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融资
❶ 想加盟中国最大的民工蓝领门户网站-民工网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1、中国民工蓝领就业第一品牌。民工网经过7年的沉淀和积累,在中低端人力资源行业拥有巨大的实用资源。网络有效页面收录数为176万,位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后第三名,;PR值为6,位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均为8)、中华英才(为7)之后排名第四位;优秀企业联盟会员超过20万家,职校联盟会员接近3000家,职介联盟会员超过4万家,万村联盟会员超过1000家,每天平均发布招工信息数量超过30万人,每天发布输出人员信息数量超过10万人,以上指标在中低端行业中均处于第一位;并与中国就业促进会、央视七套、中国移动等单位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塑造了行业第一品牌。
2、中国农民工行业第一网络媒体。民工网一直把关注行业新闻、行业重大事件的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和央视七《阳光大道》合作,成长、发展迅速,在行业中具有重要话语权的。多年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积极报道上万次农民工典型事件,有效促进了行业的舆论监督,推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其社会影响先后得到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全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国家计生委人口流动司大力表彰和肯定。
3、拥有优质的用工企业资源。民工网与全国三大家劳务派遣集团(汇思集团、仕邦集团、中国劳联集团)形成紧密合作, 2000多家长期合作,适合农民工、蓝领就业优质企业遍布全国各地。
4、拥有稳定的劳务输出资源。民工网“万千就业工程”的“双百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劳务人员供给的强大网络,得到人社部中国就业促进会、央视七套《阳光大道》全力支持,首期与全国100个县劳动就业局、100所优秀职业院校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创业“双百示范基地”,每年可输出劳务人员10万人次以上,稳定而持久的为民工网的合作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劳务人员。
5、拥有持久的共赢合作模式:民工网根据线下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每个省、直辖市建立一家分站,负责民工网强大信息资源的对接、转化与落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运营,民工网均把“优势互补、联盟发展”作为合作原则,把合作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共同达成与分站一起发展、一起盈利、一起上市的目标。
二、加盟商五个基本条件
1、理念认同:认同民工网“帮助一个民工、幸福一个家庭、回报整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团队管理经验丰富,执行力强;
2、准入资格:具备劳务派遣、劳务输出或者办学机构、培训机构等合法资质。经营本行业的业务不少于3年,用工型分站上年度劳务派遣在册总人数不少于5000人;输出型分站每年输出劳务人员数不少于5000人。
3、人脉资源:用工型分站在当地的优秀合作企业一般在10家以上;输出型分站一般在当地拥有良好的职校、农民工输出乡镇等合作资源。
4、费用承担:分摊民工网省级分站的服务器、带宽、域名、技术维护等费用2万元/年。如果分站没有技术、美工及编辑人员,可以委托民工网总部进行维护,但需要向总部上交1.2万元/年的维护费。
5、管理标准:分站有技术、编辑人员进行栏目信息发布与信息审核,每天发布相关新闻及信息不少于50条,审核不超过12小时。
三、加盟商五大合作好处
1、零成本建立分站:合作协议签订三天之内,分站就可以免费开通,你的公司就拥有一个在本行业处于绝对第一的大型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平台。这么大的行业门户网站,不需要你投入任何建设网站的费用、推广成本及运维成本。
2、短时间塑造品牌:民工网是经过7年时间精心打造的行业专业品牌,其社会及行业影响力独一无二。只要你有幸成为本省市唯一分站,便可以用民工网的名义开展本公司的相关业务,给你的事业发展带来极大的诚信度与美誉度。
3、线上线下资源共享:民工网分站在本省所有招工及输出信息全部为分站使用、转化,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免得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整合企业资源或者劳务资源。总站的2000多家优质企业及“双百基地”,每年10万人输出的劳务资源,优先满足分站发展需要。
4、轻松高额回报:如果你每年向总站输出10000人次的劳务人员,可以获得450万左右的直接经济收益;如果你通过总站分配的劳务人员进行劳务派遣或者输出10000人次,每年可以获得600万左右的直接经济收益(以上不包括你直接通过分站资源转化的收益)。
