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美國縮杠桿

美國縮杠桿

發布時間: 2021-03-27 12:22:07

Ⅰ 為什麼美國QE可以去杠桿,而中國4萬億卻加杠桿

美的收縮,種花擴張

Ⅱ 美國降低外匯保證金杠桿由100:1到10:1結束後結果怎樣

目前美國市場還是100的杠桿,不過由於止盈止損和先進先出導致很多交易商都在英國或者回澳洲開了答分公司

如果真要通過10倍的杠桿,那麼美國本土交易商可能會很難生存下去

10倍的杠桿 ,就基本體現不了杠桿的優勢,基本限制了小資金客戶的交易

Ⅲ 美國是如何應對次貸危機和優貸危機的,還有通貨膨脹

(一)貨幣政策;
1.降低利率
為化解次貸危機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風險,美聯儲於2007年9月18日決定將保持了14個月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5.25%下調至4.75%,這是美聯儲自2003年以來首次下調該利率。隨著次貸危機影響的擴散,美聯儲連續降息,到2008年4月30日,美聯儲連續7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至2%。但利率的降低在恢復金融市場流動性即恢復金融資產價值的同時,資本流出數量增加,美元相對外幣貶值,實體經濟領域的價格膨脹。在市場一片「降息見底」聲中,美聯儲悄然開始了貨幣政策工具的轉換。
2.貼現窗口重新啟動
貼現窗口是美聯邦儲備體系向商業銀行發放貼現貸款的設施,聯儲通過變動貼現利率可以調節商業銀行的貸款成本,但是否通過貼現窗口取得貸款及貸款數量取決於商業銀行,聯儲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為防止信貸市場危機惡化,美聯儲於2007年8月17日宣布將貼現利率降低50個基點,即從6.25%降到5.75%。之前美聯儲對貼現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的調整基本保持同步,二者之間一般維持100個基點的利差,本次單方面下調貼現利率後二者的利差縮小為50個基點。雖然美聯儲在信貸危機發生後一再降低貼現率至2.25%,但由於再貼現對市場有「告示作用」,許多商業銀行擔心這么做會導致投資者對其健康狀況擔憂,所以它們大多不願意通過貼現方式直接向美聯儲借款。
3.短期貸款拍賣工具應運而生
美聯儲於2007年12月開始啟用短期貸款拍賣工具這一新的操作工具,以向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商業銀行提供資金。與公開市場業務相比,可參與短期貸款拍賣工具的金融機構更為廣泛,作為貸款擔保的債券種類也相對更多,從而有利於更為高效地為機構提供流動性;與貼現窗口相比,由於美聯儲不對外披露使用短期貸款拍賣工具的機構名稱,從而較好地保護了參與機構的商業機密,加之短期貸款拍賣利率略低於貼現利率,因而受到急需短期資金的存款機構的歡迎。
(二)財政政策
美國國會議院於2008年1月24日公布了由美國政府提出的總成本達15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根據美國國會公布的美國財政刺激政策,每個美國工人可享有每人三百美元的稅收減免,而有多個孩子的家庭可享受最高達1200美元的稅收減免。該方案還包括了商業減稅計劃,允許企業可預支50%的資本性支出費用,並且擁有更長的時間來彌補以前的虧損, 期限也由原來的兩年提高至五年。目前美國的利率已經處於較低的水平,貨幣需求對利率的彈性較大,易出現流動性陷阱,此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要比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果明顯。減稅可以作為刺激社會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此外,減稅可以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對於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來說,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也許是應對危機的良策,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稱目前採取赤字的財政政策對於美國的經濟更為有效。

Ⅳ 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去杠桿化有哪些措施

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三個要素:
一,真實的物質和文化財富;(資產和商品)
二,美元等信用紙幣;(貨幣和信貸)
三,金融衍生品。(杠桿)
這次金融危機,起因是第三個要素——杠桿:
整個以房地產(資產)為核心的信貸體系中,金融機構使用了超過風險承受能力的杠桿;
起因雖然是第三個要素,但是根源卻在第二個要素:美元和信貸的泛濫。
可是,第三要素(杠桿)是建立在信貸基礎之上的,信貸則是建立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之上——而所有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最初的抵押品——當前資本經濟中的最大資產,房地產。
美國信貸市場聚集的巨大泡沫終於在2007年底破滅,已引發了戰後全球性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展望未來,如果說目前的信貸泡沫起始於80年代,那麼在泡沫積累了近30年後的去杠桿化進程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其調整的深度亦將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因此確認次貸危機中信貸泡沫的起始時間及美國經濟增長率中的泡沫成分對判斷去杠桿化進程及未來經濟走向意義重大。
全球經濟正面臨非常困難的一年,其中美國面臨的挑戰之一,則是需要進一步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是產品和銀行的去杠桿化,後兩個階段中由於是投資者和消費者將去杠桿化,就非常值得重視了。因為以前投資者喜歡借低息貨幣來投高息貨幣,包括股市等風險資產,這些都是杠桿化,但是隨著全球避險情況的出現,投資者必須把放大的倍數減下來。
為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在貝爾斯登倒閉後,美聯儲先後採取了降息、短期貸款拍賣、向金融系統注資、允許投資銀行直接向其借款等多種措施,以增加市場流動性,緩解信貸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縮。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金融市場的部分領域確實有所改善。

