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为私募
呵呵,私募基金是合法的
当然现下市场上骗人的也不少
请看以下文章
或直接访问 参考资料
定义
所谓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1][2][3][4]由于私募基金的销售和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来进行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
[编辑本段]特征
第一,私募基金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基金,主要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
第二,私募基金一般只在“小圈子里”(仅面向特定的少数投资者)筹集资金;
第三,私募基金的销售、赎回等运作过程具有私下协商和依靠私人间信任等特征;
第四,私募基金的投资起点通常较高,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等组织机构,一般都要求具备特定规模的财产;
第五,私募基金一般不得利用公开传媒等进行广告宣传,即不得公开地吸引和招徕投资者;
第六,私募基金的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通常也会以自有的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形成利益捆绑、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
第七,私募基金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即政府通常不对其进行严格规制;
第八,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严格;
第九,私募基金的保密度较高;
第十,私募基金的反应较为迅速,具有非常灵活自由的运作空间;
第十一,私募基金的投资回报相对较高(即高收益的机率相对较大);
第十二,其他。
[编辑本段]优势
公募(Public offering)就是公开募集。公开的意思有二:第一是可以做广告,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募集。第二是募集的对象数量比较多,比如一般定义为200人以上。
私募(Private Placement)就是私下募集或私人配售。私下的意思如上:第一,不可以做广告。第二,只能向特定的对象募集。所谓特定的对象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方比较有钱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指对方是特定行业或者特定类别的机构或者人。第三,私募的募集对象数量一般比较少,比如200人以下。
与封闭基金、开放式基金等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公募基金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私募基金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在美国,共同基金和退休金基金等公募基金,一般通过公开媒体做广告来招徕客户,而按有关规定,私募基金则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宣传,其参加者主要通过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基金管理者的形式加入。
其次,在募集对象上,私募基金的对象只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圈子虽小门槛却不低。如在美国,对冲基金对参与者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若以个人名义参加,最近两年个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若以家庭名义参加,家庭近两年的收入至少在30万美元以上;若以机构名义参加,其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而且对参与人数也有相应的限制。因此,私募基金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投资目标,它更像为中产阶级投资者量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
第三,和公募基金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私募基金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加之政府监管也相应比较宽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隐蔽性,运作也更为灵活,相应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
此外,私募基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基金发起人、管理人必须以自有资金投入基金管理公司,基金运作的成功与否与他们的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从国际目前通行的做法来看,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 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管理者拥有的股份将首先被用来支付参与者,因此,私募基金的发起人、管理人与基金是一个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公募基金与生俱来的经理人利益约束弱化、激励机制不够等弊端。
[编辑本段]特点
1.产品更有针对性。由于私募基金是向少数特定对象募集的,因此其投资目标更具针对性,更有可能为客户度身定做投资服务产品,组合的风险收益特性能满足客户特殊的投资要求。
2.更容易风格化。由于私募基金的进入门槛较高,主要面对的投资者更有理性,双方的关系类似于合伙关系,使得基金管理层较少受到开放式基金那样的随时赎回困扰。基金管理人只有像巴菲特那样充分发挥自身理念的优势,才能获取长期稳定的超额利润。
3.更高的收益率。这是私募基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超越共同基金之处。由于基金管理人一致更加尽职尽责,有更好的空间实践投资理念,同时不必像公募基金那样定期披露详细的投资组合,投资收益率反而更高。
正因为有上述特点,私募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也培育出了像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
[编辑本段]运作模式
私募基金的主要运作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承诺保底,基金将保底资金交给出资人,相应的设定底线,如果跌破底线,自动终止操作,保底资金不退回。
第二种,接收帐号(即客户只要把帐号给私募基金即可),如果跌破约定亏损比例(一般为10%-30%),客户可自动终止约定,对于约定赢利部分或约定盈利达到百分比(一般为10%)以上部分按照约定的比例进行分成,此种都是针对熟悉的客户,还有就是大型企业单位。
[编辑本段]组织形式
1、公司式