5、快速融资上市:民工网总站将捆绑部分分站交叉持股,共同融资,捆绑上市,力争在3-5年时间内成为我国中低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首家上市企业。
本次招商大会,民工网将选择部分优秀分站与民工网总部实行股权互持的重组方案探讨,由国内知名、行业第一的和君咨询、资本集团公司负责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加速民工网总站与分站一起融资、捆绑上市的进程。
❷ 都市综合体研究-都市综合体案例
都市综合体研究-都市综合体案例
都市综合体的开发一般规模巨大、投资巨大,而且涉及的专业众多,影响深远,未来都市综合体开发的要求更高,因此其开发模式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绝然不同,需要对城市资源、商业资源、专业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才能实现都市综合体的开发效益及社会影响。都市综合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德思勤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策划研究中心通过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近年来国内的都市综合体进行研究,根据综合体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位置、城市特性和历史阶段,从投资与营运的角度总结出都市综合体的三种开发模式:
(1)、“独立”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产生于早期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产生了大量财富,一些大财团或政府纷纷通过建设都市综合体来彰显自己的实力,最典型的例子: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由洛克菲勒财团兴建,法国巴黎德方斯区由法国政府兴建,这种开发模式的特点是投资主体单一(多为财团或政府)、合作机构比较少(主要是建筑承包商、设计公司)、功能也相应比较简单。
(2)、“合资—公共财政补贴”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是对旧城商业中心进行改造时,单个开发商力量比较薄弱,因此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包括一系列公共财政补贴、无息贷款等政策,由开发商合资或合作进行开发,达到复兴旧城的目的。这一模式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都市综合体开发中比较常见。如日比谷商业区、池袋日之出大街、新宿“西口商业回馆”等。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公私合作、各取其利,相关的合作单位也比较少,功能性较强,但专业性不够。
(3)、“合作链” 开发模式
现代城市发展对都市综合体要求越来越高,它是城市功能组合体,是一种典型的房地产形态,而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建筑形态。都市综合体强调城市、建筑和市政配套、交通的综合发展,更大程度是将城市环境、建筑空间有机结合,构成一个连续的、协调的空间。
图 3-17
都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定位、开发、服务、管理等不是一个普通的开发商凭经验就能够做到的,它对开发商的自有资金、融资渠道、与银行、土地、规划等方面的良好关系、各种物态的大型项目的开发经验、甚至包括建筑理念上都是个挑战。因此目前国内都市综合体的开发多采取“合作链” 开发模式,这也是都市综合体适应未来发展的开发模式。
如北京华贸中心、东莞第一国际、深圳华润中心就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其运作方式是将庞大的项目运营按进度细分阶段,再将涉及领域的内容融入到阶段中。每个阶段、每个内容都由专业的公司去执行,并在合同上明确各方的权益。必须明确的是,从单项执行内容来看,所选择的公司都应是相当出色的。可以说,这样做可以实现项目整体风险最低化、分散化,将开发利润、经营利润、品牌利润实现最大化。这种合作方式虽然前期谈判的时间较长,但充分体现了集体作战的智慧,一旦敲定之后,所有合作公司的利益和风险都捆绑在一起,也就消除了执行上的各种障碍。这种模式示意如下图:
图 3-18
由于都市综合体开发规模宏大,投资额巨大,项目融资安排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一旦某个环节资金链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项目开发之初就必须做好融资安排。中国目前房地产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多为银行贷款,但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各类融资渠道会逐步完善,包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海外上市、房地产抵押债券等,都市综合体开发的资金瓶颈会得以解决。目前许多国外的大型房地产投资基金开始试探性地进入中国房地产,如Morgan Stanley、ING、AIG等,在都市综合体的开发上取得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如何与房地产基金合作共同开发都市综合体是开发商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