在私人部門去杠桿化對經濟造成的廣泛沖擊之際,美聯儲近期推出多項杠桿手段以增加私人部門信貸,包括透過創新工具TALF及直接購買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刺激信貸市場和房市,採取購買國債等方式實現數量型放鬆的貨幣政策:盡管美聯儲釋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銀行業拆借市場已有所企穩,但由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銀行借貸意願不足,信貸標准趨緊,信貸市場在零售層面上仍處於緊縮狀態,貨幣乘數缺乏顯著改善。因此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是信貸市場復甦的關鍵。而美國財政部於總規模1萬億美元的「公私聯合投資項目」引入私有資本建立對問題資產估價的市場機制,減小金融機構進一步沖減資產壓力,將有助於解凍信貸市場,重塑市場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基於美國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非80年代初的判斷,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美國亦不會重演大蕭條以及陷入日本式流動性陷阱的局面。但是去杠桿化對美國私人消費影響十分可觀:一方面去杠桿化促使資產價格暴跌,美國家庭部門財富嚴重縮水,2008年居民凈資產萎縮近五分之一,直接導致了儲蓄率的顯著反彈。另一方面,房產價值縮水對私人消費的影響較股價更為顯著,而本次房市調整深度較以往更加劇烈,對私人消費的負面影響亦更大。
但考慮到美聯儲數量型放鬆政策力度超過市場預期,對通縮風險將起到抑製作用,亦將壓低長期利率及房貸利率,而美國銀行間市場及房貸利率不斷下滑,奧巴馬新政府的刺激經濟的四大措施除金融救助計劃缺乏細節外均已按計劃推出。總體來講,我們基本維持此前美國經濟今年前低後高(季度環比)、明年低增長的判斷。我們現在預測2009年前兩季度經濟分別下降5%和2%,四季度才恢復增長,全年萎縮2.6%,是美國經濟戰後萎縮最為嚴重的一年,同時保持對2010年1%-1.5%的判斷。
盡管次貸危機及去杠桿化引發了美國經濟的深度結構性調整,世界經濟亦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但基於以下三個原因,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我們判斷本次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市場上流行的觀點認為信貸泡沫始自80年代初;隨著資產價格的暴跌,衍生產品、房產及股票價格中的泡沫成分已大大降低,各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已經相當劇烈,居民凈資產佔GDP比重已接近長期均衡值,且已低於2002年低位。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去杠桿化進程可能已經過半,時間上仍取決於房市調整的進度;盡管實體經濟部門仍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但美聯儲及財政部正通過杠桿化的手段推進私人部門的再杠桿化,其政策力度超過戰後任何時候.
西方國家消費者去杠桿化的結果,就是減少進口、增加出口,這就會使中國面臨嚴峻的出口壓力,所以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增長模式。

Ⅳ 歐洲銀行1比30杠桿比例什麼意思

簡單說幾句,杠桿有很多方面。
其一,從資本金要求率上來說,假如要投資一個項目,在對項目看好的前提下,融資分股權和債權。
如果我出5元錢,然後借95元,就是用5元撬動了100元的投資,杠桿20倍。
這種情況下如果出風險的話,可以看到,杠桿越大風險越高,波及面越廣。
於是貸款方開始不願意給這么高比例的杠桿出資,要求借款方多出資本金。
國家也對杠桿率上限作規定,比如規定給做保障房的項目做直接融資,最少資本金要是40%,就是最多2.5倍的杠桿。
這樣一來,從市場風險偏好和監管層面都在降低杠桿比率防範風險。

還有就是保證金制度也與這個類似:
我說我明天要買100萬的貨,我給你2萬塊做保證金。然後我在明天來臨之前把100萬的貨120萬賣給別人,我就賺了18萬。50倍的杠桿,800%的純收益!!!
很多金融衍生品與這個規則本質上類似,都是以一定比率的保證金撬動大資金。
金融危機前,美國的各種衍生品的保證金比率非常低,造成市場上的交易總規模大大高於GDP,是多少倍(數據忘了)。
經濟向好,市場上升的時候,貨物不斷能夠有人接盤,看起來經濟運行健康。
某一天,突然發現,我存的2塊錢保證金承諾要買的貨物賣不出去了…… 我又沒有打算真正去買這個東西……反正也沒錢買。。那就破產咯……
好吧…… 連鎖反應,你懂的。就崩盤了……
就如同大海退潮,你一看,他媽的都是在裸泳…… 沒錢你買個屁啊

其二,從社會融資結構上來說,我國目前間接融資比重大。
間接融資將通過銀行體系進一步放大貨幣量,這是貨幣乘數效應。
舉例:銀行只有100元,你從銀行貸款100元,然後存在銀行。然後銀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貸給別人…… 這就是創造了廣義貨幣供應M2
銀行有一個准備金率,20%的准備金率,就是說 你存到銀行100元,銀行最多隻能貸出去80元,這樣就不能無限創造貨幣。然後這時候,在准備金率是20%的情況下,
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銀行,通過反復的借貸,最多可以創造100/20%=500元的貨幣。
這就是間接融資的一個杠桿效應。
如果是直接融資,你直接把100元借給企業。這並沒有增加貨幣供應。
目前我國社會融資結構正在從間接融資以往直接間接融資並重的情況發展,而且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速度非常快。
隨著直接融資比重的增大,貨幣乘數效應將降低,從而是一個減少M2的方法。
我國十二五規劃指出,要「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這也是去杠桿化的一種解釋。

