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安邦員工持股

安邦員工持股

發布時間: 2021-03-24 09:23:29

1. 格力和美的歷史的不同

1、產業調整中,三大家電巨頭的不同並購路徑

2015年家電行業遇冷,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 萬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而據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電中僅洗衣機實現微增長,零售額增幅約1.8%。

中國白電三大格力、美的、海爾的營收均出現下滑。根據三家公司2015年年報:

  • 海爾2015年總營收為89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6.75億元,同比下降15.01%。

  • 格力2015年總營收為977.4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23.14億元,同比下降12.95%。

  • 美的2015年總營收下降1384.41億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反而上升15.14%,達1091.13億。

  • 而在空調市場收到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格力所收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總營收下降接近30%,但凈利率上升2.37%達12.55%,明顯領先其他兩家公司。

    市場普遍認為家電行業將會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調整,但國內家電市場整合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未來目標將主要集中在國際整合或者產業轉型和升級上。進入2016年,海爾、美的、格力相繼發布並購方案,其並購標的背後隱含的未來發展戰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爾收購GE家電

  • 交易方案

  • 預案時間:2016年1月16日;

    標的公司:通用電氣家電業務(GEA);

    標的作價:5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54.44億元);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上市公司自籌資金,及通過申請並購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獲取的資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並購貸款金額不超過交易對價的 60%;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3年417,401.74萬元,2014年5,337,54.10萬元,2015年4,300,76.05萬元;

    標的過去3年凈利潤:2015年-5,795百萬美元,2014年15,345百萬美元 2014年13,355百萬美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已實現並表。

    1.2 美的連續收購東芝家電、庫卡集團、義大利Clivet

    美的集團上半年公布的跨境並購除了最受關注的收購德國庫卡,還有收購日本東芝家電,和義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 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交易方案

  • 草案發布時間:2016年5月26日;

    標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擬接受要約的股東所持有的庫卡集團股份(最低意圖持股比例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歐元/股的價格進行全面要約收購;

    標的作價:若庫卡集團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東全部接受要約,收購總價約292 億元人民幣;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銀團借款和自有資金;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 2015年1,270,673萬元,2014年1,050,222萬元,2013年531,746 萬元;

    標的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6年1-3月21.1百萬歐元,2015年86.8百萬歐元,2014年68.1百萬歐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尚需通過美國CFIUS和DDTC的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購珠海銀隆

  • 交易方案

  • 標的:珠海銀隆100%股權;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以15.57元/股的價格發行83,493.90萬股,合計作價130億元;新發股份占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12.19%;

    標的歷史凈利潤:2014年度扣費歸母凈利潤-2.65億元,2015年度扭虧為盈,全年扣非歸母凈利潤4.33億元,2016年1-6月扣非歸母凈利潤3.22億元;

    業績承諾:2016年-2018年經審計的實際凈利潤分別不低於7.2億元、10億元和14億元;

    募集配套資金:15.57元/股的價格,鎖價發行不超過62,263.29萬股,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96.94億元;

    募資用途:擬全部用於珠海銀隆的建設投資項目;

    認購方:格力集團、銀通投資集團、珠海拓金、珠海融騰、中信證券、孫國華、招財鴻道、格力電器員工持股計劃。

    交易進程:股東大會募集配套融資相關等議案未能獲得通過,目前正在著手修改方案。

    2、不同並購選擇帶來的收益與其背後的驅動力

    2.1 海爾和格力並購獲得顯著成效

    海爾和美的的海外並購都給其帶來了十分可觀的並表業績:

  • 海爾收購GE家電的交易於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電貢獻收入143.5億元,貢獻歸母凈利潤3.17億元。

  • 美的收購東芝家電80.1%股權的交易於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並東芝家電增加主營業務收入38.73億元人民幣,增加歸母凈利潤1970.2萬元人民幣。

  • 美的和海爾的並購都已獲得顯著的成效,但格力的並購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礙。

