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理财 » 中国未来金融

中国未来金融

发布时间: 2021-03-25 20:59:26

1.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未来金融方面的挑战

.
拖住就行了。中国现在有最大的外汇储备。四大行还有两桶油。这些东西,其实就是类似于金融万里长城。97年在香港打了一场金融战之后,中国已经十分警惕这种事了。以现在的其它国家的金融形势,敢跟现在的中国打金融战,绝对是找下半生不能自理。这已经不是同一个级别的战争了。会被玩死的。

另外,中国现在根本不想在金融上玩。因为一方面这个东西只是个圈钱的东西。并不产生真正的商品。其实就是个出老千赌钱的地方。

另一方面金融业是老美的地盘。跟他们玩,会有让他们复活的可能。这也是为毛,现在中国的经济还不错。但股市一直不行的原因。因为政府不光是不支持,还在往下打。所以这几年,就别玩股票了。没用的。那是老美的地盘,老共不肯给人输血。起不来的。

2. 中国金融体系未来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大大加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兴市场国家。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三农”问题、国有企业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银行体系改革悬而未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整体发展的重大障碍。在一个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吸收国际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也必须直面来自外部的竞争和冲击。中国如何处理当前的宏观经济?如何解决自己的深层次问题?如何面对未来之路?所有关心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缤纷彩音风暴免费听 上网实用手册
这些问题的人,也许可以在5月30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举办的“未来之路: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论坛上,找到回答这些问题的许多智慧。中外众多著名学者将围绕七大重要论题,深入探讨中国的前途。这些论题包括:21世纪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地位和作用教育、信息技术革命、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人民币:国有化的利益、风险与路径转型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就业、通货膨胀与可持续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国家财政安全21世纪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机遇与责任《财经时报》全程跟踪本次论坛,并在论坛正式开始之前,择要刊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报冀望,借一管以窥全豹,并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路向。转型期间政府的正面作用要加强而不是削弱所谓政府的正面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消除对改革的阻碍和反抗;建立新体制的各种基础设施;增强市场,弥补协调失灵;保持社会公正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不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新经济体制有效运转和改革进一步前进的障碍。因此,加快包括政府自身改革在内的政治改革,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社会关系趋于紧张的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消弭。因为中国改革推动的社会转型有一个特殊点,那就是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伴随,进行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首先,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会引起社会各阶层、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在利益调整过程中,任何一个阶层、集团甚至个人,不管是其利益受到了实际损失,还是自以为受到了损失,都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也会导致社会不安或动乱。这种期望值的增加不只是数量上的,还包括质量上的提高。当人们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进而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如果这种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样也会引起不满,从而孕育社会动乱。从各国的经验看,这一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反映在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上。其次,向市场经济转型对于社会矛盾所起的作用,和现代化的作用有类似之处,有时会表现得更为激烈。由于转型期间利益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由于市场机制对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格从属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结构作用,使之经常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关系的动荡。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要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上述双重转型,意味着要把现今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变革中所面对的社会矛盾,压缩在几十年的短时期内加以解决。这样一来,出现社会不安定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如果政策上发生偏差,更容易激发社会动荡。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旧的社会矛盾开始缓解,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开始产生,有些社会矛盾还有所加剧。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分配不公是不稳定的终极根源。社会分配不公加剧的原因,一方面是普通工人、农民等收入提高缓慢;另一方面以权谋私的富豪阶层的产生。从以权谋私腐败的经济源头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利用行政干预市场活动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二是利用转轨时期财产关系调整和变化的时机,将公共财产掠为己有;三是利用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不规范牟取暴利。这三类腐败活动都与权力有关。由于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权力制衡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某些人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条件,运用不受约束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实现暴富。由于以上原因,中国转型期间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种种社会不公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地发生,以至有学者惊呼,“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危险。政府在转型社会中的作用为了使转型能够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协调利益,克服矛盾,推动改革。在发展中国家,政府首先要发挥促进市场发育的作用。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要致力于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政府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东亚新兴工业经济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便扮演了这种角色。但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时的不当干预,也会造成助长“裙带资本主义”等问题,给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在转型期间,政府的正面作用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所谓政府的正面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消除对改革的阻碍和反抗。只有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法律、教育和经济政策等各种手段,才能消除那些不愿意放弃原有既得利益的人的阻碍和反抗。——建立新体制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一方面包括工商企业、中介组织、政府机构等各种组织,另一方面包括由法律、规章制度等组成的全套“游戏规则”。国家应当加强制订法规的工作,而且要用国家的强制力量保证这些法规的实施。——增强市场,弥补协调失灵。在转型期间,由于市场制度的不完善,经济协调方面的缺失就较之经济学所定义的市场失灵范围更为宽泛,政府需要起的作用也就更大。——保持社会公正。在转型过程中努力保持机会的平等和起点的公正,防止权贵资本主义的产生都是至关重要的。除了要靠完善处理产权的规章制度和从上到下的监督来加以制止,更加重要的是实现交易过程的透明化和保证公民的知情权等宪法权利的行使和对政府以及政府的有效监督。积极推进政府自身改革锐意改革的政府能够在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在市场机构之外进行活动所可能造成的低效率,政府组织本身的内在性有可能偏离社会的公共目标,政府机构所应有的增加预算、增加复杂性和控制信息等特性,政府干预派生的外在性以及收入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等原因,因此,政府的活动也常常会产生“政府失灵”。这也需要政府注意加以防范,办法是,第一,正确划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范围;其次,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之间进行适当的搭配,分清楚哪些问题应当由市场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哪些问题需要由市场和政府协调解决,以及二者如何协调,等等。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主要内容,应涉及以下方面:(1)实行法治,包括确立宪法的至高无上权威和施行宪政;建立透明的法律框架;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2)实现政务公开和确保人民的知情权。(3)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4)理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5)培育市民社会,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6)逐步推行直接选举制度。中国对于东亚经济稳定举足轻重

