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原油
Ⅰ 俄罗斯哪和哪的石油最为著名,请求帮助
俄罗斯最好的石油是高加索的油田产的石油,都是高质量的原油
Ⅱ 俄罗斯原油属于布伦特还是轻原油
属于油235
Ⅲ 俄罗斯哪个地方的石油最多
萨莫特洛尔油田,居世界第二位
萨莫特洛尔油田位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管区,是俄国最大的油田储量超过200亿桶,不过油田已经处于开发的尾期,产量锐减。
Ⅳ 俄罗斯石油资源与世界关系
当今世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储量、生产、出口和过境的能源大国,自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就把能源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俄石油即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所谓国际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俄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石油供求紧张,油价不断飙升。当前,“梅普组合”正积极利用对俄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想尽办法使俄罗斯在石油供求关系、运输体系、定价机制和天然气贸易
等方面对国际能源格局施加影响,借此提高俄在国际经济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能源格局的基本状况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费的40%。世界石油版图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波斯湾时代”的变换。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纪中期,世界石油版图被称为“墨西哥湾时代”。这个时期美国和委内瑞拉是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美国在“墨西哥湾时代”对石油的控制,促进和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世界能源版图的波斯湾时代开始了。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世界石油市场基本处于消费国主导时期,石油的产量和价格由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纵;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成立,标志着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产出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大公司对石油的控制权力被弱化。20世纪70年代,接连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力量趋于平衡。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东产油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越
来越严峻,而世界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保障石油安全,无论是石油生产国还是消费国都纷纷制定了能源多元化战略,因而使国际能源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美国和欧佩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家。由于美国对石油的强大需求再加上美国自己繁荣的生产,使得美国对石油市场和世界石油政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步。美国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需求量和生产能力方面,另一方面反映在石油——美元定价机制上,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确定了美元作为交
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这不仅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而目影响了世界经济和各国财富的流向。欧佩克国家拥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0%和供应量的40%。由于世界经济对石油严重依赖,因此,作为石油终端供应商,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供应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它们不得不与霸权国家达成妥协,实现所谓的“相互依赖”。
第二,俄罗斯、里海、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在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是欧佩克之外石油含量是丰富和生产、出口能力最强
的国家。里海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据有关方面统计,里海的石油储量约在1100亿桶到2400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8%。苏联解体后,里海的石油成为独立于俄罗斯之外的能源资源,并成为西方石油消费国追逐的对象非洲石油蕴藏丰富,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人巨资进行勘探开发。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石油相继进人国际石油市场,强烈吸引了石油消费国的目光,对欧佩克绝对供应国地位造成了一定冲击。
第三,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近年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渐进快车道,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推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发生了转移。亚洲近20年来石油消费量增长了一倍,石油需求量由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0%上升到25%,成为与北美、欧洲石油消费量基本相当的重要地区,是影响国际能源格局变化的新生力量。
