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私募市場
㈠ 私募和企業孵化是什麼意思
私募指的是私下募集資金,算是籌資的一種方式,企業孵化是指孵化器,比如像騰訊眾創空間這種,幫助創業者創業的一個過程。
㈡ 2008年後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私募基金有哪些
私募股權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伴隨著監管轉型、行業探討、登記備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漸次鋪開,中國私募市場在募資、投資、管理與退出機制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相較美國成熟私募市場,我國私募股權市場仍存在顯著差距,需在均衡投資者結構、豐富退出渠道、完善監管機制、加強人才培育等方面有所突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風生水起
私募股權(PE) 投資不僅可以拓展市場服務范圍,增強對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而且還有助於拓展居民投資渠道,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高社會資金使用效率。近年來,伴隨著監管轉型、行業探討、登記備案、建章立制等一系列針對私募市場的頂層設計的漸次鋪開,隨著市場建設重心從場內到場外的推進、從公募到私募的轉變,中國私募市場正在陽光化道路上迅速壯大。根據證監會私募基金監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已完成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4856家,管理私募基金6787隻,管理規模19597.9億元,私募基金行業從業人員85504人。
私募市場的繁榮發展一方面得益於監管層面的重視與培養。十八屆三中全會已明確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新國九條將「培育私募市場,建立健全私募發行制度以及發展私募投資基金」單獨列出;證監會於2014年2月專門成立了私募基金監管部,將私募基金納入證券監管范圍並發布了《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另一方面,伴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創業板風險積聚、IPO退出渠道受阻等多方考驗,投資銀行、信託公司等各類私募中介機構從自身業務出發,在募資、投資、管理與退出機制上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實踐。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導與自下而上求新求變共同推動了私募市場的有序發展。
產業基金與並購基金助推募資全面回暖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陰霾的逐漸褪去,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整體呈現逐步回暖的態勢。2010年和2011年私募股市場迎來了強勁反彈,新募基金數與募資規模屢創新高。2012年雖然新募基金數仍保持增長,但受限於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二級市場持續低迷、IPO新股發行減速等不利因素,募資規模出現大幅下滑。據不完全統計,單只基金平均募資額也從2008年的11.99億美元大幅縮水至0.69億美元。2013年PE市場募資活躍度有所回升,募資規模比上年增長36.32%,但新募基金小型化趨勢依舊明顯。在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產業整合及對外投資合作加速的多重背景下,2014年度私募基金募資市場活力十足。根據清科數據中心統計,2014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共完成新募基金448支,其中披露金額的423支基金共募集到位631.29億美元,新募基金數與募資規模均創歷史新高。
從新募基金的類型來看,近三年新募基金中成長基金的數量與金額均佔一半以上,其中定增類型基金增幅明顯。此外,房地產基金佔比下降,而並購基金佔比有明顯的上升趨勢。2014年房地產基金共募集到位126支,披露募資金額的121支基金共募集104.39億美元,募集基金數同比下降4.55%,募集總金額同比下降2.14%。並購基金共完成募集68支,共募集金額66.50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9支與25.07億美元實現大幅增長。從新募基金幣種來看,人民幣基金募集熱潮持續強勁,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但在平均單支基金的募資規模上,人民幣基金始終與外幣基金相距甚遠。
