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权期货 » 融资解困

融资解困

发布时间: 2021-03-26 04:27:43

『壹』 银行为什么能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身小微企业发展及其融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小微企业对GDP税收、就业贡献大。此外,小微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在科技、产品等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就我国而言,小微企业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是在市场经济下,很多企业只能从小微起步,逐步发展起来。因此,越是搞市场经济,小微企业就日益重要。二是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看,目前正经历农村非农产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讲,大量小微企业的成长是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 对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融资,由于其特殊矛盾、特殊规律,是一世界性难题,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事实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以及我国近年来从商业银行到政府等机构,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做任何事情,只有认识并把握了其特殊矛盾、特殊规律及其决定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心应手。做小微企业融资也是这样。所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佳实践,就是在认识并把握其特殊矛盾、特殊规律及其决定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实践。而据笔者观察研究,就小微企业融资对象及其过程和结果而言,其特点主要有: 一是初创成长阶段。少数小微企业或超越初创成长阶段,比如某些百年小微老店,但初创成长阶段是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特征。后几个特点实际上都派生于或附属于这一生命周期特征。所以,做小微企业信贷,必须认识并把握这一生命周期特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针对初创成长阶段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及商业模式。 二是平均存活率较低。这对商业银行的解决方案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要审慎甄别,严控风险。其二是要发挥各方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通过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共同努力,总体延长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 三是少几可能做强做大。尽管小微企业总体平均存活率较低,其中少几却可能做强做大。商业银行应具备慧眼识珠、伯乐识马并谋划助推小微企业发展的智慧。 四是业主家族式治理。大部分小微企业属于个体私营性质,通常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更多了解业主家庭、家族,从知晓客户到亲近客户到帮助客户到感动客户,从而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形成真诚互动, 五是财务报表不规范甚至虚假,隐瞒企业的真实经营状态,误导银行发放贷款或者是获得贷款后改变资金用途等。对此,商业银行要有解决方案,根据小企业提供的原始单据,以及搜集和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了解企业资产与负债的真实状况。 六是急小短。这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突出特点。急,商业机会稍纵即逝,需急钱抓商业机会;资金周转困难或断裂,需急钱解困救命。小,少则千百,多则几百万。短,周转一下,过个桥,过个夜。这对商业银行的启示是:第一,要快速决策。必须构建高效快速授信决策机制。第二,要发展小额信贷。第三,要研发超短便利信贷产品。 七是成本较高。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往往额度小、频率高,这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方的成本大大高于大中企业。除了需要政府补贴及税收等政策优惠,也需要商业银行采取针对性管理及技术手段尽可能降低内生成本。比如数据仓库技术和网上银行两项技术的应用,就可大大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的内生成本。 八是风险较高。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较高是小微信贷的固有特点。世界银行200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分别为3.9%、5.7%和7.4%,小企业的风险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46%和90%。针对于此,商业银行要有一定的风险偏好或风险容忍度,有能力承受并管控相应风险。既要善于风险定价,同时又要防范“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更要善于利用政府和社会组织资源管控风险。 九是单靠市场机制不能收敛于有效均衡或出清。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65%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25%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10%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于民间集资方式,有2/3的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发展资金不足。据统计,我国银行针对非公企业的拒贷率超过56%,而83%的小微企业更愿意选择民间借贷来实现融资,通过银行融资的部分尚不足20%。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应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以及利益动力不足或利益机制不完善。这就要求:第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更要有所作为。比如建立政策性风险补充制度;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政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差异化监管及货币政策;建设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第二,中介机构要有所作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有效分散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加速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第三,作为需求方的小微企业自身要有所作为。比如诚信、守信,不要动辄“跑跑”。第四,作为供应方的商业银行当然更应有所作为。应更主动更积极地接近、知晓小微企业,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弥补信息不完全,同时不断创新与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产品及可持续商业模式。 从哲学上讲,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就无所作为,人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上述小微企业融资的九个特点,是规律性的,因此,必须在尊重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佳实践,不外两点:一是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并把握规律性的小微信贷特点;二是在不断实践中,尊重客观规律,针对小微信贷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前者可谓“因你而变”,后者可谓“因我而变”。这也是做好小微信贷的唯物辩证法。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佳实践导论》一书系统而深入地梳理研究国内外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的实践经验或最佳实践,从一定理论高度总结提炼商业银行及政府机构在这方面的“最佳实践”。通过这部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实事求是的专著,希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的方法与模式。

『贰』 民间融资犯法吗谁来为辽宁省民营500强企业——金玛集团解困

大连金马集团旗下子公司是不是非法公司?既500强的企业是合法的公司我们就是版合法的出借人,而不是什权么参与非法集资人,更不是什么投资人,因为投资人在企业就是股东,是占有一定的股权的,是享有一定股东权力的。这一切我们都没有,所以我们只是出借人!