公司式私募基金有完整的公司架构,运作比较正式和规范。目前公司式私募基金(如"某某投资公司")在中国能够比较方便地成立。半开放式私募基金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比较方便地进行运作,不必接受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投资策略也就可以更加灵活。比如:
(1)设立某"投资公司",该"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有价证券投资;
(2)"投资公司"的股东数目不要多,出资额都要比较大,既保证私募性质,又要有较大的资金规模;
(3)"投资公司"的资金交由资金管理人管理,按国际惯例,管理人收取资金管理费与效益激励费,并打入"投资公司"的运营成本;
(4)"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每年在某个特定的时点重新登记一次,进行名义上的增资扩股或减资缩股,如有需要,出资人每年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将其出资赎回一次,在其他时间投资者之间可以进行股权协议转让或上柜交易。该"投资公司"实质上就是一种随时扩募,但每年只赎回一次的公司式私募基金。
不过,公司式私募基金有一个缺点,即存在双重征税。克服缺点的方法有:
(1)将私募基金注册于避税的天堂,如开曼、百慕大等地;
(2)将公司式私募基金注册为高科技企业(可享受诸多优惠),并注册于税收比较优惠的地方;
(3)借壳,即在基金的设立运作中联合或收购一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最好是非上市公司),并把它作为载体。
2、契约式
契约式基金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1)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的管理人,选取一家银行作为其托管人;
(2)募到一定数额的金额开始运作,每个月开放一次,向基金持有人公布一次基金净值,办理一次基金赎回;
(3)为了吸引基金投资者,应尽量降低手续费,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根据业绩表现收取一定数量的管理费。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双重征税,缺点是其设立与运作很难回避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批和监管。
3、虚拟式
虚拟式私募基金表面看来像委托理财,但它实际上是按基金方式进行运作。比如,虚拟式私募基金在设立和扩募时,表面上是与每个客户签定委托理财协议,但这些委托理财帐户是合在一起进行基金式运作,在买入和赎回基金单元时,按基金净值进行结算。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1)每个基金持有人以其个人名义单独开立分帐户;
(2)基金持有人共同出资组建一个主帐户;
(3)证券公司作为基金的管理人,统一管理各帐户,所有帐户统一计算基金单位净值;
(4)证券公司尽量使每个帐户的实际市值与根据基金单位的净值计算的市值相等,如果二者不相等,在赎回时由主帐户与分帐户的资金差额划转平衡。
虚拟式的优点是,可以规避证券管理部门对基金设立与运作方面的审批与监管,设立灵活,并避免了双重征税。缺点是依然没有摆脱委托理财的束缚,在资金筹集上需要法律上的进一步规范,在资金运作上依然受到证券管理部门对券商的监管,在资金规模扩张上缺乏基金的发展优势。
4、组合式
为了发挥上述3种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可以设立一个基金组合,将几种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组合式基金有4种类型:
(1)公司式与虚拟式的组合;
(2)公司式与契约式的组合;
(3)契约式与虚拟式的组合;
(4)公司式、契约式与虚拟式的组合。
5、有限合伙制
有限合伙企业是美国私募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
2007年6月1日,我国《合伙企业法》正式施行,一批有限合伙企业陆续组建,这些有限合伙企业主要集中在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领域,
6、信托制
通过信托计划,进行股权投资或者证券投资,也是阳关私募的典型形式。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1993年-1995年:萌芽阶段,这期间证券公司与大客户逐渐形成了不规范的信托关系;
1996年-1998年:形成阶段,此期间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委托承销商进行投资,众多的咨询顾问公司成为私募基金操盘手;
1999年-2000年:盲目发展阶段,由于投资管理公司大热,大量证券业的精英跳槽,凭着熟稔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市场营销,一呼百应。
2001年以后:逐步规范、调整阶段,其操作策略由保本业务向集中投资策略的转变,操作手法由跟庄做股到资金推动和价值发现相结合转变。
2004年,私募基金开始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信托投资计划,标志着私募基金正式开始阳光化运作。
2006年,证监会下发了有关专户理财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基金公司为单一客户办理特定资产管理业务的,每笔业务的资产不得低于5000万元,基金公司最多可从所管理资产净收益中分成20%。由于专户理财只向特定客户开放,且有进入门槛、不能在媒体上具体推介,事实上就如同基金公司的私募业务。
2007年,《合伙法》颁布,私募基金开始建立合伙企业,标志着私募基金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编辑本段]现状
正是因为有上述特点和优势,私募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十分快速,并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培育出了像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和国际金融“狙击手”。在国内,目前虽然还没有公开合法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但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个人从事的集合证券投资业务却早已显山露水,从一定程度上说,它们已经具备私募基金应有的特点和性质。据报道,国内现有私募基金性质的资金总量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大多数已经运用美国相关的市场规定和管理章程进行规范运作,并且聚集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经济学家。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们只能默默无闻地生存在不见阳光的地下世界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基金市场的开放已为时不远,根据有关协议,5年后国外基金可以进入中国市场,未来市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由此,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尽快赋予私募基金明确的法律身份,让其早日步入阳光地带,这不仅有利于规范私募基金的管理和运作,而且可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减少交易成本,推动金融创新,并不断创造和丰富证券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满足投资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