俄罗斯能源优势得天独厚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能源最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与其他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俄罗斯能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俄罗斯能源储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具有稀缺不可再生且分布不均的特点。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大“石油心脏地带”。俄罗斯在“石油心脏地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从乌拉尔山以东到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诸多储量可观的油气田。按照石油探明储量排名,俄罗斯石油储量为70—1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8%—13%、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中.俄罗斯占32.6%,按探明储量计,其供给时间约为90年,按预测储量计则供给时间可为100年。
第二,俄罗斯拥有极强的油气生产和出口能力。承接了苏联时期的生产体系,俄罗斯的石油生产能力极强。根据俄能源工业总调度局的数据统计,2006年俄石油产墩4.8亿吨,2007年出产石油4.9亿吨。俄罗斯石油一半用做出口,2006年出口2.5亿吨,2007年出口2.53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的12%,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考虑到欧佩克内部成员之间矛盾不断、中东地缘政治环境恶化以及石油消费国纷纷谋求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等因素,俄罗斯能源对国向消旨源供求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优越。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战并不仅仅是获得足够的石油,而且还包括如何把石油从地下弄出来然后运送到需要人的手里。由于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与石油消费国大多远隔重洋,因此,从中东地区向外运输石油基本都走海路,并且有相当数量的油轮需要经过由伊朗控制的霍尔术兹海峡和险象环生的马六甲海峡,这无疑增添了石油安全的危险程度。俄罗斯雄踞欧亚大陆,具有贯通四方而很少受到地理条件约束的优越地缘环境,与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亚洲和石油消费量最多的欧洲都有陆路接壤,因此,俄罗斯能源出口可以采用最经济、最安全的陆路管道运输,以此降低能源运输的风险和成本。
第四,俄罗斯有发达的能源输出管道系统。目前,俄罗斯已有三条通向欧洲的石油管道和一条横跨波罗的海海底直达德国的“北方溪流”天然气输送管道;2008年初俄又与保加利亚和寒尔维亚签订了准备修建“南线”天然气管道的协议;通往亚太市场的“泰纳线”一期也在按计划建设中。同时,俄罗斯还控制着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遍布各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和石油配送渠道,这些管道为俄扩大能源出口,影响能源进口国和过境国的政治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俄政府控制着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大部分生产和出口。在俄独立后掀起的私有化浪潮中,控制着俄90%的天然气开采和运输体系的俄气公司非常“荣幸”地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普京执政后,俄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又将已经私有化了的石油公司重新掌控在政府手中。由政府控制的油气公司虽然市场化程度较低,但却有利于使这些公司的生产和出口计划符合国家的政治需要,成为俄推行能源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俄罗斯能源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前苏联并没有参与国际能源市场基本体系的创建,因此,尽管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它不是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因而,
在发挥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能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力量日益凸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能源威力,俄罗斯调整了国家能源战略,积极扩大能源出口,使俄罗斯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能源领域原有的力量平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冷战时期,苏联的石油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经互会”成员国及部分西欧国家,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不大。苏联解体后,能源出口成为俄罗斯政府财政和外汇收人的主要来源,其石油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并逐渐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除了欧洲仍然是俄罗斯能源最大的用户外,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以及韩国都非常看好俄能源,以减少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进口的安全系数。随着俄罗斯石油出口渠道逐渐拓宽,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将不断蚕食欧佩克国家的份额,在平衡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维护市场稳定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从而使国际石油供求格局逐渐改变。