    2.2 格力電器並購受阻,公司股權架構成為最大的誘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決議結果。結果顯示,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方案中關於募集配套融資的部分全部被否。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股權攤薄問題。

    小汪@並購汪在《格力百億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東? | 小汪天天見》一文中總結過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三大訴求,除了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外,剩餘兩大訴求均與格力電器的股權架構息息相關:

  • 格力股權分散,面臨「野蠻人」入侵壓力,存在鞏固控制權需求

  • 格力電器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僅18.22%,2015年曾面臨險資入侵,中國人壽、前海人壽、安邦保險均曾大幅買進。主要競爭對手美的集團的控股股東關聯企業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 格力電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層希望通過交易提高對公司的控制力

  • 格力電器管理層和公司國有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在公司發展上曾經產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為首的格力電器管理層一直希望能夠提高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

    反觀美的集團和青島海爾,則並不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電器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青島海爾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美的集團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的創立時間相近,發展過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為國資背景。但最終卻形成了不同的股權架構,出現如今這樣迥異的並購路徑。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3、復盤股權變動歷史:從格力困境到美的、海爾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權架構隱含的內憂外患

    格力集團創立於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區發展經濟總公司,而目前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電器,成立於1991年,前身為珠海海利空調廠。

    格力電器很快發展為國內空調銷量第一的龍頭企業,並於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個發展期間,一直伴隨著公司管理層與公司國有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其中兩件事將雙方的矛盾逐漸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電器成功樹立品牌後,格力集團將格力品牌授權給旗下其他子公司,生產同質化產品,與格力電器爭搶市場份額,引發了格力電器方面的不滿。2001年時任總經理朱江洪曾提議格力電器收購格力集團旗下類似子公司,但遭拒絕。直到2004年,雙方才達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團曾經試圖將格力電器出售給國際空調巨頭、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開利。當時曾有媒體報道稱,格力電器管理層直至開利准備前往格力電器進行盡調,才得知格力電器將被出售。當時格力電器的董事長朱江洪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電器對於將企業轉讓給外資公司十分擔憂」。

    但2005-2006年適逢國企改制,按照證監會股權分置改革意見中的規定,格力集團在改制一年內不能轉讓格力電器的股份,一年後轉讓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圍以內,使得收購最終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東的高壓之下,格力電器未能如美的、海爾一樣借國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國資控制公司的股權架構的基礎。

    同時,由於格力集團在股權分置一年後開始逐漸減持套現,最終目前作為控股股東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權,給公司留下了股權分散的隱患。

    3.2 美的、海爾:艱難MBO解決公司產權問題

  • 美的集團:國內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 美的集團的前身是創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資創辦的塑料瓶蓋生產廠,1980年開始生產風扇,此後相繼注冊「美的」商標和進入空調行業,並於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進行事業部制改造,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業管理體系。但創始人何享健一直對公司產權問題可能對公司未來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於是在2000年推動美的管理層和工會組織共同組建了美托投資。

    美托投資於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價格協議受讓當地鎮政府下屬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價格再次協議受讓。兩次收購共計獲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資約3.21億元。最終美托投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美的管理層完成了對美的集團的MBO,美的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權架構的「初始版本」。

  • 青島海爾:持續數年的股權激勵和「MBO」之路

  • 青島海爾創立於1984年,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張瑞敏作為廠長接手時,這家工廠已經虧損147萬元,瀕臨破產。張瑞敏接手後嚴格進行品控,還留下了因冰箱質量不過關下令員工親手「砸冰箱」的美談。

    此後海爾憑借出色的品控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發展成為冰箱企業龍頭,1997年總營收就突破百億,同時開始向多元化發展,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爾一直致力於提高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謂「MBO」也引發了著名的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論戰,後來被總結為「郎顧之爭」。但海爾在論戰中始終保持足夠的低調和沉默,並表示公司的屬性是「集體企業」而非「國有企業」。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權激勵和「MBO」措施,將管理層對海爾的控制權提升到目前的情況。

