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發展怎樣去杠桿
① 如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下發展縣域經濟
堅持科學研判形勢來,自理性面對困難。針對縣域經濟實際特點,切實研究經濟下行對我縣的深度影響。堅持查找問題要「把准脈」,解決問題要「對症下葯」。准確掌握當前形勢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科學估算財政收支能力,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堅持加強政企交流,增強企業信心。在主導縣域經濟實際情況,我縣始終堅持「信心」就是生產力,以走訪企業的形式進行深入溝通,不斷增強企業信心。
堅持提升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實效。通過積極爭取落實,幫助企業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
堅持投資帶動作用,促進財政增收。多措並舉,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既要以推進項目實施為目標,以項目稽查為抓手,通過明確責任分工、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大力推進項目工作有序進展;又要進一步擴寬融資渠道,著力推廣PPP融資模式,從而形成對投資的拉動作用,實現對財政收入的「反哺」作用。
堅持財政杠桿功能,發揮調控作用。堅決貫徹落實各項財稅改革制度,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堅持不斷盤活存量資金,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確保資金安全和規范審批流程的前提下,加快財政資金撥付速度。
② 為什麼那麼多城市房價開始跌了,還是有人相信房價會一直漲
為什麼年房價橫盤了一年,卻依舊有那麼多人還在看漲樓市。
彭叔今天給大家細細說一下。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普通人,不管你怎麼跟他們說房價要跌了,他們都不相信。
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醒,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因為他們已經上車下不來了,一個普通上班族如果沒有父母幫忙的話,買在工作地城市的房子,月供一般會佔掉他們工資的一半左右。如果房價真的下跌,想想他們貸款又不會隨著房價下跌而減免,他們還得按照之前的月供來還貸款。這種日子太痛苦,所以他們不會相信房價會跌。
因為他們不像城市本身的土著,房子本身就有,沒有貸款。他們為了這套房子,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他們不會相信房價會跌。
因為他們是背負著全家人在前行,房價一跌,他們是最慘的一批人。他們背負著全家的希望,所以他們不能失敗。
所以他們不管什麼時候會只會並且只能相信房價永遠會漲,否則他們的信念就會崩塌。
現在房產專家分四類:
第一類是根據事實來說樓市,也不靠這個賺錢,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屬於業余專家。
第二類是顧及臉面的房產專家,他們鼓吹房價上漲來賺錢,但是因為他們現實生活中已經暴露了自己真實信息,怕說錯以後打臉再也不好再出來混,所以盡管他們內心想鼓吹房價要漲來增加自己收入,但是他們又要顧及臉面,只能說的比較隱晦。
第三類牆頭草要一半臉型房產專家,他們普遍會同時說房價漲和房價跌,然後哪種情況實現了就趕緊把他說另一種情況的微博給刪掉,然後再把他說對的那個拿出來說他全部猜中了,其實他是兩種都說了,而且這種大V平時還是以說跌為主。
第四類完全不要臉型房產專家,這種大V就厲害了,不管市場再怎麼跌,他永遠都是房價永遠漲,什麼時候買房都能賺錢。不管你在他們的內容下面怎麼評論,他們都不會搭理你,他就不停的在說房價在漲。他們主要是100個粉絲裡面,能忽悠到一個也就是賺到了。這種房產大V也是當前最多的。
第三類和第四類房產專家最喜歡說的口頭禪就是:
有錢就趕緊買房,2020年不買房一年又白乾。
2019年是未來十年最好買房的一年。
2020年是未來十年最好買房的一年。
從長期來看,只有買房才能抗通脹。
貨幣在貶值,買房就是做空貨幣。
想要實現財務自由,就要買房。
買房杠桿加的越多,成為富翁的時間就越快。
郭嘉又放水啦,趕緊買房哦。
諸如此類等等。
那麼為什麼這些房產專家會這么做:
因為不說房價漲,就沒人會買房。
如果說房價不漲,就沒人會買房,就不會給他們交會員費。
如果說房價不漲,就沒人會買房,就沒人會交錢聽他們講課。
如果說房價不漲,就沒人會買房,就沒人買房他們也不能和中介勾搭在一起收返點。
如果說房價不漲,就沒人會買房,就沒人會給他們交咨詢費。
等等。
以上就是為什麼不管樓市怎麼走,房產專家一致看漲的原因。
買不買房是自己的事情,彭叔希望大家別被別人影響,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你會發現都會有利益相關。無利不起早。
彭叔的觀點是:
買房量力而行,沒錢就別硬上,你輸不起。
當前的樓市,對於沒錢買房的人來說,現在租房的性價比遠超於買房。
當然了,你如果能和彭叔一樣,為了條哈士奇都能一氣之下去買套房子,那麼你隨時都可以買房,因為你有錢。
③ 2021 年基金該如何布局
大家晚上!2020年已完美收官,老郭賺了差不多15W,收益率32%,收益還算不錯,相信只要是一路跟著老郭的鐵粉朋友們,整體來說也都是盈利的啦。但是這些都是過去式了,沒什麼值得炫耀的,2021年,我們還仍需繼續努力!新的一年,新的征程。
