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購沃爾沃杠桿收購
⑴ 吉利收購沃爾沃採用的是總體戰略中的哪一種具體戰略,並說明在什麼情況下適宜採用
這應該是全球化戰略,比如聯想05年並購IBM的PC業務。
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我認為最大的益處不在於研發能力的提高,而是銷售渠道上的拓展。而吉利收購沃爾沃,我們可以從幾年前收購英國第一大計程車生產商錳銅控股開始,到09年收購澳大利亞DSI(世界第二大變速箱製造商),再到今年的沃爾沃,可以說,吉利都在全球布局。當然,吉利也一直堅持多元化發展戰略,比如房地產投資
⑵ 吉利是怎樣收購沃爾沃的
回顧吉利收購沃爾沃全過程——驚心動魄800天
[摘要] 從2008年1月18日,李書福在底特律車展上第一次與布斯相見,表達收購沃爾沃的正式意願,到2010年3月28日雙方簽訂並購協議,整個交易歷經800天,類似上述細節的小「插曲」幾乎沒有間斷過,作為這場並購的「顧問」,洛希爾以及俞麗萍與李書福和吉利一起,經歷了驚心動魄的800天。
2010年春節期間,洛希爾大中華區總裁俞麗萍並沒有休息好。早晨,她總是要被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的電話打攪。俞麗萍清楚地記得,2月13日(除夕),李書福是18點半打來電話,正值年夜飯,一直討論到20點半;2月14日(初一),李書福早晨8點又打來電話,「我想這個人是不是瘋了,過年也要操心工作的事。」
李書福當時對俞麗萍表示,他想給福特的CFO路易斯·布斯寫封信,溝通收購沃爾沃項目中遇到的一些困難,主要是融資問題。
1 鎖定沃爾沃
從2008年初洛希爾開始參與吉利收購沃爾沃,交易中的險情就屢屢發生,人才儲備不夠、不斷有競爭對手來「攪局」、融資頻頻出現困難,以及知識產權問題遇到障礙等。但李書福總是逢凶化吉,絕處逢生。「它好像一個溜溜球,每次都已經到最底部,快碰到地了,卻又起來了。」俞麗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2010年8月2日,李書福和他的團隊在倫敦舉行了沃爾沃轎車並購項目的交割儀式,宣告這項曠日持久的收購終於取得階段性勝利。
洛希爾與李書福的接觸始於2007年,大中華區的團隊初次訪問李書福,向其推薦了諸如沃爾沃、薩博等多個可供關注的收購項目。李書福的回答令洛希爾方面印象深刻:「沃爾沃是首選,我已經關注沃爾沃很久了。」
李書福第一次表露收購沃爾沃的想法是在2002年,他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達了這個想法,但是一位接近李書福的人稱,董事長總有很多想法,當時吉利還很小,沒人把這番豪言壯語當真。是金融危機和不斷走低的美國汽車業,給了李書福機會,2007年初,穆拉利從波音來到福特擔任CEO,隨即提出了「One Ford」的戰略,決定出售旗下包括沃爾沃在內的多個品牌。
密切關注沃爾沃的李書福立刻出手,2007年9月,福特美國總部收到一封掛號信,李書福通過公關公司向福特闡明了收購沃爾沃的想法,直到此時,洛希爾並沒有介入,而吉利因為名不見經傳,收購意向也沒有引起福特重視。
不過,2008年初在底特律車展上的一次遭遇,讓李書福下決心聘請財務顧問。當時,李書福在公關公司幫助下第一次見到了福特財務總監、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和采購總監等一幹人。這次談話並不成功,福特方面不斷強調「沃爾沃有15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言下之意是,吉利太弱了。雖然李書福表示有誠意和能力做到,但對方只是禮節性地稱「回去研究一下」。當時,在李書福身邊只有他從英國石油挖來的張芃有點國際化背景。