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大多采用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陆路管道运输。俄罗斯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能源出口管道建设,已初步形成“扇”形油气管道战略:俄罗斯已有的和正在修建的以及将要修建的油气管道构成“扇”形油气管道战略中的扇骨;油气管道覆盖的地区形成扇面;由国家牢牢控制的能源企业是俄罗斯手中的扇柄。俄手中的能源工具,就像铁扇公主手中的芭蕉扇,可以伸缩自如,只要轻轻摆动,就能产生威力无穷的效用,并因此使国际石油运输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另一个影响国际石油格局的因素是石油价格。石油价格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实实在在决定着国际资金和政治影响的流向和速度。因此,西方石油消费大国和主要产油国都非常关注全球油价的波动,并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石油定价。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当然也不甘人后。目前,俄乌拉尔牌原油已占国际原油市场份额的12%,成为了能够影响国际能源供求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俄罗斯还积极筹划开设了以卢布作为计价和结算工具的俄罗斯石油交易所,以彻底扭转俄罗斯石油没有自己的定价权的被动局面。
俄罗斯大力推进由卢布主导的石油定价机制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挑战国际市场现行的石油定价体系,打破石油价格机制由欧佩克和西方国家垄断的局面;第二,利用油品交易使用卢布结算的机会,提升卢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已给石油出口国和消费
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引发了部分欧佩克成员国对用美元定价的石油交易体系的不满,提出改用其他货币进行石油贸易结算。这使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挑战美元主导地位的计划有了实现的希望。
随着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增幅逐渐降低,以及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其他的能源资源天然气因具有分布更广、更清洁的优点,有可能逐渐替代石油成为未来最主要的能源。在天然气领域,俄罗斯的地位与沙特在石油领域的地位一样举足轻重。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像石油欧佩克的天然气组织,天然气的定价机制还未形成,因此,俄罗斯容易在远未成熟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上拥有更
多的发言权,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充当国际天然气市场的“领导者”,俄罗斯对创建国际天然气联盟态度积极。早在2002年,普京就提出,由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成立一个“欧亚天然气同盟”,旨在协调天然气生产国的政策和价格。此后,关于俄罗斯和其他天然气生产国成立同盟组织的传闻从未停止显而易见,成立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天然气国际组织,对俄影响国际能源市场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总之,俄罗斯能源担负着推动俄罗斯经济增长、参与世界贸易体系和维护地缘政治影响以及改善国际政治环境等多重责任,因此导致其能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从而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世界能源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Ⅳ 中国真当了冤大头进口俄罗斯原油,到底亏不亏
如果仅仅来从石油价格上看,中源国的确亏了,协议价比市场价高了一大截
但从总量上看,亏的并不算太大,从毛子进口的原油总量大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0%上下,远低于沙特、委内瑞拉等国,所以这笔亏损对中国而言还是可接受的
但从供应的稳定性和地缘角度上看,这笔买卖值得干
先说地缘政治,中国需要俄罗斯在前面吸引美国的注意力,必要时还是要给毛子输血的,可毛子的工业现在一塌糊涂,只能靠资源采购输血了
其次,拉拢毛子,借机开发西伯利亚,有助于堵死日本的路子,这是值得的
其三,从长期供应角度上看,中国和俄国之间的交通线在陆上,老美难以掐断
所以说,算经济账,中国亏了
算政治账,赚了
Ⅵ 现在俄罗斯石油状况
俄罗斯石油状况简介
俄罗斯是世界上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以及经济水能资源蕴藏最丰富、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近30年来,燃料生产增长5倍以上,电力生产增长了6倍多。同时,燃料动力的生产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石油和天燃气在燃料动力平衡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核能的增长也很明显,而煤炭已由40年代占第1位降到目前的第3位,位于石油和天然气之后。
石油工业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年产原油5.5亿吨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原油是俄罗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年出口量约1亿吨左右。原油工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
俄罗斯原油主要蕴藏在东部与北部地区,仅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原油储量就占全俄的3/4左右,其次为季曼—伯朝拉地区。俄罗斯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地区。其北部沿海及近海地区将是有希望的原油蕴藏区。