中国仍然存在潜在的问题。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多边贸易适度顺差并伴随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状况罗纳德·麦金农美国斯坦福大学许多东亚国家正面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也就是外国债权的增加。随之可能发生两种情况:第一,随着美元债权存量的增多,国内美元资产的持有者担心本币升值,促使争相持有本币的情况愈演愈烈,迫使本币真的升值;第二,本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会招致贸易逆差国的抱怨,外国会将问题归结为不公平的本国货币低估,这将带来本币升值的外部压力。这些东亚国家因而面临两难的局面:如果允许本币升值,持续的本币升值将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经济最终将陷入零利率的流动性陷阱。但是如果不让本币升值,则可能引起外国的贸易制裁。中国的情况非常引人注目。当前,中国出口快速增长,而且以中等技术产品为主,其中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中国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数额巨大,并在不断增加;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中国是净出口,现在迅速转变为中国的净进口国;中国的东亚竞争者中较小一些的国家和地区,如台湾、韩国和新加坡等,目前正面临着相当困难的贸易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是一个初级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进口大国,其对于整个东盟的进口顺差是巨大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稳定力量。中国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自1994年以来一直基本稳定在8.28∶1的水平,这些使得中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其东亚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影响。虽然如此,中国仍然存在潜在的问题。自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多边贸易适度顺差并伴随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状况。由此引起的贸易收支顺差使得中国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对外美元权益,这些权益包括官方的外汇储备和民间部门的对外资产。然而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因中国“过度的”商业竞争力而感到不快。它们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希望人民币升值,并让人民币在将来有更大的浮动性,而这种更大的浮动性又会导致人民币的进一步和反复升值。最终,结果将是中国经济的严重通货紧缩和进入一个零利率的流动性陷阱——正如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元被迫反复升值的情况。日本的昨天和中国的今天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随着东亚国家美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虽然外界对东亚货币升值的压力很大,但是,对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东亚经济体来说,浮动汇率并不符合其经济利益。一方面,东亚国家与美国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虽然东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在不断增加,但是东亚国家之间的这些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主要还是以美元计价。因此,在近期内,东亚国家货币盯住美元是相对理性的,因为盯住美元不仅能够减小本国出口者、进口者、商业部门以及银行的汇率风险,而且也有利于中央银行稳定物价水平。从长期来看,东亚经济体很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欧元的“亚元”。中美是否有过热和过度投资?最具挑战性的是,中国需要发展出高水准的经济制度,以激励企业高层中的人们选择出最具商业前景的想法埃德蒙德·菲尔普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中国所处的情形应当被看作是相当幸运的,这是过去20年中选择良好的经济政策的结果。中国勤勉的劳动力,以及政府对经济繁荣的强烈渴求,使之成为对外资具有吸引力的地区,而这一投资给中国带来了技术转移、示范效应和网络外部性,促进了国内投资,从而大大提升了总就业和企业生产率水平。相应的,美国国内经济正在经历着“竞争优势”的扩散。美国工人原来是美国公司所拥有的技术和品牌的惟一受益者,但是现在中国工人也能分享他们的优势。作为工资率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的这一部分正在缩水,而中国的这一部分正在上涨。但是到了某一点,从美国和欧洲向中国发生的竞争优势转移将会停止。中国在下一个阶段将不得不通过内在的努力来赶上美国和欧洲的技术水准,并增进管理和营销技能和诀窍。欧洲在战后半个世纪间就是如此,我对中国的这一过程也有充分信心。但是,最具挑战性的是,中国需要发展出高水准的经济制度,以激励企业高层中的人们选择出最具商业前景的想法。目前中国对世界各个成功经济体的制度进行借鉴,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即使在金融资本主义体系内,也只有少数几国达到了这一目标。中国的经济繁荣明显受到海外结构性力量的影响。在中国持续20年繁荣的同时,欧洲几乎都停滞不前,而美国在最近三年半也是如此,投资回到了正常水平。全球真实利率因此下降,而中国从此获益甚多。简而言之,中国的投资热潮明显受到了美国和欧洲低利率的推动,这显然会提高就业率,增加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转移,降低城市失业率。如果美欧经济复苏,中国难免受逆风向的影响,我们不知道这一复苏何时到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苏会提高利率。美国过去两年多的货币政策显然不是“中性”的,而是把真实利率推到了远远低于对应于经济均衡路径的“自然利率”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使就业下降速度减慢,我也相信中国目前的就业增长刺激,主要是由美国进口的宽松货币政策(如低利率)引起的。这一理论的怀疑者认为,在美国和中国并没有观察到上升的通胀现象,这与上述理论预测相反。问题在于,如果有某些紧缩性的冲击介入,那么这一时期可能通胀是减退的,甚至一度出现通货紧缩,直到紧缩性力量消失。中国的情况正是如此。我注意到,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这种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膨胀性后果,只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得以识别,甚至直到它反馈到预期通胀率之后。实际上,中国目前存在通胀迹象,特别是在资产市场,如大城市炙热的房产市场;美国也存在更快膨胀的迹象。需要考虑的是,美国和中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在标准的宏观经济理论中,货币政策应当保持实际利率不变,那么对有效总需求的刺激实际是财政刺激。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宽松货币政策就加速了投资行为,如果不是由于这一政策,这些投资决策将会被推迟。在一个封闭经济中,这并不会造成问题,因为随着资本存量累积,真实利率将下降到与之相适应的水平。但是在一个开放经济中,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尚未占世界相当比例的经济中,真实利率水平不能比世界水平低太多。这意味着,真实利率的下降难以充分适应资本存量的累积。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由持续过度投资导致的资本存量累积将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一效果可能在最后抵消目前非中性货币政策带来的扩张效应。