回國後,李書福決心正式邀請洛希爾參與到收購沃爾沃的事務中來,他主動約見了俞麗萍,這次會面,李書福給俞麗萍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說:「我覺得李書福孩子氣中帶著執著和堅毅,看他說話聲音很慢、很柔和,但其實是個性子很急的人。」
2 說服洛希爾
李書福和俞麗萍有一個共同特點,都非常有激情,認准目標,無論如何也要達到。
2008年1月,這個目標鎖定在沃爾沃。但幾乎從俞麗萍接手那一刻起,困難就一直相隨,第一個困難是讓洛希爾總部相信,吉利有能力收購。
俞麗萍與李書福初次見面時,吉利汽車股價為8毛錢,市值10.8億美元,這個盤子不到沃爾沃的十分之一。隨著金融危機的來臨,吉利汽車股價跌到了2毛錢附近,盤子縮水至3億美元,對俞麗萍來說,向總部推薦這樣一家企業是個冒險。
「像我們這樣200多年歷史的歐洲公司,怎麼會把良好聲譽押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民營汽車公司上呢?其實我們最後決定的過程,也是非常痛苦的,要經過內部審批,當時金融危機還沒有開始,西方還有其他汽車公司想買沃爾沃。」俞麗萍表示。
洛希爾算是在汽車產業界最具聲望的一家投行,根據湯森路透的數據,在吉利並購沃爾沃交易之前的12個月里,由洛希爾提供咨詢的汽車並購案總價值高達892.5億美元。
在吉利提出收購申請後,一家歐洲汽車公司也明確邀請洛希爾幫助其競購沃爾沃。按照洛希爾的規定,只能代表一家公司參與競標,俞麗萍需要說服同事放棄這家歐洲車企,而這家公司的銷售規模差不多是吉利的10倍。
2008年6月的洛希爾一次全球合夥人會議上,俞麗萍走上講台,她本來演講的主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對於洛希爾的重要意義,但她很快就「跑題」了。
「請所有人都關注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2萬億美元,它將來會用來做什麼?未來一定會用來支持海外並購,而且是在工業、製造業方面有技術、有品牌的企業,將來一定會大手筆出去,而出去的方向就是你們這些西方發達國家。我今天有個項目……」
這是一番激進的講話,而洛希爾在業內素以保守著稱,在講台下面,那些白發蒼蒼的合夥人為來自中國的高漲情緒所感染,最終董事會決定放棄代理前述歐洲公司,選擇吉利。
隨後,收購團隊搭建了起來,按照分工:富爾德律師事務所負責收購項目的所有法律事務;德勤負責收購項目、財務咨詢,包括成本節約計劃和分離運營分析、信息技術、養老金、資金管理和汽車金融盡職調查;洛希爾銀行負責項目對賣方的總體協調,並對沃爾沃資產進行估值分析。
3 官方的支持
2009年1月,又一年底特律車展,李書福有備而來。在他身邊除了張芃外,還多了一名女士——俞麗萍。李書福對穆拉利說:「我准備得很充分,顧問團隊都請好了。」
在業內,一家知名投行已經介入,證明這件事是「認真」的,李書福符合游戲規則的拜訪,給福特高層留下了深刻印象,穆拉利表示,一旦出售沃爾沃,將第一時間通知吉利。
幾乎在吉利與福特方面建立良好互信的同時,吉利在國內也進行了項目的政府溝通。2009年3月,吉利獲得了發改委的支持函。彼時,國內多家企業曾經爆出希望收購沃爾沃的消息,包括長安、北汽、奇瑞等,但手握國家發改委的支持函後,吉利在國內實際上已經沒有競爭對手了。
「很多人抱怨,中國政府的審批很麻煩,但是我認為不要抱怨,怎麼把這種程序做到盡可能落實才對。你不了解中國的產業政策,不了解並購競爭對手的情況,而等到程序差不多了才去發改委,發改委來審核的時間也沒有。」俞麗萍說。
時間銜接得天衣無縫,當年4月,福特首次開放資料庫,項目團隊開始閱讀6473份文件,通過十多次專家會議,2次現場考察,3次管理層陳述,吉利收購團隊開始真正了解沃爾沃狀況。針對福特起草的2000多頁的合同,進行了1.5萬處的修改標注。
與此同時,吉利的收購進展報告上報到了發改委,李書福一度擔心因為對吉利不了解,而影響對收購的評估。所以在報告中,李書福重點談了收購對中國汽車業的產業意義和後續盈利信心。和發改委為首的國家相關部門的及時、有效溝通,不僅為吉利此後順利通過審批埋下伏筆,也為向國有銀行尋求融資做好准備。
