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重:全国约为63.7%;江苏约为68.3%。(2分)信息:近年来,我国民投资发展呈现问题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的特点。其中江苏民间投资比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表明,江苏省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效果明显。(2分)作用:民间投资有助于发挥市场活力,促进就来创业,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力量。(2分)(2)①民间投资涉及企业应遵循市场规律,深化改革,积极转变投资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2分)②国家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1分)加快破除体制障碍,(1分)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让社会释放巨大潜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增添持续动力。(2分)
② 2017年,我国民营经济占比国内GDP是多少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达2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579.3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吸纳城镇就业超过了80%;对新增就业贡献的占比超过90%。
2017年中国民间投资超过38万亿元,增长6.0%,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③ 什么是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根据投资项目资本总额构成中出资人的资金来源性质对投资进行一种分类。
民间投资是来自于民营经济所涵盖的各类主体的投资,具体包括个体投资(居民个人的生产性投资和住宅投资、城乡个体工商户经营性投资)、私营企业投资、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以及集体企业投资。
民间投资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公有制经济大一统局面被逐渐打破,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快速发展这一事实,可从语义上直观理解为“来自民间的投资”,
它是相对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而言的,属于投资来源或投资主体的概念划分,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制度内涵的范畴。扩大民间投资有利于把社会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意义十分重大。
(3)民间投资比重扩展阅读:
民间投资的宏观特点:
1、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民间投资的波动趋势与国民经济波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波动幅度更大一些。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民间投资也随之扩张;处于收缩期时,也随之收缩。民间资本发展还不成熟,短期行为明显,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2、具有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以2001年为例,东部、中部、西部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分别为49.2%、59%和62.5%。
从民间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全部民间投资的60.2%,中部地区占21.3%,西部地区只占18.5%。尽管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有加快发展的趋势,但与东部地区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3、具有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特点。以2001年数据为例,民间投资向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6.6%、34.6%和58.8%。
民间投资比重较大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农业和其他行业,多集中于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性不强的一般性竞争行业,在科学技术、金融保险、文教卫生体育等行业投资比重较低。
4、具有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特点。我国民间投资的来源主要是内源性的。以2001年统计数据看,在民间投资资金的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2.3%,国内贷款占13%,利用外资占1.9%,自筹和其他资金占82.8%。
国内贷款的64.8%投向国有单位,民营企业只获得26.6%。这反映我国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功能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65%的金融资源被用于资本效率较低的国有经济部门,这显然是一种资源错配。
中国民间投资行业协会(简称中民投协会)是中国首家民间投资行业协会,是由民间投资行业人士资源联合发起成立的,是一家跨行业、跨地区、覆盖面极广的全国性质的民间协会。
④ 从基本经济制度简析,政府为什么要鼓励民间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创造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据初步统计,2009年1月至11月,民间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6.4 %,已是半壁江山。如何调控、引导和发展好民间投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投资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若干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际需要,在扩大市场准入、推动转型升级、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系统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针对民间投资发展、管理和调控方面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出台《若干意见》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久之策。
从当前看,出台《若干意见》是丰富和充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巩固经济向好回升势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沉着应对,迅速出台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有效实施两年内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投资的计划,我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总体回升向好。在此过程中,政府投资对于稳住全社会信心、拉动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和信贷增长等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靠刺激性政策增加投资能力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2010年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在保持一定范围和力度政府投资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切实将民间储蓄的优势转化为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长远看,出台《若干意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⑤ 请各位帮忙找一下: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比重 最好是历年的数据
你要找的东西,很多的都是政府内部资料,没有办法帮你找到的,就是找到了,也是虚数,不知到你干什么用,你要是有认识你们当地统计站的话,他们哪里有这些数据!
以下是从网上找到的,你看看是不是能用!
2011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今年1—4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35.1%,民间投资占57.7%。与2003到2010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占49%;三资占15%,剩下的是国企。
民营的,我通过国家统计局查询了三个年度的国有企业的,2000年占60.99%,2001年占59.19%,2002年占59.3%,从2007年到2010年的,分别是:56.5%,58.99%,60.3%,60.31%内部网站可以查的到!