[编辑本段]中国私募基金发展三大路径
私募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根据其内涵一般可以分为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也可称为风险投资基金)三种。我国私募基金通常专指从事与证券市场投资的、非公募形成的机构投资者。据估计,我国A股市场的私募基金规模大约有5000亿元人民币,规模较大的单一基金数额估计约2-3亿元人民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以及外资背景的投资机构的竞争,我国私募基金也面临着结构性变动。以上提到的三种基金模式将是我国私募基金结构性变动的方向。
一、股权分置改革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股权分置改革是政府的既定目标。改革结束后,我国股票市场可流通的股票数量将是改革之前的3~4倍。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也将比全流通之前简单得多。敌意收购(hostile acquisition)的压力也将迫使现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加密切地与股东合作,以避免被收购的被动局面出现。此外,股票全流通后,为达到产业扩张的目的,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收购也将变得容易且更有经济效率改善的意义。
通常上市公司不论何种形式的收购,都会给其财务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导致股票价格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私募基金的投资模式带来变化。其中有些私募基金可能专注于这样的业务,由目前的普遍投机性私募基金转变为专业化从事上市公司并购甚至产业并购的合作伙伴性基金(M&A Fund)。这种收购基金正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为数庞大的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中的一种。以近年来在我国多有斩获的美国凯雷集团为例,该公司自有资金约为80亿美元,而投资带动的资金可达800亿美元,比我国A股市场全部私募基金的总数还要多。强大的资金优势、政治优势和全球资本上谙熟的人脉关系,对一些并购项目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外科手术式的操作,即整体收购,不用十分费力地拿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获取超过30%的年收益率。此外,近年来在内地非常活跃的房地产投资商凯德置地(capitaland),其母公司则是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大型房地产商嘉德置地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这些国际投资机构,以全球化的金融眼光来看待机会,巧妙地组合资产,进行跨国金融市场套利。
在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迅速发展的状况下,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的政策限制,将逐渐变得宽松。以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有3亿元左右人民币自有资产的私募基金可以向这个方向摸索,通过3倍的杠杆比例,带动10亿元左右的投资。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国际并购基金的商业模式,争取寻找跨国金融市场套利的机会。
二、纯投机型的私募基金将向对冲基金的方向转变
随着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的实现,上市公司的股票数量将增加数倍,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加上证券监管严格程度的增加,单个的机构投资者很难像以前一样利用资金和信息优势,获取超额的利润。此外,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逐步被人们认识,通过合谋锁定股票数量,从而推高股价的操作方式变得越来越多风险。由于股票数量的增加,以及单一机构持有股票引起的要约收购披露义务,使得单一股票中的投资者呈现一种类似于垄断竞争或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单一的机构很难具有绝对优势。最后,将来股票市场有了做空机制以后,股票价格更具有易变性,方向更难确定。因此,单纯的锁定价格并且推动价格上涨的盈利模式需要改写。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对于单纯从事股票买卖的投资机构,只能遵循有效市场理论的指导,对价格的瞬时偏离进行适当的投机。然而,在一个逐渐成熟的二级市场上,价格非理性波动所出现的套利机会时间十分短暂,并且股票数量的增加和持仓品种的增加,私募基金经理通过个人盯盘的方式也将变得不适用。因为基金经理受个人体能和智力的影响,在瞬时的价格波动中,难以很快判断投资机会。因此,通过编制计算机模型和程序,并且将交易指令嵌入到这种程序中,成为私募基金管理资产的最佳方式。所不同的是,在交易指令嵌入程序时,基金经理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预期收益率和与其风险承担系数。当基金管理人对自己所管理的资金的风险偏好有完全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投资策略时,市场机制的最佳配置资源的功能才得以体现。这种方法是西方大型金融市场投资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其用途逐渐成熟。比如最近上市的宝钢权证,就完全可以用计算机设定的模型进行交易,其控制交易风险的能力远远高于交易员(操盘手)的瞬时决策。
这种私募基金实际上最后将演变成为比较典型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目前国内已经有声称为对冲基金的投资机构,但是其网站显示,其设计的产品还显得偏于狭窄,难以与当前的市场状况相匹配。从事对冲投资的机构,对资产的规模不受限制,最主要的是开发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转移技术。
三、具有创投背景的私募基金可转型为风险投资基金