3. 中国未来几年会像日本那样发生金融危机吗现在房价什么都是泡沫!

房价泡沫大小这个不好说,具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金融危机我觉得近几年不会发内生。我容国在金融方面还没有全面放开,对于外汇还是有一定的管制,对于某些方面的投资也是由国家控制,再加上贸易上的管制,国际游资不是那么容易进出中国市场的,所以想在中国投机造成90年代像日本那样的金融危机应该可能性不大,但是这并不代表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对中国没有影响,个人认为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影响还是挺大的,而且我认为经济危机现在还没有结束,经济状况也不会很快反弹,所以对经济形势不要太乐观

4. 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有几个方向

一、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稳健发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采取多项管理措施,加强自身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加入WTO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金融业各部门的压力仍将非常大,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将分别谈谈我国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发展现状。(一) 银行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基本上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瓜分,行业垄断程度相当高,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等,很少经营或不经营全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金融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财产顾问和咨询业务和旅游广告业务等。这些业务范围的限制,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创新能力,资本金严重不足,贷款能力出现内生性约束。由于国有银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资产的压力很大,也无力用经营利润补充基金。因此,不良资产日益积累,致使部分国有银行资产充足率根本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由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运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坏帐和呆帐。这些都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二)保险业二十年多来,中国保险业以年均39.6%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实现第一个保费收入达500亿元用了15 年的时间,而实现第二个500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见图1-1、图1-2)。到2000年底,保费收入达1595.9亿元。同时保险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40家,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保险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国保险业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公司实力差,资金运用渠道少(保险业收入仍以保费盈余为主),效率和经营技术不高,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竞争等。因此,一旦当我国保险公司与外国保险机构真正展开竞争,保险业将面临很大冲击。图1 1989—2000年我国保费收入趋势图图2 1989—2000年我国保费收入增幅趋势图(三)证券业我国证券业起步于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经过曲折的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融资能力的增强,我国证券市场融资额从1994年的99.7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192.22亿元,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11.45%;其次,随着证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股票交易额也持续增长,1993年的股票交易额为3627.2亿元,2000年股票交易额达到高峰,为60826.6亿元,增长了16.7倍。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1154家,投资者帐户为6639 .68万户。上述数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我国证券业是在一定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因此其要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国内证券机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一,结构趋同。业务范围仅限于国内的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传统业务,企业财务顾问业务等虽然也有,但是大多是争取承销项目的辅助手段,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大的雷同,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充分的认识。其次,融资渠道不畅,上市证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个方面: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增资扩股,且融资偏重短期资金融通,缺乏券商发展急需的长期资金融资渠道。第三,资本运作效率差。第四,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混乱。第五,证券经纪业务收益下降。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余年成长历史的新中国证券业同经历过百余年资本市场锤炼并且实力雄厚的国外证券公司同场竞技,将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二、中外金融服务业发展比较2001年11月,中国终于迈进了WTO的大门,中外金融机构同台竞技将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金融业要在这一场新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位,必须通过比较分析彼此的优势和劣势,判断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最终提出自己的战略方案。(一) 银行业1.经营规模比较衡量一家综合性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主要有总资产、一级资本、分支机构数量、跨国经营情况等子指标。表1 中外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比较(1999年度) 单位:亿美元总资产一级资本分行机构数量跨国经营情况工商银行4275.46219.19国内分支机构众多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农业银行2442.93162.66国内分支机构众多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建设银行2658.45131.96国内分支机构众多跨国经营处于初级阶段中国银行3162.14152.70全球性机构布局全球性银行花旗银行7169.37476.99全球性机构布局全球性银行美洲银行6325.74381.76全球性机构布局全球性银行德意志银行8437.61174.18全球性机构布局全球性银行巴克莱银行3988.25140.55全球性机构布局全球性银行资料来源:张仿龙、阮班鹰:《中外商业银行盈利比较及入世对策》,《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马耕之《世界30家银行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概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从表1可以看出,就总资产和一级资本来源来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跨国商业银行相比并不逊色,已经进入世界大银行行列。但从分支机构数量及跨国经营情况看,除中国银行具有众多海内外分支机构并已初具全球性银行的某些特征之外,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分支机构总量很多,但跨国经营都还刚刚开始。因此,从经营规模指标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国综合性大银行的最大差距表现在全球性分支机构布局缺陷和跨国经营滞后等方面。2.业务功能比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业务功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管理当局对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限制(见表2)。英国、日本和美国已分别于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关法律,最后从法律上废除了混业经营的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法》严格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等非银行业务。表2 中外商业银行业务比较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当局立法限制工商银行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工商东亚无分业经营农业银行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无无分业经营建设银行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中金公司无分业经营中国银行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中银国际无分业经营花旗银行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全面开办投资银行业务有1999年取消限制德意志银行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全能银行有全面混业经营巴克莱银行存贷汇等业务功能齐全全面开办投资银行业务有1992年取消限制近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开始绕过法律限制,通过到境内外收购、合资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开展了投资银行业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国内分支机构尚不能从事证券一、二级市场业务。因此,业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资商业银行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金融创新比较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业务创新三大方面。由于外资大银行身处市场经济国家,不存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问题,因此,金融创新的比较仅限于业务创新。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仅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大部分业务创新还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60—80年代的产品,而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种,如期货、期权、利率调换、消费贷款证券化、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在我国都还未开办。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产品领域及跨国经营方面的竞争力非常弱。表3 中外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比较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外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综合帐户银证转帐浮动利率贷款票据融资电子银行循环贷款网络结算消费信贷

