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去杠桿
1. 大類資產配置向權益市場騰挪什麼行情
在大機會面前,千萬不要採取機會主義。
在專業投資人眼中,這是當下及未來幾年資本市場的真實寫照。而資本市場的大機會,就在於大類資產配置往權益市場騰挪。越來越多的跡象也表明,A股市場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凸顯。
回顧過去幾年的牛熊市,張建勝觀察到,當股市預期回報率明顯高於理財收益率時,市場均有一輪較為顯著的上漲,如2014年9月、2015年9月及2016年3月,反過來也成立。2017年開始,股市與理財的預期收益率始終較為接近。由於股市低波動率後風險溢價的下降,兩個市場「旗鼓相當」,這也為市場創造了較為良性的慢牛的基礎。
就後市而言,張建勝認為,在目前嚴格執行去杠桿政策的背景下,理財產品市場將受到壓制。從2017年三季度開始理財規模已明顯下滑,雖然在金融去杠桿初期,理財產品收益率會小幅上行,但2017年上行幅度甚至低於國債。而隨著2018年實體經濟去杠桿的真正開始,未來理財產品收益率(特別是類活期類的)有望下行,屆時股市的吸引力將會更加凸顯。
隨著監管方向日漸明確,機構投資者佔比提升,投資行為也趨於長期化,投資理念日益成熟。在此背景下,滬上一位基金經理預期,A股有望走出一波慢牛行情。他同時認為,A股市場正在向成熟市場靠攏,雖然短期會有波動,但市場長期穩定性正在逐漸呈現。
拋棄對風格轉換的幻想
當不少投資者還在糾結於2018年的市場風格時,越來越多的專業投資者明確表示,需要拋棄對於風格轉換的幻想。
一位資深的公募基金權益投資負責人表示,所謂風格轉換是市場均值回歸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因此,討論風格轉換沒有意義。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資官(權益)認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小盤股都有明顯的超額收益,但這個拐點在2017年出現了,整個市場藍籌股和價值股表現突出。據其判斷,目前這種行情演繹剛剛開始,還沒有表現得很極端。
在上述首席投資官看來,一方面,對比美股、港股,很多小股票不被市場關注,最終會造成流動性枯竭;另一方面,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只有當股票市值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才會進行覆蓋研究。而未來機構投資者佔比將持續提升,因此,上述格局有望得到強化。
張建勝認為,2017年嚴重的兩極分化是分子端、分母端等要素共同發力的結果。其中,就分子端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A股盈利改善大超預期,且主要增量集中於大市值的傳統行業公司中。分母端,去杠桿導致無風險收益率上行,金融強監管導致風險溢價上行,兩者共同對長久期的成長股估值形成了擠壓。對2018年而言,無論是企業盈利還是去杠桿或強監管,在市場已有預期後邊際上均較難繼續強化,這也意味著2018年市場風格的離散度上將會顯著收斂,無論是大盤股的估值修復還是小盤股的估值收縮均已告一段落。
張建勝強調,未來幾年股市的核心矛盾是大類資產向權益市場的傾斜及企業盈利的回升,前者以低風險偏好的機構資金方式入場,後者也更有利於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且龍頭企業的動態估值並未有明顯的泡沫。因此,在流動性看不到明顯放鬆的背景下,寄希望於小市值公司的估值切換行情是不恰當的。其實,市場風格輪動本來就是高流動性和高波動率下的博弈產物,沒有足夠的偏離度並不一定就會發生。
長信基金總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安昀表示,2018年的A股市場獲得正收益的概率仍然較大。2018年藍籌和成長均有機會。盡管藍籌股2017年占盡優勢,但是目前看估值並不貴,銀行、地產、家電、建築等行業依然較為便宜,獲得一定收益的可能性較大。從長期跟蹤的成長股來看,也有一部分股票進入了買入區間,比如一批方向正確、估值合理且質地優良的公司。
投資機會有望「多點開花」
對於2018年的投資機會,基金經理認為,消費升級、大金融、製造業及周期股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投資機會。
萬家基金建議,在藍籌和成長板塊之間採取更為均衡的配置比例。首先是價值成長股或價值藍籌股,重點看好大金融板塊、地產和建築板塊,此外以醫葯、白酒和家電為代表的大消費板塊依然會有相對收益。其次是優質成長股,2018年成長板塊將進入戰略布局期,關注5G、人工智慧、半導體、游戲和社會服務等板塊。
目前不少機構投資者對於大金融關注度較高,尤其是銀行中的四大行。招商基金投研團隊認為,金融領域中,銀行板塊方面,多個銀監會監管文件對銀行業績影響有限,後續隨著對不規范業務的進一步清理整頓,銀行業務將進一步回歸傳統信貸業務模式,有助於消除市場對銀行非標及影子銀行的擔憂,有利於銀行整體估值提升。非銀板塊方面,保險行業公司受益於保障轉型而抬升估值的長期投資邏輯不變,內含價值增速穩健,長期投資價值仍然存在。券商股估值則處於歷史低位,有望迎來階段性反彈行情。