上个世纪末,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全国各地成立了不少风险投资机构。由于当时纯粹意义的风险投资环境并不十分成熟,而股票市场火爆,不少风险投资公司将一部分投资转向二级市场的股票,有的后来变成了主要在二级市场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但是随着我国证券主板市场逐步完善,以及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投资领域的成功的示范效应,这些机构有可能重新被激起参与风险投资的兴趣。同时,由于其有参与二级市场的经验,其投资的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的主业很有可能是其风险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而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要求的增加,上市公司必须实实在在考虑其并购的项目能够为其经营业绩加分,而不同于过去市场中单纯的为制造题材的收购。这种条件下,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被投资项目的创业者、以及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可能得到多赢局面。虽然这种模式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有内幕交易的嫌疑,但是以现行国内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空间,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上述这种投资模式,可以成为一部分有创业投资经验和背景的私募基金探讨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我国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一直是风险投资机构掘金的领域。据安永公司的统计,2004年,我国完成的风险投资金额已经达到12.7亿美元,而在2002年,这个数据只有4.18亿美元。其中外资已经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比较而言,外资在项目选择和退出机制上更具有优势。比如高盛对蒙牛的投资,以及凯雷集团对携程网的投资。这样的盈利模式是我国具有风险投资经验和背景的私募基金所必须关注的。一般从事该类业务的投资者,应当具有5000万元以上人民币资产。通过制定合理的资产组合,从事跨市场套利。
[编辑本段]误区
我国资本市场中私募基金的规模巨大,发展迅猛,在各种投资领域中发挥着应有作用,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待遇”。对它的认识,应当重新梳理。
第一,私募基金操作风险大的误区。私募基金操作的高度灵活性和持仓品种的多样化,往往能抢得市场先机,赢得主动,使创造高额收益成为可能。
第二,私募基金的风控能力弱、盈利低的误区。因私募基金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其资金运作和收益状况,不能被社会所认知,从而造成私募基金运作风险大于收益的认识误区。实际上,私募基金灵活的操作风格,极易调动市场的投资热情,更易产生赚钱效应。
第三,私募基金股东不稳定的误区。私募基金成立时,都会选择稳定可靠、信誉好的合伙人。但因没有管理层的监管,也就迫使了私募基金在成立和运作中的谨慎行为。这种自律性和内压式的自我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回避风险,减少外界监管的成本。
第四,法律环境限制的误区。由于私募基金从成立、管理、到运作,都在地下进行。易让人忽略其有利的一面。但从海外成熟证券市场私募基金的发展来看,私募基金的发展规模远大于公募基金,足以说明私募基金发展的前景和潜力。
第五,管理滞后的误区。由于私募基金的管理方式和运作组织结构表现得相对较简单,经营机制也会更加灵活,日常管理和投资决策的自由度也相对较高。从这个方面来讲,私募基金相对于公募基金管理基金的做法更值得肯定。
[编辑本段]私募基金的金融监管和经济风险
作为私募基金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和接受国家的金融体系监管,纳入国家金融系统管理,确保国家金融体系健康运行。不允许存在法律体系监管以外的金融体系。
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证券监管以及银监会,有权依法监督管理,国家的公检法司以及审计、统计机关有权依法获取或收集私募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并依法进行数据信息保密,私募基金公司应积极与国家依法授权的管理机构网点配合,确保健康运营,并降低经营风险。
严格禁止任何私募基金公司或个人,以任何名义进行非法的私募基金行为。否则,将涉嫌洗钱、欺诈国家金融和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私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公司的创立、营业、经营、营运、扩张、兼并、重组、破产倒闭、转让、主要高管变动等行为,必须依法向国家管理机构申报备案核准。
❷ 哪个战略级pe私募从400万元做到40亿元
做了几年的私募股权投资,有一点成绩,也有很多教训。这促使我一直在思考PE公司的成功要素是什么,自己如何能为一个PE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PE公司的两个分析维度
在谈这些之前,我想先建立两个分析的维度,一是PE基金的组织形式,二是国有PE基金的内在矛盾。
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合伙制,一类是公司制。合伙制强调的是合伙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决策;而公司制最大的特点是有等级制度,信息是上下传递。这两者最大区别在于,团队的贡献和激励存在根本不同。
公司制处理这两点要难得多,由于上下级的存在,信息存在不对称,且权力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一些职能,这导致团队成员的贡献程度不好区分;即便区分了,也不好设计出匹配的激励机制。而合伙制就好得多,合伙人们在一张桌子边讨论事情,各自带着各自的贡献“入伙”,最后在平等的背景下按照贡献分红,简单而清晰。所以,我们看到好的PE公司基本上都是合伙制的或合伙制基础上的公司制;而那些纯粹的公司制的基金,不管背景多么雄厚,也是比较普通的公司,典型的就是投行背景的PE公司,高盛、大摩的投行和交易无论做得多么优秀,它们旗下的投资主体只能算是平庸。
当国有成分加入进来的时候,PE公司会变得更加复杂。国有PE存在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一个最保守的组织去做风险最大的事情。所以,在现有框架下,国有企业很可能搞不好PE。融资活动按照风险级别从低到高排列,顺序应该是:国债、银行、债券、信托等影子银行、股票、PE基金,PE投资是所有融资活动中风险最大的一种。一方面,PE是股权,由于没有抵押,股权的风险高于债权;另一方面,PE的风险比股票大的原因在于,PE的流动性差。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是各类企业里最保守的一类,因为怕承担责任;这不是某一家国企的问题,而是体制性的共性问题。所以,一个最保守的、最厌恶风险的组织去从事风险最大的事情,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于是,我们在市场上也看不到做得出色的国有PE。如果只能做到一般,也就是说国有PE只能投一般的项目,花那么大力气精挑细选出来的还是仅处于平均水平的一般企业,那何必折腾呢?直接把国有资产,尤其是财政资金平均发给大部分企业不就可以了吗?
