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民杠桿率
Ⅰ 哪些行業杠桿高
你好,高杠桿是杠桿中的一種形式。杠桿是炒外匯中所用的外匯保證金的杠桿比例。杠桿越大,風險也越大,當然利潤也越大。高杠桿對股票投資是一把「雙刃劍」,其在短期內能把股指和股價急速炒上去,也能讓股指和股價暴跌。
Ⅱ 哪些行業杠桿高
1.杠桿率一般是指權益資本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
2.按照所有制,國有企業杠桿率較民營企業高;按照行業分析,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鋼鐵等部分行業是高杠桿、高債務風險的部分,需要分別解決。
Ⅲ 市場融資杠桿率過高是什麼意思
融資杠桿過高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融資的時候,需要一定的資本,然後就可以借到高額的貸款。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看好一個項目,如果出5元錢,然後借95元,就是用5元撬動了100元的投資,杠桿20倍。這種情況下如果出風險的話,可以看到,杠桿越大風險越高,波及面越廣。於是貸款方開始不願意給這么高比例的杠桿出資,要求借款方多出資本金。
所以杠桿收購融資是以企業兼並為活動背景的,是指某一企業擬收購其他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時,以被收購企業資產和將來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從銀行籌集部分資金用於收購行為的一種財務管理活動。
(3)民民杠桿率擴展閱讀:
市場融資杠桿率過高的危害
1、過高的杠桿率、加上經濟大環境的下行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和危害不言而喻,溫州、紹興等地不斷有老闆因無法還貸而跑路,企業因此而破產。這些貸款有來自於銀行,也有來自於民間借貸,甚至是高利貸。這樣的企業負債率肯定在100%以上。
2、資金的高杠桿在短期內快速推高股價和指數的同時,也隱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在高杠桿不能持續的情況下,稍有風吹草動,高杠桿的資金就會迅速從股市撤退,從而引起股價和指數的急劇下跌。因此,股市的火爆行情,有時與股市的暴跌甚至崩盤如影相隨。
3、藉助於高杠桿來投資股市的交易模式和行情走勢很難具有持續性。更何況,各路加杠桿或拆借入市的資金中難免有違規或打政策「擦邊球」的情況存在,一旦強化監管,這類資金將不計代價撤離股市,加劇股市的大起大伏。
Ⅳ 股票中的杠桿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來就是來一個乘號(*)。使自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投資者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收益預期,還有可能遭遇的風險.
Ⅳ 三,究竟哪些企業杠桿率較高
由於杠桿率隨刺激政策的乘數效應和我國金融資本市場發展的缺陷,債務不斷向國企集中,成為此輪杠桿周期的新特點。從貸款和債券數據方面看,我國企業部門債務的絕大部分來自國有企業負債,佔80%左右。
根據財政部數據,國企營業總收入雖然從2008年的約21萬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46.5萬億元,但利潤增幅除2010年較大外,2013年僅達5.9%,而成本中的財務費用增幅卻由2009年的3.2%迅速增長到2012年的33.5%,雖然2013年重新回落至8.6%,但2014年第一季度重又增長19.3%,財務費用增幅已經連續4年超過利潤增長,需要引起特別關注。
按照所有制,國有企業杠桿率較民營企業高;按照行業分析,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鋼鐵等部分行業是高杠桿、高債務風險的部分,需要分別解決。今天的債務形式和主體多元化,既有銀行的表內也有銀行的表外,還有信託證券保險債券融資、民間融資等方方面面。尤其是當前企業債務中出現了大量的企業債券,而且增長迅速,企業債券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償還方式加劇了企業發生債務風險的可能性。當前我國企業的債務主要集中在貸款和債券方面。
從2008年以來企業新增貸款的行業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工業、材料、公用事業和能源等領域;從當前存量債務的行業分布情況看,主要分布在公用、鐵路、礦產、運輸、石油天然氣等行業;從2013年各行業的杠桿率分布看,汽車及零部件、商業、生物制葯、材料、運輸等多個行業非上市企業的帶息債務杠桿率都超過了50%。
Ⅵ 房貸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
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
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
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
財務杠桿影響的是企業的稅後利潤而不是息前稅前利潤。
財務杠桿率等於息稅前利潤與營業利潤之比,反映由於固定的債務存在,財務費用(利息)對保險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負債的程度和企業償債能力,財務杠桿率越高反映利息費用越高,導致ROE指標越低。
(6)民民杠桿率擴展閱讀
1、杠桿率的優點
一是反映股東出資的真金白銀對存款人的保護和抵禦風險的作用,有利於維持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水平,確保銀行擁有一定水平的高質量資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潤)。
