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东都有谁
⑴ 我想问问伊利的股东都有谁最少三个顺便问问他们为什么投资伊利 目的是什么 重谢
伊利股份
投资的目的:银行投资图利息,政府投资盼税收,股东投资求回报,员工工作盼收入。
伊利是地方国资微监管的企业,其十大流通股股东如下:
序号 股票名称 股东名称 2006年3月31日
持股数(万股) 2006年6月30日
持股数(万股) 持股数变动
(万股)
1 600887
伊利股份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银保分红 -- 1009.67 +1009.67
2 600887
伊利股份 天华证券投资基金 -- 850.01 +850.01
3 600887
伊利股份 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 1288.36 800 -488.36
4 600887
伊利股份 普丰证券投资基金 566.69 769.99 +203.30
5 600887
伊利股份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经典配置证券投资基金 850 600 -250.00
6 600887
伊利股份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005L-FH002沪 -- 583.53 +583.53
7 600887
伊利股份 全国社保基金一零四组合 -- 569.2 +569.20
8 600887
伊利股份 中国建设银行-宝康消费品证券投资基金 433.92 554.66 +120.74
9 600887
伊利股份 中国银行-工银瑞信核心价值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500 518.24 +18.24
10 600887
伊利股份 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二组合 464.13 507.43 +43.30
11 600887
伊利股份 海通-中行-FORTIS BANK SA/NV 539.98 -- -539.98
12 600887
伊利股份 中国工商银行-国联安德盛小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 438.51 -- -438.51
13 600887
伊利股份 裕阳证券投资基金 433.99 -- -433.99
14 600887
伊利股份 交通银行-科瑞证券投资基金
⑵ 伊利牛奶公司股东详情
这是伊利的十大股东:
序号 股东名称 持股数量(万股) 股份性质 占总股本比例 持股变动数(万股)
1 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16,279.27 流通A股 10.18%
2 融通新蓝筹证券投资基金 4,718.58 流通A股 2.95%
3 中国银行-华夏回报证券投资基金 3,386.08 流通A股 2.12%
4 申银万国- 汇丰- 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 3,233.29 流通A股 2.02% 0
5 中国农业银行-鹏华动力增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 2,049.99 流通A股 1.28%
6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019L-FH002 沪 2,016.19 流通A股 1.26%
7 中国银行-华夏回报二号证券投资基金 1,926.01 流通A股 1.2%
8 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七组合 1,911.82 流通A股 1.2%
9 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LIMITED 1,878.57 流通A股 1.18% 0
10 中国工商银行-汇添富成长焦点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1,869.57 流通A股 1.17%
合计 39,269.39 24.56%
⑶ 伊利的 创始人 是 谁
郑俊怀。
郑俊怀(1950年9月——),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现任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中国“乳业教父”之称。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俊怀在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和伊利公司任职的20多年中,率先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分配、人事、劳动用工制度方面大胆进行改革,使一个频临倒闭的手工作坊式小厂发展成年利润达百万元的中型企业。
1993年组织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使原来固定资产40多万元、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乳业集团。与股份制改组前相比,净资产总额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了69倍和135倍。
(3)伊利股东都有谁扩展阅读:
一、伊利创造的上市奇迹
郑俊怀把目光放到了全中国,1994年伊利建立自己的冰淇淋项目,进军全国冷饮市场,很快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冷饮生产企业,年利润达500多万元。
凭借这样强大的发展势头,1996年3月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亿元,当年主营业务收入3.55亿元,3年后就增长到11亿元。这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乳品企业。随后伊利股价一直保持遥遥领先。
二、独董风波引发猜测
当时伊利股份一直势头良好,年年派送现金,投资者信心十足,郑俊怀开始找操盘手坐庄。8年以后有人算了笔账,说伊利庄家赚了数亿元。但是这笔钱不会作为赢利进入公司。
2003年7月,金信信托代人以每股10元的低价,收购了2800万伊利股份的国家股,成为伊利的第一大股东。这个背后收购者成为伊利的控制人,大家纷纷猜测,这个人就是郑俊怀。
2004年6月,独董俞伯伟和王瑾要对公司专项审计,但被郑俊怀马上罢免,风波骤起。
三、事发,入狱
2004年下半年,中国证监会调查伊利。2004年12月,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批捕郑俊怀和其他4名伊利股份高管。据说,郑俊怀涉及两笔款项挪用嫌疑及国债去向。
⑷ 伊利股份的控股方是谁
该公司股权比较分撒没有绝对控股股东。
⑸ 伊利股份前十大股东合计占几成啊
截止到13年9月份,
伊利股份前十大股东
占23.33%
⑹ 伊利股份股东人数有多少
截止到13年6月30号,大概有3.69万户
⑺ 伊利的创始人的创业经历