5. 金融的发展前景,在未来中国的地位,在未来世界的地位

金融知识之--金融行业发展前景依然向好
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结构的改变,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或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是长期利好;而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其他则影响较小。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中金公司依旧看好证券行业:从1-7的情况来看,证券行业全年的业绩高于我们之前预测水平的可能性较大。维持全年日均股票交易额1800亿元的预测。目前证券公司的业绩高度依赖于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预计很多在人力资源费用控制上较紧的证券公司07 年业绩增长将远远超出预期,拥有较高的短期投资价值;但是从长期来看,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各项业务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且风险控制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证券公司业绩拥有可持续性,因此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安信证券认为银行仍将快速增长。银行业在从未停止的宏观调控背景下中期实现了高速的利润增长,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在70%以上。了望四季度和2008,我们的几点看法:1、持续的调控(包括加息、准备金率的提高)是可以预见的;2、银行自身的资产规模调整(包括结构和期限)将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不对称加息对利差的不利影响;3、考虑到实体经济的需求仍很旺盛,银行贷款的发放虽然在今年四季度将减弱,但明年全年的增速仍将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4、纵然利差受到略偏负面的影响(考虑到07年的银行利差处在历史高位),我们对明年全行业的盈利能力仍然比较乐观。对银行股的长期排序在目前没有发生变化。大银行和第二梯队小银行的近期股价较低,给出了短期介入的机会。大银行中,我们更看好工行。
国泰君安研报分析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上调存款准备金对银行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直接导致收益减少;二是流动性紧缩后信贷减少导致总的收益率下降。经过测算,我们认为,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负面影响仍为0.56%左右(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伴随央行逐步加息,随后的货币紧缩政策(包括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边际负面影响将逐步上升。从银行业基本面分析,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实质影响略有上升(-0.56%),但相对于目前银行较快的净利润增速,仍是微不足道,货币紧缩不改银行股长期向好趋势。不过,从央行出台货币调控政策的时点选择上看,调控股市的意图愈来愈明显。即通过调控银行大市值板块达到调控股市大盘的目的。因此,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调控的信号作用更值得关注。从历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和银行股的影响看,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和银行股的影响有限。继续坚持长期看好银行股,维持对银行股长期增持评级。不过银行股出现短期调整的可能性较大,调整幅度有限。