同时,都市综合体大多是城市中心旧城改造或CBD重要建设项目,城市政府会十分重视,其社会影响也非一般项目可比,因此项目开发如何与政府互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东莞第一国际的成功开发就与当地政府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是密不可分的。
总而言之, “合作链”开发模式不仅涉及到各个相关公司之间的紧密协作,还包括与政府、与基金的良好关系。“合作链”开发模式最合适在都市综合体项目中采用,因为该类产品涉及内容较多,管理层面又比较细,又都与品质、经营挂勾,而一般模式操作起来局面则往往无法控制。一些企业率先采用这种“合作链”的开发方式,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种模式可能成为日后都市综合体项目开发的一种全新运营方式。
1. 4.1 蒙特利尔地下商城(The Underground City, Montreal,1962-至今)
编者按:
加拿大法语区的蒙特利尔市,素有北美巴黎之称。然而加拿大寒冷漫长的冬天,却影响着这个大都市的商业气氛。蒙特利尔市从60年代初开始修建地下商城,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建设,如今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具特色的地下商城。她不但是蒙特利尔市民的主要活动场所,而且成为加拿大最重要的旅游景点。
国际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地下商城,然而只有蒙特利尔市的地下商城完全修建在都市中心的地下。
在地下商城建设的初期,由于地下产权的不清晰而导致了诸多法律纠纷,迫使政府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
巨大的地下商城为蒙特利尔市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问题。与加拿大其他主要城市正好相反,蒙特利尔市地面的物业一直在贬值:因为人们的主要活动都转入了地下,造成地面上人气急剧下降,商业氛围一蹶不振,自1964年以来,蒙特利尔市的地面上没有再建造一所零售商业建筑;而地下则从60年代起几乎找不到一个要转让的二手物业。
地下商城也给在地下活动的人们带来了另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几乎完全丧失了方向感!人们在地面生活时,都习惯通过天际线或高大的建筑物来辨认方向;而一旦进入地下这个庞然大物,无论是旅游者还是当地居民,则完全没有了方向感。面对几十公里长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大同小异的车站以及商场店面,即使是在蒙特利尔市生活了几十年的当地居民,也很难准确判断东南西北,无法确定自己离开出发地的距离或将到达的目的地距离。尽管这两年新的地下建筑设法使门面标新立异,甚至在地面或天顶制作巨大的方向标记,但远不如人们对天际线或高大建筑的认可感,蒙特利尔市民嬉称自己为生活在地下的鼹鼠。政府想尽了各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更试图采用高科技的手段,用光电、色彩甚至气味来区分不同区域。针对地下新的建筑还考虑利用蒙特利尔市建在山上的优势,给地下建筑安装通向外部空间的窗口,以提供辨认方向的天际线(不少处在地下几十米深的建筑物,依然高过海平面以及部分地面建筑物)。
总而言之,庞大的地下建筑一旦形成,就可能改变人类的自然生活习惯,这就要求建设者在建设的初期要尽可能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类的基本生活习惯。
图 4-1 蒙特利尔市
4.1.1 蒙特利尔地下商城概况
地下商城是指在城市下面通过四通八达的地下步行网络连接起来的商场。
然而最初建设地下商城的想法说起来十分简单,完全没有任何远景规划和设计。上个世纪50年代末,城市主干道下有了地铁站,地面的办公楼都希望连接到地铁站。有两个发展商闲聊时想把各自在主干道两旁的大楼与对方连接起来,最简单的方法是修一座跨街人行天桥。但方案报到市政当局后被坚决否定了,因为市政府反对任何有损城市天际线的建筑。不得已,发展商只好采用地下通道的方式来连接两座大楼,但建设成本显然大大高于地面建筑。发展商就想到在地下通道上建商店,用租金来弥补建设成本,由此便出现的地下商城的雏形---地下商店。
在此之后的1962年,便有了建设城地下商城的构想,并于1967年建设完工,以迎接当年在蒙特利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到来。
该区地上地下各两层,上面是商业街,下面是个综合城,有学校、公园、展馆、饭店、商场。在建城的过程中,注重新旧文化的结合,强调新旧两种文化和两种建筑方式。一种建筑保持原有文化的方式,另一种新建的建筑,比如当时的展馆、美术馆、大学,融入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这就在地下城达到原有文化与新思想的完美结合。
4.1.2 开发思路及定位
地下商城希望能在CBD的地下空间发展中达到城市与开发商双赢。由开发商而不是蒙特利尔市出资建设地下通道、连接建筑物、维修、监测和进行责任担保。蒙特利尔政府则采用激励的办法,包括长期租赁、占有公共区域、车道许可、不计入楼层面积比以及签订发展协议。