    4、從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成為世界500強之一,中國企業依然任重道遠

    4.1 美的與海爾的發展史上,並購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過收購東芝萬家樂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2004年-2005年相繼收購現代電器和金科電器等家電企業。同時開始就通過收購美泰克國際投資,間接控制另一家電巨頭榮事達50.5%的股權,將公司業務向冰箱等領域拓展,並於2008年完成對榮事達的整體收購,同年收購另一國內冰箱龍頭企業華菱集團,並購洗衣機龍頭企業小天鵝。

    海爾集團則從一開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魚」的理論,並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內相繼並購紅星電器和菜陽家電等數十家公司。同時很早就開始進入海外市場,從2002年開始就和日本三洋電器合作,此後分三次收購了三洋在日本、東南亞等地的家電業務,進行逐步整合消化。還在2012年收購紐西蘭家電巨頭Fisher & Paykel。

    4.2 格力電器發展史少有「並購身影」,資本結構差異導致處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電器的歷史上少有「並購」這一關鍵詞的出現,此前最為著名的一次「並購」是差點被格力集團賣給美國開利。此次130億收購珠海銀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

    小汪@並購汪查閱三者2016年三季報發現,美的集團賬面貨幣資金為185.84億元,青島海爾賬面貨幣資金為198.67億元,而格力電器的賬面貨幣資金高達972.34億元人民幣。然而在並購的表現上,前二者在舉債收購國際產業龍頭,進行產業鏈的拓展和升級;格力則在發行股份收購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謀求轉型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司控制權方面的「外憂內患」。

    這樣的情形,固然和企業家個人管理風格和發展中形成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但其中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也絕對無法忽視。美的和海爾在艱難的「MBO」過程中雖然面臨了諸多爭議,但確實解決了企業產權問題給公司帶來的隱患。而格力電器管理層和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則難免使公司的發展受到掣肘,最終造成了如今格力電器與其他兩者截然不同的處境。

    然而即便在不斷跟控股股東進行博弈,面臨了諸多的「外憂內患」,格力電器的業績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認地十分出色。

    格力電器從當初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了今天,成為世界500強之一。而兜兜轉轉,當初差點收購了格力的美國開利,其旗下拉美業務則被格力電器的最有利競爭者美的集團收入囊中。

2. 要做格力二股東 姚振華還得砸多少 繼續增

要做格力二股東 姚振華還得砸多少

2016年12月03日 02:02 【源自網路】


寶萬大戰的硝煙尚未散去,「野蠻人」又將敲響格力電器(000651.SZ)的大門。


11月30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公告,證實了前幾日股價大漲背後,姚振華掌舵的寶能系資本確實在持續舉牌,持股比例已接近5%的舉牌線。12月2日,格力電器收盤價為28.76元,比前一日下滑6%。


收購新能源汽車失敗,讓寶能系抓住了狩獵格力電器的好時機。與此同時,大股東格力集團的一系列人事變動也讓格力電器處境微妙。在這敏感時刻,處於風口浪尖上的格力電器將如何應對「野蠻人」的入侵呢?


8天拿下「三股東」


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三大股東,「寶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壽只用了短短8個交易日。


格力電器的公告顯示,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自 2016 年 11 月17日公司股票復牌至2016年11月28日期間,大量購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從三季度末的0.99%大幅上升至4.13%,由第六大股東一躍成為第三大股東。


公告同時顯示,目前前海人壽尚未達到持股5%的披露標准,公司也尚未獲悉其後續投資計劃和投資目的。


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三大股東,前海人壽則花了約47億元人民幣。


以格力電器目前總股本為60.16億股計,前海人壽增持的3.14%比例相當於1.89億股的格力電器股份。而公告中的8個交易日中,格力電器的平均收盤價為24.88元。


前海人壽大舉增持格力電器,發生在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遇阻、定增方案流產之後。


10月28日,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定增收購方案遭到臨時股東大會否決。兩天後,格力電器以調整收購方案為由申請停牌。最終格力在11月16日宣告終止收購計劃,11月17日起股票復牌。