西西伯利亚油田。采油区主要分布在秋明州,故称秋明油田,因其开发晚于原苏联的巴库油田和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称第二巴库),故而又称“第三巴库”。这里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储集区和产区,油田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4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约40亿吨。该油田于60年代初开始建设,于70年代末已超过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产量,跃居全俄第一位。于90年代初,其产量已超过4亿吨,已占全俄原油总产量的3/4左右。西西伯利亚油田内共发现150多个储油区,已开发的有40多个,其中重要的有萨莫特罗尔、乌斯季—巴雷克和萨雷姆等大型油产区。西西伯利亚油田通过多条管道将原油输向原苏联各大炼油厂,进而把原油转运到黑海、波罗的海和太平洋沿岸油港,向国外出口。
伏尔加—乌拉尔油田,位于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区,又称“第二巴库”。储油区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该油田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开始建设,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20年间,一直是俄罗斯的最大石油产区,由1978年起产量落后于西西伯利亚油田,其产量也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在1.2~1.5亿吨之间,占全俄产量的1/5以上。鞑靼自治共和国的罗马什金、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的阿尔兰和古比雪夫州为该油田的三大产油区,三者合计产量占全油田的4/5以上。该油田位于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域,油品需求量大,因此,原油加工与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区内有大型炼油厂10多座,年加工能力达1.5亿吨,原油与油品管道纵横交错并通往外区。
季曼—伯朝拉油田,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北部的高纬地区,地处能源短缺的西北区,距耗能高的中央区也较近。原油生产主要集中于科米自治共和国,乌萨为该油田最大采油区。全油田年产原油2000万吨左右。
除上述三大油田外,还有北高加索油田(年产1000万吨左右)和萨哈林油田(年产250万吨左右)等。
俄罗斯的原油加工能力几乎与原油开采能力相当,但深加工水平远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炼油厂主要分布于油品需求量大的欧洲部分,乌法与萨马拉的炼油能力各为4000万吨左右,炼油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城市还有鄂木斯克、下诺夫哥罗德、安加尔斯克、彼尔姆、格罗兹尼、雅罗斯拉夫尔、基里希和莫斯科等。
天然气工业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天然气管道最长、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有“天然气王国”之誉。
俄罗斯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于80年代末,约4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3以上;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地区,其探明储量占全俄的4/5左右,其次为伏尔加—乌拉尔区、科米自治区共和国、北高加索和西西伯利亚等地。
西西伯利亚天然气田几乎都分布在秋明州内,又称秋明天然气田。1989年产量达5330亿立方米,占全俄产量的85%以上。其中的乌连戈伊气田的探明储量约8万亿立方米,为世界第一大气田,于70年代末着手开发。
80年代末已达3350亿立方米,占全俄产量的1/2以上。扬堡凝析气田可采储量为4万亿立方米,为全俄第二,世界第三大气田,80年代中期投产,80年代末的产量近1000亿立方米。梅德韦日耶气田可采储量1.5万亿立方米,为西西伯利亚第三气田,80年代末产量达500亿立方米。
此外,东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奥伦堡、伏尔加河口的阿斯特拉罕和科米自治共和国的乌克特尔等,也是俄罗斯重要的天然气田。
俄罗斯天然气管道长度已超过20万公里,主要干线均由西西伯利亚各气田通向其欧洲地区,进而将管道伸向东欧与西欧,并向那里出口天然气。
煤炭工业俄罗斯煤炭工业具有储量大、煤种全,资源与生产布局集中以及储、产、销之间分布不平衡等特点。
煤炭资源总地质储量为6万亿吨以上,其中焦煤占1/5,硬煤和褐煤各占2/5。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纬60°以北的亚洲地区,特大型的通古斯、勒拿、泰梅尔和济良煤田均位于此区,目前还没有条件开采,而煤炭开采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纬60°以南地区。乌拉尔以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占全俄的9/10以上,煤炭产量占8/10,而消费量仅占2/10。由于储、产、销分布不平衡,必然造成煤炭向欧洲地区大量远距离的运输,最大运距达1000~3500公里。
俄罗斯煤炭生产量到1990年为3.95亿吨,在中、美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有20多个主要煤炭产区,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库兹巴斯、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顿巴斯东部、南雅库特和莫斯科郊区等煤田。
库兹巴斯煤田,位于南西伯利亚,大部分在克麦罗沃州境内,煤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第一大煤炭基地,煤炭产量达1.5亿吨左右,约占全俄的1/3以上,其中炼焦煤占一半左右,为全俄第一大炼焦煤生产基地。煤田地质储量大,约1410亿吨,煤层厚,1米以上煤层占可采层的90%以上。库兹巴斯的煤炭,以前的供应范围较广,现在有80%供应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输往其他地区的比重逐渐缩小。
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位于东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南部,矿区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主要为褐煤,并分布有少量焦煤和硬煤。褐煤地质储量达6000亿吨,其中适于露天开采量达1500亿吨,煤层多、厚度大、发热量大,很有发展前景。煤炭产量达5000万吨,主要为露天开采,是俄罗斯开采成本最低的煤田。其所产褐煤适于就近发电,或用于气化和液化。