近期募資市場的活躍除了受益於經濟轉型的多項利好政策推動外,大型國資背景產業基金、並購基金的相繼設立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新一輪國資改革的推進,以國企資本或國有資產管理中心資本為紐帶開展市場化資本運作的探索逐步升級,PE機構聯合國企設立並購基金、產業基金的例子不斷增多。在國有資本參與型股權投資基金中,通常由職業團隊主導設立PE基金,國資不幹預基金人事薪酬,不參與具體項目決策,國有投資監管中的投資項目審批制和項目審計制度不再使用,這種模式能夠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運作,更好的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
在募資方式上,機構間私募產品報價與服務系統的推出,開創了私募基金募集資金的新方式。報價系統作為一個私募信息的匯集平台和私募產品的交易平台,搭建了資金需求方和供給方之間的橋梁,能夠讓資本與創新創業更便捷地結合;另外,報價系統以服務私募市場,服務私募產品的報價、發行、轉讓為己任,有利於豐富企業的融資品種。同時,報價系統拓寬了私募市場的融資渠道。各類機構通過報價系統可以快速創設私募產品、收集私募產品信息並找到交易對手方,減少專業機構參與不足問題;最終,報價系統作為私募市場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有助於整合私募市場的各個要素資源,促進形成分層互動的市場體系,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形成,進一步完善私募市場體系。
結構轉型與國企混改催生熱點投資領域
回溯PE投資市場,金融危機以前在數量上始終沒有大的突破,反倒是近年來實現了快速發展。雖然2012年投資案例數與投資金額出現了小幅回落,但整體上呈現震盪上揚的態勢。2014年共計完成943起投資案例,披露金額的847起案例共投資金額537.57億美元,投資案例數與投資金額均創下了歷史新高。從投資策略來看,成長資本、PIPE、房地產投資占據全部策略類型的95%以上,與此同時,並購資本的佔比近年來有所上升。從投資地域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始終是熱門投資地域,另外陝西、河北、雲南等地的投資案例也呈增多趨勢。
從近幾年私募投資案例數的分布情況來看,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機械製造、清潔技術、房地產、互聯網等行業頗受追捧。其中互聯網行業的關注度與投資積極性不斷攀升,2014年以145筆交易問鼎最熱門行業榜首。
投資金額方面,清潔技術、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機械製造、IT等行業雖然獲投企業眾多,但整體交易規模較小。反觀房地產、能源及礦產、連鎖及零售等行業,近期大宗投資案例較為頻繁,2014年這些行業的總投資金額均超過了60億美元。
PE作為整個資本市場的上遊行業,投資趨勢的變化反射出社會需求和經濟環境的變化。面對第三產業比重增加、人口老齡化、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等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改變,不難發現PE投資的熱點正從傳統產業向互聯網、移動通信、醫療、環保等新興行業轉移,消費升級和科技創新將持續成為市場主流熱點。
此外,投身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近年來PE基金投資領域的一大變化。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相繼落地。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紛紛響應中央號召提升國有資產資本回報率,PE基金也參與到這一混改浪潮中來。
對比美國成熟市場尋找自身差距
美國是全球私募股權投資發展最早也是最發達的國家。根據PEI的統計,2009-2014年全球規模最大的300家PE投資公司(PEI300)的募資額達7.42萬億美元,其中超過60%為美國公司。同期規模最大的10家私募基金公司中有9家均為美國公司。美國的私募股權資本主要源於養老基金、保險基金、金融機構、捐贈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私募股權基金作為專業的投資機構,按照一定的投資流程,通過對項目的篩選、盡職調查、設計投資方案、通過各種審批實施投資、投資後管理以及根據合適時機和路徑進行投資退出,形成一個完整的項目投資流程。投資後收益扣除相應的成本後由普通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根據有限合夥協議的規定進行分配;美國的私募市場由美國證監會負責監管,由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進行監督,對信息披露尤為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美國已將私募股權資本投資到全球各大洲,與此同時,美國私募股權基金的管理模式,包括以有限合夥為代表的基金組織形式、投資的操作流程、市場監管框架等也迅速影響到其他國家。相較美國,我國私募市股權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在投資者結構、退出渠道、人才培育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私募監管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1社保與養老金參與度低