但在復牌後,格力電器的股價上漲迅速。


11月28日晚間,格力電器宣布,其股價在2016 年 11 月 17 日至 11 月 28日期間漲幅累計達到 27%,換手率則達到 32%。深交所於當天要求格力對相關事項進行核查。


姚振華和他執掌的寶能系則隨著這番核查浮出水面。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是姚振華。


在經過寶萬大戰的熏陶後,資本市場對姚振華以及他掌舵的寶能系資本並不陌生。


「寶能系」在增持萬科至第一大股東的道路上,不僅與以王石為代表的萬科管理層數度激烈交鋒,也引發了外界對其「野蠻人」身份的巨大爭議。


離二股東還有多遠


對於「野蠻人的入侵」,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5月19日的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曾表態稱,不會有「野蠻人」進入格力,格力是製造業公司,與萬科有本質區別。


但在格力電器公布審核結果前,外界已有其被險資盯上的觀點。長城證券收購兼並部總經理尹中余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格力電器與萬科極其相似的一點就是,管理層不擁有絕對控制權,公司股權也極度分散,同時公司擁有著極好的現金流和利潤能力,但市盈率卻偏低。」


格力電器的2016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格力系股東的持股比例僅為27.87%。而後5位股東的持股比例都不超過1%。此外,格力電器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達到141.62億元,流動資產的貨幣資金則達到972.34億元。同期,格力的ROE為22.57%。


事實上,前海人壽在2015年第四季度已經「盯上」格力電器。


《華夏時報》記者查閱格力電器財報發現,前海人壽旗下的保險產品「海利年年」在2015年四季度末以1.14%的持股比例,首次躋身格力電器第六大股東。2016年一季度,前海人壽-海利年年繼續增持格力電器股份至1.5%,成為其第四大股東,但隨後發生減持。在2016年三季度末,前海人壽-海利年年的持股比例降至0.99%,重回第六大股東的位置。


目前尚不清楚前海人壽是否進一步增持格力電器,但如果其想在格力電器中更進一步成為第二大股東,花費則要比此前的增持成本更高。


據業內人士粗略計算,前海人壽至少要增持2.88億股,才能與由格力主要經銷商共同投資成立的二股東京海擔保持有的8.91%的股份比例相當。以12月2日格力電器28.76元的收盤價計算,寶能系想成為二股東,至少還要掏出83億元人民幣。


尹中余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目前險資頻頻舉牌,除了資金量比較大外,從整個配置上講今年債券不太好,由於美國加息,回報率達不到預期。險資就要去找大盤藍籌績優股去投。


他認為,寶能轉過來投資格力是對的,格力在製造業有價值。但也不排除它是借格力最近的事件來推波助瀾,博得市場關注。


寶格之爭的風險


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失敗,對寶能系來說是一個進入的好時機。


有觀點認為,假如格力收購銀隆的配套募資方案通過,寶能系舉牌帶來的風險就會大幅降低。


在這份被否決的融資方案中,格力電器宣布向格力集團、員工持股計劃等認購對象增發不超過97億元人民幣。其中,員工持股計劃的認購金額為23.74億元,認購股份不超過15249.81萬股。


中金公司此前也發布研報分析稱,如果格力收購銀隆的增發方案被通過,支持管理層的股份將超過43%,不適合被舉牌。


而在收購銀隆失敗的同時,格力電器大股東格力集團也發生了一系列人事變動,令外界對格力電器與大股東間的關系有所猜想。11月11日晚間,董明珠在10月18日被免去格力集團董事長的消息傳出。11月22日,珠海市國資委任命70後的周樂偉接任格力集團董事長和黨委書記。


在寶能系兵臨城下的同時,格力電器的高管和董事也在11月17日復牌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增持。