⑥ 中国2018年民营经济占比多少
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连续5年超过60%,最高时候达到65.4%;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目前民间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八成,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从促进产业发展看,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力度很大,成效很好。据统计,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 从吸纳就业看,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就业的主要承载主体。中国全国工商联统计,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超过了80%,而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了90%。 从经济的贡献看,截至2017年底,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了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7美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
⑦ 民间投资什么意思
所谓民间投资,目复前经济学界尚制无统一定义,经济学界相对主流的定义是:民间投资是根据投资项目资本总额构成中出资人的资金来源性质对投资进行一种分类。民间投资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公有制经济大一统局面被逐渐打破,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快速发展这一事实,可从语义上直观理解为“来自民间的投资”,它是相对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而言的,属于投资来源或投资主体的概念划分,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制度内涵的范畴。扩大民间投资有利于把社会资源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意义十分重大。
⑧ 民间投资扩大说明了什么
政府投资、融资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可能会发生“挤出效应”。(1)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发行国债规模过大,从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销。因此,国债规模及投向必须合理,如产生“挤出效应”,国债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与转向,以保证其可持续性。(2)产生“挤出效应”的条件1)经济中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供给充足,厂商能以较低的要素价格水平得到所需要的资源要素,则意味着价格水平不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此时,总供给曲线是接近水平线的。此时,国债扩张导致的政府支出增加的收入效应较大,而价格水平不变或上升幅度很小,因而对利率影响较小,从而对私人投资影响也较小,挤出效应也较小。反之,如果经济中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则挤出效应较大。2)货币供给是否相应增加。如果货币供给没有相应增加或增加额不能满足货币需求增加的需要,则国债扩张将产生挤出效应;反之,则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不论中央银行直接借款给政府,还是在政府向公众借款的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向流通领域增加货币供给,都可以抑制利率因政府支出扩张而上升。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抵销挤出效应,即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增加货币供应量。3)社会经济活动是否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以后,即使货币供给增加,政府支出扩张的挤出效应也将难以避免。因为此时国民收入水平超出充分就业收入,意味着社会需求过度、资源约束紧张,而价格水平急剧上涨。价格上涨使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减少,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国民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后,仍然扩张政府支出,即使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也避免不了挤出效应。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的总投资。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这样,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代理人、个人、外商组成的。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其中有3.77个百分点为投资所做的贡献。在过去几年里,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主要运用了利用国债进行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内需,从近三年实施财政政策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投资的地区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由于启动居民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短期内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措施已被证明难以奏效。政府投资被用来作为增加投资需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投资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加强。2002年在社会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3.77个百分点的贡献中,政府投资占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占1.77个百分点。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国债投资拉动社会需求的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
⑨ 民间投资的发展概况
建国50多年来,民间投资经历了改革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1)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微乎其微。从1952-1980年,全社会积累额中,全面所有制积累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集体积累基本不足20%,居民个人累计在6%之下,最低时仅为0.9%。因此,可以认为在这一阶段,民间投资基本上没有作为。
(2)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投资真正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民间投资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1980-2002年,我国民间投资额从165亿元猛增到21172亿元,增长率127.3倍,年平均增长24.7%,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平均增长19.2%高出5.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18.1%提高到了2002年的48.7%。