二、基金管理人存在的共性问题:非体制性问题
(一)专业和敬业问题。这两个方面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目前许多管理人团队的PE业务专业性还很弱,这集中表现在:行业和公司分析的框架不清晰,工具箱里的工具不多;财务建模和财务分析的能力不强,还建立不起财务和业务分析的联动,估值的概念不清楚;法律和交易的概念模糊,计算股权比例经常出错,IPO和其他上市的规则概念非常零星,不成体系。
另外就是敬业问题。办公时间炒股票、看新闻的大有人在;早上九点一刻才陆续来人,下午五六点公司就没人了;应该用一个小时做好的事情,在许多管理人团队那里通常要花上一天,工作上的推诿也时有发生。
(二)项目储备问题。有的基金运行多年,但基金管理人并没有建立起常规的项目来源渠道,无论是区域性的还是行业性的,这不仅包括项目来源,还包括项目维护、项目筛选、交易锁定等多个步骤,管理人在渠道建设、项目挖掘上做得远远不够,往往浅尝辄止,很被动。
关于按行业搜索,PE界也有争议。有严格按行业做的,也有不按行业做的,也有部分按行业做的(比如VP以上分行业,VP以下不分)。这也正常,很多基金管理人都追着热点走,现在很多原本不做互联网的基金也纷纷开始布局互联网。如果我们准备在农业领域长期做下去,有两个路径可以考虑,一是按行业搜索,另一个是按项目搜索,即充分利用我们的投资组合。这两个问题是非机制性的问题,但解决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能也要涉及机制问题。
三、基金管理人存在的非共性问题:机制性问题
(一)决策机制问题。目前许多基金管理人的项目决策机制从整体上看还是有效的。一个大的原则是“决策前置”,前期由项目组在细节上进行把关,后期由管理层在团队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把关。但现在有几个问题:第一,信息不对称导致“职能不对称”和“情绪不对称”;第二,权力的存在会加剧这些不对称;第三,以规避风险为名的“思维懒惰”似乎根深蒂固;第四,管理人和基金董事会缺乏沟通。
在合伙制文化里,合伙人基本上包办一切,融资、项目开发、执行等都做,公司的其他员工都是助理级或支持级的。但在公司制里,由于存在“权力”和“层级”,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明显的“职能不对称”,有层级就会有“剥削”,就好像总公司对分公司、总行对分行的“剥削”一样。工作是下层干得多,收益是上层分得多,这就产生了不匹配。
导致不匹配的根源就在于前面提到的“权力”,由此导致的一个弊端就是中下层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影响,激励成为一个大问题。各个职级没有承担其本身的职能,导致典型的“职能不对称”。本来中高职级的人员应该去募资、开发项目、寻找退出渠道,这些任务居于PE“微笑曲线”的两端,但在很多做得一般的基金中,这些重要任务都被压在中低职级员工肩上,很难想象这样的基金会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另一个弊端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中上层和中下层对项目的“情绪不对称”。在合伙人文化里,合伙人自己开发项目自己做,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合伙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权力”可以去“剥削”。但在公司制里,中下层开发的项目到了中上层,往往产生一个很有趣的项目决策路径:中下层有夸大项目好处的动力,有时好像是作为一个财务顾问在“卖项目”,于是中上层自然而然地会采取更大的谨慎态度(有时会谨慎过度),以防备被中下层“忽悠”,即便中下层如实介绍项目,也常会遭遇过度防备。另一方面,中上层并没有身处一线去了解项目,对中下层的具体工作环境、人脉、谈判过程也不了解,这也会产生“情绪不对称”。而“情绪”是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除金钱激励之外的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方式。