公告顯示,在2016年11月17日至2016年11月28日期間,格力電器副總裁、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秘書望靖東共買入155800股,以上文提到的24.88元的平均收盤價粗略計算,花費接近390萬。此外,格力電器董事徐自發及其家人共買入784800股,耗資則接近兩千萬。公告顯示,徐自發同時為京海擔保的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的前二十大股東名單中,董明珠已位列第九,比三季報中提前一位。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格力在11月24日宣布的全員加薪也是格力阻止險資進入的手段之一。據測算,格力7萬員工將使格力電器每年增加至少8.4億元的支出,在短期內能夠降低公司利潤、減少股東分紅。


但隨著前海人壽的持股接近5%,寶萬大戰的一幕是否將會在格力電器上演?董明珠此前曾在采訪中表示,任何人接手,只會把這個企業搞垮不會搞好。


金融業從業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他認為寶能舉牌格力還是看好權益類資產。他分析稱,安邦和寶能在業內人士來看風格比較激進,找的都是分紅比較多、基本面比較好的企業去投。


尹中余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企業對險資的高度警惕緣於國內企業的股權比例稀釋太厲害,又沒有毒丸計劃和打擊惡意收購體系。


但他也認為,寶萬大戰在格力電器上演的可能性並不大。他表示國資身份的格力集團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大股東身份。假如前海人壽的增持存在威脅,格力集團也會隨之增持。他同時說:「前海人壽在萬科這些企業的投入已經很高了,還有沒有資金投入格力電器這么大的盤子呢?」

3. 反思萬科股權大戰 王石該負什麼責任

64歲的王石再度捲入漩渦。

有人嘲笑他登山、留學、談戀愛,不幹正事, 所以導致萬科落入他人之手。有人批評他太傲慢,炮製「出身論」,道德綁架姚振華。還有人捕風捉影渲染他和郁亮的關系,演繹成太上皇和太子的宮斗劇,引發輿論狂歡。也有人苦口婆心,建議他趕緊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萬 科A18.75-0.07-0.37%
離開萬科,讓年輕人放手施展才華。

這次萬科股權大戰,變成了對王石個人的輿論討伐。他的一言一行,都被過度演繹和解讀,輿論上王石並非他本人,而是演繹者眼中的王石。演繹者是什麼水平和格調,王石就是什麼水平和格調。他們的演繹集中在王石的個人生活上,大部分說法流於娛樂化。

雖然王石登山、留學、談戀愛,「不務正業」,但萬科在郁亮的帶領下從100億做到2000億,這恰恰證明了王石的成功。離開他,萬科一樣做得好。1998年他辭去總經理只擔任董事長,從此逐漸遠離萬科的日常管理,其目的就是要萬科擺脫對他的依賴。他對東方式的權威充滿警惕,希望萬科能找到好的機制和制度,而不是依賴某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現在,他的願望已經達成,任何人離開,對萬科都不會造成影響。

選擇郁亮做接班人,也證明了王石有眼光。郁亮無疑是個優秀的接班人,萬科的業績可以證明。雖然和王石風格不一樣,郁亮也極具領導者魅力,他讓萬科這一老牌公司更加年輕、有活力。12月22日,王石在為郁亮慶生,在合影照片上寫上了「風雨見彩虹」,其實是對郁亮的肯定。

但萬科如今被野蠻人強攻的被動狀態,王石必須負主要的責任。那麼他到底錯在了哪裡?

「萬科的管理層非常優秀,應該有資本代言人與價值創造者兩個角色。但是萬科管理層一直沒有資本代言人的角色,他們一直專注於價值創造,創造股東價值、客戶價值、社會價值。」清華房地產總裁商會會長金波說,經過這一次野蠻人事件,萬科管理層在角色上應該會加速調整。

萬科管理層缺乏資本代言人的角色,根源在於王石。1991年萬科在深交所上市,是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代碼00002。萬科早期是紅帽子公司(掛靠在國有或集體單位,本質上是民營企業),上市要改制,但改制就要涉及到王石及管理團隊的股權問題。

「我想過了,在中國名利雙收很危險,要名就不要利,要利就不要名。我的選擇是舍利取名。」王石在《道路與夢想》中寫道。作為萬科的創始人,他放棄了萬科的股權。從此,他就背上了「愛名不愛利」的標簽,這個標簽如此清高又如此沉重,以至於兩次讓萬科付出了代價。

