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美國消費者去杠桿化

美國消費者去杠桿化

發布時間: 2021-03-08 08:06:15

❶ 誰有《去杠桿化、負財富效應與信貸市場萎縮——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向何處去》一文的全文doc或pdf

這個花了很長時間找的。
次貸、杠桿和CDS:美國金融危機到底有多嚴重
對美國金融危機,學術界最普遍的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DefaultSwap,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本文通過使用幾個假想的例子,試圖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
【杠桿】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CDS合同】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允許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CDS市場】C在旁邊眼紅了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合同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合同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合同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合同就在市場上反復地炒,現在CDS合同的市場總值已經炒到了62萬億美元。
【次貸】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哪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次貸危機】終於到了走投無路的那一天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地付,終於到了走投無路的那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於是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哪裡,反正有B做保險合同。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合同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合同在哪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合同,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合同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合同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金融危機】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CDS合同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美元危機】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一個接一個倒閉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合同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保險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保險。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❷ 什麼是「去全球化」和「消費者去杠桿化

理解「反全球化」的視角很多,可以從經濟、政治、社會等不同角度去分析版,其結果也不盡相同。但無論權從哪方面出發,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反全球化」並不是要反對全球化這種趨勢,不要全球化,轉而尋求傳統的發展道路。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選擇,是任何反對力量都無法逆轉的一種趨勢,這種趨勢是人為反對所阻止不了的。況且從本質上講,「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種全球化的結果,因為它的成員來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業、不同組織,擁有不同的政治觀點,沒有全球化帶來的各種便利條件如交通、信息傳遞等,這些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來的。因此說,離開了全球化,「反全球化」也就不復存在 。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❸ 為什麼美國QE可以去杠桿,而中國4萬億卻加杠桿

美的收縮,種花擴張

❹ 去杠桿化指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

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4)美國消費者去杠桿化擴展閱讀:

金融去杠桿化的原因:

金融行業本質上是一個高杠桿行業,無論是商業銀行或者投資銀行,都具有比普通工商企業更高的財務杠桿比率,即高資產負債率。這是由金融企業經營產品的特性決定的,金融行業經營的產品是貨幣,天然具有高風險特徵。

據統計,普通工商企業的杠桿化比率平均為2 倍左右,而次貸危機發生的2007 年,美國存款貨幣銀行平均杠桿比率為10 倍,投資銀行更高達30 倍。運用高杠桿比率在稅前盈餘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更高的提高金融企業的股權回報。

然而高杠桿比率同樣意味著經營上的高風險,高杠桿對風險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金融機構低估了風險,導致撥備不足,很容易使單一業務的風險在20 倍、甚至30 倍的杠桿作用下,放大至整個集團,甚至傳給整個市場。

❺ 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的。
阿基米德[1]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費力杠桿例如:剪刀、釘錘、拔釘器……杠桿可能省力可能費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這要看力點和支點的距離:力點離支點愈遠則愈省力,愈近就愈費力;還要看重點(阻力點)和支點的距離:重點離支點越近則越省力,越遠就越費力;如果重點、力點距離支點一樣遠,如定滑輪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費力,只是改變了用力的方向。
省力杠桿例如:開瓶器、榨汁器、胡桃鉗……這種杠力點一定比重點距離支點近,所以永遠是省力的。
「去杠桿化」是從「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開始的。金融創新繁榮時期,在眾多證券化的資產基礎上,產生了大量衍生結構性金融產品,如CDO、CDS等,這就是「金融產品的杠桿化」。當美國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行、房貸違約率上升時,其影響首先體現在各種建立在次級按揭房貸基礎上的衍生產品的價格上。這是由於杠桿化操作,衍生產品能夠放大內在資產價值的變化。「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就是此類衍生性金融產品市場灰飛煙滅的過程。
「去杠桿化」的第二階段,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一段時間以來,不僅投資銀行,連商業銀行都購買了大量杠桿化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包括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資銀行在短期資金市場(如票據)上的融資。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由於投資衍生產品造成的巨大損失,迫使銀行減記不良資產,並大幅減少其資產負債表整體對風險類資產的暴露。這就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具體表現在信貸成本大幅上升,借貸條件變得異常苛刻。這使那些長期依賴金融機構,獲得部分短期資金來源的各類機構投資者(如對沖基金),成了無源之水,從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資產(尤其是風險較高的資產)來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如投資者的贖回)。這就是「去杠桿化」的第三階段——「投資者的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的第四階段,是「消費者的去杠桿化」。投資者出售資產,加劇了各類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縮水並產生負財富效應,這使以英美家庭部門為代表的消費者所能做的惟一選擇,就是增加凈儲蓄,以緩沖家庭凈財富的萎縮,而這只能通過減少舉債或提高儲蓄率來實現。以消費的放緩為代價的儲蓄增加,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臨經濟基本面的惡化,各國政府紛紛出台刺激經濟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僅是政府主導的支出規模的函數,而且也取決於其「乘數效應」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數效應」,則要求有關政府的支出,盡量用於購買在本國製造的產品。否則,刺激效應會通過進口而「漏出」到本國經濟系統之外,不能使本國經濟受益。這就為貿易保護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國政府「各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是導致「去杠桿化」的第五階段,也是其最高階段:「全球經濟的去杠桿化」,或稱之為「去全球化」。

