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自由化
❶ 中国金融实行分业经营的好处。
一 国际银行业经营制度的历史回顾
19世纪中叶,德国、美国等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全能银行即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银行。全能银行以联邦德国最为典型,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服务,如贷款、存款、证券、支付清算、外汇、代理保险、租赁与咨询等业务。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金融大危机爆发后,许多经济学家将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咎于全能银行制度。他们认为,由于全能银行将大量的资金长期性证券交易上,从而使其在金融危机中陷入严重资金短缺的困境中,最终不得不破产倒闭。在这次危机中,美国有上万家银行倒闭,银行总数由25000减至14000家,银行信用几乎全部丧失。为了防止银行危机的再度发生,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案>>,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证券的承销和自营买卖业务,严禁商业银行和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联营或人员相互兼职。此后,英国、日本等国也纷纷效仿,实行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分离银行制度,与联邦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并驾齐驱。
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在金融自由化的冲击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逐渐放松,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又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从1987年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先后批准了一些银行持股公司经营证券业务,1989年又批准花旗等五大银行直接包销企业债券和股票,从而使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方向的转变迈出了一大步。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的发展步伐加快。1991年美国通过了<<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允许商业银行持有相当于自有资本100%的普通股和优先股,这表明长期以来限制商业银行和工商业之间相互渗透的禁区已经被突破。1994年,美国又通过了<<1994年跨州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充当保险和退休基金的经纪人,从而表明对商业银行涉足保险业的限制也被突破。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将花旗银行的业务和旅行者的投资、保险业务集于一身,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
全能银行的迅速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首先,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金融机构努力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和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手段,各金融机构有实现相互融合的强烈利润动机,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这一融合及通过融合降低成本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持;其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需求,必须作出调整;再次,金融创新的发展为突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和证券业务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在负债结构和资产配置方面越来越多的依靠资本市场工具,而投资银行也日益向商业银行业务渗透,金融创新使二者的业务界限逐渐消失。
美国之所以加快了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步伐,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银行的竞争压力。进入9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的商业银行已经突破传统的分业业务,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例如,原欧共体曾于1992年颁布第二号银行指令,决定在欧共体范围内全面推广全能银行和分行制;日本则于1996年底推行了名为“大爆炸”的金融业改革计划,计划于2001年前全面实现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相互交叉彼此经营业务。
1999年5月和7月,<<金融现代化法案>>的通过,表明废除<<1933年银行法案>>,实现全能银行制已是大势所趋。
二 全能银行或混业经营制的优势分析
当年在美国全面否定全能银行的同时,德国的调查报告却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认为对全能银行导致银行危机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因此德国始终坚持全能银行制度。此后,在1975至1979年间,由联邦德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对全能银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论如初。根据德意志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特洛文博士的研究,“全能银行制度无论对客户和银行,还是对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特洛文将全能银行制的优势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能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全能银行具有能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特点,客户在一家银行就能享受到最广泛的金融服务,而不必与多家经营内容不同的银行打交道,同时客户还可以利用全能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来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从而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费用,而且有利于增加收益。
其次,全能银行可以使银企关系更加密切。全能银行通过全面的金融服务,使客户与银行之间更加互相了解,加强了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银行与客户的联系。
再次,全能银行能促进储蓄的发展。全能银行能通过其众多的分支机构为广大的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储蓄机会,特别是为其提供了可作为投资的各种证券,使每家全能银行都能与成千上万的储户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全能银行更好的充当储蓄和投资者的中介人。
最后,全能银行具有内在稳定的特征,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多样化,银行的一部分业务亏损可由其他部分业务的盈利来弥补,这就降低了银行风险,使银行经营更稳健,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全能银行不仅可以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一机制增加向客户提供最客观的可行性建议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怀特在1986年的研究表明,“1933年银行法是对一系列确实存在但被曲解问题的过激反应,这些问题实际上只涉及数目相当小的一部分银行。”这是因为,美国在1930年至1934年宣告破产的银行占当时银行总数的26.3%,但其中207家从事证券业务的只有15家宣告破产,所占比重为7.2%,远远低于其他银行破产的比例。即使从破产的15家从事证券业务的银行来看,从事证券业务也不是其破产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在证券业务上的投资仅占其总资产的很小部分,通常在10%以下,而且这些投资的总额如果与美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显而易见,把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活动作为30年代大危机的主要原因,说服力不足,所谓全能银行导致危机的说法可能是一种误导。
三 中国银行实行分业制的历史原因分析
1993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之初的主要参与者之一。1980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时规定>>,提出“银行要试办各种信托业务”,同年中国人民银行下达了<<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各家银行陆续以全资或参股形式开办了大量金融信托机构。1990年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银行在证券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在资金、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的支持。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从事的主要业务是企业证券的发行、代理买卖、和自营。
1992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银行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进入证券市场,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因而从1993年7月开始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首先在1991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随后,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在人财物等方面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5月1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此作了更具体而完备的规定。
资料搜集和实际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实行分业经营的主要缘由,来自于1993年之前混业经营实践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危害。自九十年代证券市场形成发展以来,银行体系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资金运用问题,即相当一部分银行通过其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挪用,投放到证券市场或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助长混乱不当行为,影响银行信誉和形象。但造成危害的关键原因并不是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而是商业银行利用其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进行的信贷资金、同业拆借资金转移投机。
四 发展全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步伐需要加快,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行为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谋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发展全能银行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要求。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
❷ 金融问题
2005年6月中旬外汇市场行情为:即期汇率USD/JPY=116.40/50,3个月远期汇率为17/15。以美国进口商从日本进口价值10亿元的货物,在3个月后支付。为了避免日元兑美元升值所带来的外汇风险,进口商从事了远期外汇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此例中:
(1)若美国进口商不采取避免汇率变动奉献的保值措施,现在支付10亿元需要多少美元?