萬科股權極為分散,而創始人王石沒有股權,導致萬科隨時都可能成為別人插手的無主之地。1994年著名的「君萬之爭」就是第一次野蠻人入侵事件,在關鍵時刻萬科抓住了國泰君安證券做「老鼠倉」的關鍵證據,導致野蠻人落荒而逃,萬科僥幸獲勝。但20年後,野蠻人再度卷土重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在20年的時間里,王石沒有早做安排,比如控制權?潘石屹把這個問題拋給了馮侖,馮侖在微博上回答:許多朋友都提過許多建議,但王石不採納,他堅持他的「三觀」。

自從被貼上「愛名不愛利」的標簽之後,王石很難再把自己的角色從職業經理人調整為老闆,他被自己的名聲綁架了。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萬科管理層並非完全沒有機會重新在股權上謀劃一些動作,從而徹底地掌控公司。2004年萬科發行過債轉股,萬科管理層完全有機會參與,成為萬科的股東。像這樣的機會不止一次,但萬科管理層都沒有參與。障礙可能來自王石,如馮侖所言,他堅持自己的「三觀」。

在2014年萬科事業合夥人制度推出之前,萬科一直在鼓吹職業經理人制度。在早期,萬科職業經理人制度在管理規范化、職業化上引領潮流,成為標桿,這是王石一直很驕傲的事情。在2012年的一次采訪中,萬科董秘譚華傑向我表示,萬科把匯豐銀行作為學習的標桿,因為匯豐和萬科一樣股權分散,是被職業經理人控制的公司,但是基業長青。所以2013年郁亮第一次提出萬科「事業合夥人制度」時,我十分困惑,萬科管理層怎麼要變老闆了?最困惑的是,王石居然也同意了,他不是不愛錢的嗎?

如果野蠻人沒有出現,王石也許還不會改變路線,從職業經理人轉化成股東。「野蠻人」的出現並非是今年,而是三年前的2012年,野蠻人已經成群結隊而來。

「2012年萬科股價很低,這個時候郁總已經開始防範野蠻人了。以前萬科股價比較高,而且盤子大,所以野蠻人進攻有難度。這一次是把萬科逼得不得不做改變了。」萬科的一位內部人士說。

根據《公司法》、資本市場監管制度,萬科根本無法炮製對抗野蠻人的「毒丸」,管理層持股成為極少數可行的路徑。如果管理層不持股,那就是單純的打工仔,對要掌控公司的新股東說三道四顯得很蒼白。管理層持股可以增加野蠻人進入萬科的成本,萬科的管理層說話也更加理直氣壯。

2012年底,郁亮帶領萬科管理層頻頻拜會互聯網公司,並且為萬科的管理層持股找到了更好的理由:互聯網重構世界,萬科在互聯網時代要跟上潮流,要平台化發展,重視個人創造。於是就有了一箭雙雕的事業合夥人制度——既能應對對野蠻人,也能成為萬科在互聯網時代進行機制改革的抓手。但合夥人制度在萬科內部醞釀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才達成共識。

2014年初,萬科正式推行事業合夥人制度,成為萬科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革。這項制度要求萬科一定級別的管理層都要參與員工持股計劃,並且對項目實行跟投制。這就使萬科的管理層從項目到公司,都與萬科綁定,使得管理層對萬科實際控制增強。但事業合夥人制度才做了兩年,盈安合夥持有萬科4%的股權,野蠻人已經長驅直入。這項制度屬被動防禦型,不具備直接的攻擊性,對抗野蠻人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12月23日,安邦對萬科管理層的聲援,暫時消除了讓寶能上位、掌控公司董事會的可能。但萬科股權上的缺陷仍然存在,即便這次能順利過關,未來照樣存在潛在風險。在很長的時間里,股權的問題將是萬科最重要的一道難題,考驗王石和郁亮的智慧。騰訊眾創空間,一個去創業的平台。

4. 民生銀行員工持股計劃通過審批了嗎

民生的也只是擬開展呀,報沒報都不知道呢,就更不要說批了呀.
而且近一個多月也沒有提員工持股呀.
最近大肆宣揚的是安邦舉牌.
所以,你問的可能是還沒譜的事兒.

