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费者去杠杆化
❶ 谁有《去杠杆化、负财富效应与信贷市场萎缩——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向何处去》一文的全文doc或pdf
这个花了很长时间找的。
次贷、杠杆和CDS:美国金融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对美国金融危机,学术界最普遍的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Swap,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使用几个假想的例子,试图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
【杠杆】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CDS合同】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允许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CDS市场】C在旁边眼红了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合同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合同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合同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合同就在市场上反复地炒,现在CDS合同的市场总值已经炒到了62万亿美元。
【次贷】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次贷危机】终于到了走投无路的那一天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地付,终于到了走投无路的那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于是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哪里,反正有B做保险合同。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合同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合同在哪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合同,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合同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合同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金融危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CDS合同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美元危机】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一个接一个倒闭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合同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保险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保险。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❷ 什么是“去全球化”和“消费者去杠杆化
理解“反全球化”的视角很多,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角度去分析版,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权从哪方面出发,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转而寻求传统的发展道路。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选择,是任何反对力量都无法逆转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人为反对所阻止不了的。况且从本质上讲,“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结果,因为它的成员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拥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没有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如交通、信息传递等,这些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来的。因此说,离开了全球化,“反全球化”也就不复存在 。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❸ 为什么美国QE可以去杠杆,而中国4万亿却加杠杆
美的收缩,种花扩张
❹ 去杠杆化指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
“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
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4)美国消费者去杠杆化扩展阅读:
金融去杠杆化的原因:
金融行业本质上是一个高杠杆行业,无论是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都具有比普通工商企业更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即高资产负债率。这是由金融企业经营产品的特性决定的,金融行业经营的产品是货币,天然具有高风险特征。
据统计,普通工商企业的杠杆化比率平均为2 倍左右,而次贷危机发生的2007 年,美国存款货币银行平均杠杆比率为10 倍,投资银行更高达30 倍。运用高杠杆比率在税前盈余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更高的提高金融企业的股权回报。
然而高杠杆比率同样意味着经营上的高风险,高杠杆对风险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金融机构低估了风险,导致拨备不足,很容易使单一业务的风险在20 倍、甚至30 倍的杠杆作用下,放大至整个集团,甚至传给整个市场。
❺ 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杠杆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弯的。
阿基米德[1]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费力杠杆例如:剪刀、钉锤、拔钉器……杠杆可能省力可能费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要看力点和支点的距离:力点离支点愈远则愈省力,愈近就愈费力;还要看重点(阻力点)和支点的距离:重点离支点越近则越省力,越远就越费力;如果重点、力点距离支点一样远,如定滑轮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费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省力杠杆例如: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这种杠力点一定比重点距离支点近,所以永远是省力的。
“去杠杆化”是从“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开始的。金融创新繁荣时期,在众多证券化的资产基础上,产生了大量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如CDO、CDS等,这就是“金融产品的杠杆化”。当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行、房贷违约率上升时,其影响首先体现在各种建立在次级按揭房贷基础上的衍生产品的价格上。这是由于杠杆化操作,衍生产品能够放大内在资产价值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就是此类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灰飞烟灭的过程。