4.1.3 主要数据指标
道路系统长度约为25英里(约40公里);
每天通行人数超过50万;
共有11700个商店、百货商场、餐馆、剧院、电影院,其中有约四十个剧院、电影院及其它休闲场所;
4.1.4 玛丽城广场(Place Ville Marie)
玛丽城广场占地3公顷,是蒙特利尔市中心区布局中的主体,也是蒙特利尔的商务活动中心。此外,她还是第一个与地下商城联体的大型建筑。
图 4-2
玛丽城广场中有一幢平面呈“十”字形、高达183米、玻璃和钢结构的塔式大楼,是加拿大最高、最大的超高层建筑。基座以上有41层楼面,供许多公司办公使用,每层楼面建筑面积3534平方米。由于大楼平面采用“十”字形,建筑外观看上去挺拔匀称,而且可使每层办公用房获得充分的天然光线。
在“十”字形塔楼下面设有一个宽敞的广场——“玛丽城”广场,西面贴近车行道布置一幢15层的条状办公楼,北面布置地下商业中心。步行广场地坪上铺有彩色的装饰石板,开辟有4个开敞的凹入地下的小庭院,通过宽阔的楼梯与地下商业中心取得联系。
广场地下有4层,最下层为地铁车站,第2~3层为900车位的室内停车场和技术设备层,最上层是商业中心。玛丽城广场下部纵横的步行通道,将商业中心同其它零星商店群组成相互联系的地下网络。这个地下步行网络将玛丽城广场与附近的好运广场和维多利亚广场以及中央客运站等连成一个整体。
自1964年玛丽广场开业至今,蒙特利尔市80%的办公楼、35%的商场(包括1600家商店)、200家餐馆、45家银行的分行、34家电影院以及两个大型展览馆都与地下商城连接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进入深达几十米地下商城的人们尽可能注意各个层面的商店,上下的扶手电梯完全采取错开式对接,增加行人在每一层的停留时间。
图 4-3 地下商城
蒙特利尔市地下分为四个不同的商圈,最热闹最繁华的是麦吉尔/玛丽广场区(McGill/Place Ville Marie),地铁环状网将玛丽城广场与该市的其它四个商圈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城市立体系统。如今从这四个地区来统计,每天有近50万人通过地铁系统穿梭于地下空间。它们联系着17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3800个房间的旅馆,1400多个商店以及3个音乐厅。
图 4-4
图 4-5 地下商城连接地铁 图 4-6
2. 4.2 伦敦码头区再造项目(London Docklands,1981-1998)
——该区是英国超大规模区域改造项目
编者按:
从1981年7月起,到1998年3月止,在这近17年的时间里,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LDDC)在一块占地面积为22平方公里狭长的老港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再造工程。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整个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引起英国学术界的关注,更吸引了全球各国的目光。
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是一家由政府牵头组成的半官方性质的都市综合体开发商,是政府根据1980年制定的《地方政府规划与土地法》而专门成立的一家开发公司。该公司在码头区完成了大多数项目后,从1994年10月开始,以个体项目完工为标志,分阶段从该区域撤出。1998年3月31日,皇家码头项目全面竣工,LDDC撤出改造后的码头区,并将公司解散。
伦敦码头区的开发历尽艰辛,但最终非常成功。如同任何一个新区域的开发项目一样,伦敦码头区在前期也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内没有人气等诸多问题。作为开发区运作的牵头企业,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分析并抓住了启动项目的核心问题,即首先提升开发区内土地的商业价值。在前期开发资金非常有限的条件下,项目公司集中优势,将各项活动的开展,围绕土地增值这个核心,把有限的资金首先投在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上,为项目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 4.2-1 新码头区全景图
4.2.1 历史概况
伦敦的第一个码头位于东部道格斯岛,始建于1802年。在随后的120年里,码头区成为整个伦敦的工业中心和就业中心。
30年代是伦敦码头区发展的鼎盛时期,仅港区本身雇佣的工人就超过了3万多名,与港区业务有关的工作人员有10万多人。
1961年至1971年,由于英国制造业和运输行业的衰落,整个大伦敦地区有50多万人失业,直接影响到对这些行业高度依赖的码头运输。其间,进出口运输行业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集装箱运输迅速成为运输业的主导方式,装卸地也随之迁出原有的浅水码头,伦敦码头区各老码头相继关闭,成千上万的码头工人以及相关行业的员工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岗位。1981年,码头区最后一个老码头,也是最大的一个码头“皇家码头”也正式宣告关闭了。
当年繁华蓬勃的工商业中心,衰落到百业萧条。1981年,整个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只剩下大大小小1014个企业,其中70%在从事食品、饮料及烟草行业;只有15.6%的企业还继续从事原有的金融和专业服务行业。从1981年到1983年,从事码头收尾工作的2181人完成了工作,接着也就失业了。