5. 安邦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股東

1,等安邦上市買入安邦的股票,2,成為安邦的員工有可能有員工持股,這些都是小股東,3,極其強大的資金加資源,不過這太難,安邦也不缺這些。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股市個股資金博弈故事

近日吵得沸沸揚揚的萬科寶能系事件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但是作為一個外行肯定是不明覺厲的,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件事的始末。
萬科寶能事件始末
12月17日
前海人壽17日發行15億資本補充債
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前海人壽17日發行公司2015年第三期資本補充債券,發行金額15億元,首次劃撥日為12月18日。
12月17日 20:30
王石宣戰:不歡迎寶能系成第一大股東,理由就是你信用不夠!
王石在北京萬科談話表示,「不歡迎的理由很簡單:你的信用不夠。萬科是上市公司,一旦上市,誰是萬科的股東,萬科是不可能一一選擇的,但誰是萬科的第一大股東,萬科是應該去引導的,不應該不聞不問。」
12月18日
郁亮今天傍晚將就寶能事件正式表態
萬科媒體負責人表示,今天傍晚萬科總裁郁亮將會在公開場合對此事進行正式表態。但目前萬科更多的動作與底牌,還不能透露,傍晚郁亮的講話更多是一種表態。集團層面需要對外釋放的信息,都已經在王石董事長的講話當中。
12月18日
寶能質疑王石:萬科品牌屬於企業還是個人
繼早間發布「恪守法律,相信市場的力量」聲明後,寶能集團再度發聲:萬科作為一個品牌企業,其無形資產到底屬於企業,還是部分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代表郁亮,代表員工、代表社會的秩序來發言,是否要有些代表資格的確認?一如既往地希望王石能夠給新的大萬億萬科提供戰略導向,在股東變化的關鍵時刻,團結管理層,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特別是公司企業文化管理工作上來。
12月18日
王石帶領萬科高層奔赴香港,郁亮昨日已赴華潤置地商談
王石於17日高調發言拒絕寶能系入主萬科之後,作為萬科董事局主席的他隨即開始了一系列阻擊行動。可靠消息顯示,王石今日已經帶領萬科一眾管理層奔赴香港。
12月18日 凌晨
寶能官網發「鄭重聲明」
面對萬科高管「不歡迎寶能」的表態,寶能集團發出聲音:我們恪守法律,尊重規則,相信市場的力量。12月18日11:30
自12月啟動以來萬科漲幅已達70%
18日早盤,萬科A高開小幅調整後大舉上攻,一路沖至漲停板,截至午間收盤,萬科A報24.43元/股,漲10.00%,逾75萬手封單。受股權爭奪事件的刺激,12月至今萬科股價啟動以來,14個交易日內,萬科已經錄得5個漲停,12月以來股價漲幅接近70%。
12月18日12:55
萬科停牌籌劃資產重組 單方面宣布關閉戰場
因萬科A正在籌劃股份發行,用於重大資產重組及收購資產,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經公司申請,該公司股票自2015年12月18日下午13:00起停牌,待公司刊登相關公告後復牌。
12月18日
證監會回應萬科股權之爭:合法合規便不幹預
對於萬科和寶能近期的收購情況,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18日表示,收購與被收購,是市場自身行為,只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監管部門不會進行干預。
12月18日18時36分
郁亮致辭:重大問題面前我和王石一致
今日18時36分,萬科總裁郁亮開始致辭。郁亮表示,盡管他與王石做事習慣、語言表達、性格等方面有很多不一樣,但在重大問題面前一致。
12月24日
萬科反擊方案被曝定增20%股份