從資金來源來看,美國私募市場的投資者主要包括養老基金、金融投資機構、捐贈基金以及高凈值人士,其中機構投資者是主體,特別是公共養老金,2007年就佔到美國私募資金來源的27.3%。近年來美國公共基金對於私募市場的配置比例仍進一步上升 ,例如:俄勒岡國家基金計劃將原先16%的私募配置比例提高到20%;加利福尼亞州教師退休基金則打算將這一比例由12%提高到13%;帕諾海灘警察和消防員退休基金對私募的配置比例將提升一倍。而我國私募市場的投資者一直以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為主,社保基金與養老基金的參與度十分有限。雖然自2008年6月起,我國社保基金被批准進入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但明確限定投資比例不得超過全國社保基金總資產(按成本計算)的10%。
2退出渠道依舊比較狹窄
相對而言,我國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退出渠道要狹窄得多:盡管滬深交易所現已形成了三個板塊的市場體系,但三個板塊日益呈現出顯著的趨同性,並且進入門檻都非常高,大多數中小企業都較難滿足;再看處於場外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雖然在2014年迎來了全面擴容,但掛牌企業數量以及市場活躍度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另外,從場內到場外、從創業板到主板市場的轉板機制尚未形成,這也直接導致了新三板市場吸引力的下降;而作為另一重要退出渠道的並購市場,目前在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提高並購審核效率、健全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環境、豐富並購融資及支付工具等方面仍存在較大改善空間。總體而言,與美國等發達市場相比,我國私募股權投資的退出渠道依舊比較狹窄。
3私募監管機制有待完善
金融危機後,美國對私募基金的監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9年以來先後出台了《私募基金投資顧問注冊法》、《投資者保護法》、《公司和金融機構薪酬公平法》等六部法案,旨在加強對私募基金的監管。我國直至2014年2月《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出台,才正式將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范圍。學習美國模式,我國私募市場以「重風險控制、重行業自律、重事後監管、重服務指導」為監管理念,體現了證監會功能監管、適度監管的原則。但就目前的實施情況而言,仍有部分私募基金未參與備案登記,私募基金在運作中仍存在諸多模糊地帶,可參照的法律法規也不盡明晰,私募監管之路任重道遠。
4投資管理人才存在缺口
具有國際管理經驗的投資機構和優秀的基金管理團隊是實現私募股權市場優化發展的重要「軟體」。從私募機構建設來看,截止2014年11月,我國已完成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有4856家,雖然數量上增長迅速,但在公司治理、管理經驗與國際知名度等方面都與國外私募機構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從私募管理人才建設來看,由於私募股權投資涉及非常專業的融資、投資知識和技能,需要大量受過專業培訓、工作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我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時間相對較短,面對私募基金數量爆發式的增長,合格的投資管理人才隊伍存在較大缺口。
㈢ 華泰證券 或者其他券商有沒有類似私募培育的項目
現在騰訊大賽有獎、360也有等多證券APP都有。但給錢上實盤可能性無。你不是專業性做,無法考察你的實力。所以可能性很小。
㈣ 什麼是私募基金
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在發行證券時,可以選擇不同的投資者作為發行對象,由此專,可以將屬證券發行分為公募和私募兩種形式。在中國金融市場中常說的「私募基金」,往往是指相對於受中國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的,向不特定投資人公開發行受益憑證的證券投資基金而言,是一種非公開宣傳的,私下向特定投資人募集資金進行的一種集合投資。
㈤ 私募基金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1993-1994年,證券公司的主營方向從經紀業務走向承銷業務,與之配合,需要定向拉一些大客戶,久而久之形成不正規的信託關系,而證券公司的角色亦轉換成受託人,由大客戶將資金交與證券公司代理委託進行投資。這部分資金大多發展成隱秘的「一級市場基金」。專門在一級市場中打新股,利用營業部的優勢,實現的收益率不僅較高,而且基本上沒有風險。
