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押在先抵押在後
㈠ 質權和抵押權哪個優先
抵押權是物權。物權優於債權。抵押權是債權人對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佔有版的擔保財產,將該財產作為債權權的擔保,債務人未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抵押權屬於擔保物權,抵押權是針對財產的交換價值而設定的一種物權,它本質上是價值權,其目的在於以擔保財產的交換價值確保債權得以清償。債權人無須為了自己債權的清償而在自己的財產上設定抵押權,抵押權是為擔保債權的清償而設定的,它只能存在於債權人以外的債務人或者願意提供財產為債務人履行債務作擔保的第三人。債權,「債務」的對稱。是指在債的關系中權利主體具備的能夠要求義務主體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和物權不同的是,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發生效力,原則上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
㈡ 一項動產先抵押後質押,但抵押登記是在質押後辦理的,那麼是否質押權人優先受償謝謝了!
網友你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十九條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
在這個問題中,無論時間先後,質押權人不優先受償,這就是原則上抵押優先質押的體現。
該法條的精神在於:突出公示的效力,保護公示的公信力。因為質押是以轉移佔有為生效條件,如果以時間先後確定優先受償順序,將會造成依法保護自己權益,並對外進行公示(保護他人權益)的抵押權人明顯處於不利地位!
請結合以前的問題,深刻理解擔保法,簡單的說:擔保法優先保護那些最值得保護的人。
㈢ 股權質押在先,采礦權抵押在後,質押權優先於抵押權嗎
如果有質權和抵押權的話,一般都是質權優於抵押權,但是如果抵押權先於質押權進行登記的話,那麼抵押權就優於質押權了
㈣ 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哪個優先
關於質權與抵押權競存的問題,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七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十九條規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 所以抵押權優先於質押權受償。
值得注意的是,抵押權優先於質押權必須有個前提,即抵押權有效設立且依法登記。按照未經登記的抵押權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原則:未經登記的抵押不能優先於質押權受償。
根據上分析,一個擔保物上多個擔保物權相沖突時,應當按照以下順序優先受償:
留置權——登記的抵押權——質押權——未經登記的抵押權
(4)質押在先抵押在後擴展閱讀: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第十五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六條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
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十七條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八條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
第十九條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國普法網
㈤ 先抵押後質押行嗎
質押要轉移佔有,抵押不用轉移佔有。同一標的物怎麼可能既轉移佔有有不轉移佔有呢。個人認為你說的這個情況不存在。除非質押抵押不是基於同一法律行為。
㈥ 質權和抵押權哪個優先
若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區分設立先後確定優先順序:
(1)先設立質權的,質權當然優先於抵押權
(2)先設立抵押權的,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質權人受償。因為即使先基於抵押合同設立的抵押權,若未登記,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即後設立的質權的質權人,此時質權人也是先於未登記的抵押權人清償。
舉例剖析該問題:
A公司以一套價值100萬元的設備作為抵押,向甲借款10萬元,未辦理抵押登記手續。A公司又向乙借款80萬元,以該套設備作為抵押,並辦理了抵押登記手續。A公司欠丙貨款20萬元,將該套設備出質給丙。丙由於過失弄壞機器設備送丁修理,因欠丁5萬元修理費,該套設備被丁留置。分析甲乙丙丁對該套設備享有的擔保物權的清償順序。
答:清償順序依次為丁乙丙甲。
解析:同一動產上已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被留置的,留置權人優先受償。故丁最先受償。乙已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丙在後設立的質權而受償。因先設立的甲的抵押權未登記,故不得對抗善意的第三人即質權人丙。故清償順序依次為丁乙丙甲。
㈦ 質押和抵押同時存在,誰優先如果分先後順序而存在呢
質押和抵押都是物權化的債權形式,它的順序是登記抵押權>質押權>未登記抵押權
㈧ 抵押權和質押權執行的先後順序如何判定
B.老李可自行將玉瓶拍賣,從所得價款中優先受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第七十一條
債務履行期屆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或者出質人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的,質權人應當返還質物。