記者從參與制訂方案的機構人士處了解到,萬科此次是突擊停牌做方案,且為了規避寶能參與,只能往3年期定增方向策劃,初步計劃定增20%股份,10%作為員工持股計劃,另外10%向市場募集資金。萬科方面對記者表示,該方案可能性很大,但也還不確定。
萬科寶能大戰跌宕起伏被不少網友稱為年度大戲,近日,疑似曝光萬科反擊寶能方案出現,事件中的關鍵一方——安邦24日凌晨發表聲明,表達對萬科管理層的支持。
安邦保險集團在聲明中稱,看好萬科發展前景,會積極支持萬科發展,希望萬科管理層、經營風格保持穩定,繼續為所有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稱,將與萬科共同探索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廣闊未來,以及在養老地產、健康社區、地產金融領域的全方位合作。
萬科集團也在官網中發布聲明稱,安邦保險集團在舉牌萬科後,萬科與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溝通。萬科歡迎安邦成為萬科重要股東,並願與安邦共同探索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廣闊未來等。
萬科與安邦互相表示欣賞和支持的態度,徹底打破了此前一些人對「安邦和寶能是一致行動人」的猜測。爭取到安邦,也為王石的「反擊」贏得一個重要的籌碼。
根據港交所日前披露的股權變動情況,12月17日和18日兩天,安邦兩度增持萬科A股,其所持股份占萬科總股本比例(含A股、H股,下同)升至6.18%。佔比提高的同時,也讓安邦成為「萬寶之爭」中的一個重要玩家。
在萬科股票停牌前,寶能系也再度增持,目前寶能系子公司鉅盛華合計持萬科A股約25.99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為23.52%。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萬科員工組成的盈安合夥(持股4.14%)、原第一大股東華潤(約15.3%)、「元老級散戶」劉元生(1.21%)等站在萬科管理層一邊,合計持股約21%,加之安邦的支持,王石重獲與寶能一戰的優勢。
當然其中所涉及的到持股各方站隊如何,是否會再次生變,寶能系是否還有底牌,尚待繼續觀察。
萬科官方微信「萬科周刊」23日刊文稱,王石當日拜訪瑞士信貸時透露,萬科停牌是為了做資產重組和重大收購。因信息披露的要求,細節不能透露。但肯定不是「毒丸計劃」,更不是「焦土戰術」。無論重組還是收購,能提升公司價值是底線。
王石還表示,按照寶能現有的股權,我認為它進董事會是遲早的事,但並沒有達到可以輕易對董事會和萬科管理層進行重大改變的地步。我堅持和重申的還是,希望能延續萬科的企業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保監會23日發文規范保險資金舉牌,要求險資披露資金來源、投資比例、管理方式等信息。
按照23日萬科集團發布的官方回應,其對寶能系的「不滿」之處在於:「在寶能系第一次舉牌之後多次向其表達,希望寶能系能就舉牌意向作出明確表示,在雙方達成共識前,希望寶能系暫緩增持萬科股票」,但並未得到「實質性的重視或有效回應」。
不過,王石對寶能的態度似有所緩和。他在23日稱:「寶能、萬科都是在深圳的企業,大家都是為深圳做建設的,不應該內斗」。

7. 野蠻人寶能再次砸場子,到底誰能救格力的董小姐

如果問2016年以來資本市場到底誰最紅火,相信大家都會公認一家公司:寶能集團。從去年年底開始,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寶能系開始頻頻出手,先是通過旗下大將前海人壽增持萬科股票,成為了萬科第一大股東,然後紅紅火火的玩起了罷免管理層的一場大戲。之後又開始玩起了南玻A,讓南玻集團的董事會集體下崗,血洗了一把南玻集團。之後又把華僑城,中炬高新玩弄在鼓掌之中,其玩法之瘋狂可謂是全國震驚。
不可否認的是,格力正在上演一出不輸於萬科的資本大戲,而這場好戲正在開場,需要的是各方的拭目以待。

經濟視角觀天下 微信公眾號【江瀚視野觀察】ID:jianghanview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