6. 中国未来的金融走势

第一,制度困境。为了以发展求稳定,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不可避免的选择速度优先的策略。中国经济体系的市场化,是在内外压力下进行的,是一次被动的市场化过程(摸着石头过河)。制度与市场的匹配,始终处于滞后状态。速度优先的单边策略,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牺牲经济发展的质量。由于制度优化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必要条件。中国现存的制度性问题,成为中国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首要制约条件。中国的制度性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制度性歧视;制度性壁垒;制度性成本。必须清醒地认识,拉美化的真正症结,是制度问题。与经济政策没有必然联系。经济政策只是现行制度的技术性延伸。不能深刻认识这一点,无从谈及思想解放;无从谈及深化改革;无从谈及宏观调控。制度困境产生的深刻背景源于利益分配。经济利益必然深刻地影响制度安排。第二,速度困境。中国的社会问题,本质上是充分就业问题。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很难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无一例外需要投资拉动。吸引资本进入的唯一方式就是提供较高水平的资本利得。而资本利得的形成,只能依靠压低成本,也就是压低要素价格。这就变成以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自然资源,为国际消费者提供巨额补贴。这种牺牲国民福利和变卖资源的做法有极限性,不可长期持续。一旦超越极限,经济发展的速度必然下降,甚至陷入衰退。所谓比较经济优势的理论是非常可怕的观点。对此要保持高度警觉,并要有清醒的认识。任何熟悉世界经济史的学者都会明白这个道理。不能简单夸大所谓的中国经济奇迹。因为,任何大国的崛起,就本质而言,都是一种质量发展。是ROE的提高,而绝对不是单纯GDP的提高。其中,无论是通过暴力方式,还是通过资本方式,都是以较低代价占据他国财富的过程。这在本质上就是资源占有,就是价值占有。经济发展的速度GDP可以很神奇,但是,对于全国净财富增长,对于国民福利的提高,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当然,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中国经济的质量提升带来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中国有机会由速度发展模式过渡到质量发展模式。问题是,质量取决于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对此我们仍然缺乏认识,不够重视。第三,政策困境。在未充分市场化的经济体系中,经济政策使用极为困难。困难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制定者的利益导向;政策目标的错误定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政策执行的随意性;政策效果的时间性。政策制定者并不必然维护市场理性和整体国民利益。例如,税收倾向于劳动所得,而回避资本利得。政策总是指向弱势的一方,例如穷人和环境。政策目标常常具有短期的功利性。往往只是针对短期和表面的问题。例如,宏观调控不以经济运行质量为目的,而片面强调技术上的快和热;宏观调控不以资源合理配置为目的,而片面管制要素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工具在不完全市场环境中效果有限。在要素价格扭曲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将有限资本导向投机领域而非生产领域。例如,实质负利率和渐升式汇率政策,强迫社会资本进入不动产。政策执行被管理部门异化为行政权力。例如,宏观调控政策,沦为价格管制,变成微观调控政策。所以,财政补贴对象可以是大企业,也可以是节能灯,甚至可以是老母猪。政策效果的时间性,取决于政策出台的前置性。例如,在流动性导致资产价格疯狂上涨之前,及时抽紧流动性。而不是在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产生之后抽紧流动性。政策的后置性,一方面,加剧了市场波动;另一方面,导致生产性资金严重短缺。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已经积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我们对问题的实质仍然缺乏准确的、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在对外部形势和内部状况均不能准确把握的情况下,盲目的政策调整,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综上所述:制度困境,速度困境和政策困境将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命运.

