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投资 » 二维碳素股票

二维碳素股票

发布时间: 2021-03-17 19:36:03

Ⅰ 石墨烯相关的有哪些上市公司

南京先锋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国内做石墨烯最早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内部消息最近会上市。

Ⅱ 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历届获奖情况
历届获奖情况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 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 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嗪诱导体

1903年 S . A .阿伦纽斯(瑞典人) 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 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 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 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 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 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 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 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 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 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 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 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 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 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 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 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 (英国人) 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 (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 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 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 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

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 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 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

F.贝吉乌斯 (德国人) 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 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

I.J. 居里(法国人) 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 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 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 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W. M. 斯坦利(美国人)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 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

K.阿尔德(德国人) 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

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

R.L.M. 辛格(英国人) 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 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 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 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 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 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 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 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

J.C. 肯德鲁(英国人) 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

G. 纳塔(意大利人) 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 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 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

G. 波特(英国人) 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M. 艾根(德国人)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 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

K.H.R. 巴顿(英国人) 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 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 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

G. 威尔金森(英国人) 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 (美国人) 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 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 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 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 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

G. 维蒂希(德国人) 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 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

F. 桑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

R. 霍夫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 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 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 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

H.A.豪普特曼(美国人)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

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年 C.J.佩德森、

D.J. 克拉姆(美国人) 合成冠醚化合物

J.M. 莱恩(法国人)

1988年 J. 戴森霍弗、

R. 胡伯尔 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H. 米歇尔(德国人)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 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 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 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 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

M. 莫利纳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F.S. 罗兰(美国人)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

H.W.克罗托因(英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R.E.斯莫利(美国人)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

J.E.沃克尔(英国人)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C.斯科(丹麦人)

1998年 科恩( Walter Kohn) 发展了一套量子化学方法理论,分析分子的性质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

波普( John Pople)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 使“运用激光技术通过化学反应观测原子在分子中的运动”成为可能

历届获奖情况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 W.C.伦琴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02 H.A.洛伦兹 荷兰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 荷兰

1903 H.A.贝克勒尔 法国 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国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国

1904 L.瑞利 英国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1905 P.勒钠德 德国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孙 英国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1907 A.A迈克耳孙 美国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国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1909 G.马可尼 意大利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 德国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兰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 W.维恩 德国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1912 N.G.达伦 瑞典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1913 H.K.昂尼斯 荷兰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1914 M.V.劳厄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

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 英国

1917 C.G.巴克拉 英国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国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国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国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德国 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 德国

1926 J.B.佩林 法国 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 英国 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轨迹变为可见

1928 O.W.里查孙 英国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1929 L.V.德布罗意 法国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1932 W.海森堡 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1933 E.薛定谔 奥地利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 英国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1935 J.查德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 V.F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孙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 J.P.汤姆孙 英国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 美国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费米 意大利 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1939 F.O.劳伦斯 美国 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 O.斯特恩 美国 测定质子磁矩

1944 I.I.拉比 美国 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

1945 W.泡利 奥地利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 P.W.布里奇曼 美国 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

1947 E.V.阿普顿 英国 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

1948 P.M.S.布莱克特 英国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

1949 汤川秀树 日本 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1950 C.F.鲍威尔 英国 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

1951 J.D.科克罗夫特 英国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E.T.S.瓦尔顿 爱尔兰 蜕变的研究

1952 E.M.珀塞尔 美国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F.布洛赫 美国

1953 F.塞尔尼克 荷兰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差显微镜

1954 M.玻恩 德国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 德国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

1955 P.库什 美国 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 美国 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

1956 W.肖克莱 美国 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

W.H.布拉顿 美国

J.巴丁 美国

1957 李政道 美国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

杨振宁 美国

1958 P.A.切连柯夫 前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

I.M.弗兰克 前苏联

I.Y.塔姆 前苏联

1959 E.萨克雷 美国 发现反质子

O.张伯伦 美国

1960 D.A.格拉塞尔 美国 发明气泡室

1961 R.霍夫斯塔特 美国 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R.L.穆斯堡 德国 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