第二階段發生在1997-1998年,當時一級市場非常活躍,上市公司將股市集資來的閑置資金委託主承銷商進行投資。這段期間出現的地下私募基金更加接近於嚴格意義上的私募基金,並且大多以公司等形式出現。《公司法》規定,企業大部分資產不能投資於股市,投資咨詢公司也只能做簡單的咨詢業務。但實際上,眾多咨詢公司、顧問公司一直在以「委託代理」的方式操縱著數目頗為龐大的地下私募基金。而一些投資公司實質就是兼顧財務顧問、重組服務的民營投資公司型基金,並且往往背靠著一些證券公司,對整個市場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三階段是從1999年至2000年中,由於各種「投資管理公司」過熱,大量證券公司從業人員跳槽,特別是1999年中出來的一批證券業的資深人員,由於其專業知識較熟,加上其市場營銷技巧,進入該領域後在市場上形成了巨大反響。另外,在此期間綜合類券商經批准可以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受託管理現金、國債或者上市證券。從地下秘密轉為地上公開後,各券商之間在這塊業務的競爭更加激烈了。一些證券公司在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中都有雷同的承諾,如保證收回本金、保證年收益率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更多資金以獲取較高收入,券商就提高進入門檻的資金要求。據了解,一些券商至少要求是上千萬元的資金量。
正是因為有上述特點和優勢,私募基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展十分快速,並已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也培育出了像索羅斯、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和國際金融「狙擊手」。在國內,雖然還沒有公開合法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但許多非銀行金融機構或個人從事的集合證券投資業務卻早已顯山露水,從一定程度上說,它們已經具備私募基金應有的特點和性質。
據報道,國內現有私募基金性質的資金總量至少在5000億元以上,其中大多數已經運用美國相關的市場規定和管理章程進行規范運作,並且聚集了一大批業界精英和經濟學家。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們只能默默無聞地生存在不見陽光的地下世界裡。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基金市場的開放已為時不遠,根據有關協議,5年後國外基金可以進入中國市場,未來市場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由此,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應盡快賦予私募基金明確的法律身份,讓其早日步入陽光地帶,這不僅有利於規范私募基金的管理和運作,而且可以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減少交易成本,推動金融創新,並不斷創造和豐富證券市場上的金融產品和投資渠道,滿足投資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
據圈內人士估計,中國現有地下私募基金的總量遠遠超過在深滬兩地掛牌的封閉式基金。其總量保守估計已在2000億元左右,較高估計則達5000億元。按此估算,考慮到這些私募基金主要投資於證券市場,我們可以認為,雖然在深滬兩地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的股本和凈值占流通市值的比率不到4%,但加上私募基金部分,則這一比例有可能趕上甚至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美國1999年投資基金占股票市值的比率為18%)。
所以,私募基金實力強大,需要證券監管部門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逐步規范引導其走向正確發展的道路。雖然中國私募基金市場的發展帶有自發性、地下性,但卻並沒有亂成一團,而是相當講求信譽,秩序井然,迄今為止幾乎沒有出現過大的糾紛問題。正是因為私募基金的市場化,許多公募基金難以解決的問題,甚至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首先是基金持有者與管理人的激勵兼容問題。證券法規定,公募基金每日基金管理人的報酬為上日基金資產凈值乘1.5%乘1/365,比例相當高,這直接導致部分基金管理人希望在短時間內抬高資產凈值以獲益,臨到年底分紅時,又迅速做低凈值,容易造成違規操作。其收入從年終分紅中按比例提取,這使得基金持有者與管理人利益一致。