7. 未来的金融战争,中国斗得过美国吗

自打我感悟到世界正处于60年大轮回的历史转折点后,就一直有一种担忧,美国绝不会放弃他的盟主地位,将会不择手段地摧毁欧盟,瓦解欧元,并发动一轮轮的金融战争,蚕食中国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事实上金融战争的帷幕已经拉开。 论战争,动刀动枪,甚至打核战争,我都不担心中国会输给美国。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就靠那些简陋的机枪大炮,照样打得武装到牙齿的美国王牌军哇哇叫,逼迫美国佬坐下来和谈。现在我们有了现代化武器装备,就更不用担心了。但接下来中美要打的不是动刀动枪的战争,而是金融战争。至少目前为止,我不相信中国斗得过美国。 中国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理应是好事,你完全可以用它来改变世界格局,上帝给了你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翻开中国近代史,万恶的鸦片战争,使国人恨得咬牙切齿。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烧杀掠抢,无恶不作,烧毁了圆明园,抢走了我们许多国宝,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掠走了大量白银。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段国耻。 再说中国到处都是股神和炒股高手,还有那许多炒股软件助威,你为何不去呢?不是有高手要拳打索罗斯,脚踢巴菲特吗?现在可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其实人家根本没有把你放在眼里,根本没把你的股市当一回事,还不如越南。你们既没有正确的理念,又没有市场主心骨,更没有健全的交易制度和严谨的法规,就像小孩扮家家似的,闹着玩。 中国的所谓高手,在人家眼里充其量就是二三流水准,就像我小时候养过的一只蟋蟀,看看个大,叫起来声音洪亮,用蟋蟀草一引,张开两只大牙满盆跑。可是一斗起来,就两下子便败下阵了。 美国经济向下,国家沉沦,可巴菲特却早早抄底,建仓了。而中国经济向上,国家崛起,机构和散户却吓得迟迟不敢抄底建仓。轻仓和空仓的股民在半数以上,手里捏着大把的钱,却拼命叫嚷:市场没钱,股市缺钱。 有人说巴菲特要是在中国,照样叫他玩得趴下。别忘了,巴菲特在中石油和比亚迪上,赚走的钱还少吗?人家的金融机构玩中国的银行股,哪家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的金融市场向全世界开放,你手里大把捏着人家的钱,却不敢进,不敢买。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是封闭的,却不敢开。你敢开,人家就敢进,人家没钱,敢从银行借钱跟你玩。 我敢打赌,A股市场现在若对外开放,美国只要来个巴菲特和索罗斯,再加个诡计多端的高盛,非把你玩得趴下不可。股市下跌,高盛煽风点火,中国的股评家一片恐慌,基金带头砸盘,散户们也好汉不吃眼前亏,纷纷止损割肉,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手下便大量吸进廉价筹码,中国股民在低位给人家输血。 数日后,市场回暖,高盛也转了风向,拼命唱多,国内的吹鼓手也跟着摇旗呐喊,年轻气旺的基金经理又开始抢顶了,杀红了眼的散户也拼命追涨,巴菲特和索罗斯却大批出货,中国股民又在高位替人家站岗。 赚足了,走人了。人家都不用准备空麻袋来背米,再说米能值几个钱。人家直接通过你的银行转账,拿走你的钱到本国去挥霍,潇洒了。中国股民含辛茹苦积蓄了一点钱,想来股市赚一点,却被人家拐走了。人家不多,只要一年玩你一回,就够你受了。 当然美国想急于打开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但至少目前打不开。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瓦解欧盟和欧元,一来扫除一个对手和隐患,二来让中国断念,把钱全部留在美国,支撑他的经济。同时他就可以动脑筋玩你的外汇储备,通过美元贬值和国债下跌,让你的钱变得越来越少。这样一来,中国人便成了美国人的奴隶,白白替人家打工。 