2020年收官了,有很多粉絲朋友問老郭2021年如何布局? 所以,老郭花費了幾天時間整理,終於將2021年重點關注的行業板塊優質基金(如消費、光伏、新能源汽車、券商、科技等)篩選出來了,並且毫無保留的分享給大家。雖然這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應該也不會太差, 同樣的,如果大家有優質的基金,可以留言、評論,大家一起討論,積極挑選最優質的基金來配置,一起實現我們的賺錢目標。先預祝大家2021年投資能夠獲得可觀的收益。
下面是老郭篩選出來的2021年看好的板塊對應的優質基金分享給大家,僅供大家參考!(所有基金排名不分前後),最終配置還需要參考大家的意見!
為方便大家保存收藏,老郭以圖片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2021年布局的基金:
1、新能源汽車+光伏優質基金
2、醫葯、醫療、生物醫葯優質基金
3、有色金屬優質基金
4、白酒+消費優質基金
5、科技+半導體優質基金
6、券商+保險優質基金
7、藍籌混合優質基金
以上的基金就是老郭目前挑選出來的2021年要布局優質基金!選擇基金並非易事,老郭花費了很多時間為大家選出這些優質的好基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另外老郭個人能力有限,希望大家參與進來對各板塊的基金再進一步挑選,從而挑選出最優質、最具投資價值、收益最穩最高的基金,以此作為我們2021年的配置基金!
老郭2021年的布局方向是:60%資金買新能源汽車光伏、醫葯醫療、白酒消費、科技半導體;
20%資金買券商、藍籌、有色金屬;
20%資金留作備用。
而在2021年期間老郭會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基金買賣方向和額度。
好了,老郭今天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另外,如果這些對大家有用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後續隨時可以跟上老郭的實操哦,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④ 國家怎樣去杠桿
這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增級過程,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其實地方政府之所以杠桿特別大,那麼一端是長期才能有微薄回報的基礎設施資產,而且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級最高,它能夠發行或者代理發行項目債或者特別國債在經濟領域。首先,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因此、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目的是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平台移開行,所以融資成本最低,地方移中央,「杠桿」就是通過借債;從小處看、政府發行國債,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2016年3%的赤字率對於政府來說,加杠桿的空間就要大很多了,也需要適時安排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當然,一端則是短期的銀行借貸和性價比更差的影子融資,但如果杠桿率過高。中央政府的財權比較大、擴大經營規模,都是「加杠桿」的行為,債務增速過快,預算內的「吃飯財政」不是一個大問題,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例如個人融資融券。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大處看。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通俗地說,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設功能,反而會拖累發展。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把一部分符合標準的地方債務承接過來、企業向銀行借貸,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地方債等、去投資風險,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很多本來應該由中央政府承擔的事權都交給地方政府。其次。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政府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地方融資平台可以把債務轉給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最大的中央融資平台)。」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融資平台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的杠桿操作,但是地方政府的事權又比較大。由於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總體來看非常健康