伦敦码头区22平方公里分为不同的地方辖区,历史的原因使码头区大部分土地为公有土地。图2是码头区在1981年当时的土地状况图,用四种颜色显示了不同的辖区,而辖区内涂有颜色的部分则表示被遗弃的土地和水面。
图4.2-2 1981年码头区土地及水面状况图
图4.2-3 老码头的水位刻度,用于控制货船通过 图4.2-4. 1981年码头区
4.2.2 面临问题
码头区在短期内经历了大萧条,1978年至1983年五年时间,又有12000个工作岗位消失了。当地的人口主要是由蓝领工人组成,多年来都未曾经过新技能的培训,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码头区的大部分土地为当地公共机构所拥有,这些机构既无愿望也无资本对区域进行再改造,私人手中只掌握了很少一部分土地。公共机构对市场的敏感度非常低,对提供土地持排斥态度。
码头区到处都是遗弃的破旧建筑物,使得再开发的成本非常高,并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大大降低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因此,区域急需注入外来因素,以改善发展商的信心。
该区域大多数地方的基础设施极差,根本无法满足发展的基本要求。码头区与伦敦其他区域的交通连接乃至与外界的连接都十分落后,不但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区域本身的市场无法改变其大环境,也无法提供大量的、必需的基础设施,来彻底改变其衰落的对外形象,从而也很难变成一个吸引人们居住和经商的地方。
多年来,很少有私人投资者在该区域兴建住宅。而当地政府也因为多年未进行区域的发展和规划,手头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记录和资料,因此住宅开发商完全不了解也没有任何在该地区开发新宅的投资回报率方面的信息,从而可能增加开发商的投资风险。
上述诸多不利因素使码头区的发展无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4.2.3 解决途径
码头区的衰落,不但影响了伦敦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和国际金融地位,而且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保守的地方政府一直拿不出解决方案,任凭经济衰退状况加速发展,陷入一种长期无法解决的局面。
1980年,伦敦政府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特为该区域的发展而制定了一部《地方政府规划与土地法》,为推动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1981年,时任英国政府环境大臣、后来的副首相赫塞尔廷勋爵形容码头区是“一个面积达6千英亩的被遗忘的荒地”。赫塞尔廷勋爵力排众议,出面牵头,依据该法规的第136条款由政府出面成立了“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LDDC),旨在有效地推进码头区22平方公里的整个重建工程,以彻底改变自1960年代以来该区域经济衰落的局面。
图4.2-5 英国前副首相赫塞尔廷勋爵
在此之前,地方政府曾做出不少努力想改变区域的落后面貌,但却深感力不从心,工作进度十分缓慢。LDDC项目总公司的成立,是在当时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选择。项目公司由政府全资投入,利用处置土地发展住宅、工业和商业物业所获得的收益滚动发展。为此,政府给项目公司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赋予下列权利:
如果项目开发所需的大面积土地隶属公共机构,LDDC有权按照合约或强制购买,以获得所需土地。为配合此项权利的落实,另赋予LDDC可为合约另一方制定新的提前实施退休金计划的权利。
原属区政府的规划权交给了LDDC(审核具体规划图的权利仍在区政府)。此项权利的转移是由于区政府规划部门效率太低,限制过多并且规划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新形式下发展的要求。
项目公司有权建造新的公共基础设施,并改造旧的基础设施。
保证直接连通中央政府资源的渠道。
资金的来源有两方面,一个是中央政府的投入,另一个是出售土地获得的资金。
尽管中央政府给了LDDC这么大权利,但地方行政职能、公屋分配、教育统筹、医疗管理等权利仍保留在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LDDC可通过设立各类基金的方式协助、调控、促进地方政府改善这些方面的工作。
4.2.4 1981年基本概况
废弃的土地和建筑
整个区域60%的土地和水面被荒弃,大量的工业物业无人使用。不临水面的物业平均价格仅为每平方米25英镑,其商业租金也是全伦敦最低的,写字楼的租金每平方米不到5英镑,而靠近伦敦市区和西部的同类租金则达到每平方米11~12英镑。
表1. 区域内被遗弃、空置、使用不当以及未使用的土地和水面
整个码头区 土地 水面 合计 占总比例 空置建筑物
877公顷 163公顷 1040公顷 59.7% 193座
码头区的交通
改善通往码头区和区内的交通状况,是开发公司认为最首要的任务,也是投资最大的一项工作。然而按照1980年的《地方政府规划与土地法》,并未把发展交通作为开发公司的重点工作指标。当时的交通道路状况十分恶劣,蜿蜒的泰唔士河将整个区域分割为块状,但却没有一座像样的大桥来连区域道路。两条主要的铁路线并不直接通往市中心,乘客需要换乘地铁才能抵达伦敦中心或到其他地方,整个区域没有一个通向其他地区的铁路终点站。公交系统也十分陈旧,并且车辆和线路都极其匮乏。全地区只有一条有标记的自行车道。