于是,这经常会引发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很多公司制基金一年也投不出一两个项目。这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项目储备不足,但决策机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就现实情况而言,比较大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对“风险”的理解。PE是风险偏好的,而债权和国企是风险规避的,所以这类企业的决策层倾向于更为保守的项目判断逻辑。我认为,这种保守并非真的保守,而是类似于“懒政”,就是害怕风险,容易放弃对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过度依赖于担保,而且似乎有对担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这种做法偏离了PE的运作模式,又回到了债权的老路子。PE之所以能获得比其他投资方式高的收益率,是因为PE团队更加聪明、敬业、勤奋,对风险做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做到风险的“可识别,可测量,可承受”。面对风险,我们不应当茫然无措,心惊胆战,最后退回到要求企业提供足额担保的避风港。我们应该更主动地应对风险,要知道, 害怕风险,回避风险,去寻求所谓的担保,表面的程序上漂亮了,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管理人逃避风险的根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所限,因为没有经历过PE投资的洗礼,容易形成对之前债券型思维模式的“路径依赖”,并缺乏对PE投资的自信;二是缺乏激励,管理人感觉自己犯不着去承担风险。
(二)激励机制问题。这是一个固有问题,首先是决策层的激励,然后是普通员工的激励。在现有框架尤其是国有背景下,决策层几乎没有金钱激励,主要依赖仕途激励,但仕途激励并不单纯取决于这只PE基金的成功,甚至跟基金的成功没有关联。所以,正如其他欠缺激励的国有企业一样,决策层倾向于保守,于是出现“最保守的人做风险最大的事”这种情况。决策层激励不到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基金的战略制定、项目储备、资源积累、团队培养、项目风险担当等需要决策层承担的职责,可能都会由于激励不到位而得不到完整的落实。这是一个体制性问题,也是深层次的问题。
目前,许多基金管理机构普通员工的激励也远远没有实现市场化。众所周知,PE基金的长期激励主要来自项目收益分成,英文称之为“carry”。有的carry是按基金的整体收益发放,也有的是按单个项目的收益发放。PE公司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不光是LP承担风险,GP及每个项目涉及的人员都承担风险,事关职业生涯的前途。所以,LP和GP都要求很高的回报,甚至是要求各种投资种类和职业中最高的回报,否则就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从事PE这个行业。按照市场化原则,一般基金GP按20%提取收益分成(可能会在一定的基本收益率基础之上提取),分配方面一般分为两个50%,分别分配给合伙人或管理公司(主要是对募资和项目管理的激励)和项目团队。项目团队里,项目开发、执行、投后等环节及相关人员再做分配。
探讨激励问题的基础是我们要建立一支优秀的PE管理团队,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激励不足。比如前文所述的敬业精神问题,在缺乏信仰和敬业精神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是现实的,因此我们采纳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基本假设。大家想的都是: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做多少钱的事。这不涉及道德判断,这属于激励机制范畴。至于个人的成长,那是另外一码事,如果一个公司不注重长期激励,也就是不在乎公司以及每个员工的长期成长,个人为什么要考虑那么多呢?
