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观后感
⑴ 求“财富与梦想———中国股市1990—2010”的观后感!!!
如图
⑵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
几年前见到这本现实生活中发行量不大的书,炒股的智慧读后感。刚开始看,我就被作者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观点打动了,那时我自己已经有了几年虽然不是专职但努力毫不逊色的炒股生涯,我知道作者的观点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所以我才和这本书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说实话,说到这几年来读《炒股的智慧》的感受,一是相见恨晚百看不厌,二是感触颇多,可以这么说,每一次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对股市都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也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本书已经成为我最知心的老师和朋友。
这本书虽然很小很薄,但这本书对股市乃至所有投机市场的认识却是最深刻和最到位的。这本书初版于
1999
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誉为“炒股的圣经”、“最经典的投资著作”,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作者以在华尔街十多年投资股市的经验教训为感性素材,在研读了西方几百年来的炒股名著和炒股大师传记的基础之上,对投资股市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对取得成功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化繁为简、提纲挈领的阐述。其中包括华尔街的家训、学股的四个阶段、怎样克服负面的心理习惯并养成自己稳定的炒股模式、怎样选择临界点、怎样应对大户操纵、怎样利用大机会、怎样培养对股票运动的直觉……“这本书没有任何理论和公式,它是炒股十二年来的观察和经验之总结。”(作者的原话),同时也是华尔街和投机大师们的经验的总结:“我书中讲的方法并没多少是我自己的发明。它是几百年华尔街经验的总结。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解,融合中国文化的特色,用中国人容易接受的方法表达出来。这些规则一百年前美国适用,今天中国适用,一百年后中美都适用。这些规则都已经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见陈江挺介绍中的作者访谈)。也使像我这样英语不好的人有机会正确和快速的学习、领会投机大师们的思想和经验。
作者的经历非常复杂:毕业于上海交大,1983
年赴美,靠半工半读完成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作者自己这样说:“我是中国为数不多经历土插队和洋插队双重插队的人。我养过牛,种过地,曾在工厂做过机械工程师,也在报社做过记者,在美国的餐馆做过多年跑堂,也曾戴领带任职大财团的投资分析员、银行的贷款专员。我还拉过人寿保险,也曾是有牌照的地产交易经纪人。在我这么多的经历中,没有一个行业比炒股为生更为艰难”(见第一章第一节)。这样的经历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以作者的悟性和努力,相信他不管选择哪一个行业做,都能够“成功”,但他却最终选择了“以炒股为生”这个最艰难的行业,可见投机的魅力是如何的强大。
我没有这样的经历,相信绝大多数人也很难有类似的经历。但炒股的心理路程却是相似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开始读这本书时,我给一个朋友介绍它时曾经说过,书中的观点
99.9%都是正确的,只有一点我不认同,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认同,使我经历了炒股以来最大的失败甚至苦难,真正体会了书中所说的“体验风险阶段”的真正含义。
在有了 5
年的炒股经验之后,我遇到了这本书,看到了作者对炒股学习阶段的划分标准,也知道了许多成功的前辈、大师们进入“久赌必赢”阶段也至少需要
5 到 6 年的时间。那时是 2003
年,大家都知道在那之前的中国股市正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镇痛,更因为我在那段时间里不仅毫发无损而且有连续两年的盈利,竟然认为自己已经用不到
6
年的时间也做到了“久赌必赢”,自以为自己已经有了战胜市场的能力。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浅薄和狂妄。几种因素的机缘巧合使我义无反顾的辞去了虽然不是很好但仍有许多人羡慕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专职炒股生涯。
没有想到的是一切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顺利,正是我刚才提到的对作者观点的仅有的一点不认同,给我的专职投资生涯埋下了隐患。不久之后我出现了炒股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误和失败,不过比例并不算大,不到
20