4 半路殺出的對手
到了2009年5月,沃爾沃方面出現了問題。瑞典一些官員公開在報紙上撰文,反對中國企業收購沃爾沃,稱由於在文化和企業管理理念上存在巨大差異,中國人並不是最佳選擇。
而到了7月,最後一次競標時,又有兩家競標者加入進來,一家名為皇冠(CROWN)的美國公司和一家瑞典財團突然殺出,報價一度攀升至28億美元,這兩家財團的組織者分別曾在福特和沃爾沃擔任高管。
突如其來的競爭者,使吉利和洛希爾團隊緊張起來,他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沃爾沃的唯一選擇,這兩個敵人必須引起重視。更高的報價以及「自己人」接盤,對於福特來說都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吉利的並購團隊經過冷靜分析,認為對方報價更高,但倉促開價並不符合福特的口味。作為一項全球矚目的並購交易,福特並不只是想賣個好價錢,它需要成為「有責任」的賣家,不會為了這點錢把沃爾沃這個品牌砸掉。
另外,彼時金融危機的陰影尚未散去,籌措20多億美元談何容易?即便財團經濟實力雄厚,但俞麗萍分析說:「如果沒有中國市場的支撐,憑什麼讓沃爾沃起死回生呢?」
洛希爾和吉利立即向福特交涉,要求福特絕不能為了突然出現的兩家競標者,而拖延遞交標書的最後期限,否則就退出競標。果然,福特沒有延遲期限。兩家財團由於未能按時完成融資,都匆匆退出競標。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遞交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標書獲得通過。這一天,李書福真正走上了破釜沉舟的那一步。當時,在吉利內部會議上,李書福感慨:「我這次是把身家性命全押上了!」
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李書福就為收購沃爾沃著手進行了准備,首先,他將吉利集團多年賺取的利潤慢慢存了起來,沒有再用於吉利的滾動發展,而吉利發展所需的資金,也通過引入高盛來實現,2009年9月,高盛向吉利在港上市公司注入2.5億美元,這筆錢被吉利用於濟南、成都、杭州等多個項目的新建、擴建。
5 放棄與尋找
2009年9月29日,吉利在北京注冊了「北京吉利凱盛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為吉利的全資子公司,這是吉利為沃爾沃項目融資所邁出的第一步。
吉利凱盛注冊資本為41億元,由吉利全額出資。按照當時的構想,吉利還將通過政府融資,解決並購所需的其他40億元。
洛希爾為吉利設計了一個巧妙的融資方案,既照顧到吉利自身,又讓它能夠在未來的股權結構中占據有利地位;既不能用到香港上市公司的錢(實現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同時又保持這個項目的號召力。
為此,吉利有兩條路徑,一條走政府路線,一條與基金合作。於是洛希爾的並購團隊分作兩個小組,一組找政府談,一組找基金談。並購前,李書福接觸了包括中信資本、鼎輝、聯想控股等在內的各大基金,以及渤海基金這樣的政府基金。
李書福說服境內外戰略投資者主要靠兩個概念:一是中國製造,另一個是中國市場。但是,幾乎所有基金對這個項目的要求都是這樣兩點:要麼放到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去做,立刻找到退出路徑;要麼收購後,盡快實現沃爾沃項目的單獨上市,從而實現退出。
這種以「退出」為先決條件的談判,一直持續到2010年的2月8日。
2009年12月底,是吉利對外宣稱的與福特簽訂正式協議的日子,「我們當時找各種基金,包括有錢的個人投資者,但由於雙方經濟立場不同,都未談攏。」俞麗萍表示。