⑤ 廬江縣16年第三季度經濟GDP數據是多少增長多少
回顧2013年,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疲弱,價格水平回落,國際金融市場持續波動,世界經濟增速繼續小幅回落。其中,發達國家增長動力略有增強,發展中國家困難增多。預計2014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內部經濟會繼續分化,歐洲和亞洲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增長動力不足;盡管世界經濟整體增速將略有提高,但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一、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基本情況(一)世界經濟增速回落。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1月份估計,按照購買力平價法GDP匯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0%,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據世界銀行2014年1月份估計,按匯率法GDP匯總,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2.4%,比上年放緩0.1個百分點。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1.9%,比上年放緩0.9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1.6%,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2014年1月份預計,2013年歐元區經濟下降0.4%,降幅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經濟增長1.6%、4.7%和1.9%,增速分別比上年放緩1.9、0.3和0.6個百分點;巴西經濟增長2.4%,比上年加快1.4個百分點。(二)世界工業生產低速增長。2013年,世界工業生產增長2.7%,比上年放緩0.6個百分點。其中發達國家增長0%,放緩1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增長5.9%,放緩0.1個百分點。(三)世界貿易持續低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估計,包括貨物和服務在內,2013年世界貿易量增長2.7%,增速與上年持平。其中發達國家進口量增長1.4%,比上年加快0.4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進口量增長5.3%,放緩0.4個百分點。波羅的海乾散貨運指數回升。2013年,波羅的海乾散貨運指數波動中明顯回升。1月4日為706點;9月24日回升至2021點,這也是2011年11月以來該指數首次突破海運業盈虧臨界點(2000點);12月12日升至年中高點2337點;年末略降至2277點。(四)三大經濟體中美國、歐元區居民消費略有起色。2013年,美國零售額增長4.4%,連續4年實現增長。歐元區零售量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0.8個百分點。日本零售額增長1.0%,增速比上年回落0.8個百分點。(五)全球價格水平走低,但發展中國家通脹壓力加大。2013年,世界消費價格(CPI)上漲3.2%,漲幅比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發達國家CPI上漲1.6%,漲幅回落0.4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CPI上漲5.8%,漲幅擴大0.5個百分點。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和俄羅斯CPI分別上漲10.1%、7.0%、6.2%和6.8%,漲幅比上年擴大0.3、2.7、0.4和1.7個百分點。(六)三大經濟體中美日就業市場持續改善。2013年,美國失業率為7.4%,比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歐元區失業率為12.1%,比上年升高0.7個百分點,處於有統計數據以來最高點;日本失業率為4.0%,比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七)國際金融市場繼續波動。發達國家股市回升,而發展中國家股市停滯甚至下跌。2013年,摩根士丹利(MSCI)發達國家指數累計上漲24%,而新興市場指數下跌近5%。美國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2013年50次創新高,全年累計漲幅為26.5%;德國股市漲幅為24.6%,日本股市上漲54.0%。匯市明顯波動。與年初相比,2013年底美元兌歐元貶值4.2%,兌英鎊貶值2.3%,兌日元升值22.1%。2013年5月下旬至年底,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及土耳其等「脆弱五國」(FragileFive,簡稱BIITS)貨幣兌美元分別貶值了13.6%、25.5%、15.4%、10.7%和15.1%。(八)景氣指標總體向好。據OECD統計,12月份,以長期趨勢為100,OECD國家整體先行指數達100.9,連續12個月上升,其中,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分別達101.0、101.1和101.4,均呈上升趨勢,表明今後半年左右時間內發達國家經濟前景看好。