伯朝拉煤田,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伯朝拉河流域,有“北极圈外的顿巴斯”之称。煤田地质储量为2650亿吨。该煤田为卫国战争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炼焦煤基地,产量已达3000万吨以上。伯朝拉煤的4/5以上供应西北区,部分供应中央区和伏尔加—维亚特卡区。
电力工业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二个电力生产大国,到1990年总装机容量超过2.5瓦,发电量达1.1万亿千瓦时。以火电为主,约占3/4,水电与核电并重,核电发展较快,其比重将很快超过水电。发展大机组、建造大电站是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目前、水电站的单机功率已发展到64万千瓦,火电机组达到120万千瓦。
俄罗斯的电力工业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但建设重心渐向东移。乌拉尔及其以西的发电量占全俄的70%左右,大型火电厂多集中于西部的莫斯科地区、圣彼得堡和乌拉尔地区;核电站的建设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伏尔加河与卡马河的动能已得到开发。伏尔加河上所有电站的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万千瓦。
东部地区在全俄发电量的比重已从60年代初的20%提高到目前的30%以上。火电站绝大部分分布在库兹巴斯、伊尔库次克和赤塔等工业枢纽;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叶尼塞—安加拉河流域。其中叶尼塞河上已建成10座电站,其装机容量达3200万干瓦;安加拉河上建4座电站,装机容量达1360万千瓦。
综上所述,俄罗斯能源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规模大,诸种能源齐备,但地域分布与组合很不平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具有全俄意义的能源基地。包括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北方区三个地区。西西伯利亚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在全俄均居突出地位,也是世界闻名的能源基地。调往俄罗斯欧洲地区以及向东欧及西欧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来自这一基地。东西伯利亚是一个正在开发和潜力很大的全俄能源基地;坎斯克—阿钦斯克全俄最大的露天褐煤矿和特大型坑口电站的建设,以及安加拉—叶厄塞河水能资源的开发,不仅使该区成为全俄高耗能工业基地,还可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路向西部地区大量供应电力;储量巨大的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和济良等煤田还有待开发。北方区蕴藏有较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虽然就储量与产量规模均较前两区逊色,但它是俄罗斯欧洲地区仅有的重要能源基地,其产品主要供应邻近的西北区、中央区、伏尔加—维亚特卡区和乌拉尔区。
(2)能源基本有保证地区。主要是伏尔加河流域、北高加索和远东等地区。这些地区均有一两种主要能源,也具有一定的区际意义。如伏尔加河流域区的石油和远东的焦煤;但能源品种单一,还需从外区运入其他能源,如伏尔加河流域区所需的煤炭和远东区所需的原油等。北高加索原为能源基地,但经长期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基本满足区内需要。有的略有进出。
(3)能源严重不足地区。包括中央区、西北区、中央黑土区、伏尔加—维亚特卡区和乌拉尔区。此类地区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地能源匮乏,发现与开发新能源的可能性不大。必须由区外调入大量能源,如前4区就是这样情况;第二种情况如乌拉尔区,区内蕴藏大量能源,产量也相当可观,但由于现代工业发展历史久、规模大、能源大量耗竭,必须从外区大量调入能源。大力发展核电站。从东部地区输入能源和节能与限制耗能工业的发展,则是这些地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来自:http://news.cctv.com/world/20071126/100085.shtml?1305628333
Ⅶ 俄罗斯原油产量世界第一
2009-10-15 世界十大产油国
第十名.内 世界十大产油国 - 伊拉克133百万吨
第九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英国138百万吨
第八容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挪威147百万吨
第七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委内瑞拉155百万吨
第六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中国160百万吨
第五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墨西哥167百万吨
第四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伊朗180百万吨
第三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俄罗斯304百万吨
第二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美国354百万吨
第一名. 世界十大产油国 - 沙特阿拉伯413百万吨
Ⅷ 俄罗斯原油质量
质量好。
参数是说成分吗?还是说销售规模?
查询“russian crude petroleum、 oil”
russian crude petroleum is one kind of the sulphur-containing medium-based crude oil.the proction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the refinery system will be affected in some extent by processing a part of russian crude petroleum in yanshan refinery.a suitable reform of the plant should be made in order to meet the russian crude petroleum that contains high level of light composition and sulphur.the management of the plant should be strengthen in processing the russian crude petroleum.