都说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几年前我在外面教日语,为了给学生讲解《日本国概况》中的“甲午战争”,查阅了从日本带回的许多资料,却勾起了我无限的悲哀和忧伤。“甲午战争”战败,日本从中国掠走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就是靠了这笔战争赔款,在明治维新后发展了现代化工业和教育,为进一步吞并中国东三省,发动侵华战争打下了基础。这些话,我不是从中国的学者和教科书中得知的,而是从有良知的日本学者那里获知的。 因为我厌恨这段历史,尽管我喜欢日本的朴实及把我当亲人的日本的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但我还是立下了“不在日本就职,不入日本国籍,不和日本女人结婚”的三不原则,拿了博士学位就回国了。虽然我非常想念离异后留在日本的孩子,有时也难免会感到孤独,但我不后悔回来了,我要为我的祖国而战!

8. 中国未来几年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

您的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因为现在中国本身就是金融危机之内,这点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同时也要了解中国出现金融危机的原因具体是什么?下面我说几个危机的诱发原因:
第一、中国的金融危机本身是不存在的,而是由于全球的金融危机连带效应引起的,加上本身的国家投资方面的原因,造成很大的金融危机出现。
第二、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我国由于是出口型国家,因此受到全面的影响。
第三、我国的经济本身还在发展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为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这点是我国目前金融和经济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我国的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比如我国的金融监管的问题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经济泡沫、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近几年我国由于开始加大金融监管,所以金融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经济也在开始转型,所以一定会慢慢的度过危机,下面我说一下什么是金融危机,其实金融危机有如下例子:
A、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B、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
C、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9. 中国有哪些忧患未来会有金融危机吗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平均每隔十年就会爆发一次。对市场重新洗牌。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更没钱。俗称割韭菜。就是有钱人对穷人的收割。然后穷人重头开始发展。大鳄唯有收割穷人才能成功渡劫,当然也会有些大鳄渡不过这个天劫。结果就是大鳄摔倒在地上碎成一片渣渣。
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的延缓危机的效果,降低危机的感受力。经济增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坚实后盾。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危机,但是实际上大家的感受并不深刻的原因。所有的波涛都在暗涌,并不是没有。