鑒於吉利遲遲拿不出融資結構,福特方面決定每2周開一次電話會,來督促吉利。
6 政府援手
吉利負責政府融資的團隊談了全國十幾座城市,包括見諸報章的北京、天津、珠海、東莞、成都、大慶、上海……
這其中有對吉利收購沃爾沃項目持懷疑態度的,談判根本沒有深入;也有一開始看好,隨著談判向前推進,逐漸覺得雙方利益不同,中途放棄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已經與吉利簽訂協議,雙方工作人員一道辦公了,但最後時刻還是動搖,出現了反悔。
2009年12月16日,一個關鍵角色——童志遠加入了沃爾沃並購團隊,作為原北京戴-克賓士公司的總裁,童志遠的加盟,被外界認為是尋求沃爾沃項目落戶北京的強烈信號。
這一任命意味著,童志遠在收購沃爾沃完成後,將扮演沃爾沃中國項目運營人的角色,同時也負責沃爾沃落戶北京後與各部門的協調工作。
彼時,吉利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草簽了全部文件,吉利方面已經簽字蓋章,就等審批到位。但在這個節骨眼上,審批出現了問題。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北汽直書地方政府,希望全力支持即將上市的北汽,而非外來項目,由此沃爾沃項目落戶北京一事沒了下文。
不過,此前洽談的眾多地方政府還是伸出了援手,吉利選擇了與大慶市合作。2009年12月22日,北京吉利萬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吉利萬源」)在北京亦庄注冊,這恰是吉利宣布與福特就收購沃爾沃關鍵事項達成一致的前一天,該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童志遠。股東為吉利凱盛和大慶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下稱「大慶國資」)。
實際上,原先由吉利與北京市搭建的融資平台——吉利萬源中並不需要大慶國資出現,雙方將採用一個基本對等的股權結構來解決吉利12億美元的融資問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提供40億元融資。但落戶北京的事情被叫停後,融資隨之成為大問題。而大慶國資的介入,解決了吉利的燃眉之急。當然,這筆錢同樣需要吉利的承諾。
事實上,直到現在,沃爾沃項目已經交割,但落戶事宜仍未確定下來。大慶漫長的冬季以及配套體系的薄弱,讓沃爾沃整車製造項目落戶在那裡似乎並非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且在2009年12月底,當大慶國資成為吉利萬源的股東、為整個收購付出了30億元時,30億元的融資並沒有徹底解決吉利的問題。首先,錢還沒有湊夠;其次,沃爾沃項目在國內到底放在哪裡還是個問題。
7 「二號」融資平台
正是上述兩個問題無法回答,才使收購團隊將談判重點轉向了上海市嘉定區,並向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作了匯報。事實上,在找上海市政府之前,吉利與嘉定區政府已經開始有所動作。
2010年2月3日,上海嘉爾沃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億元,其中,嘉定開發區持股60%,嘉定國資持股40%。法定代表人為上海嘉定工業區黨工委書記郁建華。在吉利萬源之後,第二個融資平台開始搭建。
2010年2月9日,一項特殊協議在吉利和嘉爾沃之間簽訂,該項協議名稱為《吉利沃爾沃上海項目框架協議》。按照這個協議,吉利收購沃爾沃後,中國總部將建立在上海市嘉定區,並在該區設立一個沃爾沃國產工廠。
不過,當嘉爾沃成立時,吉利團隊還有一個擔心,會不會出現之前的狀況:在區一級政府獲得了支持,但在省市一級政府卻得不到首肯?上海已經有上海汽車(600104.SH),政府會選擇支持第二家整車製造企業嗎?