四、解决以上问题的几点建议
以上我阐释了四个问题:专业和敬业问题、项目储备问题、决策机制问题、长期激励问题,也主要从组织结构(合伙制/公司制)和国有企业这两个视角,对这四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做了剖析。下面,我试图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一点建议,我相信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明晰组织定位,做大规模,因为社会效益也是拿钱堆出来的。每个组织都应当有自己的灵魂,也就是定位,但我们长期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清。在定位上,我并不认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中农基金”)有别于市场上的其他PE基金。中农基金有“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宗旨,看上去是不够市场化。但实际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的,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经济效益是“底线”,社会效益是“亮点”。
有趣的是,经济效益的实现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主要体现在投资机会和估值、长期和短期、盈利率和盈利规模等方面。比如,估值可能会高一点,但会带来投资机会,可能收益率会降低,但是毕竟也能挣钱;再比如,投2亿元,挣1倍是2亿元;投5000万元,挣4倍也是2亿元。这些都和社会效益无关,完全没必要因为考虑社会效益而去扭曲我们本身的经济效益判断,PE基金就是一个经济上的事。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效益?我认为,社会效益就是“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中的“产业发展”四个字。我们要推动一个产业(农业相关细分产业)的升级,改变一个产业的面貌,至于其他的,带动村民致富、保护环境、国家战略等,都是依附于产业发展之上的。
如何实现这个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社会效益呢?两个办法,一是加强研究,找到产业发展最好的模式。这点有些基金做得不错,把行业研究透,然后设计出最好的商业模式,有符合这个商业模式的企业就投,没有就建新公司。二是拿钱去堆,一个产业没个一二十个亿,不可能有改变。比如我们在福华的投资,通过较大规模(几十亿)的跨境并购和国内的整合,彻底改变了最大的农药细分产业的面貌,这就是最大的社会效益。而像我们投资立华、科尔沁、龙华,都只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行业发展的问题。如果科尔沁要解决行业发展问题,至少应该有10亿元的投资。农机产业也是,如果现在有几十亿,我们可以去欧洲收购最好的公司或者建立合资工厂,这也能彻底改变中国农机行业技术水平低的劣势。
至于覆盖面的问题,那非常简单,拿出5个亿,一个项目投2000万元,可以投25个项目,覆盖面够广了吧?所以,我们根本不应该纠结于投大项目还是投小项目这些问题,而应聚焦于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产业发展。
所以,我的观点是,中农基金必须立足于做大,而且要尽快做大。其一,这符合基金管理人扩大资产管理规模的总体战略。其二,这肯定也符合国务院对中农基金的定位。中农基金的规模才40亿元,在“中”字头的公司里面简直是小不点儿,即便做到400亿元也很正常。其三,这也符合一般基金的发展之路,很多基金规模都是越做越大,很少有保持一个既定规模的基金。
在这个做大的过程中,我们在精神上必须有所担当,必须放弃一些理念,所谓“有得有失”。只要我们尽心做事,公心为上,哪怕有项目投资失败了,也要勇于担当。如果像小脚女人走路一样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就会辜负国务院对中农基金的重托。
哪些理念要放弃?主要就是过度追求估值和担保的完美。追求估值的完美可能会丧失机会,追求担保的完美则可能陷入思维惰性,即便控制了风险,也很可能实现不了产业发展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人员,在陌生人文化里建立梯形垂直管理。据我了解,许多基金管理人之前是小团队的管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熟人文化”,是一个“朋友圈”。熟人文化里的人不多,管理半径短,大家也相互很熟悉,靠人情即可约束,没必要进行正式的管理,有事说两句就可以了。但随着团队的扩大,熟人文化必将被“陌生人文化”所取代。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相互之间很陌生,这个时候就没有熟人之间那种默契了,光说几句也不够了,必须依靠制度来约束。
在公司制基金里,公司人员形成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由于权力的存在,一把手至关重要。我们看到成功的基金里通常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但现在许多基金管理公司的客观情况是,领导层不太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从大的方面看,这可能会使得基金的发展方向不清晰,管理架构不成熟,战略执行不得力;从小的方面来看,这可能导致项目管理偏弱,信息不对称现象加剧,人员奖惩不公正。
所以,我们可能要从金字塔形架构变成梯形架构,由一把手授权有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垂直管理。也就是说,梯形上面的那一条横线就是强有力的投委会或者真正意义上的高管层。
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要取消矩阵管理或者360度考核。360考核过度强调团队和谐,而忽视了是非。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面上的和与实质的和,我们肯定应该选后者。
(三)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理顺管理人与基金董事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基金与基金管理人的定位是很清楚的。如果说需要改进的话,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金管理人与基金董事会的日常沟通,尤其是建立多角度的汇报机制;二是加强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理顺双头决策体系。
一般来说,基金董事会对基金管理人是认可的、信任的,但日常往往缺乏沟通。中间可能有个别的沟通,但毕竟都是非正式的,也不一定全面。这种长期不沟通,等到最后临门一脚,会让项目组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想,基金管理人要加强的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其一,展示自身能力,取得股东信任与尊重。这没有捷径,方法就是找到更好的项目、更有影响力的项目去做投资,而不是对基金董事会形成较大依赖。同时,处处有章法,个个成精品,争取尽快形成鲜明的投资风格。前面提到的真正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就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风格。
其二,建立汇报机制,保持与股东的信息对称。现在经常出现股东向管理人催要工作简报、估值报告等资料的情况,我觉得下一步还要加入立项报告等文件。这些内容基金管理人应当主动提供,要重视,要落实,而不是应付了事。《诗经·小雅》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一个团队得有些文字,有些思想的“声音”,才能形成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文化。比如,有一个工作简报,就有灵魂了,就生动了,就不像是拼凑的团队了。
其三,改革决策体系,理顺双头决策体系。现在有许多基金采取的是董事会、管理人双头决策体系,这必须要理顺。双头决策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推诿:谁都在决策,谁又都不好好决策,因为总觉得有对方在把关。所以必须要理顺,双头只取其一。上一条中谈到的立项报告,其本质是让管理人的投委会弱化,而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