2013年7月26日補充:
6月的錢荒引起金融機構去杠桿化,是說的另一層意思,
是指某些企業用100萬的權益借入300萬甚至500萬的負債進行經營,放大了自身經營風險。遇到流動性危機或者經營有問題的時候就很難應對,由於杠桿率高,影響也會很大。
為了促使這些企業穩定的經營,不要太激進,一場錢荒,讓他們開始收縮杠桿,也叫做去杠桿化,比如我只有100萬,我就只借200萬,別借多了,借多了危險。

Ⅵ 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的特點在於:國家層面的經濟調整、建設和發展都選擇在具有傳統經濟優勢的部門,這些部門在大調整的20世紀30年代中期佔到了87%的比例。因此,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致力於明確各政府機關涉足市場經濟的職能,並通過聯邦預算-稅收政策、貨幣-信貸政策、投資和價格政策來進行協調。通過聯邦合同體系,聯邦獎勵基金和企業的貸款-投資支持來限制對私人商務活動的直接干預。與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美國在軍事新技術、太空研究、原子能和運輸領域至今沒有把國有企業排除在聯邦計劃之外。這種工作模式也是一種調控手段,其立法解釋有30多條,包括「禁止」、「強制執行」、「參與」和「協助」等層次。除這些國家干預措施以外,美國從未搞過私有財產的國有化。由於有高水平生產技術和聯邦合同的高利潤作保障(尤其是軍用品訂貨),所以沒有必要為企業或某些經濟部門設置高額的防破產基金。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國政府提出「新方針」時約有100個聯邦經濟管理機構。到70年代中期僅保留了12個聯邦部,而增加了其他機構:包括60個左右獨立的聯邦辦事處,約850個省際協調委員會,超過1500個國家目標的規劃。管理的領域和功能已從影響經濟局勢轉向政府經濟政策長期目標的制訂與實施,而管理工作本身也被賦予全民的特徵,包括生產、科學研究、社會環境、生活水平、穩定物價、工資問題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管理的方針由「應急」管理和「事故」管理轉為系統管理、規劃目標管理,要求政府從建立臨時機構轉為建立常設機關,並讓這些機關在地方上設有代表處。

管理部門分成兩類:一類是領導和制訂經濟政策戰略方針的機關,另一類是執行和協調具體計劃和各類措施的機關。屬於第一類的有總統辦事機構,如經濟政策委員會,經濟理事會、行政預算局。屬於第二類的有經濟領域的各部——財政部、勞動部、貿易部、農業部和其他聯邦權力機構。

權威性的經濟主管部門是「聯邦儲備委員會」、「州(省)際貿易委員會」、「聯邦商業委員會」、「有價證券和交易所管理委員會」、「聯邦能源管理局」、「公共服務管理處(聯邦采購和物資技術服務)」,這些部門起到了協調各執行機構的作用,與工業界和金融界的代表廣泛接觸,制訂聯邦和各地方機關必須執行的帶有全局戰略性的決議。

在美國的經濟管理模式中,國家預算起著關鍵作用。在它的多項功能中有兩條最重要:第一,預算可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政府可通過國家撥款和產生贏利的機制來調動實業界的積極性。

第二,國家預算起到了宏觀經濟「調節器」和「穩定器」的作用,從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局勢。

這樣一來,預算投資彌補了其他投資自身不穩定的缺點,加速了經濟增長的速率。國家預算可以直接投資的形式建設新的工業企業,尤其是軍工和社會基礎設施——軍事基地、發電站、供電系統、機場、公路、市政建設、學校和醫院。

在20世紀70~80年代曾對預算政策進行修訂,並作為建立和發展美國國家經濟現代管理模式的基礎。實際上這是一個以貨幣手段為杠桿不斷進行制度改革和經濟調整的階段:藉助貨幣杠桿提高國家機關在管理經濟過程中的作用,擴大影響范圍。最重大的預算政策改革發生在1969~1971年的嚴重經濟危機之後,其主要改革方向為:

(1)以縮減政府開支作為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手段,實現聯邦預算平衡,以保證價格穩定,減少失業,強化美元和貿易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

(2)編制預算開支的計劃與預測,嚴格控制資金的使用,提高資金利用率,修改並縮減那些既不符合經濟增長目標,又不能增強美國在世界經濟中作用的計劃撥款;

(3)把預算的重心轉向社會民用需求方向,開辟社會補充財源,促進科學發展和科技進步,提高美國資本的競爭能力;

(4)在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機關之間採用新的「收入分配」原則(即預算資金),拓寬預算資金的社會經濟功能,以便對私人企業家的經濟決策產生影響。

雖然美國政府在新經濟模式調整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其企圖使經濟快速增長的目的並未達到。實踐證明,增加非生產性的國家開支,特別是軍事開支,必然導致國家預算的赤字增大,貨幣流通失調,本國貨幣貶值。里根總統為了克服原經濟改革的缺陷,制訂了「里根經濟學」的4條基本原則:「限制聯邦開支的增長,減輕稅收負擔,把經濟從過度的調整和官僚主義中解脫出來,實行可靠而穩妥的信貸-貨幣政策」。