此外,先進製造業也成為市場關注的一大方向。招商基金投研團隊認為,先進製造業方面,從政策角度看,國家對於先進製造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從時間節點上看,支持先進製造業的政策不斷出台。
張建勝認為,投資中的製造業資本開支復甦有望成為一個超預期的點。經歷了2017年需求回升供給收縮的雙擊後,工業企業的訂單和盈利狀況都有所改善,企業產能利用率和資產負債表也得到改善,已經具備了再次重啟資本開支(特別是增加先進產能)的條件。而從政策導向來看,「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至中段,補短板成為邊際重心,也有利於高端製造的超預期崛起。
對於大消費而言,2018年通脹預計溫和的大環境依然適合大消費行業。不過,目前大消費個股的估值已基本切換至2018年的業績,因此應重點關注業績有望超預期的龍頭,以及一些新的泛消費領域。
張建勝觀察到,中端消費是一個潛在的亮點。目前市場對消費的品牌化升級已有充分認識,但他認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計劃所釋放的中端消費潛力可能還是被低估了。由於扶貧和鄉村振興已明確成為政府工作重點,預計未來這個領域還會推出更多資源傾斜的扶持政策。
周期股方面,近期化工等不少周期品漲價明顯。招商基金投研團隊認為,歐佩克減產執行率高,雖然美國頁岩油增產壓制油價,但需求端形成有力支撐,預計未來油價溫和上漲,而化工行業在油價溫和上漲過程中最為受益。選股思路上,將從兩條主線進行選擇:第一條主線為油價上漲周期中,選擇受益於此的PTA-長絲產業鏈,以及布局海外油氣資產的上游公司。第二條主線為環保督察加速產能出清,優質企業盈利大幅改善。
實現共贏才是真。
2. 經濟下行為什麼堅持去杠桿
經濟下行情況下,去杠桿是因為過去經濟結構扭曲。不過,去杠桿重點應該是產能過剩行業。所以,去杠桿就是要使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會活的轉型轉出去,不會活的死去,即可獲得產需新的平衡。如果產能過剩行業繼續靠杠桿繼續維持下去,經濟結構難以得到捋順,只會加大企業庫存,不但產效低,而且對整體經濟轉型升級無益。
但實際問題往往是要看到兩方面的。事實上,國家不再拿「4萬億」投資拉動經濟,存款利率卻一降再降,存款利率收益跟不上物價上漲時,老百姓不能眼看著手中所存的錢在銀行存著不斷貶值,就不得不想辦法去投資做大眾創業,爭取保值增值。只要這些錢投到經濟領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就會保證一定動力。只是股票不行,就去投實業;實業不賺錢,就最終流向房地產。然後,導致保值可能性高的一線城市房價暴漲時,再發限令抑制房價。
經濟問題,真的很復雜,經濟學家真的沒有開出多少靈丹妙葯。況且以醫理看,「西葯」可能速效,但傷胃;「中葯」治病比較溫和,但葯效較慢,經濟政策也有有類似的選擇,看誰喜歡哪一口了。但不管採取什麼政策,一是不能讓人民的收入下降,二是不能造成失業大問題,脫離這兩個目標,失去人心,政策實施就難以為繼。
3. 如何看待中國未來經濟形勢論文
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約在6.9%,從物價走勢看處於比東亞危機和次貸危機之後更為嚴峻的通貨緊縮中,其間還有股市異常動盪,以及外圍局勢不穩的困擾。前瞻2016年,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怎樣的趨勢?我們的猜測如下:
經濟下行壓力可能略有緩解。
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間的差異達到7.2個百分點以上,這顯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加深的不景氣狀況。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於農產品價格和食品價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於基數效應和服務業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於美元指數的持續走強,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於基數效應。
綜合權衡,從2015年11月份開始,中國CPI和PPI之間的差異可能溫和縮小。從物價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會略有緩解。同時,在2015年餘下的兩個月時間內,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會減弱。
2.增速將跌破10%。
2014年和2015年中國固定資產增速分別為20%和17%,預期2016年中國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的三大因素中,工業有好轉的可能性很弱,房地產增速將僅在0~3%之間,關鍵因素在於主導的基建。2015年基建規模可能在13.5萬億元,即便要維持12%的基建增速,也意味著2016年基建規模要維持在15萬億元以上,這極具挑戰。即便財政政策將赤字率放鬆到3%甚至3.5%,也難以支撐基建持續膨脹,更何況財政發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給側政策的減稅,而非基建。