图4.2-6 1987年英国女王为轻轨通车剪彩
图4.2-7 城市道路上的轻轨
区域环境
从当时图4.2-8照片上就可看出恶劣的环境状况,临泰唔士河两岸的河堤早已严重受损,两岸110座历史建筑物,有超过半数急待修复。
图4.2-8 1985年码头区未改造的低洼地
居住与工作环境
人口的迁移也反映了该区经济的衰落。1971年,项目区的常住人口为48,352人,到了1981年,常住人口已降到39,429人,十年间人口下降了18.5%。公屋占该区内住宅数量的95%。区内83%的人住的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屋,整个公屋中的20% 状况极差,甚至不适合人居。区域内的死亡率比英国的平均死亡率高出9.2%,申请疾病援助的人高出20%,需要住医院治疗的更高出30%。学校、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陈旧不堪,大专教育及体育设施更是短缺。70年代中后期直到80年代初,该区域内几乎没有修建一座新的私人住宅,区域的整体形象使仅有的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
4.2.5 再造码头区
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LDDC)从1981年起,分三个阶段,历时17年,将一个22平方公里近似废弃的老区改造成伦敦的一个全新的金融、商业、商务区,使其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地标和最有活力的区域。下列几个关键点可展现出公司的主要历程:
❸ 小微企业成长外因阻碍因素
外部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方面。第一关就是融资关。据统计,对GDP贡献度不到%的国有企业获得了银行70%以上的贷款,而小微企业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使用比率不到30%;而且小微企业还面临着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大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高达40%到50%的年利率。尽管多年来国家为了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遗余力地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民间等多种渠道消除阻碍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善。第二关是成本关,今年以来,原材料、劳动力、租金、资金等多项成本大幅上涨,加之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缺乏议价能力,无法通过定价转移成本,于是利润空间遭到压缩。第三关则是用工关,目前中小企业很难招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的蓝领工人,原因是要求的薪酬太高,企业难以承受,有时去一次招聘会连一个人都招不到。第四关是税负关,当前,中小企业税负偏重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如果把中国各种隐性、显性的税加在一起,很多中小企业平均税负在40%以上。税种包括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多项,仅增值税一项就占营业额的10%。税负关使企业难堪重负。
目前,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包括有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发票工本费、海关监管手续费、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农机监理费等22项收费。通知的下发为小微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九项措施办事,紧密与商业银行加强沟通与联谊,并提请商业银行对我市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信贷支持。要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以及进行结构性减税。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其次,资本市场要为小微企业股权融资创造有利条件。逐步扩大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包括中小板和创业板以及三板市场建设。拥有符合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兴业态项目的中小企业应将陆续成为上市公司中的一员,以改善小微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进而远离高利贷融资环境。