稅收改革成了新經濟政策的中心。1981~1983年個人收入所得稅平均下降了23%。最高的個人所得稅下調50%,而稅費標准減少為15檔。社團(公司)的利潤稅定為5檔,在15%~46%的范圍內變動。但是,純粹靠稅收的辦法未能成功地穩定聯邦預算,預算的赤字仍占國民總產值的5%,1981~1986年其絕對值增長了1.8倍(從790增至2210億美元)。聯邦政府5年內的總債務達14300億美元,而前35年(1946~1980年)的債務總和才6430億美元。國家1986年的債款超過20000億美元,達國民總產值的53.4%(1980年為21.6%)。

1985年底國會通過了「關於美國預算和嚴格控制赤字」的法律,規定了到1991年完全消除聯邦預算赤字的目標。在法律中確定了每年壓縮的赤字數額、減少聯邦開支的制度和新的預算程序,引入國會和總統的否決機制,在總預算范圍內明確強制性支出、撥款和單獨國家投資預算的范疇。1987年總統在信中提出了「三不」任務,即在不增加稅收、不犧牲防禦能力和不削弱原有助貧助老計劃的前提下消除預算赤字。於是,開始終止那些既鋪張又效果很差的計劃及政府活動撥款。

1986年9月國會通過的稅制改革法自1987年1月起生效。法規的條款和里根總統行政班子的後續措施被評價為在美國近40年歷史上最宏大的稅制改革,被稱為「稅製革命」,波及到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

公司利潤稅體系按下述幾方面改革:

(1)執行三種稅率:最低——收入低於5萬美元者為15%(以前為20%);中等——收入在5萬~7.5萬美元者為25%,最高——收入在7.5萬美元以上者為34%(原為46%)。按遞增的體系征稅。企業85%以上的收入應按最高工資額征稅。

(2)企業股東們分紅所得的征稅總額由85%降至80%。取消對企業和股東按股份雙重征稅的辦法,即已以紅利形式償付股東的那部分利潤不重復征稅。

改革的反對派認為,上述兩個稅制改革實際上已喪失了傳統資產階級個人所得稅徵收辦法的先進性,變成了比例稅制。而且還會產生「反彈效應」:聯邦層面的稅收下降會引起地方的稅收提高,使市政服務費用上漲。

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擔心美國的稅制改革可能會影響到它們的稅務體系。

Ⅶ 請教伸縮杠桿原理

L越長越費力

Ⅷ 美國量化寬松是什麼意思

所謂量化寬松(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指的是擴大一定數量的貨幣發行,寬松就是減少銀行儲備必須注資的壓力。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有價證券被央行收購時,新發行的錢幣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銀行體系。 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的干預方式。與利率杠桿等傳統工具不同,量化寬松被視為一種非常規的工具。比較央行在公開市場中對短期政府債券所進行的日常交易,量化寬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債券,不僅金額要龐大許多,而且周期也較長。 量化寬松一詞是由日本央行於2001年提出,是指央行刻意通過向銀行體系注入超額資金,包括大量印鈔或者買入政府、企業債券等讓基準利率維持在零的途徑,為經濟體系創造新的流動性,以鼓勵開支和借貸。一般來說,只有在利率等常規工具不再有效的情況下,貨幣當局才會採取這種極端的做法。2008年9月,美聯儲開始擴大其資產負債表。聯儲採取量化寬松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買進市場上的證券,以圖「啟動」銀行體系;二是承擔私人部門所不願承擔的一部分金融中介職能。在日本央行實行量化寬松政策的2001年3月-2006年3月間,其資產負債表對該國GDP的比率由13%左右升至22%左右。由於美日兩國金融體系的根本性差異,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遠小於日本央行——本次危機前,前者的資產負債表對美國GDP的比率僅為6%左右。到10月份,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已擴大到美國GDP的8%以上,比危機前增長了35%。 要正確地估價聯儲「印鈔」對通脹的影響,關鍵在於觀察廣義貨幣總量的變化,以及「貨幣乘數」的變化。 目前,美國基礎貨幣和廣義貨幣供應量走勢之所以出現嚴重背離,原因自然在於「貨幣乘數」的急劇下降。而貨幣乘數暴跌又反映出,自危機發生以來,美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承擔資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願都大為萎縮。當前美國貨幣乘數下降的嚴重程度大大超過了當年的日本:日本方面,貨幣乘數由資產負債表的10倍左右降至最低點的6.5倍左右,降幅為35%;而在美國,僅僅過去2個月之中,貨幣乘數就從9以上降至7左右,降幅已達22%。
業內人士指出,這一在當前幾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規政策措施,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抑制通貨緊縮預期的惡化,但對降低市場利率及促進信貸市場恢復的作用並不明顯,並且或將給後期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一定風險。 第一種情況,如果量化寬松政策能成功生效,增加信貸供應,避免通貨緊縮,經濟恢復健康增長,那麼一般而言股票將跑贏債券。 第二種情況,假如量化寬松政策施行過當,導致貨幣供應過多,通貨膨脹重現,那麼黃金、商品及房地產等實質資產可能將表現較佳。 第三種情況,如果量化寬松政策未能產生效果,經濟陷入通縮,那麼傳統式的政府債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類工具將較為吸引。 量化寬松極有可能帶來惡性通貨膨脹的後果。央行向經濟注入大量流動性,不會導致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經濟出現恢復,貨幣乘數可能很快上升,已經向經濟體系注入的流動性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將直線飆升,流動性過剩在短期內就將構成大問題。 量化寬松政策,不僅降低了銀行的借貨成本,也降低了企業和個人的借貨成本。現在全球同此涼熱,各國政府都在實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經濟迅速復甦。但結果事與願違,那些本該進入實體經濟的量化寬松貨幣,在有些國家卻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國,在經濟基本面根本沒有利好的情況下,股市卻扶搖直上,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一度沖破11000點,10月18日創下11143.69的高點。