俄罗斯原油属含硫中间基原油。燕山炼油厂加工一部分俄罗斯原油后对炼油系统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由于俄罗斯原油轻组分含量高、硫含量高 ,部分装置要做必要的适应性改造。加工俄罗斯原油时 ,要加强设备防腐管理。
Ⅸ 俄罗斯的石油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俄罗斯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其中陆上石油资源占87.4%,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占61%)、伏尔加-乌拉尔(占16%)、东西伯利亚-远东(占15.1%)、季曼-伯朝拉(占5.0%)、高加索(占1.8%)、其他地区(占0.7%);海上石油资源占12.6%,主要分布在北极海、鄂霍次克海和里海等陆架油气区。
(9)俄国的原油扩展阅读
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碳氢化合物资源预计有850亿~900亿吨,包括石油200亿~220亿吨,凝析油30亿~50亿吨。2002年6月俄联邦政府制定了西伯利亚经济发展战略,战略中着重提出要在东西伯利亚建设新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中心。
俄罗斯的石油主要蕴藏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其石油储量占全俄的2/3,石油预测储量集中在鄂毕河中游地带,这里分布着下瓦尔托夫斯克、苏尔古特和萨伊姆三大油区。
Ⅹ 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贸易
一、近几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明显加强
1992年至今中俄贸易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92~1993年为第一阶段,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7亿美元;1994~1996年为第二阶段,1996年双边贸易额为68.3亿美元;1997~1998年为第三阶段,1998年双边贸易额降至54.8亿美元;199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200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贸易史上最高水平,总额为212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7.1%,并达到291亿美元。中国与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的贸易额达到21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达到2110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额达到了1840亿美元。对照中美双边贸易额,俄中贸易额并不引人注目。俄罗斯媒体认为:中俄贸易虽创新高,深层问题仍未解决。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中石油与天然气是最主要的。俄罗斯和中国的油气合作已进行多年,最主要的合作项目是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但进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俄罗斯输往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产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但由于铁路运输效率不高,出口量难有较大突破。2005年,中石油通过东部铁路进口俄罗斯原油518万吨,比原先预计的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2005年达到1000万吨几乎少了一半。俄罗斯铁路运输部门表示将增加中俄石油运力,以后将运力提高到每年3000万吨。但目前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提高运力需要全面的电气化改造。
2004年美、中、日三国石油消费总量、进口俄罗斯石油量见表5-1。
表5-1 2004年美、中、日三国石油消费总量、进口俄罗斯石油量一览表
资料来源:IEA,Oilinformation,coal information
从表5-3中可看出,中国进口石油70%来自中东和非洲(40%),主要靠海运。中国对这一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警戒线。
从表5-4中可看出,2000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7.27%,而目前其石油出口量在沙特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16%左右。近年来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占世界天然气出口总额的1/4以上,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俄罗斯能源矿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2001~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年均增长14.8%,天然气出口年均增长2.1%。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量分别占到了当年石油产量的50%,天然气产量的30%。1999年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煤和焦炭出口合计占俄罗斯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43.3%,2000年为52.5%,2002年和2003年则达到了55%和57%。俄方称为实现5年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向中国供应600亿~80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企业将建设东西两条输气管道。第一条管道长3000千米,年输气量将达300亿~400亿立方米,连接西伯利亚西部和中国靠近俄罗斯的西部边境。预计这条线路将从2011年起向中国供气。第二条管道将把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输往中国的东北地区。天然气方面主要根据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的备忘录表明,俄方开始着手加大与中国天然气合作的力度,但不确定因素同样很多。俄罗斯希望多销售石油产品,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巴格丹奇科夫表示,2006年年底前双方在俄罗斯和中国境内将各建成一家石油合资企业,分别从事俄罗斯境内资源勘探与开发,石油产品加工及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零售工作。据报道,俄方此前一直想进入中国的石油零售行业,但一直未能如愿,直至《关于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签订,才提供了可能。这也说明,中方看中能源,而俄方则希望多销售产品。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与中国东北振兴
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使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级。俄罗斯东部开发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已被两国政府提上日程,俄中两国应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使两个地区的发展有望再上一个新的阶梯。中国东北地区面积79万平方千米,人口10655万,而远东地区面积700万平方千米,人口则仅有800万。西伯利亚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俄罗斯总探明储量的77%,天然气的85%,煤炭的80%。中国东北地区背靠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两大油气区,且距西伯利亚大油气区也并非很远,即中国东北地区可以从俄罗斯三个大油气区得到油气的供应。可见,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其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诸多因素,中国东北地区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随着中国政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吉林省提出了建设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示范基地等六大基地。辽宁省提出了建成国家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提出了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
