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融资机制
⑴ 什么是融资体系
《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过,预示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将会取得一些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但由于投融资体制的限制,中国投资的效率却很低,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投融资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滞后,其基本问题仍然是政府主导和国家垄断,市场化程度很低。《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诸神归位,尽量减少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参与,不仅大大削弱了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审批权,而且增加了政府投资项目也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内容。在纠正政府越位的同时,该方案还校正了民营企业在一些投资领域的缺位现象,与此同时,在银行改革中也加入了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内容。只要投融资改革的措施能够真正实施,投融资的效率将会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得到增强。这次改革还能缓解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隐患,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有利于今明两年经济的稳定增长。然而,此次改革离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还相去较远,且实际操作性成问题,改革的成效会大打折扣,现有的办法仍然不能割断政府投资与金融体系的风险连带关系。因此,对于投融资改革的成效,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50人论坛·北京)据报道,由发改委起草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在完成最后修改之后,将公布实施。方案起草至今,历时5年半。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一方面说明问题的重大和对问题的认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政府效率的低下。与此同时,金融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国有商业银行注资改制上市已经拉开序幕,银行业新一轮对内开放随着东北振兴银行的建立悄然而起,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也有了新的举措。这一切预示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将会取得一些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不仅是由于中国的投资率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且在波动中呈提高之势,而且是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80年代的投资率平均为36%,90年代平均为38.4%,近三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为42.2%,超过了1993最高时的37.7%,去年达到了47.3%,然而,由于投融资体制的限制,中国投资的效率却比较低,且呈不断降低之势,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我国虽然一直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社会财富却没有同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还相当低,我国依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相对滞后的环节,其基本问题仍然是政府主导和国家垄断。如果说在三大需求中,出口取决于国外需求,随着加入WTO,其经营完全放开,由企业决策;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其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效率也相对较高,只有投资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最低,是政府干预最大的地方。最近几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作用是稳定了经济增长,消极作用是增强了政府在投资领域的干预。特别是由于将"GDP"和招商引资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地方政府就主要拿投资做文章。从理论上讲,高质量、有效益的投资需要市场导向,符合市场规律,但政府投资和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必然是领导人利益导向的,有时可能只符合人事运作规律,投入产出率较低。于是,出现了许多奇怪的投资现象。很多地方几乎是一任领导,有一种发展思路,就有一批工程;班子一换,工程也就无人接续。投入了资源,有了投资完成额,增加了GDP,却没有任何收益!还有一些地方引入外资不计成本,把工业用地全部批租了,使得未来的发展没有了余地。地方政府的投资竞争是造成投资过热的体制性根源,去年上半年,中央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了7.7%,而地方政府的投资额却增长了41.5%。政府主导的投资与国家垄断的金融体系形成了风险连带体系,银行贷款越来越集中于政府投资的大项目、大工程,期限越放越长,由10年到15、20年,甚至2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在45%以上,如果考虑短期贷款中有20-25%的不良贷款,这样,长期贷款比例接近60%。按任何银行业经营的理论看,这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原因。另外,政府主导下的投资经常成为权力寻租的场所和中介,据说一条高速公路就有一批官员倒下,房地产发展中土地批租的问题不断,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投资和融资本来就是企业的事情和权限,政府既做不了,也做不好。《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诸神归位,尽量减少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参与,不仅大大削弱了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审批权,而且增加了政府投资项目也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内容。所以,了解方案内容的人士评论说,发改委是"自废武功",自我释权。在纠正政府越位的同时,该方案也校正了民营企业在一些投资领域的缺位现象,在过去几乎由政府垄断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仅允许民营企业投资那些有收益的项目,对那些回报没有保障的项目,也鼓励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与此同时,在银行改革中也加入了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内容。