Ⅸ 美國的金融危機正是從「次級債」開始逐漸發酵的,它是怎麼一步步傳遞的

累死了!!!!!!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
也知道,在這里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
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牛貸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系,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
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
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
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牛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公司的董事長——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
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於是阿牛找到美國經濟界的帶頭大哥
——投行。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當當的主兒(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閑著也是閑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
來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鼓搗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
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裡面騙吃騙喝的主兒,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風險沒?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搞吧!於是經濟學家
、大學教授以數據模型、老三樣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
(註: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6,屬於中等偏高。於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發生債務
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4和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行三寸不爛「金
」舌,當然賣了個滿堂彩!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8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

於是投行找到了對沖基金,對沖基金又是什麼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
險小意思!於是憑借著老關系,在世界范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
%;普通CDO利率可能達到
12%,所以光靠利息差對沖基金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這樣一來就如同阿牛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
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牛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個銀
行,到對沖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行卻不太高興了!當初是覺得普通CDO風險太高,才扔給對沖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凈值一個
勁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於是投行也開始買入對沖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這就好像「老黑」家裡有餿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
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把,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老黑」這下可蒙了,難道餿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
吃了!

這下又把對沖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裡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還能老實?於是他們又
把手裡的CDO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10倍的貸款,然後繼續追著投行買普通CDO。嘿,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CDO都歸我們的!!!投行心裡那個不爽
啊,除了繼續悶聲買對沖基金之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
(註: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不是都覺得原來的CDO風險高嗎,那我投保好了,每年從CDO裡面拿出一部分錢
作為保金,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CDO這么賺錢,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幹了!

對沖基金想,不錯啊,已經賺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幹了!

於是再次皆大歡喜,CDS也賣火了!但是事情到這里還沒有結束: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我們假設CDS已經
為我們帶來了
50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發行一個「三毛」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CDS的,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
,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50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
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發規模500億元。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1元面值買入的基金,虧到0.90元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
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評級機構看到這個天才設想,簡直是毫不猶豫:給予AAA評級!

結果這個「三毛」可賣瘋了,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雖然首發規模是原定的500億元,可
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但是保證金50億元卻沒有變。如果現有規模5000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凈值不低於0.99元時
,你不會虧錢了。

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
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阿牛貸款公司倒閉,對沖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
發布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對沖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次貸危
機爆發。