1962 L.D.朗道 前苏联 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

1963 E.P.维格纳 美国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M.G.迈耶 美国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的问题

J.H.D.詹森 德国

1964 C.H.汤斯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 前苏联 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罗夫 前苏联 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

1965 R.P.费曼 美国 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

J.S.施温格 美国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6 A.卡斯特莱 法国 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

1967 H.A.贝特 美国 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

1968 L.W.阿尔瓦雷斯 美国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 M.盖尔曼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

1970 H.O.G.阿尔文 瑞典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L.E.F.尼尔 法国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971 D.加波 英国 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

1972 J.巴丁 美国 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L.N.库珀 美国

J.R.斯莱弗 美国

1973 B.D.约瑟夫森 英国 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即约瑟夫森效应)

江崎岭于奈 日本 从实验上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I.迦埃弗 美国 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1974 M.赖尔 英国 研究射电天文学,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

A.赫威期 英国 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决定性角色

1975 A.N.玻尔 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

B.R.莫特尔孙 丹麦 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

L.J.雷恩瓦特 美国

1976 B.里克特 美国 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新粒子J/Ψ,其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三倍,寿命比共振态的寿命长上万倍

丁肇中 美国

1977 P.W.安德孙 美国 对晶态与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提出“固态”物理理论

J.H.范弗莱克 美国 对磁性与不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 英国

1978 A.A.彭齐亚斯 美国 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

R.W.威尔孙 美国

P.L.卡皮查 前苏联 建成液化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学

1979 S.L.格拉肖 美国 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

S.温伯格 美国

A.L.萨拉姆 巴基斯坦

1980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

1981 N.布洛姆伯根 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 美国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1982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

1983 S.钱德拉塞卡尔 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984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 荷兰

1985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

1986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

1987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

1988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 美国

J.斯坦伯格 英国

1989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 美国

1990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 美国

R.泰勒 加拿大

1991 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

1992 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1993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 美国

1994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5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 美国

1996 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 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

1997 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 法国

菲利浦斯 美国

1998 劳克林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斯特默 美国

崔琦 美国

1999 H.霍夫特 荷兰 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荷兰

历届获奖情况
历年生理学医学奖
历年生理学医学奖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 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 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 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 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 未颁奖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 未颁奖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 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

W.P.墨菲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

E.B.钱恩 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H.W.弗洛里(英国人)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 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国人)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 E.C.肯德尔

P.S.亨奇(美国人) 发现肾

Ⅲ 石墨烯概念股有哪些

石墨烯概念股相关上市公司汇总:
深市:金路集团(000510)中国宝安(000009)烯碳新材 (000511)力合股份(000532)锦富新材(300128)
沪市:华丽家族(600503)悦达投资(600805)上海新梅(600732)

金路集团(000510)石墨烯/制备技术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双方同意在石墨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展开平等互利的合作。石墨烯制备技术已作价出资入股,后续合作主要基于石墨烯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后续合作项目所需石墨烯可从新公司购入,不需重新投资制备石墨烯。除石墨烯制备技术外,公司与金属所合作的石墨烯项目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德阳烯碳高科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其中金路集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以共同拥有的“石墨烯大量制备技术”各出资2000万元,各占注册资本的20%,其余各方以现金出资。新公司拟实施年产300吨石墨烯项目,项目分三期实施,每期建设年产100吨石墨烯产业化项目。2013年至2015年,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年产100吨的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三至五年时间,实施第二、三期工程,形成年产石墨烯300吨的生产能力。

中国宝安(000009)石墨烯/制备技术
公司通过宝安控股间接持有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公司51.91%股权,子公司贝特瑞公司在原有石墨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石墨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关,获得了多项石墨烯制备专利。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烯导电剂处于测试认证阶段,石墨烯导电剂用于改善极片导电性获得初步评价认可;石墨烯纳米导电液、高分子-石墨烯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用石墨烯材料等开发正在快速推进之中。