%,仅仅是上一年的盈利而已,并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所以,可怕的不是那次失败,而是那次失败之后我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做期货。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当时不是认真的吸取失败的教训,同时在并未真正弄懂投机的情况下盲目做期货,显然不对,不过现在看来,也正是那个决定和因此造成的更大的失败才让我猛醒,使我同时完成了对人性的顿悟和技术上的突破,所以,那个决定也许不是什么错误,读后感《炒股的智慧读后感》。这一点和作者非常相似,不管是动机还是结果,当然我绝没有效仿作者的意思,因为我还是清醒的知道,对作者来说,作者的期货投机的经历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即便如此,同时虽然在那之前我早就知道期货市场风险很大,对于做期货这件事早有规划,就是等做股票成熟了之后再做,但那时也许是昏了头,也许是因为有了时间(做期货需要更多的时间),我放弃了自己的计划,提前开始做期货。我犯了和作者同样的错误,“我自以为懂股票了,其实还不全懂”,直到那时也才有了许多深刻的领悟,真的是很深痛的领悟,当你在半小时之内赔掉股票市场赚了几年的钱时,人才会清醒过来,也才发现以前在股票市场的“观念”是如此的漫不经心和无知。股票市场甚至比期货更难,因为它的痛不是立即的,而是像毒瘾一般慢性的吞噬你,除非有很痛的生死天人交战,不然你会不经意的陷入失败的深渊,直到一切都消失后才惊醒。
虽然我早就知道期货和股票是相通的,相同点很多,没有想到的区别仍然很大,这里的区别不仅仅是“T+0”,也不仅仅是可以“双向交易”,我认为,其最大的区别在于:
1、少了“大盘”这个研判行情的基准,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对于做股票我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做法,其中“看大盘做个股”是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最关键的。我相信这个做法也适合绝大多数人,当然我不否认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这个做法很不以为然,在这里我不想和他们辩论,因为我知道我说了他们也不信,很多东西都需要亲身体验、感悟之后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虽然这个过程的代价可能昂贵。
2、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期货缺少了成交量这个指标的有效支持,我这么说不是因为期货中没有成交量,也不是不能看成交量,而是由于具体期货合约的周期一般很短(1 年左右),其成交量一般呈现出成交稀少---缓慢增加---快速增加---缓慢减少---成交稀少的周期性规律。所以,成交量对于行情判断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由于期货实行保证金交易,一般来说,在国内可以买卖合约的价值一般相当于本金的 12
倍。所以,在期货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管理,做股票虽然也需要根据行情的不同阶段适当调整仓位,但重要性远不如期货。在获胜概率不变的前提下,资金管理成为最终盈利的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关于这个问题在本书第三章第二节中有详细的论述,希望朋友们认真体会。
正是因为少了大盘和成交量的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帮助,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显得特别突出了,这就是趋势。对股票来说,虽然趋势也很重要,但远不如期货这么纯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真正用心的考虑趋势的问题,经过潜心研究和痛苦的抉择,也才真正认识了趋势。但是认识到一点的代价却是我几乎损失了所有的资金。虽然我手里还有从朋友、亲戚那里借来的钱,但这是我的底线,这部分资金是无论如何不能动的!但是除此之外我几乎一无所有:工作没了,一直当成事业来做的炒股一败涂地,几乎丧失了信心,打击一个接一个,苦难我到不怕,让我痛苦的是我不知道苦难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那时的股市还在艰难的探底,网上不时传来有人自杀的消息,我对一个朋友说,仔细比较一下,也许我比他们更有理由,当然我决不会那么做。不过,你能想象我当时的彷徨甚至几乎绝望的心情,这一点恐怕比作者犹甚!关于那段时间的心理路程,我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读读《炒股的智慧》第八章“学股的四个阶段”这一节,我敢说我的经历几乎是作者的翻版,作者写到的我都有,没有的我也有。
我开始真正的反思。我不知道对于一般人来说, 6 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6
年,有人也许可以博士毕业,换一个更好的工作,有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我呢?偏偏选择了股市。 6
年的时间,也许有些优秀者可以知道自己能在这行生存下去了,但是我能吗?我还有这个自信吗?铁打的股市,流水的股民啊,我反复的问自己:
1、你真的能忍受在经历了六年或以上的勤奋钻研、刻苦研究之后,依然无法摆脱亏损的境地吗?
2、你真的愿意将自己的一生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全部押在这个可能令你一败涂地的投机事业中吗?
3、当你的朋友们通过稳定的工作,逐渐买起了房、车,而你依然一无所有,虽然你有那么多的别人无从知晓的苦难和勤奋,但并没有相应的回报。你依然能够保持坦然而且坚定的心态吗?你真的不会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吗?
4:在这个充满了高智商人士而且成功率如此之低的市场,你凭什么能断定自己一定会成为那一小撮成功的人之一?