3.實體經濟利潤率會有輕微改善。
2016年,從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總額這些總量指標看,要觀察到中國實體經濟的改善是比較困難的。但也許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的稅後凈利潤率會有所改善,這個凈利潤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別在5.5%和5.2%,到2016年工業利潤率也許會輕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場利率保持在穩定低位,改善了財務成本,並且債務成本的重置定價可能持續3年以上;二是PPI也許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對2016年實體經濟的狀況可能會出現判斷分歧,關注總量指標者傾向於認為實體經濟仍在惡化,關注邊際指標者也許會認為出現改善的跡象。
4.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將進入零時代。
這並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影子銀行重新萎縮,實體貸款需求不振,中間業務收入渠道枯竭,這些都迫使中國銀行業從2016年開始進入利潤零增長時代。2015年銀行業可能出現約3%的賬面利潤增速,之後2~3年中銀行業的大致格局是,整體利潤零增速,業績分化加劇,不良資產雙升,資本補充困難,行業並購重組提速,銀行控股漸成主流。如果說產能過剩行業大多屬於干預下在次貸危機後三年擴張過快的行業,那麼符合干預和急劇擴張的銀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
5.人民幣匯率日趨靈活。
目前看來,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許是人民幣國際化逐漸加速發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態是減少匯市干預,擴大匯率波幅,引導人民幣匯率走上均衡可持續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強勢,人民幣匯率的最大特點也並非貶值,而是波動區間的靈活擴大,市場自我調節能力持續增強。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最終圍繞6.35上下波幅達到4%左右,也並不令人意外。
6.消費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
導致消費持續較強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躍,目前中國房地產已不太具備對鋼材水泥等端的拉動能力,但仍具備對家居家電等消費端的拉動能力,2015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可能同比分別增長8%和15%,創造超越2013年的歷史峰值,明年地產情況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較大;二是涉車,尤其是成品油銷售金額的改善。
「啃老」現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和就業困難並未直接沖擊消費。2016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業的貢獻率則持續縮減。
7.A股市場加速常態化。
回顧2013年以來的中國A股市場,融資功能時斷時續,監管力度或松或緊,市場熱度忽冷忽熱,始終不是一個具有融資、重組和者保護的常態化、多層次市場。經歷了2015年7~8月間異常動盪之後,A股市場正從救市後的非常態加速向新常態回歸。IPO的重啟、注冊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層、股指期貨交易的常態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戰略新興板、國際板也並不遙遠。在人民幣加入SDR之後,2016年回歸常態的A股如果被納入到MSCI指數也並不會令人驚訝。
迄今為止,權益資本在中國居民的財富配置中不足5%,而該比率在美國為20%。此外,非居民對中國證券市場的佔比不足3%。2016年中國股市加速常態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改革不可避免。
8.低利率終於姍姍來遲。
中國從2011年開始就呈現出增長持續放緩,但利率水平卻和增長放緩背道而馳,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影子銀行系統的不斷膨脹,加杠桿加風險的影子銀行提高的名義利率水平充實了銀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銀行在中國已重新萎縮,銀行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佔比重新回到決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場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縮小利差和迫使中國經濟承受去杠桿壓力,目前利率市場化已近尾聲。