二是能夠避免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復雜性問題,減少資本套利空間。本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在新資本協議框架下,如果商業銀行利用新資本協議的復雜性進行監管套利, 將會嚴重影響銀行的資本水平。有關數據顯示,一些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杠桿比率出現背離。2008年年末,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3.1% ,但杠桿比率只有2.9%;UBS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1.5%,杠桿比率卻只有2.6%。通過引入杠桿率,能夠避免過於復雜的計量問題,控制風險計量的風險。
三是有利於控制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快增長。通過引入杠桿率,使得資本擴張的規模控制在銀行有形資本的一定倍數之內,有利於控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快增長。
2、杠桿率的缺點:
一是對不同風險的資產不加以區分,對所有資產都要求同樣的資本,難以起到鼓勵銀行有效控制資產風險的目的。
二是商業銀行可能通過將資產表外化等方式規避杠桿率的監管要求。
三是杠桿率缺乏統一的標准和定義, 同時對會計准則有很強的依賴性。
Ⅶ 居民加杠桿買房還有很大空間是什麼意思
關於居民個人、企業和政府三個部門在中國經濟中的杠桿率(債務/GDP比重),因為統計數據等原因,難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但基於公開信息,在兩個方面是有共識的:一是全社會杠桿率超過200%,在全世界居前列;二是,在三個部門之間,企業杠桿率最高,政府次之,居民的杠桿率最低。
具體說來,企業杠桿率被認為在120%~170%,領先於很多大經濟體;政府杠桿率在30%~70%(如果算上更多隱性債務,可能更高);居民杠桿率在40%以內,落後於主要國家。
從上述數字上看,三個部門中,居民加杠桿的空間最大;且居民杠桿形成的銀行資產,質量優於企業部門,是銀行偏愛的安全產品。央行行長周小川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記者會上的表態,正應和了這一現實:「從宏觀層面看,中國如果想控制杠桿率,應掌握好整個杠桿率,關鍵還是要如何應對企業杠桿率過高的問題。也有一部分人比較關注地方政府的杠桿率是否偏高的問題,從總量上講個人消費貸款的杠桿率不太高」。
分析造成三個部門之間杠桿率差別的原因,有助於判斷居民的杠桿空間到底有多大。
三個部門之間的杠桿率差別如此之大,特別是企業部門如此之高,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企業代替政府和居民部門,提高並維持了其部門的杠桿率(當然,2009年之後企業貸款增加的直接原因在於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而不在於中國企業主要依賴於間接融資、不像美國有那麼發達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同樣不如美國發達的其他幾個金磚國家,企業杠桿率甚至不及中國的一半。
如果只考慮政府認可的賬面的債務,政府杠桿率在30%左右,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相信這是各種分析認為政府仍有加杠桿空間的理由。但如果考慮到地方政府的各種融資平台債務及全國范圍內社會保障的隱性負擔,情況顯然不容樂觀。也因為此,中央對地方債務擴大比較謹慎,在推出地方債務置換的同時,力保全國地產市場不大幅下跌,因為後者是維系地方乃至全國債務狀況穩定、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
同樣,企業的杠桿率幫助降低了居民的杠桿水平。不是每個居民都有資格加杠桿。穩定的現金收入應是首要條件。因此,對於加杠桿,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是被排除在外的(包括被寄予厚望的農民工)。周小川行長希望鼓勵的群體,應是大部分工薪收入階層。而他們的收入均直接、間接來自於企業。可在經濟不景氣、PPI連續幾年負增長的情況下,企業要保證不虧損已經很難,維持運營、繳上稅費、發下工資,銀行貸款是最優選擇。
企業部分承擔政府和個人的杠桿率的成本有多高呢?其每年銀行貸款利息支出在6萬億元左右(如計算上銀行外的融資,成本會更高),超過名義GDP的年度增加額;貨幣供應量(M2)增量的近一半要用於支付這些利息。就是說,貸款的利息,也要用貸款來還了。經濟疲弱、企業無現金利潤、虧損,滾雪球般的債務模式不可持續。
是否可以不維持這種模式呢?那就是企業去杠桿(破產,退出市場),對上述的邏輯做一個調整,企業的杠桿率降下來、政府的杠桿率上升。個人的杠桿率也會下降,因為該破產的企業破產了、有些個人收入下降甚至沒有了收入,就失去了承擔債務的條件,其歷史債務將轉嫁給銀行。最後的債務接盤者仍是政府,但真正的損失者是居民個人:如果不讓銀行破產,那債務只能通過全社會通脹的方式消化;如果允許銀行破產,通脹的幅度稍小,銀行的儲戶損失更大。同時伴隨的,將是GDP萎縮,資產價格暴跌。
兩害相權無輕者。這恐怕也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自去年起就吹風降低企業社會負擔(五險一金)的原因。
周小川行長在前述會議上同時提及:「從中國的情況看,個人住房貸款占銀行貸款中的比重還是相對偏低的,有很多國家個人貸款特別是住房貸款可能占總貸款的40%~50%,中國只有百分之十幾,比例比較低。」不難理解,政府希望通過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
要實現這個預期,須考慮三個問題:房地產行業是否能發揮期望的作用?居民的杠桿空間是否足以滿足政府期望?期望房地產引領的經濟增長是否能在未來維持居民的杠桿水平?同時,這種具有明顯選擇性的政策暗示,也應考慮其他因素,比如中國企業經營性現金流是否可與這些國家比?中國是否有這些國家差不多比重的收入穩定、可加杠桿的居民群體?中國是否能承受大量的企業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