“去杠杆化”的第二阶段,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一段时间以来,不仅投资银行,连商业银行都购买了大量杠杆化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资银行在短期资金市场(如票据)上的融资。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然而,由于投资衍生产品造成的巨大损失,迫使银行减记不良资产,并大幅减少其资产负债表整体对风险类资产的暴露。这就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具体表现在信贷成本大幅上升,借贷条件变得异常苛刻。这使那些长期依赖金融机构,获得部分短期资金来源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成了无源之水,从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资产(尤其是风险较高的资产)来保持足够的现金水平,以备不时之需(如投资者的赎回)。这就是“去杠杆化”的第三阶段——“投资者的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的第四阶段,是“消费者的去杠杆化”。投资者出售资产,加剧了各类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缩水并产生负财富效应,这使以英美家庭部门为代表的消费者所能做的惟一选择,就是增加净储蓄,以缓冲家庭净财富的萎缩,而这只能通过减少举债或提高储蓄率来实现。以消费的放缓为代价的储蓄增加,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基本面恶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临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仅是政府主导的支出规模的函数,而且也取决于其“乘数效应”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数效应”,则要求有关政府的支出,尽量用于购买在本国制造的产品。否则,刺激效应会通过进口而“漏出”到本国经济系统之外,不能使本国经济受益。这就为贸易保护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国政府“各扫门前雪”的结果,就是导致“去杠杆化”的第五阶段,也是其最高阶段:“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或称之为“去全球化”。
❻ 美国为什么要退出qe
从2008年美国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传导在第一个环节比较有效,拯救了困顿中的金融机构,从而避免了金融系统性危机的爆发。当经济体系出现因信用崩盘而导致的流动性枯竭时,央行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将货币注入到经济体尤其是金融机构中,会及时有效地补充流动性,避免金融恐慌。这也是中央银行作为一个经济体系“最后贷款人”功能的体现。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QE1、QE2)的实施主要起的就是上述作用。
然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第二和第三环节的传导并不通畅,对实体经济复苏的作用十分有限。量化宽松虽然可以绕开或打通传统传导机制,将流动性注入到企业居民手中,但企业居民进行投资消费的最后一步,央行却永远无法直接干涉。因此,流动性能否对实体经济起到刺激作用,还是要看社会公众对前景的预期。当流动性陷阱出现的时候,由于对经济前景的悲观,再低的利率也不想借钱进行生产经营。同样,即使有很宽裕的资金也不会进行生产经营,因为没有利润的预期,宽裕的资金会投向金融市场以博取收益。美国2012年9月启动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增加的流动性,很多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滞留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形成信贷进入实体经济。因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带来实体经济增长。
美联储重申维持超低利率,就是担心放缓资产购买计划和提高利率带来负面的财富效应。因为美联储很清楚,量化宽松的意义仅仅是增加流动性,促进资产价格上涨,以财富推动增长。而这显然不能持续让美国经济增长,美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问题。
美国用货币制造了相当大的需求,却没有形成通货膨胀,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向了金融市场,而没有推动实际需求和GDP的增长。尽管今年下半年美国GDP出现复苏,就业出现改善,而实际上,从2008年~2013年,实体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去杠杆化和去库存化,经济周期本身的规律也能解释这种复苏。如果未来美国实体经济没有出现本质改善,企业仍不会投资,持续过度充裕的货币流通在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结果就是通缩。
目前来看,美国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美国12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54.4,低于预测值0.6个百分点,数月来的CPI数据则更是与2%的目标相去甚远。作为缩减QE规模主要依据的美国失业率数据,从9月以来也经历了7.2%、7.3%、7%的变化,整体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格局。就美国而言,货币政策仍保持着宽松的基调,而且小幅的缩减规模,有利于资金回流美国,推动经济复苏。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联储每月削减100亿美元如此温柔的“一刀”,正是因为美国经济的真实状况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此时提出缩减,更多表明了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复苏有信心。毕竟,在信心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今天,其导向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❼ 国家最近提到的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指
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拓展资料:
"去杠杆化"的影响:
1、美国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的最新观点是,美国去杠杆化进程,已经导致了该国三大主要资产类别(股票、债券、房地产)价格的整体下跌。
2、格罗斯认为,全球金融市场目前处于去杠杆化的进程中,这将导致大多数资产的价格出现下降,包括黄金、钻石、谷物这样的东西。"我们经常说总有机会存在于市场的某个地方,但我要说现在不是时候。"
3、格罗斯表示,一旦进入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资产价格将因此受到冲击。 而且这个进程将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影响、彼此加强的。
❽ 银行业去杠杆化 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从“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开始的。金融创新繁荣时期,在众多证券化的资产基础上,产生了大量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如CDO、CDS等,这就是“金融产品的杠杆化”。当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行、房贷违约率上升时,其影响首先体现在各种建立在次级按揭房贷基础上的衍生产品的价格上。这是由于杠杆化操作,衍生产品能够放大内在资产价值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就是此类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灰飞烟灭的过程。