从长远看,只要投融资改革的措施能够真正实施,政府职能转换将会加快,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会逐步形成,投融资的效率将会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得到增强。从近期看,这次改革也会缓解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隐患,比如说,能源紧张,开发区泛滥,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表面上看是投资增长太快所致,实际上,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批租、盲目招商和滥搞开发区起了很大作用。通过改革减少了政府的上述行为,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有利于保证今明两年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于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也有重要作用。
这次改革显然是投融资领域的一个进步。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会造些一些新的扭曲,留下一些缺憾。第一,此次改革虽然压缩了政府干预市场的空间,但是政府依然停留在一些本该大规模退出的投融资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基础建设和金融机构,政府投资和干预还会占主导地位。离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还相去较远。第二,政策虽好,但实际操作性成问题。虽有发改委自我释权在前,但地方政府却并不一定跟着学样。在其它政府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又缺乏将政策落到实处的具体手段的情况下,改革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第三,政府花钱买体制,决心很大,但现有的办法仍然不能割断政府投资与金融体系的风险连带关系。因此,对于投融资改革的成效,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⑵ 什么叫融资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从业务性质上讲,包括以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体系、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各种体系发挥特有功能为资金融通提供。
(1)间接融资对促进金融体系稳健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独特优势。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间接融资(银行体系)具有货币创造功能,对经济增长有切实的促进作用。由于投资增长是经济处于增长期的常态,要满足投资需求,离不开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而直接融资只是对现有储蓄的重新组合,不能创造出新增货币。因此,在资金供应方面,银行体系十分重要。从银行体系本身来看,由于银行体系规模庞大,具有规模经济,有能力开发与利用专门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在向拥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提供资金和流动性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从金融市场的运行看,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成为金融市场正常运作的障碍。而银行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因为银行在认定贷款风险,防范由逆向选择造成的损失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与办法。银行还有一定的手段监督借款者行为,从而减少由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银行能够在向储蓄者提供利息收益或大量服务的同时仍然获利。
从上述方面说,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开辟了一条渠道,能有效地将储蓄资金引入拥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们手中,在增进实体经济的效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银行系面临着短资长用和银企关系过密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银行体系也有弱点。表现为,银行资金来源期限一般较短,而贷款期限通常更长一些,这种期限的不对称导致了流动性的不对称,易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中,并引起系统性风险。
而如果银行主导金融体系,银行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一旦银行获得了有关企业的重大内部信息,它就可以向企业索取租金,而企业也不得不付出这一租金以得到资本。同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企关系往往较为紧密,常常阻碍企业创新与增长。
在银行和企业关系紧密时,银行家往往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因此可能被企业所收买,或与企业共谋对付其它债权人。而银行对企业的控制同样也扩展至银行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银行对企业享有了控制权,可以充分获得企业信息,并监控企业经营,但银行与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联结在一起,往往与企业共谋,并可能导致银行在金融事务中过度强大,加大了风险集中度。
现代金融体系,从职能上讲,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1)金融调控体系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健全传导机制、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保险)的有机结合等。
(2)金融企业体系,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括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等。
(3)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制)包括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及与央行、财政部门)等。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混业经营统一监管
(4)金融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包括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5)金融环境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⑶ 我国现行投融资体制是什么
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面是规范政府投融资和政策性投融资, 加强市场投融资,使投融资的主角由政府转为一般公众,确立一般企业和居民在投融资领域的基本主体地位,建立起投融资领域的市场机构, 最终使投资和融资都通过市场进行(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金融投资是指投资主体的资金的运用,金融融资是指其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运用形成金融资产的增加,资金的筹集形成金融负债的增加。就某一经济主体而言,通常两者不一定平衡,但就全社会而言,两者是平衡的,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抵。