中泰化学(002092)石墨烯/制备技术
子公司厦门凯纳研发工作进展情况。厦门凯纳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尺寸可控的石墨烯微片的制备方法》、《具有高分散性的石墨烯/炭黑热塑性树脂母料及其制备方法》2项发明专利申请已受理。(2013年8月,股东大会同意公司以1412.78万元收购厦门凯纳35%股权。厦门凯纳是国内首批从事石墨烯、石墨烯微片生产研发的新兴专业化高科技企业。

烯碳新材 (000511)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烯碳新材料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烯碳新材料研究:活碳、汽车动力电池所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导热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纳米碳材料。公司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签署了关于新能源用烯碳新材料研发的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介孔活性碳的改性以及其应用定性研究;石墨烯纸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高纯石墨的低成本制备工艺及其在电池、电解工业电极的应用研究。

力合股份(000532)
间接参股(1.679%)的常州二维碳素主要从事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应用于触摸屏、太阳能电池、柔性电子、OLED等领域透明电极的石墨烯薄膜材料的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电子产品销售。间接参股的第六元素公司石墨烯生产处于中试阶段,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锦富新材(300128)石墨烯制备技术
2013年8月,公司以800万元分两期增资苏州格瑞丰,增资后占25%。苏州格瑞丰主要从事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研究,拥有8项专利;目前尚未实现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及应用。其创业团队有多年石墨烯等碳材料的研发经验,产品品质与性能处于国内外较高水平,市场拓展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布局,预期具有较好的投资收益。其石墨烯下游应用项目实施,公司拥有优先投资权。

华丽家族(600503)宁波墨西
公司控股股东南江集团及皙哲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刘兆平及其研发团队于2012年4月共同组建了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正在慈溪市慈东滨海区投资建设世界上第一条量产石墨烯生产线,预计将于2013年建成投产。

上海新梅(600732)宁波墨西
石墨烯概念:2013年3月,公司大股东兴盛实业拟将其所持有的占本公司总股本8.06%的股份转让给南江集团,南江集团已涉足石墨烯产业的投资和开发,主要处于初步投产和研发阶段,未来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悦达投资(600805)
为加快实施公司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公司拟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全资设立江苏悦达新材料公司。新材料公司经营范围为:炭类基础材料、新型材料、先进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研发、生产、销售。新材料公司成立后,公司拟将持有的悦达墨特瑞公司70%股权转至新材料公司名下。公司将以新材料公司为平台,拓展在炭类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的开发、合作与经营。公司出资1400万元设立江苏悦达墨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该注册资本2000万元,公司持有70%的股权,自然人徐德善持有30%股权。该公司经营范围为石墨烯、石墨烯纳米片、石墨烯复合材料。公司目前正在筹划石墨烯产品研发,产品将主要应用于纺织服装、汽车电池和手机等。2013年上半年开始石墨烯生产工艺调试,试产石墨烯纳米片,并新建了研发实验室。

西藏城投(600773)
合作开发石墨烯-碳纳米管制备技术:2013年7月,公司及下属公司国能锂业与清华大学(化工系)签订600万元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物宏量制备技术开发合同。双方将合作进行新型超级电容器用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物的宏量制备技术开发,包括所需要的催化剂、反应器、以及配套生产技术的开发。最终成果为电容用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物所涉及的催化剂、反应器、产品纯化技术和工艺,以纸质文件的形式提交。

中超电缆(002471)石墨烯电缆
石墨烯概念,日前与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第六元素等公司签订共同开 展石墨烯材料在电线电缆领域应用研究的合作意向书,公司在石墨烯电缆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开始布局。

乐通股份(002319)石墨烯油墨
公司与宁波墨西签署了《石墨烯油墨项目合作协议》,组建合资公司从事石墨烯油墨的研发和生产,计划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公司以现金出资人民币2400万元(占80%股权)。宁波墨西承诺将以最优惠的价格向合资公司稳定提供石墨烯原料,双方将利用自身的营销网络帮助合资公司推广石墨烯油墨产品。