当然,我之所以能挺过那段痛苦的时光,除了自己并未完全丧失信心之外,《炒股的智慧》也给了我足够的帮助:“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请再忍一忍。”陈江挺也说“为什么那些著名的炒股名家,在他们成“家”之前通常都有一次甚至几次的破产经历。其中包括本书中提到的利弗莫尔和巴鲁克。”同时我也知道,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中也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其实司马迁本人也不例外,他也是在受了宫刑之后,在丧失男人尊严的极端屈辱之中完成这篇历史巨著的。那段时间,对这个问题我也想了许多。我这么想绝不仅仅是自我安慰,更不会是因为和大师们犯了同样的错误而感觉不一般。为什么古今中外这么多伟人有所成就之前都有几乎相似的失败经历?我突然想起这也许是成功之前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作者恰恰是这样看的:“如果你确确实实有了几年的炒股经验,对研究股票及其运动规律也下过苦功,这时亏大钱常常是你大成之前的最后考验,请千万不要放弃!
现在我清楚的知道,所有这些人的经历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人的大彻大悟来自大灾大难。”由此看来,自己的那一点痛苦真的算不了什么。直到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对股票、对期货、对人生、人性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而几乎与此同时,我也完成了技术上的突破,也才有了这些文字。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回过头想想,真正艰难困苦的时期其实很短暂。”。
所以,现在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炒股的智慧》中关于炒股的观点
100%都是正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作者永远正确,更不会把他当作神仙。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盲从和轻信的人,从不迷信权威,但也不是一个真正固执的人,如果我发现自己真的错了,会毫不犹豫的改正。说实话,在这本书中作者至少对一件事情判断失误,而且很严重。至于是什么,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请你在看书的留意一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现在说这件事并不是说我比作者高明,其实,我清醒的知道,自己还差的很远,很远。如果你怀疑我这样说有目的,我也只是想提醒大家,在相信书中观点的时候,你也不要忘了,作者不是神仙,也会犯错误,也不是不可超越的,虽然超越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话又说回来,超越别人不难,难的是超越自己,大多数人即使付出毕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做到。不过,也请你不要因此对作者关于投机的观点有任何的怀疑。当然,这本书肯定不是适合所有的人,如果你觉得这本书不适合你,你不一定就是错的,只要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能用实践证明那是正确的,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我建议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多读几遍这本书,你所要做的只是弄懂,然后照着做就可以了。
最后,真诚的祝你早日成功!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⑶ 陈江挺 炒股的智慧 读后感
[陈江挺 炒股的智慧 读后感]
1.市场永远是正确的,错的原因总是你自己
当股票的运动和你期望的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去找借口转嫁责任,即使是有意外或者说操纵让股票的运动偏离了以预想的轨道,因为意外和操纵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陈江挺 炒股的智慧 读后感。你要有相应的计划和措施来应对他们。
2.操作的诀窍在于找准临界点,严格执行指定的计划
股市的波动形态无外乎那么几种(首先是大趋势形态即上升还是下降,过程中就是头肩、双肩以及它们的倒形态),读后感《陈江挺 炒股的智慧 读后感》。而找临界点的方法就是识别这些基本形态从而找出突破点。
3.止损不止赢,cut loss short, let profit run.
4.玩股票就是在玩一个有输赢概率的游戏
你能做的就是努力让你赢的概率大于50%达到60%甚至70%,这样你就能做到长赌常赢。大盘上升、公司基本面优秀、找准临界点等等都是让赢的概率提高的具体方式
未完待续
Good Luck!
〔陈江挺 炒股的智慧 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⑷ 股票买卖投资经验,心酸血泪历观后感。五六句就成
月有阴晴圆缺,股市有涨有跌,操卖白粉的心,赚卖白菜的价!