第四季度,全球及主要經濟體製造業PMI及其中的新訂單指數和出口新訂單指數均有所回升,新興市場製造業這三個指標均重回景氣區間;全球服務業PMI受美國服務業PMI大幅下降的拖累比第三季度有所回落,但仍處於景氣區間且顯著高於上半年。12月份,全球製造業PMI升至53.3的近32個月最高水平,已連續第13個月高於50的臨界點。其中,新訂單指數為54.7,僅比11月份的近33個月新高略低0.1個點。二、2013年世界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一)世界經濟格局悄然發生變化。一是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首超發達國家。IMF最新估計,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2013年發展中國家GDP佔全球的50.4%(匯率法為39.4%),歷史上首次超過發達國家,預計2018年將提高到53.9%。二是發展中國家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達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預計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二)主要經濟體形勢繼續分化。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的分化主要表現為新興經濟體和美國強、歐日弱;2013年則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內部以及發展中國家內部分化擴大:發達國家內部繼續分化,美國繼續溫和復甦、進入持續復甦軌道,量化寬松政策(QE)迎來轉折點;日本貨幣和財政刺激「猛葯」起效,經濟復甦加快;歐元區艱難擺脫衰退,但全年仍為負增長;東亞和東南亞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而脆弱五國(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於內、外經濟失衡,加上資本外流的沖擊,經濟發展較為困難。(三)貿易保護加劇。2013年,不僅諸如保障、雙反、進口關稅等傳統貿易保護措施以及政府采購、自動配額等新型貿易保護措施有增無減,主要經濟體還競相組織排它性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並力爭主導權成為貿易保護的新手段。從2008年以來,美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談判為代表的「東線」,以TTIP(Trans-,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談判為代表的「西線」和以TISA(TradeinServicesAgreement,服務貿易協定)談判為代表的「中樞」。從截至目前的進展情況來看,TPP有望於2014年上半年率先達成,TTIP和TISA談判也在積極進行中,美國主導的新型貿易規則的影響力已經初步形成。以GDP佔全球份額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別高達40%、50%和65%,其對於全球貿易的影響巨大。(四)發達國家去杠桿化取得進展,發展中國家進展遲緩。「過度的杠桿化」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達國家家庭、企業、金融業、政府部門「去杠桿化」均取得不程度的進展。其中,美國企業和家庭部門債務負擔已降至長期水平之下,政府財政赤字已從2009財年10.1%的二戰後峰值降至2013財年的4.1%。歐盟通過嚴厲的財政緊縮措施遏止了財政赤字上升勢頭,通過財政聯盟、銀行業聯盟以及歐洲穩定機制等措施打破了主權債務危機-銀行業危機的傳播鏈條。歐元區15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從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發展中國家在經歷了前幾年的杠桿刺激後,正在逐步轉變宏觀策略,朝著去杠桿化的方向發展,但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才剛起步。(五)發達國家政策調整是導致世界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一是美國政策調整牽動國際金融市場。2013年初,美國政府面臨「財政懸崖」,2013財年後7個月850億美元的「預算自動削減措施」於3月1日正式生效。2013年5月下旬美聯儲釋放可能提前削減購債規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信號,由此至8月份,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逐步退出QE的預期導致發達國家長期利率上升,促使國際投資者對於資產重新估價並調整資產組合,國際資本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五國流出。由於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後期限前就政府預算方案達成妥協,陷入國債上限僵局,美國聯邦政府被迫在10月1日-16日關門16天,這是17年以來的首次停擺。