国家针对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为投融资体制。投融资体制从属于一定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合理的投融资体制安排有利于投资形成并可保证投资效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稳定高效增长。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对金融投融资体制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一、我国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目前的投融资体系可分为政府投融资、政策性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三个部分。政府投融资纯粹力政府行为,政策性投融资为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行为,为半政府行为,市场投融资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公众的行为,为普通商业行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规范政府投融资和政策性投融资,加强市场投融资,使投融资的主角由政府转为一般公众,确立一般企业和居民在投融资领域的基本主体地位,建立起投融资领域的市场机构,最终使投资和融资都通过市场进行。
1、政府投融资
政府投融资与政府支出有关。为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政府投资的资金可来源于预算收入,也可从市场筹集,后者应遵从市场规则,且应与货币政策相配合。
2、政策性投融资
(1)适当收缩政策性投资规模。目前政策性投资规模过大,1996 年末三家政策性银行总资产达1万亿元,是国家银行以外的商业银行总资产的3倍多,比除保险公司外的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还高,这使得政策性投资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今后政府应严格审查政策性投资项目,使其投资具有适度规模。
(2)逐步使政策性融资市场化。目前政策性融资未走向市场, 主要靠向国有商业银行摊派,发行政策性金融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个别政策性银行,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两者直接挂钩。今后应切断政策性融资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依靠市场筹集,使其市场化。
3、市场投融资
投融资体制改革将最终使市场投融资成为投融资体系的主体部分。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实物投资收益约束实物投资数量,实物投资数量约束金融融资数量,金融融资和金融投资通过金融市场实现平衡。因此投融资领域市场改革的方向是培育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建立起市场参与主体的利益约束机构,建立起市场竞争机构,一个完整的投融资过程包括金融的投融资和项目投资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将资金由储蓄者转到项目投资者手中,就前看而言为金融
投资,就后者而言是金融融资;第二个环节由项目投资者将资金投到具体项目上,形成实物投资。资金在第一个环节的运动可能要经过几个循环、第一个环节投融资的市场化任务就是建立金融市场,也即建立起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于投资和融资都有长短期之分,市场投融资又可分为长期投融资和短期投融资,下面分别就长短期投融资领域探讨市场投融资的发展思路。
二、长期投融资发展思路
开拓我国长期投融资领域必须大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不仅限于一、二级股票市场,还包括一、二级债券市场,当前要鼓励企业债券市场、市政建设债券市场的发展,以解决企业资金来源和地方市政建设的资金来源。除此以外,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也不容忍视,该市场培育和完善后有利于企业资产存量的重组,今后几年内,我国面临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的任务,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配合。为配合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重组,当前需要培育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中介组织,即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下面我们着重讨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长期投融资中的改革思路。
1、目前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情况
十几年来中国已发展起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信托投资公司244家, 证券公司9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69家,金融租赁公司16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整顿,其总资本达600多亿元,总资产则达近万亿元。 目前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改革中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完善了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活跃了金融市场,特别是活跃了其中的资本市场,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公众对资本市场的参与,方便了众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推动了投融资领域的市场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投资银行功能。
2、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非银行金融机构现存问题及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分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为使非即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其在长期投融资领域的作用,我们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方向是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以长期信用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提供商业银行业务以外的多功能金融服务。
(1)信托投资公司宜向长期信用机构发展。按照现行政策, 信托投资公司不能经营商业银行业务。今后可办成长期信用机构,重点是管理各种社会基金,如养老基金、科研基金、艺术团体基金、各种奖励基金等,也可发起设立面向特定产业的产业投资基金,这样既可解决信托投资公司的长期资金来源,又可发挥信托业代人理财之功能。
(2)证券公司要向投资银行发展。 目前证券公司的收入主要依赖证券业务的收入,包括自营买卖价差收入和代客买卖手续费收入,这是构成证券公司违规经营的一个利益诱因。应该抑制其投机性业务,限制其自营证券买卖业务,鼓励其发展多方面的投资银行业务,如进行投资项目评估,充当企业财务顾问,充当投资者投资组合顾问,为企业设立、分离、合并进行策划,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等,力争使其资询业务收入成为主要业务收入。今后,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资产重组的任务很重,投资银行在这一领域是会大有作为的。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机构投资基金,使其发挥机构投资者在稳定大市方面的功能。
(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 财务公司要避免办成集团内部小型银行,应发展多种形式服务功能,其一是帮助集团内部成员进行投融资,如代理发行债券,代理买卖国债等。其二是发展为集团成员服务的投资银行功能。
(4)金融租赁公司应突出租赁特色,不宜办成银行或信托投资公司, 政策上应对金融租赁公司从事租赁业务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缩小非租赁业务占全部业务的比重。