⑸ 《证券分析》读后感(转)
[《证券分析》读后感(转)]面对证券市场,投资者犹如身在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渔夫,多少次满怀希望地洒下大网,收网时却只能是失落地望着那仅有几条小鱼翻腾的船舱叹息;又好似跋涉在漫无边际的沙漠的旅人,远处忽见哗街闹市,欣喜走近,却发现不过是海市蜃楼,黄沙依旧,无限惆怅;就像徘徊在枝繁叶茂的果园的采摘者,一心想要找到最大最红的那个苹果,可当夕阳拉长他的影子时,仍是两手空空,茫然不知所措…投资者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有一个指南,能够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啊,《证券分析》读后感(转)。这个指南,只需要一些不是很复杂的概念、方法和原则,就能使投资者们冲出重重迷雾,来到灿烂的阳光下。然而在现实中,有关如何投资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书山无路,要找一本可以作为指南的书,似乎比找一只能赚大钱的股票,更为困难。幸运的是,价值投资流派的创始人,美国"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就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能在证券市场对弈搏杀的指南。被誉为投资者圣经的《证券分析》就是这样一个指南,它指出了一些投资中的不是很复杂的概念、方法和原则,能帮助投资者找到通往成功彼岸的道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就是格雷厄姆的学生,他评价说,"格雷厄姆为选股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而在此之前,选股与赌博这门伪科学毫无区别。投资业没有他就如同共产主义没有了马克思--原则性将不复存在。"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在巴菲特的书房里,图书堆积如山,可是只有《证券分析》是他极为珍惜的极少数的几本书之一。他说,"即便我今天是第一次读到它们,仍会感受到其巨大的价值,书中的智慧历经岁月磨砺而毫不褪色。"《证券分析》作为价值投资的经典奠基之作,在大萧条之后的1934年首次出版,历经七十多年,长盛不衰,极大地影响了投资思想的发展。在这本书里,格雷厄姆强调,股票价格背后的"内在价值"是股票投资的基础。他指出,内在价值是一个难于把握的概念,一般来说,它是指一种有事实--比如资产、收益、股息、明确的前景--作为根据的价值,它有别于受到人为操纵和心理因素干扰的市场价格。格雷厄姆将股票估值方法的重点放在确定的信息上,关注的是公司的现实价值,而不主张过多的预测。进一步地,他认为,所谓"市场的判断永远是正确的,股票价格就等于股票价值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股票市场不是一台根据正确的内在价值而精确地、客观地记录其价值的计量器,而是汇集了无数人部分出于理性,部分出于感性的选择的投票机"。他不主张用以供求决定的股票价格来代替公司的基本价值,明确指出了股票价格中包含的非理性因素,从而奠定了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石。对于投资和投机,格雷厄姆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说,"投资就是指根据详尽的分析,能确保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的操作。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操作就是投机。"投资和投机的实际区别在于他们对股价运动的态度,投机者主要是为了获得资本利的,投资者的兴趣在于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股票,市场波动只是为投资者提供了廉价买进的机会。格雷厄姆的投资概念,强调买价的重要性。他提出,一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是与其价格紧密联系的,某种股票在特定的价格上有投资价值,而在另外的价位上可能就变成了投机工具,这种思想表明了格雷厄姆对股票价格所表达的信息的不信任,读后感《《证券分析》读后感(转)》。不仅如此,格雷厄姆的投资概念还包含了组合投资、长期投资和控制投资等当今投资界广泛推崇的基本思想。对于投资方法论,格雷厄姆总结了一套注重长期投资表现的主动投资法。他提出了数量化投资的证券分析方法,强调以企业内在价值为中心进行分析。他认为证券分析在投资领域是不可或缺的,它包含三个基本功能,即描述、选择和评判。描述性功能包括罗列同一证券的相关重要实施,并以一种一致、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选择功能决定是否购买出售持有特定证券,其分析重点在于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判断投资者的"安全边际"有多大。评判功能则侧重对公司会计制度、管理、资本结构、股息政策,甚至还包括公司是否持续经营或出售作出判断,其实质是对公司治理的判断或建议。格雷厄姆强调,价值投资者应注重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股利、资本结构、分红记录、营业统计等量化因素的分析,"量的因素"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年报、财务资料和各种官方报告等可靠的信息来源,而不能依据推测和道听途说。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对投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这本投资的指南,同样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证券分析》第6版中文版,对于中国的广大投资者来说,是个好消息。第6版全新演绎,新增了200页值得期待的内容,10位当今华尔街最知名的基金经理人撰写了各章导言,并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了深度剖析。曾经,面对书店里不计其数、鱼龙混杂的选股投资的各种书籍,中国的广大投资者往往不知所措,焦急万分。而现在,《证券分析》犹如黄沙中闪闪发光的金子,脱颖而出,告诉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对弈搏杀的原则和方法,成为投资者的绝佳指南。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却与总体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很不相称。当今的中国金融市场,体制不完善,投资者较为浮躁,投机气氛还比较旺盛。但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市场发展的规律性逻辑。正如格雷厄姆在书中所说,"从长期来看,市场是称重机;从短期来看,是投票机"。此话与马克思所说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市场现在仍普遍崇尚投机,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价值投资理论的深入人心,将会有愈来愈多的投资者追寻公司的内在价值,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将不断地深入。在当今的中国金融市场,应该积极倡导的就是价值投资理念。严格地说,中国很多的投资者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投资者",而只是"投机者"。正如一个笑话所讲的,如果我们把通过短线操作进进出出的投机者也看做是投资者的话,就像是把不断发生一夜情的爱情骗子视为烂漫的情人一样,是极为荒谬的。中国的证券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投资者。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成长,大量企业崛起,证券市场日渐发达,广大的投资者应该摈弃投机赌博的心态,树立与证券市场一起成长的意识,形成价值投资意识。以深圳发展银行和苏宁电器为例,如果投资者做价值投资,与公司一起成长,持有收益可达二十多倍以上。()〔《证券分析》读后感(转)〕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⑹ 求“财富与梦想———中国股市1990—2010”一篇2500字的观后感!!!