南都电源(300068)石墨烯电池材料
2013年3月,公司“一种含有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铅炭电池负极板”和“一种铅石墨烯复合材料”两项发明专利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1-2个月内将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

伟星股份(002372)集团层面有传闻涉足浙江大学高超教授石墨烯团队,浙江大学高超教授石墨烯团队主要研究石墨烯的宏量制备及宏观组装材料。核心技术及拟开发产品为单层石墨烯的宏量可控制备;

Ⅳ 石墨烯概念股有哪些

石墨烯概念一共有46家上市公司,其中16家石墨烯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证交易所交易,另外30家石墨烯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根据云财经大数据智能题材挖掘技术自动匹配,石墨烯概念股的龙头股最有可能从以下几个股票中诞生碳元科技、宝泰隆、道氏技术。

Ⅳ 石墨烯概念股有哪些 与石墨烯相关上市公司一览

石墨烯是一种二维晶体,最大的特性是其中电子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300,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这使得石墨烯中的电子,或更准确地,应称为“载荷子”(electric charge carrier),的性质和相对论性的中微子非常相似。人们常见的石墨是由一层层以蜂窝状有序排列的平面碳原子堆叠而形成的,石墨的层间作用力较弱,很容易互相剥离,形成薄薄的石墨片。当把石墨片剥成单层之后,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单层就是石墨烯。1、中国宝安。子公司贝特瑞公司在原有石墨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石墨烯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关。目前已完成石墨烯制备工艺的小试,正在进行中试,并已提交了该产品相关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一项。贝特瑞拥有中国天然鳞片状石墨主要产地之一的黑龙江鸡西石墨矿,未来石墨深加工原材料丰富而且优质。公司鸡西石墨产业园石墨深加工产品年处理茶能3000吨。 2、方大碳素。公司收购成都炭素后,等静压石墨产品表现良好,并建设特种石墨生产基地项目。公司新建设的石墨化项目设计产能 4.5-5万吨/年 3、中钢吉炭。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炭素制品生产企业,拥有十五万吨以上的炭素制品生产能力,是军用碳纤维制定唯一军用生产采购企业。 4、天富热电。 其控股孙公司,上海合达炭素材料有限公司,目前以超级电容器活性炭和石油焦沥青基球形活性炭为主导产品,“超级电容器”将是充电电池的理想替代品,“充电速度超快”,是解决目前新能源电汽车的最后一个发展瓶颈。而打造这样的超级电容器,非属“石墨烯”不可。 5、力合股份。公司间接参股的无锡第六元素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石墨烯研发与生产。 6、金路集团。公司将投入1500万元全面展开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在石墨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合作 石墨烯还可以应用于晶体管、触摸屏、基因测序等领域,同时有望帮助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科研人员发现细菌的细胞在石墨烯上无法生长,而人类细胞却不会受损。利用这一点石墨烯可以用来做绷带,食品包装甚至抗菌T恤;用石墨烯做的光电化学电池可以取代基于金属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因石墨烯还可以取代灯具的传统金属石墨电极,使之更易于回收。

热点内容
凤凰传媒港股 发布:2021-03-31 20:26:44 浏览:3
美国原油出口带来了什么 发布:2021-03-31 20:26:44 浏览:740
k线重合指标 发布:2021-03-31 20:26:26 浏览:359
金融财经网站排名 发布:2021-03-31 20:25:22 浏览:766
金融视频网站 发布:2021-03-31 20:25:20 浏览:108
公司是否质押 发布:2021-03-31 20:24:28 浏览:643
私募众筹骗 发布:2021-03-31 20:24:21 浏览:852
股份构成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1-03-31 20:24:21 浏览:989
2015年a股市值排名 发布:2021-03-31 20:23:56 浏览:263
融资名单查询 发布:2021-03-31 20:22:52 浏览: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