1983年,郑俊怀被调到的前身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当时这还是个日产量仅10吨的小型乳品企业。郑俊怀在这里开始了他和的故事。 郑俊进行过多次改制,使原来固定资产40多万元、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乳品集团,净资产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了69倍和135倍。 1996年股份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并在此后连续多年入选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并位列上交所样本股。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2亿元,乳制品销售额位列全国第一,企业净利润近两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主营收入和净利润68亿元和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26%,每股收益达到0.53元。郑俊怀雄心勃勃地表达了要在2010年进入全球乳品20强的目标。MBO的险途如果追溯1996年以来的股份历史,年年现金分红的股份堪称少有的绩优公司,截至2004年6月以前,在众多上市公司中,股份同样称得上是少有的“清白”公司,除上市之初发生过不属于违规的炒作自己股票行为后,基本上没有暴露任何违规违法事实。2004年是多事之年,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蒙牛乳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次募集14亿港元,双方强弱易位;接着闹出“独董”事件;在这一系列风波之后,郑俊怀涉嫌挪用巨额公款进行MBO的丑闻渐渐浮出水面。通过高薪酬和高派现来筹集MBO资金并不乏先例。2004年1月3日,宇通客车(600066)公告称,第一大股东宇通集团的所有者郑州市国资局将所持宇通集团100%的股份转让给上海宇通,而上海宇通实质是宇通客车管理者和员工为MBO而专门成立的一家公司,至此,宇通客车的MBO大功告成。股份的管理者们也深谙此道。2004年,股份以171万元超过宇通客车高居上市公司高管总薪酬排行榜第三位。在大幅提高高管薪酬积累MBO弹药的同时,股份也拾起了高派现的法宝。2001、2002、2003年度公司分配方案分别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6元、2元和3.3元。这给MBO带来的益处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利用管理层控制的机构股东分享上市公司高派现带来的真金白银;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上市公司净资产,从而为以后以低价格切入创造条件。2002年,曾经成功增发股票募得8亿元巨资,然而郑俊怀却用此钱热炒国债。2003年,的资产负债率由2002年增资扩股后的34.6%一路攀升至45%。当然,如果股份购买国债的收益大于从银行贷款利率的话,这种做法似乎也无可厚非。但真实情况是,2003年年报披露,公司在国债市场上因账面浮亏,计提了112万余元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更为蹊跷的是,股份不但没有在债市因加息预期而继续看淡的情况下果断止损,收回投资,而是变本加厉地通过更加隐秘的方式继续委托投资国债: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到,郑俊怀和其他伊利高管是否控制着另外的代表他们个人利益的反向操作账户(即对敲账户)。人们有权利怀疑,郑俊怀不是没有止损,而是利用股民的钱为其反向操作的个人账户止损。同时,郑俊怀打造了三条隐性MBO通道:其一是华世商贸公司,其二是呼和浩特启元公司,法人代表是郑俊怀本人。截止2004年6月30日,华世商贸持有境内法人股2.16%,为第四大股东;而内蒙古启元持有境内法人股比例为4.38%,为第二大股东。MBO的第三条通道是金信信托。2003年7月,呼市财政局将手中所持14.33%的国有股份卖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金信信托,后者一跃成为股份第一大股东。业内分析由于金信信托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股份什么变化也没有”且大股东“不派一名董事、监事,不提名一个管理层”,显然“金信信托不过是郑俊怀曲线MBO的过桥工具”。通过这三种途径,以郑俊怀为核心的数位高管拥有了股份20.87%的法人股股权。形具神散郑俊怀的倒下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是问题的关键。伊利公司1996年上市以来,虽历经多年市场锤炼,但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该公司却一直是“形具而神散”。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组成部门权责分明,相互制衡,构成稳定的公司管理经营结构。这些法人治理结构要件在伊利都有,但遗憾的是却没有发挥出应有功能。郑俊怀在公司既是董事长,又是党委书记,又是首席执行官,管理、人事、经营一肩挑,高度的个人集权,使法人治理的权力制衡难以实现。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对公司进行内外部监督,增强企业透明度。国外有称上市公司为“玻璃房子”之说,意思即公司的经营、业绩要对社会大众充分公开,为广大股民作出投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条件,同时接受监督。然而郑俊怀等涉嫌挪用1500多万元的行为早在2000年就已发生,但直到2004年才被发现,说明了公司信息的不透明,归根到底还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具而神散”。还有一点需要指出,金融监管的缺位也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第四大股东华世商贸的四位主要股东均为郑俊怀等高管的亲属,如此重要的关联信息却一直不为人知。近段时间来,关于MBO、变相MBO等经济学术语充斥于事件的报道中。MBO即企业管理层收购,是一种特殊的股权转让方式,管理者通过收购股权成为企业所有者,其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激励提高。在国企改制中,MBO一度很热。被媒体热炒的伊利涉嫌MBO行为,即公司于2002年投资3亿元购买国债,直到2003年年底,公司尚持有国债2.91亿元。在此期间,2003年7月,总部设在浙江金华的金信信托公司以2.8亿元总价,从呼市财政局手中将伊利所有国有股购得,成为第一大股东。上述两笔交易恰好吻合,而国债可以在市场随时折价回购变现为资金,再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人们怀疑高管们在搞变相MBO,即拿公司的钱为自己买公司股权。“成绩和荣誉只属于过去。”悬挂在集团总部二楼的大标语引人注目,但愿风波带来的阵痛也会很快成为集团的“过去”。董事会全面改组现有领导班子,原呼市国资局局长李云卿全面负责郑俊怀负责的事务,总裁负责全面生产经营。经历了96个小时沉默后,集团股份公司(600887)终于开口说话。21日中午,集团首次正面对外证实包括郑俊怀在内的5名高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并将于今日(22日)发布确认公告,围绕的谜团似乎正在被逐渐解开。
⑻ 内蒙古大宗的股东除了伊利还有哪些
据了解,既定的股东目前只有伊利,还有一些未公布。你可以打电话过去详细问问。0471-693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