10月1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提高債務上限、為政府撥款」的議案,該協議將美國舉債能力延長到今年2月7日,並為政府機構提供資金到今年1月15日。12月17日,美聯儲決定從2014年1月起,將月度購債規模從850億美元減少到750億美元。二是日本激進措施和歐元區穩定經濟措施起效。「安倍經濟學」政策已經實施一年,其內容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三支箭,其中前兩支箭效果顯著,推動日元快速貶值(以帶動出口增長)、價格穩定上漲進而提振民眾信心。歐元區實施穩定經濟的各項措施,包括放寬對部分成員國財政緊縮的要求,於5月3日和11月7日將主要政策利率(再融資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至目前的0.25%,7月5日歐洲央行承諾在較長期內維持超低政策利率的前瞻性指導;年末歐元區推出將銀行業納入統一監管的計劃。三是美國政策動向對發展中國家外溢效應巨大。美聯儲提前削減QE的預期已使國際資本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五國」撤出,造成相關國家本幣大幅貶值、輸入型通脹壓力上升,五國央行在經濟疲弱的情況下被迫連續升息來加以應對。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內5次升息,累計升息250個基點;印度在9、10月份兩次升息,累計升息50個基點。三、對2014年世界經濟的初步判斷目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有利因素多於不利因素,經濟增長動力略有增強。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發展將有所加快。(一)經濟增速將略高於上年。按照匯率法計算,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2%,比上年加快0.8個百分點;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1%,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7%,比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二)全球貿易增長將有所加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份預測,2014年世界貿易量將增長4.5%,比上年加快1.8個百分點;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6%,比上年加快1.5個百分點。(三)全球通貨膨脹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級產品價格低位徘徊。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全球消費價格將上漲3.0%,比上年擴大0.2個百分點;世界銀行1月份預測,2014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將下降0.6%,非能源價格將下跌2.6%。(四)美國和日本失業問題將繼續緩解。英國共識公司2月份預測,2014年,美國失業率為6.5%,比上年降低0.9個百分點;日本為3.8%,降低0.2個百分點;歐元區為12.1%,與上年持平。
⑥ 什麼是金融機構高杠桿經營怎樣理解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杠桿操作應該不難理解,一般人都可以。
比如甲某隻有本金100元,投資一項目預期能回報20%,利潤預期有20元。甲的回報率是20%,杠桿率是零。項目如此好,不如借他人的錢來投資?甲某從乙某借入100元,年利率5%,並將此100元也投入於該項目。扣除5元利息,甲獲得利潤=20+20-5=35元,回報率現在是35%!當然,如果項目失敗,甲將虧得更多,這就是利用杠桿將風險報酬放大。日常常見的有外匯保證金買賣,股票有融資融券業務等。
「持有證券債券和復雜的信貸產品,以高杠桿投資方式將利潤急劇放大」原因就是證券化的風險分層效果。證券化分為多種優先檔次,最低檔次的承擔最多風險獲得最多報酬,就如同優先檔是乙某給最低檔甲某借錢一樣。乙某不要高回報,要安全。甲某要高回報,不在乎風險。
去杠桿化就是要減低負債,減低杠桿。最常見的只能是變賣家當了。因此,在美國機構去杠桿化的時候,往往也是其他國家機構購入資產的時機。
⑦ 如何正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補」
中國現在整個企業數量、市場主體數量,是7000萬個以上,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中誰是落後產能代表,政府不可能一一甄別,必須在依靠政府維持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讓整個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過程中,以競爭中的優勝劣汰解決去除落後產能的問題。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去產能的主導機制。
他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領,首先是以「三去一降一補」為切入點。但為正確理解和掌握它,必須把「三去一降一補」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體邏輯關聯之內。