10. 中国金融业 未来会怎样

在度过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今天,无论是从中国的角度还是从全球视野看来,中国金融行业都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那么,中国金融领袖在创建世界级金融机构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中国的金融领导者应如何把握机遇、培养能力,从而将其组织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国金融业的新未来》一书也许会给你新的启发。 该书为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博斯公司咨询业务负责人柯安德先生所著。柯安德先生不仅是博斯公司的金融咨询业务负责人,更是博斯大中华区总裁,为亚洲、欧洲各国的金融公司及监管机构提供了逾20年的咨询服务。在《中国金融业的新未来》一书中,柯安德先生阐述了其在战略方向、组织设计、风险管理、业务创新等多方面的丰富经验。这本书能带领中国全体金融从业者及金融机构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必须应对的问题,并指导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 本书首先细谈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即中国能够为金融服务提供广阔的市场—— 一个具有高度多样性、可变性及创新性的市场。那么应该怎么来面对这个广阔的金融市场呢? 该书把重点放在金融机构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帮助中国经济摆脱危机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全球金融界的看法上,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书还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些见解,帮助其寻找通过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及其变化而盈利的途径,并解决如何培养能力以力压群雄这一问题。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未来国际金融中心,一个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在危机过境后的特殊需求的金融中心。 同时,书中还详细分析了中小企业金融这一重要问题。缺乏发展的中小企业金融通常被视为高风险行业,而此行业却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一直是中资银行所关注的领域。另一方面,在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的国度中,农村金融服务同样是重要的盈利渠道。为此,本书将侧重21世纪农村的个人及企业需求,从而为银行业务指明一条盈利之路。 遭受金融海啸的沉重打击后,全球金融行业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许多金融从业者更是处于迷茫状态。不可否认,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金融业在全球金融领域的迅速崛起。而在崛起过程中,发展金融业的“技术指导”是必要的,但金融从业者的信心、积极进取的态度更是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金融业的新未来》无疑对整个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也为中国金融从业者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精彩摘录 现有保险商的能力、众多全球领先保险商的市场地位以及保监会对资金和监管的要求,使得从零开始进入保险领域变得困难,且代价高昂。在战略方面,新进者需要制定一条清晰的路线,以便为自身建立客户细分、渠道或产品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他们需要确定在哪些关键地区能开始建立一套备受信赖的组织架构及销售网络。新进者在吸引、发展并挽留所有职能部门的员工时,在建立销售网络时,在外资保险公司遵照相关规章与中资伙伴合作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来自组织架构的挑战。已占据市场地位的保险公司具有优势,而边缘性的保险公司则步履维艰:小型本土保险商需要确定可持续的业务重点,随后迅速建立独特的能力,从而为实现盈利并满足监管方的期望奠定基础。通过多年的合资经验,许多外资保险商也需要制定清晰的市场定位及业务模式,从而产生利润。 那些强化管理能力、扩大规模,并凭借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经营、关系管理及投资技巧不断地扩大他们本已强大的区域优势的保险公司,将成为最终的获胜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长期持续的盈利能力将不断发展,而进入中国这一潜在的全球最大保险市场并参与竞争的代价将只会越来越高。

热点内容
凤凰传媒港股 发布:2021-03-31 20:26:44 浏览:3
美国原油出口带来了什么 发布:2021-03-31 20:26:44 浏览:740
k线重合指标 发布:2021-03-31 20:26:26 浏览:359
金融财经网站排名 发布:2021-03-31 20:25:22 浏览:766
金融视频网站 发布:2021-03-31 20:25:20 浏览:108
公司是否质押 发布:2021-03-31 20:24:28 浏览:643
私募众筹骗 发布:2021-03-31 20:24:21 浏览:852
股份构成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1-03-31 20:24:21 浏览: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发布:2021-03-31 20:23:56 浏览:263
融资名单查询 发布:2021-03-31 20:22:52 浏览: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