-------------------------------------------

有一點應該澄清,並非所有的對沖基金都使用大劑量的杠桿。事實上,大多數對沖基金使用很少或者不使用杠桿。對沖基金中的一個大類
,所謂的市場中立對沖基金一般嚴格按照1:1的比例同時做空與做多股票,其波動率要遠小於股市本身。我所管理的基金也嚴格控制凈風險暴露,波
動率也大幅低於股票市場本身。大量使用杠桿的對沖基金集中在信貸類對沖基金中。10年前出事的長程資本公司是一個典型,他們的杠桿倍數達到上
百倍,以數十億美元的規模控制上千億美元的資產,其瘋狂程度又遠超過Bears
Stearns了。
美國銀行家的胃口永遠難以滿足, 當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產按揭貸款資源開發殆盡後,
他們又將眼光盯上了一些根本不合格的人。這就是美國600萬貧困或信譽不好的窮人和新移民。
美國的按揭貸款市場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優質貸款市場(Prime Market), 「ALT-A」貸款市場,和次級貸款市場(Subprime
Market)。優質貸款市場面向信用等級高(信用分數在660分以上),收入穩定可靠,債務負擔合理的優良客戶,這些人主要是選用最為傳統的30
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貸款。次級市場是指信用分數低於620分,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而「ALT-A」貸款市場則是介於二者之間的龐大灰色
地帶,它既包括信用分數在
620到660之間的主流階層,又包括分數高於660的高信用度客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
次級市場總規模大致在1萬3000億美元左右,
其中有近半數的人沒有固定收入的憑證,這些人的總貸款額在5000-6000億美元之間。顯然,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其回報率也較高,它的按
揭貸款利率大約比基準利率高2-3%。
次級市場的貸款公司更加「擁有創新精神」,它們大膽推出各種新的貸款產品。比較有名的是:無本金貸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調整利率貸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調整利率貸款,與7年可調整利率貸款,
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Option
ARMs)等。這些貸款的共同特點就是,在還款的開頭幾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時間之後,還款壓力徒增。這些新產品深受追捧
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們認為房地產會永遠上漲,至少在他們認為的「合理」的時間段內會如此,只要他們能及時將房子出手,風險是「可控」的
;二是想當然地認為房地產上漲的速度會快於利息負擔的增加。特別適合於短炒——在利率沒有提高前出手。
「ALT-A」貸款的全稱是「Alternative
A」貸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記錄不錯或很好的人,但卻缺少或完全沒有固定收入、存款、資產等合法證明文件。這類貸款被普遍認為比次級貸款
更「安全」,而且利潤可觀,畢竟貸款人沒有信用不好的「前科」,其利息普遍比優質貸款產品高1%到2%。
「ALT-A」貸款果真比次級貸款更安全嗎?
事實並非如此。自2003年以來,「ALT-A」貸款機構在火熱的房地產泡沫中,為了追逐高額利潤,喪失了起碼的理性,許多貸款人根本沒有正常
的收入證明,只要自己報上一個數字就行,這些數字還往往被誇大,因此「ALT-A」貸款被業內人士稱為「騙子貸款」。
貸款機構還大力推出各種風險更高的貸款產品,如無本金貸款產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le分攤月供金額,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還本金,然後從第二年開始按照利率市場進行利息浮動,
一般還保證每年月供金額增加不超過上一年的7.5%。
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則允許貸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於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額部分自動計入貸款本金部分,這叫做「Negative
Amortization」。因此,貸款人在每 月還款之後,會欠銀行更多的錢。這類貸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後,也將隨行就市。
很多炒房地產短線的「信用優質」人士認定房價短期內只會上升,自己完全來得及出手套現,還有眾多「信用一般」的人,用這類貸款去
負擔遠超過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房屋。大家都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只要房價一直上漲,萬一自己償還債務的能力出了問題,可以立刻將房子賣掉歸還
貸款,還能賺上一筆,或者再次貸款(Re-
finance)取出增值部分的錢來應急和消費,即便利率上漲較快的情況下,還有每年還款增加不得超過7.5%的最後防線,因此是風險小,潛在回
報高的投資,何樂而不為呢。
-------------------------------------------

據統計,2006年美國房地產按揭貸款總額中有40%以上的貸款屬於「ALT-
A」和次級貸款產品,總額超過4000億美元,2005年比例甚至更高。從2003年算起,「ALT-A」和次級貸款這類高風險按揭貸款總額超過了2萬億
美元。目前,次級貸款超過60天的拖欠率已逾15%,正在快速撲向20%的歷史最新記錄,220萬次級人士將被銀行掃地出門。而「ALT-A」的拖欠率在
3.7%左右,但是其幅度在過去的14個月里翻 了一番。
主流經濟學家忽略了「ALT-A」的危險是因為到現在為止,其拖欠率比起已經冒煙的次級貸款市場來還不太明顯,但是其潛在的危險甚至比
次級市場還要大。原因是,「ALT-A」的貸款協議中普遍「埋放」了兩顆重磅定時BoB!!!,一旦按揭貸款利率市場持續走高,而房價持續下滑,將自動
引發這個市場的內爆。在前面提到的Interest
Only貸款中,當利率隨行就市後,月供增加額不超過7.5%,這道最後防線讓許多人有一種「虛幻」的安全感。但是這裡面有兩個例外,也是兩
個重磅BoB!!!,第一顆BoB!!!名叫「定時重新設置」
(5 year/10 year
Recast)。每到5年或10年,「ALT-A」貸款人的償還金額將自動重新設置,貸款機構將按照新的貸款總額重算月供金額,貸款人將發現他們的月
供金額大幅度增加了,這叫做「月供驚魂」(Payment
Shock)。由於Negative
Amortization的作用,很多人的貸款總債務在不斷上升,他們唯一的希望是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揚才能賣掉房子解套,否則將會失去房產或吐血
甩賣。第二顆BoB!!!就是「最高貸款限額」,人們固然可以暫時不去考慮幾年以後的定時重設,但是
「Negative Amortization」
中有一個限制,就是累積起來的欠債不得超過原始貸款總額的110%到125%,一旦觸及這個限額,又是自動觸發貸款重設。這是一個足以要人命
的定時BoB!!!。由於貪圖低利率的誘惑和第一年還款壓力較小的便宜,多數人選擇了盡可能低的月供額。比如每月正常應付1000美元利息,你可以選
擇只付500美元,另外500美元的利息差額被自動計入貸款本金中,這種累積的速度會使貸款人在觸到
5年重設貸款BoB!!!之前,就會被「最高貸款限額」炸得屍骨無存。
既然這些貸款如此凶險,美聯儲就不出面管管?
格老確實是出面了,而且是兩次。第一次是2004年,格老覺得提供貸款的機構和買房的老百姓膽子太小,因為他們還不是特別喜歡高風險
的可調整利率貸款產品(Option
ARMs).
格老抱怨道:「如果貸款機構能提供比傳統固定利率貸款產品更為靈活的選擇,那美國民眾將會收益非淺。對於那些能夠並且願意承受利率變
動風險的消費者來說,傳統的30年和15年固定利率貸款可能太昂貴了。」
於是房利美們,新世紀們和普通買房者們果然膽子逐漸大了起來,情況也果然越來越離譜,房價也果然越來越瘋狂。
於是,17個月後,格老又出現在參議院聽證會上,這一次,他卻皺著眉說:「美國消費者使用這些新的貸款方式(指Option
ARM等)來負擔他們原本無法承受的房貸負擔,這是個糟糕的主意。
人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格老的想法。是啊,格老的話說得四面水滑,他是說如果美國老百姓有能力承受利率風險並能夠駕馭這種風險
,不妨使用高風險貸款。言下之意是如果沒這本事,就別瞎湊熱鬧。也許格老當真不知道美國老百姓的「金融智商」。
次級貸款CDO: 濃縮型資產毒垃圾
次級房貸和ALT-A貸款這兩類資產毒垃圾的總額為2萬億美元. 這些資產毒垃圾必須從美國銀行系統的資產賬目表上剝離掉, 否則後患無窮