分析表明: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启动,民间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已超过国有经济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逐步提高,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
⑩ 怎么看待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问题
一、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舆论反应
自2016年开始,民间投资快速下滑引起了各方关注。2016年1月至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比1至4月回落了1.3个百分点。而从单月来看,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4月的4.3%大幅放缓至0.9%。2016年7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到了2.8%,全部投资增长为9%。在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比重也在降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
一时间,公共投资挤占私营投资,国有企业挤压私营企业的呼声此起彼伏。在探求此轮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时,大部分观点还是从所有权制度层面寻找原因,因此,有人提出,在金融行业、能源行业、电信行业等行业,中国政府对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持有的股权比例都过高,达到了80—90%,对于国有资本占比过高的大企业,应该降低持股比例,释放部分股权,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让非国有经济得到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连外媒都坐不住了。《经济学人》撰文《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但能维持多久?》,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主导,政府投资的效率低于私人投资,因此这种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不可持续。应该向私人资本放开金融、能源、电信和交通等领域。《华尔街日报》撰文《中国经济进一步滑向错误的方向》,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偏离家庭、服务业和私人部门,而这三者才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路透社撰文《政府支出在第二季度稳住了中国经济,但是风险增加了》,认为以政府支出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阻碍了低效国有部门的改革。《金融时报》撰文《中国:不均衡的行为》,认为中国第二季度又倒退到国家主导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当然,也有个别不同的声音。例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所有权制度因素一直存在,应该说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制度制约是在逐步下降的,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不足以解释最近民间投资的下滑。今天的实体经济、民间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过去10年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扩张,导致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压。此外,有的学者也指出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开发,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二、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原因辨析
1.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是国有投资挤占造成的吗?对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民间投资增速的曲线可以发现,2015年,两条曲线基本趋于一致,也就是说,过去也有玻璃门、弹簧门等原因存在,但民间投资增速并不差。但到2015年底之后,两条曲线急剧分化,民间投资增速迅速下滑。
也就是说,在2015年年底民间投资增幅下降之前,并未出现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幅扩大的现象。相反,如上图所示,截止2015年底,国有投资的增幅与民间投资的增幅一样,呈缓慢下降的态势。因此,当前民间投资增幅的下滑不是由国有投资挤占造成的。国有投资增幅扩大是在民间投资增幅下滑后,政府为了让经济保持最低限度的增长,而大幅增加国有投资以弥补民间投资增幅下滑带来的投资缺口。因此,国有投资增幅扩大是民间投资增幅下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将民间投资增幅下滑归咎于国有投资是倒果为因。
2.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伴随着信贷扩张与房地产热。2015年银行资产有两项投资急剧膨胀: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这两项分别新增了7.6万亿和6.5万亿,合计约14.1万亿。如果加上新增贷款11.7万亿,三项合起来约为25.8万亿。这些信贷资金反映到资产类市场,2015年底全国各类资产规模达到了93万亿元,过去3年复合增长率达51%。在信贷扩张的支撑下,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双双发力。与此相应,大宗商品价格在2016年头几个月也大幅反弹。
不过,房地产市场的区域热度并不均衡。一线城市和南京、苏州、厦门、合肥等二线核心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市场仍然低迷。这种不均衡性体现在民间投资的区域差异上:2016年5月东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0%,中部地区同比增长5.7%,西部地区同比增长2.0%,东北地区同比下降29.3%。在东部民间投资增速略有上升的同时,其他三个区域的民间投资增速则明显下滑,拖累民间投资增速整体下滑。
3.房地产热制约民间实体经济投资。首先需要强调一点,房地产同时具有商品和投机品的二重属性意味着房地产投资既可以是一种实体经济投资——生产出价廉物美的房子供人们居住,也可以是一种金融投机——以既有房产或地产为抵押,利用金融杠杆囤积土地或房源,推高房地产价格,然后在高位抛售套利。因此,在一线与二线核心城市,房地产更多地表现为投机属性的地方,房地产投资就不能视为实体经济投资,而应视为金融投机。
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高房价让广大工薪阶层背负了长期的沉重的房贷,导致他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把用于购买汽车、高科技产品、子女教育等等方面的钱都拿来还房贷,这相当于间接地“消灭了”实体经济企业的客户。从融资资源的角度看,消费方面的房贷和生产方面的房地产拿地和建设用贷从两个方面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资源。从实体经济企业的运营成本的角度看,高房价不仅会直接提高企业的厂房、办公用地的使用成本,还会间接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因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中开支最大的就是居住成本,这在一线城市尤为显著。除了居住成本外,饮食开支、教育开支、医疗开支等劳动力再生产成本都会因房价提高而上升,进一步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