『叁』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融资问题

企业的发展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财务管理一直就是企业管理的永恒课题,它贯穿于企业所有活动的全过程。
一、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总资本利润率、流动资金比率、生产率等都较高,但融资能力总是不足,从而使企业的成长能力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投资效果不好。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中小企业大都没有科学有效的投资评价程序和方法,有时仅凭运气和估计进行投资,造成投资成功率不高。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表现为: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集中于公司怎样才能创造和保持价值。规范的财务管理有利于调动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
(1)全局性。财务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坏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根据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不光关注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关注带有全局性的财务管理活动,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和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2)外向性。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管理应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有效应对信息时代复杂多变的企业外部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长期性。财务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和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是事无巨细、全面管理,而是应选择一些主要方面实施重点控制,同时还应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主要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资本结构控制。资本结构是对企业控制权的决定因素。因此,应注重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因组建、合并、分立、资本调整以及清算等影响资本结构的情况,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以确保对企业的控制权。
(二)资金控制。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资金整个运动过程。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融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对外融资意味着又增加了一个投资者(债权人或股东),这直接影响原有股东和企业的利益。因此,应对企业筹资规模和方向、融资渠道、偿还来源、资金用途及效益、存在的风险等实施全面的财务控制。这是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三)对外投资控制。对外投资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资本的位移,这种投资会给投资者带来新的风险和效益。企业对投资控制的重点是抓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投资来源分析、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因素分析,参与决策投资,监督投资实施过程,建立明确完善的投资分析、决策、实施和处置等相关制度,实施制度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并以过程控制为重点。
(四)重大工程项目控制。重大工程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时间长、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点,一旦失误会造成企业整体效益的大幅下降,乃至拖垮整个企业。重大项目控制的重点是可行性分析,实施过程监督和效益分析。
(五)对外担保控制。企业对外担保虽是一项或有负债,然而一旦被担保企业出了问题,就是一项即时债务。现实中不乏由于对外担保而造成企业破产的例子。因而,应加强企业对外担保事项的财务控制,包括对外担保内容、金额、期限、被担保单位情况、担保条款等实施监控。
(六)基本制度控制。企业的内控制度包括职务分离的控制、授权批准的控制、业务程序的控制、信息质量的控制、内部审计的控制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防止资产被浪费、盗窃和无效使用;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保证经营方针与策略的执行;可以正确评价经营效果。应加强对基本制度尤其是财务会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度的贯彻实施。
四、如何进行财务管理
(一)加强营运资金管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中小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首先要加强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内部财务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运用行为科学原理,实施事前成本控制,将企业整体目标分解到所属各生产部门和人员,控制责任预算,建立责任成本管理网络系统,激发有效的成本节约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资金周转,转变经营方式,实现生产经营在内涵上的扩大,是一条广为适用的发展经验。
(二)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为发展保存良好的信用潜力。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其中通常又包含相当大比例的负债筹资。中小企业应经常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否则,急需筹资时就缺乏能力。因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第一,中小企业在创建时,应根据投资规模筹集必要的资本,或者在资本有限的条件下选择所能达到的投资规模。第二,中小企业应该选择较高的积累政策,保持较高的内部资本积累增长速度,尽可能快地充实资本,中小企业若没有内部积累资本的能力,依赖外部筹资会越来越困难。
(三)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资本成本的约束,不仅要考虑在资金市场的筹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影响,也要考虑企业对所投资项目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额的资金时间价值。这样企业的投资必须使生产效益超过成本,内部投资报酬率不仅要高于风险报酬率,而且也要使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补偿。同时也要注重资本预算。总之,稳重理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中小企业抱有特别强的发展希望,在强烈发展愿望的驱使下对企业发展往往操之过急,盲目扩展,往往由于财力不足最终导致企业破产。有的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在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积累能力的情况下,营运资金周转特别紧张。还有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产品单一情况下过大的经营风险,力图通过多样化投资和多角度经营分散风险。须知分散投资导致分散风险的结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分散投资导致分散风险结果要小于原有经营项目利润下降的损失。可是,中小企业通常是总体投资规模比较小,分散投资很容易导致原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又不能较快地形成一定规模,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无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明确使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的投资受到影响。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肆』 为什么要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日前,国务院批准了由一行三会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是个老话题。直接融资主要包括股票债券 ,本文重点探讨与股市的关系。 对此,悲观者认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意味着新股和再融资还将扩大规模;乐观者认为,为了完成更多融资任务,监管部门会“放水养鱼”,呵护股市。君不见,近期的股市低迷下, IPO审核过会已实际暂停。 监管部门有意提振股市,并不是秘密;目前为止,成效不彰。对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意图,则需从更大的视角来观察。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较早由央行于1996年提出。彼时, 商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下转制未久,风控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率较高。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的说法,不良贷款相当一部分是各级政府干预所导致。 无论当时还是今日,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都是中国经济宏观层面最大的风险之一。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意在转移银行体系风险。 自那以后,尽管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有所提升,由“十五”时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5.03%,到“十一五”时期年平均的11.08%。但总体而言,中国金融市场仍高度依赖银行信贷 ,且出现了商业银行借助资本市场融入资本金,杠杆放大信贷规模,反而导致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加的局面。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监管的分业模式、新股发行的审批制、债券发行的门槛过高等问题都需要改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基本出自银行体系。不唯央行和银监会 ,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领导也大多来自银行系统;四大行的负责人往往是中央候补委员;在十八大代表名单中,银行系统的人数远远超过证券系统。这与美国形成对比,作为直接融资大国,美国屡次从高盛这样的投行中选拔财政部长。 在经济转型之际,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有了另一重大意义,那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引领科技互联网产业,其直接融资占比长期在80%~90%的水平;德国、日本作为制造业大国,都是直接融资为主,其比重都在50%以上。 如果说中国过去发展制造业主要依赖间接融资的话,经济转型就要求更多的直接融资了。 新兴产业往往孕育于中小企业当中。新兴中小企业往往是轻资产,波动大,与银行信贷重抵押、求稳定的要求不匹配。而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融资方式,显然更为适合。 如若着眼于转移银行体系的风险,则股市无非延续了其作为国企圈钱解困政策工具的使命;如若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经济转型,则股市将成为新兴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从这个角度来看,究竟是传统蓝筹还是新兴科网企业更有投资价值,股市已经给出了答案。