債務履行期屆滿質權人未受清償的,可以與出質人協議以質物折價,也可以依法拍賣、變賣質物。
質物折價或者拍賣、變賣後,其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出質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C.老李應通過訴訟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抵押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第五十三條
債務履行期屆滿抵押權人未受清償的,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物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物所得的價款受償;協議不成的,抵押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抵押物折價或者拍賣、變賣後,其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㈨ 請問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押權孰先孰後怎麼確定
在動產擔保的場合,由權利設立的先後順序不同,可分為兩種情況:
1、質押先於抵押設立的:留置權》質押權》抵押權
2、抵押先於質押設立的:留置權》登記抵押權》質押權》未登記的抵押權。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㈩ 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並存時,按什麼順序受償
留置權優先於抵押權和質押權受償。
《物權法》第239條規定:同一動產上已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被留置的,留置權人優先受償。
由此可知,無論抵押權、質押權和留置權的設立時間誰在前,留置權一律優先於抵押權、質押權受償。
經依法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質押權受償
《擔保法解釋》第79條規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
由此可知,抵押權應優先於質押權受償。但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即抵押權有效設立且依法登記,未經登記的抵押不能優先於質押權受償。
根據以上分析,當一個擔保物上抵押權、質押權及留置權並存時,應當按照以下順序優先受償。
即:留置權→已登記的抵押權→質押權→未登記的抵押權。
(10)質押在先抵押在後擴展閱讀:
留置權與質權的區別:
(1)、留置權為債權未受清償前扣留他人動產的權利,這種佔有、扣留他人動產的權利是由法律規定的(只限於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和行紀合同),
所以,留置權為法定擔保物權;質權一般是由當事人約定的。
(2)、留置權人佔有、扣留動產,是基於債務人不如期履行約定義務;質權人佔有質物,是基於擔保債權的實現。
(3)、留置權的實現,須留置權人給債務人規定一定的期限,並通知債務人在此期限內清償債務,當債務人不為清償時,留置權人方可處置該留置物,實現債權;
質權的實現,是當債權已屆清償期而未受清償,質權人通知出質人後,即可處置質物,實現債權,無須給出質人規定清償債務的期限。
(4)、留置物被他人佔有時,不能依據留置權請求返還原物,而只能依據佔有權請求返還原物;質物被他人佔有時,質權人可依質權請求返還質物。
(5)、留置權因留置物的喪失或因債務人提供相當的擔保而消滅;質權因質物喪失,並不能返還時而消滅。
(6)、留置是指債權人因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依法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在債權未能如期獲得清償前,留置該動產作為債權的擔保;
質押,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其動產或權利移交債權人佔有,將該動產或權利作為債權的擔保。
(7)、留置權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任意創設,但允許當事人約定排除留置權;質權由當事人約定創設,不存在約定排除質權。
留置權與質權的共同點:
(1)、留置權與質權同為擔保物權,當債權未受清償時,對留置物或質物折價或拍賣、變賣的價金優先受清償的權利。
(2)、留置權與質權的客體都為債務人或第三人的動產。
(3)、留置權與質權擔保的范圍都為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保管費用和實施費用。
(4)、留置權人和質權人都應以善良管理人責任心保管留置物或質物,因未盡責任心而致留置物或質物毀損、滅失的,留置權人或質權人都應承擔賠償責任。
(5)、留置權人或質權人都有權收取留置物或質物的孳息。
(6)、留置權與質權都與其各自擔保的債權同時存在,債權消滅,留置權、質權也隨之消滅。
(7)、債權人佔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債權人仍然取得對該動產的留置權或質權。
(8)、留置物或質物被折價或拍賣、變賣後,其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債務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補足。
(9)、留置權和質權都不受所擔保的債權訴訟時效的限制,當留置權或質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完成後,留置權人、質權人仍可對留置物、質物行使權利。
總之,如果你有類似問題的,建議您到華律網咨詢在線律師或者委託專業的律師解決,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傷害,在最大限度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