中俄两国国贸在很多领域具有互补性,边贸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从中俄双方的统计数字看,无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对俄贸易,还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对华贸易,近年来都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2002年,俄罗斯和中国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的边贸额达46.2亿美元,占俄中贸易总额的38.7%,占中国同所有邻国边境贸易额的81.2%。可见,东北三省的对俄贸易前景广阔。2002年,在中国木材进口总量中,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占61%,纸和纸浆占17%,黑色金属占19%,化肥占42%,鱼和海产品占57%,原油占4.4%。
三、东北亚框架中的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世界对石油的消费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其中,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尤为突出。东北亚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已近1/5,中、日、韩三国的能源需求则占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以上。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以7%的速度上升,至2003年中国石油产品需求总量增长幅度达到11.4%,从而使中国的石油贸易量超过日本,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退居世界第三位。韩国也排在前列。东北亚地区油气需求国呈现竞争的局面。
自1993年起,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的石油产量从1999年的320万桶/日降至2005年的280万桶/日,而石油消费,则从1999年的442.8万桶/日增至2005年的534万桶/日,2010年的643万桶/日,石油和消费之间的缺口近400万桶/日。200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73亿立方米,据测算,2005年需645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面临200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需求缺口,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近1000亿立方米。中国石油进口的62%来自中东和北非,主要靠海运。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是对某一地区石油的依赖度不能超过进口的30%。
目前,东北亚地区能源分布状况极不平衡,既有能源丰富的俄罗斯,也有能源贫乏的日本、韩国、中国。为改善能源安全状况,中、日、韩采取了相似的能源战略。中、日、韩能源战略的相似性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外能源战略上。三国都积极与油气丰富的俄罗斯合作。在东北亚形成了以俄罗斯为供给方、多个双边能源合作相互竞争的格局,也包括了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印度、日本以及中国的合作等。其中最具激烈的是中俄与日俄在远东输迪管道问题上发生的激烈的竞争。自从1994年俄罗斯首先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以来,中俄双方签署了数项协议,准备修建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安大线”长达2260千米,此后,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又经历了从“安大线”、“安纳线”再到“泰纳线”的曲折过程。
“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比较见表5-5。
表5-5 “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比较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经贸合作水平相对滞后于两国间的政治合作水平。1993年两国贸易额为76.8亿美元,此后一直在60亿美元上下徘徊,2001年为100亿美元,2002年120亿美元。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中日、中美经贸合作额度的1/10左右。中俄两国在资源、能源和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俄罗斯拥有资源与技术,但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安大线”在俄罗斯摇摆不定的政策中“难产”了,除了与俄罗斯国内政治因素有关外,与日本的介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2003年1月10日与普京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小泉向俄罗斯提交了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线),放弃“安大线”,将原油输往日本的建议。“安大线”的“难产”意味着日本为了获得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修建符合本国利益的石油输油管道而与中国展开激烈的能源战略竞争。中日都是能源进口大国,两国都力主实施进口能源多元化,此外,日本促使“安大线”“难产”,暗藏着政治战略意图:削弱中国的能源安全,从而延缓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达到主导亚洲的目的。日本实行对中国的牵制政策,利用与中国争夺俄罗斯能源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削弱中国在东北亚政治经济影响。21世纪中日两国的战略竞争不仅仅体现在能源方面,还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石油问题上倾向日本并向俄联邦政府施压。驻远东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向普京上书《远东州长联合信》,要求铺“安纳线”,其会见日本外相川口时说自己是“日本院外集团成员”。
中俄两国能源领域的双边合作必须建立在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基础上,东北亚区域能源的有效合作能够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健康发展,能够为中俄能源安全提供保证。
四、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俄专家普遍认为:中俄贸易近年虽创历史新高,但深层问题仍未解决,2005年中俄贸易额虽创下290亿美元的纪录,但与两国政治关系完全不相称。2005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21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2110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额1840亿美元。对比上述国家贸易额,俄中贸易并不引人注意。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与中俄贸易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有关。中俄双边贸易虽保持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仍保持传统格局。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俄投资项目共657个,主要分布在能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迅、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等传统领域。另外,家电、汽车组装、木材深加工、矿产开发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投资新的热点领域。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2005年,中俄贸易虽大幅增长,但主要靠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增长。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虽然从互补的角度讲有很大的贸易空间,但下列一些因素制约了石油天然气贸易:俄罗斯将石油天然气政治化;俄罗斯担心强大的中国对其不利;俄罗斯担心能源管道经中国后,中国垄断其石油价格;俄罗斯不想变成单纯的能源出口国,因此在出售石油天然气的同时欲搭配石油天然气产品。此外,中俄两国政府虽都特别关心各自的西部大开发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但因远东地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地方落实政府的决议有很大差距。