其次是基金管理人的風險承擔機制。國際上基金管理人一般要持有基金3%至5%的股份,一旦發生虧損,這部分將首先被用來支付,以保證管理人與基金利益綁在一起。中國大部分私募基金也採用這種方式,不同的是其比例高達10%至30%,因此發生虧損時,反而是基金管理人損失最為嚴重。之所以比例這么高,是因為中國信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同時由於其操作處於地下狀態,風險較大,比例不高難以吸引資本加盟。
第三是基金管理人對於資金持有對象的主動選擇機制。據稱,一家70億元規模的私募基金在招募時即對資本持有人提出「八不要」:資金少的不要,一般每人要在3000萬元以上;要求固定回報的不要;時間短的不要。
第四是融資和投資方式的充分市場化,其中許多可能觸及金融管理規定。在私募基金中,一些不合法但合理的做法非常盛行。
第五是私募基金開始注重治理機制問題。
三季度A股連續下跌,但興業信託公司公布的三季度報告卻顯示,與其合作發行的絕大部分私募基金在三季度末保持了高倉位。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興業信託發布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三季度管理報告顯示,82隻陽光私募9月底平均倉位66.91%。其中,28隻產品倉位九成以上,佔比34.15%,而16隻產品幾乎滿倉操作,持有權益類資產比例在99%以上,佔比19.51%。此外,倉位在70%~90%之間的私募產品數量為16隻,佔比19.51%;倉位在50%~70%的產品數量為14隻,佔比17.07%;倉位在50%以下的私募產品數量為24隻,佔比29.27%,其中,倉位在一成以下的私募產品數量為5隻。
此外,隨著近幾年私募基金獲得爆發式增長。據格上理財統計,陽光私募基金公司已經超過500家,產品總數已超過1000隻,規模達到1500多億。有多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超過了50億元,多隻私募產品的首發規模超過了10億元,已堪比公募。另據格上理財統計,公募基金2010年全年,共發生372次基金經理變更事項,比2009年高出七成左右,同時發生192起基金經理離職事件,也比2009年的117起高出64%,可以看出公募基金經理變更速度驚人,且有加速趨勢,辭職的基金經理大多數進入私募界發展,中國金融界的精英匯聚於此,說明私募基金的發展是大勢所趨。
伴隨2015年腳步聲到來的是保險資金運用一個接一個細化方案的「落地」。其中,保監會批準保險資金設立私募基金,專項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尤為引人關注。
㈥ 私募基金的隔離機制
新「國九條」明確提出,培育私募市場,建立健全私募發行制度,發展私募投資基金。業內人士建議,在私募市場風險控制方面,監管機構需加強對券商櫃台產品的事中事後監管,私募基金機構需加強公募業務和私募業務間的隔離,以避免利益沖突。
私募基金目前迫切需要建立的風控合規制度之一,就是公募業務和私募業務間的隔離。「目前多數私募機構的規模較小,資源較有限,人才儲備也欠充足,因此不具備建立公募私募兩套團隊的能力」。為避免公募業務帶來的與現有私募業務的潛在利益沖突,私募機構至少在產品設計上應與旗下私募產品保持明顯的差異。
此外,境外業務是私募基金另一重要發展方向,但在QDII和QFII領域,私募基金尚未真正實現零的突破。私募基金需要學習海外市場規則和規律。多數私募基金目前適合以境內業務為主,境外業務為輔。在拓展境外業務中,以服務海外機構投資者的QFII為先,以代理國內機構和個人投資海外的QDII為次。在境內業務壯大、海外投研能力和經驗充分提升後,再積極拓展境外業務。
㈦ 如何參與私募基金理財
第一,私募基金是一種特殊的投資基金,主要是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的;
第二,私募基金一般只在「小圈子裡」(僅面向特定的少數投資者)籌集資金;
第三,私募基金的銷售、贖回等運作過程具有私下協商和依靠私人間信任等特徵;
第四,私募基金的投資起點通常較高,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等組織機構,一般都要求具備特定規模的財產;
第五,私募基金一般不得利用公開傳媒等進行廣告宣傳,即不得公開地吸引和招徠投資者;
第六,私募基金的基金發起人、基金管理人通常也會以自有的資金進行投資,從而形成利益捆綁、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機制;
第七,私募基金的監管環境相對寬松,即政府通常不對其進行嚴格規制;
第八,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嚴格;
第九,私募基金的保密度較高;
第十,私募基金的反應較為迅速,具有非常靈活自由的運作空間;
第十一,私募基金的投資回報相對較高(即高收益的機率相對較大);
第十二,其他。
私募基金的運作模式
私募基金的主要運作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是承諾保底,基金將保底資金交給出資人,相應的設定底線,如果跌破底線,自動終止操作,保底資金不退回。
第二種,接收帳號(即客戶只要把帳號給私募基金即可),如果跌破10%,客戶可自動終止約定,對於贏利達10%以上部分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分成,此種都是針對熟悉的客戶,還有就是大型企業單位。
私募基金的組織形式
1、公司式
