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非典股市
准备好了。
清明节:4月4日(星期六)至4月6日(星期一)休市,4月7日(星期二)内起照常开市;
劳动节:容5月1日(星期五)至5月5日(星期二)休市,5月6日(星期三)起照常开市;
端午节:6月25日(星期四)至6月27日(星期六)休市,6月29日(星期一)起照常开市;
国庆节、中秋节:10月1日(星期四)至10月8日(星期四)休市,10月9日(星期五)起照常开市。
(1)复盘非典股市扩展阅读
太平洋证券:沪指有望冲高至3600点
太平洋证券研究院院长黄付生认为,整体看,2020年全年上证综指的指数区间有望达到3200-3600点。在黄付生看来,2020年一季度CPI压力释放,后续降息等货币宽松空间打开,利好银行、地产等指数权重板块的估值修复。
假设2020年银行、地产各自估值修复至历史中枢,结合盈利,预计将推动30%的行业涨幅,由此将带动沪指站上3200点﹔叠加5G产业链2020年进入业绩加速期,形成戴维斯双击,将进一步打开指数空间。
Ⅱ 股市里的大小非解禁是什么意思
大小非是指大额小额限售非流通股,解禁就是允许上市。大小非解禁就是限售非内流通股允许上市。
小,即小部分容。 非,即限售。
小非指的是小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内。
大非指的是大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
大小非的由来
当初股权分置改革时,限制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上市流通的日期。也就是说,有许多公司的部分股票暂时是不能上市流通的。这就是非流通股,也叫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其中的小部分就叫小非。大部分叫大非。
Ⅲ 2003香港非典香港富豪怎么理财
各有各的不同。这个问题应该只要富豪和他们的理财师可以回答。如果是我的话会买进黄金或者债券和美元和其他避险资产。非典时香港股市大跌买进看跌期权可以赚钱。在股票大跌60%时可以买进持有。多次买入越下跌越买进然后长期持有等待上涨也可以赚钱。
Ⅳ 非典时沪深股市表现怎么样
2003年非典的时候沪深股市表现非常的差,但是正因为差,也是买进的时机,过了以后那个股市就蹭蹭的往上涨。
Ⅳ 怎么股市一旦出现暴跌,股灾,都追是证监会除外
追查中国式股灾的元凶
什么是“中国式股灾”?简言之,就是不顾二级市场死活只顾一级市场融资、无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和二级市场投资功能建设、一味超极限发挥股市融资功能、毫无止境地扩容造成的中国股市灾难性持续暴跌——题记。
如果说2007年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股市步入中期调整定下了基调,那么,从紧的货币政策还不至于造成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如果说始于2005年8月的股权分置改革让超过万亿股的存量“大小非”解禁出笼,对沪深两地市场整体估值体系形成冲击,但是,假如证监会像大禹治水一样疏堵有方,也不至于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如果说始于2006年6月23日的国企大盘股发行上市扩容不幸成为“中国股市不能承受之重”,但是,假如证监会对“增量大小非”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对机构投资者助涨助跌的过激市场行为能够掌控,那么,也不至于造成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如果说一定要找出2008年以来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的“元凶”,那么,这个“元凶”不是美国次贷危机,也不是“大小非”、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市场主力”,而是一向对市场动态反应迟钝的中国证监会。
试问,2007年股市行情向好的时候,中国远洋、中国人寿等“601板块”个股以奇高的市盈率从一级市场圈钱成功遭遇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疯狂拉抬之际,证监会有作为吗?2007年国庆节之后,中国神华玩弄“帽子戏法”,超级大盘股集体演绎蓝筹飙升的中国神话,证监会有作为吗?2007年11月,券商和投研机构集体吹嘘“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国石油天价开盘之际,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1月,沪深股指回落整理后上行趋势明显,半路上突然杀出个中国平安恐吓式的再融资事件,导致上证指数连续大跌两天,先后跌去266.07点或5.14%、354.69点或7.22%,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2月,浦发银行为虎作伥“再融资门”,上证指数走出五连阴,暴跌趋势确立,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5月20日,“全国哀悼日”期间,有公募基金无视公德公然砸盘出货,导致沪指暴跌161.60点或4.46%、深指暴跌747.78点或5.67%,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6月,上证指数走出历史上罕见的“十连阴”、降低印花税营造的“政策底”——沪指3000点惨然下破,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8月8日,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沪指大跌121.86点或4.47%,周一再度大跌135.65点或5.21%,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9月,上证指数逼近2001年高点2245点的时候,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9月5日,上证指数跳空跌破2245点以后,证监会有作为吗?不能说没有,但是,《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能抵挡住空头杀跌的力量吗?能抵消“招商证券IPO周一过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吗?似乎不能。