“去杠杆化”的第二阶段,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一段时间以来,不仅投资银行,连商业银行都购买了大量杠杆化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资银行在短期资金市场(如票据)上的融资。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然而,由于投资衍生产品造成的巨大损失,迫使银行减记不良资产,并大幅减少其资产负债表整体对风险类资产的暴露。这就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具体表现在信贷成本大幅上升,借贷条件变得异常苛刻。这使那些长期依赖金融机构,获得部分短期资金来源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成了无源之水,从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资产(尤其是风险较高的资产)来保持足够的现金水平,以备不时之需(如投资者的赎回)。这就是“去杠杆化”的第三阶段——“投资者的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的第四阶段,是“消费者的去杠杆化”。投资者出售资产,加剧了各类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缩水并产生负财富效应,这使以英美家庭部门为代表的消费者所能做的惟一选择,就是增加净储蓄,以缓冲家庭净财富的萎缩,而这只能通过减少举债或提高储蓄率来实现。以消费的放缓为代价的储蓄增加,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基本面恶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临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仅是政府主导的支出规模的函数,而且也取决于其“乘数效应”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数效应”,则要求有关政府的支出,尽量用于购买在本国制造的产品。否则,刺激效应会通过进口而“漏出”到本国经济系统之外,不能使本国经济受益。这就为贸易保护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国政府“各扫门前雪”的结果,就是导致“去杠杆化”的第五阶段,也是其最高阶段:“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或称之为“去全球化”。
❾ 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去杠杆化有哪些措施
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三个要素:
一,真实的物质和文化财富;(资产和商品)
二,美元等信用纸币;(货币和信贷)
三,金融衍生品。(杠杆)
这次金融危机,起因是第三个要素——杠杆:
整个以房地产(资产)为核心的信贷体系中,金融机构使用了超过风险承受能力的杠杆;
起因虽然是第三个要素,但是根源却在第二个要素:美元和信贷的泛滥。
可是,第三要素(杠杆)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之上的,信贷则是建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上——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最初的抵押品——当前资本经济中的最大资产,房地产。
美国信贷市场聚集的巨大泡沫终于在2007年底破灭,已引发了战后全球性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展望未来,如果说目前的信贷泡沫起始于80年代,那么在泡沫积累了近30年后的去杠杆化进程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其调整的深度亦将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确认次贷危机中信贷泡沫的起始时间及美国经济增长率中的泡沫成分对判断去杠杆化进程及未来经济走向意义重大。
全球经济正面临非常困难的一年,其中美国面临的挑战之一,则是需要进一步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产品和银行的去杠杆化,后两个阶段中由于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将去杠杆化,就非常值得重视了。因为以前投资者喜欢借低息货币来投高息货币,包括股市等风险资产,这些都是杠杆化,但是随着全球避险情况的出现,投资者必须把放大的倍数减下来。
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在贝尔斯登倒闭后,美联储先后采取了降息、短期贷款拍卖、向金融系统注资、允许投资银行直接向其借款等多种措施,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紧缩。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金融市场的部分领域确实有所改善。
在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对经济造成的广泛冲击之际,美联储近期推出多项杠杆手段以增加私人部门信贷,包括透过创新工具TALF及直接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刺激信贷市场和房市,采取购买国债等方式实现数量型放松的货币政策:尽管美联储释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银行业拆借市场已有所企稳,但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银行借贷意愿不足,信贷标准趋紧,信贷市场在零售层面上仍处于紧缩状态,货币乘数缺乏显著改善。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是信贷市场复苏的关键。而美国财政部于总规模1万亿美元的“公私联合投资项目”引入私有资本建立对问题资产估价的市场机制,减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冲减资产压力,将有助于解冻信贷市场,重塑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基于美国信贷泡沫起始于90年代末而非80年代初的判断,我们认为其去杠杆化进程所需时间可能不如市场所预计的那样长,美国亦不会重演大萧条以及陷入日本式流动性陷阱的局面。但是去杠杆化对美国私人消费影响十分可观:一方面去杠杆化促使资产价格暴跌,美国家庭部门财富严重缩水,2008年居民净资产萎缩近五分之一,直接导致了储蓄率的显著反弹。另一方面,房产价值缩水对私人消费的影响较股价更为显著,而本次房市调整深度较以往更加剧烈,对私人消费的负面影响亦更大。
但考虑到美联储数量型放松政策力度超过市场预期,对通缩风险将起到抑制作用,亦将压低长期利率及房贷利率,而美国银行间市场及房贷利率不断下滑,奥巴马新政府的刺激经济的四大措施除金融救助计划缺乏细节外均已按计划推出。总体来讲,我们基本维持此前美国经济今年前低后高(季度环比)、明年低增长的判断。我们现在预测2009年前两季度经济分别下降5%和2%,四季度才恢复增长,全年萎缩2.6%,是美国经济战后萎缩最为严重的一年,同时保持对2010年1%-1.5%的判断。
尽管次贷危机及去杠杆化引发了美国经济的深度结构性调整,世界经济亦面临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但基于以下三个原因,我们认为其去杠杆化进程所需时间可能不如市场所预计的那样长:我们判断本次信贷泡沫起始于90年代末,而市场上流行的观点认为信贷泡沫始自80年代初;随着资产价格的暴跌,衍生产品、房产及股票价格中的泡沫成分已大大降低,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已经相当剧烈,居民净资产占GDP比重已接近长期均衡值,且已低于2002年低位。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去杠杆化进程可能已经过半,时间上仍取决于房市调整的进度;尽管实体经济部门仍处于去杠杆化过程中,但美联储及财政部正通过杠杆化的手段推进私人部门的再杠杆化,其政策力度超过战后任何时候.
西方国家消费者去杠杆化的结果,就是减少进口、增加出口,这就会使中国面临严峻的出口压力,所以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模式。
❿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10)美国消费者去杠杆化扩展阅读
美国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的最新观点是,美国去杠杆化进程,已经导致了该国三大主要资产类别(股票、债券、房地产)价格的整体下跌。
格罗斯认为,全球金融市场目前处于去杠杆化的进程中,这将导致大多数资产的价格出现下降,包括黄金、钻石、谷物这样的东西。“我们经常说总有机会存在于市场的某个地方,但我要说现在不是时候。”
格罗斯表示,一旦进入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资产价格将因此受到冲击。 而且这个进程将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影响、彼此加强的。
比如,当投资者意识到次贷风险并解除在次级债券上的投资杠杆时,那些和这些债券有套利关系的其他债券、持有这些债券的其他投资者、以及他们持有的其他品种,都会遭受影响。这个过程可能从有“瑕疵”的债券蔓延到无瑕疵的债券,并最终影响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冲击实体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去杠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