❻ 美國為什麼要退出qe

從2008年美國開始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來,傳導在第一個環節比較有效,拯救了困頓中的金融機構,從而避免了金融系統性危機的爆發。當經濟體系出現因信用崩盤而導致的流動性枯竭時,央行通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直接將貨幣注入到經濟體尤其是金融機構中,會及時有效地補充流動性,避免金融恐慌。這也是中央銀行作為一個經濟體系「最後貸款人」功能的體現。美國前兩輪量化寬松政策(QE1、QE2)的實施主要起的就是上述作用。
然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第二和第三環節的傳導並不通暢,對實體經濟復甦的作用十分有限。量化寬松雖然可以繞開或打通傳統傳導機制,將流動性注入到企業居民手中,但企業居民進行投資消費的最後一步,央行卻永遠無法直接干涉。因此,流動性能否對實體經濟起到刺激作用,還是要看社會公眾對前景的預期。當流動性陷阱出現的時候,由於對經濟前景的悲觀,再低的利率也不想借錢進行生產經營。同樣,即使有很寬裕的資金也不會進行生產經營,因為沒有利潤的預期,寬裕的資金會投向金融市場以博取收益。美國2012年9月啟動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增加的流動性,很多以超額准備金的形式滯留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形成信貸進入實體經濟。因此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難以帶來實體經濟增長。
美聯儲重申維持超低利率,就是擔心放緩資產購買計劃和提高利率帶來負面的財富效應。因為美聯儲很清楚,量化寬松的意義僅僅是增加流動性,促進資產價格上漲,以財富推動增長。而這顯然不能持續讓美國經濟增長,美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實體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問題。
美國用貨幣製造了相當大的需求,卻沒有形成通貨膨脹,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向了金融市場,而沒有推動實際需求和GDP的增長。盡管今年下半年美國GDP出現復甦,就業出現改善,而實際上,從2008年~2013年,實體經濟經歷了漫長的去杠桿化和去庫存化,經濟周期本身的規律也能解釋這種復甦。如果未來美國實體經濟沒有出現本質改善,企業仍不會投資,持續過度充裕的貨幣流通在銀行系統和金融市場之間的結果就是通縮。
目前來看,美國經濟復甦仍存在不確定性。美國12月Markit製造業PMI初值54.4,低於預測值0.6個百分點,數月來的CPI數據則更是與2%的目標相去甚遠。作為縮減QE規模主要依據的美國失業率數據,從9月以來也經歷了7.2%、7.3%、7%的變化,整體呈現出波動中下降的格局。就美國而言,貨幣政策仍保持著寬松的基調,而且小幅的縮減規模,有利於資金迴流美國,推動經濟復甦。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聯儲每月削減100億美元如此溫柔的「一刀」,正是因為美國經濟的真實狀況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在此時提出縮減,更多表明了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復甦有信心。畢竟,在信心關乎國家經濟發展命脈的今天,其導向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❼ 國家最近提到的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指

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拓展資料:

"去杠桿化"的影響:

1、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2、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3、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

❽ 銀行業去杠桿化 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從「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開始的。金融創新繁榮時期,在眾多證券化的資產基礎上,產生了大量衍生結構性金融產品,如CDO、CDS等,這就是「金融產品的杠桿化」。當美國房地產價格開始下行、房貸違約率上升時,其影響首先體現在各種建立在次級按揭房貸基礎上的衍生產品的價格上。這是由於杠桿化操作,衍生產品能夠放大內在資產價值的變化。「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就是此類衍生性金融產品市場灰飛煙滅的過程。
「去杠桿化」的第二階段,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一段時間以來,不僅投資銀行,連商業銀行都購買了大量杠桿化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包括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資銀行在短期資金市場(如票據)上的融資。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由於投資衍生產品造成的巨大損失,迫使銀行減記不良資產,並大幅減少其資產負債表整體對風險類資產的暴露。這就是「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具體表現在信貸成本大幅上升,借貸條件變得異常苛刻。這使那些長期依賴金融機構,獲得部分短期資金來源的各類機構投資者(如對沖基金),成了無源之水,從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資產(尤其是風險較高的資產)來保持足夠的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如投資者的贖回)。這就是「去杠桿化」的第三階段——「投資者的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的第四階段,是「消費者的去杠桿化」。投資者出售資產,加劇了各類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縮水並產生負財富效應,這使以英美家庭部門為代表的消費者所能做的惟一選擇,就是增加凈儲蓄,以緩沖家庭凈財富的萎縮,而這只能通過減少舉債或提高儲蓄率來實現。以消費的放緩為代價的儲蓄增加,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臨經濟基本面的惡化,各國政府紛紛出台刺激經濟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僅是政府主導的支出規模的函數,而且也取決於其「乘數效應」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數效應」,則要求有關政府的支出,盡量用於購買在本國製造的產品。否則,刺激效應會通過進口而「漏出」到本國經濟系統之外,不能使本國經濟受益。這就為貿易保護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國政府「各掃門前雪」的結果,就是導致「去杠桿化」的第五階段,也是其最高階段:「全球經濟的去杠桿化」,或稱之為「去全球化」。