财富与梦想:中国股市1990-2010
中国股市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国际股市的一个“中国特色”,它牢牢地被控制在政府的“有形之手”中,它的快速发展,是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而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挫折也可明显地看出政府干预的痕迹。这对政府产生了巨大的考验,而一个最大的考验就是政府如何面对难以驾驭的股市行情。
在20年的中国股市发展史上,有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暴涨,也有过令人坐立不安的暴跌,多少人在暴涨中实现了快速致富,又有多少人因为暴跌而遭遇了沉重的财富损失,而政府同样也为市场的暴涨暴跌忧心忡忡,涨了担心过度投机,跌了又承受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而利用股市的融资功能来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又使政府无法摆脱对股市的干预,导致中国股市快速膨胀,而市场化程度却难以提高,投资者的短期行为严重。
面对中国股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危机,政府选择了快速出手,通过“有形之手”去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充满“中国特色”的股市就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之间的相互博弈中,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内,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高高飘扬。就在人们沉浸在香港回归的喜庆气氛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一时间,整个香港金融体系风雨飘摇。危机时刻,要不要干预市场,香港特区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香港素来被称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8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全面救市,这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争议。而争议的实质可归结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
香港特区政府救市的行为在境外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在内地,却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内地投资者已经习惯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1996年从4月到12月,短短240天之内,中国股市出现了疯狂上涨,投机气氛十分浓厚,狂热情绪弥漫市场。《人民日报》以刊发社论的形式强力干预证券市场。
1997年,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到1999年,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中国股市却持续低迷。中国证监会酝酿的一份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文件披露出去后,在当年的5月19日触发了著名的“5·19”行情,《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对“5·19”行情表示肯定和支持。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惯例被逐步引进了中国股市。但是,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是,由国家持有的非流通股股权是否能够流通?是否可以减持?这一问题被称作国有股减持。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推进市场化改革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按市价减持国有股的方案让股市大幅下跌,政府的行为似乎违背了市场的意愿,遭到了市场的否定。国务院不得不紧急停止执行国有股减持规定。
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长的熊市,但证券公司的改革步伐并没有就此停顿。从2005年起,国有股减持的说法几乎不提,取而代之的是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2006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发行的股票不再有非流通的标签,中国股市迎来了全流通时代。
十年一个轮回,距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十年后,又一次金融风暴来临了。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已经融入全球的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面对危机,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保持了9%的高增长。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冲破激流,绕过险滩,依旧行驶。20年的中国股市正是在“计划”与“市场”的对抗与妥协之中缓慢前行,尽管这条道路充满坎坷险阻。
20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证券市场中,关于“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争论焦点,已经不是哪只手该用,哪只手不该用,而是如何“适当地”三个字引发了新的争论,也难倒了经济学家。争论还在继续,在这一争论引发的风风雨雨中,中国股市依旧艰难前进,并将在风雨兼程中,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答案。
第一财经用镜头记录了这一历程,带领我们倾听专家、学者和当事人娓娓道来的讲述,跟随他们的记忆回到2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体味当年先行者的顾虑、艰辛与执着。
⑺ 股民心里读后感怎么写
答:转摘:
很多人一旦开始炒股,就从此和幸福绝缘了。股票跌了他郁闷,股票不涨不跌他纠结,股票涨了他又担心啥时候要跌,拿不住要卖。炒股之后就从来没有心里踏实过。更倒霉的是,在承受了这么多心理压力之后,发现竟然没赚到钱,大牛市里还赔了。为啥会这样呢?