『伍』 商业银行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小微企业发展及其融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小微企业对GDP税收、就业贡献大。此外,小微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在科技、产品等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小的是美好的。 就我国而言,小微企业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是在市场经济下,很多企业只能从小微起步,逐步发展起来。因此,越是搞市场经济,小微企业就日益重要。二是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看,目前正经历农村非农产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讲,大量小微企业的成长是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 对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融资,由于其特殊矛盾、特殊规律,是一世界性难题,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事实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以及我国近年来从商业银行到政府等机构,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做任何事情,只有认识并把握了其特殊矛盾、特殊规律及其决定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心应手。做小微企业融资也是这样。所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佳实践,就是在认识并把握其特殊矛盾、特殊规律及其决定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实践。而据笔者观察研究,就小微企业融资对象及其过程和结果而言,其特点主要有: 一是初创成长阶段。少数小微企业或超越初创成长阶段,比如某些百年小微老店,但初创成长阶段是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特征。后几个特点实际上都派生于或附属于这一生命周期特征。所以,做小微企业信贷,必须认识并把握这一生命周期特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针对初创成长阶段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及商业模式。 二是平均存活率较低。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3.7年,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则仅为2.9年。这对商业银行的解决方案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要审慎甄别,严控风险。其二是要发挥各方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通过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共同努力,总体延长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 三是少几可能做强做大。尽管小微企业总体平均存活率较低,其中少几却可能做强做大。商业银行应具备慧眼识珠、伯乐识马并谋划助推小微企业发展的智慧。 四是业主家族式治理。大部分小微企业属于个体私营性质,通常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更多了解业主家庭、家族,从知晓客户到亲近客户到帮助客户到感动客户,从而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形成真诚互动, 五是财务报表不规范甚至虚假,隐瞒企业的真实经营状态,误导银行发放贷款或者是获得贷款后改变资金用途等。对此,商业银行要有解决方案,根据小企业提供的原始单据,以及搜集和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了解企业资产与负债的真实状况。 六是急小短。这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突出特点。急,商业机会稍纵即逝,需急钱抓商业机会;资金周转困难或断裂,需急钱解困救命。小,少则千百,多则几百万。短,周转一下,过个桥,过个夜。这对商业银行的启示是:第一,要快速决策。必须构建高效快速授信决策机制。第二,要发展小额信贷。第三,要研发超短便利信贷产品。 七是成本较高。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往往额度小、频率高,这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方的成本大大高于大中企业。除了需要政府补贴及税收等政策优惠,也需要商业银行采取针对性管理及技术手段尽可能降低内生成本。比如数据仓库技术和网上银行两项技术的应用,就可大大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的内生成本。 八是风险较高。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较高是小微信贷的固有特点。世界银行200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分别为3.9%、5.7%和7.4%,小企业的风险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46%和90%。针对于此,商业银行要有一定的风险偏好或风险容忍度,有能力承受并管控相应风险。既要善于风险定价,同时又要防范“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更要善于利用政府和社会组织资源管控风险。 九是单靠市场机制不能收敛于有效均衡或出清。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65%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25%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10%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于民间集资方式,有2/3的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发展资金不足。据统计,我国银行针对非公企业的拒贷率超过56%,而83%的小微企业更愿意选择民间借贷来实现融资,通过银行融资的部分尚不足20%。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应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以及利益动力不足或利益机制不完善。这就要求:第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更要有所作为。比如建立政策性风险补充制度;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政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差异化监管及货币政策;建设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第二,中介机构要有所作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有效分散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加速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第三,作为需求方的小微企业自身要有所作为。比如诚信、守信,不要动辄“跑跑”。第四,作为供应方的商业银行当然更应有所作为。应更主动更积极地接近、知晓小微企业,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弥补信息不完全,同时不断创新与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产品及可持续商业模式。 从哲学上讲,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就无所作为,人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上述小微企业融资的九个特点,是规律性的,因此,必须在尊重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佳实践,不外两点:一是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并把握规律性的小微信贷特点;二是在不断实践中,尊重客观规律,针对小微信贷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前者可谓“因你而变”,后者可谓“因我而变”。这也是做好小微信贷的唯物辩证法。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佳实践导论》一书系统而深入地梳理研究国内外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的实践经验或最佳实践,从一定理论高度总结提炼商业银行及政府机构在这方面的“最佳实践”。