4.产业链难以整体搬迁将企业限制在东部沿海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信息革命为标志世界经济进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即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宣布此轮长波周期上升阶段的结束,转入下降阶段。中国投资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世界经济的繁荣。随着世界经济景气周期下降阶段的来临,传统的投资项目利润微薄,甚至没有利润,私营企业被迫转型升级。如果没有低廉的经营用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支撑,企业没有动力投资转型升级。企业当然乐意离开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地方政府也乐意发展制造业,稳定地提供就业。但是在分工高度细化和产业链高度融合的今天,单个企业不可能离开良好的配套产业独立存活。只要企业寻找配套的成本高于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带来的节约,企业就不得不“坚守”在高成本地区,而高成本又制约了企业的投资。
三、如何应对当前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
既然国有投资增幅扩大是民间投资增幅下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那么在所有制结构上做文章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问题。虽然允许私营资本进入金融、能源、电信等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确实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民间投资。因为这些行业带有自然垄断特性,会享有竞争性行业不具备的垄断利润,所以私营资本进入这些行业之后获得的利润率通常会高于其在竞争性行业中获得的利润率,投资意愿自然增加。但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不是通过生产经营获得的,而是通过垄断信贷权力(如金融业)或攫取存量财富(如石油和采矿业)获得的。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如果私营资本无须通过企业家精神,就能坐收这种带垄断性质的利润,那么这种不受“公权力”约束的私营资本所引发的投机热潮将会像黑洞一样吞噬着经济资源,严重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恶化民间投资环境。美国的金融投机与俄罗斯的石油寡头导致美俄两国产业空心化,都属于资本家的掠夺精神战胜了企业家的创造精神,美俄两国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因此,当前应该多从其他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1.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提振民间投资的前提,中国仍有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当前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长波周期的下降阶段,在下一波技术突破到来之前,经济中缺少现成的高收益投资项目。这个时候正是夯实基础,为新一轮技术突破和分工深化提供前提的时机。中国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属于短期需求侧的过剩,而不是长期供给侧的过剩,因为在基础设施、通信、标准化、物流等一系列领域中国都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人均铁路里程仅相当于美国的7% ,公路人均里程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6%,中国的人均固定投资水平仅为美国的一半。这些领域都需要增加投资来赶超美国。这些投资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因为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周期长,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不大。但是,从目前的经济实践来看,政府也一直在探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建投资的方式方法。例如《中长期铁路规划》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节中提出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铁路建设,创新铁路债券的发行品种和方式。再如财政部和发改委所推广的PPP模式。这些模式将撬动巨量社会资本,为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2.严厉遏制房地产和金融投机。仅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远远不够,必须同时对整个经济结构进行干预,才能保证不仅财政支出的第一次被用于对社会有益的方面,还能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反复投资于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因为政策投入有一个“乘数效应”,这笔钱投下去进入整个经济系统后,会被再分配、再消费、再投资,政府无法控制这些钱的最终去向。如果经济结构没有理顺,土地投资或投机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针对房地产的信贷政策没有收紧,那么财政支出的钱最终都将流向房地产。房地产热已经严重地扭曲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日韩在房地产最兴盛的时代,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都没有超过10%,而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4%,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资源错误配置。为了遏制房地产和金融投机,政府必须提高房地产的持有成本,限制投机者使用金融杠杆。对于没有经过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也即不会创造新的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投资者都必须全部用自有资金从事此类活动,不得利用金融杠杆放大自己的收益,包括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股票市场交易、国债市场交易以及其他所有金融衍生品交易等等。
3.为产业链的整体搬迁提供政策支持。过去招商引资只要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税收优惠即可,现在要吸引企业在中西部投资,除了传统的政策支持外,还要提供产业链上的相关配套。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以及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以便形成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做好产业规划,协调好产业政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地方干部必然需要足够的激励机制才有动力做好此事。对此,国家可以考虑适时调整地方干部的考核标准,不仅仅考核其在任期内的地方经济情况,还要综合考量离任后其所有执政过的地方的后续发展情况。不仅仅考核GDP的绝对增长,还要综合考量GDP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也即是否有实体经济支撑,以及是否有相应的产业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