(5)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这是长期投融资领域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 产业投资基金可由信托投资公司发起设立和管理,也可组建专门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三、短期投融资发展思路
短期投融资是指各参与主体在货币市场中的授融资活动。
1、货币市场参与主体
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企业和居民都是货币市场的参与者。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头寸管理。企业参与货币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筹集短期资金。中央银行的职责是调控市场并籍此调控整个宏观经济。政府参与货币市场的目的是调节短期收支,并配合中央银行的调控意图,货币市场的发展应满足以上各参与主体的多重需要,不但要考虑政府和银行的需要,而且要考虑众多企业的需要。
2、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情况
政府一直鼓励商业银行参与货币市场,中央银行在利用货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此背景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得到了相对规范、快速的发展,但是人们对企业参与货币市场的需要来给予足够的重视,货币市场作为短期投融资场所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当前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货币市场,为社会提供多样的期限短、信用度高、流动性强的投融资工具。
3、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今后就短期投融资领域而言,除继续发展和规范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外,还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1)发展票据市场的必要性
票据是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工具,签发票据者为资金筹集者。而接受票据者则为资金运用者,换句话说,前看是融资者,后者是投资者,商业票据的进一步推广,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购销活动,减少企业对银行的流动资金的依赖,有助于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商业票据作为商业信用,经银行承兑、贴现后即取得银行信用的支持,中央银行通过其再贴现业务可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间接宏观调控,因此,发展票据市场,其意义已超过投融资改革的范畴,实力一举多得之举措。
(2)发展票据市场的思路
*发展票据市场只需利用现有的企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不需要大的投资,也不需要组建大的机构。
*区域性票据市场是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方向,地方政府可在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各地也可组建一些票据公司,让其从事票据买卖业务,活跃票据市场。
*除发展商业票据市场外,还应积极探索企业融资票据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四、理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
1、长短期投融资的关系
长期投融资和短期投融资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投融资体系。长期投融资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短期投融资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两者相辅相成,任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投融资体系功能的正常发挥。二者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功能的区别是相对的,短期投融资动态化即为长期投融资,长期投融资在运作中需要短期投融资的支持。在实践上,要处理好长期投融资和短期投融资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二者的载体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真正使资本市场发挥筹措长期资金,进行长期投资的作用,使货币市场发挥国民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作用。
2、目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追逐买卖价差收入成为资本市场参与者的主要动机,资本市场长期储蓄与长期投资的功能反而被淡化了。
货币市场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其应有的头寸管理和调节资金短期收支失衡的功能,反而转为向资本市场提供炒作的资金,同时又成为从资本市场上退出资金的栖息地。
资金通过不正常渠道由货币市场进入资本市场,银行资金通过货币市场流入非银行金融机构手中,为后者在股市上投机和操纵提供了资金支持。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不顺,使两者的功能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助长了投机,同时加大了市场风险。
3、理顺两个市场关系的措施
(1)银行与所办非银行金融机构脱钩,并禁止银行资金进入股市。 这对于在短期内抑制资本市场投机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措施已见成效。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应转向主要依靠提供投资咨询、 代理等投资银行业务取得收入,改变目前主要依靠买卖证券取得价差收入的局面,规范资本市场中介组织。
(3)发展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4)中央银行通过利率等金融工具调节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1996 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4月、5月、8月宣布停办银行保值储蓄
业务,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央行的调息举措减轻了上千亿元的企业负担,改善了货币流动性,促进了经济的回升,1997年10月23日、1998年3月24日, 中国人民银行审时度势,又两次宣布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这次调息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改善货币流动性,减轻外资流入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并有助于银行提高资产质量;企业利息负担减轻必使资本市场上的收益率相对提高,资本市场将会趋于繁荣;另外,银行利率降低还会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下走,货币市场利率下走将降低货币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将促进货币市场繁荣。最近一次调息,理顺了中央银行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间的关系,预计将会比前几次调息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理顺两者关系真正使资本市场成为长期投融资的场所,而使货币市场成为头寸管理的场所,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⑷ 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是什么分别由怎样的金融机构参与融资
主要是发行债券,比如股票,
由怎样的金融机构参与融资?