2010年春節前夕,這份框架協議放在了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的案頭,整個並購團隊也因此過著漫長而難捱的一個春節,他們期盼,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上海市政府能夠做出決斷。
而在另一邊,上海市政府針對吉利的項目進行了專門研究,主要領導對沃爾沃項目做了批示:一、引進沃爾沃項目有助於上海產業能級的提升;二、引入私營經濟將進一步優化上海以國資為主的經濟結構;三、再支持一個汽車項目將和本地的上海汽車形成良性競爭,「要形成田忌賽馬的格局」。
上海市僅用2周時間就履行完全部審批事項。事實上,此時離最後簽約期限是如此之近。「福特也許會等我們到3月31日,但之後肯定不會再等,那是我們約定的最後期限,整個並購都是嚴格按照時間表走的。」俞麗萍告訴記者。
審批到位,2月24日,上海吉利兆圓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吉利兆圓」)注冊成立,股東為吉利萬源和嘉爾沃,均為貨幣出資,分別占股份的87.65%和12.35%,公司法人為童志遠。
直到吉利兆圓的正式成立,吉利收購沃爾沃的融資結構才算定了下來。吉利、大慶國資、上海嘉爾沃,出資額分別為人民幣41億元、30億元、10億元,股權比例分別為51%、37%和12%。此時,離吉利與福特簽訂最後協議還有26天。
8月2日,在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最終15億美元中,有11億美元來自上述融資平台,2億美元來自中國建設銀行倫敦分行,另有2億美元為福特賣方融資。
8 「逃不掉」的沃爾沃
就在上海市政府及時做出決策,李書福給出融資方案的同時,知識產權談判還在進行中。雖然,有關並購的基本協議在2009年12月底已經完成,但知識產權在雙方的拉鋸戰中,還是留到了正式簽約的前一周才搞定。
吉利的法律顧問、從業30多年企業並購案的富爾德著名律師克勞斯如此評價這場收購:「這是我經歷過的最復雜的並購案。」
俞麗萍表示:「福特收購沃爾沃10年以後,知識產權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需要從各個方面重新分拆出來,這個過程十分繁復。」
剛剛解決了融資問題的李書福,又陷入知識產權的困擾中。直到3月19日,當時李書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交易失敗,問題不在吉利這邊,吉利沒有違反協議的任何部分。」他暗示,現在球在福特腳下。
這是李書福在2年多並購交易歷程中,極少在財經公關控制之外發出的聲音。李書福隨後補充道,談判過程非常艱苦,吉利將盡力而為,他希望能夠完成交易。
為此,吉利向福特提問多達上千次,雙方進行了上百次專家會議。「項目組經常早上6點起,晚上一兩點睡。」僅僅盡職調查就覆蓋了7種語言,資料列印出來竟有上千頁。整個知識產權談判持續到3月21日才告終,此時距離最後簽約只剩7天。
3月27日,吉利與沃爾沃簽約前一天,吉利正式向商務部遞交了《融資結構說明》,開始履行正式的審批手續,到7月28日,商務部完成了對這次收購的審批。國家發改委的審批完成則比商務部稍早,為7月22日。
在正式交割之前,並購通過了40多個國家的反壟斷調查,其中7月6日和7月15日,收購項目分別通過了歐盟和美國的反壟斷調查。此後一直到交割,吉利和李書福沒有再遇到阻力。
在最困難的時期,2010年2月~3月,李書福一度陷入絕望,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選更自由的職業:記者、律師、詩人、作家、畫家、歌唱家。」
而此時,俞麗萍私下談到這次並購交易時表示,李書福有這個能力完成收購,冥冥之中沃爾沃是他的,李書福的執著和努力終將得到回報,屬於他的逃不掉。