『陆』 解释一个名词:什么是“圈钱行为”

市场结构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方便

股票市场结构本身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群体中处于强势群体的角色,这就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融资者解决资金需求的渠道很多,如银行借款或债权融资等,但股票融资的非偿还性及低成本性使其具有了无比巨大的优越性,融资者首选的方案自然是股票融资;当然融资者通过股票融资时必须要将自己企业的发展前景(具体来看就是融资将要投入的所谓项目)描绘得很好,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口袋的钞票拿出来,相反投资者在利益预期的促动下,虽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了解融资者的真实面貌,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及精力、识知等条件限制永远不可能对融资者情况全部摸清。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市场结构本身就决定了融资者群体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群体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换言之融资者群体在股票市场中是处于优越地位的强势群体地位,而投资者群体无疑是弱势群体。用当代美国社会学科尔曼的话来说就是融资者结构群体与投资者结构群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分布”。上市公司作假造假是证券市场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难以根治的顽症,被发现的表现为再融资失败,而未被发现或未引起市场公愤的可能就太多了。

由此可见,在股票市场上融资者群体和投资者群体“结构分布”本身就不平等关系,赋予给上市公司的优越地位,为其能够在市场上过度“圈钱”提供了方便。

我国上市公司产生的特殊背景为过度“圈钱”提供了土壤

我国股票市场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后管理层采取渐进式市场经济模式为导向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产生的基础存在着制度性的先天缺陷。对于这一点理论界、学术界早已经进行了阐述,笔者这里主要从社会背景去揭示这个问题。

过度“圈钱”行为实际上是旧体制下国有企业“投资饥渴症”行为的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软预算约束形成的企业“投资饥渴症”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软预算约束在没有得到彻底改进的情况下,过度“圈钱”行为也就难免,而且关键是在我国传统的官本位及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下,企业原有的“投资饥渴症”意识并没有因为增加几个社会股东而削弱。今年股票发行方式由计划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最近又公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规定等措施,这些都是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圈钱”饥渴症行为的。