在我国主要是券商!
⑸ 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房产信托:灵活,但有局限
信托投资公司发挥专业理财优势,通过实施信托计划筹集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委托人获取一定的收益。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的房地产信托融资模式主要包括:房地产股权投资信托、股权证券化信托、混合信托、财产信托和债权信托等。
信托产品能比较灵活充分地适应和处理房地产的多种经济和法律关系。相对银行而言,房地产信托能降低产业整体的运营成本,节约财务费用,还有利于房地产资金的持续运用。在供给方式上,可以根据企业本身运营需求和具体项目设计资金信托产品,增大市场供需双方的选择空间。
但是房地产信托起点比较高,合同数限制在200份,每份不低于5万元,融资额度最少在1亿人民币以上。信托产品发行周期有限,所以不能作为长期融资的有效工具,而且退出机制也欠完善。
从长远看,简单地靠发信托凭证来解决部分短期融资是可以的,但对长期的、大规模的项目融资作用有限。同时,信托公司相比银行贷款有较大局限性,信托公司对审查项目非常谨慎和严格。
民间融资:方便,但成本高
指个人、家庭、企业之间通过非正规渠道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由于尚未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因此是未取得合法地位的金融形式。
据花旗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估计,2004年我国非正规资本市场大约为9000亿元人民币,约占银行总存款4%,占2004年国内GDP的6.5%。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资金供需两旺是民间融资存在的根本原因。
目前不少民间资本正在进入开发企业的融资市场,但这种民间资本的融资成本比较高。而且存在利率、信用、法律和金融制度等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政策法规的约束。因此,为民间资本寻找一条合法合理的发展之路刻不容缓。
海外资金:有实力,但难交往
以基金形式存在,来自海外通过专业管理的资金。海外基金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根据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和前景,他们认为可以赚取高额利润同时坐享人民币升值的“双赢”投资。
目前跨境资本加快了进驻的速度。而上海更是海外基金的投资新热点。除了摩根士丹利、ING等海外基金巨头外,一些来自泰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和土耳其等非主流的海外基金也开始关注上海房地产市场。
海外基金的合作特点是:1、注重企业品牌、合作团队和管理体系。目前海外基金在中国合作的伙伴大多是上市公司的前二十名,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与海外基金的合作目前可望不可及。2、谈判时间长。判断时要进行详尽的审计、调研等。
过桥贷款:可应急,但风险大
通常又称“搭桥贷款”,这是一种过渡性的贷款方式,一般是指银行在安排中长期贷款前,为开发项目提供所需资金的短期融资。
一些房地产商找信托公司做“过桥贷款”,希望信托公司提供过桥融资,帮助房地产公司补足资本金,然后通过银行的贷款来完成项目。这种短期融资的偿还周期较短,通常为1年,但是融资成本较高,大大增加开发企业资金使用的成本。因为此举往往是“打擦边球”,因此融资风险很高。
⑹ 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一)直接融资 1.国际债券融资 国际债券即发行国外债券,是指一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企业、私人公司、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等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外国货币面值发行的债券。国际债券主要分为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两种。
2.国际股票融资 国际股票即境外发行股票,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向国际投资者发行股票并在国内外交易所上市。
3.海外投资基金融资 海外投资基金融资的作用在于使社会闲散的资金聚合起来,并在一定较长的期间维系在一起,这对融资者来说相当有益。此外,稳健经营是投资基金的一般投资策略,因而投资基金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也相当有益。
4.外国直接投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一、国际直接投资超越了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联系中更主要的载体;其二、国际直接投资超过了国际银行间贷款成为发展中国家外资结构中更重要的构成形式。
(二)间接融资 外国政府贷款 外国政府贷款是由贷款国用国家预算资金直接与借款国发生的信贷关系,其多数为政府间的双边援助贷款,少数为多边援助贷款,它是国家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
⑺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规律性,由于资金余缺调剂的需要,资金总是从多余的地区和部门流向短缺的地区和部门。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起因于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最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货币资金的形成,是由银行取得(购入)企业借据而向企业发放贷款而形成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作为中间人,既代表了贷者的集中,又代表了借者的集中,对存款者是债务人,对借款者是债权人,因而,它所进行的融资是间接融资。当银行创造出大量派生存款之后,为其他信用工具的创造和流通建立了前提。当各种金融工具涌现,多种投融资形式的形成,金融工具的流通轨迹就变得错综复杂,它可以像货币一样多次媒介货币资金运动,资金的交易不只是一次就完成,金融市场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金融工具会脱离最初的交易场所反复地运动,这种运动,大多是借助于直接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的多次流通而实现的。这种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交易,无需借助于中间人,或者只需中介者集中撮合即可。另外,借助于中介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形成金融流通市场,表现在支票、汇票、本票的流通及贷款证券化的流通。因而,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卖出者可以转化为买入者,金融工具的买人者可以转化为卖出者。再加上新的交易伙伴的不断涌人,推动着金融工具流通转让;与此同时,资金相应地作逆向的流动,使金融市场纷繁复杂起来。金融市场的范围有多大?有人认为仅指银行之外的资金交易和融通,不包括银行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其实,当银行走向市场化之后,以银行所推动的金融产品交易,同样是作为商品的交易,即使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资金交易也仅是有计划的商品交易。因而,将银行这一大块资金交易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显然是不适当的。可以说,金融市场是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活动所推动的资金交易的总和,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要是资金交易,就离不开金融市场,它是无所不包的。