因此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利率水平呈現和經濟增長放緩逐步一致的狀態。如果未來數年中國經濟增長不太可能強勁復甦,那麼低利率也將持續。影響未來中國利率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國內物價的總體走勢,二是央行持續寬松的意願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數和美國國債收益率的變動。總體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國利率水平將平穩,和債務重置致使債券供應端壓力沉重,信用債打破剛兌的陰影不散。
9.中國外貿將受煎熬。
中國外貿增長在上世紀90年代和新世紀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別高達15%和20%,但這種高增長已逐漸遠去,因素有三個: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興國家無法再依賴外需型增長,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已從一度高達GDP的5%~10%萎縮到目前的只略高於2%。二是區域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抬頭,美國推行的TPP/TTIP都偏離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襲擊也會迫使歐洲更為右傾和保守,中國也許會盡力推動和相關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和協定,但難以扭轉大局。三是人民幣匯率和出口退稅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貿易,中國外貿的增長將越來越依賴中國ODI(對外直接)的增長。2016年中國外貿仍將和全球貿易一同處於煎熬狀態。
10.中國金融改革將呈現新格局。
這種新格局具有兩種特點,一是金融改革快於實體經濟轉型的節奏,二是金融對外開放和國際化快於對內開放和市場化。「十三五」規劃給出了中國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監管框架的變革、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成為硬通貨都是「十三五」期間金融變革的應有之果。但實體經濟要實現去產能化、戰略轉移和實現新興產業的崛起仍然艱難。同時,以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和人民幣國際化為核心的金融開放布局,比國內金融改革市場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
總體上看,從2016年開始,金融變革新格局可能逐漸清晰。日美等國的歷史均顯示,一個國家主動引導儲蓄和產能的海外布局,是錢、產業和就業都向外走的過程,將對本國資產價格帶來長期抑制。
4. 匯率會是債市下一個考驗點嗎
匯率可能是債市下一考驗點,但我們認為人民幣大幅貶值壓力不大。上周美元震盪走強,一度突破95大關,而人民幣快速回落,USDCNY中間價單周上行796個bp至6.4964。從歷史上看,人民幣貶值壓力較大時債券亦有調整壓力(典型:2015年底、2016年上半年),這本質上是以人民幣標價的所有內地資產的集體重估。但值得注意的是,本輪人民幣走弱和2015-2016年有重大區別:1)對比離岸即期匯率和遠期NDF匯率,人民幣做空壓力並不大。USDCNH-USDCNY價差在始終-2個bp至2個bp的窄幅區間內波動,3個月NDF-USDCNY價差在5-9個bp的窄幅區間內波動,兩大利差都未顯著拉大;2)人民幣匯率指數保持穩定。自5月以來,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維持在97-98區間波動,剔除美元後的匯率指數從74.16升至74.95。也就是說,人民幣相對於其他貨幣仍處於升值通道,目前的貶值幅度可以完全由美元升值解釋。展望未來,在美國經濟強韌性、通脹風險提升(貿易戰亦會催動美國國內物價水平提升)、美聯儲貨幣政策偏緊等因素影響下,美元或將延續強勢,人民幣資產將在中期接受考驗。不過,在嚴格推行結構性去杠桿、嚴控房價等資產價格等大環境下,國內的系統性風險在被逐步釋放,這將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而短期看,考慮到資本管制仍然嚴格,且在當前的中間價形成機制下,央行仍保有一定的調控空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貶值壓力不大,維持年內溫和走貶的回落判斷。
5. 中國寬松政策可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年存款利率,08年12月是2.25%;11年底是3.5%。
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率,08年底是15.5%,11年底是21%,近10年來最高。
寬松的貨幣政策應該是利率和准備金率都下降才對。