更加可怕的是,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高层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非但没有出台强有力的救市、治市措施扭转沪深两地市场持续暴跌的颓势,而且每每在节骨眼上“添乱”。不是这样吗?2008年年初,中国经济遭遇“雪灾”袭击,作为证监会副主席的范福春频繁在“两会”期间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股市走向影响几何?对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做多中国股市的信心影响几何?而在中国股市已经完全丧失了投融资功能(买就套、新股IPO或上市股指就暴跌)、沪深两地市场集体患上了极其严重的“再融资恐惧症”和“融资恐惧症”之后,中国证监会竟然还在“霸王硬上弓”,竟然还在我行我素、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市场扩容和“大小非”批量生产,这不能不说是导致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再融资门”罪魁祸首我们就不提了,那是上市公司决策层愚蠢之极的“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行为。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按照国企大盘股IPO或上市的时间顺序看看,是不是证监会盲目的、杀鸡取卵式的市场扩容行为造成了中国式股灾的惨然发生、持续发生——2008年2月下旬,中国股市在经历了“再融资门”股票恐吓之后惊魂甫定,2月25日中国铁建刊登首次公开发行A股公告,当天沪指大跌177.76点或4.07%,最低见4123.31点;2008年3月10日,中国铁建24.5亿A股上市,当天沪指大跌154.22点或3.59%,中国股市跌势加速;2008年4月9日,金钼股份5.38亿A股IPO,当天沪指大跌198.63点,多头在沪指3500点一带构筑的防御工事被彻底瓦解;2008年4月16日,紫金矿业14亿A股IPO,空头连续三天大开杀戒,一举击穿3000点政策底;2008年5月30日,中国建筑发布120亿股A股“招魂书”,降税政策营造的反弹趋势被终结,6月3日起沪指走出“十连阴”;2008年6月下旬和7月,证监会暂停国企大盘股IPO,开始“君子动口不动手”式的“维稳”,高端媒体开始舆论救市,沪深大盘止跌回稳,成交持续活跃;2008年8月5日,拼装版的中国南车24亿A股IPO,横盘筑底行情彻底完蛋,8月8日迎来百年一遇的“绿色奥运”,沪深大盘连续暴跌两天,股指破位下行;2008年8月18日,毫无资产质量可言的中国南车登陆上交所,国企大盘股滥发、新股上市提速等市场预期终结上证指数“底部四星级”走势,当天沪指大跌130.74点或5.33%,最低见2284.58点;2008年9月5日,中国证监会特批招商证券IPO,当天上证指数跳空大跌74.05点或3.25%开盘,不费吹灰之力就将2001年的“小山头”2245点夷为平地,最低见2199.36点……接下来,谁将继续给中国股市致命一击?是中国建筑、光大证券、招商证券……还是新的国企大盘股IPO?但无论是谁,中国证监会都难脱干系。
应该说,2008年以来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不完全属于中国证监会“不作为”或者“反作为”的过错,毕竟,证监会虽然高高在上,但也有“难言之隐”——2006年下半年完成中国银行、中国国航、工商银行、广深铁路等11家国企大盘股上市融资,2007年完成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交通银行、中国远洋、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建设银行等25家国企大盘股上市融资,2008年以来因为股市行情低迷不振,才刚刚完成了中煤能源、中国铁建、金钼股份、紫金矿业、中国南车等5家国企大盘股上市融资,按照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说法,“企业融资的愿望仍然强烈、市场对新股的投资意愿也很强烈,有大量的资金在追逐新股”,这不是“难言之隐”又是什么呢?但是,这位新闻发言人唯独忘了或者忽略了,“大量的资金”在一级市场申购或配售到新股之后到二级市场疯狂抛售对市场信心打击有多大。别的暂且不提,单说“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上市后套牢一大片,投资者怨声载道,不就是最明显、最值得引以为戒的例证吗?
当然,剔除中国证监会“不作为”或者“反作为”的因素,导致2008年以来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有美国次贷危机、国内自然灾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因素和上市公司“铁公鸡”、机构投资者助涨助跌、“大小非”限售股解禁疯狂抛售、市场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等内部因素。但是,谁又能否认,相比中国证监会“不作为”或者“反作为”,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呢?