五、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前景
俄罗斯专家认为,未来5~10年,俄罗斯将是中国能源市场的重要伙伴,未来15年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者。这预示了今后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表示,2006年已成为俄中能源合作的关键性一年。普京“俄罗斯年”访华,与中国签署的有关一揽子能源合作的文件,“标志着两国企业间的合作已从简单的原油贸易过渡到在中国、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境内共同勘探油田的新层面”。
虽然截至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但俄罗斯能源对外战略有意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转化为经济和政治优势。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下,俄罗斯决不会放弃亚太这个大市场,更不会放弃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第一、世界范围内石油消费占第二位的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正是基于此,普京2000年以来,能源外交的总体布局具有“博弈全球、吸引美国、稳定欧盟、争夺里海、开拓亚太”的特点。俄罗斯能源战略不愿意失去中、日、韩任何一个潜在的油气出口市场,只不过俄罗斯将利用石油天然气取得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拟建涵盖东北亚的“泰纳线”石油运输管道和拟议中的北西伯利亚铁路,该输油管道的建设则能够使俄罗斯石油直接进入经济迅猛发展、油气需求增长潜力巨大的亚太市场,这里有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第三的中国、日本以及南亚国家。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为俄罗斯能源出口找到最近的地方,而且能大大提升俄罗斯在东北亚、亚太事务上的发言权。因此,从亚太市场来看,俄罗斯会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修建石油管道,鉴此,中俄石油贸易前景待管道修成后,会有大的突破。
中俄油气供需具有互补性,巩固和扩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政府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指出:“巩固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最大效能地实现国家燃料动力综合体出口的可能性,增强其产品及服务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以合理的规模及对双方有利的条件吸引外资;使俄罗斯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转变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
普京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视为首要任务,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光明,因为它既解俄罗斯之围,又解中国能源之乏。俄罗斯要摆脱经济困境、缓解社会矛盾,需要加大对油气工业的投入,扩大油气生产和销售。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不仅有助于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特别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将是其直接受益者。因为中俄两国油气合作前景光明,它关系到中俄两国切身的利益。
俄罗斯在俄美关系改善,俄日加强了能源对话后,其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环境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此时俄罗斯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战略施展得也得心应手。俄罗斯在东北亚能源供应与需求格局中处于优越地位,因为它是中、日、韩、蒙、俄五国中唯一具有油气出口潜力的能源大国。因此,在权衡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后,俄罗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施行了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政策,这给中俄油气合作前景又带来了挑战。
据统计,2001年,中国进口石油8831万吨,其中46.2%来自中东,19.8%来自非洲,18.7%来自东南亚,未来几十年内,中东仍将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但中东动荡的局势令人堪忧。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进口石油的安全警戒为30%,中东已大大超过安全警戒线;另外,中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主要航线有三条。第一条是中东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线路是东南亚线: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两个“敏感区”的过度依赖,随时有发生意外、两个海峡被封锁的危险,中国的能源将直接承受巨大的压力。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总产量的11%,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2004年中国能源自给率达94%,能源总体对外依存度尚不到6%。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2/3以上,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一百年,但中国的石油资源相对不足。
从威胁中国石油安全的因素来看:一是境内找不到石油或找到的石油是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进口能源渠道遭到制裁,禁运甚至全面封锁。进口依存度的失控才是威胁中国石油安全的根本问题。
从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中国应重视石油的陆上进口通道。一条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到中国满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条是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两条通道的运输工具均为火车,但运力有限,如果中俄石油管道建成,将把石油贸易额提至若干倍,且分散一些中国石油安全危险。
因此,从该意义上说,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前景广阔。因为,中俄油气战略合作可以促进中国油气进口源地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油气安全系数。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益最大的是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可以从俄罗斯三个大油气区得到油气的供应,对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的振兴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工程应吸收俄、日等国家参加,将国内经济改革项目与国际接轨。俄罗斯的参与可保证能源的供给。日本参与上述项目的建设,可减少日本与中国在能源方面的摩擦,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经贸范围内。
总之,从地缘经济角度看,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前景广阔,但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双方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存在若干变数。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的前景是美好广阔的,只不过道路是曲折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