(2)设3个月后USD/JPY=115.00/10,则到2005年9月中旬时支付10亿元需要多少美元?比现在支付日元预计多支出多少美元?
(3)美国进口商如何利用远期外汇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答:即期汇率USD/JPY=116.40/50,3个月远期汇率为17/15,三个月远期汇率USD/JPY=(116.40-0.17)/(116.50-0.15)=116.23/35
(1)现在支付10亿日元,需要的美元数:1000000000/116.40=8591065.29美元
(2)设3个月后USD/JPY=115.00/10,则到2005年9月中旬时支付10亿日元需要美元:1000000000/115=8695652.17美元
比现在支付日元预计多支出:8695652.17-8591065.29=104586.88美元
(3)美国进口商远期买入远期日元10亿(远期价为116.23),这样,到期支付时,需要的美元数=1000000000/116.23=8603630.73美元,与假设的3个月后USD/JPY=115.00/10相比(即不做套期保值),少付8695652.17-=8603630.73=92021.44美元
❸ 请问“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困境”是什么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诈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❹ 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并不能保证各国
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缺陷国际经济新秩序并非空口号,用单纯的教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以专美国为主属的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国际制度是维持国际经济秩序的基础,因此国际经济新秩序要靠合理的国际制度来实现。如果没有一套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利益,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有约束力的普遍规范,国际经济新秩序便无从说起。国际制度能提供一套价值规范,使行为主体清醒地意识到在长期反复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国际制度趋于奖励遵守制度的主体,惩罚违反制度的主体。行为主体因此逐渐学会在制度的框架中定义或重新定义自己的利益。按照这个原理,在理想的国际制度约束下,发达国家会自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而发展中国家会自主地加快自身的经济制度改革,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然而,目前的国际制度主要是在霸权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建立的。无论是WTO还是作为金融制度核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发达国家,被少数国家所控制和操纵。以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国际制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最大障碍。
❺ 什么是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亦称金融深化。美国学者萧(E.S.Shaw)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倡导的一种理论。
发展中国家要想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应重视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放弃他们所奉行的“金融压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或“金融自由化”。
这就要求国家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过分的行政干预,放开利率和汇率,让其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
如此,整个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便能大量吸收储蓄存款,并以适当的放款利率来满足经济各部门对资金的需求。
这样,金融体系本身可以得到扩展,并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能够扩大金融中介作用,降低国家对外债和外援的依赖,汇率由市场决定会使黑市活动消失。金融管制放松后,民间金融机构也能合理发展,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会出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5)中国金融自由化扩展阅读:
在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金融进行更加自由化地推进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回顾五年前,“十二五”规划对此的阐述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从表面看来,“十三五”规划对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着墨不如“十二五”规划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的下降。实际上,在经历了上个五年相关基础制度的建设之后,金融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将步入更为关键和充满挑战的五年攻坚期。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可以看到,“十二五”规划所提及的金融自由化方面的改革在这一年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从利率市场化看,经过此前多轮、渐次放开之后,央行在10月23日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在名义上已经摆脱行政限制;从汇率市场化来看,央行今年8月推进了人民币中间价市场化定价,被业内称为“二次汇改”。
可以预期的是,在“十三五”期间,金融自由化将会在前期制度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在内涵和实质上进行推进。以利率市场化为例,虽然存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但是市场并未完全摆脱对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依赖。
下一步,推进SHIBOR、短期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基础利率等市场利率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将成为改革重中之重。央行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应该说才刚刚起步。
同样的,汇率市场化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境内外市场的联通,让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更能体现市场的意志,也将是未来五年改革的重大课题。
在《建议》关于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表述之后,专门谈及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疑,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自由化本质上能够推进金融资源在不同的主体中进行更有效的市场化配置。
金融朝着更加自由化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可发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释放改革红利,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这种红利的释放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不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价格会出现扭曲,不能体现市场真实供需,因此金融资源不能以最合适的价格流入到它最该流入的领域。而以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能够校正这种扭曲,更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是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能够进一步解决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梗阻问题,能够让未来的政策利率更加有效地影响各种存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减负。
三是以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也能够最大程度消除境内外市场的价格差,企业融资的便利程度更高。
❻ 请问 金融自由化和人民币自由化什么关系和区别 人民币自由化对其他国家而言有什么影响eg,美国、欧洲
美元 欧元这种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全世界都可以用,人民币现在只有中国在用版。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人民币在全权世界自由流动,促进经济自由流动,当然可以赚更多的铸币税,但风险也是很大,国家监管,资金流向都更难把握。
对其他货币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了。这关系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安全,不是简单可以讲清楚的,建议查阅专业资料。
❼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了哪些借鉴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才能避免种种不安定状况的发生。
(2)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配合,如果价格机制扭曲,会导致新的资源配置结构失调。
(3)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放松管制的同时建立谨慎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
(4)政府当局在推行自由化改革和价格改革政策时,必须预先判断出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并出于公平原则和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适当采用经济补偿手段。
望采纳,谢谢
❽ 金融自由化的金融发展
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大于风险,所以应当赞同金融自由化。在实践上,由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压力,金融自由化又是一个不得不走的过程。因此,必须推进金融自由化。而最优的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安排,将减低其脆弱的一面,增大其收益的一面,所以金融自由化又要讲究方式。这一切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化实践。
❾ 以新中国金融历史为例,90年代金融行业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那为什么中国经济为什么还能够持续高速增长
那时主要是97金融危机。
当时的我们应对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