怎樣剝離呢? 就是通過我們經常講的資產證券化。華爾街有句名言, 如果要增加未來的現金流, 就把它做成證券.
如果想經營風險,就把它做成證券。其實, 金融創新的本質就是, 只要能夠透支的,
都可以在今天就想辦法讓它變現。美國人什麼都炒了,不但炒房地產,還炒房地產債券,而這些債券被加入了杠桿效應,風險被放大了上百倍
。這就是貝爾斯登炒做的房地產抵押證券之所以會突然成為垃圾的原因。
本來以次級房貸為抵押品的MBS債券是易生成,難脫手, 因為美國大型投資機構如退休基金, 保險基金,
go-vern-ment基金的投資必須符合一定的投資條件, 即被投資品必須達到穆迪或標普的AAA評級.
次級房貸MBS顯然連最低投資等級BBB也不夠, 這樣一來,
許多大型投資機構就無法購買。但是,正規機構不能買,並不等於沒有人買,相反,正是因為其高風險, 所以回報也比較高,
華爾街的一些從事高風險的投資銀行——例如高盛等一眼就看中了這些資產毒垃圾的潛在高投資回報。
於是,一些投資銀行開始介入這一高危的資產領域。
投資銀行家們首先將「毒垃圾」級別的MBS債券按照可能出現拖欠的幾率切割成不同的幾塊(Tranche),
這就是所謂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債務抵押憑證。其中風險最低的叫「高級品CDO」(Senior
tranche, 大約佔80%), 投行們用精美禮品盒包裝好, 上扎金絲帶。風險中等的叫 「中級品CDO」 ( Mezzanine, 大約佔10%
), 也被放到禮品盒裡, 然後紮上銀絲帶。風險最高的叫「普通品CDO」( Equity, 大約佔10%), 被放到有銅絲帶的禮品盒裡.
經過華爾街投資銀行這樣一番打扮, 原先醜陋不堪的資產毒垃圾立刻變得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當投資銀行家手捧精美的禮品盒再次敲開資產評級公司大門時, 連穆迪標普們都看傻了眼。巧舌如簧的投資銀行大談「高級品」如何可靠
與保險,
他們拿出最近幾年的數據來證明「高級品」出現違約現象的比例是如何之低, 然後亮出世界一流數學家設計的數學模型來證明未來出現違約的
幾率也極低,
即便是萬一出現違約, 也是先賠光「普通品」和「中級品」, 有這兩道防線拱衛, 「高級品」簡直是固若金湯. 最後再大談房地產發展形式如
何喜人,
按揭貸款人隨時可以做「再貸款」(Refinance)來拿出大量現金, 或是非常容易地賣掉房產然後套得大筆利潤, 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信手拈來。
穆迪標普們仔細看看過去的數字, 沒有什麼破綻, 再反復推敲代表未來趨勢的數學模型, 似乎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房地產如何紅火大家都
知道, 當然,
穆迪們憑著干這行幾十年的直覺和經歷過多少次經濟衰退的經驗, 他們明白這些花樣文章背後的陷阱,
但也深知其中的利益關系。如果從表面上看禮品盒「無懈可擊」, 穆迪標普們也樂得做順水人情, 畢竟大家都在金融江湖上混,
穆迪標普們也要靠著投資銀行的生意才有飯吃, 而且穆迪標普們彼此也有競爭, 你不做別人也會做, 得罪人不說還丟了生意. 於是穆迪標普們
大筆一揮,
「高級品CDO」獲得了AAA的最高評級。
投資銀行們歡天喜地地走了. 形象地說, 這個過程類似不法商販將麥當勞傾倒的廢油收集起來, 再經過簡單的過濾和分離, 「變廢為寶」,
重新包裝一下又賣給餐館老闆炒菜或煎炸油條。
作為毒垃圾承銷商的投資銀行們拿到CDO評級之後, 又馬不停蹄地來找律師事務所建立一個 「專用法律實體」(SPV, 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 這個「實體」照規矩是注冊在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以躲避go-vern-ment監管和避稅. 然後,
由這個「實體」將資產毒垃圾買下來並發行CDO, 這樣一來投資銀行可以從法律上規避「實體」的風險.這些聰明的投資銀行有哪些呢? 它們是:
雷曼兄弟公司, 貝爾斯登, 美林, 花旗, Wachovia, 德意志銀行, 美國銀行(BOA)等大牌投行。
當然, 投資銀行們決不想長期持有這些毒垃圾, 他們的打法是迅速出手套現。推銷 「高級品CDO」因為有了AAA的最高評級,
再加上投資銀行家的推銷天賦, 自然是小菜一碟。購買者全都是大型投資基金和外國投資機構, 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 保險基金,
教育基金和go-vern-ment託管的各種基金。但是「中級品CDO」和「普通品CDO」就沒有這么容易出手了。投行們雖然費盡心機,
穆迪標普們也不肯為這兩種「濃縮型毒垃圾」背書, 畢竟還有個「職業操守」的底線。
如何剝離燙手的「濃縮型毒垃圾」呢? 投行們煞費苦心想出了一個高招, 成立對沖基金!
「資產毒垃圾」生產鏈
投資銀行們拿出一部分「體己」銀子敲鑼打鼓地成立了獨立的對沖基金, 然後將「濃縮型毒垃圾」從資產負債表上「剝離」給獨立的對沖
基金,
對沖基金則以「高價」從「本是同根生」的投行那裡購進「濃縮型毒垃圾」CDO資產, 這個「高價」被記錄在對沖基金的資產上作為「進入價格
」(Enter
Price). 於是投資銀行從法律上完成了與「濃縮型毒垃圾」劃清界限的工作。
幸運的是2002年以來美聯儲營造的超低利率的金融生態環境滋生了信貸迅猛擴張的浪潮, 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 房地產價格5年就翻了一翻
.
次級貸款人可以輕松得到資金來保持月供的支付. 結果次級貸款拖欠的比率遠低於原來的估計。
高風險對應著高回報, 既然高風險沒有如期出現, 高回報立刻為人矚目. CDO市場相對於其它證券市場交易量要冷清得多,
「毒垃圾」很少在市場上換手, 因此沒有任何可靠的價格信息可供參照。在這種情況下,
監管部門允許對沖基金按照內部的數學模型計算結果作為資產評估標准。對於對沖基金來講, 這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經過各家自己「計算」,
20%的回報率不好意思說出口, 30%難以向別的基金誇口, 50%難登排行榜, 100%也不見得能有爆光率。
一時間, 擁有「濃縮型資產毒垃圾」CDO的對沖基金紅透了華爾街。
投行們也是喜出望外, 沒想到啊沒想到, 持有大量「濃縮型毒垃圾」的對沖基金成了搶手貨。由於搶眼的回報率,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要求
入伙對沖基金,
隨著大量資金湧入, 對沖基金竟然成了投行們的生財機器.