⑻ 什么是投融资体制
拷贝来的
《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过,预示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将会取得一些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但由于投融资体制的限制,中国投资的效率却很低,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投融资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滞后,其基本问题仍然是政府主导和国家垄断,市场化程度很低。《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诸神归位,尽量减少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参与,不仅大大削弱了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审批权,而且增加了政府投资项目也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内容。在纠正政府越位的同时,该方案还校正了民营企业在一些投资领域的缺位现象,与此同时,在银行改革中也加入了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内容。只要投融资改革的措施能够真正实施,投融资的效率将会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得到增强。这次改革还能缓解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隐患,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有利于今明两年经济的稳定增长。然而,此次改革离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还相去较远,且实际操作性成问题,改革的成效会大打折扣,现有的办法仍然不能割断政府投资与金融体系的风险连带关系。因此,对于投融资改革的成效,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50人论坛·北京)据报道,由发改委起草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在完成最后修改之后,将公布实施。方案起草至今,历时5年半。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一方面说明问题的重大和对问题的认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政府效率的低下。与此同时,金融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国有商业银行注资改制上市已经拉开序幕,银行业新一轮对内开放随着东北振兴银行的建立悄然而起,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也有了新的举措。这一切预示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将会取得一些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不仅是由于中国的投资率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且在波动中呈提高之势,而且是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80年代的投资率平均为36%,90年代平均为38.4%,近三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为42.2%,超过了1993最高时的37.7%,去年达到了47.3%,然而,由于投融资体制的限制,中国投资的效率却比较低,且呈不断降低之势,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我国虽然一直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社会财富却没有同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还相当低,我国依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相对滞后的环节,其基本问题仍然是政府主导和国家垄断。如果说在三大需求中,出口取决于国外需求,随着加入WTO,其经营完全放开,由企业决策;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其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效率也相对较高,只有投资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最低,是政府干预最大的地方。最近几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作用是稳定了经济增长,消极作用是增强了政府在投资领域的干预。特别是由于将"GDP"和招商引资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地方政府就主要拿投资做文章。从理论上讲,高质量、有效益的投资需要市场导向,符合市场规律,但政府投资和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必然是领导人利益导向的,有时可能只符合人事运作规律,投入产出率较低。于是,出现了许多奇怪的投资现象。很多地方几乎是一任领导,有一种发展思路,就有一批工程;班子一换,工程也就无人接续。投入了资源,有了投资完成额,增加了GDP,却没有任何收益!还有一些地方引入外资不计成本,把工业用地全部批租了,使得未来的发展没有了余地。地方政府的投资竞争是造成投资过热的体制性根源,去年上半年,中央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了7.7%,而地方政府的投资额却增长了41.5%。政府主导的投资与国家垄断的金融体系形成了风险连带体系,银行贷款越来越集中于政府投资的大项目、大工程,期限越放越长,由10年到15、20年,甚至2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在45%以上,如果考虑短期贷款中有20-25%的不良贷款,这样,长期贷款比例接近60%。按任何银行业经营的理论看,这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原因。另外,政府主导下的投资经常成为权力寻租的场所和中介,据说一条高速公路就有一批官员倒下,房地产发展中土地批租的问题不断,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投资和融资本来就是企业的事情和权限,政府既做不了,也做不好。《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诸神归位,尽量减少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参与,不仅大大削弱了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审批权,而且增加了政府投资项目也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内容。所以,了解方案内容的人士评论说,发改委是"自废武功",自我释权。在纠正政府越位的同时,该方案也校正了民营企业在一些投资领域的缺位现象,在过去几乎由政府垄断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仅允许民营企业投资那些有收益的项目,对那些回报没有保障的项目,也鼓励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与此同时,在银行改革中也加入了吸引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内容。