你說這幾年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是指基礎貨幣。中國基礎貨幣量在這幾年還是一直在增加,原因是貿易順差和外資流入。寬松的貨幣政策,基礎貨幣多了,也就是印錢多了,搞不好會引起通貨膨脹。
6. 杠桿:中國樓市和銀行杠桿:金融去杠桿是什麼意思
繼4月雷霆萬鈞的監管風暴之後,近期一行三會頻頻釋放「溫和去杠桿」的政策信號,受此影響,股債市場經過前期的大跌之後暫時企穩。
7. 中國的債務杠桿到底有多高
240%,這是東方匯理銀行的高級經濟師高大力給出的一個預測值。這個數值意味著,到2013年底,中國這個經濟體中的政府債務、企業債務、家庭債務的總和,也就是債務總額,相對於中國經濟全年的GDP而言,比例將達到240%。也就是說,債務是收入的2.4倍。
雖然很多人關心政府債務,而地方債在去年底也有了一個官方說法,但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債務水平缺乏概念。高大力的預測,應該算是我能看到的最新預計,因為2013年才剛剛結束。
簡單看到240%這個數值,會發生很多誤讀。你的第一感覺應該是太高了,難道1元錢的GDP需要2.4元的債務來支持嗎?這種感覺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比例的確不小,說不對是因為你可能從來沒有對債務GDP比例有過認識,超過100%的比例你都可能認為不妥。
我們需要做一些對比。高大力認為中國需要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因為如果他的預測正確,240%就不是一個好兆頭,「在歐債危機高潮期,歐洲債務總量佔GDP的比例約為250%」。這是橫向比,縱向比呢?2012年底,中國所有債務的總額已佔GDP的216%。因此到2013年的預測值240%,杠桿上升的勢頭依然很猛。
216%這個數據來自哪裡?高大力沒有說清楚來源,但我能找到的一個近似數據是215%。這個數據是上月剛剛發布的,來自於中國社科院「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課題組。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強調,中國全社會的杠桿率已經很高,「去杠桿」在所難免。
李揚認為,從總量上看中國的總債務水平低於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但比南非之外的其他金磚國家都要高,尚處於溫和、可控階段。鑒於中國的債務水平近年來上升較快,應當保持警惕。從風險視角來看,李揚指出,國家資產負債表近期的風險特點主要體現在房地產信貸、地方債務以及銀行不良貸款等項目,而中長期風險則更多集中在對外資產、企業債務以及社保欠賬等項目。無論哪類風險都和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密切相關,應對辦法還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李揚說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高大力說的大規模的債務重組有什麼不同?我看沒有什麼不同。李揚說的是方式,高大力說的是方法。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不可避免地就是大規模的債務重組。
從李揚2013年底公布的2012年底的債務GDP比例215%,到高大力2014年初預計的2013年底的債務GDP比例240%,這是一個怎樣的增速?如果你還是認識不夠,我們再看看之前的數據。
在我可以查到的說法中,渣打銀行[微博]的王志浩2012年11月時曾經預計當年年底中國債務佔GDP比重將超200%。現在來看基本沒錯。而當時王志浩還提及了他掌握的兩個數據,「(中國的)信貸擴張在2009年經歷了快速增長之後,整體杠桿率從2008年底的153%增加到2009年底的185%。」
如果王志浩的數據基本准確,而高大力的預測基本靠譜,那麼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桿率,相當於從2008年的153%漲到了2013年的240%。
正因為這樣的勢頭,所以高大力說「如果這個步調持續下去的話,十年以後債務佔GDP的比例可能會達到500%。如果到了這么高的杠桿率,比較疲軟的企業和政府必然會違約。在接下來五到十年,中國必須要有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否則違約風險將大增」。
2014年開始,我已經在《地平線》專欄中寫了三篇文章,分別是「2014年看好中國的最大理由」、「索羅斯的中國難題」、「央行的算盤:緊而不慌的『去杠桿』」,加上今天這篇「中國的債務杠桿到底有多高?」半個月我都在討論中國經濟的杠桿率。
這里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列舉了各方面對中國杠桿率的分析和預測。有樂觀一些的,也有悲觀之極的。但是,所有人都會承認,一個僅僅依靠債務杠桿支持的GDP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大家的分歧只不過在於,中國經濟的杠桿過程到底在什麼位置?是在一個上升過程中,還有增加的餘地?還是到了一個頂點,即將反轉?還是說已經開始反轉,開啟了去杠桿化的過程?