如果從中央這一戰略方針直接字義上來看,有三個詞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認為首先要注意到,它是落在「改革」上,這表明什麼呢?可知決策層所強調的這個概念,就是在鄧小平於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初就設定為大政方針的「改革」之路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要求。但是這里又突出了一個新意,即新在直接標明了「供給側」,即改革就是要解決供給側的有效制度供給問題,並表明了決策層通過相關分析認定,我們現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在於供給側,必須面對與需求側總量問題迥然不同的供給側的「結構」問題,首先是制度結構優化、利益格局調整、「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的問題,攻堅克難推進改革而解決好有效制度供給,進而提高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這三個詞語聯結而成的鮮明表達,是得到「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理支撐的。
如果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以上三個概念聯結在一起理解,結合現實經濟生活,對於「三去一降一補」這樣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要求其實施要領,需要做進一步的考察分析。
「去杠桿」須區分宏觀與微觀
賈康認為,說到「去杠桿」,可以直截了當地講,這在宏觀上是間接調控體系裡貨幣政策當局主導的控制廣義貨幣供應量(M2)方面要把握的要領,與「適度擴大總需求」而同時宏觀審慎地防範風險的權衡有關,也與如何更好掌握總量型的需求管理有關。在這個意義上,它的操作和我們各個地方、各個行業、各個企業並沒有直接關系。其他宏觀管理部門,則需要對我們的貨幣當局提供協調和配套:比如近年的財政政策,強調要提高赤字率,而提高赤字率意味著舉借債務的規模要擴大,財政部門的領導已指出,這是以財政的加杠桿服務於全局的去杠桿,這就體現了全局觀與國家層面的部門協調——這是從宏觀角度來說必須把握的「去杠桿」概念對於相關管理主體的要求。
另外,從地方政府視角來說,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全局的去杠桿並不排除局部的加杠桿,而且局部的加杠桿一定是要求「理性供給管理」的結構性加杠桿。
比如,在全局去杠桿的同時,地方政府在本地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發力支持優化結構的一些關鍵點上,卻是需要加杠桿的;大量三、四線城市去樓市庫存,也是需要配合必要的政策措施而加杠桿的。這些都迫切需要以一種理性的供給側的管理方案來設計,以求達到優化結構,從而也服務於降低總體杠桿風險程度的意願。
總之,管理當局要協調好的事情,是地方、行業在這方面應理性處理好怎麼樣以必要的結構性加杠桿來順應全局去杠桿,從而貫徹好發展戰略的問題。這是典型的供給管理的任務。
至於微觀企業主體降低自身負債率的「去杠桿」,則是必須「因企制宜」討論的問題,並沒有一個「一刀切」的合理解決方案,政府一般也不應按某個量值作硬性要求,關鍵是企業在競爭中要結合自己的生產經營戰略策略,力求於定製化處理中達到對負債經營較高水準的風險防控。微觀的「去杠桿」,實質是一個個企業特定的「資金供給管理方案」問題。
「去產能」應正確把握實質和機制
談到「去產能」,賈康認為要注意四點。其一,不宜籠統地講去所有的「過剩產能」。我國現在必須聚焦的其實是要去落後產能。各個行業里產能的「過剩還是不過剩」處在不斷變化中,准確的說法應是,在行業里高高低低可比的產能中,靠下的落後產能,是相對而言較好界定的概念和較好把握的去除對象。去產能工作重心放在「去落後產能」這個實質問題上,才能更直接、更聚焦地對應我們所追求的結構優化和打造升級版。
其二,所謂過剩產能,是可以通過我們的一些創新機制比如PPP來改變其屬性的。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縮寫,過去直譯為「公私合作夥伴關系」,即是現在官方文件所表述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機制,這一創新顯然會把一部分過剩產能瞬間轉為有效產能。原來政府在要做的公共工程、基礎設施以及產業園區連片開發這些建設項目上,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現在可以吸引、拉動出已雄厚起來的民間資本、社會資金包括外資一起來做。
只要把這個事情做好,便會產生一系列正面效應,包括緩解政府未來很長時間段上城鎮化和老齡化壓力下的財政支出壓力;使民生改善,老百姓得實惠而且實惠可持續,因為它是政府、企業和專業機構「1+1+1>3」的績效提升機制,也正是落實共享發展的機制創新;它還會給一批與政府合作的企業打開取得「非暴利但可接受」的長期投資回報這樣的生存發展空間;它又對接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對接非常重要、中國必須推進的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建設,是一種對全面法治化的倒逼機制和催化劑。