从长远看,只要投融资改革的措施能够真正实施,政府职能转换将会加快,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会逐步形成,投融资的效率将会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得到增强。从近期看,这次改革也会缓解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隐患,比如说,能源紧张,开发区泛滥,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表面上看是投资增长太快所致,实际上,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批租、盲目招商和滥搞开发区起了很大作用。通过改革减少了政府的上述行为,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泡沫,有利于保证今明两年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于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也有重要作用。
这次改革显然是投融资领域的一个进步。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会造些一些新的扭曲,留下一些缺憾。第一,此次改革虽然压缩了政府干预市场的空间,但是政府依然停留在一些本该大规模退出的投融资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基础建设和金融机构,政府投资和干预还会占主导地位。离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还相去较远。第二,政策虽好,但实际操作性成问题。虽有发改委自我释权在前,但地方政府却并不一定跟着学样。在其它政府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又缺乏将政策落到实处的具体手段的情况下,改革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第三,政府花钱买体制,决心很大,但现有的办法仍然不能割断政府投资与金融体系的风险连带关系。因此,对于投融资改革的成效,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⑼ 中国融资投资制度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一定程度上缓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安排。这些政策的实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资金扶持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中国常见的政策多变且政出多门所导致融资渠道和政策体系建设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缺乏以及政府扶持政策的作用对象针对性或重点的模糊,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依旧非常严重。
(一)中小企业(银行)信贷
增强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发放动机,增加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可得性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政策取向。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双重措施:一方面是大力推进现有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以及业务变革,另一方面则是建设、强化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信贷的扩张构建一个政策性外部支撑体系。
1、针对银行体系的中小企业信贷促进政策
在中国现有的金融机构体系中,虽然也存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以及农村信用社等等,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么象股份制商业银行那样定位失当,盲目与国有大商业银行争夺大客户,要么象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那样由于历史、体制转轨以及管理上的原因,目前不仅不良资产比例极高,且很少真正实现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均无法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此,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在1998年6月的《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通知》中,人民银行就要求各商业银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并先后三次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以增强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2004年1月1日起可在基准贷款利率上上浮70%),鼓励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工作。
应该说,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2003 年6月末,中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1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1.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新增贷款6558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56.8%,比同期大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高出28.2个百分点。但问题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种以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融资制度安排存在巨大的信息与交易成本,费用高昂,进而这种带有一定政策性支持的银行信贷的发放对象目前主要仍是一些达到一定资产规模并有较高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无法真正覆盖整个中小企业群体。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构建并逐步规范、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主要着力点。