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为一些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借口。我国目前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企业要做大、做强既是管理层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因此上市公司对资金需求也特别大。应当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以海尔为首的一些杰出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圈钱”已经取得了做大、做强的目的,虽然这种企业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只知道“圈钱”,但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是“圈钱”后不干正事,或者说“圈钱”后将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或用来搞所谓的“资本运作”(至于以此搞腐败也并不少见),即上市公司没有把圈得资金投入到实质经济中,这种行为无论是首发上市公司还是再次融资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称为过度“圈钱”行为。这也许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是否为过度的一个标准。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首发圈钱后没有投入实质经济项目中,使募集资金闲置多年应当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效率底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更是宝贵资源的白白浪费。

国内市场良好的二级市场背景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奠定了较好的市场氛围。上市公司“圈钱”如果没有良好的二级市场市场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人们对股票市场的认识也不象西方成熟市场那么 “理性”,投资者介入市场基本以短差运作为主,他们并不十分关心上市公司每年的现金分红,这也给上市公司只讲索取、不讲回报的过度融资“圈钱”营造了较好的市场氛围。这里我们还是以较为关心股东利益、市场口碑较好的飞乐音响作为例子来分析。如果我们剔除市场主力运作等其它非公司因素,该公司上市10多年来非常慷慨地大比例转送股本,也正是符合了二级市场运作的口味,因为市场需要这样的分配方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飞乐音响这10多年来均以现金分红,目前其股价复权还能是1150元以上吗?!而且如果上市公司采取大比例现金分红方案,往往被市场人士戴上“资本运作意识”不强的帽子(这些股票在市场上一般被喻为“ 瘟股”),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海外上市的国内上市公司也纷纷到国内市场“圈钱”也不无国内二级市场高亢的情形有关(可以想象中国石化、华能电力在香港二级市场分别仅仅值1个、4个多港币,而国内首次发行价则分别为4.22元和7.95元,傻瓜都会愿意到国内融资)。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上市公司,还要考虑投资者结构。换句话说,求富心切的二级市场氛围助长了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产生。

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相关制度或规则不健全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钻到了空子。以上我们已经提到过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及规则本身只能通过逐步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目前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制度不全或者监管不严,譬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部分内容虽然早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但修改速度太缓慢。应当说这些说法不无道理,然而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法律法规这种现状也不应大惊小怪。要知道西方发达股票市场制度和规则目前来看是比较健全的,然而是经过多少年才努力才完善起来的。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为了国有企业改制(变形后有的就成了解困项目),所以制度与规则偏向融资者也是顺理成章的(这里产权经济学分析得是非常透的)。我国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贫、三年亏”短期运作行为是司空见惯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也确与一些企业借国有企业改制为借口而从市场上大捞一把的情形有关。一些企业集团通过下属公司上市后圈钱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最令市场深恶痛绝。一些上市公司“圈钱”后大变脸,更能揭示这里的奥秘。1993年上市的一家江苏上市公司后上市后在97年前虽然给投资者也洒过一些香水,但在1998年借国企解困三年攻坚战以纺织业为突破口前提下不知如何搞到了增发的额度,增发后便出现亏损,原因很简单,因为增发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被其大股东挪走不知干什么去了。