2007年8月24日,上证指数站稳5000点,一和家家写下了《沪指5500点:丧钟为谁而鸣》;2007年10月11日,中国神华在其董事长暗示作用下玩弄“帽子戏法”助长机构投资者恶炒超级大盘股成疯,一和家家写下了《权重股发飙和狼来了密切相关》;2007年10月15日,上证指数登上6000点险峰,一和家家写下了《谁在忽悠中国股市》;2007年11月5日,沪深股市第一权重股中石油上市,一和家家写下了《一只老鼠坏了满锅汤》;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巨额再融资公告,次日一和家家写下了《中国股灾就这样来临》和《从平安圈钱看监管态度》两篇文章;2008年2月15日,中国铁建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一和家家写下了《暂停新股发行势在必行》;2008年2月25日,浦发银行增发导致大盘连续暴跌,一和家家写下了《中国股市追杀融资门》;2008年3月28日,中石油“护发”成功,一和家家写下了忧患股改成果毁于一旦的博客文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2008年4月24日,财政部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沪深两地市场爆发井喷行情,千股涨停之际,一和家家写下了《降低印花税能改变什么》;2008年5月14日,“4·24行情”面临“大小非”减持和基金抛售压力,一和家家写下了《尚福林应该对非典负责》;2008年6月12日,机构投资者砸盘出货成疯,一和家家写下了《治市救市亟需杀一儆百》;2008年6月19日,上证指数“十连阴”后再度单日暴跌高达6.54%,一和家家写下了悲戚戚的博文《股民遭遇股灾无人救助》;2008年8月17日,“8·18大跌”前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一和家家就此写下了《维稳新政是否重大利空》;2008年8月19日,证监会颁布“现金分红”新政之前,一和家家有感于中国的上市公司“铁公鸡”现象,写下了《别逼散户为全流通买单》……但是,写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呢?要知道,我们的证监会是不屑于听取市场声音的,中国式股灾照样还会持续发生、不断发生。
Ⅵ 香港股市在哪年暴跌
选择助听器送人。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一助听器现在是数字化都需要本人进行验回配答,这样戴着才合适,根据。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来进行数字化调整的。你买过去,他不一定带着合适。还有就是。价格。你既要带着舒适,又要价格比较便宜的话,这样是。没有他只能说在这个价格。的性能基础上她戴着还可以比较舒服那么这个就是适合她的,带着舒不舒服?是由听力损失患者来反馈给我们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她戴上之后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所以说。要么就领他本人过来选配,要么就不要。来送人。因为你送的真不一定适合她,还白花钱。望采纳我的回答。
Ⅶ 2003年非典后乳制品股票怎么样
走势良好,从2003年到现在持有伊利股份获利可观。
Ⅷ 95年至2002年中国股市有哪些牛股
太多了,一言难尽。非典牛股莱茵生物5倍,游戏牛股中青宝10倍,电子商务牛股,上海钢联5倍,
Ⅸ 历史上中国股票数次大跌的数据图
我也想找历史上中国股票数次大跌数据图!最好是有大盘和个股的!
可惜,这个工作量大,又没有什么实质用途,相信没有人做的!
Ⅹ 从非典到新冠 中国车市的浮沉岁月
十七年光阴荏苒,病毒又至,但车市已经不是那个车市了。
全年销售2070万台、销量下滑7.4%、产业利润下降15.9%......2019年的中国车市非但没有出现复苏的曙光,反倒让汽车人多了几声叹息。而进入新年,一众车企老大正想着重整旗鼓,努力让2018年吹下的牛在2020化为现实,谁知“新冠肺炎”已汹汹而至——
伴随武汉封城和全国各地拉响疫情警报,汽车行业也被按下了暂停键:工厂生产中断、商品车运输受阻、4S店闭门谢客、车主维保困难......
回想17年前,非典车市里的峥嵘岁月,再看今朝,又是几多叹息几多愁......
复盘:SARS后的车市狂欢
消毒水、口罩、隔离、传染病医院......似曾相识的字眼唤回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SARS!
2002年末,首例SARS病毒患者在广东被发现。短短几个月时间,香港、湖南、四川、山西、浙江、北京......相继出现感染案例。从首例病患确诊到疫情基本消灭,近9个月时间,SARS病毒在国内共计致病5327例,死亡349例。
事实上,较2003年非典时期,当下最大的问题不是购车选择不够多,也不是车太贵、百姓买不起,而是购车意愿不比以往了。
21世纪前二十年的经济飞跃、城市化进程和购车优惠政策,极大地释放了公众的潜在消费需求。从2018年开始,国内车市销量就开始同比下滑,到了2019年,跌幅更是扩大到了7.4%。可以说,中国车市的发展重心已经从“增量”转移到了“存量”。
而存量时代,汽车市场的增长不再依靠新用户拉动,有车一族的换购需求渐渐成为消费主流。
这时,购车意愿就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换不换车?多久换一次车?换个多贵的车?这些都会受到购车意愿的影响。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停工、延迟复产除了打乱企业生产计划外,大量员工的收入也会随之降低。虽然短期的降薪并不会严重到让大家“揭不开锅”,但对还贷行为多少会产生压力,消费水平也可能有所降低,而随之形成的“创伤记忆”更会进一步干扰到未来的消费行为,比如购车——“现在的车还能用,不如把原本打算换车的钱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如此之下,大众的消费行为趋于谨慎,换车周期延长,新车销量的跌幅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当然,中国的汽车人也不必气馁太过。虽说总体下滑,但每年2000万台左右的汽车消费市场仍是稳稳的全球第一。而在新冠肆虐之后,公众也势必会更进一步地关注呼吸健康和生命安全,又会给汽车产销引入了新的卖点。厂商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强相关产品的研发适配,静待疫情褪去后,消费升级需求的到来。
最后,愿疫情快快消散,春天早日降临人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