Ⅹ 美國的杠桿債券牛市是怎樣崩盤的

高收益債在70-80年代的盛行也催生了資產泡沫。80年代末,關於高收益債的負面新聞開始鵲起,高收益債市場受到情緒、監管、信貸緊縮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其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拋壓,另外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並且經濟也同時出現減速現象,這也成為泡沫破滅的重要原因,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並且債券違約率也迅速攀升。整個80年代,高收益債的平均違約率僅僅不到4%,到了1991年,高收益債的違約率躥升至11%左右的空前高位。
在90年代垃圾債泡沫崩塌之前,儲貸機構的風險已經開始發酵。早在1984年,就因之前的高利率和放寬存戶利率的政策使儲貸機構出現了一系列破產事件,尤其是田納西州和加州,由於這兩個州對儲貸行業監管比較松,且當地的經濟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泡沫,因此當時的儲貸機構的資產端本身就醞釀著比較大的風險。
而到了1986年,聯邦儲貸機構存款保險公司為當時54家破產的儲貸機構的存戶提供了約160億美元的賠償,但尚有相當一部分儲戶得不到賠付,並且隨著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行業中的半數機構已經陷入危機。
隨著垃圾債的違約率的爬升和垃圾債危機的出現,90年代初儲貸機構的危機也一並達到了頂峰,當時新成立的清算信託公司分別在1989年和1990年賠付儲貸機構的家數高達318和213家。
1990年,高收益債券的平均交易價格只有面值的66%。大幅折價導致高收益債券市場發行量降到了10年來最低,10年來首次出現負回報。在經濟景氣階段,垃圾債的高收益很容易讓人忘記它的「垃圾」本質,但是一旦經濟減速,垃圾債的違約情況就會急劇上升。在這場危機的倒逼下,美國政府為此付出了1660億美元的救助,1800餘家儲貸機構破產,數百人入獄。美國的1981-1990年最終被形容為「貪婪的十年」。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造成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

熱點內容
鳳凰傳媒港股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3
美國原油出口帶來了什麼 發布:2021-03-31 20:26:44 瀏覽:740
k線重合指標 發布:2021-03-31 20:26:26 瀏覽:359
金融財經網站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5:22 瀏覽:766
金融視頻網站 發布:2021-03-31 20:25:20 瀏覽:108
公司是否質押 發布:2021-03-31 20:24:28 瀏覽:643
私募眾籌騙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852
股份構成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1-03-31 20:24:21 瀏覽: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發布:2021-03-31 20:23:56 瀏覽:263
融資名單查詢 發布:2021-03-31 20:22:52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