我发现,99%的股民都具有以下这六大心理特征,这些奇怪的心理可以确保你赚不到钱,你中枪没有?
平均值谬误
请先做一道测试题,在以下四个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符合自己的一项:
A,我的智力非常高超,远胜过多数人;
B,我的智力并不算特别出色,只是中等偏上水平;
C,我的智力比较弱,只能算是中等偏下水平;
D,我的智力非常差劲,远弱于多数人。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选项B,既然绝大多数人都是中等偏上的智力水平,那么什么才是平均水平呢?平均值谬误在于,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高,在一项调查中,有82%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比平均水平更高,很明显,其中有很多人是错误的。这一谬误在股市上更加夸张,因为每个人去炒股都是认为自己能够赚到钱,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会亏钱而去炒股的,而且多数人对自己盈利的预期都是跑赢大盘,事实上连多数基金都做不到跑赢大盘。
那些过分自信的人通常会表现为频繁的交易,不停的买进卖出,他们对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自己的判断能力都非常自信,曾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券商的帐户数据,他们发现更高的交易量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回报,事实上买卖频繁的人平均而言回报更低,因为他们都把利润贡献为佣金和印花税了。
“替罪羊”效应
在股市上,最好的替罪羊就是所谓的“庄家”和政府,任何人只要亏了钱就说庄家太坏了,庄家太狡猾了,这样似乎就能减轻自己的责任。事实上并没有庄家这一说。至于政府嘛,反正大盘好的时候,股民对待政府的态度就是:要你管?要你管?大盘不好的时候,股民对待政府的态度就是:你要管!你要管!
替罪羊还体现在,如果某人买了一支股票,接着市场下跌了,他就会对自己说:并不是我买错了股票,而是大势本身就不好,所以不是我的问题,因为其他股票也在跌。于是他一次次放弃了止损的机会,最后的损失将远比想象中的大。
赌徒效应
在赌场中,哪种赌徒最容易下大注?答案是两种人,一种是已经赚了很多钱的赌徒;另一种是已经亏了很多钱的赌徒。前者会这么想:既然我已经赚了这么多钱了,说明我的运气非常好,或者我特别聪明,而且,既然是赚来的钱即使亏掉一些也没关系。因为他似乎在玩别人的钱,而不是自己的钱,所以更容易下大注。后者会这么想:我已经亏了这么多了,如果再不想办法翻本,那就真的都亏光了,所以无论如何我还要赌下去,而且还要压上更多,这样我才有希望翻本。配资被爆仓的人,真的会吸取教训吗?我猜多数情况下,他会继续借钱再回股市来翻本的。
最有害的想法就是翻本的念头,这位亏了很多的朋友已经损失大半,还想着把最后那点本钱都压上去,其结果没有悬念,除了亏损更多不会再有其他结果了。曾有人对期货交易员做过一个调查,他们发现凡是在上午亏钱的人,下午的时候都更具备赌性,但其结果多数都是亏得更多。
一个赌徒如果赢了很多或者输了很多就意味着他已经深陷于此不能脱身了,那些小赚或小赔的人则超脱得多,所以那些被套牢的人常常会这么想:如果股价回升到我的买入价,那我就抛售离场,再也不玩了。
⑻ 股票作手回忆录得读后感
经典之作如果楼主觉得没有什么价值,说明还未入门,去学一下基础知识比较适合.
⑼ 《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11月7日上午10点,周日,终于读完《股票作手回忆录》,Livermore在最后的三四章中沉淀了许多二十世纪初期股票市场常用的一些手段,在目前的股票市场中很多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正如Bible说得,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在许多人被所谓的内线、明牌消息害的不名一文之后,仍然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这些东西,《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骗术,无论新和老,总会有人上当的,这个跟时代的变迁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在大基数前提下,在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下,总会找到一些傻瓜去吃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诱饵,读后感《《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再思考下,似乎现代人的思维水平并没有比上个世纪的人高出多少,人类的智慧级别也没比当初的人高出多少,想到这一点,对上面的结果就不在困惑了。
不由在想起勒庞的《乌合之众》,有时间需要再拜读一下这本书,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的书籍放在我下一批的读书书单之中,希望能够用精算的方法来算出人们趋势的程度。
〔《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