(1)概况。从1999年试点开始到现在,中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省级或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初步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有担保公司848家(其中完全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参与出资的担保机构占70%以上),注册资金183.72亿元,可用担保资金242.33亿元。如就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来看,截止2003年12月,列入试点范围的担保机构总数也达到了377家,其中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123家,商业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256家。
(2)基本架构与实践模式
①基本架构
——性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政府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扶持机构,属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和财政信用,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体系结构:“一体两翼”,其中“一体”指城市、省、国家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主要提供再担保服务,仅有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从事一些授信担保业务;而“两翼”指在城乡社区中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互助担保机构与商业担保机构,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基础,这些机构直接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
——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预算拨付、国有土地及资产划拨、民间投资和社会募集、会员入股或风险保证金、国内外捐赠等。
——风险控制与责任分担:采取协定放大倍数、资信评估、会员资格、企业和经营者反担保、设定代偿率、实施强制再担保、依法追偿等方式进行风险控制。采取担保人与债权人、担保人与再担保人、担保人与被担保人协定责任比例等方式共担风险。
②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三种。[4]
(3)实施效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成立与发展,为促进中小企业利用银行融资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截止2002年12月,中国担保机构在保企业户数为21640户,在保资金总额达到304.83亿元。
(4)缺陷。就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制度设计与运行中的不足极为明显,不仅总体上实力过小、能力不足[5],且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较为突出的三重缺陷[6],严重制约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二)票据市场
中国《票据法》的颁布实施之后,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鼓励商业汇票发展的政策以来,中国票据市场业务经历了从国有商业银行到中小银行,重点行业、企业向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辐射和传导的发展过程,市场交易主体日趋广泛,票据流通范围逐年扩大,商业汇票实现了由结算工具向融资工具的演进。
由于票据融资方式具有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流动性强、金额小、周期短、频率高的特点,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小企业信贷抑制,所以其发展客观上极大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7]但另一方面,考虑到:1)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总量控制指标限制以及对中小金融机构在票据业务准入上的限制;2)再贴现利率过高;3)管理制度的变动;4)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估体系,金融机构难以取得中小企业真实财务信息;5)缺乏统一的票据交易信息披露和报价系统,票据市场分割的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等因素的限制,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表现极不平稳,起伏很大,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的作用。
(三)创业投资公司(或基金)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成为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借鉴美国这样一种融资模式的基础上,1996年前后开始中国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公司尝试。目前,我国有各类非银行风险投资机构80多家,融资能力达36亿元。现有符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可按条件申报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得银行配套融资。国家财政每年拨款10亿元,贴息贷款2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
但问题是,虽然近年来创业(基金)投资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8],由于:1)现有创业投资公司多为政府主导,相对行政力量而言市场的作用无法完全体现;2)规模小,资金实力极为有限;3)专业人才极缺;4)缺乏明确、系统的投资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支持;5)缺乏中小企业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外部支持,导致投资“退出”机制不畅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制度仍然停留于起步阶段,无法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规范非正规金融
合伙投资、互助基金、民间(商业)信用等各种非正规金融是解决中国现有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认识上的障碍及金融监管力量的薄弱,在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出发点下,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种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与发展问题出台和许多全国统一的规范政策,在取缔了很多现行法规下不规范的民间金融活动的同时,也尝试把很多民间金融纳入现有的正规金融体系。[9]鉴于现有正规金融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还存在相当程度的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加上产权不清、不良资产包袱严重以及经营不力等因素的困扰,这些措施实际上限制了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