『柒』 为什么说目前的股市是圈钱的地方而非融资的地方

股票市场结构本身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群体中处于强势群体的角色,这就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融资者解决资金需求的渠道很多,如银行借款或债权融资等,但股票融资的非偿还性及低成本性使其具有了无比巨大的优越性,融资者首选的方案自然是股票融资;当然融资者通过股票融资时必须要将自己企业的发展前景(具体来看就是融资将要投入的所谓项目)描绘得很好,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口袋的钞票拿出来,相反投资者在利益预期的促动下,虽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了解融资者的真实面貌,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及精力、识知等条件限制永远不可能对融资者情况全部摸清。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市场结构本身就决定了融资者群体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群体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换言之融资者群体在股票市场中是处于优越地位的强势群体地位,而投资者群体无疑是弱势群体。用当代美国社会学科尔曼的话来说就是融资者结构群体与投资者结构群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分布”。上市公司作假造假是证券市场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难以根治的顽症,被发现的表现为再融资失败,而未被发现或未引起市场公愤的可能就太多了。
由此可见,在股票市场上融资者群体和投资者群体“结构分布”本身就不平等关系,赋予给上市公司的优越地位,为其能够在市场上过度“圈钱”提供了方便。
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为一些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借口。我国目前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企业要做大、做强既是管理层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因此上市公司对资金需求也特别大。应当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以海尔为首的一些杰出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圈钱”已经取得了做大、做强的目的,但从长远看也股民未必能从中的到利益,这种企业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只知道“圈钱”,但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是“圈钱”后不干正事,或者说“圈钱”后将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或用来搞所谓的“资本运作”(至于以此搞腐败也并不少见),即上市公司没有把圈得资金投入到实质经济中,这种行为无论是首发上市公司还是再次融资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称为过度“圈钱”行为。这也许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是否为过度的一个标准。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首发圈钱后没有投入实质经济项目中,使募集资金闲置多年应当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效率底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更是宝贵资源的白白浪费。
国内市场良好的二级市场背景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奠定了较好的市场氛围。上市公司“圈钱”如果没有良好的二级市场市场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人们对股票市场的认识也不象西方成熟市场那么 “理性”,投资者介入市场基本以短差运作为主,他们并不十分关心上市公司每年的现金分红,这也给上市公司只讲索取、不讲回报的过度融资“圈钱”营造了较好的市场氛围。这里我们还是以较为关心股东利益、市场口碑较好的飞乐音响作为例子来分析。如果我们剔除市场主力运作等其它非公司因素,该公司上市10多年来非常慷慨地大比例转送股本,也正是符合了二级市场运作的口味,因为市场需要这样的分配方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飞乐音响这10多年来均以现金分红,目前其股价复权还能是1150元以上吗?!而且如果上市公司采取大比例现金分红方案,往往被市场人士戴上“资本运作意识”不强的帽子(这些股票在市场上一般被喻为“ 瘟股”),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海外上市的国内上市公司也纷纷到国内市场“圈钱”也不无国内二级市场高亢的情形有关(可以想象中国石化、华能电力在香港二级市场分别仅仅值1个、4个多港币,而国内首次发行价则分别为4.22元和7.95元,中国石油香港上市1.27港元,国内16.7元,二级市场一开盘48块多,傻瓜都会愿意到国内融资)。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上市公司,还要考虑投资者结构。换句话说,求富心切的二级市场氛围助长了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产生。

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相关制度或规则不健全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钻到了空子。以上我们已经提到过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及规则本身只能通过逐步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目前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制度不全或者监管不严,譬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部分内容虽然早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但修改速度太缓慢。应当说这些说法不无道理,然而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法律法规这种现状也不应大惊小怪。要知道西方发达股票市场制度和规则目前来看是比较健全的,然而是经过多少年才努力才完善起来的。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为了国有企业改制(变形后有的就成了解困项目),所以制度与规则偏向融资者也是顺理成章的(这里产权经济学分析得是非常透的)。我国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贫、三年亏”短期运作行为是司空见惯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也确与一些企业借国有企业改制为借口而从市场上大捞一把的情形有关。一些企业集团通过下属公司上市后圈钱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最令市场深恶痛绝。一些上市公司“圈钱”后大变脸,更能揭示这里的奥秘。1993年上市的一家江苏上市公司后上市后在97年前虽然给投资者也洒过一些香水,但在1998年借国企解困三年攻坚战以纺织业为突破口前提下不知如何搞到了增发的额度,增发后便出现亏损,原因很简单,因为增发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被其大股东挪走不知干什么去了。

