶內的股票,市值損失合計超過15.9億元。

僅幾萬億的實際資金投入

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東西會平白無故的消失不見,物質是永存的。股票也是如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股市雖說號稱蒸發了24萬億人民幣,但實質上只有幾萬億的實際投入資金而已。就是這幾萬億資金炒高了整體的A股市值。

長城證券首席分析師張勇認為,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杠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杠桿」。

五類「人」賺走了錢

那又有投資者要問了,既然沒有蒸發掉那麼多錢,那實際蒸發掉的錢呢,有人賺到錢了嗎?答案是有的。不過賺錢的當然不是我們散戶。

那股市裡的錢呢,那錢去哪了呢?分析人士表示,有五類「人」把錢賺走了,一是稅收和券商收益;二是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三是掌握市場信息者;四是游資;五是極個別的散戶。

第一類

國家稅收、券商收益

國家和券商這塊不用說,不論股民賺和賠,只要股市還在運轉,他們就有錢賺,只是多一點和少一點的問題,每年從幾億到幾百億不等,無疑都是股民作的貢獻。今年上半年證券印花稅就達836億。前三季度證券公司實現傭金收入也達799.2億元。當然,這天經地義,全世界都一樣,只能祈求管理層能把稅率再調低一點。

第二類

上市公司及「大小非」

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也是賺走錢的一大主力。前者依靠IPO、增發、配股等種種方式從股市圈錢,上半年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方法融資達2244億。後者依靠投資者用真金白銀炒高的價格在高位套現離場。今年以來的前8個月,大小非減持股票套現達334.43億元。

第三類

內幕消息掌握者

在這個信息時代,信息就是財富。在股市這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里,誰掌握了信息,誰就能賺錢。

有一類人就是得到可靠的內幕消息後,憑借關系從銀行貸出數千萬甚至上億資金,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快速運作,大賺一把,然後還給銀行,退出股市。難怪有人說,中國最富的人群,並不是那些拋頭露面的企業家,而是暗地裡調動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幕後「資本家」。還有人說,中國私人原始資本積累已經完成的主要有兩類人:一是國有資產私人化的人;二是證券市場交易內幕化的人。這或許有點誇張,但卻實在令人深思。

第四類

快進快出的游資

游資,也就是熱錢。是指為追逐高額利潤而在各金融市場之間流動的短期資產,它具有投機性強、流動性快,傾向性明顯的特徵。

游資在股市的特點是快進快出,一般只阻擊有7%漲幅左右的股票,迅速拉上漲停板後,掛巨單封死漲停板,如果其在漲停前已經吸夠籌碼,那麼封停只不過是為了明天高開出貨而已。第二天,他們會利用資金使股價高開,然後快速拉高誘多,然後迅速賣出。一般追漲的散戶還沒反應過來,他們已經全身而退了。

第五類

極個別散戶

當然,從我國有證券市場以來,也確實出現過從幾萬元到上億資產的投資幸運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百萬分之一來計。比如著名的股神「楊百萬」,其實大部分賺錢的散戶都是運氣好。然而,更多的股民是「下地獄」,最近有媒體報道的那個湖南婁底小股民義武從去年3月13日初涉股海,一年間,24萬元的積蓄和借款縮水不足7000元,其月工資僅有千餘元。賬單顯示,這位「股神」在短短一年時間里,交易次數高達500次、支付了超過3萬元的手續費和超過3萬元的印花稅,他的兩個同伴的遭遇和他一樣。

散戶的資金,在世界證券史中有一個典型的名稱叫「笨錢」。英國《經濟學人》的主編沃爾特·白芝浩曾對「笨錢」做過經典的描述說,「這些我們稱之為『笨錢』的財富,特別龐大和熱切,它們若投懷送抱,便會造就暴發戶;它們若碰撞到誰,便有了投機者;它們如果迅速逃離,便留下恐懼和蕭條。」

為何多數散戶資金「蒸發」快?

據統計,目前的A股市場中,持股市值10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佔到總數的99.4%,占總市值的50%,業界把這些人統稱為「散戶」。作為普通投資者,不可能像財政和券商那樣旱澇保收,不可能擁有「大小非」的低成本優勢,更沒有本事從股市裡「融資」,因此,要想在股市裡成功,低位買入,高位逃頂是散戶賺錢的不二法門。

但自我國股市創立以來,媒體報道過從幾萬元炒到上億資產的幸運投資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百萬分一來計,出現的概率不比買彩票高多少。更多的情況是,大量股民炒股初期賺了點小錢,最後又全部賠了進去,而且,還虧掉了老本。散戶為什麼老是成為最後的買單者,而不能成為永遠的贏家?答案是,散戶終究只是散戶,這是「宿命」。

一方面,散戶恐懼下跌,而且本金有限。因而在市場真正跌至谷底的時候,要麼被嚇傻了,不敢進場,要麼是因為手裡已經沒錢,想「抄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散戶很難買在低位。

再者,散戶喜歡跟風、追高。當股市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上漲,已經積累了不小的升幅之後,多數普通投資者才開始關心股市,這時進場的話,已沒有太大的成本優勢可言。隨著股市進入主升段,「賺快錢」的獨特魅力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股民投身股市,瘋狂炒作那些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熱門股,出於「再賺一點就走」的貪欲考慮,高位進場的多數人不再願意離場。由於捨不得離場,散戶最終的下場只能是在隨後的熊市中越陷越深,逢低「補倉」,直至打光最後一顆子彈。

㈩ 他是怎麼撬動2000億市值的萬科的

2000*10%=200
2000*20%=400
2000*30%=600

別用2000這種總量來嚇唬人。
阿里巴巴合夥人團隊用更少的占股比例卻在決策阿里巴巴的發展。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