但董事会做实质性决策也存在其问题:这相当于LP大会替代GP投委会,这在PE基金业里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制度安排。因此,还有一个相反的思路,就是弱化董事会,强化管理人的投委会,做PE投资的“注册制改革”。怎么强化?就是要改善、改组。如果改善或改组后的管理人投委会能够得到董事会的充分信任和尊重,那么董事会的决策就相当于是时下时髦的注册制,其不做实质性的判断,而是把实质性判断的权力交给管理人。这些改善或改组跟体制性因素都没有关系,核心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四)确立长期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根据对市场上其他PE基金的了解,长期激励机制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团队跟投,二是项目收益分成。
管理人跟投项目,敢做敢当,这再合理不过。一时凑不齐钱的话,一般也可以从薪资里面扣一部分,作为强制跟投的金额。我觉得,跟投还是必须要执行的。
不同机构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差别比较大,有的是按整体收益发放,有的是按单个项目收益发放,但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于留给团队的收益比例,高的能达到50%,一般是30%〜50%。举例来说,假定一个投资2亿元的项目赚了1倍,也就是获利2亿元,扣除80%的LP分红,剩下的20%,也就是4000万元属于GP。如果管理公司拿走60%,也就是2400万元,剩下的1600万元就是团队的。如果参与项目收益分成的是5个人(投委会成员以及VP级别以上的项目组成员),理论上人均就是300多万。当然,根据每个人对项目的贡献度不同,实际分得的金额会有多有少。
总之,长期激励的原则应该是:第一,从绝对金额上看,既不那么扎眼,又能有相对高的收入激励,至少要高于投行或银行一般的激励水平。其二,从激励范围上看,一般是激励VP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但是来自投委会的激励人员也必须大致匹配。
❸ 私募 是什么意思啊
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在发行证券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者作为发行对象,由此,可以将证券发行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形式。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
❹ 什么是私募公司
政府、金抄融机构、工商企袭业等在发行证券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者作为发行对象,由此,可以将证券发行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形式。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
❺ 怎样成为私募基金经理
说一千,道一万。你本身实力不行,再怎么说都是空。
私募基金经理,必须能够对接项目、包装产品、了解市场。
你对接的项目要包装的好,风险控制要能够很好的把握。着一些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积累。
现在市场上的私募基金经理,大多数都是在银行、券商、信托、保险公司从业经验丰富的风控人员或者项目经理。跳出金融机构进入私募公司。专业性是考核的最重要的一点。
❻ 四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四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是2018-02-09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注册成立的有专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属股),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丰泽东路106号(自编1号楼)X1301-G390(集群注册)(JM)。
四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广州)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101MA5AQ7428C,企业法人刘意,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四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广州)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受托管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四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❼ 什么是私募
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在发行证券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者作为发行对象,由此,可以将证券发行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形式。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
❽ 做私募需要什么条件
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私募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系指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包括资产由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的以投资活动为目的设立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
所谓申请私募基金牌照类似于企业经营的营业执照,按照投资规模来划分的。
1、私募管理型企业的注册资本不低于 3000 万元,单个投资者的投资数额不低于 100 万元。
2、私募基金型企业的注册资本不低于 5 亿元,设立时实收资本不低于 1 亿元;单个投资者的投资数额不低于 100 万元。根据你的投资额来确定你的经营范围,投资额越高的获得业务范围越高。
(8)旭为私募扩展阅读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区别
(1)募集的对象不同。公募基金的募集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的投资者。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
(2)募集的方式不同。公募基金募集资金是通过公开发售的方式进行的,而私募基金则是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这是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区别。
(3)信息披露要求不同。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投资目标、投资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而私募基金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4)投资限制不同。公募基金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有严格的限制,而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完全由协议约定。
(5)业绩报酬不同。公募基金不提取业绩报酬,只收取管理费。而私募基金则收取业绩报酬,一般不收管理费。对公募基金来说,业绩仅仅是排名时的荣誉,而对私募基金来说,业绩则是报酬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私募基金