再次,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能够有效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通过合理确定并适当降低贷款担保收费标准,简化贷款担保手续,缩短贷款担保办理时间等办法提高信用担保质量。还要加强与银行协商,争取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担保”方式,提高审保和放贷效率。
❹ 蓝领贷逾期会做出什么事来
借款一定要还款的,没有平台的借款是不需要还款的,而且需要及时还内款的。如果容逾期还款首先会影响到你的个人信用,影响以后的生活工作,再者逾期时间越长逾期费用就会越高,负担越大。
❺ 有什么白领能用的借贷软件吗
手机借贷部分,你是白领还是一般的群众?你可以自己选一个。觉得符合自己身份的。
❻ 在创业公司融资不久后离职是什么体验后悔吗
我后悔啊,我当初辞职不就是为了去看一看世界嘛,世界那么大,不去看看不是很可惜吗?至于工作小有才能就不害怕没有平台呀。
❼ 有谁指教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电话销售招聘技巧和筛简历技巧
做金融贷款招销售很难,技巧不多,经历全情投入就好。筛简历的技巧就内不建议你考虑了,因为你很容难见到简历,更难见到人。我只告诉你如何招到人。
1、金融、贷款这类词尽可能的找其他的代名词,这两个词友好度在招聘中不高。
2、线上渠道多开,垂直的赛斯招聘,综合的51、智联、蓝领的58、赶集。
3、线下渠道多跑,招聘会、校园。
希望可以帮到你。
❽ 融资坑杀了多少创业者
1, 拿不到机构资金,可先自筹
从融资心态上来看,李开复在接受搜狐财经内专访时提到,创业实际上就是容拿全部身家进行赌博的过程,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前几年只要有好想法好团队就有投资人追逐的情况已经不可持续,他建议现在的创业者应该学习硅谷的创业者,利用好“SF”资源,即FRIENDS FAMILY AND FOOL,也就是首先要靠家人、好友和傻瓜,“有他们支持,让自己做出一定成绩再去融资,才会更好。”
2,准确定位自己的价值
真格投资副总裁张子陶建议,创业者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盲目夸大自己的估值又得不到市场认可的话,屡次融资拿不到钱,会严重地挫伤团队的士气,“只要善意的钱都可以拿,投资人不应该太虚荣,不需要太计较机构的名气,让公司活下去,越做越大才是最重要的。”
3, 不跟风,只做最擅长的事
做事情还是要解决具体的痛点,真实的痛点,不能跟风,看着市场火了就盲目的进入,投资人能够看出来是否对行业有足够的认知,譬如VR火了就想做VR,蓝领火了就想做蓝领,缺乏足够认知,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深刻的理解,这样面对投资人的时候才更有机会能顺利完成。
❾ 请问毛豆新车网融资租赁模式有谁知道购车可靠不谢谢了
可靠!随着购车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的推动,以融资租赁模式为代表的汽车新零内售平台正在快容速崛起。毛豆新车,利用“首付3000元起”、“日供9.9元”的低门槛融资租赁模式,以及深度下沉至县区市场的销售渠道,充分满足了下沉市场消费者,以及蓝领、创业者、小镇青年消费群体的汽车消费需求,过去一年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如此巨大的成交额,说明毛豆新车深的消费者信赖!
❿ 2019年投资教育行业还能不能赚钱
2018年全年中国教育行业融资现状及趋势分析 预测2019年将呈现四大投资趋势发展
2018年教育行业融资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近几年使得教育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平台受到资本的青睐,据华夏桃李发布的《2018教育行业融资并购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教育行业融资高达539次,平均每月就有50次融资事件发生。
具体来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3月中国教育行业融资次数为58次,达到2018年高峰,最少的融资次数也有28次。从各月融资轮次来看,主要发生在种子天使轮以及Pre-A及A轮。其中种子天使轮2018年融资次数为189次。
从教育细分行业来看,融资排在前五的行业为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K12。其中素质教育2018年融资次数为151次,职业教育为76次。值得注意的是早幼教行业2018年融资54次,语言培训行业48次。
2018年1-12月中国教育行业融资次数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9年中国教育行业投资趋势分析
1、素质教育方面:关注音乐、美术棋类等已有在线品类的头部确立,扩品类形成线上素质教育综合体可能性;关注新品类在线小班模式,素质教育双师模式。
2、K12方面:线上部分赛道龙头已现,线下具有整合机会;关注大语文赛道新的教育产品和交付体验;持续关注2B类机构与新的场景需求。
3、新人群、新职业:针对低线人群如蓝领、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招聘外包具有巨大市场;新行业与行业迭代带来新用工需求,单品类垂直空间具有增长潜力。
4、新技术、新渠道:AI技术已在教学辅助上有较多应用,AI在启蒙类教学场景的运用将成为新的资本关注点;关注微信、抖音等新渠道带来的新获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