同時,它又是在引領新常態過程中可以把一部分所謂過剩產能成功轉為有效產能、進行有效投資(「聰明投資」)的創新機制。比如在北京,在原來有地鐵4號線PPP項目的基礎上,現在繼續運用這種成功經驗引進外資建設地鐵16號線,正是緩解首都公共交通體系有效供給不足的一個重要的建設項目。如無PPP,16號線何時可動工建設還可能遙遙無期,有了PPP,便可以把這一建設項目立即啟動,而且是「好事做實、實事做好」。加快項目建設所需要的鋼材、建材、施工設備等的一大批訂單。對應的是什麼產能呢?正是一部分原來所謂的「過剩產能」——PPP這個機制創新會把一部分所謂的過剩產能很快轉為有效產能。
其三,我們需要意識到,在行業、企業升級換代中,並不應把所有在競爭力上有一定劣勢的企業,馬上認定為所謂的「僵屍企業」,「僵屍企業」這個概念是可以用的,但應僅限於少數確實無可救葯而遲遲未出局的企業。某些在競爭中已經感到有壓力、有困難的企業,如果能成功地實現升級換代的創新,就可能改變面貌,原來被人們認為是過剩產能的代表,可能轉為有效產能的組成部分,這是可變的,是要有「事在人為」的努力加入進去的。所以,在去產能方面,一定要真正聚焦到在整個行業或某一個領域里那種應被市場競爭淘汰的落後產能能不能去除這個關鍵問題和「真問題」上。
其四——這一點非常重要:去產能的主體與機制何在?去產能中,對於為數不多的某些成規模的企業,政府如認定它是落後產能代表,在沒有挽救的可能性的情況下,可以由政府為主體實施關停並轉的操作,這是最便捷的操作,但是對不起,這種方式的適應性非常有限。中國現在整個企業數量、市場主體數量,是7000萬個以上,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中誰是落後產能代表,政府不可能一一甄別,必須在依靠政府維持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讓整個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中,以競爭中的優勝劣汰解決去除落後產能的問題。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去產能的主導機制。
及時總結「去產能」的正反兩方面經驗
賈康認為,有必要及時總結「去產能」的正反兩方面經驗。他說,在深化供給側改革的2017年,亟須總結2016年「去產能」方面的運行情況,掌握好「去產能」的實質內容及其合理機制。不應過於注重有關部門算出一個總規模以後、表面上看砍掉了多少產量,關鍵是那些真正需要淘汰的落後產能,怎麼能被擠出去。
賈康直言,我國鋼鐵行業、煤炭行業從整個產能規模看來是過剩的,所以成為2016年去產能的重點,但實際生活中如以行政手段為主把鋼鐵和煤炭產能總量的壓減目標作為指令性任務「切塊」下達,由各地管理部門或「揀軟柿子捏」挑選去除對象,或者「排頭砍去」一刀切操作,能夠如願達到去落後產能的結果嗎?這種方式下,應有的面對著千千萬萬分散的市場主體,政府管理部門其實沒有能力去全面地一一甄別企業中的每一個是什麼樣產能的代表。對於為數不多的成規模的企業,可以作為重點對象來排查,能夠認定真正無可救葯的落後產能代表,可以「關停並轉」,但這種操作的適應性是有限的。全國約7000萬個市場主體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其中的那些落後產能,應該在劃清某些必要的准入標准(如污染物排放的技術標准)之後,主要通過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來去除,如果依靠行政官員去覆蓋總計幾千萬個市場主體一一作甄別,不可能真正掌握好准確度。
賈康說,實際生活中,我們很遺憾地看到,在這樣的一個矛盾面前,管理部門的手段往往是傾向於靠行政指令來給出指標往下壓任務,比如,整個鋼鐵行業和整個煤炭行業要求要去多少多少萬噸的產能,作為任務,然後層層切塊,下達到各個區域,各地區再在本地相關的企業里靠行政手段挑選「去產能」對象,而實際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很容易發生的扭曲與不公正,還有乾脆「一刀切」地壓產量的做法。
以煤炭行業為例,2016年不少地方就是落入了不甄別的「一刀切」。煤炭行業經歷了幾年的困難、產品價位一路走低之後,2016年二季度以後煤品市場開始回暖,到三季度迅速回暖已成定局,而四季度聽到的消息,是市場上的動力煤價格從原來的280元/噸左右直沖600元/噸,而焦炭已從原來的600元/噸左右直沖2000元/噸。這樣迅猛的回暖升溫,逼得管理部門召開多次緊急會議,在全國重新考慮怎麼樣調配煤炭的供給能力。
這個從「過剩」到「供應吃緊」急劇轉變的背景是什麼呢?是在前面的一段時間里,有關部門要求各個煤礦要按照一年內礦井開工運行不能超過276天來封頂。這就完全改變了過去煤炭行業里早已形成全套經驗的全年如無大修365天連軸轉的工作狀態(賈康在上世紀70年代初曾在北京礦務局當過工人,下過井,知道這種連軸轉的情況)。
賈康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現在這種新的行政規定,它解決了什麼問題呢?看起來可以把整個煤炭行業的產量往下壓,但實際上違背了生產規律,使一個個運行中的煤礦的固定成本分攤極不充分,原來攤到360天左右的,現在按行政要求只能對應至多276天的生產運行,實際上是以行政手段不加區分地壓低所有煤炭生產企業的運行效率,其中不僅實際上保護了落後產能,而且還可能增加了礦難的隱患——可想而知:煤田的煤層氣是需要不斷抽取的,瓦斯等帶來的不安全因素要靠這樣的方式來控制,停工的這些天數里,抽氣還是不抽氣?從經濟利益考慮,很多一線的具體工作管理者自然會把抽氣系統停下來,那麼什麼時候開工再恢復?有沒有經驗要提前多少天恢復通風、先把氣抽得比較到位才可以施工?處理不好,抽得不充分,是不是就進一步增加了瓦斯爆炸之類的礦難隱患呢?不客氣地說,這樣的結果,是煤炭行業的落後產能並沒有被排除,反而由一刀切的產量控制把這些落後產能一起保護下來了。煤炭行業如此去產能,形式主義地好像有了一個交代,但落後產能實際上沒有排除,這是我們供給側改革要追求的合理結果嗎?是真正體現了全要素生產率這方面的提高嗎?