事實證明俞麗萍的話沒有錯,沃爾沃沒有逃掉,李書福用一次並購讓全世界認識了他,認識了吉利,也認識了中國汽車製造商。
⑶ 吉利收購沃爾沃,羅斯柴爾德家族浮出,誰能幫我解答。
羅斯柴爾德現在主要就是做公司收購重組業務的,在吉利收購沃爾沃中也起到了資金和經驗的幫助
⑷ 哪家投行參與了吉利收購沃爾沃的並購案
中國吉利汽車公司聘請了英國著名投資銀行洛希爾公司(NM Rothschild)擔任其顧問,以競購陷入經濟危機困境的瑞典汽車巨頭沃爾沃公司。
⑸ 吉利公司收購了沃爾沃的什麼
吉利收購的是原屬福特旗下的沃爾沃轎車公司。沃爾沃旗下的卡車、客車、船舶工業等,和這次收購無關。
沃爾沃集團旗下的沃爾沃轎車公司,在1999年3月份被沃爾沃賣給福特。
2010年8月2日,吉利是從福特手中購買了沃爾沃轎車。收購價格,18億美元。
新聞報到說:
2010年8月2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已經完成對福特汽車公司旗下沃爾沃轎車公司的全部股權收購。
⑹ 吉利如何用杠桿收購沃爾沃的,這樣可以規避什麼風險
杠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LBO)是指公司或個體利用自己的資產作為債務抵押,收購另一家公司的策略。 交易過程中,收購方的現金開支降低到最小程度。 換句話說,杠桿收購是一種獲取或控制其他公司的方法。 杠桿收購的突出特點是,收購方為了進行收購,大規模融資借貸去支付(大部分的)交易費用。 通常為總購價的70%或全部。同時,收購方以目標公司資產及未來收益作為借貸抵押。 借貸利息將通過被收購公司的未來現金流來支付。
根據定義來看,這種收購首先可以規避反收購的風險,以目標公司資產及未來收益作為借貸抵押,對自己來說資本結構的影響較小,債務比例影響相對較小,公司面臨的風險也相對較小。。其次,應該是經營風險,收購的資金不是全部由收購方來出,其資金流動風險較低。
⑺ 吉利收購沃爾沃分析
可以引進技術,吉利與沃爾沃是完全分開生產的。。就象印度收購捷豹與路虎一樣,不能因為小品牌收購就認為一定會失敗。。而且國產進度會加快,對消費者肯定是有好處的。。
⑻ 關於吉利收購沃爾沃
上升是肯定的,收購之後沃爾沃的汽車相關的一些技術會過來,但是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並不是新技術好技術就一定要採用,關鍵還是要看品牌的定位,這就好比聯想收購IBM的PC部一樣,沃爾沃的品牌一定會獨立運營,因為怎麼看它自身的品牌價值和消費者認同程度都比吉利要高,當然沃爾沃好的技術一定會在吉利的一些車型上使用(一定不會盲目的抄襲,各款車型市場定位不同,就跟你配電腦一樣,不同價位不同配置),這樣對於吉利的品牌價值的提升以及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肯定是明顯的。
---------------------------------
其實收購以後一段時間內1到2年內對於吉利來講是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的,因為首先會有個消化的過程,然後在新車型開發時可能會慢慢的體現出來一些技術上的優勢,到生產製造上會有所提升,但對於已有車型的改進會非常有限,相信吉利本身也不會對現有成熟車型進行隨意的變動,這期間對於吉利來講主要是品牌的體升效應,大家看待它的檔次會有所提高。
我上面說了,沃爾沃在被吉利收購以後一定是會獨立運營的,雖然吉利控股,但是品牌本身吉利不會對其進行改變,因為這是一個弱勢品牌對強勢品牌的收購,這樣吉利只會藉助沃爾沃對自己的品牌進行檔次提升,不會做出任何降低沃爾沃品牌價值的事情。
---------
直白一點講,吉利會努力做到讓大家相信:沃爾沃還是原來的沃爾沃,我們吉利車用的是沃爾沃的技術造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