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位置將強烈暗示著央行貨幣政策的不同操作。如果杠桿還在上沖,意味著市場主體主動加杠桿的慾望還在,那麼央行就應該從緊甚至加息;如果杠桿已經開始收縮,一個債務收縮的過程已經開始,央行反而應該為了穩定需求放鬆銀根,比如降低存款保證金率甚至減息。
央行有沒有答案?在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中,201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9.7%,達到17.29萬億元的年度歷史最高水平,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8.4%。而央行的表態是,「2013年M2和貸款數據基本達到調控要求,今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不會收緊或放鬆貨幣政策。」
不收緊不放鬆,這就是央行對杠桿位置的判斷嗎?
8. 中國夏布製作的未來面臨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GDP增速破7後的應對之年,股市經歷暴跌和熔斷大戲後呈現企穩跡象之年,供給側改革全面吹響號角之年,做了這么多年加法後開始大做減法之年。正如論壇主題中的那麼多「新」字,新口號層出不窮,意料之內之外的新狀況也不斷涌現。本屆博鰲論壇上的討論,將圍繞對中國模式的反思、區域經濟發展策略、結構性調整、房地產市場的未來十年等展開。
有觀點認為,中國30多年的高增長,是有著特殊的發展模式的,再加上一系列偶然性,其他國家不太模仿得來。然而兩位數的增長必然不可持續,中國經濟走到今天,全面改革勢在必行。例如,更多依靠消費而非投資拉動增長,令高儲蓄率優勢不再;曾經「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企,有部分已變成僵屍企業。中國能摸索出一條新的道路,領跑新興市場反彈嗎?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新措施可能的種種副作用。去杠桿將如何影響增長,怎樣平衡兩者?如何應對伴隨去產能的大規模裁員?去庫存刺激一線城市房價瘋漲,政策背離了初衷怎麼辦?接下來,還有哪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風險?
重看今年的論壇主題,雖是沿用了前兩年的「亞洲新未來」,對比2014年的「尋找和釋放增長新動力」,和因「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備受關注的2015年的「邁向命運共同體」,今年基調似乎多了些溫和與謹慎。畢竟,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東西,已經在過去一年裡或悄然或轟轟烈烈地改變。中國乃至亞洲的未來,需要小心書寫。
9. 物價溫和上漲會不會帶來通脹壓力
國家統計局9日將公布1月物價數據。分析人士認為,全年物價將維持溫和運行態勢,通脹壓力不大,為宏觀調控留足空間。
多家機構認為,盡管受大范圍雨雪天氣影響,1月菜價或有所抬升,但豬肉價格漲幅回落,因此預計食品價格漲幅略有回落。同時,去年1月CPI同比漲幅是去年全年最高點,在基數效應的作用下,1月CPI同比漲幅料走低,可能在1.2%-1.6%之間。
在物價溫和運行且通脹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宏觀政策的操作空間將更靈活。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提出,2018年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促進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將有助於物價水平保持穩定。
10. 「溫和去杠桿」政策信號已發出,什麼才是金融去杠桿正
杠桿率就是負債除以自有資本,本質是一個負債率的水平。負債越高,杠桿率越高。去版杠桿化,就是降低這權個杠桿率,或者增加自有資本金,或者減少負債,或者兩者同時進行。金融的去杠桿化,本質上就是一個還債、降低債務的過程,通俗說,就是多拿自己的錢玩兒,少借別人的錢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