公司式私募基金有完整的公司架構,運作比較正式和規范。目前公司式私募基金(如"某某投資公司")在中國能夠比較方便地成立。半開放式私募基金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比較方便地進行運作,不必接受嚴格的審批和監管,投資策略也就可以更加靈活。比如:
(1)設立某"投資公司",該"投資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有價證券投資;
(2)"投資公司"的股東數目不要多,出資額都要比較大,既保證私募性質,又要有較大的資金規模;
(3)"投資公司"的資金交由資金管理人管理,按國際慣例,管理人收取資金管理費與效益激勵費,並打入"投資公司"的運營成本;
(4)"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每年在某個特定的時點重新登記一次,進行名義上的增資擴股或減資縮股,如有需要,出資人每年可在某一特定的時點將其出資贖回一次,在其他時間投資者之間可以進行股權協議轉讓或上櫃交易。該"投資公司"實質上就是一種隨時擴募,但每年只贖回一次的公司式私募基金。
不過,公司式私募基金有一個缺點,即存在雙重征稅。克服缺點的方法有:
(1)將私募基金注冊於避稅的天堂,如開曼、百慕大等地;
(2)將公司式私募基金注冊為高科技企業(可享受諸多優惠),並注冊於稅收比較優惠的地方;
(3)借殼,即在基金的設立運作中聯合或收購一家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最好是非上市公司),並把它作為載體。
2、契約式
契約式基金的組織結構比較簡單。具體的做法可以是:
(1)證券公司作為基金的管理人,選取一家銀行作為其託管人;
(2)募到一定數額的金額開始運作,每個月開放一次,向基金持有人公布一次基金凈值,辦理一次基金贖回;
(3)為了吸引基金投資者,應盡量降低手續費,證券公司作為基金管理人,根據業績表現收取一定數量的管理費。其優點是可以避免雙重征稅,缺點是其設立與運作很難迴避證券管理部門的審批和監管。
3、虛擬式
虛擬式私募基金錶面看來像委託理財,但它實際上是按基金方式進行運作。比如,虛擬式私募基金在設立和擴募時,表面上是與每個客戶簽定委託理財協議,但這些委託理財帳戶是合在一起進行基金式運作,在買入和贖回基金單元時,按基金凈值進行結算。具體的做法可以是:
(1)每個基金持有人以其個人名義單獨開立分帳戶;
(2)基金持有人共同出資組建一個主帳戶;
(3)證券公司作為基金的管理人,統一管理各帳戶,所有帳戶統一計算基金單位凈值;
(4)證券公司盡量使每個帳戶的實際市值與根據基金單位的凈值計算的市值相等,如果二者不相等,在贖回時由主帳戶與分帳戶的資金差額劃轉平衡。
虛擬式的優點是,可以規避證券管理部門對基金設立與運作方面的審批與監管,設立靈活,並避免了雙重征稅。缺點是依然沒有擺脫委託理財的束縛,在資金籌集上需要法律上的進一步規范,在資金運作上依然受到證券管理部門對券商的監管,在資金規模擴張上缺乏基金的發展優勢。
4、組合式
為了發揮上述3種組織形式的優越性,可以設立一個基金組合,將幾種組織形式結合起來。組合式基金有4種類型:
(1)公司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2)公司式與契約式的組合;
(3)契約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4)公司式、契約式與虛擬式的組合。
私募基金的現狀
正是因為有上述特點和優勢,私募基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展十分快速,並已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也培育出了像索羅斯、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和國際金融「狙擊手」。在國內,目前雖然還沒有公開合法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但許多非銀行金融機構或個人從事的集合證券投資業務卻早已顯山露水,從一定程度上說,它們已經具備私募基金應有的特點和性質。據報道,國內現有私募基金性質的資金總量至少在2000億元以上,其中大多數已經運用美國相關的市場規定和管理章程進行規范運作,並且聚集了一大批業界精英和經濟學家。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們只能默默無聞地生存在不見陽光的地下世界裡。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基金市場的開放已為時不遠,根據有關協議,5年後國外基金可以進入中國市場,未來市場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由此,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應盡快賦予私募基金明確的法律身份,讓其早日步入陽光地帶,這不僅有利於規范私募基金的管理和運作,而且可以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減少交易成本,推動金融創新,並不斷創造和豐富證券市場上的金融產品和投資渠道,滿足投資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