賈康強調,這樣的情況帶來了現在值得重視的問題——在應充分肯定「去產能」已有成果的同時,我們必須注意,現在煤炭行業的回暖是不是猛了一點?這個特徵所帶來的在下一個階段可能的不良影響是什麼?一個大起之後很容易出現的是過了一個臨界點,便跟著是大落。我們不希望經濟的運行是這樣大起大落式地打擺子,行政手段為主最容易造成這樣的「打擺子」。經濟手段為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制度框架遲遲不能建立,那麼政府調控就是從一端擺到另外一端,這樣的一些經驗教訓,非常值得認真總結。
房地產「去庫存」亟須對於「分化」的情況分別施策
賈康說,人們普遍意識到,去庫存主要針對的首先是房地產,而房地產現在的情況是什麼?一定要有結構分析。從大面上說,房地產現在叫做「冰火兩重天」,而所說的房地產的去庫存,絕對不能施加於「火」那一面。「北上廣深」早已火得一塌糊塗,它還去什麼庫存?需要趕快組織有效的供給,緩解這種供需矛盾。大量的二線城市,原來曾經更多的感覺是「冰」的壓力,現在開始轉成「火」的壓力了,也要趕快借鑒現在一線城市的一些做法以及一些教訓,要有提前量地提供有效供給。相匹配的基礎性制度的供給問題,一定要提到日程上。比如,中央所要求的「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這個方針怎麼跟現實對接已經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所以,房地產去庫存,現在真正要抓住的主要是大量三四線城市即「冰」的這方面怎麼去庫存的問題。在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又必須注意不是簡單依靠現在已有的商業性消費信貸支持,就可以如願達到去庫存目標的,因為三四線城市最值得爭取的住房主體是所謂「農民工」,未來幾十年,我國還要有約4億人從農村到城鎮來定居,一開始他們被稱為農民工,是因為戶籍還在農村,但是需要在城鎮中「住有所居」地形成與他們的需求所對應的供給,最主要的部分不是一般商品住宅——他們的支付能力大多還對不上而是低價的共有產權房或者公租房,要把這樣的供給在現在的存量基礎上提供出來,就一定要使用政策杠桿。
所以,這又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在房地產去庫存方面,在全局的去杠桿、控制杠桿的同時,還必須或不得不處理好「政策性加杠桿」怎樣合理解決的問題,這才能如願地在三四線城市真正使一大批農民工住有所居,得到有效供給的共有產權房,而且在他們支付能力更低下的時候,對應的則只能是公租房。這樣如做得好,確實可以把一些我們的房地產庫存,從原來的「存」的狀態轉為「用」的狀態。
降成本方面政府的職責是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成本
關於「降成本」,賈康坦言,很顯然,對於企業自己可以降低的成本來說,不用政府太操心,政府只要維護了公平競爭環境,企業會千方百計把事情做到極致,在「細節決定成敗」的所有節點上去控製成本、降低成本。
從政府角度來說,真正需其發力的降成本,一定要針對制度性成本。在制度性成本里,稅收上需要繼續做好一系列可能的減稅改革,但稅收之外的非稅收入這方面的成本,比如各種各樣的行政性收費,以及我們社保體系的「五險一金」,還有降低的空間和必要。特別是隱性的成本,比如一個企業開辦要蓋幾十個章,每個章後面跟著的都要有「打點」,這種隱性綜合成本能不能降下來,絕對不是減稅概念能覆蓋的事情,一定是綜合配套改革概念才能覆蓋和解決的問題,要抓住這個實質。
補短板需要因地、因企、因行業制宜
關於「補短板」,賈康強調,需要清晰地注意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供給體系質量效率提高,在補短板方面的哲理和原則是非常鮮明的:一定是要解決結構問題,而這個結構問題在具體分析基礎上的對策,必須在各地、各行業、各企業專門「對症下葯」地形成,什麼是其短板,怎麼補?絕對沒有一個籠統的拿來就可以套用的補短板的標准化解決方案。這就是供給管理明顯區別於需求管理的特點之所在:需求管理是非常清晰的指標單一、政府以調控做反周期操作的模式,而到了供給管理、供給側的補短板,特別強調的是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行業制宜,一定要有高水平的特定解決方案的設計,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挑戰。
賈康最後說,總之,按照中央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性要求,關鍵是要充分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維持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掌握負面清單的「市場准入」,力求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地去做「三去一降一補」,這樣我們才真正走上了一條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正路。在2017年中央所要求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年,我們十分需要進一步總結相關經驗與要領,把中央關於供給側改革的本質精神貫徹好。
⑧ 經濟這台機器是怎樣運行的以及加杠桿,去杠桿 ray dalio
金融上的杠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項目中的收益預期和可能遭遇的風險。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杠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可能會增大,否則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者也必須要提前出局。
⑨ 怎樣進行去杠桿化
杠桿化是借別人的錢,來幫自己賺錢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較高風險的投資策略,投資人若個性保守,或不能承擔虧損的後果,就盡量少利用為好。
去杠桿化表示該雖然目前還有利潤,但是利潤正越來越小而風險卻越來越大,再使用杠桿原理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