❾ 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去杠桿化有哪些措施

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三個要素:
一,真實的物質和文化財富;(資產和商品)
二,美元等信用紙幣;(貨幣和信貸)
三,金融衍生品。(杠桿)
這次金融危機,起因是第三個要素——杠桿:
整個以房地產(資產)為核心的信貸體系中,金融機構使用了超過風險承受能力的杠桿;
起因雖然是第三個要素,但是根源卻在第二個要素:美元和信貸的泛濫。
可是,第三要素(杠桿)是建立在信貸基礎之上的,信貸則是建立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之上——而所有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最初的抵押品——當前資本經濟中的最大資產,房地產。
美國信貸市場聚集的巨大泡沫終於在2007年底破滅,已引發了戰後全球性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展望未來,如果說目前的信貸泡沫起始於80年代,那麼在泡沫積累了近30年後的去杠桿化進程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其調整的深度亦將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因此確認次貸危機中信貸泡沫的起始時間及美國經濟增長率中的泡沫成分對判斷去杠桿化進程及未來經濟走向意義重大。
全球經濟正面臨非常困難的一年,其中美國面臨的挑戰之一,則是需要進一步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是產品和銀行的去杠桿化,後兩個階段中由於是投資者和消費者將去杠桿化,就非常值得重視了。因為以前投資者喜歡借低息貨幣來投高息貨幣,包括股市等風險資產,這些都是杠桿化,但是隨著全球避險情況的出現,投資者必須把放大的倍數減下來。
為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在貝爾斯登倒閉後,美聯儲先後採取了降息、短期貸款拍賣、向金融系統注資、允許投資銀行直接向其借款等多種措施,以增加市場流動性,緩解信貸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縮。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金融市場的部分領域確實有所改善。

在私人部門去杠桿化對經濟造成的廣泛沖擊之際,美聯儲近期推出多項杠桿手段以增加私人部門信貸,包括透過創新工具TALF及直接購買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刺激信貸市場和房市,採取購買國債等方式實現數量型放鬆的貨幣政策:盡管美聯儲釋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銀行業拆借市場已有所企穩,但由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銀行借貸意願不足,信貸標准趨緊,信貸市場在零售層面上仍處於緊縮狀態,貨幣乘數缺乏顯著改善。因此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是信貸市場復甦的關鍵。而美國財政部於總規模1萬億美元的「公私聯合投資項目」引入私有資本建立對問題資產估價的市場機制,減小金融機構進一步沖減資產壓力,將有助於解凍信貸市場,重塑市場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基於美國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非80年代初的判斷,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美國亦不會重演大蕭條以及陷入日本式流動性陷阱的局面。但是去杠桿化對美國私人消費影響十分可觀:一方面去杠桿化促使資產價格暴跌,美國家庭部門財富嚴重縮水,2008年居民凈資產萎縮近五分之一,直接導致了儲蓄率的顯著反彈。另一方面,房產價值縮水對私人消費的影響較股價更為顯著,而本次房市調整深度較以往更加劇烈,對私人消費的負面影響亦更大。
但考慮到美聯儲數量型放鬆政策力度超過市場預期,對通縮風險將起到抑製作用,亦將壓低長期利率及房貸利率,而美國銀行間市場及房貸利率不斷下滑,奧巴馬新政府的刺激經濟的四大措施除金融救助計劃缺乏細節外均已按計劃推出。總體來講,我們基本維持此前美國經濟今年前低後高(季度環比)、明年低增長的判斷。我們現在預測2009年前兩季度經濟分別下降5%和2%,四季度才恢復增長,全年萎縮2.6%,是美國經濟戰後萎縮最為嚴重的一年,同時保持對2010年1%-1.5%的判斷。
盡管次貸危機及去杠桿化引發了美國經濟的深度結構性調整,世界經濟亦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但基於以下三個原因,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我們判斷本次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市場上流行的觀點認為信貸泡沫始自80年代初;隨著資產價格的暴跌,衍生產品、房產及股票價格中的泡沫成分已大大降低,各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已經相當劇烈,居民凈資產佔GDP比重已接近長期均衡值,且已低於2002年低位。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去杠桿化進程可能已經過半,時間上仍取決於房市調整的進度;盡管實體經濟部門仍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但美聯儲及財政部正通過杠桿化的手段推進私人部門的再杠桿化,其政策力度超過戰後任何時候.
西方國家消費者去杠桿化的結果,就是減少進口、增加出口,這就會使中國面臨嚴峻的出口壓力,所以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增長模式。

❿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10)美國消費者去杠桿化擴展閱讀

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

比如,當投資者意識到次貸風險並解除在次級債券上的投資杠桿時,那些和這些債券有套利關系的其他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其他投資者、以及他們持有的其他品種,都會遭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從有「瑕疵」的債券蔓延到無瑕疵的債券,並最終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進而沖擊實體經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去杠桿化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