『捌』 为何要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胡润峰 日前,国务院批准了由一行三会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是个老话题。直接融资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本文重点探讨与股市的关系。 对此,悲观者认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意味着新股和再融资还将扩大规模;乐观者认为,为了完成更多融资任务,监管部门会“放水养鱼”,呵护股市。君不见,近期的股市低迷下,IPO审核过会已实际暂停。 监管部门有意提振股市,并不是秘密;目前为止,成效不彰。对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意图,则需从更大的视角来观察。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较早由央行于1996年提出。彼时,商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下转制未久,风控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率较高。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的说法,不良贷款相当一部分是各级政府干预所导致。 无论当时还是今日,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都是中国经济宏观层面最大的风险之一。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意在转移银行体系风险。 自那以后,尽管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有所提升,由“十五”时期的2002~2005年年平均5.03%,到“十一五”时期年平均的11.08%。但总体而言,中国金融市场仍高度依赖银行信贷,且出现了商业银行借助资本市场融入资本金,杠杆放大信贷规模,反而导致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加的局面。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监管的分业模式、新股发行的审批制、债券发行的门槛过高等问题都需要改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基本出自银行体系。不唯央行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领导也大多来自银行系统;四大行的负责人往往是中央候补委员;在十八大代表名单中,银行系统的人数远远超过证券系统。这与美国形成对比,作为直接融资大国,美国屡次从高盛这样的投行中选拔财政部长。 在经济转型之际,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有了另一重大意义,那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引领科技互联网产业,其直接融资占比长期在80%~90%的水平;德国、日本作为制造业大国,都是直接融资为主,其比重都在50%以上。 如果说中国过去发展制造业主要依赖间接融资的话,经济转型就要求更多的直接融资了。 新兴产业往往孕育于中小企业当中。新兴中小企业往往是轻资产,波动大,与银行信贷重抵押、求稳定的要求不匹配。而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融资方式,显然更为适合。 如若着眼于转移银行体系的风险,则股市无非延续了其作为国企圈钱解困政策工具的使命;如若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经济转型,则股市将成为新兴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从这个角度来看,究竟是传统蓝筹还是新兴科网企业更有投资价值,股市已经给出了答案。

『玖』 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可以说是管理层经常说反复说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做起来并不然。管理层首先保护的是融资,保护融资实际上保护的是非流通股股东也就是大股东的利益。你看股市无论怎样低迷,投资者无论怎样怨声载道,舆论界无论怎样呼吁给予股市以休养生息,但停发、减发新股就是不松口,融资多少似乎关系到管理层的政绩。

为什么重融资呢?这和管理层对股市定位的认识有关,高层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股市这个东西就是用来融资的,所以这些年先后提出了股市要为国企脱贫解困服务、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等口号。但是,股市的功能绝不只是一个融资,还有优化资源配置、兼并重组等多种功能,其中重要的功能就是股市是一个投资的场所,投资是要讲回报的,要让投资者在股市中能够正常赚钱,要让投资者分享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成果。不扭转管理层对股市定位认识的偏差,只是融资融资再融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就不能落到实处。

而在流通股投资者当中管理层又是保护机构投资者,一事当前先想的是机构。比如这次“试行询价制度”,一下子就把询价对象定成了“证券投资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证券公司以及其他中国证监会认可的机构投资者”。要知道这种询价最后是要把新股发行筹码的20%-50%配售给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按目前中国股市的状况来看,一、二级市场肯定会是有利润可赚的。为什么不让中小投资者参与询价?在管理层眼里,中小投资者根本就是没有资格的,干不了询价这个事。其实7000万中小投资者当中,什么样的人才全有,定价定得比机构准的人才也有,研究行业、研究上市公司质地比机构研究得还深还细的人才也有,因为这是7000万人,这是群众,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除了要改变管理层的一些观念认识外,还应该充分认识中小投资者的作用。从目前中国股市的情况来看中小投资者数量是最多的,有几千万人。从历史和现实的贡献看,中小投资者的贡献又是最大的,中国股市自成立以来,至今已融资9000亿元,主要是中小股东的血汗钱。假如没有中小投资者的参加,中国股市成立不起来,也走不到今天,是中小投资者支撑了中国股市这片天。但中小投资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到2003年底,投资者共交印花税1965亿,上市公司分红1844亿,而流通股股东只分得600多亿,再除去20%个人所得税,只得500亿左右。所以中小投资者的分红远不如交的印花税多。中小投资者总体算账是亏损的。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就是尊重历史,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就是保护人民群众,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就是保护中国股市,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就是促进社会稳定。

热点内容
凤凰传媒港股 发布:2021-03-31 20:26:44 浏览:3
美国原油出口带来了什么 发布:2021-03-31 20:26:44 浏览:740
k线重合指标 发布:2021-03-31 20:26:26 浏览:359
金融财经网站排名 发布:2021-03-31 20:25:22 浏览:766
金融视频网站 发布:2021-03-31 20:25:20 浏览:108
公司是否质押 发布:2021-03-31 20:24:28 浏览:643
私募众筹骗 发布:2021-03-31 20:24:21 浏览:852
股份构成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1-03-31 20:24:21 浏览: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发布:2021-03-31 20:23:56 浏览:263
融资名单查询 发布:2021-03-31 20:22:52 浏览: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